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两首诗英译

李清照两首诗英译

一、英译李清照词二首(论文文献综述)

麦家琦,郭遂红[1](2021)在《从古诗英译中探究英汉语言的形合和意合——以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为例》文中认为古诗词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古代诗词更应作为文化自信的部分走向世界。但由于英汉语言在文化背景,字词结构和内容形式等方面上均有所不同,所以造成情感和语言表达形式也差异甚大,尤其体现在古诗英译之中。而宋词中的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具有鲜明语言特色的文体。因此该文将以英汉语言特点为基础,以宋词中的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为对象,介绍宋词的发展背景及其两派诗人的性格写作特点,并以前人的关于字形音韵,修辞语用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为理论支撑,通过分析其遣词用字、字形韵律、连贯性及修辞手法来探究和分析古诗英译中英汉语言的形合和意合。

曾衍文[2](2021)在《接受美学视角下雷克斯罗斯汉诗英译的译者主体性》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传统诗歌具有语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特点。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体裁和文化方面存在不同,中西方读者的阅读感受也不尽相同。美国着名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喜欢中国诗歌并翻译了四本中国古典诗词集,对我国诗歌向西方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接受美学理论,雷克斯罗斯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在汉诗主题的选取、诗人情感的传达以及翻译策略的选用均发挥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从而促进汉诗英译在西方读者中的传播和接受。

刘锦晖,文军[3](2021)在《形象建构视域下英译本《李清照诗词全集》探析》文中指出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斯和华裔学者钟玲合译的《李清照诗词全集》是译介李清照及其作品的重要译本。本文从形象建构视域出发,探究该译本塑造的李清照及其作品形象。两位译者在各自意识形态及诗学观的影响下,通过翻译选材、翻译方法、译文注释等手段,突破源语文化及前译本中李清照柔弱女性这种刻板印象,为英语世界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巾帼不让须眉、勇敢、自由的李清照形象,同时其作品也因雷氏的创译而凸显出"异国情调"。译本对李清照及其诗词形象的重塑在英语读者中得到了认同,促进了李清照诗词作品在海外的传播。

王慧丽[4](2020)在《许渊冲英译李清照诗词中“深化、等化与浅化”的应用探析》文中提出诗词翻译和研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李清照是我国着名词人,她的诗词风格独特,精妙传神。"深化,等化,浅化"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着名翻译理论中的方法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为了更好地把中国优秀诗歌的精髓传播出去,让世界共享优秀中国文化,文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许渊冲先生英译李清照诗词时如何借助这3种方法使得译文更加优美。

邹丽丹[5](2019)在《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外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清代诗词研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对其了解严重不足,系统化的学术史梳理也刚起步。北美汉学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他们对清代诗词的考察呈现给我们的是异质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研究果实。虽然深受欧洲汉学传统的影响,北美汉学独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使它产生了与欧洲学术传统不同程度的断裂和新变,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以美国汉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背景,梳理北美汉学家对清代诗词研究的学术史,追溯北美汉学视阈下清代诗词研究范式的演变轨迹,挖掘成果背后的历史、政治、文化因素。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汉学研究作为东亚研究的一部分,以推行西方政治-经济范本为主要特征,以了解敌情进而改变中国为终极目标。朝鲜战争的失利,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推波助澜迫使美国精英知识阶层调整东亚研究的重心,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加大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投入。在思想文化层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弥漫着浓烈的反叛西方文化传统和打破既有文学经典构成的气息,汉学界大规模地译介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并以此作为一种批判武器,这给中国古典诗词移入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词选》自1965年与西方读者见面后,在1969年和197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1972年,由着名汉学家白之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被当作教材进入美国高校。同年,“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编译的《中国女诗人》直指西方经典作家阵营中的女性失语症。1975年,英语世界第一部大型中国文学选集《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向读者完整地呈现中国诗歌传统。20世纪80-90年代以耶鲁大学对区域研究人员和院系按照学科进行重新整合为标志,北美汉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派文艺理论风起云涌,北美汉学界阐释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论工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英语世界第一部清代断代诗词选集《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问世。诺顿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之《中国文学选集》(1996)和《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让我们看到清代诗词在更加广阔视野中的呈现面貌。叶嘉莹先生清词研究的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模式,《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以及对明清青楼诗词、朱彝尊情词、陈子龙诗词研究的多元化视角形成这一阶段北美清代诗词解读的复合式话语。新世纪之交,在不断涌现的文化理论的影响下,北美清代诗词的研究模式呈现出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李惠仪将明清易代定义为“文化和传统的危机”。方秀洁、曼素恩、舒衡哲、孙康宜对于清代缙绅阶层诗歌创作的考察融合了文化策略和身份政治学的研究理路。函可流放生活中的诗歌研究和齐皎翰对基督教诗歌的研究背后潜藏的权力和社会斗争清楚地表明了文化研究与生俱来的政治指向性。管佩达以比丘尼诗歌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伊维德和管佩达编选的《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试图打破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写作的边缘化态度,客观呈现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史。近十年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的确立对于推动双方学术交流和对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中文版《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问世是中美跨文化交流实践中的重要成果。对明清诗词研究的跨文化交流和学术对话也极大地推动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从历史视角考察清代女性诗词是对传统闺阁视阈的一种拓展,女性对诗词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介入以及女性游历诗词的系统化研究更进一步丰富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清代诗词文本为本位,研究视域限定于北美地区,研究对象是北美汉学界“以文本为中心”的广义学术研究历史状貌,祛除了通过汉学家个体为单位的研究模式对北美古典诗词研究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动态性的遮蔽,从而更有利于考察北美汉学发展与清代诗词研究模式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便于做出跟进式的后续研究。

孙海龙[6](2017)在《2014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提出*本索引收录2014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保持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

朱一帆[7](2017)在《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是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浮沉轨迹和艺术演变趋势与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嬗变密切相关。因此,为呈现出百年来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流变,本文特选取现代女性意识作为核心进行观照与统摄。通过揭示现代女性意识流变下,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在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彰显百年来女性旧体诗词的历史浮沉与演变趋势。在本文的第一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期(1912-1936),由于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历史语境的转型,造就现代中国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由传统的闺阁意识向现代女性意识转变。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她们一面向外观照,或书写着女性视域下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或以审美无功利视角审视大自然;一面向内审视自身,抒发现代女性友谊。现代女性意识觉醒、女性对公共空间的拥抱,也促使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突破了传统诗词题材的局限,拓展了现代女性旧体诗词题材在公共空间方面的表现。至于诗艺变革方面,她们或大胆用现代语言入旧体诗词、或“用旧瓶装新酒”激活古典意象,从容表达女性现代感受。在本文的第二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期(1937-1949),由于抗战现实政治时势的影响,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进一步深化。她们向外进一步拓展叙事视域,着重表达了女性视域下的抗日救亡理念;她们也向内进一步审视自身,或书写女性流亡体验、或书写现代爱情体验、或书写现代母女关系。在题材方面,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促使她们不再满足于将视线放置在对旧体诗词空间的拓展上,她们开始将视线转向时间领域,通过以线性时间观念观照现代战争,她们书写了女性自身的成长历程、书写了现代战争的宏大叙事、抒发了对故乡“往事不可追”、现如今乡村生活“今日难停留”的苦涩。在诗艺取向方面,深化的现代女性意识,明晰的女性自我主体身份,促使她们在旧体诗词中以高频的疑问句式,醒目表达自身观点,或者直接以女性身体意象表现自身独立看法。在本文的第三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流期(1949-1976),大陆与海外华裔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出现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形成了二水分流的女性诗词艺术景观。具体就中国大陆而言,“延安经验”在建国后的延续,促使大陆中国女性的现代女性意识异化。她们或书写“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政治豪情、或书写花木兰式女英雄、或书写被压抑的生命体验,这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便是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特征与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特征。具体就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而言,相对宽松的历史语境,使得她们多彰显出明晰的现代女性意识认同感。她们或书写漂泊困境与女性生命焦虑、或书写离散体验与中华文化认同、或书写异域风情与西方文化认同。在本文的第四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期(1977年以来),由于中国内地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尤其是新世纪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语言、意象、题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而言,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过程,伴随着女性诗词创作主体重新探索由“人”向“女人”再向“个人”的女性意识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她们或书写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或书写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或书写对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感悟。这在题材方面的表现,便是突破了“毛泽东时代”单一化的旧体诗词题材局限,逐渐走向多样化。至于艺术特征方面,也呈现出诗歌语言的日常化以及古典意象重塑的特点。在本文的余论部分,着重以“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视角观照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创作,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创化”方面的成果,并以“天人合一”传统创化为代表集中进行阐释。最终指出,现代女性旧体诗词对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中国小说、散文、诗歌一道,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而这一研究路径,同时也是重现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的必由之路。

徐荫龙[8](2017)在《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及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研究》文中指出对李清照的思想研究,逐渐成为当代学界的一个热点,尤其在西方女性主义传入国内之后,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文学家,其作品本身和透过作品流露出来的女性思想意识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拟通过对李清照的诗、词、文等作品的分析,对其生平经历的严谨考据,结合历史背景、传统文化内涵,参考西方女性主义的定义,探析李清照的女性意识。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信息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论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阐述了选题背景与来源、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截至成稿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成为展开研究的先行条件和基石。第二部分主要探析李清照女性意识生成的成因。通过对宋代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研究和对李清照原生家庭成员的人格素养的探究,并对李清照未出阁时的作品进行了列举以及心理进行了分析,得出李清照所出生的家庭和所处的时代具备了令她萌生女性意识的条件结论。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李清照女性意识的纯熟观照。内容以李清照个体感受及经历为主,婚内的生活中有爱有怨,能够看到一个立体的女词人形象。即使有了婚姻和配偶她也没有放弃自我,尤其在第二段短暂的婚姻中表现出来的刚毅果决不苟且的性格,更是普通女性所不具备的。通过对她在两段婚姻中的表现,探析并发现她的女性意识完备情况。第四部分是李清照女性意识扩延的具体表现。李清照一反“三从四德”传统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营救深陷囹圄的生父;心系国家安危,将爱国情怀付诸于爱国诗的创作中;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以收徒授艺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传承;借完成亡夫未竟事业之机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述出来。这一切的外在表现都是她女性意识的外扩,是由自我延伸到家庭再到社会的一种渐进的过程。第五部分是李清照女性意识的升华。论述了李清照在文学界的创新与成就,以及她对现当代的影响力。并将她与其他知名女性文人做了简单的对比。这些成就皆源于她独特的创作风格、与其他女性文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与精神面貌,通过独立完整的自我意识,最终成就了女词人与众不同的女性思想意识。结语部分浅析了西方的女性主义的偏激与性别对立理论,对比李清照在中国传统文化、礼教的约束之下所萌生的符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女性思想意识,对中国的部分女性主义者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王静涵[9](2016)在《2013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本索引收录的是2013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保持一致,故不做修改。总论在前,大致按年代顺序排列,名家及重要流派单独分类。诗歌理论,文献考订、书评及研究综述列在最后。

林霞[10](2016)在《从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英译谈古典诗词的可译性》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成为学界日益关注和探讨的话题。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精华,理应通过优秀的译介让更多人欣赏到其精妙。本文即以中国宋代着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及许渊冲和王红公的两个英译本作为翻译研究对象,基于阐释学理论,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可译性。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原文以及两种译文在译文形式、语法特征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试图窥探译文背后两位译者对词的不同理解以及因此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对比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两种译文的异同点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尽管英汉之间存在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诗词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可译的。只要译者对原文进行的理解和阐释,把握好原诗的思想感情、意境韵味,就完全能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心灵共鸣,让更多人享受到语言的美。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努力,以小见大,为研究如何跨越语言鸿沟、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些许借鉴。

二、英译李清照词二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译李清照词二首(论文提纲范文)

(1)从古诗英译中探究英汉语言的形合和意合——以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 英汉语言概述
    3.1 形合与意合的定义
    3.2 音韵与字形
    3.3 修辞手法
    3.4 句法功能
4 历史介绍
    4.1 宋词的背景及其发展
    4.2 个人特征
5 宋词的研究
    5.1 豪放派诗词的英译
        5.1.1 音韵美
        5.1.2 遣词与修辞
        5.1.3 句法分析
    5.2 婉约派诗词的英译
        5.2.1 遣词与修辞
        5.2.2 句子结构
        5.2.3 连贯性
6 结束语

(2)接受美学视角下雷克斯罗斯汉诗英译的译者主体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诗歌特点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汉诗翻译
    (一)我国诗歌的特点
        1. 形式美。
        2. 语言美。
        3. 意境美。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汉诗英译
二、译者主体性在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中的体现
    (一)译者主体性与英译汉诗主题的选取
    (二)译者主体性与英译汉诗情感的保留
三、结语

(3)形象建构视域下英译本《李清照诗词全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翻译与形象建构
2. 英语世界早期的李清照译介及李清照形象
3. 译本《李清照诗词全集》及其形象建构分析
    3.1 首译17首留存诗——李清照的政治书写
    3.2 生平小传——巾帼不让须眉
        3.2.1 李清照的多元身份
        3.2.2 李清照的“士大夫”形象
        3.2.3 合情合理的再嫁
    3.3 诗人译诗——李词中的“异国情调”
4. 形象建构与诗学及意识形态
5. 结语

(4)许渊冲英译李清照诗词中“深化、等化与浅化”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李清照诗词与许渊冲翻译理论概说
    1.1 李清照诗词
    1.2 许渊冲翻译理论
2 许渊冲英译李清照诗词中的方法应用
    2.1“深化”的运用
    2.2“等化”的运用。
    2.3“浅化”的运用
3 结语

(5)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北美汉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二、北美古典诗词研究的“文论本位”倾向
    三、北美清代诗词“文本本位”研究的缺位
    四、研究范围和分期理由
第一章 20 世纪50—70 年代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兴起
    第一节 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与东亚研究重心的转移
        一、美国汉学研究的政治-经济模式:李又安《人间词话》译介
        二、美国汉学研究的人文-社会模式:《中国文学批评方法:从孔子到梁启超》
    第二节 美国反西方文学经典与中国古典诗词选集的涌现
        一、词选作为一种批评方式:《中国词选》(1965)
        二、引入中国诗歌传统:《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中的清代诗词
        三、对清词经典化地位的认同:白之《中国文学选集》中的清初与晚清词
    第三节 西方女性经典作家的失语与清代女性诗歌选集的滥觞
        一、“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对清代女性诗作的译介
        二、北美中国女性古典诗歌选集意义的再思考
第二章 20 世纪80-90 年代后期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发展期
    第一节 美国汉学的新趋势与清代诗词阐释理论的多元化
    第二节 清代断代诗词选集的出现及其意义:
        一、清代诗词的异域经典重构:《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
        二、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中的清代题画诗
    第三节 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中的清代诗词
        一、文本家族: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1996)
        二、对“纯文学”的“拓”与“破”:梅维恒《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
    第四节 多维度诗词研究的人本主义批评向度
        一、重审边缘化创作主体:保罗·若普的明清青楼诗歌研究
        二、“男性主体视角”与“越界说”:方秀洁的朱彝尊情词研究
        三、“情”与“忠”合一的诗学主张:孙康宜的陈子龙诗词研究
    第五节 叶嘉莹的清词研究: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研究模式
第三章 新世纪之交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深入期
    第一节 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李惠仪对清诗研究的文化视角
        一、历史记忆与审美超越
        二、易代创伤与清诗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诗歌研究透现缙绅阶层的文化心理
        一、方秀洁:洪亮吉怀旧诗研究
        二、孙康宜:钱谦益的诗歌创作与历史地位
        三、曼素恩:完颜恽珠与《正始集》
        四、舒衡哲:奕寰诗歌研究
    第四节 “物”文化作为研究的切口:施吉瑞《随园:袁枚的人生、文学批评与诗歌创作》(2003)
    第五节 宗教文化作为清代诗歌研究的进路
        一、严志雄:流放诗僧函可
        二、齐皎翰:基督教诗歌研究
        三、管佩达:比丘尼诗歌研究
    第六节 女性诗歌研究的里程碑:伊维德、管佩达《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2004)
第四章 近十年北美清代诗词研究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视野中的诗词研究学术对话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中英文版本的跨文化反响
        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第三节 施吉瑞的郑珍自然诗研究——跨文化生态主义视角
    第四节 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
        一、易代女性诗学:国族创伤性别越界
        二、拓展闺阁视阈:文化视角历史视角
        三、主题研究细化:女性游历女性编者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分期
        1、“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界定
        2、“现代女性意识”的界定
        3、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期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研究现状
        2、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1912-193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转型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从晚清到民国的建立
        二、文化语境: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性的生成
        三、文学语境:文学革命·新诗·旧诗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女性表达
        二、现代女性友谊的自由抒发
        三、现代自然意识的审美观照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拓展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题材的局限性
        二、现代社会政治空间的介入
        三、现代城市生活空间的开拓
    第四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诗艺变革
        一、现代语言的引入与古典节奏的坚守
        二、古典意象的激活与现代意境的生成
第二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1936-1949)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二、文化语境:民族主义文化的复归与高涨
        三、文学语境:“民族形式”讨论与旧体诗词的再兴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
        一、抗日救亡的女性表达
        二、战乱中女性流亡体验的诗词书写
        三、战乱中现代爱情体验的诗词书写
        四、战乱中现代母女关系的自我审视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聚焦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与战争
        二、战争与女性成长题材的开掘
        三、战争与社会政治题材的女性诗词
        四、战争与现代乡土题材的女性诗词
    第四节 战争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诗艺取向
        一、高频的疑问句类修辞
        二、繁多的女性身体书写
第三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化(1949-197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分化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统一·批判·分离
        二、文化语境:本土·现代·西方
        三、文学语境:合法性·认同感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
        一、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
        二、现代女性意识的认同
    第三节 分化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风格类型
        一、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
        二、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
        三、港澳台及海外女性诗词的离散写作
第四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1977年以来)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复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
        二、文化语境: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与民族主义文化思潮
        三、文学语境:新旧之争与诗词媒介的繁荣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复苏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
        二、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
        三、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书写
        四、海内外交流中女性自我身份的确证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题材的多样化
        一、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二、当代社会时政题材的广泛开启
        三、当代城市生活题材的深入观照
        四、当代乡土生活题材的别样审视
        五、当代域外生活题材的崭新书写
    第四节 复兴时期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日常化的诗歌语言
        二、古典意象的解构与重塑
余论: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人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8)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及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女性意识生成:造化可能偏有意
    2.1 抑武扬文的国策造就思想开化的土壤
        2.1.1 政策倾向
        2.1.2 厚待士人
        2.1.3 社会稳定
    2.2“父廉母贤家教端”
    2.3 小荷尖角初露
第三章 女性意识纯熟:审容膝之易安
    3.1 波涛迭起的婚姻
        3.1.1 鹣鲽情深
        3.1.2 相思雅怨
        3.1.3 间隙渐生
        3.1.4 失偶之悲
    3.2 发出自己的声音
    3.3 再醮合离的勇气与智慧
    3.4 晚年流寓的冲淡(易安居士,随遇而安)
        3.4.1 收藏适度
        3.4.2 打马怡情
        3.4.3 应制唱和
第四章 女性意识扩延: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4.1 何况人间父子情
    4.2 诗中的巾帼义气
    4.3 赵君无嗣易安有后
    4.4《金石录后序》中的春秋笔法
    4.5 女性意识的男性化
第五章 女性意识升华:赢得生前身后名
    5.1 自成一体谓“易安”
    5.2 咏絮才难堪薄命录
    5.3 赢得生前身后名(英文版漱玉词若干,环形山命名,无名氏争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从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英译谈古典诗词的可译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李清照简介
    第二节 国内外李清照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许渊冲、王红公简介
第二章 诗词不可译论和阐释学
    第一节 古典诗词的不可译论
    第二节 阐释学
    第三节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行香子·七夕》对比分析
    第一节 原文赏析
    第二节 两种译本
    第三节 对比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英译李清照词二首(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古诗英译中探究英汉语言的形合和意合——以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为例[J]. 麦家琦,郭遂红. 海外英语, 2021(21)
  • [2]接受美学视角下雷克斯罗斯汉诗英译的译者主体性[J]. 曾衍文.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05)
  • [3]形象建构视域下英译本《李清照诗词全集》探析[J]. 刘锦晖,文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03)
  • [4]许渊冲英译李清照诗词中“深化、等化与浅化”的应用探析[J]. 王慧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23)
  • [5]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D]. 邹丽丹. 吉林大学, 2019(02)
  • [6]2014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孙海龙.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02)
  • [7]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D]. 朱一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8]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及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研究[D]. 徐荫龙. 西藏大学, 2017(07)
  • [9]2013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王静涵.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02)
  • [10]从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英译谈古典诗词的可译性[D]. 林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李清照两首诗英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