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砖砌体裂缝的成因、预防与整治(论文文献综述)
卢亦庄[1](2019)在《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评估研究 ——暨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保护修缮设计》文中认为文物古迹保护和管理工作程序分为六步,依次为调查、研究评估、确定保护级别、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和总结、调整规划和项目实施计划。[2]其中调查与研究评估是整个保护工作基础依据的部分,保护方案的制定应该建立在科学系统的调查和评估方法之上。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世界遗产保护学科的发展及我国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越发重视,许多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列入实施计划,但是由于相关行业对建筑病理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时会采取不当的修复手段,使得修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加速被修复建筑的破坏。“科学保护”要求我们对历史建筑的修复设计工作要建立在对其受损状况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价之上,以整套的、合理的修复技术手段进行工作,以最小干预的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手法保护历史建筑的价值,而不使其遭受不当的修复之害;另一方面,我国地域广大,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重庆地区有着山地多丘陵,夏季高温高湿,冬季阴冷潮湿的特点,且昆虫与微生物生长繁盛,上述因素构成了重庆地区建筑劣化机理及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因此,本文以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的病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本地历史建筑中的砖砌历史建筑劣化现象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其产生机理,对劣化现象的种类进行整合统计;并记录、归纳各项劣化的发生强度,对其损害程度进行分级打分;用比较的方法赋值各类劣化对砌体损害的权重,用以评估砌体在多种劣化现象影响下的残损程度。该评价系统是一套将砌体劣化打分量化进行综合分析的评估体系,评价方法可以用作砌体残损情况的快速评价,为保护修复计划提供参考。第一章,首先阐述了“重庆山地湿热气候环境”的背景,“建筑病理学”“建筑劣化”“劣化定量分析”等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简介重庆地区的砖砌历史建筑历史和构造特点,结合地理气候环境分析,说明本地区建筑常面临的致病因素。通过调研总结砖材料常见的劣化现象种类,并提供相应图表,以此定性判断建筑劣化的种类,并能通过观察劣化现象的表现确定劣化程度。第三章,描述了建筑劣化检测在病害调查中的作用和意义,将检查方法按照对建筑损害程度或检测工作地点分类,评价各种检测方法的优劣点,这样在选用具体的检测手段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评价检测手段的适宜性。工作时先是定性地判定建筑劣化现象的种类,接下来是确定某种劣化现象的劣化程度数值,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受损害建筑进行检测。最后是对劣化观察或检测到的数据进行评价,划定等级值的标准,对现状进行打分,一是通过可观察的表观现象进行打分评估,另一方面是利用现代检测手段可以获取某项指标准确的劣化数值,该特征值与某种程度的劣化现象对应,可以从数值上量化劣化现象与劣化程度数值的关系。第四章,判断了劣化的种类并得到了相关的检测数值,需要将数据综合,对建筑的受损程度做出评估。对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受损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是将砌体所受劣化叠加的效果算式化,将各项劣化的风险性程度作比较,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个劣化对砖砌体影响的权重值,这样将不同类型的劣化统一到一个维度可根据劣化发展所致的等级和所影响的面积计算对砌体的损害程度。用该方法判断砌体健康状态,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采取干预措施。第五章,选用了所在团队的实际案例重庆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抗战礼堂”保护修缮工程,说明项目从前期历史背景及环境、建筑本体调研开始,涉及到建筑劣化现象调查、病理分析、病理鉴定及劣化程度鉴定,获取这些资料后再对建筑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哪些干预是必要的,再制定以“真实性”原则为核心的保护规则下的修复设计。
陈思[2](2018)在《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物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承载着千百年以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而成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文物建筑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寒冷地区的文物建筑,表现出了相对复杂的病害类型及形态表征,其生成机理也较为复杂特殊,其中以冻害最为典型,即在冻害的预防及治理的过程中,其修缮材料与技术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区域应激性,十分值得深入探究。因此本文在寒地视角下,以价值为导向,进行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与防治研究,为我国寒冷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通过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关系,建构价值对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的指导性与应对性理论。首先,通过寒地文物建筑的多维价值体系,分析价值评估对于文物保护主导方向的指引,价值的建立与衡量,判定不同文物建筑的重要性差异,进而设定相应的保护决策,最终体现遗产价值的核心地位。其次,利用不同价值文物建筑的等级差异性,论证了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对应性。就保护的力度而言,凡是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建筑,其保护措施都更为严格谨慎;相对价值较低的文物建筑来说,其保护力度也相应较弱。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价值与等级的不同,针对其病害的勘察、监测、预防及治理的方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文中引入中东铁路沿线文物建筑案例,进行理论分析与建构。最后,通过文物建筑的价值与冻害防治应对性,从预防性保护、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的理论层面,挖掘文物建筑价值对冻害防治的决策依据与指导方向。建构价值指导下,寒地文物建筑保护的级差性理论,以及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从而形成“价值指导性、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框架。论文将田野调查、归纳分析、科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贯穿于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前(冻害的信息采集与病害机理分析)、中(冻害的预防调控)、后(冻害的治理措施),即从冻害的表征、冻害的发生路径、以及冻害路径的封堵等逻辑关系,对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实施科学、合理、高效的勘察、分析、预防与治理程序研究。通过大量的寒地文物建筑所处环境的地理、气候、水文等的信息汇总,进行冻害的信息采集、表征分析及数据统计,建立冻害图像数据系统、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并选择量化方法。从冻害的内在因素(温湿度影响)、外在因素(冻害加剧的成因)深层挖掘不同材料及结构的文物建筑冻害发生机理。同时,在基础研究的积淀下,从寒地文物建筑材料的自身特点、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通过气象参数视角,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综合分析与详细阐释,深入挖掘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发生机理,为后期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指导方向和决策依据。论文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探讨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预防调控机制,从不同结构、构造及材料的角度,在文物建筑保护相关原则下,研究寒冷地区文物建筑冻害治理的具体措施。首先,以冻害的核心要素为依据,提出隔离水分的具体措施,分析文物建筑冻害的湿度控制、结构检测及病害跟踪。其次,对不同价值等级的文物采取实时监测、定期检测以及病害跟踪等手段,从源头避免冻害发生。最后,文中引入大量作者本人参与的寒地文物建筑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及国际大量成熟的文物建筑病害治理案例的优势借鉴,对传统材料与新材料、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筛选,进而提出适寒性预防策略与治理措施,为我国寒地文物建筑后续的保护与治理提供借鉴性方案,从而有效地缓解文物建筑的冻害劣化趋势,进一步促进寒地文物建筑的保护进程,最终实现文物建筑的价值存续这一终极目标。
徐晓冬[3](2013)在《房屋建筑工程砖砌体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虽然我国房屋建筑行业相关技术不断改善,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依然会有质量通病存在于房屋建筑中。文章对房屋建筑工程砖砌体裂缝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此类病害的处理及预防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赵东家[4](2013)在《浅析建筑工程裂缝与地基基础病害原因和防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对建筑业内产生的工程质量事故的现象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建筑主体的部位,从地基基础到上部结构工程质量事故的现象、性质、原因、危害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上部结构主要以常见的砖石结构为例展开分析,特别对地基基础的病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对的防治对策。
党改红[5](2009)在《浙江省山区村镇建筑布局与建筑物接地模式等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浙江省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山区,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山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山区住宅建设水平的提高,对于发展山区周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节约土地、节约能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山区特殊的建筑场地,本论文从山区建筑物选址、山区建筑物的接地模式、山区常见建筑地基的处理、山区常见建筑物基础型式和山区建筑物防灾减灾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貌类型和地貌分区的研究可以看到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70%以上的浙江省,适宜居住的山区大部分分布在浙西南和浙南。2.通过对山区村镇的走访调查,总结了浙江省山区村镇基址选择的六种常见的布局方式,对每种方式结合山区特有的地貌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3.通过走访调查,总结了地质、地形、自然条件对浙江省山区住宅的影响,并阐述了山区住宅的住宅类型,在此基础上抽象提出了浙江省山区常见建筑物的接地模式,并用图解的方式给出。4.通过调查并结合山区特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将浙江省山区常见的建筑地基归纳为六种类型,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并提出处理措施。5.归纳山区常见的建筑物基础型式,并推荐了临安市山区建筑物基础选型,并对砖混结构房屋由于基础设计不当而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6.根据山区民房建筑的特点,通过对产生灾害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山区民房防灾减灾的策略。
敖迎阳[6](2008)在《平遥古城墙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裂缝问题是土木工程领域一个相当普遍的技术难题。根据总装、中冶的现场调查及本文作者在平遥古城的现场调查,裂缝也是平遥古城墙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无论是外包砖砌体结构还是夯土结构,都发现存在大量的裂缝。裂缝的防治是平遥古城墙维修的重点内容,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首先应该知道裂缝的形成原因,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考虑到平遥古城墙的组成特点,本文将古城墙分成两个部分进行研究,其一为外包砖砌体结构裂缝,另一部分为夯土体裂缝,对两部分最常见的裂缝成因均进行了分析,并对几种常见外包砖的受力裂缝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分析,确定在何种条件下将出现裂缝。本文的最后一部份内容介绍了国内外对砌体裂缝的防治措施,以及对于不同原因所产生的裂缝处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平遥古城墙裂缝本身的处理方式及界限也做了相应的介绍。
赵昕[7](2008)在《秀峰寺接待厅地基事故分析及整体加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地基虽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寿命。正确判断出地基基础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进行有效的加固维修绝非易事。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存在很多特殊的地质问题,会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带来隐患。我国山区现存有大量用于生产生活的建筑物。因此,如何在特定地区的条件下,找出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对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法作了概述,简要介绍了常见地基基础加固的原理、使用范围以及发展状况。然后分析了山区地基的特点,介绍了在山区建筑物中常用的地基基础事故解决办法。本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秀峰寺接待大厅为工程实例进行研究。该工程位于山坡之上,地质条件复杂,为典型的山区岩土地基。对于工程中遇到的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采取了重新划分上部结构、卸荷、基础单面加宽和抬梁的综合处理措施。对于破损挡土墙,采用了在内部设置暗梁柱的办法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对于破损木屋架,采取了局部补强的办法。本研究从使用安全、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三方面综合考虑,得出了令人满意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案,对今后类似加固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巧燕[8](2001)在《浅谈砖砌体裂缝的成因、预防与整治》文中认为砖砌体的裂缝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本文结合实际 ,对砖砌体裂缝的原因 ,预防措施及整治方案进行了探讨
吴国强[9](1999)在《墙体渗漏原因与防治技术的研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砖混结构住宅墙体渗漏的成因,结合施工实践,为预防和治理墙体渗漏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二、浅谈砖砌体裂缝的成因、预防与整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砖砌体裂缝的成因、预防与整治(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评估研究 ——暨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保护修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2.1 学术价值 |
1.2.2 社会价值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综述与评价 |
1.4 研究内容 |
1.4.1 重庆砖砌历史建筑劣化类型、特点与致病机理 |
1.4.2 建立重庆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技术方法 |
1.4.3“劣化分级评估指标体系”与“预防性保护”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病理分析 |
2.1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状况调研与分析 |
2.1.1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发展概况 |
2.1.2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调研范围 |
2.2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主要影响因素 |
2.2.1 地理因素 |
2.2.2 气候环境因素 |
2.2.3 生物因素 |
2.2.4 其他因素 |
2.3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机理分析 |
2.4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表现类型归纳 |
2.4.1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统计概况 |
2.4.2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现象术语与表现 |
2.5 本章小结 |
3 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技术与劣化数据评估 |
3.1 砌体建筑劣化检测工作方法 |
3.1.1 建筑劣化检测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分类 |
3.1.2 专项检测技术方法 |
3.2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数据评估 |
3.2.1 目测法观察表观现象对单项劣化数据评估 |
3.2.2 检测数据与单项劣化数据评估 |
3.3 本章小结 |
4 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劣化定量综合分级评估 |
4.1 遗产建筑评价方法 |
4.2 基于定量分析的劣化评估分析 |
4.2.1 劣化指标 |
4.2.2 劣化权重计算 |
4.3 劣化现象风险性评估 |
4.3.1 风险性评价指标 |
4.3.2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砌体劣化现象风险性综合评分 |
4.4 砖砌建筑劣化权重计算与劣化量化分级标准 |
4.4.1 砖砌历史建筑的劣化权重计算 |
4.4.2 综合劣化程度指标判断修复必要性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践项目: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保护修缮工程 |
5.1 工程概况 |
5.2 前期调查与记录 |
5.2.1 历史建筑与环境综合调查的价值、目标与内容 |
5.2.2 历史调查 |
5.2.3 历史建筑测绘记录 |
5.3 抗战礼堂劣化因素分析与调查统计 |
5.3.1 抗战礼堂建筑劣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5.3.2 抗战礼堂劣化调查记录 |
5.4 抗战礼堂病害“劣化检测”调查与分析 |
5.4.1 结构安全性检测 |
5.4.2 其他专项检测 |
5.5 礼堂修缮前状况综合价值评估 |
5.5.1 抗战礼堂形式评价 |
5.5.2 抗战礼堂砖砌结构劣化程度综合评价 |
5.5.3 现状评价结果综述 |
5.6 抗战礼堂保护修复设计 |
5.6.1 保护修复原则与应用 |
5.6.2 基于劣化调查研究的保护修复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成果与展望 |
6.2 研究缺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及实践项目 |
C 重庆近现代砖砌体历史建筑调研点一览 |
D 重庆山地湿热环境下砖砌体历史建筑劣化现象分布统计 |
E yaahp软件对砌体劣化现象层次分析的计算列表 |
F 砌体劣化现象对照表 |
G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2)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1.3.2 研究要点 |
1.3.3 相关概念的厘定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研究的价值导向性 |
2.1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的多维体系 |
2.1.1 价值体系的核心性 |
2.1.2 价值体系的指导性 |
2.1.3 价值体系的多样性 |
2.2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 |
2.2.1 我国文物建筑的等级划分 |
2.2.2 冻害防治与管理的等级差异 |
2.2.3 病害治理与价值的等级对应 |
2.3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 |
2.3.1 预防性保护的价值延续 |
2.3.2 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价值评判 |
2.3.3 “主动保护”的价值关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信息采集 |
3.1 文物建筑冻害的物理环境信息 |
3.1.1 温度作用要素 |
3.1.2 湿环境作用要素 |
3.1.3 冻融循环作用要素 |
3.2 文物建筑冻害的图像信息采集 |
3.2.1 文物建筑冻害的形态表征梳理 |
3.2.2 文物建筑冻害的定性等级评定 |
3.2.3 文物建筑冻害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
3.3 文物建筑冻害的数据信息分布统计 |
3.3.1 墙脚构造的冻害数据调查 |
3.3.2 主体围护结构冻害数据调查 |
3.3.3 装饰及附属构件的冻害数据调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 |
4.1 冻胀作用的温湿度影响 |
4.1.1 材料自身的吸湿性 |
4.1.2 水分来源及作用机理 |
4.1.3 冻融循环的侵蚀原理 |
4.2 冻害加剧的劣化机制 |
4.2.1 构件及构造的失效缺陷 |
4.2.2 维护及管理的不当问题 |
4.2.3 光照及风速的催化因素 |
4.3 典型冻害的发生机理 |
4.3.1 酥碱的冻害发生机理 |
4.3.2 层裂的冻害发生机理 |
4.3.3 裂缝的冻害发生机理 |
4.3.4 冻害机理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调控 |
5.1 文物建筑冻害的宏观调控 |
5.1.1 排水系统的改进 |
5.1.2 防潮设施的改进 |
5.1.3 防渗维护的改进 |
5.2 文物建筑冻害的中观防护 |
5.2.1 建筑构件的湿度控制 |
5.2.2 建筑结构性能的检测 |
5.2.3 建筑整体的病害跟踪 |
5.3 文物建筑冻害的微观应对 |
5.3.1 墙体基础水线的预防 |
5.3.2 墙体表面酥碱的预防 |
5.3.3 墙体内部冷凝的预防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治理措施 |
6.1 不同结构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
6.1.1 石质文物的评估与检测 |
6.1.2 砖木结构的保护与修复 |
6.1.3 石构建筑的清洗与材料替换 |
6.2 不同构造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
6.2.1 线脚及构件的防水性技法 |
6.2.2 砂浆粘结剂的适寒性实验 |
6.2.3 砌块及构造的可逆性工艺 |
6.3 不同材料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
6.3.1 抗脆性面层的改良 |
6.3.2 抗冻性材料的补缝 |
6.3.3 抗裂性技法的加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房屋建筑工程砖砌体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由于承载力度不足出现的裂缝 |
2 由于基础不均匀出现的裂缝 |
3 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的砖砌体裂缝 |
3.1 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
3.2 对屋面建筑工程出现的裂缝进行修复的措施 |
4 砌体自身所出现的裂缝 |
5 其他裂缝 |
6 结语 |
(4)浅析建筑工程裂缝与地基基础病害原因和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上部结构工程 |
(一) 各类裂缝的特征 |
1、因地基不均匀下沉 (或上胀) 而产生的裂缝。有关地基的病害将在第二章详细论述, 这里只就其产生裂缝的常见形态特征作一介绍: |
(1) 正八字缝 |
(2) 倒八字缝 |
(3) 斜裂缝 |
(4) 竖向裂缝 |
(5) 水平裂缝 |
2、温度的变化造成裂缝的常见形态特征 |
(1) 斜裂缝 |
(2) 水平裂缝 |
(3) 竖向裂缝 |
(4) 女儿墙裂缝 |
3、因承载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的形态特征 |
4、材料质量或砌筑质量差引起的裂缝特征 |
(1) 灰砂砖砌体裂缝 |
(2) 砂浆体积不稳定 |
(3) 砌筑质量差 |
5、因建筑构造不当引起砌体裂缝的特征 |
6、因机械振动或地震造成砌体震动裂缝的形态特征 |
(二) 砌体中各类裂缝的鉴别 |
1、根据裂缝的位置区别裂缝的原因 |
2、根据裂缝出现的时间区别裂缝原因 |
3、根据裂缝发展与变化情况区别裂缝原因 |
4、根据裂缝的成因或诱发因素区别裂缝原因 |
5、确定为沉降裂缝的参照条件 |
第二:地基基础工程 |
一、地基基础的病害 |
(一) 地基基础病害的现象和特征 |
(二) 地基基础病害的类型 |
二、产生病害的原因 |
(一) 地基不良 |
1、软土地基 |
2、湿陷性黄土 |
3、膨胀土的地基 |
4、季节性冻胀土 |
5、局部软硬土不均匀土 |
6、坡地地基及滑坡危害 |
(二) 基础不良 |
(三) 基础埋深选择不当 |
(四) 地基基础的防水、排水措施不利 (下转第436页) |
(五) 使用维护不全 |
(六) 相邻基础的影响 |
(七) 上部结构的影响 |
三、病害的防治和加固 |
(一) 地基病害的防治和加固 |
1、挤密加固法 |
2、化学加固法 |
3、旋喷桩加固法 |
4、石灰浆加固法 |
5、垫层处理法 |
(二) 基础病害的防治 |
第三:结论 |
(5)浙江省山区村镇建筑布局与建筑物接地模式等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山区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山区建设与平地建设的区别 |
1.4 浙江省地貌类型与地貌分区 |
1.4.1 地貌类型 |
1.4.2 地貌分区 |
1.5 浙江省地质灾害的特点 |
1.6 浙江省山区住宅的建设概况 |
1.7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7.1 问题的提出 |
1.7.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8 本文研究的意义 |
2 浙江省山区建筑物选址分析 |
2.1 引言 |
2.2 浙江省山区村镇基址的选择分析 |
2.3 浙江省山区建筑物拟建场地选址分析 |
2.4 小结 |
3 浙江省山区住宅接地模式分析 |
3.1 浙江省山地丘陵现状 |
3.2 适宜山区住宅建造的低丘缓坡 |
3.3 地形与自然环境对山区住宅的影响要素 |
3.3.1 地形与建筑物影响要素的关系 |
3.3.2 山区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自然影响因素 |
3.4 山区住宅的住宅类型 |
3.4.1 山区住宅分户类型 |
3.4.2 山区住宅套型分类 |
3.4.3 山区住宅住栋类型 |
3.5 山区住宅的接地模式 |
3.6 小结 |
4 浙江省山区常见建筑地基及处理措施 |
4.1 浙江省山区常见地基类型 |
4.1.1 浙江省山区地基特点与注意的问题 |
4.1.2 滑坡地基 |
4.1.3 岩石地基 |
4.1.4 岩土组合地基 |
4.1.5 填土地基 |
4.1.6 不均匀地基 |
4.1.7 局部不良地基 |
4.2 浙江省山区常见地基处理的建议 |
4.2.1 滑坡地基应对措施 |
4.2.2 岩石地基的应对措施 |
4.2.3 岩土组合地基的应对措施 |
4.2.4 填土地基的应对措施 |
4.2.5 不均匀地基的应对措施 |
4.2.6 局部不良地基的应对措施 |
4.3 浙江省山区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
4.3.1 选择地基处理方案要考虑的因素 |
4.3.2 确定地基处理方案的步骤 |
4.4 小结 |
5 浙江省山区建筑物基础型式与基础选型分析 |
5.1 浙江省山区常见典型建筑物基础型式 |
5.1.1 传统的建筑物基础型式 |
5.1.2 非传统的建筑物基础型式 |
5.1.2.1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
5.1.2.2 桩基础 |
5.2 山区建筑基础的发展趋势 |
5.2.1 传统的建筑物基础型式的发展趋势 |
5.2.2 非传统的建筑物基础型式的发展趋势 |
5.3 山区建筑物基础选型分析 |
5.3.1 临安市山区工程地质条件 |
5.3.2 临安市山区民房的建筑物基础选型推荐 |
5.3.3 临安市山区多层建筑物基础选型推荐 |
5.4 小结 |
6 山区砖混结构建筑物裂缝分析 |
6.1 山区砖混结构房屋裂缝现状调查 |
6.2 基础设计不当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与探讨 |
6.2.1 局部基础设计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
6.2.2 砖混结构房屋的基础型式 |
6.2.3 条形基础纵横墙相交处地基不均匀沉降分析 |
6.3 对基础设计中容易忽视的工程问题的实例分析 |
6.3.1 联系基础宽度的设计问题 |
6.3.2 墙下条形基础纵横墙相交处基础的设计问题 |
6.4 小结 |
7 浙江省山区建筑物防灾减灾的措施 |
7.1 山区民用房屋建筑特点 |
7.2 山区民用房屋建筑灾害效应 |
7.3 山区民用房屋建筑减灾策略 |
7.3.1 合理建房 |
7.3.2 做好排水 |
7.4 山区建筑场地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
7.4.1 滑坡的防治措施 |
7.4.2 崩塌的防治措施 |
7.4.3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
7.5 山区房后较高较陡边坡的防灾措施 |
7.5.1 致灾特点 |
7.5.2 防治措施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平遥古城墙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古城简介及修缮情况 |
1.2.1 古城简介 |
1.2.2 明清时期修缮情况 |
1.2.3 当代修缮情况 |
1.3 城墙体制特征 |
1.3.1 基础结构 |
1.3.2 主体结构 |
1.3.3 墙顶结构 |
1.3.4 墙基散水结构 |
1.4 工程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研究情况 |
1.5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2 古城墙外包砖砌体结构裂缝分析及计算 |
2.1 砌体结构主要裂缝及原因分析 |
2.1.1 不均匀沉降裂缝 |
2.1.2 温度裂缝 |
2.1.3 收缩裂缝 |
2.1.4 受力裂缝(承载力不足) |
2.2 平遥古城墙外包砌体现状裂缝及分析 |
2.3 变形裂缝的鉴定 |
2.4 古城墙外包砖砌体结构受力裂缝计算分析 |
2.4.1 有限元程序的选取 |
2.4.2 计算参数 |
2.4.3 正常使用下马面外包砖裂缝位置计算分析 |
2.4.4 夯土体鼓胀引起外包砖墙裂缝计算分析 |
2.4.5 土体存在滑动面外推砌体时裂缝计算分析 |
3 古城墙夯土体裂缝特征分析及计算 |
3.1 平遥古城夯土裂缝形成原因及分布形态 |
3.1.1 夯土体裂缝形成原因 |
3.1.2 夯土体裂缝的分布形态 |
3.2 城墙裂缝对城墙破坏的影响 |
3.3 正常使用下夯土体最大剪切区域计算 |
3.3.1 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特点 |
3.3.2 岩土材料的破坏条件 |
3.3.3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
4 平遥古城裂缝的处理 |
4.1 国内外规范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措施 |
4.1.1 国外规范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措施 |
4.1.2 国内规范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措施 |
4.1.3 国内外规范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措施的对比 |
4.2 砌体裂缝是否需要处理的界限 |
4.2.1 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
4.2.2 砌体裂缝处理界限的建议 |
4.3 平遥古城外包砖砌体裂缝的处理 |
4.3.1 不同原因所造成裂缝处理基本原则 |
4.3.2 裂缝的具体处理方式 |
4.4 平遥古城夯土体裂缝的处理 |
4.4.1 土体的防渗问题 |
4.4.2 土体裂缝的处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秀峰寺接待厅地基事故分析及整体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地基基础常见事故类型与事例 |
1.1.1 建筑物倾斜 |
1.1.2 地基严重下沉 |
1.1.3 建筑物墙体开裂 |
1.1.4 建筑物基础开裂 |
1.1.5 建筑物地基滑动 |
1.1.6 建筑物地基溶蚀与管涌 |
1.1.7 建筑物基槽变位滑动 |
1.1.8 土坡滑动 |
1.1.9 建筑物地基液化失效 |
1.1.10 地基土冻涨 |
1.2 国内外地基基础加固技术研究概述 |
1.2.1 地基基础加固学科的发展 |
1.2.2 国内外地基基础加固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2.1 地基基础常用检测方法 |
1.2.2.2 基础加固的常用方法 |
1.2.2.3 加桩托换原基础 |
1.2.2.4 建筑物地基处理 |
1.2.2.5 建筑物的纠偏 |
1.3 地基基础事故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
2 易引起地基基础事故的山区常见地质问题及常见解决办法 |
2.1 山区地基土的分类 |
2.2 山区地基的特点 |
2.3 边坡失稳与常用的防治方法 |
2.4 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常用解决方法 |
3. 地基基础加固方案的选择程序 |
3.1 选择加固方案要考虑的因素 |
4 砌体房屋常见问题及加固处理方法 |
4.1 砌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
4.2 砌体结构裂缝常见形式及处理方法 |
4.2.1 砌体墙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
4.2.2 砌体结构裂缝的处理方法 |
4.3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加固 |
4.3.1 增大截面法 |
4.3.2 外包钢加固法 |
4.3.3 粘贴钢板加固法 |
4.3.4 预应力加固法 |
4.3.5 钢筋混凝土构件加固新方法 |
4.4 木构件的加固 |
4.4.1 木构件常见损伤 |
4.4.2 常用木结构加固方法 |
5 北京林业大学鹫峰秀峰寺工程地基基础加固技术研究 |
5.1 项目介绍 |
5.2 项目在进行翻新时发现的问题 |
5.3 地基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
5.4 地基基础事故的处理方法 |
5.4.1 挡土墙的处理 |
5.4.1.1 挡土墙开裂原因分析 |
5.4.1.2 修复和重建方案 |
5.4.1.3 工程的实施 |
5.4.2 不均匀沉降的处理 |
5.4.2.1 加固方案的确定 |
5.4.2.2 加固方案的实施 |
5.5 接待厅木屋架及其下墙体加固 |
5.5.1 木屋架的加固 |
5.5.2 开裂墙体的处理 |
5.6 改善室外排水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勘察设计方面 |
6.2.2 施工方面 |
6.2.3 使用方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个人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砖砌体裂缝的成因、预防与整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评估研究 ——暨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保护修缮设计[D]. 卢亦庄. 重庆大学, 2019(01)
- [2]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D]. 陈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3]房屋建筑工程砖砌体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探讨[J]. 徐晓冬. 企业技术开发, 2013(08)
- [4]浅析建筑工程裂缝与地基基础病害原因和防治[J]. 赵东家. 科技信息, 2013(02)
- [5]浙江省山区村镇建筑布局与建筑物接地模式等调查与分析[D]. 党改红.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6]平遥古城墙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对策[D]. 敖迎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7]秀峰寺接待厅地基事故分析及整体加固技术研究[D]. 赵昕.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8]浅谈砖砌体裂缝的成因、预防与整治[J]. 李巧燕. 山西机械, 2001(S1)
- [9]墙体渗漏原因与防治技术的研讨[J]. 吴国强. 武钢技术, 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