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钙粘素和α,β,γ连环素的表达与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许永飞[1](2020)在《Survivin蛋白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中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临床组织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胃癌组织中survivin与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表达情况,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运用细胞培养、质粒转染、RT-q 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探究胃癌细胞株中,survivin与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表达情况及信号通路机制。方法:1)选取行根治手术的胃癌患者55例,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组织标本库,找到患者对应的标本蜡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survivin蛋白、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将E-钙黏蛋白阴性表达、N-钙黏蛋白阳性表达定义为发生了上皮间质转化,否则未发生上皮间转化;运用SPSS 24.0分析相关性。2)选择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为研究对象,实验共设置5组,具体如下: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干扰survivin表达的实验组和对照组(si-Survivin组、si-NC组),慢病毒介导survivin过表达的实验组和对照组(Lv-NC组、Lv-Survivin组),采用si-RNA抑制survivin表达以及慢病毒转染使survivin过表达,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转染效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和TGF-β/Smad-2信号通路关联蛋白(TGF-β1、p-Smad-2、Smad-2)的表达情况;分析关联性。结果:1.在胃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8.18%,上皮间质转化发生率为40.00%,survivin蛋白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9)。2.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敲除survivin基因后,TGF-β1表达水平降低,p-Smad-2水平降低,Smad-2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表达上调,N-钙黏蛋白表达下调;转载慢病毒使survivin基因过表达后,TGF-β1表达水平升高,p-Smad-2水平升高,Smad-2水平无明显变化,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下调,N-钙黏蛋白表达增强;表明survivin可以通过TGF-β/Smad-2信号通路参与对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结论:1.胃癌中,survivin蛋白与上皮间质转化存在正相关关系。2.Survivin可以通过TGF-β/Smad-2信号通路参与对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
郑舒丹[2](2019)在《GNB2L1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由黑色素细胞的异常增殖产生的高度恶性肿瘤。近几年来,恶性黑色素瘤的高转移性质一直是其治疗的难点。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报道GNB2L1作为一种多功能支架蛋白,介导细胞内多条信号通路传导,参与各种肿瘤的发生、增殖、侵袭和迁移等过程。然而,尚未报道GNB2L1对恶性黑色素瘤的多种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对恶性黑色素瘤的增殖和迁移。本研究使用GNB2Ll特异序列RNA干扰慢病毒来沉默GNB2Ll蛋白的表达,进而观察GNB2Ll蛋白沉默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目的:通过沉默GNB2Ll抑制GNB2Ll表达后,观察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变化。深入研究GNB2Ll表达水平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GNB2L1作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方法:1.Western blot检测人黑色素瘤A375、A2058细胞和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中GNB2L1的表达。2.以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为研究对象,设计靶向GNB2L1基因位点的特异序列和无关序列制作GNB2L1干扰慢病毒液和空载体慢病毒液,将其稳定感染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分别获得针对GNB2L1基因位点的B16F10-GNB2L1-shRNA细胞(实验组)和无关序列B16F10-NC细胞(阴性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在蛋白质水平检测B16F10-GNB2L1-shRNA细胞和B16F10-NC细胞中GNB2L1蛋白表达水平,并以未感染的B16F10细胞作空白对照。3.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16F10-GNB2L1-shRNA细胞和B16F10-NC细胞中N-cadherin和E-cadherin等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以未感染的B16F10细胞作空白对照。4.CCK-8法分别检测B16F10-GNB2L1-shRNA细胞和B16F10-NC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以未感染的B16F10细胞作空白对照。5.采用划痕实验检测B16F10-GNB2L1-shRNA细胞和B16F10-NC细胞的迁移能力,以未感染的B16F10细胞作空白对照。结果:1.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GNB2L1蛋白在人黑色素瘤A375、A2058细胞和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中均高度表达。2.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B16F10和阴性对照组B16F10-NC相比,B16F10-GNB2L1-shRNA细胞中GNB2L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B16F10-NC细胞GNB2L1蛋白表达量与B16F10细胞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B16F10和阴性对照组B16F10-NC相比,B16F10-GNB2L1-shRNA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B16F10-NC细胞内E-cadherin蛋白表达量与B16F10细胞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组B16F10和阴性对照组B16F10-NC相比,B16F10-GNB2L1-shRNA细胞中N-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B16F10-NC细胞内N-cadherin蛋白表达量与B16F10细胞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4.CCK-8结果显示:与空白组B16F10和阴性对照组B16F10-NC相比,B16F10-GNB2L1-shRNA细胞的增殖活性均降低(P<0.05);B16F10-NC细胞与B16F10细胞相比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B16F10和阴性对照组B16F10-NC相比,B16F10-GNB2L1-shRNA细胞的迁移能力均降低(P<0.05);B16F10-NC细胞与B16F10细胞相比迁移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慢病毒载体介导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能有效沉默小鼠黑色素细胞瘤B16F10细胞中GNB2Ll蛋白的表达。2.构建B16F10稳定转染B16F10-GNB2L1-shRNA细胞能有效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降N-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量。3.下调GNB2L1蛋白表达可有效减缓小鼠黑色素细胞瘤B16F10细胞的增殖,降低细胞的迁移能力,证实GNB2L1在调控恶性黑色素细胞瘤的增殖、迁移与上皮间质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GNB2L1有望成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靶点。
沙娅·玛哈提[3](2018)在《TMPRSS4协同CLDN1调控肝癌增殖和侵袭转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TMPRSS4及CLDN1在肝癌中的表达,与肝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2)探讨TMPRSS4及CLDN1对肝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并完善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1)收集肝癌标本89例,并通过qPCR方法检测TMPRSS4及CLDN1在肝癌组织标本及肝脏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并分析TMPRSS4、CLDN1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2)应用以慢病毒为载体的过表达技术或sh-RNA改变TMPRSS4表达,利用MTT、Transwell技术、流式细胞仪、Westernblot技术明确其与肝癌增殖、转移相关性,在肝癌中进一步讨论TMPRSS4与肿瘤干性的相关性。3)应用以慢病毒为载体的过表达技术或sh-RNA改变CLDN1表达,利用MTT、Transwell技术、流式细胞仪、Westernblot技术明确其与肝癌增殖、转移相关性,探讨CLDN1与肝癌干性相关性,并完善TMPRSS4与CLDN1之间调控关系;结果:1)TMPRSS4及CLDN1的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中明显上调,同时在正常的肝组织中低表达。并且TMPRSS4及CLDN1表达均与肝癌预后相关。过表达TMPRSS4、CLDN1的肝癌患者生存期短,而低表达TMPRSS4、CLDN1者生存期长,相关性分析提示二者在肝癌中表达具有正相关性;2)RT-PCR和Western bolt结果显示:TMPRSS4可介导肝癌增殖,并增强侵袭转移能力,并且可促进肝癌细胞获得干性;3)进一步研究CLDN1是否可以影响肿瘤增殖、侵袭转移能力,发现低表达CLDN1可降低肝癌细胞株hepG2与Huh7体外增殖能力,而过表达CLDN1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增强,体内试验证实CLDN1下调的细胞株生长能力减弱,而过表达CLDN1细胞成瘤能力增强;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CLDN1低表达细胞转移、侵袭能力减弱,而过表达者细胞其侵袭、转移能力增强。这与CLDN1的表达实现,进一步发现TMPRSS4/ERK/CLDN1信号通路发挥促癌作用,促使肿瘤细胞获得干性。结论:本课题研究发现,TMPRSS4与CLDN1在肝癌细胞及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被认为是原癌基因,并且TMPRSS4与CLDN1过表达的患者其生存期短,相关性分析提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体内及体外研究发现,CLDN1在肝癌中发挥着原癌基因的作用,可增强肝癌细胞生长、侵袭、转移潜能,并且CLDN1表达水平受TMPRSS4正相调控。本研究的结果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了TMPRSS4及CLDN1在肝细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为其今后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余锋[4](2016)在《DAL-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EMT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信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目前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全部肺癌的80%。晚期NSCLC预后差,侵袭和转移是其主要的致死原因。因此,研究NSCLC转移和侵袭的分子机理、探索有关的分子靶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研究目的:本课题重点研究DAL-1基因在NSCLC侵袭与迁移中的作用机理,以希望为NSCL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标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根据人类DAL-mRNA编码序列,设计并合成靶标DAL-1的3条特异性DAL-1 shRNA表达质粒(pGPU6/GFP/Neo-sh710、sh1329、sh1436)和阴性对照质粒(pGPU6/GFP/Neo-shNC);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质粒转染到NCI-H460细胞系中,并对稳定转染的细胞进行克隆,使用Western印迹和RT-PCR检测DAL-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计算表达抑制率。MTT法检测转染后的NCI-H460增殖水平,Transwell小室检测侵袭和迁移能力,讨论细胞抑制DAL-1后的侵袭和迁移水平。以R语言为基础,以Bioconductor为编程环境,利用多种成熟的软件包设计了用于分析和挖掘基因芯片数据的系统。下载GEO中已经上传的Affymetrix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包含人类NSCLC的原始数据GSE33532,对该基因芯片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包括数据下载、标准化处理、质控、差异基因的筛选与分析、GO分析、聚类以及通路总结,进一步分析基因调控网络以及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结果:1.DAL-1基因的RNAi沉默效应影响NCI-H460细胞设计和构建靶向DAL-1的pGPU6/GFP/Neo-DAL-1shRNA质粒和阴性对照质粒pGPU6/GFP/Neo-shNC,建立DAL-L稳定沉默的细胞NCI-H460-sh1329和阴性对照NCI-H460-shNC细胞。与阴性对照和空白质粒(NCI-H460/ET)相比,NCI-H460-sh1329组DAL-1细胞抑制率采用RT-PCR法检测达到88.17%,Western blot检测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因此,认为sh1329有效的抑制了dal-1的表达,被称之为nci-h460-sh1329。nci-h460-shnc与nci-h460/et的dal-1表达抑制率并没有显着性的改变。2.抑制dal-1对nci-h460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我们发现与阴性对照组nci-h460-shnc和空质粒转染组nci-h460/et相比,nci-h460-sh1329的增殖更快(p<0.05)。采用基底膜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我们发现与阴性对照组nci-h460-shnc和空质粒转染nci-h460/et相比,nci-h460-sh1329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显着增加(p<0.05)。3.dal-1/4.1b的缺失或过表达改变了emt转移标记物的表达通过真核细胞转染shrna质粒的方法抑制dal-1/4.1b的表达后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下降,而vimentinb表达上升;反之,dal-1/4.1b的过表达则起到相反的效果。4.tgf-β诱导dal-1/4.1b的表达经tgf-β诱导后dal-1/4.1b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5.nsclc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到gse33532数据组的4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多组基因都已经在实验中证实与nsclc存在密切相关的联系,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通路是nsclc的关键调节单位。结论:成功构建dal-1shrna表达质粒(pgpu6/gfp/neo-sh710、sh1329、sh1436)和阴性对照质粒(pgpu6/gfp/neo-shnc);建立了稳定的dal-1的沉默nci-h460-sh1329和阴性对照nci-h460-shnc细胞系。抑制dal-1后,nci-h460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水平升高,表明dal-1能抑制非小细胞肺癌迁移和侵袭。成功构建了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得到nsclc与正常肺组织细胞的差异基因以关键通路。本研究的创新性之处:1.靶向dal-1构建pgpu6/gfp/neo-dal-1shrna表达载体,自行设计sirna序列。实验结果说明sirna可以有效抑制nci-h460的dal-1表达水平,通过构建dal-1稳定抑制的细胞株,可以为探索dal-1基因在nsclc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合适的模式细胞;2.采用RNAi技术分析DAL-1在NCI-H460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功能水平,DAL-1与NSCLC转移侵袭等的关系并讨论其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探索NSCLC的产生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3.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EO中的GSE33532的基因数据,通过差异基因和通路分析找到关键的调节单位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通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肺癌中分子作用机制提供基础。
罗永胜[5](2016)在《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研究及其与E-钙粘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胃癌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类消化道肿瘤,具有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等特性,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域,其发病率远高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全球胃癌新发病例中,我国约占46.8%[1]。胃癌的疗效从根本上取决于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早期胃癌经手术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进展期胃癌则不足40%。在我国,由于患者对胃癌认识不足、大规模早期筛查滞后,大部分患者确诊为胃癌时已发展为中晚期。肿瘤细胞播散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尽管胃癌远处转移的主要方式是淋巴转移,但腹腔转移一样不容忽视,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进展期胃癌的腹膜转移检出率在不断增加。在我国,胃癌患者腹膜转移的发生率较高,研究显示,在术后胃癌复发的病例当中,大约有半数的患者为腹膜转移[2]。而腹膜转移所致的恶性腹水、肠梗阻、恶病质等严重并发症则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即使经积极治疗,疗效仍然欠佳,且患者的预后普遍极差。Saita等[3]研究发现,即使经过积极的抗肿瘤治疗,64例伴有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其五年生存率仍然为0。同时,丸山圭一[4]研究发现,通过对7395例胃癌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其中有529例已发生腹膜转移,其五年生存率仅为7.1%。因此,腹膜种植转移是影响胃癌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且需投入积极研究。胃癌腹膜转移是一种复杂的肿瘤细胞迁移行为,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报道指出,多种分子参与胃癌的腹膜转移过程,但其发生发展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机制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受到极大的关注。研究发现[5,6],在上皮-间质转化完成过程中,肿瘤细胞中E-钙粘蛋白(E-cadherin)表达明显下降。E-钙粘蛋白是一类细胞之间的粘附分子,由CDH1基因编码形成的跨膜糖蛋白。E-钙粘蛋白表达下调之后,细胞间的粘附情况受到影响,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增加,进而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文献报道[7-10],E-钙粘蛋白在多种上皮源性肿瘤(如乳腺癌、直肠癌、肾细胞癌、食管癌、宫颈癌等)中均呈失表达,且其失表达状态与肿瘤发生、转移、预后等存在明显相关性。上述研究均显示E-钙粘蛋白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其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机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本研究拟在该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加深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认识。目的:初步探讨胃癌组织中E-钙粘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其腹膜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研究E-钙粘蛋白在胃癌发生腹膜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7月至2015年8月期间,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并证实伴有腹膜转移,且原发灶保存完整的胃癌标本总共47例,要求所有病例的病历资料保存完整,患者术前均未进行过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同时随机选择同期获得根治切除的不伴有肉眼腹膜转移且术后病检未提示网膜转移的胃癌患者43例。对随机选取患者各临床病例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其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所有标本用福尔马林进行常规固定,石蜡包埋后利用S-P免疫组化法进行定性,最后将E-钙粘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伴有腹膜转移的胃癌其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有无腹膜转移的两组胃癌患者在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和肿瘤部位等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别(P>0.05),而在肿瘤的组织类型、病灶的浸润程度等方面则有显着性差异(P<0.05),印戒细胞癌及粘液腺癌以及浸润浆膜的胃癌患者更易发生腹膜转移;2、E-钙粘蛋白的失表达率在伴腹膜转移的胃癌原发灶中为91.49%(43/47),而在不伴有腹膜转移的胃癌原发灶中为53.49%(23/43),二者具有显着差异(P<0.05);3、E-钙粘蛋白在胃癌腹膜转移癌原发灶中的失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原发部位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原发灶的浸润深度存在相关性(P<0.05)。E-钙粘蛋白在如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的分化类型上明显失表达,而且肿瘤浸润深度越深原发灶中E-钙粘蛋白的表达越低。4、胃癌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胃癌的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及E-钙粘蛋白表达。结论:1、胃癌腹膜转移与肿瘤细胞组织分化程度及类型有明显关系,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可能具有更强的腹膜转移潜能。同时,胃癌腹膜转移也与胃癌进展密切相关,尤其与肿瘤累及浆膜关系密切,提示胃癌腹膜转移是胃癌晚期发生的生物学行为。2、相应地,在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中E-钙粘蛋白表达显着下降,提示上述类型细胞有更多的CDH1基因突变或缺失,癌细胞间更易失联而发生局部侵袭及腹膜种植。E-钙粘蛋白可被用于预测胃癌腹膜转移,并可作为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候选指标。
胡军红[6](2016)在《九节龙皂苷-Ⅰ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种因素参与了该肿瘤的形成和发生,也涉及到了多种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异常,具体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虽然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所下降,但是在许多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胃癌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目前临床治疗胃癌的手段主要是手术、化疗及放疗等,尽管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使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取得很大进步,但提高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被诊断时已是晚期或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因此,寻找特异性、灵敏性高,毒副作用小的治疗药物尤为重要。天然药物具有副作用少、安全、廉价等优点,近年来在抗肿瘤研究中备受关注。九节龙皂苷(ardipusilloside,ADS)是从天然植物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川产九节龙Ardisia pusilla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化合物。大量研究证明,ADS具有抗肿瘤、降血压、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和药理学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九节龙皂苷-Ⅰ(ardipusilloside-Ⅰ,ADS-Ⅰ)对肺癌、肝癌、人脑胶质瘤、人子宫颈癌等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有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诱导细胞自我吞噬,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本研究首先观察了ADS-Ⅰ对人类胃癌TSGH、N87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又进一步探索了ADS-Ⅰ对胃癌影响的分子机制,最后建立了胃癌N87细胞移植瘤,以进一步研究ADS-Ⅰ对胃癌移植瘤的影响及机制。本文最终确立了ADS-Ⅰ可能通过JAK/STAT3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生长、侵袭、迁移及EMT,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为ADS-Ⅰ的抗肿瘤特性提供了新的依据。本研究共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九节龙皂苷-Ⅰ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1.利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DS-I(10、20、40μM)处理胃癌TSGH、N87细胞24,48,72,96h后,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对照组为不含ADS-I的生理盐水。2.利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DS-I(10、20、40μM)处理胃癌TSGH、N87细胞24h后,对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观察细胞穿透基质胶的数目判定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3.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ADS-Ⅰ对胃癌TSGH、N8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10、20及40μM的ADS-Ⅰ处理胃癌TSGH、N87细胞24h后,通过细胞的划痕距离的变化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4.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ADS-Ⅰ(10、20、40μM)处理胃癌TSGH细胞24h后,通过EMT相关标记物E-钙粘蛋白和N-钙粘蛋白的表达来判断ADS-Ⅰ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结果1.MTT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ADS-Ⅰ(10、20、40μM)处理,可以显着抑制胃癌TSGH、N87细胞的增殖。2.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的结果显示,不同浓度ADS-Ⅰ(10、20、40μM)处理胃癌TSGH、N87细胞24h后,可以显着减少细胞穿透基质膜的数量。3.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ADS-Ⅰ(10、20、40μM)处理胃癌TSGH、N87细胞24h后,可以显着抑制细胞的迁移能力。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ADS-Ⅰ(10、20、40μM)处理胃癌TSGH细胞24h后,可以显着提高E-钙粘蛋白的表达,同时降低N-钙粘蛋白的表达,ADS-Ⅰ能够抑制胃癌的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第二部分九节龙皂苷-Ⅰ对胃癌细胞内JAK/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ADS-Ⅰ(10、20、40μM)处理胃癌TSGH细胞24h后,对细胞内p-JAK1、JAK1、p-JAK2、JAK2、p-STAT3及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的ADS-Ⅰ(10、20、40μM)处理胃癌TSGH细胞24h后,对细胞内Ki67、Bcl-2、MMP-9、Snail及Twist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DS-Ⅰ可以抑制胃癌TSGH细胞内p-JAK1、p-JAK2及p-STAT3蛋白的表达,即ADS-Ⅰ可以抑制细胞内JAK/STAT3信号通路的活性。2.ADS-Ⅰ可以在m RNA水平上抑制Ki67、Bcl-2、MMP-9、Snail及Twist基因的表达。第三部分九节龙皂苷-Ⅰ对胃癌移植瘤的影响方法1.胃癌N87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采用BALB/c-nu裸鼠20只,每只裸鼠腋窝皮下注射200μL胃癌N87细胞(密度为3×106个/m L),待移植瘤体积大于100mm3时,将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每日灌胃生理盐水200μL,处理组灌胃ADS-Ⅰ50mg/kg,每日1次,连续12天。2.每3日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的最长径(a)和最短径(b)并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移植瘤体积的计算公式为:Tumor volume(mm3)=(the longest diameter)×(the shortest diameter)2/2。动物用药结束2天后,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后剖取肿瘤块,称取每只裸鼠肿瘤块的重量,冷冻保存。3.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和ADS-Ⅰ处理组胃癌移植瘤中JAK/STAT3信号通路蛋白p-JAK1、JAK1、p-JAK2、JAK2、p-STAT3及STAT3蛋白的表达情况。4.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和ADS-Ⅰ处理组胃癌移植瘤中Ki67、Bcl-2、MMP-9、Snail及Twis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使用50mg/kg的ADS-Ⅰ灌胃给药,显着抑制了胃癌N87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2.经过12天的ADS-Ⅰ灌胃给药,胃癌N87细胞裸鼠移植瘤的重量显着小于对照组。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DS-Ⅰ显着抑制了胃癌N87细胞裸鼠移植瘤内p-JAK1、p-JAK2及p-STAT3蛋白的表达,阻断了JAK/STAT3信号通路。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DS-Ⅰ显着抑制了胃癌N87细胞裸鼠移植瘤内Ki67、Bcl-2、MMP-9、Snail及Twist蛋白的表达。结论1、ADS-Ⅰ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2、ADS-Ⅰ可能通过调控JAK/STAT3信号通路的活性来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及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等恶性生物学行为。3、ADS-Ⅰ能够抑制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阻断移植瘤中JAK/STAT3信号通路。
李云霄,陈涛[7](2014)在《E-钙粘蛋白与肿瘤转移》文中研究指明钙粘蛋白是一组跨膜糖蛋白,主要参与同源细胞之间的连接,分为E、P和N三种。其中,E-钙粘蛋白主要分布在各种上皮细胞,E-钙粘蛋白具有抑制转移的作用,肿瘤细胞中E-钙粘蛋白基因的丢失,可导致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的增加。本文就E-钙粘蛋白与肿瘤转移做简单综述。
赵莉莉[8](2014)在《Bmi-1、OPN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第二大恶性肿瘤,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而影响其病死率及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宫颈癌的浸润和转移。在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与浸润转移相关的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因此,临床中对宫颈癌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赖于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近年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formation,EMT)与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在口腔癌、肺癌、乳腺癌、肝癌、结肠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许多恶性肿瘤的原位浸润和远处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E-钙粘蛋白(E-cadherin)的表达下调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上调是EMT发生的主要特征。原癌基因Bmi-1(B-cell-specific Moloneymurine leukemia virus insertion site l,BMI-1)是多梳基因(polycomb group genes,PcG)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在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调节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研究表明,Bmi-1在许多肿瘤中表达上调,与恶性肿瘤的恶性转化有明显相关性。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钙结合磷酸蛋白。多项研究显示,骨桥蛋白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和恶性转化有密切相关性,所以OPN基因又被称为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目前,在宫颈癌的浸润转移方面针对Bmi-1、OPN的研究文献较少。本课题通过检测Bmi-1、OPN和EMT分子标记蛋白E-cadherin、Vimentin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探讨Bmi-1、OPN在宫颈鳞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宫颈蜡块标本126例,其中包括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的正常宫颈组织20例、60例CIN组织(CINⅠ25例、CINⅡ19例和CINⅢ16例)和术前未经放化疗且术后病理确诊的宫颈鳞癌组织46例。2、实验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60例CIN组织(CINⅠ25例、CINⅡ19例和CINⅢ16例)和46例宫颈鳞癌组织中Bmi-1、OPN、 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3、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利用2×2配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以P<0.05定义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Bmi-1的表达: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mi-1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Bmi-1在正常宫颈组、CIN组和宫颈鳞癌组中的表达逐渐升高,总体有差异(P<0.05);其中正常宫颈组和宫颈鳞癌组、CIN组和宫颈鳞癌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Bmi-1在CINⅠ、CINⅡ和CINⅢ中的表达有差异(P<0.05),其中CINⅠ和CINⅢ相比有差异(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2、OPN的表达: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OPN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OPN在正常宫颈组、CIN组和宫颈鳞癌组中的表达逐渐升高,总体有差异(P<0.05);其中正常宫颈组和宫颈鳞癌组、CIN组和宫颈鳞癌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OPN在CINⅠ、CINⅡ和CINⅢ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其中两两比较也无差异(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OP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E-cadherin的表达: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鳞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E-cadherin在正常宫颈组、CIN组和宫颈鳞癌组中的表达逐步降低,总体有差异(P<0.05);其中两两之间相比均有差异(P<0.05)。E-cadherin在CINⅠ、CINⅡ和CINⅢ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其中两两比较差异也均无差异(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4、Vimentin的表达:Vimentin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在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imentin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Vimentin在CIN组和宫颈鳞癌组中的表达逐步升高,总体有差异(P<0.05);其中正常宫颈组和宫颈鳞癌组、CIN组和宫颈鳞癌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Vimentin在CINⅠ、CINⅡ和CINⅢ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相比差别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Viment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组织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5、宫颈鳞癌组织中Bmi-1、OPN、E-cadherin以及Vimentin的相关性:⑴Bmi-1与E-cadherin的表达是负相关(r=-0.531,P<0.05),与Vimentin的表达是正相关(r=0.344,P<0.05);⑵OPN与E-cadherin表达是负相关(r=-0.544,P<0.05),与Vimentin表达是正相关(r=0.368,P<0.05);⑶Bmi-1与OPN表达是正相关(r=0.507,P<0.05);⑷E-cadherin与Vimentin表达是负相关(r=-0.341,P<0.05)。结论1、原癌基因Bmi-1、肿瘤转移相关基因OPN的高表达与宫颈鳞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Bmi-1、OPN可能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Bmi-1、OPN可能是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促进宫颈鳞癌的浸润和转移。3、Bmi-1与OPN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协同促进宫颈癌的浸润和转移。
霍西茜,王宁[9](2013)在《钙粘素蛋白-E与肿瘤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钙粘素蛋白(Cadherin)是一类钙依赖性糖蛋白,属亲同性CAM(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黏附蛋白分子。钙粘素蛋白超家族包括钙粘蛋白、原钙粘蛋白、桥粒芯糖蛋白、桥粒芯胶粘蛋白等[1]。其中E-钙粘素蛋白(E-cadherin,E-cad)是一类主要介导细胞间同质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作为细胞黏附分子中的一个成员,参与形成和维护正常细胞间的连接,近年来,E-cad与肿瘤的关系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E-cad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尹盼盼[10](2013)在《E-钙粘素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足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E-钙粘素(E-cadherin)是重要的一种钙依赖性粘附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类上皮细胞中,它在胚胎发育、形态学发生以及成年组织中上皮极性和完整性的维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参与形成和维护正常细胞间的连接。由于其在肾组织中的减少,导致肾小球足细胞和基底膜连接的受损,使足细胞从肾小球基底膜上脱落。本实验通过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PNS)患者足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探讨其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7~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年龄在20-60岁经肾穿病理类型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PNS患者30例为PNS组,外科手术切除肾肿瘤周边2cm以上正常肾组织2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生化指标(白蛋白值、肌酐值、尿素值、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留取24小时尿液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值;HE、Masson、PAS染色观察两组肾组织一般病理变化,观察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情况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并进行肾间质纤维化评分;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足细胞、肾小管中E-cadherin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肾小球足细胞中Nephrin表达,进一步分析E-钙粘素表达与肾脏病变程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肾小球Nephrin表达的相关关系,探讨E-钙粘素在足细胞损伤及蛋白尿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一般情况: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12±9.27岁;肌酐:64.41±16.29umol/L,尿素:4.95±2.04mmol/L,白蛋白:22.13±4.56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3.48±0.49g/24H,胆固醇:7.47±2.05mmol/L,甘油三酯:2.50±0.44mmol/L,LDL:3.71±0.74mmol/L;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9.90±10.36岁;肌酐:63.89±12.34umol/L,尿素:7.16±2.62mmol/L,白蛋白:40.97±5.69g/L,胆固醇:5.27±1.09mmol/L,甘油三酯:1.99±0.32mmol/L,LDL:2.69±0.41mmol/L;2.病理染色:与对照组比较,PNS组可见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肾间质轻度增宽,部分轻度纤维化,炎细胞增多;3.E-cadherin的表达:E-cadherin在PNS组及对照组患者肾小球足细胞中均不表达;但与对照组相比,PNS组患者肾小管中E-cadherin的表达减少(P<0.05);4. Nephrin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PNS组患者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减少(P<0.05);5.肾小管E-钙粘素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肾小球Nephrin表达存在负相关。结论:1. E-cadherin在病理类型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PNS患者足细胞中无表达,E-cadherin可能并不参与足细胞损伤(脱落)。2. E-cadherin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重要因素,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过程。3.Nephrin参与了蛋白尿的产生,与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
二、E-钙粘素和α,β,γ连环素的表达与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钙粘素和α,β,γ连环素的表达与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Survivin蛋白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中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Survivin蛋白与胃癌 |
2.1.1 结构特点 |
2.1.2 抑制细胞凋亡 |
2.1.3 促进细胞增殖 |
2.1.4 与胃癌的关系 |
2.2 上皮间质转化与胃癌 |
2.2.1 上皮间质转化生物学特征 |
2.2.2 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 |
2.2.3 上皮间质转化调控机制 |
2.2.4 与胃癌的关系 |
2.3 展望 |
第3章 胃癌中survivin蛋白与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的关系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资料收集 |
3.2.2 实验试剂 |
3.2.3 溶液配制 |
3.2.4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玻片制作 |
3.3.2 免疫组化染色 |
3.3.3 图像采集 |
3.3.4 结果判定 |
3.3.5 统计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Survivin蛋白的表达 |
3.4.2 E-钙黏蛋白的表达 |
3.4.3 N-钙黏蛋白的表达 |
3.4.4 Survivin蛋白表达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 |
3.5 小结 |
第4章 Survivin通过TGF-β路径对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细胞株 |
4.2.2 实验试剂 |
4.2.3 溶液配制 |
4.2.4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与传代 |
4.3.2 小干扰RNA沉默survivin的表达 |
4.3.3 慢病毒介导的survivin过表达 |
4.3.4 Real-time qPCR |
4.3.5 Western blot |
4.3.6 统计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转染效率 |
4.4.2 Survivin对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4.4.3 Survivin对 TGF-β/Smad-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致谢 |
(2)GNB2L1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RACK1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关系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TMPRSS4协同CLDN1调控肝癌增殖和侵袭转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TMPRSS4与CLDN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并与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TMPRSS4影响肝癌增殖和侵袭的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检测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CLDN1影响肝癌增殖和侵袭的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4)DAL-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EMT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DAL-1/4.1B通过调控肺癌细胞TGF-β 诱导上皮间质转移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NSCLC简介 |
1.3 DAL-1/4.1B简介 |
1.4 TGF-β 诱导EMT上皮间质转化 |
1.5 RNAi的应用现状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 实验设计思路 |
第2章 靶向DAL-1 的sh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标本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设计shRNA的干扰序列 |
2.1.5 shRNA模板的退火 |
2.1.6 pGPUC6/GFP/Neo载体的线性化 |
2.1.7 pGPUC6/GFP/Neo载体的构建 |
2.1.8 shRNA表达载体转染的NCI-H460细胞 |
2.1.9 RT-PCR检测shRNA表达载体对DAL-l表达的抑制作用 |
2.1.10 结果计算方法 |
2.1.11 Western blot检测shRNA表达载体对DAL-1 表达的抑制作用 |
2.1.12 体外基质胶侵袭实验 |
2.1.13 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
2.1.14 伤口-愈合实验 |
2.1.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shRNA表达载体转染NCI-H460的转染率 |
2.2.2 获得稳定表达的NCI-H460-shRNA细胞 |
2.2.3 RT-PCR检测shRNA表达载体对DAL-1 表达的抑制 |
2.2.4 肺癌细胞中DAL-1/4.1B的下调有效的降低了DAL-1/4.1B蛋白质的表达 |
2.2.5 DAL-1/4.1B-shRNA促进了细胞的增殖 |
2.2.6 DAL-1/4.1B的下调增加了肺癌细胞在体外的转移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DAL-1/4.1B可以调控EMT标记物的表达 |
3.1 方法与材料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及溶液 |
3.1.3 实验仪器 |
3.1.4 荧光定量RT-PCR |
3.1.5 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的表达 |
3.2 结果 |
3.2.1 DAL-1/4.1B的缺失改变了EMT标记物的表达 |
3.2.2 DAL-1/4.1B的过表达改变了EMT标记物的表达量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TGF-β 诱导DAL-1/4.1B的表达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RT-PCR |
4.1.2 Western blot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总结 |
第二部分NSCLC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章 引言 |
1.1 基因芯片技术 |
1.1.1 微阵列 |
1.1.2 基因芯片的应用 |
1.2 Affymetrix的基因芯片数据 |
1.2.1 Affymetrix基因芯片的设计-HG-U133 |
1.2.2 常见的微阵列数据分析软件 |
1.3 本课题的目的、内容和原创性 |
1.3.1 目的及意义 |
1.3.2 主要内容 |
1.3.3 原创性 |
第2章 基因芯片数据的处理方法 |
2.1 探针水平数据的获得 |
2.2 数据的预处理 |
2.3 差异基因表达的微阵列筛选 |
2.4 小结 |
第3章 R/Bioconductor的使用 |
3.1 引言 |
3.1.1 简介 |
3.1.2 Bioconductor |
3.2 获取基因芯片的数据 |
3.2.1 常用的分析基因表达芯片的数据库 |
3.2.2 Bioconductor环境下微阵列数据的获取 |
3.3 微阵列数据的预处理 |
3.4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
3.5 基因富集分析 |
3.6 分析通路和生物网络 |
3.7 小结 |
第4章 NSCLC相关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 |
4.1 背景 |
4.2 实验数据的获取与导入 |
4.2.1 实验数据的选择与获取 |
4.2.2 实验数据导入Bioconductor平台 |
4.3 预处理前的数据质控 |
4.3.1 通过数据可视化实现显示芯片的质量控制 |
4.3.2 arrayQualityMetrics芯片质量控制 |
4.4 Bioconductor中GSE33532芯片数据的预处理 |
4.5 标准化后数据的质控 |
4.6 差异表达基因的检测 |
4.7 差异表达基因的注释与基因本体学 |
4.8 聚类分析 |
4.9 通路分析 |
4.10 讨论 |
4.11 小结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研究及其与E-钙粘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E- 钙粘蛋白在胃癌及腹膜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九节龙皂苷-Ⅰ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九节龙皂苷-Ⅰ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九节龙皂苷Ⅰ对胃癌细胞内JAK/STAT3通路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九节龙皂苷-Ⅰ对胃癌移植瘤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天然皂苷的生物活性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E-钙粘蛋白与肿瘤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1 E-钙粘蛋白的分子概述 |
2 E-钙粘蛋白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
3 E-钙粘蛋白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
3.1 E-钙粘蛋白黏附系统调节机制 |
3.1.1 E-钙粘蛋白黏附系统相关组成 |
3.1.2 E-钙粘蛋白黏附系统中的相关变化 |
3.2 E-钙粘蛋白表达中相关信号通路 |
3.3 E-钙粘蛋白复合体的调节机制 |
4 展望 |
(8)Bmi-1、OPN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9)钙粘素蛋白-E与肿瘤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cad黏附分子概述 |
2 E-cad与细胞增殖 |
3 E-cad与细胞分化 |
4 E-cad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 |
5 E-cad与细胞凋亡 |
6 E-cad与肿瘤血管生成 |
7 E-cad与肿瘤预后 |
8 展望 |
(10)E-钙粘素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足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 标本的收集及检测 |
3. 免疫组化 |
4. 免疫荧光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及相关指标 |
2. 光镜检察结果 |
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4.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
5. E-钙粘素与肾间质纤维程度以及及 Nephrin 与蛋白尿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2. E-cadherin 与足细胞损伤 |
3. E-cadherin 与肾脏纤维化 |
4. Nephrin 与蛋白尿 |
5. 小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E-钙粘素和α,β,γ连环素的表达与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Survivin蛋白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中的关系研究[D]. 许永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2]GNB2L1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D]. 郑舒丹.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3]TMPRSS4协同CLDN1调控肝癌增殖和侵袭转移机制研究[D]. 沙娅·玛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2)
- [4]DAL-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EMT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信息学研究[D]. 余锋. 南昌大学, 2016(01)
- [5]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研究及其与E-钙粘蛋白表达的相关性[D]. 罗永胜. 西南医科大学, 2016(05)
- [6]九节龙皂苷-Ⅰ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胡军红. 郑州大学, 2016(01)
- [7]E-钙粘蛋白与肿瘤转移[J]. 李云霄,陈涛. 现代肿瘤医学, 2014(07)
- [8]Bmi-1、OPN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D]. 赵莉莉. 郑州大学, 2014(02)
- [9]钙粘素蛋白-E与肿瘤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霍西茜,王宁. 现代肿瘤医学, 2013(08)
- [10]E-钙粘素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足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D]. 尹盼盼. 石河子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