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住院110例临床分析

带状疱疹住院110例临床分析

一、110例住院带状疱疹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1](2021)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中大幅下降,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与公众对疫苗接种认知不足、接种人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有关。本共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专家临床经验, 就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免疫预防等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指导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刘鑫[2](2021)在《256例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带状疱疹近年来中老年年龄段比例上升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疾病缠绵难愈,进而寻求更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业内专家的关注。本研究回顾分析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基础诊疗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对病例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式以及愈后疗效进行分析与总结,为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家科技推广软件中医传承计算平台(3.0)为技术支持,运用该系统对患者2020年1月—2020年12月皮肤科住院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发病季节)、既往史、专科情况、证候分型、用药规律等,并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特征。结果:1一般资料:共收纳256例临床资料,在性别差异方面,女性(155人,占比60.5%)>男性(101人,占比39.5%);在发病年龄段方面,主要集中在60-70岁,共109例,占比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季节方面,各个季节均可发病,而秋季>春冬夏季,秋季患者的发病率较高,有106例,占比41.40%;在基础疾病影响方面,256例患者中以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为纳入基础疾病,其中患有内科疾病患者136例,占比53.1%。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方面,吸烟者有51人,饮酒者54人,分别占比19.9%、21.1%,既无吸烟也无饮酒者181人,占比70.7%。2中医资料:证型有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及气滞血瘀证,以肝经郁热证型多发,高达195例,占三种证型之和的76.2%;带状疱疹的好发部位居于前六位降序排列为胸背、头面、腰腹部,分别为145、123、101次,占比28.9%、24.5%、20.1%,占总比重73.5%;舌脉方面则以弦脉、滑脉,结果分别示27%、22%;舌红、苔黄腻出现率最高,结果分别示64%、36%;治疗以入心肝二经的“苦、寒”性清热药物为主,分别为3990次(40.5%)、2532次(49.5%)、1948次(55.4%)。以生地黄(193次)、川芎(191次)、龙胆(190次)、延胡索(165次)为代表,其中在止痛方面,口服药以川芎、延胡索、牡丹皮、川楝子、夏天无止痛效果突出,总频次为802次,共占比28.4%;同时外治法以耳穴压豆、耳尖放血、TDP神灯、普通针刺、火针治疗为主要疼痛治疗手段,可缩短住院时间。3西医资料:治疗前皮损评分均值为6.00±2.15分,治疗后皮损评分均值为0.87±0.72分。入院患者疼痛评分均值为6.80±0.97分,治疗后疼痛评分均值为2.65±0.45分;患者既往史统计结果为高血压3级46例,2型糖尿病41例,高血压3级30例,共计117例,占总基础疾病的50.4%。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内科疾病更易引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发病;治疗上应用抗病毒药物、止痛药、糖皮质激素以及红光、冷喷等外治法,对疼痛缓解效果较好。4最终通过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使治疗有效率达98.4%。结论:1带状疱疹的发病年龄集中在中老年;秋季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大部分患者患有一种或多种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2证型以肝经郁热证较多发;舌脉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主;部位多发于头面胸胁部。3本院的特色中西医结合内治法为常规西医治疗配合各证型基础方加减延胡索、川芎、牡丹皮、夏天无等药物,总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院的特色外治法为火针、耳穴疗法及光电的结合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

王鑫栋[3](2021)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回顾性分析和cAMP/PKA通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火针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临床中多采用综合疗法,我院针灸科形成了以火针为主治疗PHN的临床特色。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病例中火针为主疗法治疗PHN的临床疗效,结合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PHN的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火针对PHN模型大鼠的疼痛行为学、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cAMP、PKA、TRPV1蛋白的影响,验证火针治疗PHN的疗效,初步探讨火针的镇痛机制;基于cAMP/PKA通路使用其抑制剂H-89和激动剂8-Br-cAMP明确火针是否通过该通路发挥镇痛作用,分析PKA抑制剂和激动剂对痛觉过敏的影响,探讨火针疗法可能存在的优势。方法:本研究分为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动物实验两部分。在临床回顾性研究中,筛选并收集整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房的PHN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发病节气、现病史、既往病史、受累神经、中医证型、疼痛分级、VAS评分等数据信息,将病例随机分为火针为主治疗组和药物综合治疗组,采用EXCEL表格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归纳,用SPSS21.0软件统计,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PHN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通过Ma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季节、疼痛程度、疼痛区域等因素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由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HN发病的影响因素。动物实验分为两部分:(1)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造模组(RTX)、溶剂组(Solvent)、火针组(FA)、加巴喷丁组(GBP,n=8)。采用树脂毒素(RTX)诱导PHN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数据,大鼠出现热、痛分离现象标志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相应各组进行火针、药物干预,造模前3天及造模后每隔1日检测大鼠机械刺激阈值(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PWT)和热刺激阈值(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环腺苷酸(cAMP)、蛋白激酶A(PKA)、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TRPV1)蛋白表达情况,观察火针治疗PHN大鼠的疗效,初步探讨火针的镇痛机制。使用Grapad prism 8.0软件画图,SPSS21.0软件统计,行为学数据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Sidak’s检验,WB蛋白灰度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溶剂组、抑制剂组(RTX+H-89)、抑制剂+火针组(RTX+H-89+FA)、激动剂+火针组(RTX+8-Br+FA,n=8),造模前3天开展行为学检测以确保RTX造模成功,造模后每隔1日对大鼠PWT和TWL进行行为学检测。使用cAMP/PKA通路的抑制剂(H-89)、激动剂(8-Br)分别联合火针进行干预,抑制剂和激动剂分别在实验早期(第5d、7d、9d)和实验晚期(第19d、21d、23d)使用,中间为单纯火针干预期。干预疗程结束后,大鼠DRG取材,结合大鼠行为学数据观察DRG中cAMP、PKA、TRPV1蛋白表达变化。基于cAMP/PKA通路使用其抑制剂H-89和激动剂8-Br明确火针是否通过该通路发挥镇痛作用,同时通过不同时间点的干预因素,分析PKA抑制剂和激动剂对PHN疼痛的影响;结合实验一,分析火针疗法的治疗优势。结果:1.回顾性研究(1)80例研究对象中,PHN住院患者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总人数的72.5%,且PHN患病人数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步升高趋势,这与既往文献资料相一致;PHN患者男女比例1:1,各年龄段中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N秋冬季节发病人数明显多于春夏季节,占59%;按照传统节气划分,夏至1人,冬至最多7人,不同季节PHN发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析,湿热证、肝经实证分别有39例(48.75%),21例(26.25%),不同证型PHN发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N住院患者入院时中度疼痛23例(28.75%)、重度疼痛54例(67.5%);疼痛性质划分,疼痛为刺痛的患者20例,占比25%;灼痛19例,占比23.75%;疼痛分布区域最多为肋间神经区,三叉神经区、颈神经区次之;不同年龄段疼痛性质、疼痛程度及疼痛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火针为主和药物综合疗法在治疗前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为主的治疗方案在降低VAS评分上优势更明显,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入院时VAS疼痛评分、疼痛区域、季节、节气、中医证型、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肿瘤、高尿酸、手术病史等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入院时VAS疼痛评分、疼痛区域、季节、节气、证型、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肿瘤、高尿酸、手术等病史对主要观察指标VAS无显着影响;年龄因素是PHN发病的的危险因素(P<0.05,OR>1)。2.实验一结果如下:(1)RTX造模实验第6d,RTX组PWT值(10.41±0.76),下降超过基线均值(22.00±2.20)的50%(P<0.01);TWL值(16.73±1.46)明显高于基线水平(11.87±1.0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鼠出现热、痛分离趋势,提示RTX成功诱发PHN模型。(2)不同干预措施对大鼠PWT的影响实验第6d,FA、GBP组PWT值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实验第23d达到最大值。实验第8d,FA组干预PWT值为(11.51±0.70),显着高于RTX组(9.86±0.7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8d,GBP组PWT值为(12.03±1.34),显着高于RTX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GBP组两组PWT值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干预措施对大鼠TWL的影响实验第8 d,FA、GBP组TWL值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实验第12 d,FA组干预TWL值为(15.64±0.70),显着低于RTX组(18.19±1.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第10 d,GBP组干预TWL值为(15.04±0.70),显着低于RTX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BP组与FA组TWL值(16.77±0.72)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3 d开始,FA组TWL值(13.93±1.61)明显低于GBP组(14.56±0.42),与Control组(12.57±1.46)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DRG中cAMP、PKA、TRPV1蛋白表达RTX组与Control、Solvent组相比,DRG中cAMP、PKA、TRPV1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FA、GBP组与RTX组相比,DRG中cAMP、PKA、TRPV1蛋白表达均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组与GBP组相比,FA组TRPV1蛋白明显高于GBP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AMP、PKA蛋白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二结果如下:(1)进一步验证了实验一的造模结果,证明了RTX能够成功诱发PHN大鼠模型。(2)PKA抑制剂H-89改善了PHN大鼠的机械痛敏状态,降低了TWL阈值水平,同时抑制了DRG中cAMP、PKA、TRPV1的蛋白表达;H-89+FA组抑制剂使用期间(实验早期、晚期),与火针协同发挥镇痛作用,加快了机械刺激阈值回归基线水平,提高了cAMP、PKA、TRPV1的蛋白表达水平。(3)cAMP激动剂8-Br降低了PHN大鼠的PWT值,升高了TWL阈值,扩大了PHN大鼠的热痛分离趋势,加重了PHN症状,8-Br+FA组与H-89+FA组相比,cAMP、PKA、TRPV1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Br+FA组在实验中期(单纯火针干预期间),火针发挥了有效的治疗作用,改善了机械痛敏,降低了TWL阈值水平;与实验一中火针对TWL作用相吻合。(4)实验第21d,H-89+FA组TWL值与Sloven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89组与Slovent组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3d,H-89+FA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89组与Slovent组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上所述,回顾性分析显示火针为主疗法在改善中重度PHN患者VAS评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PHN患者的发病人数随年龄升高而增加;PHN发病可能与季节、节气因素相关。性别、入院时VAS疼痛评分、疼痛区域、中医证型、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手术病史等因素与PHN发病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因素是PHN发病的的危险因素(P<0.05,OR>1)。动物实验表明RTX造模后PWT和TWL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出现热痛分离现象,这与PHN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证明RTX能成功诱发PHN模型。火针干预后,PHN大鼠DRG中cAMP、PKA、TRPV1蛋白表达均明显上升,PWT阈值上升,改善了机械痛敏的状态;TWL值下降,恢复了位于C类神经纤维上TRPV1(温度感受器和热伤害感受器)的蛋白表达,热痛分离趋势得到改善。cAMP/PKA通路抑制剂和激动剂的使用验证了该信号通路参与了PHN疼痛发生发展过程,是火针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通路之一。同时发现PKA抑制剂H-89对机械痛敏和热阈值的上升均有抑制作用,H-89的这一作用,可能成为治疗PHN药物研究的新方向。火针、H-89、加巴喷丁在改善机械痛方面的镇痛效果接近,但在PHN发展后期,火针对热痛调控作用明显优于加巴喷丁和H-89,火针组的TRPV1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药物组。火针具有“以热引热、火郁发之”的作用,其对热痛的调控优势可能与其高温作用有关。

买买提艾力·卡的[4](2021)在《异常胆液质成熟剂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镇痛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整理分析带状疱疹的维吾尔医症候分型、治疗原则、方法及其常用药;评价异常胆液质成熟剂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用动物实验验证异常胆液质成熟剂的镇痛效果。方法:1)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回顾性调查,本研究通过对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2006年1月至2020年9期间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一般资料、维吾尔医证候分型、治疗原则、方法及其常用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2)临床疗效观察,选取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皮肤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再选取3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异常胆液质成熟剂,两组均设定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CD3+、CD4+、CD8+、CD4+/CD8+指标,并观察治疗前后疼痛消失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皮疹停发时间和皮疹结痂时间。3)镇痛作用实验研究,(1)热板法实验:实验动物50只雌性健康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异常胆液质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给予纯净水,阿司匹林组给予5mg/m L浓度的药液,胆液质成熟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056、0.112、0.224g药粉/m L浓度的药液,每天1次,连续5天。给药前后分别记录自其足底接触热板至出现舔后足动作的时间,作为痛阈指标。(2)醋酸扭体实验:实验动物60只雄性健康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异常胆液质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给予纯净水,阿司匹林组给予5mg/m L浓度的药液,异常胆液质成熟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056、0.112、0.224g药粉/m L浓度的药液,每天1次,连续6天。给药结束后每只雌性小鼠腹腔注射0.7%冰醋酸生理盐水溶液10m L·kg-1,记录20min内小鼠的扭体次数,比较各给药组与空白组的差异。结果:1)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回顾性调查符合纳入标准的1084例带状疱疹患者中,异常胆液质型887例(81.8%),其次为异常脾液质为123例(11.3%);成熟异常体液疗法使用率达94.5%;异常胆液质成熟剂使用率达82.9%;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总有效率为93.2%。2)临床疗效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D3+、CD4+、CD8+T、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疼痛消失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止疱时间和结痂时间明显缩短(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镇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给药前各组小鼠体重、痛阈值无显着性差异;异常胆液质成熟剂高剂量组在给药结束后2h与空白组有显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ABSM低、中、高组小鼠扭体次数均减少(P<0.05),高剂量组尤为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异常胆液质成熟剂对带状疱疹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发挥作用。2)异常胆液质成熟剂对小鼠具有镇痛作用。

蒋暑雨[5](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朱小芳[6](2020)在《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艾灸作为辅助治疗及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不同时间介入艾灸来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通过观察近期、远期临床疗效,为优化艾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方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我院带状疱疹病人诊疗证型分布以及老年人生理特点,得出此次临床观察带状疱疹的基本证型为脾虚湿蕴证。本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口服伐昔洛韦缓释片及中药治疗),试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4~5天内介入治疗),试验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同加入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1~3天内介入治疗);三组基础治疗均为10天,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艾灸治疗均持续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以皮损愈合后为起始,通过微信、电话等回访方式了解皮损治愈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发生PHN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结果:(1)基线对比:分别对三组受试对象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疼痛评分、睡眠评分等一般资料进行了基线分析,结果提示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评分:三组受试对象一一按时测量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共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在这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并在各个观察时点上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从治疗开始直至随访观察结束,三组VAS评分的走向均呈下降趋势,三组分别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分组为前提,各观察时点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1分别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5个观察时点(具体同上)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在5个观察时点中睡眠自评量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各组内在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试验组1与试验组2、对照组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三组人群在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比较,p=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三组人群后遗症发生率存在不同。结论:艾灸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疗效确切,且越早使用艾灸治疗,在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效果越好。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黄敏敏[7](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郭清清[8](2020)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在常见皮肤病的水平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类固醇激素,可以调节磷酸盐与钙代谢和维持骨细胞的正常功能及分化。维生素D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多种细胞,具有促进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增强机体免疫耐受、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损伤、调节免疫等作用,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已有多项研究证明维生素D与多种皮肤病相关,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荨麻疹等。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是人体多种来源的维生素D水平总和,是评价体内维生素D含量的最佳指标。本研究意在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在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带状疱疹住院患者及正常人群中的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检测常见皮肤病(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带状疱疹)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中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探讨25羟基维生素D在上述皮肤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经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收集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148例住院患者作为常见皮肤病组(银屑病患者48例,湿疹/特应性皮炎患者50例,带状疱疹患者50例),同时间段在山东省立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人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入组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并采集入组人员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健康对照组和常见皮肤病组性别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常见皮肤病组(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带状疱疹)性别组成无差异(P分别为0.129、0.402、0.402)。2.健康对照组和常见皮肤病组年龄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银屑病组年龄组成无差异(P=0.473),湿疹/特应性皮炎组平均年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带状疱疹组平均年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健康对照组和常见皮肤病组的BMI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银屑病组BMI均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湿疹/特应性皮炎组的BMI均值无差异(P=0.052),带状疱疹组BMI均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4.健康对照组和常见皮肤病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银屑病组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特应性皮炎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338);带状疱疹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473)。5.健康对照组和常见皮肤病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健康对照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为60%;银屑病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为80%;湿疹/特应性皮炎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为62%;带状疱疹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为64%。6.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的相关影响因素。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作为因变量,性别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相关,女性发生维生素D缺乏是男性的2.867倍,OR值2.867,95%CI(1.524-5.393);年龄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不相关(P=0.059);BMI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不相关(P=0.37)。结论1.银屑病组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25-羟基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银屑病发病和发展的危险因素。2.3种常见皮肤病(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带状疱疹)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3.性别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相关,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4.进食富含高维生素D食物及增加户外活动,有可能纠正病理及健康状态下低维生素D的普遍现象。

张劲东[9](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周晓宇[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现代数据挖掘软件,探究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和规律,提高自身的临床技能。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月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中药处方,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将符合标准的病例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输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中药方剂组成及有关药物的四气、五味、功效、归经分类,并将结果制成图表以供分析使用。根据数据库,选择合适的高频次用药,并将高频次药物导入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24软件,进行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得出新的药物组合。结果:1.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共计168份,共使用中药86味,药物的总频次为2686次。使用频率前27位(≥20次)的药物有:当归、龙骨、黄芪、磁石、赤芍、炒酸枣仁、没药、乳香、柴胡、茵陈、蜈蚣、醋青皮、太子参、茯苓、栀子、川芎、炒谷芽、苍术、羌活、清半夏、醋延胡索、川楝子、葛根、防风、野菊花、党参、白术。2.对药物的四气进行分析,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寒性、平性、凉性、热性药。3.对药物的五味进行分析,最常用的是苦味药、辛味药、甘味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对药物的归经进行分析,肝经药物使用最多、其后为脾经、心经、肺经。5.对药物的功效进行分析,使用频次居前6位的依次为安神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气药、发散风热药、补血药。6.采用聚类分析,得出5组常用的药物:分别为C1:栀子、醋青皮、茯苓、炒谷芽、太子参、川芎;C2:没药、乳香、蜈蚣、茵陈;C3:磁石、酸枣仁、赤芍;C4:当归、黄芪、煅龙骨;C5:党参、白术、野菊花、防风、葛根、苍术、羌活、清半夏、醋延胡索、川楝子。结论:1.从四气结果观察:温性药的使用最多,其次是寒性药与平性药。因温性药物药性平和,取其温通健脾,理气止痛的功效;寒性药在治疗中发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平性药平调寒热兼能补益,适用于疾病各期。药物五味中:以苦味、辛味、甘味最多,苦味能泻火燥湿,辛味能行气活血,甘味能补益以治本,诸味合用,体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药物归经中:肝、脾、心、肺、胆、肾位居前列,尤以肝、脾为主,调理肝脾为重点,也需兼顾其他脏腑。从药物功效来看:以安神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发散风热药、补血药、理气药的使用较多,说明治疗当以驱邪扶正相统一。2.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谢艳秋临床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进行了挖掘,得出了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和治疗思路,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110例住院带状疱疹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0例住院带状疱疹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256例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外治法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回顾性分析和cAMP/PKA通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方医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1.1.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1.2 PHN的治疗现状
        1.2.1 HZ疫苗的预防
        1.2.2 常规药物治疗
        1.2.3 神经介入和神经调控治疗
        1.2.4 PHN的疼痛评估
    1.3 传统医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1.3.1 中草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法治疗
        1.3.3 联合疗法治疗PHN
    1.4 火针夹脊穴治疗PHN
        1.4.1 穴位的选择
        1.4.2 火针的渊源与发展
        1.4.3 火针应用与PHN患者体质之间的关系
    1.5 cAMP/PKA通路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联
        1.5.1 cAMP、PKA通路及因子
        1.5.2 cAMP/PKA通路在痛症领域的研究现状
    1.6 RTX诱导PHN模型的建立
第二章 火针治疗带状疱后神经痛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类型
        2.1.3 研究对象
        2.1.4 分组方法
        2.1.5 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2.1.6 随访及不良反应
        2.1.7 统计学方法
        2.1.8 回顾性研究流程图
    2.2 结果及分析
        2.2.1 基线资料结果
        2.2.2 中医证型分析
        2.2.3 疼痛分析
        2.2.4 基线资料分析
        2.2.5 结局指标分析
        2.2.6 不良反应
        2.2.7 多因素回归分析PHN发生的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AMP/PKA信号通路探讨火针治疗RTX诱导的PHN大鼠的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造模方法与模型评估
        3.2.2 疼痛行为学检测
        3.2.3 火针干预PHN模型大鼠
        3.2.4 药物加巴喷丁腹腔注射
        3.2.5 主要观察指标与检测
        3.2.6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一
        3.3.1 大鼠分组
        3.3.2 实验进度
        3.3.3 大鼠行为学变化趋势
        3.3.4 各组大鼠DRG中 cAMP、TRPV1、PKA的表达
    3.4 实验一结果分析
        3.4.1 实验结果分析
        3.4.2 火针对cAMP/PKA/TRPV1分子通路的调控作用
        3.4.3 火针的镇痛效应探讨
        3.4.4 阳性对照药的选取物和模型的建立
    3.5 实验二
        3.5.1 大鼠分组
        3.5.2 实验进度安排
        3.5.3 大鼠行为学变化趋势
        3.5.4 各组大鼠DRG中 PKA、TRPV1、cAMP的表达
    3.6 实验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名词中文、英文、简写对照表
    附录2 实验一大鼠随机分组情况
    附录3 实验二大鼠随机分组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异常胆液质成熟剂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镇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带状疱疹的维吾尔医证候分型及其常用药分析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排除标准
        5 药物名称规范
        6 统计方法
    二、异常胆液质成熟剂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量化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剔除脱落标
        7 样本量估算
        8 治疗方法
        9 疗效性观测指标
        10 疗效判定标准
        11 统计方法
    三、异常胆液质成熟剂对正常小鼠的镇痛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维吾尔医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6)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病例分组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2.1 带状疱疹西医诊断标准
        3.2.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
        3.2.3 带状疱疹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基础治疗
        4.1.1 口服免煎中药
        4.1.2 口服抗病毒药物
        4.2 试验治疗
        4.2.1 施灸部位
        4.2.2 回旋灸法操作
        4.3 观察方法及疗程
        4.4 技术路线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观察指标
        5.3.1 疼痛评估法
        5.3.2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5.3.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4 不良事件观察及应对措施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入组及脱失情况
        7.2 患者入组特征及基线比较
        7.2.1 三组性别比较
        7.2.2 三组年龄比较
        7.2.3 三组病程比较
        7.2.4 发病部位比较
        7.2.5 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7.2.6 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7.3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7.4 三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7.5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7.6 不良反应记录
    8 研究结果的探讨
讨论
    1 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西医理论基础
        1.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2 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1.4 发生PHN的危险因素
        1.4.1 年龄因素
        1.4.2 前驱期、疱疹急性期疼痛及皮损特点
        1.4.3 初治时间与诊疗方案
        1.4.4 免疫能力及伴基础疾病
        1.5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历史源流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带状疱疹的内治治疗
        2.4 带状疱疹的外治疗法
        2.4.1 针刺治疗
        2.4.2 灸法治疗
        2.4.3 中药外治
    3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探析
        3.1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
        3.2 参苓白术散处方探析
    4 艾灸探析
        4.1 艾灸目的与优势
        4.2 艾灸理论依据
        4.2.1 艾灸的中医理论认识
        4.2.2 艾灸现代药理研究
        4.3 灸量的掌握
        4.4 艾灸介入时间的选择
        4.5 艾灸选穴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1 中医命名
        1.2 病因病机认识
        1.2.1 古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辩证分型
    2 中医治法
        2.1 中药内治法
        2.2 中药外治法
        2.2.1 中药热奄包
        2.2.2 中药穴位贴敷
        2.2.3 中药熏蒸
        2.2.4 中药溻渍治疗
        2.3 中医非药物外治法
        2.3.1 针刺治疗
        2.3.2 灸法
        2.3.3 放血疗法
        2.3.4 穴位注射
        2.3.5 火龙疗法
        2.3.6 针刀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受试须知
附录3 筛查访问清单
附录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附录5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附录6 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录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8 申明及授权书

(7)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在常见皮肤病的水平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维生素D与皮肤相关性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古代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1.1 病名起源
        1.2 古代病因病机
        1.3 古代中医的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数据挖掘方法
    4.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2.药物的四气分析与探讨
    3.对药物的五味分析与探讨
    4.对药物的归经分析和探讨
    5.对药物的功效分析与探讨
    6.新药物组合的分析与探讨
    7.辨证调护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带状疱疹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110例住院带状疱疹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2)
  • [2]256例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D]. 刘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回顾性分析和cAMP/PKA通路机制研究[D]. 王鑫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异常胆液质成熟剂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镇痛作用研究[D]. 买买提艾力·卡的.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朱小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在常见皮肤病的水平检测[D]. 郭清清. 山东大学, 2020(02)
  • [9]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研究[D]. 周晓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带状疱疹住院11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