薄岩板近距离煤层经济开采方法研究

薄岩板近距离煤层经济开采方法研究

一、Study on the economic mining method for the close quarter coal seams with thin rock sheet(论文文献综述)

秦冬冬[1](2020)在《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作为我国第十四个亿吨级煤炭基地,是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区内准东、伊犁和吐哈等大型整装煤田均赋存有巨厚煤层。本文基于新疆开发集中的准东煤田典型巨厚煤层赋存条件,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测试、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等研究方法,针对巨厚煤层大尺度开采空间扩展与多频次应力扰动的开采特点,围绕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及采场矿压控制展开系统研究。主要成果有:(1)根据准东煤田典型巨厚煤层赋存条件,掌握了煤层顶板岩层力学参数,明确了70 m巨厚煤层多煤层合并和分叉的空间形态特点,将巨厚煤层赋存条件分为单一巨厚煤层(含极近距离煤层群)和近距离煤层群两类。(2)掌握了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前期下位坚硬岩层破断岩块梁式铰接—中期下位铰接结构弱化失效,梁式铰接结构梯次上移—后期采出空间持续增大,远采场岩层横O-X破断,破断岩块挤压成壳”的破断铰接特征,揭示了大尺度开采空间和多次扰动条件下覆岩结构“梁式结构—高位梁式结构—壳式结构”的演变过程。(3)研究了梁式结构稳定条件、位置确定方法和厚基本顶分层破断特性,明确了壳式结构形成条件、铰接块体的尺寸参数与稳定机理,得出了基于分层采厚和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应力拱高度计算公式,提出了以分层采厚和失稳岩层碎胀系数为关键参数的“梁式结构、高位梁式结构或应力拱结构”顶板承载结构形态判别方法。(4)建立了巨厚煤层大开采大尺度开采空间和多次扰动条件下的“煤壁—支架—覆岩”力学模型,明确了不同开采阶段顶板承载结构形态和需控岩层变化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支架工作阻力计算公式,掌握了分层开采全过程中支架载荷“随着顶板承载结构逐渐上移,前期缓慢增加、后期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确定了巨厚煤层分层开采液压支架合理的工作阻力和初撑力。(5)基于“避免出现悬臂梁结构,保障近采场顶板承载结构稳定”的采场矿压控制原则,提出了巨厚煤层“开采前期基本顶和切眼侧坚硬岩层预裂”、“开采后期减小工作面长度+降低分层采厚+快速推进”和“采空区及离层区注浆”等采场矿压控制技术措施。论文共有图184幅,表24个,参考文献164篇。

田留峰[2](2014)在《小岭硫铁矿开采地压效应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矿岩体开采过程中,由于不断的开挖破坏了原岩体的应力平衡状态,将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种地压现象,为了使矿山地压显现效应不致影响采矿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把矿山压力显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其中井下巷道的支护和加固以及采空区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及时支护和加固围岩并对采空区进行治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地压活动。本文以小岭硫铁矿为研究背景,结合多种理论和工程实测的结果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小岭硫铁矿开采地压显现效应及控制措施研究方面展开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矿体产状、矿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矿体含水层分布及产状,水文地质等调查,获得了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并通过现场节理调查,对岩体稳定性进行评价,总体来讲水文地质属于简单类型,工程地质存在不良区,要特别注意不良区矿体开采时的形变和失稳情况。2、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仿真计算模型,对矿体开采的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矿体开采后,采场应力重新分布,随着矿体的逐步回采,采空区跨度及暴露面积不断变大,顶板垂直位移沉降逐渐增加,在采空区中间区域附近岩体沉降值最大,距空区越远位移量越小;在矿体的回采推进过程中,采空区顶板下沉变形区域有明显增加,地压活动显现效应越来越明显。3、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岩体破坏方式、采空区顶板失稳类型的整理研究,分析了地压活动引起的采空区顶板和围岩破坏机理,并对采空区顶板冒落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采场周边围岩二次应力的监测和岩移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边围岩的地压活动规律,地压监测数据表明,采空区与围岩接触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空区被覆岩填充后,应力值趋于稳定,应力集中现象得到缓解;围岩监测区域内数据变化稳定且变形绝对值较小,这表明大范围的地压活动显现暂时不会发生,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4、针对小岭硫铁矿回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压显现效应和遗留采空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地压控制措施,对地压活动频繁的巷道采取恰当的加固措施,针对不同的采空区现状,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旨在减小开采时地压活动造成的危害,用以满足小岭硫铁矿安全生产的要求。

范新民[3](2014)在《宫地矿近距煤层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技术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以官地矿为代表的西山矿区广泛赋存的8#与9#煤层近距极近距残煤下合理的开采技术方案结合首采工作面8#煤层赋存特点,存在分层采上分层已采整层未采以及残留刀柱三种情况,8#与9#煤层层间距在0.4-1.2m,整个矿井层间距变化较大,其分布范围在0.26m-13.8m,研究中首先对首采工作面影响采9放8合采的夹层进行计算分析,得到除了8#煤层分层采采空区下方夹层厚度超过0.9m一种情况外,其余均满足合采要求的结论,因此提出采用错层位巷道布置回采工作面,实现一巷三用;接续工作面采用同样的巷道布置方式,计算得到,接续工作面夹层厚度不超过1.43m即满足合采要求在此基础上,针对残留煤柱下要求液压支架应有较大工作阻力分层采下方顶煤冒放性不好以及自然发火等,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

李日富[4](2014)在《采动影响稳定区煤层气储层及资源量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能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凸现。煤矿区煤层气作为一种高能洁净的能源,其探勘、开发和利用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未来必将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地面井抽采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煤层气开发方式,其能够充分利用煤层开采的卸压增透效应,避开岩层的剧烈活动期,实现地面抽采井寿命的最大化,在我国发展前景良好。由于地面井施工成本较高,煤层气开发区域产前选区和经济利益的对比分析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提前评估目标区域的煤层气资源量。然而在国内外煤矿界,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较完整的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资源量评估技术。论文应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对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空间及资源量评估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煤层采动影响的角度提出采动稳定区的定义,结合传统储集层的概念和采动稳定区的特点定义了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的概念,描述了储层的主要特征: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具有自然和人工的双重属性,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的几何形态及边界条件和储层结构及裂隙两大要素是其区别于传统煤储层的关键性内容,采区围岩有效卸压裂隙场是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2、研究了煤层围岩采动裂隙场的演化过程,通过分析采动裂隙的分布规律提出稳定区煤层气储层的范围及其空间形态特征: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主要存在于煤层顶板的“冒落带”和“裂隙带”以及煤层底板的“导气裂隙带”,其高度主要受覆岩关键层层位控制,宽度主要受采场尺寸及围岩岩性影响;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在空间上一般呈现“柱帽”形态,工程上可简化为“棱柱”形态。3、基于“三下”煤炭开采理论、保护层开采理论和覆岩关键层等理论建立了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范围的计算方法,认为储层范围可以利用采场顶板导气(水)裂隙角、顶板裂隙带高度、底板卸压边界角及底板裂隙带深度四大参数确定,并利用井下现场考察和数值模拟试验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4、分析了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资源量评估与传统煤层气资源量评估的联系与区别,构建出适用于不同井下资料完整程度的直接加法及间接减法两种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资源量评估模型,并结合传统油气藏的盖层理论和“三下”煤炭开采理论提出模型的适用条件,同时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各自的合理计算方法或者取值方法。5、基于传统气藏资源储量评估的选区原则,结合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的自身特点,提出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资源量评价选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步骤,并根据井下资料收集情况选用直接加法评估技术对松藻石壕煤矿某目标区域的煤层气资源量进行了评估,证实了评估技术的可操作性。

朱涛[5](2010)在《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煤炭储量丰富,厚煤层储量在我国煤炭总储量中约占44%。因此,厚煤层开采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整个煤炭行业技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发挥。近十几年来,大采高液压支架、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等配套设备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促进了大采高综采技术的进步。由于大采高综采具有资源回收率高、采出煤炭含矸率低、工作面生产时煤尘少、瓦斯涌出量小等方面的优点,使其成为在厚煤层开采技术方面迅速发展的新工艺。但是,许多专家和学者通过多年的现场观测和大量的理论研究发现,在类似地质条件下,大采高综采工艺随着工作面煤壁和支架高度的加大,支架-围岩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事故率增加。如果再受到断层、裂隙、节理、褶曲、陷落柱等复杂地质条件及煤质松软且煤层本身为节理、裂隙发育的软弱煤层等因素的影响时,极有可能会使得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支架-围岩系统的稳定性更差、事故率更高,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隐患。深入、系统地研究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不仅能为类似煤层煤矿的设计、开采、安全生产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能够丰富和发展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理论,所以,此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意义。作为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的初始阶段,论文以晋城煤业集团赵庄煤矿二叠系下统山西组3号煤层及其顶底板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和工业性试验等方法,对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顶板岩层结构及运动破坏规律、煤壁片帮机理及防治技术、底板损伤破坏、支架-围岩关系以及开采技术保障体系等六个方面做了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实测的方法,揭示了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特征和规律。(2)以“砌体梁”理论为基础,较系统地研究了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上覆岩层的结构形态、运动破坏规律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了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基本顶岩层的平衡结构模型,分析了基本顶岩层受力和变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在软煤层大采高条件下,基本顶“砌体梁”结构也具有回转变形失稳和滑落失稳两种失稳的可能性,并给出了这两种失稳产生的条件;利用弹性力学变分问题方法对直接顶力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出了直接顶岩层下沉量与基本顶回转角、弹性模量以及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的关系。(3)通过对赵庄煤矿3305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前方煤体塑性区宽度的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得出了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的塑性区宽度;分析了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煤壁片帮的措施。(4)运用弹塑性理论计算出了赵庄煤矿3305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前方底板岩层和采空区范围内底板岩层的支承压力;建立了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底板岩层应力的计算模型,应用Westergard应力函数,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在三个边界条件下的采场围岩应力计算公式;根据Coulomb-Mohr准则,通过对平面应力状态下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边缘破坏区的分析,得出了平面应力状态下和平面应变状态下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边缘底板岩层最大破坏深度的计算公式;利用修正后的采场底板岩体极限载荷计算公式和滑移线场理论,建立了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支承压力所形成的底板屈服破坏深度的计算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计算,得出了煤层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最大破坏深度距离工作面端部的水平距离、采空区内底板岩层沿水平面方向最大破坏长度的计算公式。(5)通过对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关系的研究,得出了在基本顶给定变形的条件下,软煤层大采高液压支架所承担给定变形的比例小于普通采高液压支架,并给出了液压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的确定原则。构建了端面顶板漏、冒的“块体”结构模型,揭示了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端面顶板冒、漏的机理,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从液压支架的顶梁长度与直接顶的自承极限垮距长度之间的关系出发,对液压支架的顶梁长度、支柱位置与顶板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支架掩护梁的受力模型,利用散体介质力学理论,得出了液压支架掩护梁所受的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的计算公式。(6)针对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顶板破碎较为严重,容易产生漏、冒顶、漏风严重、上隅角瓦斯易超限等不安全隐患,结合赵庄煤矿3305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采用现场实践的方法确定了开切眼和撤架通道顶板、两帮的支护加固技术、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超前注射玛丽散N型材料加固煤壁技术、预防工作面煤壁片帮、冒顶的安全措施、工作面综合管理的安全措施、上隅角防治瓦斯超限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软煤层大采高综采辅助技术,为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安全高产高效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总之,本文通过对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软煤层大采高综采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类似煤层煤矿的设计、开采、安全生产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Study on the economic mining method for the close quarter coal seams with thin rock shee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n the economic mining method for the close quarter coal seams with thin rock sheet(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新疆巨厚煤层赋存特征与分类
    2.1 分布特征与开采现状
    2.2 巨厚煤层赋存特征
    2.3 赋存条件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特征
    3.1 不同分层采厚覆岩破断特征物理模拟
    3.2 不同分层采厚覆岩破断特征数值模拟
    3.3 覆岩结构演变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
    4.1 覆岩梁式结构稳定性
    4.2 覆岩壳式结构稳定性
    4.3 应力拱结构稳定性
    4.4 覆岩结构演变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采场矿压显现特征
    5.1 采场“支架—围岩”力学模型
    5.2 工作面液压支架合理参数确定
    5.3 采场矿压显现实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采场矿压控制
    6.1 采场矿压控制机理
    6.2 大井矿区采场矿压控制技术
    6.3 巨厚煤层开采工艺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小岭硫铁矿开采地压效应及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地压现象的研究现状
        1.2.2 地压活动引起岩层移动的研究现状
        1.2.3 地压活动监测研究现状
        1.2.4 采空区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矿区地质与矿体赋存状况
        2.1.1 矿山地质基本情况
        2.1.2 地层及岩石
        2.1.3 矿体的赋存状况
    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2.1 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2.2.2 矿岩体性质
        2.2.3 地质条件
    2.3 岩体稳定性评价
        2.3.1 按岩石质量指标分类
        2.3.2 按岩体结构分类
        2.3.3 岩体节理调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场地压开采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建模与相关约定
        3.2.1 几何模型
        3.2.2 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
        3.2.3 模型介质力学参数的确定
        3.2.4 介质力学模型与破坏准则
        3.2.5 矿体开采模拟过程简介
    3.3 矿体回采过程中诱发的开采效应研究
        3.3.1 采场顶板位移分析
        3.3.2 采场顶板应力分析
        3.3.3 空区围岩位移分析
        3.3.4 空区围岩应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场地压活动分析及现场监测
    4.1 采场地压活动特点及研究内容
        4.1.1 采场地压活动特点
        4.1.2 采场地压活动的研究内容
    4.2 采空区围岩破坏机理及顶板失稳模式
        4.2.1 采空区围岩破坏方式
        4.2.2 采空区顶板失稳类型及破坏机理
        4.2.3 采空区顶板冒落规律分析
    4.3 围岩稳定性现场监测与分析
        4.3.1 二次应力变化监测
        4.3.2 围岩变形监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压控制措施研究
    5.1 回采进路地压控制
        5.1.1 支护与加固机理
        5.1.2 地压控制原则
    5.2 采空区处理研究
        5.2.1 采空区现状分布调查分析
        5.2.2 采空区危害因素分析
        5.2.3 采空区处理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宫地矿近距煤层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技术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近距厚煤层开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厚煤层开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近距离下层煤开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长壁工作面开采矿压理论的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5.3 论文的工作量
2 近距煤层开采条件下夹层的力学研究及稳定性分析
    2.1 采场覆岩导水裂缝带的确定
        2.1.1 采场覆岩导水裂隙带的确定方法
        2.1.2 官地矿 8#、9#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的计算结果
    2.2 基本顶力学模型研究
        2.2.1 基本顶断裂前的力学研究
        2.2.2 一侧采空基本顶的力学研究
    2.3 实体煤柱支承应力分布与分区研究
    2.4 基本顶运动对 8#、9#煤层开采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
    2.5 煤层间夹矸的稳定性研究
        2.5.1 8#煤层赋存现状对底板夹层的破坏研究
        2.5.2 9#煤层开采对顶板夹层的破坏研究
    2.6 小结
3 8#、9#煤层巷道布置与回采技术研究
    3.1 巷道布置方案的选择
        3.1.1 8#、9#煤层传统巷道布置方案
        3.1.2 巷道布置的优化
    3.2 采 9 放 8 首采面支架工作阻力与夹层稳定性研究
    3.3 接续工作面覆岩运动与夹层断裂研究
        3.3.1 接续工作面错层位巷道布置覆岩运动研究
        3.3.2 接续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的确定
        3.3.3 接续工作面合采夹层的临界厚度确定
    3.4 小结
4 室内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4.1 相似模拟实验原理
    4.2 相似模拟实验的用途
    4.3 官地煤矿实验原形的相似模拟试验
        4.3.1 相似模拟试验中煤岩性质及模型制作
        4.3.2 实验过程分析
        4.3.3 实验数据分析
    4.4 小结
5 8#、9#煤层合采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
    5.1 FLAC3D原理与应用
    5.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5.2.1 数值模拟分析内容
        5.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3 计算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5.3 8#煤层计算过程及分析
    5.4 9#煤层的开挖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官地煤矿采 9 放 8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1 地质、回采条件及相关分析
        6.1.1 地质条件
        6.1.2 回采条件
        6.1.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6.2 工作面液压支架阻力的实测研究
    6.3 工作面初采强制放顶技术实施方案
        6.3.1 工作面条件
        6.3.2 深孔爆破炮孔布置参数
    6.4 错层位巷道布置的自然发火防治技术措施
        6.4.1 工作面正副巷掘送期间的防火技术
        6.4.2 喷洒阻化剂防火技术
        6.4.3 注氮防火技术
    6.5 8#煤残煤回收错层位布置效益分析及采区回收率提高
        6.5.1 8#煤残煤回收经济效益分析:
        6.5.2 9#煤错层位布置效益分析及采区回收率提高: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4)采动影响稳定区煤层气储层及资源量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变量符号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研究
        1.2.2 采场覆岩采动裂隙场分布规律研究
        1.2.3 采场下伏煤岩体裂隙发育研究现状
        1.2.4 采动稳定区资源量预测理论研究
        1.2.5 其他相关能源领域的资源评估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特征研究
    2.1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定义及其描述内容分析
        2.1.1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定义
        2.1.2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描述内容分析
    2.2 采动稳定区围岩裂隙场的演化及特征
    2.3 采动稳定区围岩裂隙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空间范围计算方法
    3.1 采场围岩采动影响区域划分
    3.2 采场围岩破断卸压机理分析
    3.3 采动稳定区顶板储层空间范围
        3.3.1 顶板储层的宽度
        3.3.2 顶板储层的高度
    3.4 采动稳定区底板储层空间范围
        3.4.1 底板储层的宽度
        3.4.2 底板储层的深度
    3.5 顶板储层空间范围现场考察验证
        3.5.1 测试工作面概况
        3.5.2 分段注水测试方案
        3.5.3 测试数据整理及分析
    3.6 底板储层空间范围数值模拟验证
        3.6.1 数值计算模型
        3.6.2 几何模型及材料参数
        3.6.3 模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资源量评估技术研究
    4.1 常规煤层气资源量评估技术
        4.1.1 资源量分类
        4.1.2 资源量评估技术
    4.2 传统煤层气评估和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评估的联系与区别
        4.2.1 二者之间的联系
        4.2.2 二者之间的区别
    4.3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资源量评估技术
        4.3.1 直接加法评估技术
        4.3.2 间接减法评估技术
    4.4 评估技术的适用条件
    4.5 本章小结
5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资源量评估关键参数研究
    5.1 采动稳定区空隙体积
        5.1.1 空隙体积计算公式的提出
        5.1.2 采出煤体及围岩原有孔隙体积
        5.1.3 地表下沉盆地体积
        5.1.4 空隙体积具体计算公式
    5.2 采动稳定区煤炭残余储量及气含量
        5.2.1 煤炭残余储量
        5.2.2 煤炭残余气含量
    5.3 采动稳定区内煤层气体积分数
    5.4 煤层气采收率
        5.4.1 原始煤矿区煤层气采收率
        5.4.2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采收率
    5.5 本章小结
6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资源量评估实例
    6.1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资源量评估步骤
        6.1.1 选区评价原则
        6.1.2 煤层气资源量评估基本步骤
        6.1.3 煤层气资源量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6.2 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资源量评估实例
        6.2.1 石壕煤矿矿区概况
        6.2.2 目标区域工作面概况
        6.2.3 评估模型适用条件判断
        6.2.4 煤层气资源量评估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直接加法评估模型上下采区卸压围岩重叠体积计算分析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5)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2 采场底板岩层结构理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3 上覆岩层移动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1.2.4 大采高开采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
    1.3 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二章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研究
    2.1 赵庄煤矿3305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概况
        2.1.1 位置及工作面基本情况
        2.1.2 地质及水文情况
        2.1.3 采煤方法
        2.1.4 工作面支架的布置方式及支架参数
    2.2 3 号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2.1 试验内容
        2.2.2 试验方法
        2.2.3 取样
        2.2.4 试验设备
        2.2.5 试验测试
        2.2.6 试验结果
    2.3 3305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内容及方法
        2.3.1 工作面液压支架支护阻力观测
        2.3.2 工作面宏观观测
    2.4 3305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山压力观测结果
        2.4.1 3305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山压力观测分析
        2.4.2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顶板岩层结构及运动破坏规律
    3.1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上覆岩层中基本顶岩层的平衡结构
        3.1.1 基本顶岩层平衡结构模型
        3.1.2 基本顶“砌体梁”结构关键块模型
        3.1.3 基本顶“砌体梁”结构关键块的受力分析
        3.1.4 基本顶“砌体梁”结构的失稳分析
    3.2 直接顶受力变形分析
        3.2.1 直接顶力学模型的建立
        3.2.2 直接顶力学模型的求解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及防治措施研究
    4.1 煤壁片帮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概述
    4.2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前方煤体塑性区宽度的数值分析
        4.2.1 数值计算方法
        4.2.2 模型的建立
        4.2.3 模拟结果分析
    4.3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前方煤体塑性区宽度的理论计算
    4.4 软煤层大采高煤壁片帮的现场观测
    4.5 软煤层大采高煤壁片帮的影响因素
        4.5.1 采高对煤壁片帮的影响
        4.5.2 支架工作阻力对煤壁片帮深度的影响
        4.5.3 煤体的破裂角及节理面倾角对煤壁片帮的影响
        4.5.4 基本顶回转角对煤壁片帮的影响
        4.5.5 工作面停采时间的长短对煤壁片帮的影响
        4.5.6 工作面俯斜、仰斜开采对煤壁片帮的影响
        4.5.7 支架-围岩关系对煤壁片帮的影响
    4.6 防治煤壁片帮的措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底板损伤破坏理论研究
    5.1 煤层底板岩体的应力状态
        5.1.1 底板岩体的原岩应力状态
        5.1.2 底板岩体支承压力的分布
    5.2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围岩应力及工作面边缘岩体破坏区计算
        5.2.1 采场围岩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
        5.2.2 工作面边缘岩体破坏区的计算
    5.3 底板岩层的破坏深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支架-围岩关系
    6.1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的关系
    6.2 端面距与顶板控制的关系
    6.3 顶梁长度、支柱位置与顶板的适应性分析
    6.4 支架掩护梁受力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辅助技术及措施
    7.1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开切眼、撤架通道岩层控制与工艺
        7.1.1 开切眼岩层控制技术
        7.1.2 撤架通道岩层控制技术
        7.1.3 施工工艺过程
    7.2 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超前加固技术
        7.2.1 马丽散 N 型材料注浆加固机理
        7.2.2 超前加固工艺
    7.3 其它安全技术措施
        7.3.1 预防片帮、冒顶的安全措施
        7.3.2 工作面综合管理安全措施
        7.3.3 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防治措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中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1、发表与撰写的主要论文
    2、主持、参加主要科研项目及成果

四、Study on the economic mining method for the close quarter coal seams with thin rock sheet(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D]. 秦冬冬.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2]小岭硫铁矿开采地压效应及控制措施研究[D]. 田留峰. 江西理工大学, 2014(07)
  • [3]宫地矿近距煤层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技术措施研究[D]. 范新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12)
  • [4]采动影响稳定区煤层气储层及资源量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李日富. 重庆大学, 2014(11)
  • [5]软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D]. 朱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薄岩板近距离煤层经济开采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