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边根茎离体培养芽诱导和愈伤组织的初步研究

金边根茎离体培养芽诱导和愈伤组织的初步研究

一、金边瑞香离体培养中芽和愈伤组织诱导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媛[1](2019)在《南京椴优株选择及组培育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是集观赏、绿化、材用、药用和食用价值于一体的多功能树种,但至今未选育优良品种。本研究连续3年对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和大方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南京椴天然林中选择优良单株,决选出了观赏及绿化价值高的优株,为选育观赏价值较高的优良品种奠定基础。论文首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南京椴观赏特性的综合评价体系;为进一步进行良种选育,提供优良单株无性系区域化材料,本研究探讨了以南京椴优良单株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建立南京椴快速繁殖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宿州市以南京椴为优势种的天然林踏查基础上,初选出30株优良单株;结合树体生长量、抗病虫害性、生理指标、形质指标等主要因素,复选出8株优良单株;对复选树种物候期观察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景观效果应用价值综合评价体系,即逐株对其冠幅、树高、胸径、树姿、枝下高、枝叶浓密度、叶色等性状进行逐级打分,并按照选育目标对各性状进行权重计算,将各指标分数和权重的乘积相加。综合得分高者入选,决选出优良单株3株分别为N11、N21、N26,其特点分别为观干形、绿化、观叶树种。2.为优良品种的区域化试验做准备,探索南京椴组培育苗技术。以南京椴优良单株的带芽茎段,从不同消毒方法、不同取样时间、不同培养基类型、培养基不同pH值等条件下对愈伤进行诱导,探索南京椴带芽茎段不定芽分化、增殖及生根的最佳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消毒方式为60 s 75%酒精+8 min 0.1%HgC12,可使污染率降低到16.67%,存活率达到64.44%;最佳取样时间为4月,此时外植体污染率最低为8.3%,其存活率可达到80%;最佳培养基类型为MS培养基;pH 5.8为最佳pH值:最适宜诱导南京椴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BA1.0 mg/L+NAA0.1 mg/L+KT0.05 mg/L(pH 5.8)诱导分化率为83.33%;最佳芽增殖及继代培养基为MS+0.3 mg/L6-BA+0.03mg/LIBA+0.5 mg/LGA3,其增殖系数可达 5.34;最佳生根培养基为 1/2MS+6-BA 0.1 mg/L+IBA1.0 mg/L+5.0 g/LAC,一个月后生根率达 56.5%;生根苗驯化后移栽珍珠岩:蛭石:营养土=1:1:2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55%。

季元祖,雷颖,李晓玲,吴利红,赵忠[2](2018)在《唐古特瑞香愈伤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建立》文中指出以唐古特瑞香幼嫩叶片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试验,以期建立唐古特瑞香再生体系,为其无性系的快速繁殖奠定基础。将幼嫩叶片进行表面灭菌后接种于初代培养基中,初代培养时,存在褐化现象,愈伤诱导前需进行除褐培养,除褐后的外植体经愈伤诱导、不定芽分化、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幼苗出瓶移栽的试验过程,筛选出了最佳培养方案。除褐培养基以MS+6-BA 1.0mg·L-1+PVP 200mg·L-1效果较好,在此培养基上连续转移3次后褐变消失。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6-BA 3.0mg·L-1+2,4-D 2.0mgL-1,诱导率95.5%;芽苗分化培养基为MS+ZT 2.0mg·L-1+TDZ 0.1mg·L-1+NAA 0.5mg·L-1,分化率93.2%,平均芽数为8.66条;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mg·L-1+IBA 0.3mg·L-1,增殖倍数为12.21,平均苗高4.81cm;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mg·L-1,生根数平均为3.83条,生根率为88.72%以上;组培苗移栽于珍珠岩中生长良好,成活率达90%以上。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唐古特瑞香再生体系,为其无性繁殖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霞[3](2016)在《乌头种苗快繁和植株再生的研究》文中提出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是着名传统中药和川产道地药材,其原植物是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味辛、甘,性大热,具回阳救逆,补火救阳,逐风寒湿邪的功能,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药”。长期以来,附子生产均为高山繁种、平坝栽种,这种模式耗种量大、种源繁殖系数低,容易积累病虫害,而留种换种易造成种源混杂,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制约附子的产业化发展。组织培养是解决种苗繁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乌头的带腋芽茎段、茎段、无菌叶片和种子为外植体,通过消毒条件、芽诱导、芽增殖、生根及移栽、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等环节建立优化乌头的快速繁殖体系、种子无菌培养和再生体系,为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快繁体系的建立(1)茎段快繁体系:以乌头当年生枝条的第二个腋芽为外植体,通过消毒条件、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生根试验探索茎段快繁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乌头茎段组织培养的最佳消毒条件是70%乙醇消毒50s,0.1%升汞消毒10min,污染率仅为27.78%。MS+2mg·L-1 6-BA+0.3 mg·L-1 NAA中不定芽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86.67%。不定芽增殖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诱导条件是MS+2 mg·L-1TDZ+0.3 mg·L-1 NAA,增殖率达100%,增殖系数达4.029;蔗糖浓度为30 g·L-1下的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4.364;继代周期为40天,继代2次下的增殖下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8.1。培养基1/2MS+0.5 mg·L-1 IBA的生根效果最好,15天的生根率可达100%。(2)种子快繁体系:以乌头种子为外植体,通过消毒条件、芽诱导、芽增殖、生根和移栽试验探索种子快繁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10%次氯酸钠消毒处理种子30min,消毒效果最好,外植体污染率仅为5.6%,存活率可达92.3%,因此该条件适合作为乌头种子的消毒剂,而0.1%升汞不适合作为种子的消毒剂。种子的芽诱导培养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条件是MS+2 mg·L-1 6-BA+0.1 mg·L-1 NAA,种子萌芽率达75.1%;400 mg·L-1赤霉素浸种12h下乌头种子萌芽率最高,达97.5%。MS+0.5 mg·L-1 TDZ+0.1 mg·L-1 NAA中芽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2.23。组培苗在培养基1/2MS+0.1 mg·L-1 NAA上生根培养,生根率可达88.3%,生根条数可达20。移栽基质筛选试验中,基质50%营养土+50%河沙下乌头组培苗生长效果最好,成活率达100%。(3)茎段快繁中,1节茎段外植体产生7.02株苗需要120天,而种子快繁中,1粒种子外植体产生1.92株苗需要101120天,因此,相同时间下,茎段快繁能得到更多的苗。2.再生体系:(1)以乌头茎段和不定根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试验探索乌头脱分化再生途径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茎段经L16(44)正交试验培养的最佳诱导条件为4 mg·L-1 2,4-D+2 mg·L-1 6-BA+0.1 mg·L-1 NAA+3 mg·L-1 KT;不定根在MS+2.5 mg·L-1 6-BA+0.1 mg·L-1 NAA下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100%。在2.5mg·L-1 6-BA+0.1 mg·L-1 NAA培养基中愈伤增殖效果最好,相对愈伤增殖量为2.5g。MS+2 mg·L-1 6-BA+0.2 mg·L-1 NAA培养基中愈伤分化效果最好,愈伤分化率为61.54%,平均芽数为2.25个。(2)以乌头无菌叶片为外植体,通过不定芽诱导试验探索乌头直接再生途径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采用TDZ和NAA时,4 mg·L-1 TDZ+0.3 mg·L-1 NAA下的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92.3%,但叶片褐化严重,大部分愈伤化,且不定芽畸形,生长速度慢,因此TDZ和NAA不适用于叶片不定芽的诱导。而采用2,4-D和6-BA时,MS+2 mg·L-1 6-BA+1 mg·L-1 2,4-D中不定芽诱导效果最好,平均芽数达3.167个,毛状根率仅为12.50%。(3)茎段愈伤诱导不定芽途径中,一个茎段产生3.87个不定芽需要90天,不定根愈伤诱导不定芽途径中,一条不定根产生9.14个不定芽需要90天,而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途径中,一叶片产生14.55个不定芽仅需20天。因此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途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不定芽。3.乌头快繁育苗叶片产生的不定芽增殖后生根培养,再用其不定根诱导的愈伤组织增殖分化为不定芽,最后再将不定芽增殖生根得到种苗。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一叶片经过300天的组织培养可产生91615.4株种苗。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乌头带腋芽茎段快繁、种子快繁和再生体系中各培养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出利于乌头增殖、存活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本研究拟定的技术路线,可以显着提高乌头快繁育苗的效率及缩短育苗周期,为乌头快繁育苗的生产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并解决好目前市场上种苗繁育问题。

杨亚萍[4](2015)在《茶树组织培养技术及遗传转化中抑菌剂选择》文中提出茶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组织培养体系不稳定、重复性较差,且在培养过程中常会出现黄化、畸形等问题;另一方面,茶树离体再生困难、遗传转化效率低,一直是茶树生物技术的难题之一。本文依此展开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5mg/1GA3在茶树组织培养中单独使用,会一定程度地抑制组培苗的生长且具有较高的致畸率,不适合在茶苗增殖培养中添加;若需要添加GA3以促进组培苗伸长生长,可降低其浓度或搭配适宜的生长素。高浓度的NAA(≥0.5mg/1)可促进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但抑制茶苗生长,在茶苗培养中生长素以0.1mg/1的IBA或低于0.1mg/1NAA为宜。(2)通过不同外植体愈伤和根的诱导和再生实验,发现茎段较叶片更适宜,出愈率和根诱导率均较高;除了带腋芽茎段诱导的愈伤组织能从原腋芽处诱导出茶苗外,其余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均未诱导出芽,故以带腋芽的茎段或以此诱导的整块愈伤组织为转化体更易获得转化苗;以茎尖为外植体获得了大量丛生芽,说明茎尖作为转化体是一种可取的选择。(3)茶苗在继代培养中,一直存在黄化现象,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畸形现象也趋于严重。本实验比较了不同浓度金属离子对茶苗叶色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盐、Mg2+和Zn2+,尤其是有效元素的缺乏是组培苗黄化的原因之一;采用无激素MS培养基与MS+2mg/16-BA+0.1mg/1NAA培养基交替培养可减轻茶苗畸形现象。(4)在茶树转化体系中抑菌剂对外植体的影响研究比较少,本实验结果显示头孢噻肟钠和羧苄青霉素明显降低茶树外植体的成活率和增殖率,且呈浓度依赖效应;低浓度特美汀(200-300mg/1)对茶树外植体的生长和增殖都没有明显影响,并能完全抑制发根农杆菌的生长,故特美汀在茶树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有望提高茶树的遗传转化效率。

申展[5](2013)在《闽楠无性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为樟科楠属常绿乔木,为我国特有的园林绿化树种和优良的珍贵用材树种,其木材切削面光滑美观,是建筑、家具、雕刻和精密木模等的珍贵材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木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闽楠现已处于濒危状态,为我国Ⅱ级濒危树种;加之国内外对闽楠无性繁殖的报道较少。因此,为促进闽楠繁衍生息,对其进行扦插快繁和组织培养,建立闽楠无性繁殖体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设置不同激素浓度、不同激素配比、不同试验时间等因素,对闽楠的扦插快繁及组织培养进行研究,以求为建立闽楠无性繁殖体系作出贡献。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多年生母树上的当年生半木质化的闽楠枝条及当年实生苗茎段作为插穗,均能生根成苗,在生根率和生根时间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采用多年生母树上的当年生木质化枝条也能生根,但是效果远不如其它两种好。(2)不同生根促进剂浓度及浸泡时间对扦插生根率及平均根长的影响显着。在NAA、IBA、ABT-1#三种生根促进剂中,ABT-1#对促进插穗生根及幼根生长的作用最大。(3)扦插试验最佳组合:当年实生苗茎段,浸泡于浓度为200mg/L的ABT-1#溶液中9小时,扦插60天后,生根率可达93.3%,平均根长为4.9mm;多年生母树上的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浸泡于浓度为150mg/L的ABT-1“溶液中9小时,扦插60天后,生根率可达71.1%,平均根长为3.2mm;多年生母树上的当年生木质化枝条,浸泡于浓度为200mg/L的ABT-1#溶液中9小时,扦插120天后,生根率为11.1%,平均根长为3.0mm。(4)取材时期、取材部位及培养基中活性炭浓度的不同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极大。在四个季节中,春季接种所得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在培养基中添加2.0g/L的活性炭,最有效的抑制了愈伤组织的褐化。在叶片和茎段两种外植体中,采用叶片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诱导率、诱导时间及愈伤组织状态方面均较采用茎段诱导的好。(5)植物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的影响极大。在IBA、6-BA、NAA三种激素的不同配比下,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继代培养差别很大。当培养基为MS+IBA0.1mg/L+6-BA2.0mg/L+NAA1.5mg/L时,试验诱导率最高,为81.1%;由试验数据分析所得最佳培养基为:MS+6-BA1.5mg/L+NAA0.5mg/L,诱导率为76.7%。试验得出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IBA0.5mg/L+6-BA1.5mg/L+NAA1.5mg/L。(6)在组织培养中,不同植物激素配比对带腋芽茎段的启动有一定的影响。试验设计的16个处理中,带腋芽茎段的启动率均不是很高,当6-BA浓度为2.0mg/L并且NAA浓度为1.0mg/L时,带腋芽茎段的启动率最高,为51.1%。因此,带腋芽茎段的启动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1.0mg/L。(7)在组织培养中,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幼苗增殖的影响极大。由试验设计的9个处理得出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3.Omg/L+NAA0.1mg/L,最高增殖率为:30.0%。(8)在组织培养中,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幼苗生根有一定的影响。在试验设计的处理中,当IBA浓度为1.0mg/L时,得到试验的最高生根率,但仅为20.0%,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试验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1.0mg/L。

王志毅[6](2013)在《凹叶厚朴再生体系构建及愈伤组织总酚含量变化研究》文中提出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 biloba (Rehd.et Wils.) Law.)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是我国分类学上原始的木本植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中药材,药用根皮、枝皮及干皮,性温、味辛,具有温中下气等功效,用于消炎灭菌、胸腹胀满、痰饮喘满等症,在临床应用上占有非常重要位置。凹叶厚朴原产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分布广泛,集药、材、观赏于一体,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本研究通过凹叶厚朴离体再生体系的构建,为优质种源的快速繁殖提供生产方法;通过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检测其总酚含量的变化,为今后发展细胞培养提取总酚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如下:1.人工去除外种皮前反复揉搓、温水浸泡、0.2%KMnO4初步消毒,无菌操作台上采用75%酒精消毒15s、0.1%HgCl2灭菌8min,污染率为22.6%,对种子伤害最小。2.凹叶厚朴再生体系构建:最佳种子初代诱导培养基为:3/4B5+6-BA0.5mg·L-1+NAA0.1mg·L-1+蔗糖20g·L-1+琼脂6.5g·L-1,PH5.8-6.0,温度24±1℃,光照时间12h·d-1,光照强度1500-20001ux;带叶片茎段为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外植体,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2.5mg·L-1+NAA0.5mg·L-1,丛生芽的诱导率达到93.18%,增殖系数达6.2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l.0mg·L-1,蔗糖25g·L-1,生根率达81.5%。3.无菌苗的根、茎、叶等器官均能诱导愈伤组织,下胚轴作为外植体诱导效果最好,最佳诱导培养基:B5+6-BA2.0mg·L-1+2,4-D1.5mg·L-1+蔗糖25g·L-1+琼脂6.5g·L-1,诱导率达90%以上;愈伤组织最佳增殖培养基为:B5+6-BA2.0mg·L-1+2.4-D1.5tng·L-1+NAA0.5mg·L-1+蔗糖25g·L-1+琼脂6.0g·L-1。4.凹叶厚朴愈伤组织总酚含量的变化:不同种源之间总酚含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0.01%-0.25%;同一种源的不同器官为外植体时,诱导的愈伤组织总酚含量差异显着,其中,幼茎诱导的总酚含量最高,下胚轴诱导的总酚含量最低;愈伤组织的褐化对总酚含量有影响,影响程度为:严重褐化>轻度褐化>无褐化;添加L-苯丙氨酸和DL-β-苯丙氨酸两种前体化合物培养都能有效提高愈伤组织的总酚含量,其中DL-β-苯丙氨酸的效果更好,可以提高总酚实际含量达0.06%-0.16%,比对照提高1.69%-7.27%。

孙利娜[7](2011)在《金边瑞香的离体培养》文中认为以金边瑞香的叶片、茎尖、茎段为外植体建立离体快繁体系,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先用75%酒精消毒30 s再用0.1%升汞消毒10 min,为金边瑞香的较佳消毒方法。茎尖诱导再生芽的较适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 0.3 mg/L,茎段诱导再生芽的较适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茎尖和茎段的较适生根培养基均为1/2 MS+NAA 0.3 mg/L+IBA 1.0 mg/L。3种外植体中,茎尖最适宜作离体快繁材料。

朱向涛[8](2010)在《凤丹体胚发生及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牡丹不同时期的种胚直接诱导体细胞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体细胞胚植株再生。利用牡丹的叶片、茎段、花药、花瓣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获得愈伤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增殖和分化培养获得了小植株,并实现了驯化移栽。同时利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的方法对愈伤组织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牡丹体细胞胚诱导方面,本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凤丹’花后110d的种胚诱导率最高。种胚、子叶、胚轴3种外植体进行体细胞胚的诱导,种胚的诱导率最高,为32.5%。利用90g/L的蔗糖溶液处理种胚2h,体细胞胚诱导率为38.0%。对花后110d的种胚进行体细胞胚诱导,‘凤丹’体细胞胚增殖最适合的培养基组合为:MS+6-BA0.1mg/L+蔗糖60.0 g/L+CH0.4 g/L,体细胞胚诱导率为38.33%。体细胞胚成熟过程中,活性炭对牡丹体细胞胚成熟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不同的培养基对体细胞胚成熟效果差异不显着。6-BA能够促进体细胞胚的萌发,GA3对打破休眠促进萌发具有较好的效果。IAA对促进体细胞胚生根效果较好。本文首次探讨‘凤丹’体细胞胚直接诱导,首次深入研究了添加物质CH和活性炭对体细胞胚诱导及成熟的影响,首次对‘凤丹’进行体细胞胚诱导,诱导率均在15%以上,最高诱导率达到38.33%,并成功获得了体细胞胚植株。牡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改良MS培养基为诱导牡丹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在未添加任何植物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无法诱导出愈伤组织,单独添加生长素或细胞分裂素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诱导率有差异,最佳的生长素是2,4-D 0.2 mg/L,最佳的细胞分裂素是TDZ 2.0 mg/L。用2,4-D、NAA、TDZ正交试验得到最佳组合为改良MS+2,4-D 0.2 mg/L+NAA 0.2 mg/L+TDZ 3.0 mg/L,愈伤诱导率高达87.8%。利用牡丹幼嫩茎段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通过试验得出最佳的培养基组合为MS+NAA0.05mg/L+6-BA2.0 mg/L+2,4-D1.0 mg/L为最佳的培养基组合,在此培养基诱导下,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的87.8%。牡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率在不同蔗糖浓度时的大小顺序为30.0 g/L>40.0 g/L>20.0 g/L>10.0 g/L,因此最佳的蔗糖浓度为30.0 g/L。利用茎段的中下部、将外植体横放在培养基上会获得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较多的愈伤组织。试验证明,牡丹花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时期为花粉的单核中期,最佳的培养基为MS+2,4-D2.0 mg/L+6-BA1.5 mg/L+NAA1.0 mg/L,在最佳培养基、蔗糖质量浓度为6%,4℃的低温条件下处理8d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到50.8%。利用花瓣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的培养基组合为MS+2,4-D 2.0 mg/L+6-BA 1.5 mg/L+NAA 0.3 mg/L,诱导率达到98.9%。牡丹愈伤组织增殖过程中,叶片愈伤组织最合适的增殖培养基为MS+NAA0.2mg/L+6-BA2.0+KT2.0 mg/L,增殖率为209.8%。不同碳源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不同,30.0g/L的蔗糖为合适碳源。添加浓度为0.4g/L的CH效果最好。试验结果表明叶片愈伤组织增殖的生长曲线为S型曲线,生长分为延缓生长期、指数生长期和静止期三个时期,生长周期为30d左右。茎段和花瓣的增殖培养基相同,均为MS+NAA0.2mg/L+6-BA3.0mg/L+蔗糖30.0g/L+CH0.4g/L+琼脂7.0g/L,增殖率分别为237.3%和233.5%。而花药的增殖培养基为MS+NAA0.2mg/L+6-BA2.0mg/L+蔗糖30.0g/L+CH0.4g/L+琼脂7.0g/L,增殖率为230.9%。光照12h对牡丹茎段愈伤组织的增殖效果最好。研究了光照强度、抗氧化剂和吸附剂对愈伤组织褐化率的影响,认为在转接初期将所有愈伤组织,放置在黑暗条件下培养1周左右后转移到光照强度为19umol/m2/s下培养,既能够保证愈伤组织的增殖生长,又降低愈伤组织在增殖过程中的褐化。几种抗氧化剂能够大大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率。其中AgNO3对愈伤组织褐化的抑制效果最好。对于各种吸附剂而言,1.0g/LPVP和2.0g/L活性炭两种吸附剂抑制褐化效果最好。牡丹愈伤组织结构细胞学观察。牡丹的芽原基不是从愈伤组织表面发生,而是发生于愈伤组织的近表层,然后突破表层细胞开始发育。通过石蜡切片发现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形状的胚状体同时存在,不同的愈伤组织细胞结构差异较大。通过扫描电镜可以看出,不同的愈伤组织培养的不同时间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有的愈伤组织可以发育成胚状体,有的则无法完成正常的发育,同一块愈伤组织可能存在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两种不同的类型。从牡丹愈伤组织的发育过程中来看,继代后15-20d是愈伤组织发育最快的时期,经过这一时期后愈伤组织发育开始减慢。在牡丹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最合适的叶片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2mg/L+TDZ0.3 mg/L+蔗糖30.0g/L+琼脂7.0g/L,分化率为22.22%。茎段愈伤组织最适合的分化培养基为MS+6-BA3.0 mg/L+NAA0.2mg/L,分化率为24.44%。花药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0.2 mg/L+KT0.3mg/L,分化率为22.22%,干燥处理3d有利于花药愈伤组织的分化。花瓣愈伤组织分化的合适培养基为MS+ZT 0.5 mg/L+6-BA2.0 mg/L,分化率为34.81%。对于愈伤组织诱导形成的植株,在各种不同培养基上诱导生根,1/2MS和WPM两种培养基是合适的培养基,最适合的蔗糖浓度为30.0g/L。最佳的培养基组合为1/2MS+NAA0.1mg/L+IBA0.2mg/L+蔗糖30.0g/L。小植株在驯化后能够移栽成活,成活率为40.0%左右。

陈鹏彦[9](2010)在《朝鲜野菊再生系统建立的研究》文中指出朝鲜野菊隶属菊科春黄菊族菊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医药、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野生状态下的朝鲜野菊因长期被人们过度采收已难以见到。通过对朝鲜野菊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建立朝鲜野菊无性繁殖再生体系,从而解决目前人工栽培朝鲜野菊种源短缺的问题,并为朝鲜野菊的物种保护奠定了技术基础。分别以朝鲜野菊茎段、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了朝鲜野菊的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诱导、茎尖分化增殖、生根诱导和移栽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在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时,以朝鲜野菊的无菌茎段作为外植体,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成活率高。较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MS+6-BA0.5mg·L-1+NAA0.1mg·L-1。在此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发生频率较高,达83.3%。2.不定芽的诱导培养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NAA和IAA进行朝鲜野菊不定芽诱导培养,结果表明:6-BA对不定芽的诱导有显着的影响,MS+6-BA 0.2mg·L-1+NAA0.1 mg·L-1是诱导朝鲜野菊不定芽的理想培养基,朝鲜野菊不定芽诱导率达90%以上。3.茎尖的分化增殖培养以顶芽和腋芽作为外植体进行分化增殖培养。低浓度的6-BA有助于朝鲜野菊茎尖的分化,6-BA浓度为0.5mg·L-1时,诱导作用显着,当6-BA浓度升高时,促进作用逐渐转变为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理想的培养基配方是:1/2MS+6-BA0.5mg·L-1+NAA0.1 mg·L-1,30d后的增殖倍数为5.77,植株长势最好。4.生根培养变温光照是最有利于诱导朝鲜野菊生根的培养条件,在这样的培养条件下,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是1/2MS+NAA0.1mg·L-1+IAA0.2mg·L-1,生根率达100%,长势最好。5.炼苗与移栽通过比较4种不同的移栽基质,结果表明:移栽基质为河砂和炉灰渣时,成活率较高,分别为98%和94%。

臧萌[10](2009)在《流苏相思优良无性系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流苏相思(Acacia fimbriata),为含羞草科(Mimosaceae)金合欢属(Acacia)植物,它根瘤发达,固氮能力强,且生物量大,枯枝落叶多,对土壤有很好的保护和改良作用。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这种具有生态价值又具有显着观赏价值的观赏相思树,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大的开发和研究兴趣。本论文以流苏相思优良无性系茎段为基本材料,从无菌体系的建立、继代培养、生根诱导、炼苗移栽等各个环节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流苏相思优良无性系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以便建立快速高效的流苏相思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为其工厂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流苏相思外植体经洗衣粉水浸泡20 min,自来水冲洗25 min,以75%乙醇浸泡20s,0.1%升汞10min,无菌水冲洗5遍,污染率仅为26.7%。2、流苏相思优良无性系离体培养适宜的外植体类型为新枝的上部带腋芽的茎段,其污染率可控制在30%以内、一周左右即可分化出芽;适宜流苏相思不定芽分化成苗的季节为秋天;适宜流苏相思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MS+BA1.0mg/L +KT1.0mg/L +IBA1.0mg/L +蔗糖30 g /L,分化率达到79.2%。3.流苏相思增殖培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虑不同植物激素对流苏相思增殖的影响,筛选出一代培养基为:MS+BA1.0mg/L +KT1.0 mg/L +IBA1.0mg/L +蔗糖30g/L,30d增殖数达到3.36;流苏相思幼苗在二次继代中最好的培养基为:MS+KT0.4mg/L +NAA0.1mg /L +蔗糖20g/L,增殖数达到3.03。在流苏相思的三代及多代培养中,选择1/2MS+ KT0.2mg /L +IBA0.2 mg/L +活性碳1g/L +蔗糖15g/L的培养基,增殖效果比较理想,增殖数达到了3.03。4.流苏相思的壮苗及生根。第三次继代培养基可以起到壮苗的效果。根据其生根情况,筛选出较佳的培养基配方为:1/2MS +IAA0.2mg/L +IBA0.3mg/L +NAA0.1mg/L +蔗糖15g /L,生根率达到了88%。5.流苏相思的移栽。移栽基质选择珍珠岩:草炭土=2:1,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80%,植株生长健壮。炼苗天数以7~9d为宜。

二、金边瑞香离体培养中芽和愈伤组织诱导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边瑞香离体培养中芽和愈伤组织诱导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椴优株选择及组培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园林树木良种选育的研究
    1.2 观赏植物评价体系研究
    1.3 林木组织培养研究
        1.3.1 组织培养对良种选育的意义
        1.3.2 林木组织培养主要方式
        1.3.3 影响林木组织培养的因素
    1.4 南京椴概述
        1.4.1 形态学及生物学特征
        1.4.2 生态习性及资源分布
        1.4.3 南京椴的园林价值
        1.4.4 南京椴的生态学价值
        1.4.5 南京椴的经济价值
        1.4.6 南京椴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3.1 南京椴优良单株选择
        2.3.2 优良单株的组培繁殖
    2.4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优株选择研究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选优标准
        3.1.3 选优方法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南京椴的组织培养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材料
        3.2.3 外植体的消毒
        3.2.4 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3.2.5 最适培养基pH值的筛选
        3.2.6 南京椴优良单株的启动培养
        3.2.7 南京椴的继代增殖培养
        3.2.8 生根培养及驯化移栽
        3.2.9 数据统计
4 结果与分析
    4.1 南京椴优株选择
        4.1.1 初选
        4.1.2 复选
        4.1.3 决选
    4.2 南京椴的组织培养
        4.2.1 不同消毒处理对外植体污染率及存活率的影响
        4.2.2 不同取样时间对外植体污染率、死亡率及存活率的影响
        4.2.3 不同培养基对对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4.2.4 培养基不同pH值对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4.2.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2.6 南京椴的继代增殖培养
        4.2.7 不同外源激素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4.2.8 南京椴幼苗的驯化移栽
5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2.1 南京椴优良单株特点
        5.2.2 南京椴组织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附图
作者简介

(2)唐古特瑞香愈伤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方法
        1.2.1 外植体表面消毒
        1.2.2 培养条件
        1.2.3 除褐培养
        1.2.4 愈伤组织培养
        1.2.5 不定芽分化培养
        1.2.6 嫩茎的增殖培养
        1.2.7 试管苗生根
        1.2.8 移栽
        1.2.9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抗褐化剂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嫩茎增殖的影响
    2.5 试管苗生根与移栽
3 结论与讨论

(3)乌头种苗快繁和植株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乌头发育特性
    1.2 乌头的栽培
        1.2.1 种子繁殖
        1.2.2 块根繁殖
        1.2.3 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植物组织培养
        1.3.1 外植体的影响
        1.3.2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1.3.3 激素的影响
        1.3.4 不同碳源的影响
        1.3.5 活性炭的影响
        1.3.6 培养条件的影响
    1.4 乌头组织培养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条件
        2.2.2 乌头茎段快繁和种子快繁体系的建立
        2.2.3 乌头再生体系的建立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乌头快繁体系的建立
        3.1.1 乌头茎段快繁体系的建立
        3.1.2 乌头种子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
        3.1.3 茎段快繁和种子快繁的比较
    3.2 乌头再生体系的建立
        3.2.1 茎段愈伤诱导正交试验
        3.2.2 6-BA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对不定根愈伤诱导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增殖的影响
        3.2.4 不同激素对愈伤分化的影响
        3.2.5 TDZ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对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3.2.6 6-BA和 2,4-D不同浓度组合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试验
        3.2.7 三条再生途径的比较
    3.3 乌头快繁育苗
        3.3.1 效率的比较
        3.3.2 周期的比较
4 讨论
    4.1 关于乌头茎段快繁体系的研究
        4.1.1 关于乌头茎段取材部位的选择
        4.1.2 关于乌头茎段消毒条件的选择
        4.1.3 关于乌头茎段诱导激素及增殖激素的选择
        4.1.4 关于蔗糖浓度对乌头茎段增殖的影响
    4.2 关于乌头种子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研究
        4.2.1 关于乌头种子消毒方法的选择
        4.2.2 关于乌头种子休眠的打破
    4.3 关于乌头再生体系的研究
        4.3.1 关于激素对乌头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4.3.2 关于激素对乌头无菌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4 关于提高乌头快繁育苗中不定芽的质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茶树组织培养技术及遗传转化中抑菌剂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茶树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2 茶树组织培养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1.2.1 茶树组培中的褐化问题
        1.2.2 茶树组培中的黄化、畸形问题
        1.2.3 超度含水态
    1.3 茶树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3.1 农杆菌介导法
        1.3.2 基因枪技术
        1.3.3 茶树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茶树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及配置方法
        2.2.3 相关仪器与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茶树无菌苗的诱导及生长
        2.3.2 不同浓度NAA、IBA和GA_3对茶苗增殖及生长的影响
        2.3.3 不同茶树品种不同外植体愈伤和根的诱导和再生比较
        2.3.4 不同激素配比对茎尖产生丛生芽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金属离子及交替培养模式对茶苗黄化、畸形的改善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3.2.3 相关仪器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金属离子对茶苗生长的影响
        3.3.2 交替培养模式对茶苗增殖及生长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抑菌剂的抑菌效果及对茶苗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农杆菌与抗生素
        4.2.2 茶苗与培养基
        4.2.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4.2.4 相关仪器与设备
        4.2.5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抑菌剂的抑菌效果
        4.3.2 抑菌剂对茶苗丛生芽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MS培养基配方
附录B 作者简历

(5)闽楠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闽楠树种特性
    1.2 植物扦插快繁技术
        1.2.1 茎插
        1.2.2 根插
        1.2.3 叶插
    1.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3.1 不同外植体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1.3.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1.4 樟科植物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4.1 樟科植物扦插快繁研究进程
        1.4.2 樟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程
    1.5 闽楠濒危原因及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5.1 闽楠濒危问题及保护措施
        1.5.2 闽楠扦插快繁及组织培养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闽楠扦插繁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插穗的采集与处理
        2.1.2 扦插基质的选择与处理
        2.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4 插穗的管理
        2.1.5 观察记录与数据分析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材料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2.2.2 不同生根促进剂及其配比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3 闽楠组织培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外植体的采集与处理
        3.1.2 试验设计
        3.1.3 培养条件
        3.1.4 观测内容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取材时期及添加剂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2 取材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3 植物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4 植物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
        3.2.5 植物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愈伤组织分化及生根的影响
        3.2.6 植物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带腋芽茎段启动的影响
        3.2.7 植物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幼苗增殖的影响
        3.2.8 植物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幼苗生根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闽楠扦插繁殖
        4.2.2 闽楠组织培养
参考文献
附录A:培养基成分
附录B:缩略词表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凹叶厚朴再生体系构建及愈伤组织总酚含量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凹叶厚朴资源概述
        1.1.1 凹叶厚朴生物学特性
        1.1.2 凹叶厚朴分布范围
        1.1.3 凹叶厚朴资源利用
    1.2 凹叶厚朴研究进展
        1.2.1 凹叶厚朴种子特性研究
        1.2.2 凹叶厚朴发育生物学研究
        1.2.3 凹叶厚朴生长规律的研究
        1.2.4 凹叶厚朴有效成分的研究
        1.2.5 凹叶厚朴的抗逆性
    1.3 凹叶厚朴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1.3.2 凹叶厚朴愈伤组织的相关研究
        1.3.3 凹叶厚朴扦插育苗研究
    1.4 凹叶厚朴林学应用的研究
    1.5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研究
        1.5.1 厚朴酚的研究概况
        1.5.2 和厚朴酚的研究概况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凹叶厚朴无菌体系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仪器及试剂
        2.1.2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外植体预处理
        2.2.2 消毒试剂和时间的选择
        2.2.3 培养方式
        2.2.4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外植体预处理
        2.3.2 消毒灭菌程序
        2.3.3 培养方式
    2.4 小结
第三章 凹叶厚朴再生体系建立
    3.1 凹叶厚朴的初代培养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结果分析
    3.2 丛生芽增殖培养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3 丛生芽壮苗培养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法
        3.3.3 结果分析
    3.4 生根培养
        3.4.1 试验材料
        3.4.2 试验方法
        3.4.3 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凹叶厚朴愈伤组织培养及总酚含量的变化研究
    4.1 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培养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结果分析
    4.2 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色谱条件
        4.2.4 系统试验
    4.3 含量变化研究
        4.3.1 样品含量比较
        4.3.2 不同种源的不同器官含量的比较
        4.3.3 添加前体化合物对不同基本培养基含量的影响
    4.4 结果分析
        4.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4.2 所有样品含量的测定结果
        4.4.3 不同种源的不同器官含量的比较
        4.4.4 添加前体化合物对不同基本培养基含量的影响
    4.5 小结
讨论与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1
附图2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金边瑞香的离体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外植体的灭菌
        1.2.2 外植体的接种
        1.2.3 培养基种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激素与组合对外植体诱导再生芽的影响
    2.3 不同培养基对再生芽生根的影响
3 结 论

(8)凤丹体胚发生及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2 植物体细胞胚诱导研究进展
        1.2.3 植物愈伤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来源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牡丹体细胞胚诱导研究
    2.1 牡丹体细胞胚直接诱导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牡丹体细胞胚增殖成熟与植株再生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结论与讨论
        2.2.4 小结
第三章 牡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研究
    3.1 牡丹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
        3.1.1 ‘凤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3.1.2 ‘凤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
        3.1.3 ‘凤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
        3.1.4 ‘凤丹’花瓣愈伤组织诱导
        3.1.5 小结
    3.2 牡丹愈伤组织增殖体系建立
        3.2.1 叶片愈伤组织增殖体系的建立
        3.2.2 其他几种愈伤组织增殖体系的建立
        3.2.3 愈伤组织增殖过程中褐化问题的研究
        3.2.4 小结
    3.3 牡丹愈伤组织结构细胞学观察
        3.3.1 牡丹愈伤组织细胞解剖结构的观察
        3.3.2 牡丹愈伤组织扫描电镜观察
    3.4 牡丹愈伤组织分化研究
        3.4.1 牡丹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研究
        3.4.2 牡丹茎段愈伤组织分化研究
        3.4.3 牡丹花药愈伤组织分化研究
        3.4.4 牡丹花瓣愈伤组织分化研究
        3.4.5 小结
    3.5 牡丹小植株生根诱导和移栽
        3.5.1 牡丹小植株生根诱导
        3.5.2 植株驯化移栽
        3.5.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朝鲜野菊再生系统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概述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1.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过程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快速繁殖技术
        1.2.1 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概念
        1.2.2 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途径
    1.3 菊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1.4 朝鲜野菊概述
        1.4.1 朝鲜野菊的生物学分类地位
        1.4.2 朝鲜野菊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布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本研究的目的
        1.5.2 本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设计方案
        2.3.1 基本培养基及生长调节剂
        2.3.2 培养条件
        2.3.3 实验仪器设备和器皿用具
        2.3.4 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及继代培养
        2.3.5 不定芽的诱导培养
        2.3.6 茎尖分化增殖培养
        2.3.7 诱导生根培养
        2.3.8 炼苗
        2.3.9 移栽
    2.4 数据统计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激素配比对朝鲜野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不同激素配比对朝鲜野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激素及配比对朝鲜野菊茎尖分化增殖培养的影响
    3.4 生根培养
        3.4.1 恒温光照培养条件对朝鲜野菊生根的影响
        3.4.2 恒温暗培养条件对朝鲜野菊生根的影响
        3.4.3 变温光照培养条件对朝鲜野菊生根的影响
        3.4.4 变温暗培养条件对朝鲜野菊生根的影响
    3.5 不同移栽基质对朝鲜野菊试管苗移栽的影响
4 讨论
    4.1 进行朝鲜野菊愈伤组织诱导时对外植体的选择
    4.2 朝鲜野菊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激素的选择
    4.3 培养环境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的影响
    4.4 6-BA 浓度对试管苗发生玻璃化的影响
    4.5 朝鲜野菊茎尖增殖实验的培养基选择
    4.6 朝鲜野菊生根诱导对激素及培养环境的要求
5 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6 展望
图版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流苏相思优良无性系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
        1.1.1 器官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现状
        1.1.2 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植株研究现状
        1.1.3 植物体细胞胚胎研究动态
        1.1.4 细胞悬浮培养研究现状
        1.1.5 原生质体培养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2.1 植物组织培养在离体快速繁殖方面的应用
        1.2.2 植物组织培养在脱毒苗培育方面的应用
        1.2.3 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交换上的应用
    1.3 相思类树种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1.3.1 相思类树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2 相思类树种组织培养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培养条件
        2.2.3 流苏相思优良无性系的初代培养
        2.2.4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一次继代培养
        2.2.5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二次继代培养
        2.2.6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三次和多次继代培养
        2.2.7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壮苗及生根培养
        2.2.8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炼苗移栽
        2.2.9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流苏相思的初代培养
        3.1.1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流苏相思茎段污染率和分化率的影响
        3.1.2 不同消毒方法对流苏相思茎段污染率的影响
        3.1.3 不同材料和部位对污染率和分化率的影响
        3.1.4 不同取材季节对流苏相思外植体污染率和分化率的影响
        3.1.5 不同激素配比对流苏相思外植体不定芽分化和增殖的影响
    3.2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一次继代培养
    3.3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二次继代培养
    3.4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三次及多代培养
    3.5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壮苗及生根培养
    3.6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炼苗移栽
        3.6.1 不同炼苗天数对流苏相思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3.6.2 不同移栽基质对流苏相思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关于外植体污染的控制
    4.2 采样部位及采样季节对流苏相思外植体不定芽分化的响
    4.3 外源激素对流苏相思外植体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4.4 流苏相思组培苗继代培养的要素
    4.5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壮苗及生根培养
    4.6 流苏相思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致谢

四、金边瑞香离体培养中芽和愈伤组织诱导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椴优株选择及组培育苗技术研究[D]. 郭媛.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2]唐古特瑞香愈伤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建立[J]. 季元祖,雷颖,李晓玲,吴利红,赵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06)
  • [3]乌头种苗快繁和植株再生的研究[D]. 刘霞.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4]茶树组织培养技术及遗传转化中抑菌剂选择[D]. 杨亚萍. 浙江大学, 2015(05)
  • [5]闽楠无性繁殖技术研究[D]. 申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 [6]凹叶厚朴再生体系构建及愈伤组织总酚含量变化研究[D]. 王志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7]金边瑞香的离体培养[J]. 孙利娜. 林业科技开发, 2011(04)
  • [8]凤丹体胚发生及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研究[D]. 朱向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4)
  • [9]朝鲜野菊再生系统建立的研究[D]. 陈鹏彦. 辽宁师范大学, 2010(04)
  • [10]流苏相思优良无性系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D]. 臧萌.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金边根茎离体培养芽诱导和愈伤组织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