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基于电容分压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郭培军[1](2020)在《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智能化真空断路器采用传感技术、微机保护技术及状态监测技术,实现其测量数字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的特征。随着配电物联网的建设,迫切需要提升配电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但现有的配电开关设备智能化水平不高,尚且不能满足配电自动化的需求。因此急切需要对配电网用量最大的12kV户内真空断路器进行智能化设计研制,对今后开展配电网智能化设备研制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依据12kV户内真空断路器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针对电子式互感器、微机综合保护装置及分合闸线圈电流传感器与真空断路器的集成设计及试验开展研究。本文的关键技术研究如下:(1)互感器与真空断路器的一体化集成是实现真空断路器智能化的关键。针对现有智能断路器的互感器配置问题,采用低功耗电流互感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与真空灭弧室形成集成化极柱;分析集成化固封极柱的电场分布得出其绝缘性能良好的结论;分析开断过程中电流互感器线圈电流的磁场分布得出其对灭弧室开断性能几乎无影响的结论。该环节实现了真空断路器的测量数字化。(2)综保装置与真空断路器的一体化集成是智能真空断路器的又一特征。对现有综保装置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适用性设计;特别地,在该12kV真空断路器上增加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电流及储能电机电流监测传感器,并将其功能集成于综保装置;设计了综保装置与真空断路器的一体化集成方案,并对断路器内部二次信号线、互感器的接地位置进行优化设计。该方法实现了真空断路器的状态可视化及功能一体化。(3)样机研制后的试验研究是验证智能化真空断路器设计合理的必要环节。将固封极柱、综保装置、互感器及断路器的型式试验相结合,探究其技术性能,并创造性的提出了验证一二次设备工作协调性和可靠性的联合调试试验。最终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研制成功。
孙绍哲[2](2020)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抗扰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电子式互感器安装在一次设备之间,采集器、合并单元等二次设备处于变电站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导致挂网运行的电子式互感器因电磁干扰而故障频发。其中隔离开关分合空载母线产生的特快速暂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对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干扰最为强烈,是电子式互感器故障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电子式互感器对由VFTO引起的电磁干扰的抗扰度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骚扰源—耦合路径—受扰设备的分析思路,研究了VFTO的产生机理以及干扰的主要耦合方式,并进行了电子式互感器对VFTO引起的电磁干扰的抗扰度特性实验室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基于110k V AIS隔离开关分合容性小电流试验平台,建立了试验平台宽频域等效模型,通过Simulink仿真及试验平台实测验证了理论模型的适用性。进一步分析得知电子式互感器受到的主要干扰为电容分压器低压臂电容端口处的暂态过电压及由于地线电感存在而引起的暂态地电位升,二者均为阻尼振荡波形式,但振荡主频差异较大。其次,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采集器信号端口处差模及共模干扰来源,得出了信号线干扰电流的主要耦合路径为L-N(差模)及N-PE(共模),且L线及N线上的干扰电流具有较大差异性。并进一步通过试验平台实测及Simulink仿真模型验证了耦合路径分析的正确性。最后,在上述对干扰来源及耦合路径研究的基础上,为研究电子式互感器对干扰的抗扰度特性,同时为促进电子式互感器电磁兼容检测标准的完善,本文提出以高频阻尼振荡波作为骚扰源,以L-N及N-PE为注入方式的干扰模拟方案,研究不同频率、不同电压等级下采集器的抗扰度特性。结果表明,采集器对不同频率的干扰抗扰度呈现较大差别,且受扰程度和干扰电压正相关,同时高低温会一定程度上影响采集器的抗扰度。
阎文博[3](2020)在《12kV电子式互感器准确度及误差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网智能化的发展以及其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由于体积大、绝缘特性差等缺陷已经不能满足智能电网的发展。而电子式互感器在信号可靠性、精度、绝缘结构和成本等方面比传统电磁式互感器更具有优势,更能满足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需要。互感器作为智能电网中重要的测量装置,其准确度和稳定性对电网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电子式互感器准确度特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首先在介绍电子式互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引起各类电子式互感器误差的影响因素。搭建了电子式互感器采集系统,利用其采集系统在试验中对互感器的实时电流/电压值进行数据的测量,在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其次,对电子式互感器进行试验,并对其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对于电子式互感器的误差试验使用比较法。以型号为HCJ20-10的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准确度试验,互感器符合0.5级互感器准确度要求。对环境温度影响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进行了分析,并对互感器进行准确度试验和温度试验,互感器满足0.5级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准确度要求。然后以某公司ART-B22系列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准确度试验,互感器符合0.5级准确度要求。并对环境温度影响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导线、线圈骨架和积分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温度循环试验的方式,计算出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在不同温度下的比差和角差,其比差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变大,而角差均符合0.5级互感器准确度要求。最后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对互感器进行补偿。建立基于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且通过LM算法对其模型进行训练,从而得到最佳的训练模型,完成对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补偿。结果表明,补偿后的互感器符合0.5级互感器准确度要求,在-40+70℃温度变化范围内比差小于?0.5%,角差小于?20’,验证了BP神经网络算法补偿的有效性。
周秋帆[4](2020)在《110kV智能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干扰特性及抑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变电站的广泛应用,作为常被应用于其中的设备电子式互感器,在信号数据采集时经常处于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电子式互感器出现故障的情形已愈发平常。因此针对电子式互感器受到的电磁干扰进行研究具有较大意义,并且找到抑制方法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GIS隔离开关产生的VFTO通过不同的耦合方式会对电子式互感器产生较大的电磁干扰。本文主要针对VFTO对互感器产生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影响以及对应的抑制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干扰特性研究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变电站中常见的电磁骚扰源及VFTO电磁骚扰源特性、特快速暂态过电压的电磁干扰耦合途径、电子式互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2)在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干扰特性研究基础上,针对VFTO对互感器产生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影响进行研究并做仿真分析。研究了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中电容分压器分压比的频率特性,并根据永川110k V南郊智能变电站的GIS及电子式互感器结构,利用软件ATP-EMTP搭建仿真模型,针对操作隔离开关开合时的VFTO信号对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产生的传导进行仿真分析,验证理论研究的成果。另外,通过VFTO辐射电磁场穿透非金属接线端子盘对GIS内VFTO的暂态电场磁场分别进行分析计算。(3)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电子线路抗干扰方法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并联结构的多层同轴电容分压器用于抑制其输出的VFTO传导干扰,并设计了并联结构的四层同轴电容分压器。针对接线端子盘泄漏的VFTO辐射干扰,提出了通过增大采集箱连接圆筒长度和减小接线端子盘直径的方法,来降低采集箱内VFTO辐射电场强度和辐射磁场强度。为了测试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搭建仿真模型设计算例进行了仿真实验验算。
郭清[5](2020)在《电阻分压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误差特性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测量准确度关系着电力系统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和保护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根据测量元件的不同,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可以分为电容分压型、电阻分压型、阻容分压型,本文所研究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采用电阻分压型,它具有体积小、几乎不从电网吸收能量等优点。由于技术尚不成熟,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准确度问题。目前国内外对于影响电阻分压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Resistance Voltage Divider of Electronic Voltage Transformer,简称R-EVT)测量准确度的因素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建立了 R-EVT电阻分压器的模型,用Matlab软件绘制出电压幅值误差和相角误差与杂散电容的关系图,分析了杂散电容及其他因素对误差特性的影响。介绍了简单模型和复杂模型下两种杂散电容的计算方法,利用Ansoft软件建立了R-EVT的有限元模型,求出了电压比差率和相位误差,通过计算值与实际值的比较,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并分析了相间干扰对误差的影响。本文在一次侧和二次侧分别对R-EVT进行了优化设计。利用Ansoft Maxwell软件分别仿真出施加屏蔽罩前后R-EVT的电场分布云图,经过比较证明了施加屏蔽罩能够优化R-EVT的内部电场。本文以场强不均匀度作为目标函数,利用Ansys软件自带的一阶优化算法对屏蔽罩参数进行优化,然后用Matlab遗传算法调用Ansys APDL对屏蔽罩参数进行优化,两种优化设计相对于初始设计时的场强不均匀度大大降低。在二次侧通过移相电路和同相比例放大电路来补偿分压器的电压比差率和相位误差,并用Multisim软件对补偿效果进行仿真。本文提出的降低R-EVT误差的措施,对于提高其测量准确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文文[6](2020)在《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式互感器是一种应用在智能电站中的互感器,大量数字自动化二次设备对电网一次侧信号的采集需要使用电子式互感器来实现。在智能电站中随着测量和保护向智能化、微机化方向发展,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提高、容量的增大以及测量和保护要求的不断完善,新型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对电磁暂态信号的响应能力欠佳等问题。国内外大多是基于标准电子式互感器的准确度及误差分析的检测方式,对电子式互感器的暂态响应特性进行测量的少之又少,所以设计一套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特性测量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上述背景意义下研究设计了一款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其中包括FT3协议转换器以及基于LabView的暂态响应测量系统上位机界面的研究与设计。首先对FT3协议转换器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通过芯片的选型比较、电路的设计以及PCB板的设计完成了FT3硬件电路板的设计工作。其中硬件电路的设计包括光纤通讯模块、以太网通讯模块、电源模块以及JTAG模块。接着便是对FT3协议转换器的软件设计,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本课题采用基于FPGA中Quartus II下建立SOPC软核和Nios II实现软硬件空间相互转换的方法进行了相关模块的设计,其中包括利用Verilog-HDL语言在Quartus II下完成的FT3组帧模块、曼彻斯特码编码模块、CRC校验模块、FIFO存储模块、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以及FT3解帧模块的设计,同时包括利用C语言在Nios II下完成的W5500网络通讯模块的设计,并在Modelsim和TCP调试助手下完成了各个模块的仿真验证工作。其次结合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特性需求,设计了基于LabView(VI)的自动监测暂态响应测量系统,在LabView下利用G语言完成了网络通信模块、数据解析模块以及数据处理、波形显示模块的设计。最后在现场完成系统的搭建以及实验数据的测量,通过对相关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最终实现了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智能化,降低了实际工作过程中操作的危险性。通过对仿真结果、现场实验以及测试数据的分析,本课题成功的设计了一款能够自适应不同通信协议的FT3协议转换器,完成了FT3帧格式数据的接收、解析处理以及传输速率的自适应,实现了合并单元与上位机之间硬件链路的连接。同时完成了基于LabView的暂态响应测量系统上位机界面的设计和现场测试,成功的实现了与FT3协议转换器以及示波器的连接、数据的处理解析以及波形的显示。实现了监控一体化的智能操作,验证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了设计要求。
李宜[7](2020)在《GIS隔离开关操作时电子式互感器的抗干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式互感器因其体积小、能耗低、频带宽等优点,在GIS智能变电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就地化安装模式打破了传统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的界限,直接将信号采集电路置于电磁环境复杂的变电站现场。因传感电路和采集电路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在复杂、高强度电磁环境下,在运行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故障。特别是当GIS中隔离开关操作时,因隔离开关触头运动速度慢和无灭弧装置等因素,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特快速暂态现象。电磁干扰通过传导、辐射或两者结合的方式对电子式互感器造成严重威胁,导致互感器发生击穿、信号失真等现象。因此,对GIS隔离开关操作时对电子式互感器抗暂态电磁干扰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550kV GIS变电站为研究对象,从隔离开关操作产生暂态电磁干扰的原理出发,确定电子式互感器所受电磁干扰及途径,并提出相应抗干扰方法。具体工作如下:(1)对电子式互感器所受干扰分析及模型的建立。理论分析了特快速暂态现象的产生机理、分类及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电子式互感器所受暂态电磁干扰进行了分析,然后搭建了隔离开关操作暂态模型,并结合相关实验数据进行了暂态模型的仿真验证,最后对特快速暂态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对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抗干扰方法进行研究。对于罗氏线圈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分别建立了罗氏线圈集中参数和分布参数等效模型,结合某实测数据对比仿真结果,明确罗氏线圈分布参数模型输出感应电压在频域分布和峰值上都更符合实际情况,能对罗氏线圈上电磁暂态过程进行更为准确和真实的反映,最后研究了低通滤波电路和过电压保护器件对罗氏线圈输出过电压的抑制效果。(3)对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抗干扰方法进行研究。针对电压互感器传感单元处母线上过电压,提出可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etal Oxide Arrester,MOA)对特快速暂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抑制过程中,对其主导频率分量进行最大程度的抑制进而达到最大效率抑制VFTO峰值的目的,并通过分析MOA位置与主导频率分量幅值的关系以确定MOA的最佳位置。同时研究了传感单元的高频传递特性,在考虑其稳、暂态测量精度等条件下,提出运用粒子群算法对其电气参数进行寻优的方法,能有效改善分压器的高频传递特性以降低输出过电压峰值。最后针对采集单元输入端过电压信号,提出双级RC滤波与过电压保护二极管相结合的抗干扰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和组合电路测量准确度的研究计算。
杨子力[8](2020)在《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检测技术研究与试验分析》文中认为数字化测量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变电站及数字化变电站中,智能变电站及数字化变电站的建成投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网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及生产管理的效率,提升了电网运行稳定性可靠性,而电子式互感器作为数字化变电站关键的一次与二次连接设备,对整站的计量、保护与测控信号采集与传输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智能变电站中的底层测量关键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有着传统电磁式互感器所不具备的不受饱和影响、质量体积小、动态范围大、频率响应范围宽、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等一系列的优势。电子式互感器是一种基于光通信、以太网技术并可在高电压、复杂电磁场情况下使用的传感器。电子式互感器的工作性能将直接影响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电子式互感器在现场的误差情况、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是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曲靖110k 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分析基于罗氏线圈、低功率线圈和光纤传感不同原理电子式互感器,深入研究不同类别电子式互感器的传变机理,掌握其误差特性和性能,为电子式互感开展现场检测提供基础依据。(2)开展现有运行电子式互感器稳态检测技术展开研究,在基本准确度测试、温度循环准确度测试、稳态复合误差测试等方面制定曲靖供电局电子式互感器稳态检测技术方案,并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3)对电子式互感器暂态检测技术展开研究,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次谐波响应、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谐波测试、工频磁场抗扰度测试等方面开展电子式互感器暂态特性分析,制定曲靖供电局电子式互感器暂态检测技术方案,搭建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暂态传变测试系统,为设备投产验收前的性能考核及运行状态评估提供基础。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云南电网公司后续大规模应用电子式互感器,提高电子式互感器的运行、维护和检定能力,提前预判风险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郑志超[9](2020)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采集卡电磁抗扰度分析与优化》文中指出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和推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应用中,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就地、就近布置在高压设备附近或外壳上,实现实时的监测高压设备运行状态,提升电网智能化运行水平。但是,由于电网复杂的电磁环境,会对布置于其中的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干扰,从而导致电子设备的误报警、误动作,甚至使得电子设备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坏,危及电网安全,制约智能电网的建设。本文围绕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采集卡,分析电网开关分、合操作对采集卡产生的干扰影响,并采用阻尼振荡波来模拟电网开关操作产生的这一暂态过程。本文对采集卡进行实际阻尼振荡波干扰的大量测试,并结合计算机仿真工具,在计算机软件中建立采集卡、阻尼振荡波发生器的模型,并仿真采集卡在阻尼振荡波干扰下的各点波形。最后依据电磁干扰的常用解决措施,提出通过两个方面的措施来改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采集卡的电磁抗扰度性能。一方面通过分析采集卡主要积分回路中运算放大器的性能,分析在阻尼振荡波干扰下的运算放大器的失效机制;以及通过对采集卡印制电路板的场耦合分析,推导阻尼振荡波在采集卡上的耦合机制。提出对叠加干扰噪声的信号进行滤波,并通过高压低通滤波器的设计,提升了采集卡的电磁抗扰度水平,减少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电网开关分、合操作时的失效。另一方面对采集卡的供电电源进行了共模噪声干扰的优化设计。通过提出一种反激变换器屏蔽绕组的定量设计方法,在反激变压器中插入一屏蔽绕组,改变了反激变换器中的共模噪声传导耦合路径,改善了反激变换器输出侧的共模噪声水平。提升了芯片电源的质量,有利于芯片的正常工作。
周峰[10](2019)在《谐波电压比例标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线性、大功率负荷接入电力系统。其中以大功率整流器件、冶金电弧炉工作时给系统带来的谐波影响最大,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分布式能源,也由于大量使用整流器件,其上网电信号中也存在一定的谐波特性的分量。按照相关规程规定,高压电能计量设备如电压互感器是在50Hz条件下进行的量值溯源,其在谐波条件下的计量特性目前尚未正式纳入相关的考核。而现场实际测量发现,上述典型负荷现场电压波形中长期含有大量谐波分量,若按照国标GB/T 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中的规定,对谐波的计量互感器只需满足5%的计量准确度即可,长期运行后,会造成极大的电能计量的误差,给供用电双方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电压互感器谐波条件下的计量标准,对互感器谐波计量特性的考核尚属空白。建立谐波电压互感器比例标准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完成互感器的量值溯源,设计一套完善的谐波频率下的互感器溯源方法,从低电压开始逐渐完成到最高电压的电压比例确定。本文结合谐波条件下电压互感器量值溯源的需求,提出了谐波电压下互感器溯源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标准设备,完成了 10kV,35kV电力电压互感器的谐波计量特性测试。具体工作介绍如下:1)提出了“递进式”谐波电压比例装置溯源方法,基于气体电容器构成的电容分压器设计了分压器与电磁式标准间相互标定,利用电容器电压系数进行过渡,逐渐将溯源电压提高的谐波电压互感器的量值溯源方法,完成最高至工频110kV/(?)电压下的谐波电压比例标准溯源。2)将工频下的电压加法溯源方法推广至谐波条件下的互感器量值溯源中,并完成了 10kV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量值溯源,应用该方法完成“递进式”溯源方法的验证。3)提出了双通道数据切换方法,实现双通道采集过程中不同通道数据的相互切换采集,大大减小采集通道由于元器件、集成电路自身误差及偏移带来的测量误差,并进行了不同频率下的误差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应用了该技术的采集设备,测量误差优于 1×10-7。4)设计了基于基本反相器原理的有源电子式分压器,该分压器高压臂采用压缩气体电容器,低压臂采用双层陶瓷电容,基于基本反相器原理构成分压器,完成了电路的放大回路以及环路稳定性和误差计算等,并制作了 10kV和110kV/(?)有源电容式分压器。5)运用“递进式”法,完成了电磁式谐波电压比例标准和电容式有源电子分压器的量值溯源,电磁式谐波电压比例标准的测量准确度等级可达0.01级。6)完成了“递进式”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详细列举了溯源各环节不确定分量。在50Hz到2500Hz范围内,10kV电容分压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别在比差:5.6×10-6~84.2×10-6,角差:6μrad-55.2μrad,110kV/(?)电容分压器测量不确定度分别在比差:19×10-6~96.4×10-6,角差:20.2μrad-67.6μrad。7)基于所开发的谐波电压比例标准和误差校验设备,完成了 10kV、35kV电磁式电力电压互感器和35kV电力CVT的测量误差频率特性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电力系统用10kV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在对20次谐波以下的测量误差小于0.2%。最高50次谐波条件下,测量误差不大于5%。35kV电磁式互感器略差,10次谐波以下测量误差小于0.2%,50次谐波测量误差大于5%。而CVT则在偏离工作频率50Hz后,误差出现急剧变化,比差最大达到54.4%,而角差最大则达到了 5246.15’,并存在谐振现象,不能用于谐波的测量。
二、一种基于电容分压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电容分压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1)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基本研究思路 |
1.3.2 章节安排 |
第2章 互感器与断路器极柱一体化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互感器的选型研究 |
2.2.1 电流互感器的选型 |
2.2.2 电压互感器的选型 |
2.3 互感器与断路器极柱一体化设计 |
2.3.1 集成化方案设计 |
2.3.2 电流互感器设计 |
2.3.3 电压互感器设计 |
2.4 一体化结构性能研究 |
2.4.1 绝缘性能 |
2.4.2 开断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综保装置与断路器一体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综保装置与断路器一体化设计 |
3.2.1 安装方案设计 |
3.2.2 安装方案优势 |
3.3 综保装置设计 |
3.3.1 结构尺寸设计 |
3.3.2 主要功能 |
3.3.3 在线监测功能 |
3.4 断路器内走线及互感器接地布置 |
3.4.1 断路器内走线布置 |
3.4.2 互感器接地的布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断路器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型式试验研究 |
4.2.1 互感器与固封极柱的试验研究 |
4.2.2 综保装置与智能断路器的试验研究 |
4.3 联合调试试验研究 |
4.3.1 联调试验方案及回路设计 |
4.3.2 联调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3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复杂电磁环境下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抗扰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变电站内电子式互感器主要骚扰源分析 |
1.2.1 变电站常见骚扰源及耦合方式 |
1.2.2 主要骚扰源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特快速暂态过电压 |
1.3.2 隔离开关动作对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 |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子式互感器主要骚扰源机理 |
2.1 VFTO产生机理分析 |
2.1.1 隔离开关分合空载母线等效电路 |
2.1.2 隔离开关动作暂态过程分析 |
2.2 隔离开关分合容性小电流试验回路宽频等效模型 |
2.2.1 隔离开关分合容性小电流试验介绍 |
2.2.2 试验回路宽频等效模型 |
2.3 隔离开关单次击穿仿真及分析 |
2.3.1 仿真模型搭建 |
2.3.2 仿真模型和计算模型对比 |
2.3.3 暂态干扰的影响因素 |
2.4 隔离开关分合容性小电流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1 单次击穿空间场测量 |
2.4.2 低压臂电容干扰电压测量 |
2.4.3 仿真结果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子式互感器干扰耦合路径分析 |
3.1 电子式互感器组件受扰分析 |
3.1.1 电子式互感器接线方式 |
3.1.2 信号采集器受到的干扰 |
3.2 电子式互感器电磁干扰耦合路径分析 |
3.2.1 干扰电流耦合路径 |
3.2.2 采集器信号端口干扰电流测量 |
3.3 耦合路径仿真 |
3.3.1 仿真和实测结果对比 |
3.3.2 干扰电流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子式互感器高频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
4.1 VFTO引起的干扰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 |
4.1.1 电子式互感器检测标准介绍 |
4.1.2 VFTO引起的干扰实验室研究 |
4.2 信号采集器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
4.2.1 高频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
4.2.2 温度影响下高频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12kV电子式互感器准确度及误差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电子式互感器国外发展现状 |
1.2.2 电子式互感器国内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电子式互感器工作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电子式互感器的分类 |
2.1.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分类 |
2.1.2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分类 |
2.2 电子式互感器工作原理 |
2.2.1 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工作原理 |
2.2.2 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 |
2.2.3 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 |
2.3 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互感器的区别 |
2.3.1 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互感器对比 |
2.3.2 整体结构的区别 |
2.3.3 性能的区别 |
2.4 电子式互感器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2.4.1 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2.4.2 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2.4.3 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式互感器的采集和处理 |
3.1 电子式互感器采集平台硬件电路设计 |
3.1.1 电源电路设计 |
3.1.2 A/D转换电路设计 |
3.1.3 开关量输入电路设计 |
3.1.4 通信电路设计 |
3.2 电子式互感器采集系统上位机设计 |
3.3 电子式互感器数据处理 |
3.3.1 快速傅里叶变换的优越性 |
3.3.2 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测量原理 |
3.3.3 FFT算法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式互感器试验及其分析 |
4.1 测试方法 |
4.2 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试验及其分析 |
4.2.1 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准确度试验及其分析 |
4.2.2 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温度试验及其分析 |
4.3 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试验及其分析 |
4.3.1 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准确度试验及其分析 |
4.3.2 环境温度对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影响 |
4.3.3 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温度试验及其分析 |
4.4 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试验及其分析 |
4.4.1 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准确度试验及其分析 |
4.4.2 环境温度对Rogowski线圈结构的影响及试验结果分析 |
4.4.3 环境温度对Rogowski线圈+积分器的影响 |
4.4.4 环境温度对Rogowski线圈+积分器影响的试验及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温度补偿技术的研究 |
5.1 人工神经网络 |
5.1.1 人工神经元 |
5.1.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温度补偿模型 |
5.2.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5.2.2 模型训练 |
5.2.3 温度补偿模型流程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110kV智能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干扰特性及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式互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电子式互感器电磁干扰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干扰特性分析 |
2.1 电子式互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电子式互感器的分类 |
2.1.2 总体结构及原理 |
2.2 变电站中常见的电磁骚扰源及VFTO特性分析 |
2.2.1 变电站中常见的电磁骚扰源 |
2.2.2 VFTO电磁骚扰源特性分析 |
2.3 电子式互感器的快速暂态过电压电磁干扰分析 |
2.3.1 快速暂态过电压电磁干扰的耦合途径分析 |
2.3.2 GIS内部暂态电磁场理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电子式互感器电磁干扰影响研究及仿真分析 |
3.1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输出VFTO传导干扰计算 |
3.1.1 GIS电子式互感器分压比的幅频特性分析 |
3.1.2 VFTO传导干扰电压计算 |
3.2 VFTO传导干扰仿真分析 |
3.2.1 测试模型研究 |
3.2.2 分合闸隔离开关仿真试验 |
3.2.3 仿真结果分析 |
3.3 电子式互感器暂态电磁场计算 |
3.3.1 GIS内暂态电场计算 |
3.3.3 GIS内 VFTO暂态磁场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干扰抑制方法与测试研究 |
4.1 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敏感性分析 |
4.1.1 电子式互感器电子线路抗干扰方法研究 |
4.1.2 VFTO电磁干扰抑制方法分析 |
4.2 VFTO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
4.2.1 多层同轴并联电容的抑制方法研究 |
4.2.2 滤波电路抑制方法研究 |
4.2.3 数据处理算法抑制方法研究 |
4.2.4 VFTO传导干扰下抑制方法仿真分析 |
4.3 VFTO辐射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
4.3.1 接线端子盘直径对VFTO辐射电磁场的影响 |
4.3.2 采集箱连接圆筒长度对VFTO辐射电磁场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电阻分压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误差特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R-EVT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R-EVT原理及误差分析 |
2.1 R-EVT的理论分析 |
2.1.1 R-EVT的工作原理 |
2.1.2 电阻分压器的工作原理 |
2.1.3 电阻分压器的误差分析 |
2.2 减小电阻分压器测量误差的措施 |
2.2.1 减小杂散电容的影响 |
2.2.2 减小其他因素的误差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场对R-EVT误差特性的影响 |
3.1 简单模型下电场对R-EVT误差特性的影响 |
3.1.1 简单模型下杂散电容的计算 |
3.1.2 简单模型下电压分布的计算 |
3.2 复杂模型电场对R-EVT误差特性的影响 |
3.2.1 二维静电场分析理论 |
3.2.2 R-EVT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3 R-EVT的电场仿真 |
3.2.4 R-EVT电压分布的计算 |
3.3 相间干扰对R-EVT测量精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R-EVT的电场仿真及优化设计 |
4.1 R-EVT的电场仿真 |
4.2 基于Ansys APDL的电场优化 |
4.2.1 Ansys APDL建立参数化模型 |
4.2.2 确定优化变量 |
4.2.3 优化结果 |
4.3 Ansys APDL与Matlab的电场协同优化 |
4.3.1 遗传算法的原理 |
4.3.2 Matlab调用Ansys APDL |
4.3.3 优化结果 |
4.4 优化结果比较 |
4.5 运用移相和放大电路来补偿测量误差 |
4.5.1 移相电路 |
4.5.2 同相比例放大电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子式互感器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和创新点 |
1.3.2 本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子式互感器测量系统的概述 |
2.1 系统整体结构 |
2.1.1 FT3协议转换器的设计方案 |
2.1.2 暂态响应的概念 |
2.1.3 暂态响应系统技术参数及其性能指标 |
2.2 传统式电压互感器 |
2.3 新型电子式互感器 |
2.3.1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原理 |
2.3.2 新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优点 |
2.4 合并单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T3协议转换器外围硬件电路的设计 |
3.1 光纤通讯模块的设计 |
3.2 以太网通讯模块设计 |
3.3 JTAG模块设计 |
3.4 电源模块设计 |
3.5 PCB板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PGA的 FT3 协议转换器软件模块设计 |
4.1 FPGA及其开发流程介绍 |
4.1.1 FPGA的设计优势 |
4.1.2 FPGA芯片-Cyclone IV简介 |
4.1.3 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的设计流程 |
4.2 FT3组帧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4.2.1 FT3帧结构的简介 |
4.2.2 FT3组帧模块的设计 |
4.2.3 FT3组帧模块的仿真 |
4.3 曼彻斯特码编码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4.3.1 曼彻斯特码的原理 |
4.3.2 曼彻斯特码编码模块的设计 |
4.3.3 曼彻斯特编码模块的仿真 |
4.4 CRC校验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4.4.1 CRC校验原理 |
4.4.2 CRC校验模块的设计 |
4.4.3 CRC校验模块的仿真 |
4.5 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4.5.1 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的设计 |
4.5.2 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的仿真 |
4.6 FT3解帧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4.6.1 FT3解帧模块的设计 |
4.6.2 FT3解帧模块的仿真 |
4.7 FIFO模块的设计 |
4.7.1 FIFO的设计原理 |
4.7.2 FIFO的设计 |
4.8 SOPC软核的建立 |
4.8.1 SOPC的功能简介 |
4.8.2 SOPC软核的建立 |
4.9 基于W5500芯片的以太网模块的设计 |
4.9.1 W5500以太网模块的设计 |
4.9.2 W5500以太网模块的调试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监测系统的设计 |
5.1 LabView软件的介绍 |
5.1.1 虚拟仪器(VI) |
5.1.2 LabView与常用的文本格式编程语言的比较 |
5.2 LabView对于下位机数据的接收和处理设计 |
5.2.1 LabView虚拟仪器中网络通讯模块的设计 |
5.2.2 LabView虚拟仪器中数据解析模块的设计 |
5.2.3 LabView虚拟仪器中数据处理与波形显示模块的设计 |
5.3 LabView前面板主界面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现场 |
6.2 FT3协议转换功能的测试 |
6.3 上位机检测系统功能的测试 |
6.4 系统整体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GIS隔离开关操作时电子式互感器的抗干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中特快速暂态现象的研究现状 |
1.2.2 GIS隔离开关操作对电子式互感器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GIS中特快速暂态现象及对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机理分析 |
2.1 GIS中特快速暂态现象产生机理 |
2.1.1 隔离开关SF6气体间隙击穿条件 |
2.1.2 特快速暂态现象产生机理 |
2.1.3 特快速暂态现象的分类 |
2.1.4 GIS中 VFTO基本特性 |
2.2 GIS中特快速暂态现象对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机理分析 |
2.2.1 GIS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 |
2.2.2 GIS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
2.2.3 特快速暂态现象对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GIS隔离开关操作暂态过程仿真分析 |
3.1 GIS中电气设备等效模型及参数 |
3.1.1 GIS母线仿真模型及参数 |
3.1.2 断路器仿真模型及参数 |
3.1.3 隔离开关仿真模型及参数 |
3.1.4 燃弧电阻仿真模型及参数 |
3.1.5 变压器仿真模型及参数 |
3.1.6 其他仿真模型及参数 |
3.2 252kVGIS暂态电路模型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3.2.1 252kVGIS试验平台 |
3.2.2 252kVGIS暂态电路模型 |
3.2.3 VFTO/VFTC仿真结果分析 |
3.3 550kVGIS暂态电路模型及暂态过程的仿真计算 |
3.3.1 550kVGIS暂态电路模型 |
3.3.2 550kV GIS中 VFTO/VFTC仿真计算 |
3.4 VFTO/VFTC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残余电荷电压的影响 |
3.4.2 隔离开关弧道电阻的影响 |
3.4.3 出线回路数的影响 |
3.4.4 其他影响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GIS隔离开关操作时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抗干扰方法研究 |
4.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抗干扰分析流程 |
4.2 罗氏线圈型电流互感器的建模 |
4.2.1 罗氏线圈的集中参数模型 |
4.2.2 罗氏线圈的分布参数模型 |
4.2.3 罗氏线圈暂态模型的确定 |
4.3 罗氏线圈型电流互感器的抗干扰方法研究 |
4.3.1 加低通滤波电路 |
4.3.2 加过电压保护器件 |
4.4 本章小结 |
5 GIS隔离开关操作时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抗干扰方法研究 |
5.1 GIS中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对传感单元处VFTO的抑制研究 |
5.1.1 MOA对 VFTO的作用 |
5.1.2 VFTO频谱分析 |
5.1.3 主导频率分量与MOA位置关系分析 |
5.1.4 MOA最佳位置的确定 |
5.2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传感单元过电压抑制方法研究 |
5.2.1 传感单元分压器高频传递特性分析 |
5.2.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分压器电气参数寻优 |
5.2.3 抑制效果分析 |
5.3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采集单元端抗干扰方法研究 |
5.3.1 双级RC滤波和ESD管相结合的防护电路设计 |
5.3.2 抗干扰效果分析 |
5.3.3 防护电路准确度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检测技术研究与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用电子式互感器的分析 |
2.1 引言 |
2.2 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简介 |
2.3 电子式互感器基本工作原理 |
2.4 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传输特性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式互感器稳态准确度检测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子式互感器稳态检测技术研究 |
3.3 试验与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式互感器频率及暂态特性检测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子式互感器频率和暂态测试技术研究 |
4.3 试验与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采集卡电磁抗扰度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2 采集卡阻尼振荡波干扰 |
2.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 |
2.1.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分类 |
2.1.2 Rogowski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 |
2.1.3 采集卡积分器电路 |
2.2 采集卡阻尼振荡波干扰测试 |
2.2.1 阻尼振荡波测试标准 |
2.2.2 阻尼振荡波测试布置 |
2.2.3 阻尼振荡波测试结果 |
2.3 采集卡阻尼振荡波干扰电路级仿真 |
2.3.1 仿真平台 |
2.3.2 仿真设计 |
2.3.3 仿真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采集卡阻尼振荡波干扰分析与优化 |
3.1 运算放大器失效分析 |
3.1.1 电压跟随器工作原理 |
3.1.2 电压跟随器失效分析 |
3.2 采集卡场耦合干扰分析 |
3.2.1 采集卡场耦合仿真分析 |
3.2.2 采集卡场耦合仿真结果 |
3.3 采集卡抗干扰能力提升 |
3.4 本章小结 |
4 采集卡供电电源共模噪声优化设计 |
4.1 反激变换器共模噪声传递耦合路径 |
4.2 反激变换器绕组屏蔽共模噪声优化设计 |
4.2.1 反激变换器绕组屏蔽共模传导模型 |
4.2.2 绕组屏蔽反激变换器共模电流计算 |
4.3 反激变换器绕组屏蔽设计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学术成果 |
(10)谐波电压比例标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2 谐波电压比例量值溯源方法研究 |
2.1 “递进式”谐波电压比例标准溯源方法 |
2.2 基于分压器电压系数的误差计算方法 |
2.3 “递进式”溯源方法数学模型 |
2.4 气体电容器的频率特性 |
2.5 感应分压器自校准测试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宽频校验仪的双通道切换采样方法研究 |
3.1 数字化仪模块简介 |
3.2 测量互感器误差原理 |
3.3 通道切换采样误差计算数学模型 |
3.4 通道切换采样方法的可行性验证 |
3.5 通道切换采样原理设计 |
3.6 误差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4 谐波电压比例标准装置研制 |
4.1 有源电容分压器原理 |
4.2 有源电容分压器研制 |
4.3 有源电容分压器性能测试 |
4.4 感应分压器设计 |
4.5 10kV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
4.6 本章小结 |
5 谐波电压比例标准溯源结果及比对 |
5.1 感应分压器自校准测量结果 |
5.2 电容器电压系数测量结果 |
5.3 “递进式”法试验测试结果 |
5.4 “递进式”法溯源不确定度评定 |
5.5 “递进式”溯源方法比对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6 电力电压互感器误差频率特性测量 |
6.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
6.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 |
6.3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测试结果 |
附录B “递进式”法溯源不确定度评定 |
读博期间参加项目及获得成果 |
四、一种基于电容分压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 [1]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D]. 郭培军.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20(04)
- [2]复杂电磁环境下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抗扰度特性研究[D]. 孙绍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12kV电子式互感器准确度及误差分析的研究[D]. 阎文博.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4]110kV智能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干扰特性及抑制方法研究[D]. 周秋帆. 重庆大学, 2020
- [5]电阻分压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误差特性的分析[D]. 郭清. 山东大学, 2020(11)
- [6]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关文文.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7]GIS隔离开关操作时电子式互感器的抗干扰方法研究[D]. 李宜. 西华大学, 2020(01)
- [8]110kV翠峰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检测技术研究与试验分析[D]. 杨子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7)
- [9]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采集卡电磁抗扰度分析与优化[D]. 郑志超. 浙江大学, 2020(11)
- [10]谐波电压比例标准关键技术研究[D]. 周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