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理论框架、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力,郑楠,刘成林[1](2021)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起源、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学术界开始了复杂性与复杂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也开展了与此相关的系统科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综合集成法,进一步发展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功应用.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认识不足,以及技术条件所限,其应用受到了限制.随着思维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巨大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复杂巨系统,亟待有效方法来处理这类问题.在此背景下,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又获得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程,分析了其典型案例,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本文力图为从事复杂巨系统研究和实践的相关人员提供理论方法指导和工程范例.
陈学钏[2](2021)在《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模型及应用》文中认为重大航天工程技术创新性强,投资规模庞大,参与单位众多,工程的组织管理挑战巨大,因此重大航天工程的研发实施也往往伴随着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例如,美国阿波罗计划催生了现代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美国航天飞机推进了定量化风险分析技术概率风险分析方法的发展等。在我国,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不仅很好地支撑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也获得了很好的应用。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工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有必要深入总结这些重大航天工程管理实践的宝贵经验,建立完善我国自己的重大航天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助力我国航天事业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关键转变。本文将基于我国重大航天工程管理实践,综合国外复杂性科学及我国“综合集成”的管理思想,从本体、认识和演化三个方面分析重大航天工程的复杂系统特征,揭示复杂性和整体性间张力驱动重大航天工程行为决策的动力机理,基于重大航天工程复杂性和整体性的演化规律提出系统融合原理,基于熵、负熵概念及其模型定量化描述系统融合原理,考虑系统演化阶段间关系构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系统融合网络模型,并在北斗卫星工程“一箭双星”案例中进行应用。首先,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分析研究。重大航天工程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系统,本文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从工程本体、认识及其演化三个方面分析重大航天工程的多尺度复杂性特征。本文基于复杂系统的要素关联性建立了重大航天工程不同类型系统的描述框架,分析了工程本体存在的多尺度复杂性特征,说明了不同尺度复杂性间的矛盾关系。基于这种工程本体特征,本文分析了多尺度复杂性对工程认知带来的挑战,论述了平均场理论在分析该类系统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在案例研究中认知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的“分”“合”策略。与该策略相对应,本文从多尺度复杂性的演化视角提出了重大航天工程系统演化过程中存在的“竞”“和”机制。该部分研究为提出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建立了理论和逻辑基础。第二,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构建。该部分基于重大航天工程整体性和复杂性同时存在的基本认知,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北斗卫星工程管理实践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访谈和资料文本的处理,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总结提炼促使重大航天工程复杂性和整体性同时演化发展的决策过程。该部分的研究揭示了重大航天工程微观复杂性和宏观整体性既矛盾又依存的张力驱动工程行为决策的动力机理,概括了包括“复杂性降解”和“整体性中和”的策略组合,提出了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该原理有助于发展我国航天工程的传统综合集成管理理论和方法。第三,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熵模型构建。该部分基于生物系统的演化分析重大航天工程微观复杂性及宏观整体性演化过程,应用熵及负熵的概念和模型描述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中“复杂性降解”和“整体性中和”过程,构建系统融合各阶段的双层规划模型,并且通过北斗卫星“一箭双星”测发流程决策说明该模型的应用。该部分的研究将为系统融合原理的实际应用提供定量化的方法。第四,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构建。该部分考虑系统融合原理中各步骤的相关性,基于互信息熵描述重大航天工程中宏观整体性和微观复杂性之间的张力变化,在贝叶斯网络框架内针对系统融合各阶段的主要目标建立基于互信息熵的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并设计相关智能化算法求解各阶段模型。该部分研究将系统融合原理描述为贝叶斯网络的构建过程,能够充分利用重大航天工程中各阶段获得的相关数据,为今后智能化工程决策提供方法支持。在我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重大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我国管理思想的理论和方法支持。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在我国自己的“综合集成”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和方法扩展,在世界重大工程理论研究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形成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方法体系。
郑万波,吴燕清[3](2016)在《矿山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体系架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国内现有矿山应急救援装备种类繁杂、装备配备方案缺乏顶层设计,装备使用率和实战效能低的技术问题,从管理维、时间维、空间维和因素维分析了矿山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四维框架要素,并提出了矿山应急救援装备方案论证的步骤和综合集成研讨厅框架。从专家及利益相关者、研讨基础平台、中间层和资源层四方面描述了矿山应急救援装备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架构,为矿山救护队能力建设、模拟训练和联合实战的装备体系综合集成决策与优化打下理论基础,进而提升我国矿山的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和实战水平。
孙雨晗[4](2019)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现时期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问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为审计对象,是对“人”和“事”的直接监督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因此权力运用的监督控制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问题。权力运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决策,决策权监督因此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重点。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因此需要科学评价决策。从理论研究来看,既有研究关注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被引入,但由于操作复杂、对数据处理方法要求高等原因,实践运用较少。从实践上看,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依旧把工作重点放在财政收支合法合规性审计上,尚未形成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的系统方法,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缺乏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也未形成完整的评价流程,导致实践中的评价结果过于简单,无法对经济决策权起到应有的制约和监督作用,限制和影响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本文以审计监督理论、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为理论基础,引入综合集成方法,以解决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目的,研究构建了包括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作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综合集成的审计评价流程等内容的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基于综合集成法的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的流程依次为:首先,进行经济决策审计评价需要构建足够复杂的审计评价主体;其次,依据决策的过程分为决策制定、决策执行、决策效果三个阶段,对各部分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再次,展开定性综合、定性与定量综合、定性到定量的综合评价,最终得出兼具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总体情况与具体决策情况的、部分量化的评价结论。本文以M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中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为例,使用本文提出的审计标准框架和评价方法对案例中的经济决策进行评价,分析审计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发现,综合集成审计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既有总体情况评价又有单个决策评价,既有定性的经验判断,又有量化的结果,与现行的评价方法相比有明显优势。文章相应地对基于综合集成法的重大决策审计评价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探索性地将综合集成方法运用到审计评价中,以提高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水平,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经济决策权的制约与监督作用。
王海峰[5](2016)在《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综合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目前,必须对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进行综合集成研究才能探索出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律,这就需要构建一个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的理论体系来解决最为核心的难题,即应用什么方法来实现集成。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从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出发,探讨在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指导下如何构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与集成方法,对于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总结了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的生成过程,挖掘了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大成智慧思想体系结构、大成智慧综合集成体系结构和大成智慧综合集成方法的流程;从过程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发展观三个维度分析了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需要贯彻和应用大成智慧思想。其次,总结了中国学者关于城市开放复杂巨系统发展问题的研究路径后,论证了钱学森大成智慧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的科学性,并建构了一个把过程哲学、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螺旋思想和大成智慧思想综合集成起来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系统框架。再次,将WSR方法论改进为更加契合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的ZKJ方法论来实现大成智慧思想的结构化,并基于该方法论,探讨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的内容体系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构建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的综合集成方案的构建;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重构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研究主体之间的结构模式,将三螺旋模式拓展为四螺旋创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创构了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研究与管理的综合集成流程。最后,改进经典的基于空间矢量法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评价模型,基于对天津市的既往评价研究进行对比研究,验证本文改进的科学合理性与有效可行性。并针对天津市进行了对比研究,来验证改进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徐文娟[6](2012)在《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是一个复杂的集大成智慧的工程管理决策问题,决策过程中涉及工程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多个复杂系统,并包含了多个复杂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复杂的相互作用。处理这类复杂性的问题,急需思维创新,采用系统科学中的综合集成研讨厅(Hall forWorkshop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HWME)方法,则有利于推动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顺利有效地进行。该论文针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系统的特征,以系统综合集成理论为基础,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在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中的应用。从而使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融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成为解决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这一复杂问题的有效的、可行的技术方法。该论文首先剖析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系统的特征,并分析了公众参与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构建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将传统研讨厅的内涵适当拓展,将研讨厅中的人扩大至广大社会公众,构成广义专家群体,广泛听取与收集公众的意见和观点。其次分析了该研讨厅体系的功能机制、支撑技术以及其在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中的实施过程,较为深入地研究了该研讨厅体系中的群体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以学习型组织和对话理论为基础并基于Internet建立的人机结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专家有效互动对话模型应用于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综合集成研讨厅的观点,并通过分析研讨过程中个人、群体的行为缺陷、思维模式,总结出在人-机结合的研讨厅体系中,在进行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研讨的过程中,参与研讨者应遵循的群体行为规范,以实现帮助广义专家群体分散化的思维通过研讨达成共识,涌现出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从而得到科学、民主的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结果的目的。
杨广,吴晓平,辛登松,李大保[7](2011)在《基于信息融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故障诊断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和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本质分析,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基于多源信息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信息融合系统体系结构.结合对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复杂系统故障诊断框架分析与研究,以及信息融合综合故障诊断的一般过程,构建了一个通用的贯穿故障综合诊断过程的、基于信息融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故障诊断系统的体系结构,寻求到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故障综合诊断研究的新途径.
宋东明[8](2009)在《面向复杂产品概念设计的综合集成研讨厅问题求解过程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合集成研讨厅(Hall for Workshop of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 HWME)是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处理复杂系统的创造性成果,它指导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把专家的智慧、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各种数据、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问题求解系统。目前,HWME系统已经在地理和环境、工程、医学、社会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HWME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现有支撑技术的限制,构建一个面向复杂产品概念设计的HWME系统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系统的功能与其结构紧密相关,HWME作为一个处理复杂性问题的系统平台,如何合理的搭建它的系统体系结构对这一平台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复杂产品概念设计为背景,从问题求解的角度,对综合集成研讨厅从问题求解过程与求解方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包括复杂产品概念设计的问题求解过程建模,问题的分解和分配、问题的求解及多目标优化技术等理论与方法,旨在为应用于复杂产品概念设计的HWME系统提供技术支撑。首先以综合集成理论为指导,探讨并深入研究了在HWME中进行复杂产品概念设计的求解过程和方法;借鉴当前国内外学者采用进化计算求解经济、社会等复杂问题的思路,提出了HWME中问题求解过程的数学形式描述,建立了基于进化计算的HWME问题求解过程模型,利用进化计算在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定性和定量空间中搜索,实现了人机结合、专家群体创新思维激发、多领域专家群体之间协同及其群体论证的综合集成。问题分解是任何复杂问题求解的基础,同样在运用综合集成研讨厅来进行复杂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也需要首先对所求解问题(即研讨问题)进行分解。当前许多研究人员对复杂产品概念设计中涉及的问题分解技术进行了研究,但并不存在一种通用的方法。本文在研究综合集成研讨厅中进行复杂系统问题分解的特殊性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专家群体研讨问题的分解模型,并提出了一个采用遗传算法与设计结构矩阵相结合来解决复杂问题分解的智能方法,以解决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问题求解中的问题分解。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避免大规模修改的发生,并加速复杂系统分解过程中问题结构化的寻优效率。在复杂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随着待求解问题的规模及复杂度的增加,如何协调各个求解主体,调度求解资源,使整个复杂问题的求解流程更加合理和有序,是综合集成研讨厅系统问题求解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以往的HWME中复杂问题研讨求解的流程是一种经验性质的工作流规范。作为一种人机结合的系统,HWME需要计算机对其提供智能化的支持。本文通过对HWME中复杂问题求解过程与蚁群算法相似性的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复杂问题求解过程中进行任务动态分配的智能蚁群算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概念的生成和选择形成产品的设计方案,是复杂产品概念设计的一个核心任务。在综合集成研讨厅中专家群体经由群体论证,获得复杂产品概念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满意/优化解、提高求解效率的挑战。从复杂决策问题求解的角度,结合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交互式遗传算法模型的群体论证方法。改进的人机交互式遗传算法充分发挥了人机各自的优势,对于求解复杂产品概念设计的问题,对人机合作的“可操作性”问题及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有效转换这类HWME中的难点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或途径。此种方式相比于研讨厅中传统的意见共识和思维收敛方法,不仅容易达成群体意见一致、有着更高的求解效率,而且更符合综合集成研讨厅在线研讨的实际,可以方便的进行多次循环论证。复杂产品概念设计在形成产品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全面的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和设计目标,经常遇到需要使得多个目标在给定的可行区域内尽可能最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协同进化算法和交互式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复杂产品概念设计多目标优化方法。利用协同进化算法的多个种群协同合作,实现复杂产品概念设计中多目标方案的生成,在方案的评价过程中,通过交互式遗传算法根据参与者的评价直接获得隐式性能指标问题的适应度值,将设计人员的偏好、直觉、经验等主观因素和创造性知识融合到方案的生成过程中,实现人机的紧密结合。以手机产品的功能设计为例,证明该方法对同时涉及到多目标、人机交互的复杂产品概念设计问题具有较高的求解效率。
罗军刚[9](2009)在《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水利需要信息技术。水信息应用问题突显,但有其特点。要共享资源、整合应用,就要水信息综合集成:大手笔的服务平台、组件化的信息处理、创新的应用模式。深入理解需求,用知识图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描述事件和主题,把数据、信息、知识可视化,用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把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组件化、规范化;按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个性化提供决策服务;从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创建平行系统,开展计算实验;把卫星遥感图片及实景拍摄照片组合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以人为主,实现“人机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中,发挥行业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知识图实现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并把知识图着作工具产品化。①以基于过程的知识获取、表达为手段,建立水信息与知识的知识图,把应用业务知识图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②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下的人—机结合机理。从信息感知、融合的角度,运用实证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水信息应用过程中专家运用知识及知识图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机制、规律,并研究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的途径。③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的群体智慧形成机理。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的个体智慧转变为群体智慧的机制、规律,并支持群体创意,引导专家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群体专家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群体记忆”,促进群体智慧的产生。(2)与水信息应用中具体业务适应,按照组件开发标准,开发表现层和业务层组件。扩大传统模型对信息的依赖,发展新模型,并逐步组件化。不断丰富,建成应用组件库。利用组件库(已有了一定基础),解决应用系统构造、知识资源共享问题,规范组件应用的流程及服务组合,为快速集成和组建不同应用,创建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平台打基础,并结合平台促进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构建一个支持专家群体研讨的“知识场”。(3)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体系。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用平台提供三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照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照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用平台建立具有开放的可以增长的知识体系,使系统具有方便服务、切近实用、长久生命力;在平台上用知识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通过决策知识集成与评价,发掘优秀决策知识,总结、提炼规律,从定性到定量,更好地提供服务。(4)对具体应用主题,采用平台支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应用。以基于平台的洪水预报、水库调度和应急管理为实例,把主题用一系列的知识图来表达,知识图、平台、用有机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检验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随着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的不断丰富,数据中心就成为了面向服务的主题服务中心,由此提出实用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就目前多分布式数据源,分布存放、相对抽象,在应用中单独提供数据、没有语义,很难理解。只有给数据加以语义,变为信息才能提高应用效率、才有价值。所以,设计可行、可操作的数据中心,就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6)探讨从主题到知识图形成信息集成,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可以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可以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可以表现出更直观应用。把多元信息融合、用知识表达决策过程、用平台提供服务、方便组织应用作为近期应用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广(7)基于平台的MODIS遥感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以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应用为重点,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通过对MODIS信息的集成,可将点信息、线信息和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的洪水预报。(8)结合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创建水信息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下,从主动、被动两方面,提供计算服务,并开展计算实验。以洪水预报为例进行分析和论证。(9)构建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服务中心。通过组件实现数据与业务集成,通过知识图和服务组合实现应用集成,通过平台实现综合集成,通过水利应用中心实现水利业务应用集成服务体系。
程光远[10](2008)在《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CIS与战略管理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战略管理是一系列的复杂决策问题,对于复杂决策问题,不能简单地采取还原论的方法,应该采用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文章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提出了能够支持战略管理的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简称CIS),并给出了复杂问题决策的流程。
二、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理论框架、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理论框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2)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1.2.1 复杂系统 |
1.2.2 熵 |
1.2.3 重大工程复杂性 |
1.2.4 重大工程管理理论 |
1.2.5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程序和方法 |
第2章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分析 |
2.1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本体 |
2.1.1 重大航天工程复杂系统 |
2.1.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表现 |
2.1.3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间关系 |
2.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 |
2.2.1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需求 |
2.2.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策略 |
2.2.3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结果 |
2.3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演化 |
2.3.1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演化特征 |
2.3.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演化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 |
3.1 扎根理论方法 |
3.2 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案 |
3.2.1 案例选择 |
3.2.2 研究方案 |
3.2.3 效度验证 |
3.3 基于扎根理论的北斗卫星工程案例分析 |
3.3.1 开放式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式编码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构建 |
3.4.1 系统融合原理的动力机制 |
3.4.2 系统融合原理的策略组合 |
3.4.3 系统融合原理的实施效果 |
3.4.4 系统融合原理的核心观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熵模型 |
4.1 基于熵的系统融合原理分析 |
4.2 基于熵及负熵的系统融合原理建模 |
4.2.1 复杂性探索和整体性叠加 |
4.2.2 复杂性吸收和整体性相容 |
4.2.3 复杂性分解和整体性固化 |
4.2.4 复杂性承担和整体性重构 |
4.3 熵模型在“一箭双星”案例中的应用 |
4.3.1 “一箭双星”系统融合案例 |
4.3.2 案例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 |
5.1 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框架 |
5.2 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 |
5.2.1 复杂性探索和整体性叠加模型 |
5.2.2 复杂性吸收和整体性相容模型 |
5.2.3 复杂性分解和整体性固化模型 |
5.2.4 复杂性承担和整体性重构模型 |
5.3 网络模型在“一箭双星”案例中的应用 |
5.3.1 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的建立 |
5.3.2 网络节点概率分布的确定 |
5.3.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改进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重大航天工程管理经验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矿山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体系架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2 矿山应急救援装备体系逻辑结构要素 |
3 矿山应急救援装备方案论证的步骤和综合集成研讨厅框架 |
4 矿山应急救援装备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结构 |
5 结论 |
(4)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重大经济决策 |
1.2.2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 |
1.3 研究背景 |
1.3.1 理论背景 |
1.3.2 实践背景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必要性相关研究 |
2.1.2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内容相关研究 |
2.1.3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
2.2.1 审计监督理论 |
2.2.2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
2.2.3 方法论——综合集成法 |
3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现状 |
3.1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发现问题的基本类型 |
3.2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未能形成重大经济决策总体审计评价 |
3.2.2 缺乏规范的审计评价流程以及标准和方法 |
3.2.3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激励导向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
3.3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系统开放复杂巨系统特征分析 |
4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 |
4.1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目标 |
4.2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主体 |
4.2.1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综合集成研讨厅 |
4.2.2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小组 |
4.3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标准 |
4.3.1 单项决策评价标准 |
4.3.2 重大经济决策总体评价标准 |
4.4 重大经济决策综合集成审计评价方法与程序 |
4.4.1 定性综合集成 |
4.4.2 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 |
4.4.3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 |
4.4.4 审计评价程序 |
5 案例:M集团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中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 |
5.1 基本情况 |
5.2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实施过程 |
5.2.1 审计评价基本流程 |
5.2.2 具体决策的审计与评价 |
5.2.3 重大经济决策总体情况的审计与评价 |
5.2.4 M集团成功决策举例 |
5.3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问题及审计评价结果 |
5.3.1 重大经济决策审计发现的问题 |
5.3.2 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审计评价结果 |
5.4 案例中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
5.4.1 审计评价不全面 |
5.4.2 审计评价流程不规范 |
5.4.3 未对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总体进行评价 |
5.4.4 优秀决策经验未在评价结果中体现 |
5.5 重大经济决策综合集成审计评价方法运用 |
5.5.1 M集团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专家组 |
5.5.2 M集团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标准 |
5.5.3 M集团重大经济决策综合集成审计评价过程与结果 |
5.6 案例讨论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综合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问题的归结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过程研究或过程哲学 |
1.3.2 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的大成智慧 |
1.3.3 集成王如松、顾基发、肖纪美的WSR方法论 |
1.3.4 集成3种螺旋思想充实怀特海的过程研究 |
1.3.5 集成善治理念与协商民主制序的现代城市管理理论 |
1.3.6 技术经济学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1.6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7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1.8 研究的意义 |
1.8.1 理论意义 |
1.8.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
2.1.1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 |
2.1.2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思路与策略以及政策措施研究 |
2.1.3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
2.1.4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技术支撑 |
2.1.5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体制与机制 |
2.1.6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2.1.7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
2.2 国外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生态城市研究 |
2.2.1 生态城市研究 |
2.2.2 低碳城市研究 |
2.2.3 国外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城市发展低碳生态化问题的哲学方法论 |
3.1 大成智慧思想的生成及其完善 |
3.1.1 大成智慧思想的生成 |
3.1.2 其他学者关于综合集成方法的体系结构研究 |
3.1.3 对大成智慧思想结构的重新设计 |
3.1.4 融入知识工程设计大成智慧综合集成流程 |
3.2 大成智慧与低碳生态城市生成关系的过程哲学解析 |
3.2.1 二者关系之过程哲学本体论解析 |
3.2.2 二者关系之过程哲学认识论解析 |
3.2.3 二者关系之过程哲学发展观解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大成智慧研究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 |
4.1 中国对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 |
4.1.1 中国学者研究城市发展范式 |
4.1.2 大成智慧思想对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研究的启迪 |
4.1.3 基于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研究城市发展与管理的初步尝试 |
4.2 解决“如何集成”这一关键难题的探索 |
4.2.1 应该用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支撑大成智慧思想 |
4.2.2 应该用旋进方法论实现WSR方法论的动态化 |
4.3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的系统框架构建 |
4.3.1 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实现WSR过程的协同 |
4.3.2 将过程哲学集成于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系统 |
4.3.3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的系统框架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的WSR方法论综合集成 |
5.1 对WSR方法论的比较研究 |
5.1.1 WSR方法论的定位 |
5.1.2 WSR方法论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 |
5.1.3 WSR方法论的工作过程 |
5.2 对WSR的定位与改进 |
5.2.1 实践证明WSR适用于复杂系统 |
5.2.2 从WSR方法论抽象出哲理性WSR方法论 |
5.2.3 将哲理性WSR方法论再抽象为ZKJ方法论 |
5.2.4 ZKJ方法论工作过程设计 |
5.2.5 ZKJ方法论与大成智慧思想的关系 |
5.3 基于ZKJ方法论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的综合集成 |
5.3.1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的内容体系 |
5.3.2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综合集成研讨厅 |
5.3.3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的综合集成方案 |
5.4 基于四螺旋设计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主体制序 |
5.4.1 三螺旋理论概述 |
5.4.2 三螺旋与知识生成 |
5.4.3 由三螺旋向四螺旋过渡的探讨 |
5.4.4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主体之间的结构——四螺旋 |
5.4.5 引入四螺旋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与管理的综合集成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改进空间矢量法评价低碳生态化城市的发展 |
6.1 基于空间矢量法评价评价低碳生态化城市的发展 |
6.1.1 基于空间矢量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的提出 |
6.1.2 对空间矢量法评价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模型的修正 |
6.1.3 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评价模型的再改进 |
6.2 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的说明 |
6.3 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工作总结 |
7.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2 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中公众参与的现实与技术困境 |
2.1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
2.2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现状分析 |
2.3 互联网环境下的公众参与 |
2.4 本章小结 |
3 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构建研究 |
3.1 综合集成研讨厅概述 |
3.1.1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结构及其实质 |
3.1.2 综合集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3.1.3 互联网环境下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
3.2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系统 |
3.2.1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系统的特征 |
3.2.2 公众参与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系统的影响分析 |
3.3 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综合集成研讨厅 |
3.3.1 构建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 HWME 主要依据分析 |
3.3.2 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 HWME 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 HWME 体系的结构功能及其实施 |
4.1 研讨厅的内部结构、功能机制 |
4.2 研讨厅体系的支撑技术、相互关系及运行 |
4.3 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 HWME 中群决策研讨过程 |
4.3.1 群决策研讨电子公共大脑 |
4.3.2 群体决策研讨阶段 |
4.3.3 决策研讨流程 |
4.4 基于电子政务网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
4.5 本章小结 |
5 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 HWME 体系中的群体思维 |
5.1 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 HWME 体系中的专家群体交互 |
5.2 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 HWME 体系中广义专家群体的互动过程 |
5.2.1 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 HWME 中人的行为分析 |
5.2.2 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 HWME 中群体有效交互 |
5.2.3 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 HWME 中的专家群体行为规范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B. 关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调查问卷 |
(7)基于信息融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故障诊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基于复杂性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分析 |
1.1 基于复杂性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研究现状 |
1.2 基于复杂性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研究 |
1.2.1 人机结合 |
1.2.2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 |
2 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框架构想 |
2.1 信息融合的层次结构 |
1) 数据层融合 (像素级融合) |
2) 特征层融合 |
3) 决策层融合 |
2.2 特征的选择与提取 |
2.3 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框架体系 |
3 基于信息融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
3.1 综合集成研讨厅综合故障诊断系统基本框架 |
3.2 综合集成研讨厅综合故障诊断系统体系 |
1) 专家体系 |
2) 方法体系 |
3) 知识体系 |
4) 模型体系 |
5) 信息体系 |
3.3 综合集成研讨厅综合故障诊断系统基本支撑技术 |
4 结论及展望 |
(8)面向复杂产品概念设计的综合集成研讨厅问题求解过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复杂产品概念设计 |
1.1.2 复杂性科学 |
1.1.3 综合集成研讨厅 |
1.2 综合集成研讨厅的问题求解 |
1.2.1 HWME中的问题求解 |
1.2.2 HWME的问题求解过程 |
1.2.3 HWME中问题求解的特点 |
1.2.4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研究现状 |
1.3.2 复杂产品概念设计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HWME中复杂产品概念设计问题求解过程 |
2.1 引言 |
2.2 基于进化计算的复杂产品概念设计 |
2.2.1 进化计算概述 |
2.2.2 复杂产品概念设计问题求解与进化计算 |
2.2.3 基于进化计算的复杂产品概念设计 |
2.3 HWME中的问题求解流程 |
2.3.1 认知领域中的问题求解 |
2.3.2 HWME中问题求解过程的形式化描述 |
2.4 基于进化计算的HWME问题求解过程模型 |
2.4.1 问题分解 |
2.4.2 问题分配 |
2.4.3 问题的求解 |
2.4.4 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复杂产品概念设计问题的分解 |
3.1 引言 |
3.2 问题分解研究概述 |
3.3 综合集成研讨厅中的问题分解方法 |
3.3.1 综合集成研讨厅中问题分解的特殊性 |
3.3.2 基于专家群体问题分解的模型和方法 |
3.3.3 支持复杂系统问题智能分解的方法 |
3.4 基于遗传算法的设计结构矩阵方法 |
3.4.1 遗传算法概述 |
3.4.2 编码方法 |
3.4.3 适应度函数 |
3.5 实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复杂问题求解的任务动态分配 |
4.1 引言 |
4.2 HWME中的任务分配 |
4.2.1 HWME中任务分配的特点 |
4.2.2 HWME中任务分配的数学模型 |
4.3 基于蚁群算法的求解任务动态分配 |
4.3.1 蚁群算法概述 |
4.3.2 问题分配与蚁群算法 |
4.3.3 专家的求解能力 |
4.3.4 基于蚁群算法的求解任务动态分配 |
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IGA的群体论证方法 |
5.1 引言 |
5.2 HWME与群体论证 |
5.3 传统的群体论证方法 |
5.3.1 专家会议论证方法 |
5.3.2 层次分析法 |
5.4 基于IGA的群体论证方法 |
5.4.1 交互式遗传算法 |
5.4.2 改进的交互式遗传算法 |
5.4.3 基于改进的IGA群体论证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复杂产品概念设计问题求解中的多目标优化 |
6.1 引言 |
6.2 多目标优化问题 |
6.3 复杂产品概念设计求解中的多目标优化 |
6.3.1 复杂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多目标优化问题 |
6.3.2 一种协同进化与交互遗传相结合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
6.4 复杂产品概念设计方案求解的多目标优化 |
6.4.1 复杂产品概念设计方案的求解过程 |
6.4.2 协同交互式遗传算法 |
6.4.3 基于编码的组合优化 |
6.5 应用实例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和在审的论文 |
(9)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课题背景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决策支持系统 |
1.2.2 中间件技术 |
1.2.3 网格技术 |
1.2.4 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 |
1.2.5 遥感技术 |
1.2.6 开放复杂巨系统及综合集成方法 |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1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2 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2 基于Web Service的水利业务组件化 |
2.1 组件技术 |
2.1.1 组件的基本概念 |
2.1.2 组件的描述 |
2.1.3 组件的划分 |
2.1.4 组件的设计原则 |
2.1.5 组件的开发步骤 |
2.1.6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
2.2 Web Service |
2.2.1 Web服务概述 |
2.2.2 Web Service的定义 |
2.2.3 Web Service的特征 |
2.2.4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
2.2.5 Web Service标准 |
2.2.6 Web服务组合 |
2.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
2.3.1 SOA的基本概念 |
2.3.2 SOA参考模型 |
2.4 水利业务组件实现 |
2.4.1 组件开发的UML图 |
2.4.2 组件开发标准 |
2.4.3 组件输入输出约束 |
2.4.4 组件开发步骤 |
2.5 水利业务服务组件开发和部署 |
2.5.1 基于Axis的Web服务开发 |
2.5.2 环境搭建 |
2.5.3 Web服务开发 |
2.6 水利业务组件化应用模式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Web Service的水文预报模型 |
3.1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 |
3.1.1 传统预报模型的实现方法 |
3.1.2 模型组件化的基本方法 |
3.1.3 模型组件化流程 |
3.1.4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构建 |
3.2 基于Web Service的马斯京根模型 |
3.2.1 马斯京根模型基本原理 |
3.2.2 马斯京根模型的组件划分 |
3.2.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
3.2.4 马斯京根模型组件的实现 |
3.3 基于Web Service的新安江模型 |
3.3.1 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 |
3.3.2 新安江模型的组件划分 |
3.3.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
3.3.4 新安江模型组件的实现 |
3.3.5 新安江模型预报精度评定 |
3.4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及其组件化 |
3.4.1 参数优化估计模型 |
3.4.2 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
3.4.3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的组件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 |
4.1 水利业务组件的抽取与分类 |
4.1.1 基于业务应用主题分类 |
4.1.2 基于服务功能分类 |
4.2 水利应用组件库的构建 |
4.2.1 组件库技术 |
4.2.2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目标 |
4.2.3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组织结构 |
4.2.4 基于刻面分类体系的水利组件分类 |
4.3 基于Web服务技术的组件库发布 |
4.3.1 Web服务的开发与部署 |
4.3.2 Web服务的注册与发布 |
4.4 水利Web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
4.4.1 JUDDI简介 |
4.4.2 JUDDI配置 |
4.4.3 基于JUDDI的水利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知识图的可视化应用模式 |
5.1 知识管理 |
5.1.1 知识管理概述 |
5.1.2 面向主题的知识组织与管理 |
5.2 知识可视化 |
5.3 知识图 |
5.3.1 知识图的特性和功能 |
5.3.2 知识图创建 |
5.3.3 知识图绘制 |
5.3.4 知识图应用 |
5.3.5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形式化表示 |
5.3.6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可视化 |
5.4 基于知识图水利业务应用 |
5.5 面向水利业务应用的主题服务标准库 |
5.6 面向主题的水利业务应用知识图库 |
5.7 本章小结 |
6 基于事例推理的知识获取方法及应用 |
6.1 基于事例推理理论 |
6.1.1 基于事例推理的基本原理 |
6.1.2 基于事例推理的特点 |
6.1.3 基于事例推理的工作原理 |
6.2 基于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 |
6.2.1 洪水调度事例库的表示与存贮 |
6.2.2 洪水调度事例的检索与匹配 |
6.2.3 洪水调度事例的优选 |
6.2.4 洪水调度事例的调整 |
6.2.5 洪水调度事例的学习 |
6.3 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事例优选 |
6.3.1 Vague集理论 |
6.3.2 基于Vague集的模糊多目标决策 |
6.3.3 洪水调度事例的多目标决策优选 |
6.4 基于知识图和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应用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7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
7.1 水信息综合集成需求 |
7.1.1 数据集成 |
7.1.2 信息集成 |
7.1.3 知识集成 |
7.2 综合集成方法论 |
7.2.1 综合集成方法的提出及其依据 |
7.2.2 综合集成方法的要旨 |
7.2.3 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 |
7.2.4 水信息综合集成框架 |
7.3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方法 |
7.3.1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概念 |
7.3.2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设计策略 |
7.4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
7.4.1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服务框架 |
7.4.2 面向SOA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
7.5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型 |
7.6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
7.7 本章小结 |
8 支持服务的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
8.1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
8.2 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
8.3 面向资源整合的网格平台 |
8.3.1 网格技术简介 |
8.3.2 网格应用模型 |
8.3.3 P2P网格及主要应用模式 |
8.3.4 水利应用对网格技术的需求 |
8.4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支撑平台 |
8.5 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
8.5.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8.5.2 平台功能设计 |
8.5.3 平台软硬件环境设计 |
8.5.4 平台的实现 |
8.6 本章小结 |
9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 |
9.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背景 |
9.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设计 |
9.2.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需求分析 |
9.2.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目标 |
9.2.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总体框架 |
9.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与应用模式 |
9.3.1 面向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模式 |
9.3.2 基于水利应用中心的应用模式 |
9.4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
9.4.1 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
9.4.2 国家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思路 |
9.5 本章小结 |
10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研究 |
10.1 人工系统 |
10.1.1 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
10.1.2 人工系统方法 |
10.1.3 基于代理的人工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综合方法 |
10.2 计算实验 |
10.2.1 计算实验方法 |
10.2.2 基于涌现的观察和解释方法 |
10.2.3 计算实验的模型和过程 |
10.2.4 计算实验理论的基本方法 |
10.2.5 水利应用探索性计算实验 |
10.3 平行系统 |
10.3.1 平行系统方法 |
10.3.2 平行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 |
10.3.3 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
10.4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 |
10.4.1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概述 |
10.4.2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
10.4.3 基于平行系统的洪水预报 |
10.5 本章小结 |
11 集成环境下的业务应用 |
11.1 集成环境下的洪水预报 |
11.1.1 洪水演进动态模拟仿真 |
11.1.2 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实例仿真 |
11.2 集成环境下的水库调度 |
11.3 集成环境下的应急管理 |
11.3.1 数字预案 |
11.3.2 防洪数字应急预案 |
11.3.3 基于平台的防汛应急管理 |
11.4 本章小结 |
12 结论与展望 |
12.1 主要研究成果 |
12.2 创新点 |
12.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博士期间出版的专着 |
附录D 博士期间获得的鉴定及奖励 |
附录E 水利应用组件库已开发组件 |
(10)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CIS与战略管理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战略管理过程 |
1.1 竞争分析 |
1.2 战略制定 |
1.3 战略实施 |
1.4 战略评价与控制 |
2 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关系 |
3 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CIS |
3.1 当前企业信息系统功能的分析 |
3.2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在 CIS中的应用 |
3.3 竞争情报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结构 |
(1) 情报集成。 |
(2) 网络集成。 |
(3) 人工智能和专家知识集成。 |
3.4 战略决策复杂问题的综合集成流程 |
(1) 定性集成。 |
(2) 定量集成。 |
(3) 定量到定性。 |
(4) 定性定量综合集成。 |
4 结束语 |
四、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理论框架、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起源、发展现状与趋势[J]. 王丹力,郑楠,刘成林. 自动化学报, 2021(08)
- [2]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模型及应用[D]. 陈学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矿山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体系架构模型研究[J]. 郑万波,吴燕清.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6(S1)
- [4]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研究[D]. 孙雨晗.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5]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综合集成研究[D]. 王海峰. 天津大学, 2016(11)
- [6]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研究[D]. 徐文娟. 重庆大学, 2012(03)
- [7]基于信息融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故障诊断系统研究[J]. 杨广,吴晓平,辛登松,李大保.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1(06)
- [8]面向复杂产品概念设计的综合集成研讨厅问题求解过程与方法研究[D]. 宋东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9]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 罗军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4)
- [10]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CIS与战略管理关系研究[J]. 程光远. 工程与建设,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