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咸钧[1](2019)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管瘤一般发生在口腔颌面部位,是一种血管畸形,包括海绵状、毛细、混合性等类型。口腔颌面血管瘤的持续发展,可能对患者的外观造成损坏,同时损伤器官的正常功能,这是临床中外科治疗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将激光、冷冻与药物治疗等新的手段用于血管瘤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发生的概率很高,其发病机制却尚不清楚。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物理治疗比较,药物治疗的优点是操作比较简单,造成的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因此本文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药物治疗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抗癌药物、硬化剂、干扰素等。
李冬仙[2](2019)在《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源于血管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是软组织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在我国血管瘤的发病率约为3%~8%,其中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血管瘤总数的一半,男女比约为1∶3~5[1],血管瘤发生于颌面部可能造成永久性毁容,给患者(儿)及家属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2]。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方法较多,本研究旨在对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邓佳欣,陈悦,陈媛,王艳[3](2019)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血管源性良性肿瘤,60%发生于口腔颌面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具有自发性消退的特点,而少数肿瘤可出现溃疡、功能障碍、毁容等并发症,需要进行积极治疗。目前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其中用于治疗血管瘤的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干扰素α、咪喹莫特和抗肿瘤药物等;药物治疗适用于多发性、快速增殖期以及影响重要器官功能或危及生命的血管瘤。激光治疗可应用于暴露部位且快速增长的血管瘤的早期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增殖期血管瘤、外部畸形的重建及溃疡后疤痕的修复。联合治疗及新技术的发展为血管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其疗效仍需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以证明。临床医师应对血管瘤患者进行恰当地评估,针对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综述,期望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华,徐广琪,霍然[4](2018)在《聚桂醇联合平阳霉素、曲安奈德血管瘤内注射疗法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聚桂醇、平阳霉素、曲安奈德血管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近年来全身不同部位血管瘤患儿90例,采用以上3种药物联合行瘤体内注射治疗。年龄均小于7岁,已经完成治疗不超过3年,且接受注射治疗3次及以上者,性别不限,无其他基础疾病。资料获取采用家庭随访、电话通知复诊和住院患儿调查统计的方法。检查患儿的血常规、肝功能、肺功能、心率、身高、体质量,与正常同龄儿童标准值比较,了解有无异常变化。结果患儿各项检查指标与正常同龄儿童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曲安奈德、平阳霉素、聚桂醇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经近3年内观察,无明显毒副作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未发现不良影响。
周子竣,张靖[5](2018)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诊治进展》文中认为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血管先天性良性肿瘤,是软组织常见的肿瘤之一,常会对正常组织形态及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可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做出诊断。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多种方法均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为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带来了福音。本文就近年来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诊治的进展做一综述。
徐江,文静[6](2018)在《整形外科手术治疗儿童期口腔颌面部大面积软组织血管瘤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儿童期口腔颌面部大面积软组织血管瘤实施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大面积软组织血管瘤患儿91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常规组(n=45)患儿实施保守治疗+常规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治疗组(n=46)患儿实施整形外科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口腔颌面部外观整体评分显着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期口腔颌面部大面积软组织血管瘤患儿实施整形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显着,能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预后。
夏丽霞[7](2017)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颌面部血管瘤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住院总耗时、症状消失时间、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总耗时、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具有显着的效果。
赵怡芳,贾俊[8](2016)在《头颈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常见于头颈部的一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虽然近10多年来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学术交流不断加强,新的治疗理念与技术引进,使许多复杂、疑难病例在多学科协作下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由于病变的部位、临床表现或就诊年龄不同,患者可能在不同的科室诊治,使用不规范术语或不合理治疗的现象仍然存在。弥散性脉管畸形难以治愈,常需综合治疗。作者结合国内外文献,简要介绍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新分类、现代治疗策略,并回顾相关学术活动、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此领域仍存在的相关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陈奋[9](2015)在《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管畸形及血管瘤是多发病、常见病,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约占全身的60%,患者数量巨大。目前血管畸形的一些类型疾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次数多、而且常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血管畸形的药物治疗主要是硬化剂注射治疗,其中平阳霉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硬化剂,本文拟采用平阳霉素作为模型药物,以壳聚糖/甘油磷酸盐温敏原位凝胶作为药物载体,对一种用于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新型平阳霉素传递系统进行了研究。本文制备了平阳霉素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以胶凝时间、粘度及形态学为评价指标,考察制剂理化性质。通过体外释放研究,对制剂进行体外评价。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壳聚糖和甘油磷酸钠的浓度均能影响制剂的胶凝时间及粘度,而药物浓度对两者影响小。体外释药的研究表明,释放面积、震荡速度、温度、药物浓度、壳聚糖浓度及甘油磷酸盐浓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行为。优化后处方能体外持续释放10天以上,累计释放量达到85%左右,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具有明显缓释效果。采用流变仪考察了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系的流变学性质。流变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到37度左右时,原位凝胶溶液发生了从溶液向凝胶的相转变过程,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具有显着的温敏特性。以人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为细胞模型,对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进行了体外细胞学考察。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对平阳霉素抑制EA.hy926细胞生长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发现此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造成细胞坏死两条途径实现的。以家兔为动物模型,进行了平阳霉素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平阳霉素溶液剂,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可显着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明显减少平阳霉素突释,并使后期的释放保持一定速度,使药物释放时间延长。以家兔耳缘静脉系统为血管畸形模型,研究了应用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后耳缘静脉的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原位凝胶能有效地栓塞家兔的耳缘静脉并使之闭锁,疗效明显优于市售平阳霉素注射液。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是较为理想的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药物传递系统。
曾威,张志利,卢文辉,陈柳兰[10](2015)在《口服泼尼松与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泼尼松与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儿5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对照组患儿口服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近期临床治疗总效率为92.31%,优于对照组(57.69%),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观察组患儿远期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优于对照组(76.92%),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以食欲下降(2例)和夜间心率减慢(2例)为主,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以满月脸(19例)和食欲增强为主(18例),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癌药物 |
1.1 平阳霉素 |
1.2 丝裂霉素C |
2 硬化剂 |
2.1 聚桂醇 |
2.2 消痔灵 |
2.3 明矾 |
3 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 |
4 干扰素 |
5 联合用药 |
5.1 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 |
5.2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 |
5.3 普萘洛尔联合泼尼松 |
6 结论 |
(2)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
1.1 β受体阻滞剂 |
1.1.1 普萘洛尔 |
1.1.2 其他β受体阻滞剂 |
1.2 糖皮质激素 |
1.3 干扰素α |
1.4 咪喹莫特 |
1.5 抗肿瘤药物 |
1.5.1 平阳霉素 |
1.5.3 环磷酰胺 |
2 激光治疗 |
3 手术治疗 |
4 联合治疗 |
5 其他治疗 |
6 总结 |
(4)聚桂醇联合平阳霉素、曲安奈德血管瘤内注射疗法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入选标准 |
2.2 调查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对比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联合注射疗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学 |
1.1 胎盘异常 |
1.2 雌激素信使理论 |
1.3 低氧 |
1.4 生长因子相关的血管生成理论 |
1.5 遗传理论 |
2 临床表现与分型 |
2.1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
2.2 自然病程 |
2.3 分型 |
2.4 并发症 |
3 病理表现 |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4.1 CT影像学特征 |
4.2 磁共振表现 |
4.3 造影表现 |
5 治疗 |
5.1 药物治疗 |
5.2 激光治疗 |
5.3 介入治疗 |
5.4 手术治疗 |
(6)整形外科手术治疗儿童期口腔颌面部大面积软组织血管瘤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口腔颌面部外观整体评分比较 |
3 讨论 |
(7)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 |
2.2 两组住院总耗时、症状消失时间、住院费用的比较 |
3 讨论 |
(8)头颈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及术语应用 |
1.1 生物学分类应用 |
1.2 ISSVA新分类的特点 |
2 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
2.1 血管瘤 |
2.2 毛细血管畸形 |
2.3 静脉畸形 |
2.4 动静脉畸形 |
2.5 淋巴管畸形 |
3 现代治疗策略 |
3.1 血管瘤的治疗 |
3.2 毛细血管畸形的治疗 |
3.3 静脉畸形的治疗 |
3.4 淋巴管畸形的治疗 |
3.5 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
4 学术交流与成果 |
4.1 学术交流 |
4.2 学术成果 |
4.2.1 中文论文 |
4.2.2 ISSVA分类应用 |
4.2.3 SCI论文及基金项目 |
4.2.4 着作、诊疗指南及奖项 |
5 问题与展望 |
5.1 进一步推广ISSVA分类及促进治疗规范化 |
5.2 治疗的安全性与挑战 |
5.3 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可能带来治疗上的突破 |
(9)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疾病简介 |
2.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常见临床治疗方法 |
2.1 激素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2.3 激光治疗 |
2.4 硬化治疗 |
2.5 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
2.6 小结 |
3. 介入治疗血管畸形的新型平阳霉素载药体系研究进展 |
3.1 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及磁性微球 |
3.2 平阳霉素Zein原位凝胶及Zein-SAIB原位凝胶 |
4. 注射用可降解原位水凝胶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
4.1 温度敏感型原位水凝胶 |
4.1.1 聚乙二醇(PEG)类嵌段共聚物 |
4.1.2 壳聚糖类水凝胶 |
4.1.3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 |
4.2 其他pH/温度敏感型水凝胶 |
4.3 注射用可降解原位水凝胶的应用 |
4.4 小结 |
5. 本课题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
5.1 课题研究目标 |
5.2 课题研究内容 |
5.3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制备 |
2.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理化性质测定及形态学观察 |
2.2.1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胶凝时间的考察 |
2.2.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粘度测定 |
2.2.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形态学考察 |
2.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测定 |
2.3.1 释放面积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2 温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3 壳聚糖浓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4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5 载药量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6 摇床振荡速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7 酶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理化性质测定及形态学观察 |
3.1.1 胶凝时间与粘度测定 |
3.1.1.1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胶凝时间及粘度的影响 |
3.1.1.2 壳聚糖浓度对胶凝时间与粘度的影响 |
3.1.1.3 平阳霉素药物浓度对胶凝时间与粘度的影响 |
3.1.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形态学考察 |
3.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释放考察结果 |
3.2.1 释放面积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2 温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3 壳聚糖浓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 |
3.2.4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 |
3.2.5 载药量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6 摇床振荡速率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7 酶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8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与市售制剂体外释放的比较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流变学评价及体外降解考察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流变学的基本理论 |
2.1 高分子溶液的粘弹性特征 |
2.2 高分子溶液流变性质及参数测定 |
2.3 表征原位凝胶动态粘弹性的相关参数 |
3. 实验方法 |
3.1 样品的制备 |
3.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相转变过程的表征 |
3.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溶液流变性质的表征 |
3.4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降解实验 |
3.4.1 介质接触面积对体外降解的影响 |
3.4.2 介质温度对体外降解的影响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溶液相转变过程的表征 |
4.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溶液流变性质的表征 |
4.3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降解实验结果 |
4.3.1 介质接触面积对体外降解的影响结果 |
4.3.2 介质温度对体外降解的影响结果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的体外作用实验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细胞株 |
1.4 实验用相关溶液 |
1.4.1 磷酸盐缓冲液(PBS 0.01M,pH 7.4)的配制 |
1.4.2 细胞完全培养液的配制 |
1.4.3 消化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平阳霉素及其壳聚糖原位凝胶作用下细胞形态的观察 |
2.2.1 正常EA.hy926细胞的复苏与传代 |
2.2.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诱导EA.hy926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
2.2.2.1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2.2.2.2 荧光染色法 |
2.3 MTT法测定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2.3.1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实验原理 |
2.3.2 不同药物浓度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2.3.3 不同作用时间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
2.4 流式细胞仪测定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2.4.1 EA.hy926细胞周期的测定 |
2.4.2 EA.hy926细胞凋亡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诱导EA.hy926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
3.2 不同药物浓度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
3.3 不同作用时间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
3.4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3.4.1 细胞周期实验结果 |
3.4.2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EA.hy926细胞 |
4.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生长的效果 |
4.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
1. 试药和仪器 |
1.1 试药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色谱条件 |
2.2 体内样品预处理的方法 |
2.2.1 空白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
2.2.2 生物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
2.3 血浆后处理样品的检测方法 |
2.4 平阳霉素及内标物储备液的配制 |
2.5 平阳霉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
2.6 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 |
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
3.1 体内实验动物 |
3.2 分组给药方案和采集血样方法 |
4. 药动学实验结果 |
4.1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4.2 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
5. 讨论 |
5.1 血管畸形动物模型的选择 |
5.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内释放效果 |
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家兔耳缘静脉局部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给药方案 |
2.3 宏观肉眼观察 |
2.4 微观光镜观察 |
3. 实验结果 |
3.1 肉眼观察结果 |
3.2 光镜观察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应用前景展望 |
本文缺点及不足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
(10)口服泼尼松与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咸钧.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09)
- [2]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临床分析[J]. 李冬仙. 山西医药杂志, 2019(14)
- [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的研究进展[J]. 邓佳欣,陈悦,陈媛,王艳. 口腔疾病防治, 2019(01)
- [4]聚桂醇联合平阳霉素、曲安奈德血管瘤内注射疗法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的观察[J]. 高华,徐广琪,霍然.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12)
- [5]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诊治进展[J]. 周子竣,张靖.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8(06)
- [6]整形外科手术治疗儿童期口腔颌面部大面积软组织血管瘤的效果[J]. 徐江,文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27)
- [7]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观察[J]. 夏丽霞. 中国当代医药, 2017(11)
- [8]头颈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回顾与展望[J]. 赵怡芳,贾俊.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04)
- [9]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D]. 陈奋. 沈阳药科大学, 2015(01)
- [10]口服泼尼松与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比较分析[J]. 曾威,张志利,卢文辉,陈柳兰.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