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创机电产品出口非洲的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瑶[1](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郑惠龄[2](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78年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来,中日已经走过40余年。中国和日本身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之间具有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这不仅对两国来说很重要,对整个亚洲地区乃至全球也是至关重要。目前,从中日两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局势来看,两国面对的共同关切点以及共同利益持续增多,进一步加强合作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需要得到两国的同等重视。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逐渐在国际范围内扩大其影响力,逆全球化和全球化的矛盾碰撞不断加剧。同时日本国内经济长期陷入低迷,经济增长乏力;中国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在这样的关键性节点上,加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对中日双方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中日共同应对全球局势风险,促进两国产业结构调整,也为中日两国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整理大量有关中日双边经贸关系以及中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数据,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进行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得出结论:中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进行第三方市场经贸合作,对于共同抵御逆全球化的外部风险,促进中日两国产业转型以及解决中日双边经贸存在总规模增速放缓,竞争性不断增强等现象具有必要性。并且“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出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中日经贸合作扩宽了合作领域,创造了新的合作模式,这对于中日能够成功在第三方市场上进行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性。中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进行第三方市场经贸合作,从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地域三个角度切入分析。根据中日在首届第三方市场论坛期间签署的52项协议,提出中日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能源环保三个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是双方企业之间合作、国际机构加入以及形成自贸区。合作的地域先以东盟和非洲为主,逐渐向其他区域扩散。虽然“一带一路”倡议给中日经贸合作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第三方市场的不确定性、中日政治关系不稳定性以及两国制度和技术标准上的差异等挑战。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挑战,本文最后提出中日双方要优势互补,完善合作路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夯实合作基础,积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中日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经贸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董洪梅[3](2019)在《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并行趋势,在当前全球多边体制发展受阻、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的背景下,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协定备受世界各国所青睐。截至2018年年底,向GATT/WTO通报并仍然有效的实际区域贸易协定(RTA)共计292项。在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其规模越发扩大,内容更加广泛。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涵盖了11个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包括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在内的16个国家(印度于2019年11月4日宣布退出RCEP)。无论是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将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上战略日程。中国自2001年年底成功加入WTO以来,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多边合作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参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对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发展非常迅速。根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数据,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共有14个,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以周边为基础、涵盖四大洲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已初具雏形。但是,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最近的十余年,关于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厘清。因此,本文从中国的视角分析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整体水平,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检验自由贸易区整体的贸易效应和投资效应以及经济视角下的其他影响,并针对当前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实证检验中得出的启示,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国内外背景,研究的意义与目的,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自由贸易区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明确界定本文研究的自由贸易区(FTA)和国内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FTZ)的区别;梳理有关自由贸易区的传统理论和非传统理论,同时从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国外的自由贸易区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发展阻碍。梳理中国建设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动因、进程、特点、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阻碍。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自2001年起步,历经三个阶段的努力,整体上在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具有国家高度重视、数量与质量同步推进、建设模式多元化、指导思想与战略布局清晰等鲜明特征。目前,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在世界经济中的整体影响力显着提升,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之间经贸联系紧密。但是,依然存在经济体量偏弱、发展格局有待优化、议题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等不足,未来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国内产业升级压力增加、内部协调难度上升、谈判机制需要完善等内部阻碍,而CPTPP等区域贸易协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因竞争而导致的担忧,成为未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外部阻碍。第四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从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贸易的角度,首先分析中国已经签署并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关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内容,随后从总量、比例和增速三个层面分析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进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后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进出口规模不断提升,占中国货物贸易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且与伙伴国(地区)贸易增速明显高于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速。扩展的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表明,自由贸易区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提升了中国与伙伴国(地区)双边贸易流量。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自由贸易区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出现减弱趋势,而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明显。第五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投资与其他经济效应分析。首先分析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双向投资的发展趋势,随后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相关因素对中国向自由贸易区伙伴投资的影响,最后阐述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之外的经济效应。经验分析和计量模型检验的结果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显着提升了中国与伙伴国(地区)之间的双向投资规模,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了国内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扩展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并为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内涵和动力。第六章,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针对当前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结合实证研究得到的启示,从妥善处理对外开放与风险防范、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自由贸易区(FTA)与自由贸易试验区(FTZ)发展的关系,落实自由贸易区建设布局规划,提高自由贸易区建设质量和标准,完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刘登攀[4](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仓媛婕[5](2019)在《中非商品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中国与西方等发达国家间的商品贸易已经接近饱和,很难再拓展出新的合作领域。此时的中国需要去谋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创造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不难发现,非洲国家是我们开阔海外市场的最好选择,首先非洲的大部分国家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且一直是我国政治上的好伙伴,在经济领域展开更多的合作也是大势所趋。其次,由于我国和非洲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产品进出口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中非两方在商品贸易领域具备较强的贸易互补性。所以,在当前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中非商品贸易的合作开展将会是中非经济共同发展的有利着眼点,商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既可促进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升级,又能拉动非洲当地的经济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中非商品贸易发展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今天,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一带一路的建设也联系了我们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与非洲国家的商品贸易领域的合作也是锦上添花、互利共赢之举。之后从理论方面和实际方面,通过结合相关的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论、要素禀赋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动态比较优势,分析得出中非商品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中非商品贸易存在较强互补性。其次,通过对国内及国外已有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得出其他学者针对中国与其它国家双边贸易互补和贸易潜力的研究经验,明确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确定以商品贸易互补性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中非贸易合作的互补与贸易潜力。再次,以各贸易理论作为本文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研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中非商品贸易现状、包括贸易额的变化趋势,贸易结构特征等,通过研究发现:中非贸易额不断增长,贸易发展速度很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商品贸易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使得合作领域比较局限。接着通过联合国统计署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以2007-2017年间中非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依托,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测算工具,结合中国与非洲国家间贸易的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最后,通过1980-2017年的中非贸易数据,建立ARMA模型对中非贸易额进行了短期预测。通过对中非商品贸易现状的研究,并结合各指数和ARMA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通过贸易指数的测算可得:中非贸易结合度高,且非洲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更高,中国对非洲贸易结合度也在稳步上升,合作往来越来越紧密。两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存在差异,商品贸易结构存在很大的互补性,中国在包括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杂项制品(SITC8)和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的货物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非洲在食品和活的动物(SITC0)、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SITC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3)具有出口优势。(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结果,中非双方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具有明显的产业内贸易趋势。(三)通过ARMA模型,可得:中非贸易额虽近期将略有浮动,但整体呈增长态势。针对以上结论,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性建议,中国首先应充分利用与非洲国家商品贸易存在的互补性,优化贸易结构往来,其次应加强与非洲政治沟通,减少贸易摩擦,最后要大力推进中非经贸良好健康协调增长,开创中非经贸繁荣的新局面。
赵玉华[6](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起与进步往往伴随着对外开放。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虽然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但均无例外地实行了对外开放。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潮流。正确认识和全面梳理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经过数十年艰辛探索和实践开拓,经过规律总结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辉煌理论成果。任何一个理论、思想体系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也不例外。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在其作品中较早地表达了交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着作中阐述了对外开放思想。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中,运用了大量的“分工”“交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词汇对开放进行了定义和表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整个世界联为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国际交往、民族交往和个人交往的扩大,从而构成了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这一切极其珍贵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渊源。再次,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事业中对马克思开放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实践,形成相关的对外开放理论,加上苏联及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和宝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中,经过驰而不息、接力传承的努力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寻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外开放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运用,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丰富起来的思想理论。从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主体看,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分别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袖人物和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伟大决策与深刻的开放思想、党的历史文献起草者的政治智慧、国内学界众多着名学者和广大研究专家的学术探索成果、勇于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劳动成果。从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中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对外开放思想内容。从各个历史时期,全面梳理和总结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历程,能使我们清晰地把握对外开放思想的特征,促进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发展。在七十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脉搏发展的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建国初期的探索中的开放思想;历史转折时期的改革中的开放思想;21世纪前后的调整中的开放思想和新时代新常态中的开放思想这样的四个思想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充分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开放事业中的时间演进和思想传承。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外开放思想宝库的不断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开放事业和思想的贡献。思想需要实践的验证和丰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发展。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带来了开放观念的增强、对外贸易的繁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始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自由贸易区,进而加速“互联互通”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丰富和发展对外开放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下,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改革时代的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梳理和掌握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规律、特征、成就,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认识中国现实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新的征程上更进一步的前进。
莉莉娅(SHTELMAKH LILIIA)[7](2019)在《乌克兰对中国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克兰地处欧亚结合部,具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在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框架下,乌中双方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贸易往来实现共赢。2017年乌中建交25周年之际,乌克兰中国商会举行乌中商界之桥活动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本文以乌中贸易为研究对象,分析两国贸易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从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乌克兰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站在乌克兰的角度分析同中国贸易以及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乌克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另外,综述了中国和乌克兰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概述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和贸易理论。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近年来乌克兰经济发展现状,针对乌克兰和中国之间贸易站在乌克兰的角度从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乌中双方的出口规模分析,出口商品分类,出口商品结构分析三个方面。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乌中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通过乌中贸易规模、商品种类、商品结构等找出乌中贸易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乌克兰政治、经济、乌中贸易发展的规模以及乌中贸易比较优势等方面分析。第五部分,针对第四章乌中贸易中提出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董思雁[8](2018)在《我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非洲市场的发展新趋势市场新策略》文中提出非洲国家是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合作伙伴,伴随着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深化发展,中非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制造业产能合作成为中非经济合作趋势性和战略性的重点领域。把握当前非洲贸易市场发展的最新趋势,有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好地切合当地市场的需求;有助于双方经贸关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鉴于此,本文对2017年非洲贸易市场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制造业企业扎根非洲市场的新策略。
刘方平[9](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文中提出对外援助包含着深刻的价值意义,援助国提供的对外援助只是该国本身所秉持的价值理念的一种外化形式,由此产生出了不同的援助类型、方式和目标追求。中国的对外援助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其理论来源,反映出中国援外深刻的价值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在“两个大局”、“两种挑战”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援外开启了现代化的转型之路。在经历了数次援外改革以后,中国对外援助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援助理念上,中国援外实现了由重视政治利益到重视经济利益转变;在援助原则上,平等互利四项原则成为中国援外的指导原则;在援助政策上,中国援外实现了由不附加任何条件到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转变;在援助治理体系上,中国援外建立了以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为主要归口机构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在援助的方式上,优惠贷款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中国援外新发展的引领下,中国对外援助实践逐渐进入到全方位发展阶段。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以亚洲、非洲、加勒比和拉丁美洲的欠发达国家和贫困国家为主,中国对外援助的领域大多集中在发展领域,在政治、安全等领域对受援国的援助相对较少,这也符合外交服务于经济的改革理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外援助促进了受援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南南合作的深化。通过Eviews7.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知,中国对受援国的援助与受援国GDP增长、双边贸易额以及中国对受援国的投资都乘正相关。中国对受援国的援助也为维护自身利益带来帮助。例如,受援国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以及挫败国际反华提案等问题上给予中国宝贵的支持,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援外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援外宣传工作不到位、援外项目生态问题政治化、援助手段较为单一以及援助理念有待进一步升级等。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援助实践表明,中国应当继续坚持“援助+合作”的特色援外模式,它既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又有助于促进双边经济发展,推动南南合作进程。中国还应当加强援外企业的社会责任建构,进一步促进援外领域的平衡,提高援外宣传工作,提升中国在援外领域中的话语权,为增进中国整体国家利益服务。但是,中国需要理性看待援助作用的边界,它并不是万能的,不应当在主观层面将其功能予以夸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援外体系,与美国、日本、英国等OECD组织成员国以及苏联相比,中国援外表现出了互利共赢、治理规范、经济优先、卓有成效等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应当在中国援外的实践中继续发扬光大。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对外发展战略,这对中国援外来说,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一带一路”战略既可以提升中国援外战略地位,又可以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还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援外理论,提升中国在国际援助领域中的话语权。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强化援外的战略功能,使其承担起更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援外的有效性,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稳定的地缘安全环境?这是“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援外带来的现实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援外需要做出战略调整。在微观层面,中国可以考虑设立中国国际开发合作署来统筹援外工作,将援助的重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并适当增加军事、安全援助,丰富援外手段,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在中观层面,中国援外应当以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为主要战略目标,实现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分工;在宏观层面,中国应当升级援外理念,引领人类全面发展需求,带动沿线国家参与国际治理,促使国际秩序更加公平。
郑伟[10](2015)在《拓展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基于中国的视角》文中提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倒退,国内需求下降,失业率大幅上升,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2012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虽经济逐渐向好,但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异军突起,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超过50%。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处在变动期,新兴市场国家实力处在上升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首先,本文对金砖国家之间经贸往来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考虑到现有国际贸易、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合作理论无法完全解释金砖国家之间日益紧密的经贸往来,本文尝试提出新型大国合作理论,力争探寻新兴大国之间经贸往来的普遍规律,并对金砖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给出理论解释;其次,本文以中国为视角,全面研究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金融、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的合作现状与特点,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找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进一步开展经贸往来的利益交汇点,并分别提出具体的拓展路径;最后,本文在梳理六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所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加强经贸合作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核心、参与全球治理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目标、拓展能源合作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诉求、提升文化认同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基础”这一基础理念和指导思想。
二、开创机电产品出口非洲的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创机电产品出口非洲的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中日双边贸易方面 |
1.3.2 中日双边投资方面 |
1.3.3 中日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方面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国际贸易理论 |
2.1.1 要素禀赋理论 |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2.1 垄断优势理论 |
2.2.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3.1 自由贸易区理论 |
2.3.2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
第三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3.1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的必要性 |
3.1.1 共同抵御全球风险 |
3.1.2 有利于中日两国产业转型 |
3.1.3 减少中日间竞争形成良性合作关系 |
3.2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的重要性 |
3.2.1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日提供新的合作模式 |
3.2.2 第三方市场合作拓宽了中日合作领域 |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 |
4.1 合作领域 |
4.1.1 基础设施建设 |
4.1.2 金融领域 |
4.1.3 能源环保领域 |
4.2 合作方式 |
4.2.1 国际组织助力 |
4.2.2 中日政府间合作 |
4.2.3 中日企业合作 |
4.3 合作的地域 |
4.3.1 东盟 |
4.3.2 非洲 |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5.1 面临的挑战 |
5.1.1 第三方市场的不确定性 |
5.1.2 中日关系的不稳定性 |
5.1.3 中日制度性的差异 |
5.1.4 中日技术标准不统一 |
5.2 对策建议 |
5.2.1 实现多方优势互补 |
5.2.2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
5.2.3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
5.2.4 拓宽第三方市场合作融资渠道 |
5.2.5 增强中日政治互信 |
5.2.6 加强风险防控共创良好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自由贸易区(FTA) |
二、 自由贸易园区(FTZ)及其与自由贸易区(FTA)的异同 |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相关的基础理论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二、 非经济视角下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
第三节 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综述 |
一、 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
二、 对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 |
三、 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发展阻碍 |
第一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因、历程与特点 |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因 |
二、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程 |
三、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整体水平及不足 |
一、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整体影响力 |
二、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的经贸紧密度 |
三、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未来发展面临的阻碍 |
一、 内部阻碍 |
二、 外部阻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自由化分析 |
一、 货物贸易自由化整体水平 |
二、 敏感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灵活处理 |
三、 货物原产地规则约定 |
第二节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贸易的发展趋势 |
一、 货物贸易规模分析 |
二、 货物贸易比例分析 |
三、 货物贸易增速分析 |
第三节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贸易效应实证检验 |
一、 扩展的引力模型构建 |
二、 研究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三、 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投资与其他经济效应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双向投资效应分析 |
一、 中国自由贸易协定有关投资的议题 |
二、 自由贸易区伙伴对中国投资的效应 |
三、 中国对自由贸易区伙伴投资的效应 |
第二节 投资效应及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检验 |
一、 模型设计 |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
三、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
第三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其他经济效应分析 |
一、 促进国内地方经济发展 |
二、 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
三、 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 |
四、 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整体水平显着提升 |
(二) 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发展阻力 |
(三)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 |
(四)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投资促进效应显着 |
(五)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地方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等具有多重影响 |
二、 对策建议 |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应妥善处理几个关系 |
(二) 灵活推进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 |
(三) 提高自由贸易区建设质量和标准 |
(四) 完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述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
二、“一带一路”倡议 |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六、人民币国际化 |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中非商品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的相关理论 |
一、贸易互补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二、贸易潜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要素禀赋理论 |
(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第三章 中非商品贸易状况分析 |
一、中非商品贸易规模状况 |
(一)商品贸易额 |
(二)商品贸易发展速度 |
二、中非商品贸易结构状况 |
(一)中国出口非洲的商品结构状况 |
(二)中国进口非洲的商品结构状况 |
三、中非商品贸易的互补特征 |
(一)自然资源禀赋互补 |
(二)生产要素禀赋互补 |
(三)贸易合作互利 |
第四章 中非商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
一、中非商品贸易结合度 |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 |
第五章 中非商品贸易潜力的实证研究 |
一、模型构建 |
二、模型检验 |
三、模型预测 |
四、结果分析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一)中非商品贸易存在较强互补性 |
(二)中非商品贸易发展潜力大 |
(三)中非商品贸易地缘分布不均 |
二、政策建议 |
(一)利用贸易互补,扩大贸易往来 |
(二)加强政治互信,注重相互理解 |
(三)保持经济往来,强化互相协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6)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社会改革理想的对外交往思想 |
一、莫尔《乌托邦》中的城邦交往观 |
二、康帕内拉《太阳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
三、安德里亚《基督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
第二节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交往关系思想 |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
二、傅立叶“和谐社会”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
三、欧文“新和谐公社”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经典文本 |
一、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
二、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与交往理论 |
三、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的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思想 |
四、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进程思想 |
五、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世界市场和自由王国思想 |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观点梳理 |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关系扩大是相伴随的 |
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将各民族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
四、地域性的封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 |
五、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现象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回溯 |
第一节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 |
一、列宁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 |
二、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实践的演变 |
第二节 列宁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生存不下去的 |
二、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
三、我们的革命只有在得到全世界工人支持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 |
四、社会主义要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 |
五、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要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
第三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政策与实践 |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与政策思路 |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演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设探索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 |
第一节 新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持续探索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49 年-1956 年)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56 年-1966 年)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66 年-1976 年) |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对外关系理论 |
一、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着作 |
二、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观点梳理 |
第三节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对外关系思想 |
一、周恩来对外关系论述 |
二、刘少奇对外关系论述 |
三、陈云的对外关系论述 |
四、张闻天对外关系论述 |
五、李先念对外关系论述 |
第四节 我国学术领域对外关系思想的探讨 |
一、孙冶方的对外关系观点 |
二、卓炯的对外关系观点 |
三、薛暮桥的对外关系观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第一节 历史转折时期对对外关系的理性反思 |
一、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环境 |
二、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反思 |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对外开放战略措施 |
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提出 |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
四、开放型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中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内容 |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二、邓小平时代主题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第四节 我国经济学家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
一、于光远对外开放观点 |
二、许涤新对外开放观点 |
三、刘国光对外开放观点 |
四、萧灼基对外开放观点 |
五、厉以宁对外开放观点 |
第五节 中国学术界对邓小平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
一、关于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 |
二、关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三、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 |
四、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内涵及特点的研究 |
第六节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对外开放的实践成果 |
一、开放信念的不断增强 |
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
三、经济体制改革有了突破 |
四、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
第一节 21世纪前后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 |
一、全面改革深入化 |
二、开放观念多元化 |
三、国际环境复杂化 |
四、开放格局立体化 |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对外开放的贡献 |
一、对外开放要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基点 |
二、对外开放要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动力 |
三、对外开放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意义 |
一、经济社会发展是对外开放的目的 |
二、以人为本是对外开放的核心立场 |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
四、统筹兼顾是对外开放的根本方法 |
第四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
一、强调“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 |
二、丰富经济特区“对外窗口”思想 |
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思想 |
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思想 |
五、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第五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国内学术界对对外开放的探讨. |
一、我国学界对国际形势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研究 |
二、我国学界关于树立新开放观研究 |
三、我国学界对对外开放三十年整体研究 |
第六节 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开拓 |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
三、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环境 |
一、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
二、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
三、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显现 |
四、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日趋突出 |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
一、中国梦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二、新发展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四、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五、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贡献 |
一、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更明确 |
二、全球化应对的思维更确定 |
三、对外开放依托文化传统的思路更鲜明 |
四、由近及远的开放战略考量更周密 |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扩大对外开放的理论探讨 |
一、关于全球化问题与对外开放 |
二、关于参加全球治理体系与对外开放 |
三、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对外开放 |
四、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开放 |
第五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实践的深化 |
一、加速“互联互通”建设 |
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进展 |
三、扩大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
本章小结 |
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启迪 |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力量 |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根本保障 |
三、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源泉 |
四、走向世界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念 |
图表清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乌克兰对中国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国对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
1.2.2 乌克兰对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 |
2.1.1 国际贸易概念 |
2.1.2 国际贸易类型 |
2.1.3 国际贸易特点 |
2.2 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 |
2.2.1 绝对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理论 |
第3章 乌克兰与中国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3.1 乌克兰的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3.1.1 乌克兰的经济发展历程 |
3.1.2 乌克兰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
3.2 乌克兰对中国的出口现状 |
3.2.1 乌克兰对中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
3.2.2 乌克兰出口到中国商品分类 |
3.2.3 乌克兰出口商品特点 |
3.3 乌克兰从中国的进口现状 |
3.3.1 乌克兰从中国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
3.3.2 乌克兰从中国进口商品分类 |
3.3.3 乌克兰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
第4章 乌中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乌中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乌中贸易发展规模较小 |
4.1.2 乌中贸易逆差增大 |
4.1.3 乌中贸易结构不合理 |
4.2 乌中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4.2.1 乌克兰国内政治环境对乌中贸易发展影响大 |
4.2.2 乌克兰经贸环境差使乌中贸易发展受限 |
4.2.3 乌中贸易合作比较优势体现不充分 |
第5章 完善乌中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扩大乌中贸易自由化 |
5.1.1 建立乌中自由贸易区 |
5.1.2 充分发挥乌克兰地理优势 |
5.2 改善乌克兰贸易投资环境 |
5.2.1 稳定乌克兰国内政治环境 |
5.2.2 优化乌克兰贸易产业结构 |
5.3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加强乌中贸易 |
5.3.1 利用“带路倡议”加大对中国出口 |
5.3.2 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我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非洲市场的发展新趋势市场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非洲市场的新动态 |
(一) 制造业产品成出口非洲市场主要大类产品、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
(二) 民营制造业企业在对非投资主体中占比、品牌实力双项提升 |
(三) 中非制造业领域合作模式朝多元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四) 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及其生产投资企业, 开始走进非洲市场 |
二、非洲制造业市场贸易发展新趋势 |
(一) 注重制造业价值链低碳化, 绿色制造市场机遇初显 |
(二) 非洲区域内贸易一体化进程推进, 释放非洲制造业贸易市场潜力 |
(三) 制造业产品贸易规则趋于成熟, 市场准入要求逐步一致 |
(四) 高新技术运用于制造业链条, 加快制造业智能制造要求 |
三、我国制造业企业扎根非洲市场的新策略 |
(一) 加快企业向绿色制造转型升级, 推进中非制造业合作可持续发展 |
(二) 深化园区技术经济合作, 开拓非洲制造业贸易市场潜力 |
(三) 立足植根非洲市场需求, 提供适应当地技术标准的产品 |
(四)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 以高新技术产品开创中非产能合作新局面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及意义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 历史分析法 |
(二) 比较分析法 |
(三)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一章 对外援助的基本概念与价值意义 |
第一节 对外援助的基本概念 |
一、价值理念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
二、工具理念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
三、主客关系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类型与划分标准 |
一、以援助的目的作为划分标准 |
二、以援助的方式作为划分标准 |
三、以援助的资金类型作为划分标准 |
四、以援助的主体作为划分标准 |
第三节 对外援助的目标 |
一、政治目标 |
二、安全目标 |
三、发展目标 |
四、人道主义目标 |
第四节 对外援助的价值意义 |
一、对外援助与文化传播 |
二、对外援助与价值观输出 |
三、对外援助与理念追求 |
第二章 中国对外援助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
一、国际主义的概念内涵 |
二、国际主义的渊源 |
三、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新表现 |
第二节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 |
一、八项原则的内涵与渊源 |
二、八项原则的理论形成 |
三、八项原则的具体践行 |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 |
一、统一战线理论 |
二、“中间地带”理论 |
三、“三个世界”理论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 |
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求 |
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追求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起点 |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 |
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经验 |
第二节 中国对外援助理论的新进展 |
一、援助理念的改变:由重政治利益到重经济利益 |
二、援助原则变迁:平等互利四项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
三、援助政策的调整: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政策的形成 |
第三节 中国对外援助治理体系的新发展 |
一、治理机构的整合 |
二、治理体制的调整 |
三、治理制度的完善 |
第四节 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方式与新类型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方式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新类型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及评价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阶段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调整阶段(1978年至1993年)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阶段(1994年至2004年) |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增长阶段(2005年至今)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区域 |
一、非洲地区 |
二、亚洲地区 |
三、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 |
第三节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评价与总结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绩效评估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问题评估 |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经验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
第一节 援助理念:互利共赢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互利性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共赢性 |
第二节 援助体系:治理规范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机构规范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模式规范 |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制度规范 |
第三节 援助实践:经济优先 |
一、中国援外重点集中在经济基础设施领域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项目以生产性项目为主 |
三、中国对外援助以促进双边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 |
第四节 援助结果:卓有成效 |
一、中国援助效率高效 |
二、中国援助兑现率高 |
三、中国援助促进了双边共同发展 |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拓展 |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机遇 |
一、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战略地位 |
二、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 |
三、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的话语权 |
四、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挑战 |
一、经济援助作用的边界需要明确 |
二、对外援助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
三、周边安全环境亟需构建 |
第三节 中国对外援助需要战略转变 |
一、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
二、提升中国援外价值内涵 |
三、以配合“一带一路”作为主要战略目标 |
四、丰富援外实践 |
结语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一 中国历年援外支出数据及相关比重(1978-2015) |
附录二 访谈记录 |
致谢 |
(10)拓展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基于中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实际和理论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之处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理论基础 |
2.1 国际贸易理论 |
2.2 国际投资理论 |
2.2.1 发达国家国际投资理论评述 |
2.2.2 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评述 |
2.3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2.4 国际合作理论 |
2.4.1 新现实主义:霸权合作理论 |
2.4.2 新自由制度主义:制度合作理论 |
2.4.3 建构主义:合作文化理论 |
2.4.4 国际合作理论评述 |
2.5 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理论基础:新兴大国合作理论 |
2.5.1 新兴大国概念界定 |
2.5.2 新兴大国的优劣势分析 |
2.5.3 新兴大国合作理论 |
第3章 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
3.1 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现状 |
3.1.1 金砖国家经济指标比较 |
3.1.2 金砖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比较 |
3.1.3 金砖国家产业结构比较 |
3.1.4 金砖国家经济效率比较 |
3.1.5 金砖国家自主创新比较 |
3.2 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3.3 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
第4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
4.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往来情况概述 |
4.1.1 中国与巴西货物贸易往来现状及特点 |
4.1.2 中国与俄罗斯货物贸易往来现状及特点 |
4.1.3 中国与印度贸易往来现状及特点 |
4.1.4 中国与南非货物贸易往来现状及特点 |
4.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竞争性分析 |
4.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互补性分析 |
4.4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摩擦分析 |
4.4.1 巴西对华反倾销诉讼不断 |
4.4.2 印度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措施持续增多 |
4.4.3 俄罗斯以高关税约束中国商品进 |
4.4.4 中国与南非经贸合作良好,贸易摩擦较少 |
4.4.5 缓解金砖国家贸易摩擦的对策 |
4.5 拓展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往来的路径选择 |
第5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
5.1 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构成比较 |
5.1.1 服务贸易出.结构比较 |
5.1.2 服务贸易进.结构比较 |
5.2 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
5.2.1 服务贸易出.优势比较 |
5.2.2 服务贸易出.市场占有率比较 |
5.2.3 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比较 |
5.3 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
5.3.1 指标构建与数据计算 |
5.3.2 服务贸易竞争性指数 |
5.3.3 服务贸易互补性指数 |
5.4 拓展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往来的路径选择 |
第6章 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投资现状及特点分析 |
6.1 中国对金砖国家直接投资现状 |
6.1.1 中国对巴西直接投资概况及特点 |
6.1.2 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概况及特点 |
6.1.3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概况及特点 |
6.1.4 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概况及特点 |
6.2 中国对金砖国家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6.2.1 投资规模仍相对较小 |
6.2.2 投资主体及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
6.2.3 绿地投资遭遇较多投资壁垒 |
6.2.4 各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复杂多变,能源、资源类产品的引资政策趋严 |
6.2.5 中资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违规经营时有发生 |
6.2.6 政府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
6.3 拓展中国对金砖国家直接投资的路径选择 |
6.3.1 中国对金砖国家直接投资潜力巨大 |
6.3.2 以世界杯、奥运会为契机,全面拓展对巴西的直接投资 |
6.3.3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大对俄罗斯全面投资 |
6.3.4 巩固传统投资方式,扩大对印度高科技产业投资 |
6.3.5 以能源、资源为依托,提升对南非直接投资层次 |
第7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
7.1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现状 |
7.1.1 本币结算和贷款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
7.1.2 积极探索证券市场方面的合作 |
7.1.3 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进入实质性阶段 |
7.2 金砖国家深化金融合作的障碍 |
7.2.1 金砖国家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
7.2.2 金融合作的经济结构相对薄弱 |
7.2.3 金融体系发展不健全 |
7.2.4 金融合作面临较多的外界阻力 |
7.3 拓展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 |
7.3.1 进一步深化本币跨境流动方面的合作 |
7.3.2 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
7.3.3 提升股票市场的合作 |
7.3.4 推动成员国双边和多边的金融监管合作 |
第8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
8.1 研究方法及实验设计 |
8.2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8.2.1 建立自贸区对金砖国家成员GDP和福利水平的影响 |
8.2.2 建立自贸区对金砖国家成员工业产出影响 |
8.2.3 建立自贸区对金砖国家成员进出.影响 |
8.2.4 建立自贸区对金砖国家成员贸易余额的影响 |
8.3 拓展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现状及发展路径 |
9.1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发展历程 |
9.1.1 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峰会 |
9.1.2 巴西巴西利亚峰会 |
9.1.3 中国三亚峰会 |
9.1.4 印度新德里峰会 |
9.1.5 南非德班峰会 |
9.1.6 巴西福塔莱萨峰会 |
9.2 深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
9.2.1 加强经贸合作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核心 |
9.2.2 参与全球治理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目标 |
9.2.3 拓展能源合作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诉求 |
9.2.4 提升文化认同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开创机电产品出口非洲的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研究[D]. 郑惠龄. 延边大学, 2020(05)
- [3]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D]. 董洪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中非商品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研究[D]. 仓媛婕.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D]. 赵玉华. 兰州大学, 2019(08)
- [7]乌克兰对中国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莉莉娅(SHTELMAKH LILIIA).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8]我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非洲市场的发展新趋势市场新策略[J]. 董思雁. 对外经贸实务, 2018(02)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D]. 刘方平.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拓展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基于中国的视角[D]. 郑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