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信用经济的几点认识

关于建立信用经济的几点认识

一、关于建立信用经济的几个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吴晶楠[1](2020)在《“放管服”背景下葫芦岛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共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到“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便利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2018年,政府出台了《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要求加速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营商环境评估体制。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措施,进一步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强烈信号,如何优化营商环境俨然成为党的十九大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主席于2018年9月前往东北三省进行视察,他在参与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了六个点,其中最首要就是在完善营商环境的条件下,全方位彻底地改革。本文以独特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搜集阅读了一系列文献书籍,从真实案例出发,将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从营商环境的广义概念出发,对葫芦岛市现有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从葫芦岛市在营商环境构建上的工作以及它的现状出发,展开细致的比较分析,从而找出葫芦岛市在营商环境上现存的不足,并且有针对性的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四方面优化葫芦岛市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准确定位政府职能、夯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创新环境改革、紧抓社会文化建设,希望能为优化葫芦岛市营商环境,给相关公司的投资、融资、创业、创新带来积极的影响。

徐淑云[2](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李超[3](2016)在《我国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认为我国持续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民营资本想进入银行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既有难得一遇的有利条件,也有面临的问题,面对国内金融行业业界内实力强大的大型国有控股银行,民营银行如何改变自己的劣势地位并建立起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认为民营银行必须实施特色化经营,这有其必要性。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之路是多方面的:包括定位特色,业务特色,监管特色,人才任用特色等等。我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等有利因素为民营银行开展特色化经营提供了可行性。本文认为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的理论基础是商业银行经营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以及竞争战略理论。民营银行并非最早诞生于我国大陆,在推行民营银行特色化经营的过程中,我国台湾地区民营银行的经营特色与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特色均能为我国大陆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试点前后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的经验也能为民营银行发展提供启示。本文最后会针对民营银行特色经营提出建议。

魏湖深[4](2014)在《宋人笔记小说中的信用活动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商品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展,跨地区的长途贸易愈来愈频繁,商业活动中信用交易也得到了显着的发展。信用交易活动不仅仅存在于商业行为中,也普遍地发生在社会生活之中。宋人笔记小说对于社会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信用活动有着详尽的描述,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宋代信用观念的变化和信用活动的发展、扩展过程。本文基于对宋人笔记小说的文本分析,探究宋代信用观念的变化和信用活动的扩展过程。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经济史视角下的信用概念梳理。包括诚信、信任、信用概念的相关联系与区别,探究诚信与信任、信任与信用的扩展和信用活动的发生与约束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则是通过对宋人笔记小说中信用活动的考察,探析信用活动中的授信动因,守信与信用活动的扩展,失信与失信惩戒手段。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信用观念与信用活动的相互影响,信约凭证在信用活动的发生和维护过程中的作用。第四部分主要从信用活动的发生动因入手,研究信用活动中的经济动因与伦理动因及其相互影响。第五部分,结语。该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概括和总结,信用活动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授信便已突破熟人社会,扩展到陌生人之间;信用活动与信用观念的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信约凭证的多样化和日益规范化更有力地维护和扩展了信用活动;信用活动的发生动因是多样的,正因如此,信用活动才能扩展到社会交往的诸多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谭贵华[5](2012)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以来所确立并至今仍在坚持实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尽管历经30余年的改革发展,该体制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完善,并被实践证明仍是符合农业生产特点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但亦须正视的是,其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及所服务的核心目标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在运行中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对此,学界虽然予以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并且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达到了极为深入的程度,但这方面的探讨也还存在一些缺陷,除了以“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为主题展开的直接特别是系统性研究较少外,其中尤为明显的不足是,这些研究更多是从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展开,而从法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欠缺,尤其是从法学视角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可谓尚付阙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来推动的;在此过程中,法律制度供给严重不足,这使得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尽管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适时制定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涉及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法律法规,为其稳定和完善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法制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供给仍不同程度地存有不足。对此,虽不应抹杀政策所具有的功用,但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今天,更需要重视法治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完善提供保障,一方面将行之有效的政策适时地上升为法律规定,另一方面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创制推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法律与政策的良性互动。本文即是针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既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以上认知,站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立场,通过综合运用历史、规范、实证、比较等分析方法,在对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以及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历程加以全面、系统爬梳的基础上,立足新时期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对其当前所存在的突出法律问题予以重点剖析,进而提出尽可能具体的完善对策。全文除绪论和结论,主体部分由以下5章构成。第一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乃是要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中央出台的政策立法文件的梳理,力图清晰地揭示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如何逐步形成的,以及该体制最初被正式确立时体现的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总体而言,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乃是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实施农业集体化以来所形成的高度统一经营体制尤其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扬弃,并且在其最初确立时体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集体统一经营”的制度架构。具体而言,一方面,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摈弃了以往具有高度集中管理特点乃至是以各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一经营主体的经营形式;另一方面,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又传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土地改革基础上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些重要构成要素,如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在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双层经营”格局中不断调适的,只是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集体统一经营长期占据着绝对地位,直至问题积累日深并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才得以在正式层面确立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二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及现存法律问题,旨在通过对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立法文件的梳理和解读,系统揭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正式确立后历经30余年的改革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形成了哪些较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予以揭示。就总体来看,一方面,决策层基于实际情势的变化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不断予以修正,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取代“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并形成了至今延用的正式表达,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另一方面,决策层亦充分肯定并切实支持统一经营方式的机制创新,如今在实践中总体上形成了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组织依托的三种较为典型的统一经营机制。与此同时,随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提出,国家逐步重视依靠法律治理农业和农村,并出台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涉及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立法,为其稳定和完善提供极为重要的法治保障。不过,尽管这方面的改革及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官方既有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的界定与实际情况不甚契合,尤其是统一经营的内涵有待拓展和予以更加正式和科学的界定;旨在落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政策进而健全家庭承包经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旨在培育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组织发展进而健全统一经营机制的法律制度供给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第三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总体分析,旨在通过结合前两章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历史回顾、现状审视,就我国当前乃至今后改革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在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分析,以期更为清晰地勾勒出在探索健全该项体制以及完善相应法律制度安排时可为之努力的方向以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亦为本文后两章的基本逻辑架构及相应阐述的展开作出铺垫。本章的基本结论是:其一,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总体上应当界定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并与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或是多样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载体的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意味着:一方面,需要在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相关立法让农民享有长期稳定、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健全农村统一经营机制及其法律制度不应狭隘地理解为仅重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完善其相关法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进而以此为依托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亦是落实农村统一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其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总体上需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协调农民权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坚持市场化导向改革的基础上协调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在重视法治的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协调法治保障与政策导向的关系。第四章——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乃是从具体法律制度完善的角度对前文梳理得出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现存法律问题予以回应。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核心无疑是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而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关键又在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基于此认知,本章着重分析提出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有关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农村承包地调整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法律制度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应在予以适当规制的基础上,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放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限制;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的基本立法、统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机构、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登记的法律效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程序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法律制度等,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法律制度。第五章——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亦是从具体法律制度完善的视角对前文所揭示的农村统一经营现存法律问题予以回应。经济组织制度建设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其他各项基本经营制度发挥功能的极为必要的组织载体和制度保障。有鉴于此,并结合农村统一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方向,前文选择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制度建设的视角梳理了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章着重分析提出了以下对策:其一,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具体而言,适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门和基本法律,重新认识和清晰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以及尽快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人)地位。其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一是拓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态法定化立法,重点在于明确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健全相应的法律运行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如增加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规定,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法律机制以更好地保障社员和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以及建立健全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其三,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相关法律制度。关键在于通过完善立法以合理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形式和范围,以及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

何海[6](2010)在《出口信用保险外部经济性研究》文中指出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一项非赢利的政策性保险业务,目的是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推动本国出口增长、在危机期间发挥“稳外需”重要作用。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五十三条“国家通过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及其它促进对外贸易的方式发展对外贸易”规定的促进出口手段之一。对其外部经济性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出口信用保险发挥外部经济性的微观机制和宏观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定量分析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于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分别运用传统支出法模型,修正支出法模型及投入产出法模型,首次创新性对出口信用保险促进经济增长的外部经济性做统计分析,对衡量出口信用保险拉动出口的作用及对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和提升出口企业利润率方面的贡献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了给各级政府的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提供参考,更有利于发挥出口作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本文还对出口信用保险外部经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出口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对进口方的风险管理存在误区,制约了出口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其次,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偏高,也使得出口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潜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为费率将直接影响出日企业的财务成本,是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考虑的关键因素。再次,出口结构是影响出口信用保险外部经济性的长期因素。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出口结构,不仅制约着出口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需求,而且减弱了出口信用保险所支持的出口对经济增长、就业的促进作用。针对回归模型相应变量的经验分析结果,本文也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措施和政策建议。

甘靓[7](2009)在《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发展严重不足,远远落后于其他融资渠道。这主要是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许多地方政府无视国家的规定,趁机利用企业债券非法集资的现象使刚刚步入相对规范的债券管理制度受到冲击和影响。于是我国政府对企业债券市场采取了严厉监管的措施,企业债券一度陷入“一乱就管,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中。但近几年在政府政策导向正在发生转变,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暖风频吹,企业债券很有可能将迎来一个突破性的发展。但是作为企业债券发展关键一环的信用评级制度发展明显不足,几乎没有没有发挥揭示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功能,更别说使发行人的信用数字化,并在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上得以体现。由于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有限而评级机构又太多,导致信用评级供需严重失衡,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使得评级机构为争夺业务而不得不在评级结果上被动迎合发行主体的要求,使评级的中立性和客观性丧失。本文结合企业债券市场的特点研究了企业债券评级的现状,并对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落后成因分析。首先从企业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体制问题入手,剖析企业债券评级发展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政府对发行主体资格的限制、发行额度和资金限制、发行定价之利率管制、强制担保制度、流通市场分割和企业债券投资主体限制等。然后进一步研究了我国评级机构的自身建设以及我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和惩罚机制的不足。最后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从监管者角度提出完善建议,主要包括继续放开企业债券的管制,和加强信用评级立法和监管等,为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发展提供支撑。

杨妮妮[8](2009)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缔造了一段神话,其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但是,信用缺失的顽疾在这个新兴的市场中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规避,反而由于诸多制度建设的不完善而得以放大,演绎出了资本市场的种种逐利丑闻。信用缺失成为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难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探索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根源,研究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机理,寻求规避信用缺失的良方,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表层现状入手,分析了信用缺失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博弈角度阐述了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机理,分析了其内在规律,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现实原因,最后提出了治理对策。文章共六章,除导言和结论外,分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现状及影响、资本市场信用缺失机理、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现实原因、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等四章,对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析。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信用缺失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大顽疾。它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市场参与者的正当利益,扭曲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资本市场是筹资者、中介机构、监管机构、投资者以诚信为基础,构成的庞大信用体系,但是,资本市场的信用缺失却是筹资者、中介机构、监管机构、投资者这些市场主体趋利避害行为博弈的结果,是市场各方利益博弈的均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滞后、监管行为实施不力、信用文化的缺失等,它是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的必然产物。因此当前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准入、退出和信用评价等制度,加大监督惩罚力度和信用道德文化的建设,真正从根源上彻底解决信用缺失的难题。

沈灿煌[9](2009)在《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民(私)营经济经历“允许存在”、“有益补充”、“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阶段,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在沿海许多省市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生力军。随着民(私)营企业的发展,以“三缘性、封闭性、集中性和不清晰”为特征的产权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面前,产权制度的创新已势所必然。这不仅关系到民(私)营企业的兴衰存亡,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微观经济组织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有其深层次的复杂原因,创新的道路是艰难的,既有儒家文化传统观念、农耕社会生产方式、既得利益集团的博弈、企业主个人能力等企业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政策法律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社会诚信程度等企业外部宏观制度环境的制约,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配合,缺一不可。政府和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各有分工、共同作为,在宏观制度环境层面上,政府是创新的主体,在微观制度环节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权制度创新并不一定都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产权制度创新的模式,而要根据我们的国情,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在借鉴西方社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产权制度创新的途径。既可以制度的重建,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上的改良和完善。可以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股份合作模式、新型有限责任公司模式、上市公众公司模式和新型合作联盟模式等途径实现产权制度的创新。就企业自身创新的角度而言,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明晰企业内部产权、开放企业产权、实现两权分离、着手组织与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科学传承模式、塑造商业信誉和创新理念。就政府而言,必须为产权制度创新提供政策支持;明确产权界定、解决“红帽子”企业问题;积极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公平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努力营造法制环境,提供制度创新的法律保障;倡导社会诚信,优化外部环境;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改革;科学界定环境产权,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不朽的灵魂。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制度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民(私)营企业只有不断变革不适应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的旧制度,才能在复杂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和活力。

石爱民[10](2008)在《我国公司债券的发展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改革开放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既是转轨进程中企业的内生需求,也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从“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的渐进过程。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与经济和金融改革的进程相辅相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一个层次丰富、功能完善、规模合理、运作规范、效率提高的资本市场也日益成为客观需要。我国资本市场在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导致了金融体系存在着一些重大问题,如总体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市场结构失衡,重股票、轻债券,重国债、轻公司债券,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而公司债券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债券及其市场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已为众多理论和实践所证实。从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债券开始,一直到2007年《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的正式实施,我国真正资本市场意义上的公司债券产生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需要借鉴外国公司债券的发展经验,研究我国公司债券发展背景、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发展公司债券的必要性,探讨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公司债券的相关概念、公司债券与融资结构、公司债券与其它融资方式的比较、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原因分析、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条件与风险等方面对公司债券与公司融资进行概述,并回顾有关公司债券的理论,作为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及市场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对我国企业债券发展实践进行历史回顾,总结我国企业债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比较外国公司债券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我国公司债券发展实践的背景、条件、现状及其原因,为本文的分析提供现实基础;第三章在借鉴外国公司债券发展实践和我国公司债券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等基础上,从企业融资、金融市场发展、金融稳定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我国发展公司债券及市场的必要性;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实践,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及其市场的对策:第一,明确市场定位,合理安排制度,协调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第三,完善公司债券发行与流通机制;第四,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强化中介机构责任;第五,健全法制与监管。

二、关于建立信用经济的几个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立信用经济的几个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放管服”背景下葫芦岛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放管服”改革的内容
        2.营商环境的定义
    (二)理论基础概述
        1.新公共服务理论
        2.公共治理理论
        3.“无缝隙政府”理论
三、“放管服”背景下葫芦岛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的进展
    (一)葫芦岛市基本情况
        1.区位情况
        2.资源情况
        3.产业布局情况
    (二)“放管服”背景下葫芦岛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的进展
        1.推进专项整治
        2.深化行政审批
        3.规范法治建设
        4.优化要素环境
        5.营造社会和谐
四、“放管服”背景下葫芦岛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访谈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1.访谈内容的设计
        2.访谈对象的选取
    (二)“放管服”背景下葫芦岛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1.政务环境与营商环境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2.市场环境与投资经营者的获得感仍存在较大反差
        3.创新环境难以满足人才流动需求
        4.社会环境对营商环境形成掣肘
    (三)“放管服”背景下葫芦岛市营商环境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不清晰
        2.政府的营商环境优化政策设计不合理
        3.创新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不完善
        4.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五、先进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及启示
    (一)推进政务服务改革
    (二)改革投资审批等制度
    (三)便利企业开办和经营
    (四)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
六、“放管服”背景下葫芦岛市优化营商环境对策建议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职能
        2.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
    (二)夯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2.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三)促进创新环境改革
        1.构建良好互动的创新平台
        2.完善人才政策
    (四)紧抓社会环境建设
        1.提升城市文化素养
        2.提升社会信用水平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我国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民营银行定义
    (二)民营银行定位
    (三)民营银行设立的路径选择
    (四)民营银行的风险防范
    (五)我国台湾地区与其它国家发展民营银行的经验借鉴
    (六)民营银行特色经营
四、本文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营银行概念
    二、民营银行特色经营概念
第二节 商业银行经营理论
第三节 金融中介理论
    一、古典的金融中介理论
    二、20世纪初-60年代的金融中介理论
    三、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第四节 竞争战略理论
    一、五力模型
    二、基本竞争战略介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民营银行概况
    一、我国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概况
    二、2013年以后民营银行试点概况
第二节 我国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的必要性
    二、我国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的可行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台湾地区民营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经营特色分析
第一节 台湾民营银行经营特色分析
    一、台湾民营银行业务经营方面的特色
    二、台湾民营银行定位特色
    三、台湾民营银行高级管理人才的任用特色
    四、台湾民营银行监管特色
第二节 美国社区银行经营特色分析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特色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业务特色
    三、美国社区银行监管特色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民营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经营特色的启示
    一、我国台湾地区民营银行经营特色的启示
    二、美国社区银行经营特色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的模式分析
第一节 浙江泰隆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的模式分析
    一、浙江泰隆银行的组织框架与市场定位
    二、浙江泰隆银行的差异化经营理念与特色产品
    三、浙江泰隆银行的特色信贷技术
    四、浙江泰隆银行特色经营模式的启示
第二节 5家试点民营银行的特色经营模式分析
    一、上海华瑞银行
    二、天津金城银行
    三、温州民商银行
    四、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五、浙江网商银行
    六、5 家试点民营银行特色经营模式的启示
第三节 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面临的问题
    一、有限牌照制度令经营范围受限
    二、业务结构不合理
    三、民营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较弱
    四、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的创新力度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的建议
第一节 民营银行应建立起特色经营理念
    一、树立差异化经营理念
    二、树立创新经营理念
第二节 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应明确市场定位
    一、立足于地方经济
    二、为中小企业服务
第三节 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应打造业务优势
    一、发展中间业务以优化业务结构
    二、运用新技术
    三、注重引进人才
    四、构建特色业务模式
第四节 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应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一、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应强化监管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宋人笔记小说中的信用活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经济史视角下的信用概念梳理
    (一) 信用与诚信
        1、“诚”、“信”观念溯源
        2、“诚信”的含义
    (二) 经济史视角下的信用研究
二、信用活动中的授信、守信与失信探析
    (一) 授信行为与信用活动
        1、熟人之间的授信行为与信用活动
        2、陌生人之间的授信行为与信用活动
    (二) 信用活动与守信行为
    (三) 信用活动与失信行为
三、信用观念、信约凭证与信用活动
    (一) 信用观念与信用活动
        1、“诚”、“信”的内涵与重要性
        2、信用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
    (二) 信约凭证与信用活动
四、宋人信用活动的伦理动因与经济动因
    (一) 信用活动的伦理动因
    (二) 信用活动的经济动因
    (三) 经济动因与伦理动因的相互交织
    (四) 信用活动扩展所遇到的问题
        1、伦理信用扩展遇到的问题
        2、经济信用扩展遇到的问题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研究现状述评
    (一) 研究现状综述
    (二) 现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架构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 本文的逻辑架构
四、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 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农民家庭经营的延续和转变
    (二) 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农村集体统一经营的萌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兴起
二、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 农业合作化: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纵深发展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的集体统一经营的确立——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 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经营体制下农民家庭经营的式微
三、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二) 人民公社体制的整顿与调整——从单一公社所有制到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
    (三)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家庭经营的进一步式微
四、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
    (一)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兴起与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 第二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及现存法律问题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表述的演变
    (二)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
    (三) 农村统一经营制度的变迁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现存法律问题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表述所存在的问题
    (二)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三) 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总体分析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的重新认知与界定
    (一) 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涵解读
    (二) 关于农村统一经营的内涵拓展
    (三)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界定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准则
    (一) 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协调农民权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 在坚持市场化导向改革的基础上协调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
    (三) 在重视法治的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协调法治保障与政策导向的关系
三、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法律运行机制的总体完善思路
    (一) 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路
    (二) 关于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路 第四章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农村土地承包期法律制度的完善
    (二) 农村承包地调整法律制度的完善
    (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法律制度的完善
二、 关于拓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法律制度的健全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许可及其适当限制
    (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限制的适当放宽
三、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的基本立法
    (二) 统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机构
    (三) 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登记的法律效力
    (四)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程序
    (五)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制度 第五章 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适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门和基本法律
    (二) 重新认识和清晰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
    (三) 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人)地位
二、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
    (一) 拓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态法定化立法
    (二) 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
三、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合理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形式和范围
    (二) 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出口信用保险外部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2 出口信用保险的历史沿革
    2.1 出口信用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2.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历史
    2.3 出口信用保险的最新发展趋势
3 出口信用保险外部经济性的统计分析
    3.1 出口信用保险外部经济性的作用机制
        3.1.1 实现结算方式多样化扩大企业出口规模
        3.1.2 促进融资扩大企业出口规模
        3.1.3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扩大出口
    3.2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直接拉动作用分析
    3.3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经济增长贡献——支出法
    3.4 出口信用保险对经济增长贡献——修正支出法
    3.5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投入产出法
    3.6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就业和企业利润的贡献分析
        3.6.1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就业的贡献
        3.6.2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企业利润的贡献
4 出口信用保险外部经济性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
    4.1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2 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
        4.2.1 模型建立与指标选择
        4.2.2 实证检验
        4.2.3 回归结果分析
5 结论
    5.1 政策建议
    5.2 本文不足之处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部分国家(地区)风险分类表
    附录2:图表目录
致谢

(7)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概述
    第一节 信用评级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节 企业债券的主要评级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债券信用评级的发展
第三章 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现状
第四章 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落后成因分析
    第一节 企业债券体制问题使评级失去意义
    第二节 信用评级机构建设和规范的不足
    第三节 信用评级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存在缺陷
第五章 监管者角度发展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建议
    第一节 放松企业债券的政府管制
    第二节 建立信用评级认可制度,严格市场准入
    第三节 完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监管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学者对信用概念的不同认识
        1.2.2 国外学者对信用的研究
        1.2.3 国内学者对资本市场信用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现状及影响
    2.1 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现状
        2.1.1 资本市场筹资方存在信用缺失
        2.1.2 资本市场中介机构面临信用危机
        2.1.3 资本市场投资者过度投机扰乱市场信用
    2.2 资本市场信用缺失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2.1 信用缺失严重损害经济主体利益,打击广大人民的信心,影响经济发展
        2.2.2 信用缺失扭曲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2.2.3 信用缺失影响资本筹资功能发展,制约经济增长
3. 资本市场信用缺失机理
    3.1 基于信用的资本市场运行框架
    3.2 资本市场信用缺失机理
        3.2.1 一次博弈条件下信用缺失分析
        3.2.2 多次(有限次)博弈条件下信用缺失分析
        3.2.3 资本市场监管博弈分析
4. 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现实原因
    4.1 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不完善
    4.2 市场退出制度建设滞后
    4.3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4.4 相关改革不配套
    4.5 监管不力
    4.6 信用文化缺失
5. 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
    5.1 强化资本市场信用制度建设
    5.2 完善监管体系建设,加大监督和惩罚力度
    5.3 加强资本市场信用的道德文化建设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四、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相关范畴的界定
第二章 经济思想史上有关产权的理论回顾
    第一节 西方学者的产权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
        二、新古典学派
        三、制度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四、西方产权理论的新发展
        五、西方产权理论的几点启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产权的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产权的论述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产权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研究
第三章 产权、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发展
    第一节 产权范畴的界定
        一、关于产权的概念
        二、研究产权概念必须弄清的四个问题
        三、理解产权含义必须把握的三个要点
        四、关于产权的划分
    第二节 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
        一、产权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变迁
        二、治理结构的概念、模式及国际标准
        三、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发展
        一、现代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
        二、现代企业发展对产权制度变革提出的新要求
第四章 我国民(私)营企业初始产权的形成与制度特征
    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民(私)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处于"允许存在"地位的恢复发展阶段
        二、处于"有益补充"地位的稳步发展阶段
        三、处于"重要组成部分"地位的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 我国民(私)营企业初始产权的形成
        一、国家政策允许民(私)营经济存在,是民(私)营经济初始产权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二、国有、集体企业成为民(私)营企业初始产权形成的重要平台
        三、技能型的人力资本是民(私)营企业初期资本和原始产权形成的主要基石
        四、华侨资金、海外资金是民(私)营经济初始产权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的现状与特征
        一、民(私)营企业的几种类型及其产权制度的现状
        二、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三、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的差距
第五章 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的需求诱致与供给制约
    第一节 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制度创新的需求诱致
        一、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的主要优点
        二、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的缺陷
        三、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偏离与矛盾
    第二节 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的供给制约
        一、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的内部制约因素
        二、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
第六章 发达国家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日本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经验
    第二节 美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经验
    第三节 德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经验
    第四节 发达国家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启示
第七章 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与对策措施
    第一节 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对策措施
    第三节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升民(私)营企业产权效率
第八章 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政府作为与环境改进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第二节 我国民(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政府作为
    第三节 强化政府的综合考核与监督,合理配置民(私)营企业产权
    第四节 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需要探讨的几个认识问题
结语
附录 福建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分析
    第一节 福建私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第二节 福建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分析
    第三节 加快福建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公司债券的发展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公司债券的研究情况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公司债券与公司债券理论
    第一节 公司债券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公司债券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公司债券与公司融资
        一、公司融资结构
        二、公司债券融资与内部融资、银行贷款、股票融资的比较
        三、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公司债券及市场的发展条件与风险
        一、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条件
        二、公司债券及其市场的风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公司债券及市场发展的实践
    第一节 企业债券的发展历程与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债券的发展历程
        二、企业债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二节 从企业债券到公司债券
        一、我国当前发展公司债券的有利市场环境
        二、发展我国公司债券的推动历程
        三、公司债券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及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一、改善企业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为企业并购提供融资手段
        三、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四、有利于公司股权控制
    第二节 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完善金融结构,健全金融体系
        一、提供金融产品,培育机构投资者,支持金融创新
        二、推进公司治理,提高企业信用意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三、完善利率体系,发挥资本资产定价功能,促进利率市场化
        四、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五、协调发展证券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三节 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
        一、有利于降低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二、有利于分散资本市场非系统性风险
        三、有利于金融稳定
    第四节 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一、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二、推动技术进步,调整经济结构,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进一步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及市场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明确市场定位,合理安排制度,协调发展公司债券市场
        一、明确公司债券市场定位,合理安排制度,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
        二、协调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一、深化公司制改革,推进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培育信用意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第三节 完善公司债券发行与流通机制
        一、逐步改革公司债券发行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公司债券流通机制
    第四节 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强化中介机构责任
        一、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三、完善受托管理人制度
        四、规范偿债担保制度
        五、建立偿债基金和债券保险制度
        六、强化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
        七、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并强化其责任
    第五节 健全法制与监管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护债券持有人合法权益
        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监管体制
    本章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于建立信用经济的几个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管服”背景下葫芦岛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晶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2]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我国民营银行开展特色经营研究[D]. 李超.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4]宋人笔记小说中的信用活动探析[D]. 魏湖深. 云南大学, 2014(02)
  • [5]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 谭贵华. 西南政法大学, 2012(07)
  • [6]出口信用保险外部经济性研究[D]. 何海. 复旦大学, 2010(03)
  • [7]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问题的研究[D]. 甘靓.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8]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D]. 杨妮妮. 山西财经大学, 2009(S2)
  • [9]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 沈灿煌. 厦门大学, 2009(11)
  • [10]我国公司债券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 石爱民. 复旦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关于建立信用经济的几点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