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潘立酮与奥美拉唑治疗有胃食管反流的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梁梦琳[1](2021)在《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n=40)给予单一的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n=40)给予多潘立酮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反流次数、反流时间、食管pH值。结果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反流次数、反流时间、食管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反流次数明显比对照组患儿少,反流时间比对照组短,食管pH值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可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郎磊[2](2020)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病人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治疗的不同方案进行系统评价,首先对其有效性做出评价,其次研究与安慰剂相比PPI能否改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合理化的循证依据。2本研究的目的是随着PPI在肾移植患者中越来越多地使用,PPI的不良反应对肾移植患者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我们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以评估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提供循证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1 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本研究的方法是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明确研究思路,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采取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查找相关文献,然后层层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偏移风险评估工具进行严格评价。根据结果提取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亚组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2 PPI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本研究的方法是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明确研究思路,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采取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查找相关文献,然后层层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量表)进行严格评价。根据结果提取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亚组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 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共纳入37个RCT,包括4764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1)可以降低哮喘症状评分[WMD=-0.43,95%CI(-0.54~-0.31)];(2)可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评分[WMD=-0.96,95%CI(-1.31~-0.60)];(3)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FEV1[WMD=0.31,95%CI(0.20~0.43)]和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WMD=2.10,95%CI(1.39~2.81)];(4)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PEF[SMD=0.87,95%CI(0.41~1.34)];(5)可以降低肺功能指标PEF变异率%[WMD=-4.42,95%CI(-5.74~-3.10)];(6)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FVC[WMD=0.19,95%CI(0.05~0.33)];(7)可以提高哮喘控制有效率[RR=1.25,95%CI(1.08~1.44)]和总体控制有效率[RR=1.43,95%CI(1.18~1.72)]。2 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安全性评价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安全性评价,共纳入13个回归性研究,包括413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使用PPI相比,移植术后使用PPI,(1)会增加胃肠道反应的风险[RR=3.69,95%CI(1.44~9.47)];(2)会增加感染艰难梭菌的风险[RR=2.33,95%CI(1.07~5.07)];(3)会降低血清镁浓度[WMD=-0.15,95%CI(-0.26~-0.04)];(4)不会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RR=1.22,95%CI(0.93~1.58)];(5)不会影响患者的存活率[RR=0.99,95%CI(0.97~1.01)];(6)不会影响移植物失功[RR=1.24,95%CI(0.74~2.07)]。结论1在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的患者中,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可以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哮喘症状,降低哮喘症状评分,提高哮喘控制有效率,同时还可以改善肺功能。通过亚组分析,我们进一步得出,影响PPI疗效的因素包括联合应用DOM或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给药频次、给药疗程等。建议PPI与DOM或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联用,且一天两次(BID)给药,治疗时间大于8周,能够显着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2在肾移植患者中,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时,不会增加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的风险,患者的生存率也没有受到影响。但是需要密切关注血清镁浓度,防止发生低镁血症的发生,及时补镁。此外,使用PPI时,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由艰难梭菌感染造成腹泻的发生风险会增加。
黎柱锦[3](2020)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寒热错杂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前后的RD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数据来评价加味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疗效,阐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和加味半夏泻心汤的立方意义。方法:选取符合寒热错杂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予40mg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每次1粒,每日2次。治疗周期均为4周。4周后将治疗前后两组的RD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并检验其安全性。结果:(1)两组治疗后西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两组之间治疗后积分进行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后西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与治疗前对比,P<0.05;两组之间治疗后积分进行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两组之间治疗后积分进行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与治疗前对比,P<0.05;两组之间治疗后积分进行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有效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评定:治疗后再次检查了两组患者的四大生命征,检测了三大常规、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结果均未提示有异常状况出现,说明本次研究是安全的。(7)复发率比较:在治疗结束后,以电话的形式在8周后进行回访,治疗组27例痊愈、显效、有效患者中,复发2例,复发率为7.4%;对照组22例痊愈、显效、有效患者中,复发7例,复发率为31.8%,两组复发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在症状改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双倍剂量的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且其复发率低、安全性可,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以调理中焦升降气机为法,通过临床症状评估,疗效优良,说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发病机制是中焦气机升降的紊乱所致;加味半夏泻心汤的立方意义是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以恢复中焦气机的升降机制。
张陪[4](2020)在《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sthma,GERA)作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食管外症状之一,涉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目前临床使用的西医药物对于本病的治疗存在局限性。本课题组在前期一系列研究中发现针刺督脉背段能够有效地通督降逆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本项研究仍然采用“通督降逆”针刺法即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为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西药组作比较。旨在评估“通督降逆”针刺法对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观察针刺干预前后穴位痛阈的变化,验证督脉背段阳性压痛反应点是否可以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方法收集北京广济中医医院针灸科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就诊的患者6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均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组30例。针刺组年龄25~70岁,平均(54.53±1 3.18)岁;病程1年~38年,平均(8.12±9.14)年;男性1 1例,女性19例。西药组年龄33~73岁,平均(53.27±11.42)年;病程1.5年~50年,平均(8.98±9.97)年;男性13例,女性17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西药组在规范抗支气管哮喘治疗基础加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每次20mg,每日2次,服用8周。针刺组在规范抗支气管哮喘治疗基础上行“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即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每周共3次,分别在周二、四、六上午治疗,8周为1个疗程。通过观察分析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reflux disease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GERD 次要及食管外症状评分、穴位压痛及痛阈变化等来对比“通督降逆”针刺法与西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1.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的RDQ对比,针刺组恶化0例,无效2例,有效14例,显效11例,痊愈3例。西药组恶化0例,无效22例,有效7例,显效0例,痊愈1例。针刺组愈显率46.67%;西药组愈显率3.33%。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针刺组的RDQ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在治疗后两组GERA患者RDQ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并且治疗后刺组RDQ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针(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哮喘控制测试比较,针刺组哮喘完全控制的有3例,良好控制的有16例,未控制的有10例,针刺组哮喘控制率为66.70%。西药组哮喘完全控制的有0例,良好控制的有4例,未控制的有26例,西药组哮喘控制率为13.33%。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针刺组哮喘控制率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后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均有所升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ACT评分差值比较,针刺组高于西药组(P<0.05)。3.两组GERA患者的GERD次要及食管外症状程度评分比较发现,两组治愈人数和显效人数均为0,针刺组有效人数为27;无效人数3人,西药组有效人数3人,无效人数27。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0%,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10%,针刺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睡眠障碍等评分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治疗后五官牙科症状、情志不畅等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西药组仅有五官牙科症状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对以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针刺组与西药组在循环系统症状的改善上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西药组治疗前后的总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在治疗后总评分低于治疗前总评分(P<0.05)。4.两组GERA患者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程度检查分析比较,发现针刺组在治疗后的督脉背段压痛程度明显比治疗前减轻(P<0.01),而西药组仅有T3和T11棘突下的压痛程度比治疗前减轻(P<0.05)。并且治疗后比较,针刺组的压痛改善程度显着优于西药组。5.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进行组内比较,针刺组T3、T4、T5、T6、T7、T8、T10、T11、T12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西药组仅有T6、T7、T9棘突下压痛阈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在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结论1.本研究哮喘控制测试结果和RDQ评分表明,“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GERA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西药组对比,对哮喘的控制率和RDQ的愈显率明显优于西药组,对患者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压痛改善也明显优于西药组。说明采用“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不但能够很大程度地控制哮喘和反流症状,同时能够减轻各伴随症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压痛程度和压痛阈值的变化对比也表明针刺对GERA患者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的压痛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探查督脉背段T6~T9棘突下的压痛阳性反应点可以辅助诊断GERA。
王安琪[5](2020)在《咽喉反流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从儿童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概述,总结LPR与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关系。呼吸系统疾病是门诊患儿的常见症状,为数不少的患儿通过传统的诊断治疗方法,并未得到满意的效果。通过研究,提示有相当一部分难治性呼吸系统疾病与病理性的咽喉反流有关。本研究帮助儿科医师更好的认识及诊断LPR。研究方法:1.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因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含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喘待查、腺样体肥大等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经常规诊治治疗欠佳或诊断不明确的患儿且入组患儿均取得家长的知情理解。总结此类患儿中LPR的发病特点。2.对其中诊断LPR的患儿,研究LPR的临床表现、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3.对于LPR患儿在继续规范治疗原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上进行饮食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按情况对症及加用药物治疗,1月后根据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研究结果:①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呼吸门诊及住院部符合呼吸系统疾病常规治疗欠佳的174例患儿,其中5例患儿自行拔出导丝而排除在外,有效病例169例,其中男95例,女74例;发病年龄介于1月-18岁之间,年龄中位数6.5岁。其中1个月<年龄≤3岁组儿童33例(19.53%)、3岁<年龄≤6岁组儿童31例(18.34%)、6岁<年龄≤12岁组儿童93例(55.03%),12岁<年龄组≤18岁儿童12例(7.1%)。②其中LPR 阳性32例,LPR发生率为18.93%,其中男性患儿21例(65.62%),女性患儿11例(34.38%),不同性别患儿LPR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1.6,P=0.206)。③LPR在不同年龄段中发生率不同,学龄前期儿童LPR发生率高于学龄期儿童④32例LPR 阳性患儿主要诊断如下:哮喘(含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咳嗽、咳喘原因待查、腺样体肥大。⑤LPR在不同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11.203,P=0.017),进一步分析各组间LPR发生率:哮喘组LPR发生率高于慢性咳嗽组LPR发生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X2=6.672,P=0.013),咳喘原因待查组LPR发生率高于慢性咳嗽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⑥32例LPR患儿在原治疗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干预:均予调整生活方式并给予饮食指导,对Ryan指数明显升高(>30)及LPR临床表现持续时间长、症状明显的患儿加用多潘立酮(5-7天)和/或奥美拉唑口服(4-8周)⑦1个月后电话复查,32例LPR患儿中治愈11例;好转21例,无未愈病例。32例LPR患儿站立位时反流发生率100%。卧位时反流发生率9.4%。站立位时Ryan值均高于卧位时Ryan值。结论:LPR在儿童中发生率不低,学龄前期儿童LPR发生率高于学龄期儿童,不同性别的儿童LPR发生率无明显差异。LPR在不同呼吸道疾病中发病率不同,不明原因咳喘组高于慢咳组,哮喘组高于慢咳组。LPR经过积极治疗可获得明显缓解。LPR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经过长期规范治疗的哮喘、慢咳、咳喘原因待查及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如临床表现无明显好转,临床医师应考虑存在合并LPR的可能。LPR的反流多发生于站立位。24小时咽喉PH监测患儿接受度很高,患儿对此不良反应少,且各年龄段儿童均可耐受。
李会颖[6](2020)在《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150例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反酸、嗳气、咳嗽、胸痛、咽痛)改善情况、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7%,高于对照组的8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反酸、嗳气、咳嗽、胸痛、咽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EV1、PEF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有效率高,有助于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罗婷[7](2020)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3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分析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临床证候等,探讨总结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相关性及临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且选取肝胃郁热型患者观察通过观察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一:通过收集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就诊、经胃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分析,以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相关性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二:在所收集的临床资料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胃郁热型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法,将病例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予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服用方法:中药日一剂,早晚温服200ml,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次,晨起空腹口服,qd;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次,晨起空腹口服,qd,舒丽启能(马来酸曲美布汀片)0.2g,Tid。疗程均为8周,8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研究一:1、反流性食管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少见于青少年;职业分布上,教师、技术人员及财会人员发病率较其他职业高;A级及B级食管炎发病占90%以上,发病以轻度多见。2、发病因素相关性中,30.9%患者BMI指数超重;习惯吸烟、饮酒及嗜食甜食的患者更易发病;过劳、饮食失节情绪抑郁更易诱发本病;超过一半患者伴反流症状,多为液体反流;32.2%的患者内镜下贲门闭合欠佳,食管炎越严重,贲门闭合异常的患者越多;HP感染可能对中重度RE患者具有保护作用;36.6%患者以食管外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中咽喉炎最多见。3、中医证候分布上,肝胃郁热型最常见,其次依次为胆热犯胃型、脾虚湿热型、气郁痰阻型、中虚气逆型、瘀血阻络型。研究二:1、两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单向症状积分中,治疗组在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秘结上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0.27%,有统计学差异(P<0.05)。5、内镜疗效上,治疗组治疗总有效75.0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6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青少年少见,脑力劳动从业人员发病率更高,控制体重正常有利于降低发病率,戒烟酒、勿过劳、节饮食、控情绪有利于降低发病,超过一半患者伴反流症状,多为液体反流,反流性食管炎越严重,贲门闭合异常的可能性越高,HP感染可能对中重度患者有保护作用,以咽喉炎为主诉就诊患者应考虑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2、中医证候分布上,肝胃郁热型最常见,其次依次为胆热犯胃型、脾虚湿热型、气郁痰阻型、中虚气逆型、瘀血阻络型。3、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舒丽启能均能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在临床症状改善及疗效上优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舒丽启能。4、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秘结的改善优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及马来酸曲美布汀片。5、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在改善内镜疗效上效果相当。6、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疗效。
陈睿思[8](2020)在《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药方”诊治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并从临床和理论两个角度探讨自拟“和胃降逆药方”治疗RE的机制,为今后中医药诊治该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自2018年01月30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姜树民教授国医堂门诊就诊的符合RE肝胃不和证诊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病例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对病例进行分组,将纳入的病例随机数字分成两个组,(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30例选用姜树民先生自拟“和胃降逆方”中药治疗,(西药)对照组30例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疗程8周。治疗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1.RDQ治疗后的总分结果比较:中医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平均分别为14.27±4.66及15.67±4.96,且比较两组之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中药治疗组(症状轻重程度和发作频次)好于西药对照组;2.8周治疗结束后疗效结果比较: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疗效分别为:96.67%与93.33%,比较两组之间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均有效且效果相当;3.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结果比较:能证明疗效的反应,除了反酸、恶心和口干三症状之外但差异不大,其他的临床症状(烧心、咽喉不适、胁肋胀痛、上腹胀满痛、消化不良、嗳气、呃逆、纳差、口臭苦、失眠)中药治疗组明显好于西药对照组,这也有巨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中医临床症状总分,两组间治疗之前后中医症候总分平均比前下降,表明了患者症状有改善,对比两组间治疗后中药治疗组的症候总分平均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证明了中药治疗组对患者大部分症状的改善总体好于西药对照组。4.两组内镜检查比较:治疗前后中药治疗组内镜下检查程度明显好转,(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西药对照组内镜下检查程度好转,(P>0.05)无统计学意义。5.疗程结束后复发患者随访观察到:中药治疗组复发人数5例(16.67%),西药对照组复发人数9例(30.00%),说明中药治疗组治疗疗效稳定,停药之后复发率比西药对照组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和胃降逆药方”可有效改善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药,能够促进胃食管黏膜修复,降低复发率,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而运用。
王淑臻[9](2019)在《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小儿胃食管反流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患儿采用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结果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5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胸骨后疼痛、烧心、反酸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胸骨后疼痛、烧心、反酸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胃食管反流病患儿采用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可有效减轻患儿吞咽困难、咳嗽等症状,效果显着,值得临床信赖及大力推广。
李雪[10](2019)在《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6例。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多潘立酮。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反流次数和反流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反流次数和反流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的治疗效果远优于奥美拉唑单一治疗的效果,可缩短反流时间,减少反流次数。
二、多潘立酮与奥美拉唑治疗有胃食管反流的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潘立酮与奥美拉唑治疗有胃食管反流的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评判标准[2]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临床效果对比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反流次数、反流时间、食管pH值对比 |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2)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文献纳入标准 |
1.1.2 文献排除标准 |
1.1.3 文献检索原则 |
1.1.4 评价方法 |
1.1.5 统计方法 |
1.1.6 数据处理方法 |
1.2 结果 |
1.2.1 文献筛选结果 |
1.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1.2.3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2.4 Meta分析结果 |
1.2.5 不良反应事件 |
1.3 讨论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偏倚的评价 |
1.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3.4 此次研究设计讨论 |
1.4 小结 |
二、PPI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文献纳入标准 |
2.1.2 文献排除标准 |
2.1.3 文献检索原则 |
2.1.4 评价方法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3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2.4 Meta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关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
2.3.2 关于低镁血症的影响 |
2.3.3 关于移植后骨病的影响 |
2.3.4 关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
2.3.5 关于艰难梭菌感染的影响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PI的最新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1.1 两组患者性别对比 |
1.2 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对比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的剔除、脱落标准 |
2.5.1 剔除标准 |
2.5.2 脱落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随机分组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安全性指标 |
3.3 疗效评价指标 |
3.3.1 西医临床症状疗效评价 |
3.3.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分析 |
5.1 两组治疗前后西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5.1.1 两组治疗前后西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5.1.2 两组治疗前后西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5.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5.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5.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5.3 中医疗效比较 |
5.4 安全性评定 |
5.5 复发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
1.1 病名的沿革 |
1.2 对病因病机发展的认识 |
1.3 辨证及治疗 |
1.4 黄适老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1.5 加味半夏泻心汤的方意 |
1.6 加味半夏泻心汤具体药物解析 |
2 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
2.1 定义及发病率 |
2.2 发病机制 |
2.2.1 抗反流防御机制的下降 |
2.2.2 反流物攻击作用增强 |
2.2.3 精神心理 |
2.2.4 内脏高敏感性 |
2.2.5 胃肠激素 |
2.2.6 幽门螺杆菌 |
2.2.7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
2.2.8 炎症介质 |
2.2.9 遗传 |
2.2.10 酸袋 |
2.2.11 Cajal间质细胞 |
2.2.12 神经因素 |
2.3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 |
2.4 治疗 |
2.4.1 基础治疗 |
2.4.2 药物治疗 |
2.4.3 胃镜下治疗 |
2.4.4 手术治疗 |
2.4.5 其他治疗 |
3 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综述 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认识与思考 |
1. 西医对GERD与哮喘关系的研究 |
2. 中医对胃与哮喘关系的记述 |
3. 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局限性 |
4. 见喘不治喘: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基本思路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诊疗现状分析 |
1. GERA的误诊现状和原因分析 |
1.1 GERA误诊状况 |
1.2 误诊原因分析 |
2. 西医治疗GERA的现状 |
2.1 西医药物治疗概述 |
2.2 西医手术治疗概述 |
3. 中医治疗GERA的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各组治疗方法 |
1.8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RDQ量表四大典型症状统计分析 |
2.2 两组患者哮喘控制测试评分统计分析 |
2.3 两组患者GERD次要及食管外症状分析 |
2.4 两组患者督脉背段棘突下压痛程度分析 |
2.5 两组患者督脉背段T_3~T_(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分析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疗效分析 |
4.2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发病机制 |
4.3 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局限性 |
4.4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特点讨论 |
4.5 见喘不治喘: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治疗思路 |
4.6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优势 |
结语 |
1. 结论 |
2. 特色与创新 |
3. 存在问题和展望 |
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GERA针灸治疗临床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咽喉反流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咽喉反流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观察指标 |
1.4 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7)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
1 临床资料来源 |
2 研究依据 |
3 病例筛选标准 |
4 临床研究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二 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诊疗标准 |
3 研究步骤及方法 |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
5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患者症状积分量表 |
综述 中西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
1 发病原因及机制 |
2 临床表现 |
3 治疗 |
4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历记录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诊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研究组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3 讨论 |
(10)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
2.2 两组反流次数、反流时间比较 |
3 讨论 |
四、多潘立酮与奥美拉唑治疗有胃食管反流的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J]. 梁梦琳. 海峡药学, 2021(01)
- [2]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D]. 郎磊.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D]. 黎柱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D]. 张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咽喉反流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D]. 王安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J]. 李会颖. 医学信息, 2020(09)
- [7]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D]. 罗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D]. 陈睿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观察[J]. 王淑臻.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17)
- [10]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分析[J]. 李雪. 心理月刊, 2019(13)
标签:胃食管反流论文; 奥美拉唑论文; 哮喘论文; 对照组论文; 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