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焦炭罐故障的几种措施

防止焦炭罐故障的几种措施

一、防止焦炭塔失效的若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增超[1](2020)在《焦炭塔热机械疲劳损伤预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炭塔是延迟焦化装置的关键设备,其采用循环加热和冷却工艺,在苛刻的热力条件下运行。温度波动产生的热应力是其结构失效的主要原因。由于严重的塑性变形和低周疲劳,其在服役过程中通常会产生裂纹。因此,焦炭塔变形严重程度和剩余寿命的评估对焦炭塔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目前大多采用传统停机检验方法,国外研究机构及检测公司已开始将三维激光扫描应用于检测及寿命分析当中。本文以长期使用的碳钢焦炭塔为研究对象,基于激光扫描方法和应变疲劳试验数据,提出了评价鼓胀焦炭塔的普适性方法,可为在役焦炭塔的寿命评价和检测提供参考。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对于准确预估焦炭塔的剩余寿命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内部激光扫描检测,将变形的焦炭塔处理为有限元几何模型。基于动态热边界法对两个大变形区域进行了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并且与理想几何结构的应力和应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得出了不同胀形方式下的应力应变分布水平。与理想几何形状相比,变形区域的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变分别提高了35%和77%。(2)模拟焦炭塔所经历的复杂加载条件进行了热机械疲劳试验。得到了制备材料的热机械疲劳寿命曲线。采用Coffin-Manson-Basquin关系对焦炭塔的疲劳寿命进行了评估。利用焦炭塔的热机械疲劳性能和激光扫描方法可以获得合理的使用寿命。(3)对焦炭塔变形较大的两个区域施加冷点作用,将其与未变形的焦炭塔模型进行了比较,局部鼓胀区和带状鼓胀区的最大应力增加了10.3%和12.8%,这些模型均产生不同程度的鼓胀,变形模型的鼓胀更为严重。相对于一个冷点,两个冷点轴向排列时两个模型的等效应力均提高。对于变形模型和未变形模型其等效应力均随着冷却水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进水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操作参数对于变形模型的影响更为显着。(4)对焦炭塔施加辐射,发现考虑热辐射时热箱处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根据实际的激光扫描结果,提出了两种理想简化鼓胀模型,对其分析后发现在鼓胀区域其轴向应力一侧为拉应力,另一侧为压应力,两者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弯曲应力。鼓胀模型的最大等效应力都随着鼓胀尺寸的增加而增加。

朱金花,张绍良,戴兴旺,梁文彬,董杰[2](2017)在《工作周期时长对铬钼钢焦炭塔变形影响的在线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热载荷是焦炭塔变形的主要原因,其数值和工艺参数密切相关。本文通过电测法在线检测了铬钼钢焦炭塔在36h和40h两种工作周期的高温应变,对比研究了不同工作周期内塔体的变形规律,定量分析了预热和冷却时间对局部温度和应变的影响,探讨了对塔体损伤的影响。试验表明延长工作周期,应变峰值、平均应变和剩余应变大幅度减小,塔体损伤减小。研究结果可为铬钼钢焦炭塔的安全评估和寿命预测提供指导,亦是数值模拟可靠性验证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尹华卿[3](2016)在《延迟焦化焦炭塔喷雾冷焦工艺流固耦合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延迟焦化为背景,焦炭塔研究对象,借助ANSYS-WORKBENCH平台建立二维轴对称焦炭塔流固耦合模型,对延迟焦化大吹气阶段两种不同冷焦工艺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计算得出了传统纯蒸汽冷焦工艺下焦炭塔温度分布并进行现场数据验证,预测了喷雾冷焦工艺下焦炭塔瞬态温度分布,分析了液态水含量对冷焦效果的影响及其规律,定量评价其经济性;再次,建立焦炭塔三维模型,对喷雾冷焦工艺下焦炭塔结构应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焦炭塔应力随喷雾冷焦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最终,借助分析设计标准JB4732对喷雾冷焦工艺中焦炭塔的应力进行了评定与校核。综合考虑喷雾冷焦工艺对焦炭塔冷却效果的改善情况和设备安全性的考虑给出了喷雾冷焦工艺的最优液态水质量分数。研究表明:喷雾冷焦工艺流量一定时,冷焦效果随液态水含量的提高先显着改善后趋于稳定再受到抑制,当液态水质量分数为0.8时,冷焦效果达到最优;压力为0.4MPa,喷雾流量7.5 t/h时,液态水质量分数分别为0.4-0.9时,相对传统工艺可节约36%一84%的蒸汽消耗;焦炭塔应力水平随液态水含量的提高而增大;最优液态水质量分数为0.7;较传统工艺节约31.4%的成本。

郭丽丽[4](2014)在《轴向移动温差作用下焦炭塔筒体环焊缝连接区循环塑性分析》文中认为焦炭塔是延迟焦化工艺中的关键设备,由于其复杂的温度及压力载荷,往往会发生鼓胀与开裂,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对焦炭塔进行循环塑性分析有助于实现鼓胀及开裂的预测,保证设备安全。对焦炭塔焊缝区材料进行20℃,200℃,300℃和400℃下的单轴拉伸与全寿命单轴棘轮效应实验;利用OW-II随动强化模型对母材区及焊缝区材料的棘轮应变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OW-II随动强化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材料稳定段的棘轮应变率。运用动态坐标系法对焦炭塔进水及进油两种工况进行了瞬态温度场分析,确定了轴向移动温差及其特征量,为焦炭塔循环塑性分析确定了简化的特征载荷。应用母材区金属材料OW-II本构模型参数对焦炭塔筒体进油生焦及进水冷焦两种工况进行循环塑性分析,发现进油及进水轴向温差渐变范围下对齐时结构具有更大的棘轮应变率;内压循环的同时作用会增大结构的棘轮应变。根据母材区本构模型参数确定了焦炭塔结构的棘轮边界,当进水轴向温差高度Hw较小时棘轮边界受内压循环的影响较大。通过对母材区与焊缝区材料在轴向温差载荷作用下的棘轮应变比较,相同载荷下焊缝金属的棘轮应变率较低,使得存在焊缝时焦炭塔的鼓胀发生在焊缝附近.对轴向移动温差作用下焦炭塔筒体环焊缝连接区进行循环塑性分析,计算表明这一位置约在焊缝之上10mm。当同时存在内压循环时结构会发生更大的棘轮应变,较大的内压循环载荷范围下结构棘轮应变率会更大。

高炳军,郭丽丽,李青,余伟炜[5](2014)在《15CrMoR循环塑性分析与焦炭塔鼓胀开裂预测》文中提出对焦炭塔材料15CrMoR在20℃、200℃、300℃及400℃下进行了全寿命内循环塑性实验研究,得到了材料在不同温度、不同载荷水平下的棘轮应变率与低周疲劳寿命,拟合了棘轮应变率、低周疲劳寿命与无量纲循环载荷间的经验公式.根据焦炭塔在进油与进水冷焦两种轴向移动温差作用下的温度场及热应力场确定了结构的循环应力应变范围,进而确定了结构承受的交变应力幅、平均应力等循环载荷特征量.根据经验公式计算了焦炭塔筒体的棘轮应变率并预测了鼓胀变形量,利用棘轮效应-疲劳交互多损伤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实现了焦炭塔鼓胀开裂的预测.

谢毅[6](2014)在《焦炭塔典型损伤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焦炭塔常见损伤模式及其发生机理、主要表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针对具体检验案例,分析了缺陷产生原因,对检验人员及使用单位如何做好焦炭塔的检维修工作提出了建议。

杨铠铨[7](2014)在《大型焦炭塔结构可靠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迟焦化焦炭塔作为延迟焦化装置的关键设备承担着石油化工炼制的重要环节。随着延迟焦化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延迟焦化各装置朝着大型化、长周期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为了与国外石化企业缩短差距,中国石化狠抓设备的长周期生产工作。实现装置长周期运行并不断提高其运行水平,逐步成为我国石化行业实现设备标准化、低成本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由粗放型转为精细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对大型焦炭塔其进行在线安全检查,评估安全运行时间,做好设备的安全保障工作,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对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将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我国石化行业延迟焦化设备大型化、长周期化、生产信息化需求,以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设计、制造,北京燕山石化分公司炼油一厂的140万吨/年级延迟焦化焦炭塔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如下工作:(1)根据延迟焦化焦炭塔的现有研究理论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提供的焦炭塔设计文件、监测数据、检验报告,分析焦炭塔的鼓胀变形、开裂等失效机理;(2)基于ANSYS建模分析软件研究焦炭塔全寿命工作过程中的结构形变模态、结构应力形式、热冲击热过程;(3)基于ANSYS建模分析软件研究焦炭塔在多相流热冲击过程中的强度分析方法;(4)研究延迟焦化焦炭塔在多相流热冲击过程中的结构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方法;(5)基于ANSYS建模分析软件研究开发大型焦炭塔结构可靠性评估系统。本文以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设计、制造,北京燕山石化分公司炼油一厂的140万吨/年级延迟焦化焦炭塔为典型研究对象,从而提出对采用新型14Cr1MoR钢作为塔体材料,将14Cr1MoR+410S作为复合板层材料及其他CrMo钢的大型延迟焦化焦炭塔的更加具有普适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研究成果,从而使得以燕山石化C-2101/1、C-2101/2两座焦炭塔建立的在线监测及安全评估办法对国内相关生产单位正在工作服役的同类设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高琪,张亚新[8](2013)在《焦炭塔筒体和裙座连接部位热力耦合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某焦炭塔的结构和原始操作参数为依据,以焦炭塔筒体和裙座连接部位为研究对象,应用ANSYS和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主要操作阶段的瞬态温度场变化及相对应下的热力耦合应力。结果表明:焦炭塔筒体和裙座连接部位热应力主要由轴向温差变化引起,整个循环周期中的峰值应力均出现在筒体和裙座连接处。

严红,王海波[9](2012)在《基于失效模式预判的在用压力管道定检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常规检验法进行改进和探索,采用失效模式预判法对某化工装置配套管道进行了定期检验。根据待检管道的工艺流程与工作状况,全面分析其失效可能性,做出失效模式预判,据此确定合适的检测方法和抽样位置,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检验方案。对失效模式预判法的要点、优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定检结果表明:该方法施行虽有难度且检验工作量增大,但检验针对性强、缺陷检出率高,对于常规检验的深化与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徐亮亮[10](2012)在《基于ADINA的若干化工设备流—固耦合动力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化工领域中常用的焦炭塔、换热管和搅拌器设备,考虑它们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振动和强度问题,在ADINA中,采用势流体单元、壳单元或三维结构单元,对它们进行流-固耦合、经验公式和非流-固耦合三种情况动力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流体对焦炭塔的自振特性影响非常大,其湿频率要明显小于干频率,而且会出现频率值非常小的很多阶液体波面模态振型,这就意味着若想计算考虑液体波面模态下的流-固耦合结构湿频率,就得提取更多阶模态。在地震情形下,液体的存在加剧了焦炭塔的响应剧烈程度,其应力和位移普遍增加;流体的存在会在很小的程度上加大了换热管自振频率,且随着外径、壁厚的增加,换热管一阶湿共振频率随之增大,换热管一阶湿共振随着壳层流体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不是很显着;随着最大跨距的增加,换热管一阶湿共振频率随之减小,多管束情形下换热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加强;搅拌器的临街转速在流-固耦合情况下会增大,且流体介质的密度和搅拌轴安装高度的增大会减小搅拌轴的临界转速,流体密度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安装高度的影响非常显着。由于现行很多化工设备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考虑流-固耦合对它们的影响,故以上研究对于以后化工设备更为安全的设计和应用非常有意义。

二、防止焦炭塔失效的若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焦炭塔失效的若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焦炭塔热机械疲劳损伤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延迟焦化概述
    1.2 焦炭塔典型材料热机械疲劳性能研究
    1.3 基于形变检测的焦炭塔应力应变模拟方法研究
        1.3.1 形变检测
        1.3.2 温度场
        1.3.3 不考虑实际变形的焦炭塔应力应变场
        1.3.4 考虑变形的焦炭塔应力应变场
    1.4 焦炭塔热机械疲劳寿命评价方法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基于形变检测的焦炭塔热机械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
    2.1 焦炭塔的工艺、结构与材料
        2.1.1 工艺
        2.1.2 结构
        2.1.3 材料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激光扫描与模型的处理
        2.2.2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2.3 数值计算的理论基础
        2.3.1 迭代算法
        2.3.2 传热学理论
    2.4 温度场模拟
        2.4.1 热边界条件的确定
        2.4.2 温度场的验证
        2.4.3 温度场结果分析与对比
    2.5 应力应变的分析与对比
        2.5.1 机械载荷与结构边界条件
        2.5.2 一个周期的应变变化
        2.5.3 鼓胀模型与未变形模型应力和应变的比较
        2.5.4 内压和温度场分别作用时应力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3 焦炭塔典型材料热机械疲劳性能研究
    3.1热机械疲劳实验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剩余寿命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焦炭塔受力其他因素的研究
    4.1 冷点
        4.1.1 有限元模型和边界条件
        4.1.2 温度场
        4.1.3 应力结果分析
    4.2 操作参数
    4.3 辐射对裙座的影响
        4.3.1 结构与材料
        4.3.2 有限元模型和边界条件
        4.3.3 温度场
        4.3.4 应力场
    4.4 理想简化模型
        4.4.1 简化结构与材料
        4.4.2 有限元模型和边界条件
        4.4.3 温度场
        4.4.4 应力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延迟焦化焦炭塔喷雾冷焦工艺流固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延迟焦化工艺概述
        1.1.2 延迟焦化焦炭塔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进展
        1.2.1 焦炭塔冷却工艺的研究进展
        1.2.2 焦炭塔应力研究进展
    1.3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内容与技术核心
第2章 传统纯蒸汽冷焦工艺数值分析研究
    2.1 焦炭塔结构与模型理论
        2.1.1 湍流模型理论
        2.1.2 多孔介质模型理论
        2.1.3 焦炭塔结构模型理论
    2.2 参数调研与数值模型的建立
        2.2.1 结构参数
        2.2.2 材料属性与工艺参数
        2.2.3 模型设置与边界条件
        2.2.4 网格无关性验证
    2.3 过热蒸汽冷焦过程数值模拟与结论分析
        2.3.1 冷焦高度的定义
        2.3.2 孔隙率对冷却效果的影响
        2.3.3 轴向冷却规律
        2.3.4 径向冷却规律
    2.4 现场温度测试与模型验证
        2.4.1 温度测试方法
        2.4.2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液混合喷雾冷焦工艺数值分析研究
    3.1 喷雾概述与基本理论
        3.1.1 混合模型与假设
        3.1.2 等效流体模型
    3.2 汽液混合喷雾冷焦模型的构建
        3.2.1 模型计算参数
        3.2.2 边界条件
    3.3 喷雾新工艺冷焦过程数值模拟与结论分析
        3.3.1 液态水含量对焦炭塔整体冷却效果的影响
        3.3.2 液态水含量对冷焦高度的影响
        3.3.3 液态水含量对焦炭塔径向温度分布的影响
        3.3.4 液态水含量对冷却时间的影响
    3.4 喷雾新工艺冷焦优化效果与成本分析
    3.5 喷雾冷焦新工艺参数优化原则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焦炭塔耦合热应力的喷雾冷焦工艺参数优化
    4.1 焦炭塔结构与物性参数
        4.1.1 结构参数
        4.1.2 材料物性参数
    4.2 有限元流—热—固耦合模型的构建
        4.2.1 焦炭塔有限元模型
        4.2.3 边界条件与耦合设置
    4.3 焦炭塔耦合应力分析
        4.3.1 冷却结束时刻焦炭塔应力分析
        4.3.2 冷焦过程中焦炭塔应力随时间变化规律
        4.3.3 液态水质量分数对焦炭塔应力的影响
    4.4 焦炭塔热应力分类与强度评定
        4.4.1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方法
        4.4.2 焦炭塔的应力分类
        4.4.3 焦炭塔的强度评定方法
        4.4.4 焦炭塔应力分类与强度评定结果分析
    4.5 喷雾冷焦工艺经济效益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4)轴向移动温差作用下焦炭塔筒体环焊缝连接区循环塑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焦炭塔
        1.2.1 焦炭塔材料
        1.2.2 焦炭塔结构
        1.2.3 焦炭塔操作工艺
        1.2.4 焦炭塔载荷特征
    1.3 焦炭塔温度场分析
        1.3.1 焦炭塔温度场现场测量
        1.3.2 焦炭塔温度场解析计算
        1.3.3 焦炭塔温度场有限元计算
    1.4 焦炭塔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4.1 焦炭塔筒体鼓胀
        1.4.2 焦炭塔筒体环焊缝开裂
        1.4.3 焦炭塔运行中的其他问题
    1.5 棘轮效应的研究与预测
        1.5.1 棘轮效应的概念
        1.5.2 棘轮效应的预测
        1.5.3 棘轮效应与疲劳损伤的交互作用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焊缝区的棘轮效应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焊缝区单轴拉伸实验
        2.2.1 实验方案
        2.2.2 实验结果
    2.3 焊缝区单轴棘轮效应实验
        2.3.1 实验方案
        2.3.2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棘轮效应的预测
    3.1 母材区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3.2 焊缝区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3.3 母材及焊缝区棘轮效应预测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轴向移动温差特征载荷作用下焦炭塔循环塑性分析
    4.1 焦炭塔数据
        4.1.1 进油速度
        4.1.2 进水速度
        4.1.3 现场测量温度场
        4.1.4 计算参数及塔壁物性参数
    4.2 焦炭塔筒体温度场有限元计算
        4.2.1 温度场确定方法
        4.2.2 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轴向移动温差
    4.3 不同特征轴向移动温差作用下循环塑性分析
        4.3.1 温度载荷作用下有限元分析
        4.3.2 温度载荷及机械载荷作用下有限元分析
        4.3.3 棘轮边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焦炭塔筒体环焊缝连接区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分析
        5.1.1 有限元模型
        5.1.2 计算结果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工作总结与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7)大型焦炭塔结构可靠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焦炭塔损伤失效理论及评价方法
    2.1 经典低周疲劳破坏失效理论及评价方法
    2.2 基于弹塑性损伤失效理论及评价方法
    2.3 蠕变损伤失效理论及评价方法
    2.4 高温低周疲劳与蠕变耦合损伤理论及评价方法
第三章 焦炭塔结构可靠性评估表征参数选取
    3.1 Von Mises 当量塑性应变范围准则
    3.2 三维应力状态下 VonMises 当量应力应变值计算
    3.3 Von Mises 当量应力应变范围计算
第四章 表征参数试验采集及分析
    4.1 试验准备
    4.2 试验结果
    4.3 试验数据处理
第五章 表征参数数值仿真
    5.1 建模参数
    5.2 预热阶段仿真
    5.3 进油生焦阶段仿真
    5.4 吹气冷焦阶段仿真
    5.5 给水冷焦阶段仿真
第六章 焦炭塔结构可靠性评估
    6.1 焦炭塔工况各阶段仿真结果
    6.2 焦炭塔结构高温低周疲劳破坏失效可靠性评估
    6.3 焦炭塔结构弹塑性损伤失效可靠性评估
    6.4 焦炭塔结构蠕变损伤失效可靠性评估
    6.5 焦炭塔结构高温低周疲劳与蠕变耦合可靠性评估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8)焦炭塔筒体和裙座连接部位热力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建立有限元模型
    2.1 焦炭塔的结构参数
    2.2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2.3 边界条件
3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预热阶段
    3.2 加油生焦阶段
    3.3 冷却阶段
4 结论

(9)基于失效模式预判的在用压力管道定检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失效模式预判
    1.1 焦化装置概况
    1.2 焦化装置配套管道的失效模式预判
    1.3 关键管道的失效模式预判与重点检测部位确定
        1.3.1 热应力失效
        1.3.2 热疲劳失效
        1.3.3 冲蚀及冲蚀腐蚀失效
        1.3.4 高温硫化腐蚀失效
        1.3.5 高温材料性能的劣化
        1.3.6 管材缺陷倾向
2 基于失效模式预判的检验方案设计
3 焦化装置配套管道的检出缺陷及分析
4 预判法检验的特点分析
    4.1 预判法检验的要点
    4.2 预判法检验的优点
        (1) 检测比例和抽样选点针对性强。
        (2) 缺陷检出率相对较高。
    4.3 预判法检验的难点
5 结束语

(10)基于ADINA的若干化工设备流—固耦合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焦炭塔工艺过程
        1.1.3 换热管工作特点
        1.1.4 搅拌设备概况
        1.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弱耦合研究现状
        1.2.2 强耦合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流-固耦合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2.1 流-固耦合问题概述
    2.2 流-固耦合问题的基本理论
        2.2.1 基本方程
        2.2.2 流-固耦合振动方程
        2.2.3 流-固亲合地震响应分析基本方程
    2.3 计算流-固耦合的现行软件及发展
        2.3.1 MPCCI软件介绍
        2.3.2 ADINA软件介绍
    2.4 势流体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储液焦炭塔动力特性与地震下的动态响应分析
    3.1 焦炭塔的材料和几何参数
    3.2 焦炭塔结构的定性分析和边界条件处理
        3.2.1 问题的定性分析
        3.2.2 有限元模型选取和边界条件处理
    3.3 ADINA有限元建模的前期准备
        3.3.1 焦炭塔建模方式的选择
        3.3.2 选择单元类型
        3.3.3 定义材料属性和实常数
    3.4 储液焦炭塔网格划分及其边界条件处理
        3.4.1 储液焦炭塔网格划分
        3.4.2 储液焦炭塔边界条件施加
    3.5 有限元结果分析
        3.5.1 自重情况下有限元结果分析
        3.5.2 干-湿模态对比分析
        3.5.3 地震情况下地震动态响应分析分析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换热管束流-固耦合动力特性分析
    4.1 换热器概述
    4.2 换热管自振频率
        4.2.1 工程计算假设
        4.2.2 换热管束振动的研究方法
    4.3 换热管共振特性分析
        4.3.1 单根换热管流-固耦合共振特性分析
        4.3.2 影响流-固耦合共振特性因素分析
    4.4 多换热管束共振特性分析
        4.4.1 各种模型有限元建模
        4.4.2 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搅拌器流-固耦合临界转速分析
    5.1 搅拌器临界转速研究方法
        5.1.1 基于理论力学研究方法
        5.1.2 传递矩阵法
        5.1.3 有限元法
        5.1.4 模态综合法
    5.2 流-固耦合情况下搅拌器临界转速分析
        5.2.1 搅拌器结构设计
        5.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计算结果分析
        5.2.3 经验公式分析
        5.2.4 不考虑流-固耦合情况下临界转速
    5.3 搅拌器临界转速的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防止焦炭塔失效的若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焦炭塔热机械疲劳损伤预警方法研究[D]. 王增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2]工作周期时长对铬钼钢焦炭塔变形影响的在线试验研究[A]. 朱金花,张绍良,戴兴旺,梁文彬,董杰. 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九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7
  • [3]延迟焦化焦炭塔喷雾冷焦工艺流固耦合研究[D]. 尹华卿.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8)
  • [4]轴向移动温差作用下焦炭塔筒体环焊缝连接区循环塑性分析[D]. 郭丽丽.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5]15CrMoR循环塑性分析与焦炭塔鼓胀开裂预测[J]. 高炳军,郭丽丽,李青,余伟炜.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02)
  • [6]焦炭塔典型损伤模式分析[J]. 谢毅. 广东化工, 2014(05)
  • [7]大型焦炭塔结构可靠性分析研究[D]. 杨铠铨.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8]焦炭塔筒体和裙座连接部位热力耦合分析[J]. 高琪,张亚新.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05)
  • [9]基于失效模式预判的在用压力管道定检及特点分析[J]. 严红,王海波. 管道技术与设备, 2012(04)
  • [10]基于ADINA的若干化工设备流—固耦合动力特性研究[D]. 徐亮亮.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防止焦炭罐故障的几种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