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趣味折纸活动及作文训练实验课(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1](2017)在《张化万作文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张化万是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1981年开始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程,把活动、科学实验引入作文课堂,“玩玩说说写写、做做说说写写,吃吃说说写写”,学生主动欢乐地学作文、写作文。张化万老师的这些作文教学理念及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本论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张化万作文教学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启示。论文主要分成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实录的分析,总结了现今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学生写作有难度、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说明急需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进行有益革新尝试。第二章阐述了张化万作文教学理念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生活为作文源泉、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个性化发展”为作文教学取向三个方面。第三章和第四章阐述了张化万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第三章主要论述游乐生活作文教学、梦幻生活作文教学的启示。根据张化万老师的作文教学方法,笔者进行了“画画说说写写”式的游乐生活作文教学和“依托文本”式的梦幻生活作文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四章主要探究生活应用作文教学和科学小实验作文教学的启示。受到张化万老师的作文教学的启发,笔者让学生学习制作贺卡、写留言条、写启事、写信,采用“口语训练卡”的方式加强孩子和家长的沟通。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尝试进行学科整合,将作文教学与科学课结合,设计了科学实验作文课《奇妙的变化》,受到学生欢迎。结语部分进一步概括了张化万作文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今天的启示,说明他的作文教学的时代性,指出我们应该抓住他的作文教学革新的精神实质,与时俱进地进行革新尝试。
朱珠[2](2014)在《介入与融合 ——关于以现当代艺术作为设计教学资源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以来,艺术、设计、建筑三者互动发展,从理念到方法,从形式到表现均成为艺术教育及设计教育的重要资源,并越来越多的影响着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实验。大量有说服力的案例表明,现当代艺术作品,无论从资源到主题、从视角到方法、从文本到样式、从体裁到媒介等,都给予了艺术设计以丰富经验与重要启示。反之亦然,概念性设计、实验性设计、前卫设计、未来设计乃至“超设计”、“反设计”等设计门类或概念,无一不浸淫在现当代艺术的语境之中,表现出与其并行乃至融汇的本体意义与语法规则。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为两者极具相似度的哲学深度、心灵睿智、批判意识及构思方式;而艺术与设计本身所蕴含的各种求异求变的特质也使得两者在形式创造上有着异曲同工的涵义。现当代艺术的创作特点决定了其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设计色彩,“策略”对应“设计”,从某种角度而言,现当代艺术作品的生成方式与过程,就是一项基于主观行为的设计活动与造物过程。自包豪斯开始,现当代艺术在国外艺术设计教育乃至建筑教育中,一直是十分重要且需积极应对的课题。利用现当代艺术的某些资源、主题,以发展出形式多样的“想法”、“看法”及“手法”,在启发思维能力、训练实验态度与探索精神、培养形式感与趣味感等方面,有着其它类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与此同时,现当代艺术更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理论阅读、案例分析、课题设计、作业编排、教材文献等方面介入设计教学之中,或丰富充实,或综合交叉,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艺术设计教学的本体构成部分,为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课题的研究,将出发点建立在对现当代艺术的“设计性”的认识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试图寻找并发现隐显于其中的有价值的课题形式,以提出一系列相关的实验与构想。首先,运用现代课程学理,通过要素提取、横向选择、形式游戏、逻辑构成、多元展开、交叉融汇等方式,对所选取对象进行解析与设定,将有意味的素材作为具体课题的切入点及作业编排的线索,从而使现当代艺术在课程的名义下可教可学。其次,对目前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现当代艺术与设计教学成功结合的案例进行分析,围绕论点进行论述,并阐释自己的看法。第三,在个人教学实践和课程试验中,综合汇聚出一个将现当代艺术作为设计教学课题资源的一般结构以及课程教授中可以具体实施的有效体例。从而,使现当代艺术与设计教学的融合与互动成为一种自觉自律的课程形态与教学模式。
董蓓菲[3](2005)在《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教育思想,在2001年美国12项最新教育研究中,被视为当代最广泛推动的一项教育革新。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新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如何在中国语文课堂里发挥功效,这是学科领域化解“先进教育理念和落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所必须解决的根本性命题。 合作学习源于英国,盛行于美国。在中国语文教育中倡导合作学习思想,至今已走过“直接翻译”——“间接评述”——“用合作学习理论框架阐释本国母语教育现象”等三个研究阶段。论题的研究宗旨是: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论题的研究目标是:借鉴合作学习思想的研究方式,构建中国本土的“基于合作的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 论文共分三个部分。首先,勾勒合作学习理论全貌;其次,以本土化研究视角,探索我国语文教学借鉴合作学习思想的路径;最后,构建“基于合作的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证研究。 论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合作学习理论。这部分的四个章节依次为:提出合作学习的含义,并界定相关概念;陈述合作学习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勾勒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进展;阐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石——社会心理学依据、认知心理学依据和动机心理学依据;介绍合作学习教学原理:基本思想、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方法。第四章的介绍在阐明合作学习本体观点之后,再辅以中国本土语文教学实例加以诠释。 论文第二部分从两个层面展开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思考。第五、六章分析合作学习在实现语文课程特性、运用“小班化教育”载体所具有的优势,探讨合作学习与“小班化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七章先进行合作学习思想的本土化探讨,再从深层背景审视美国、德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母语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所走过的验证、模仿到整合的轨迹,定位论文从“借鉴”的层面,展开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 论文第三部分构建了“基于合作的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依据第二部分合作学习本土化的理性思考,展开本土化实践研究。第八章呈示模式构建计划;第九章生成模式整体构架;第十章阐述模式实验研究历程;第十一章论述在识字、口语交际、阅读和作文四个学习领域中模式实施的范式,并展望模式演进趋势,提出模式推进和突破的必然趋向。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 1.研究具有国际视野又立足本土化视角。基于西方文化背景探讨合作学习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基于我国社会文化、语文课程体系,对合作学习思想进行剖析,提出本土化研究思路,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向孟岚[4](2000)在《趣味折纸活动及作文训练实验课》文中提出
二、趣味折纸活动及作文训练实验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趣味折纸活动及作文训练实验课(论文提纲范文)
(1)张化万作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
第一节 学生问卷调查 |
一、学生问卷设计及数据 |
二、学生问卷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访谈 |
一、教师访谈实录 |
二、教师访谈分析 |
第二章 张化万作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
第一节 以生活为作文源泉的启示 |
一、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 |
二、写作教学向家庭、社会、自然界开放 |
第二节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启示 |
一、教师树立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 |
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途径 |
第三节 以“个性化发展”为作文教学取向的启示 |
一、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 |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
三、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 |
第三章 张化万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上) |
第一节 游乐生活作文教学的启示 |
一、游乐生活作文的训练方式及实施过程 |
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
第二节 梦幻生活作文教学的启示 |
一、梦幻生活作文的训练方式及实施过程 |
二、培养学生依托材料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
第四章 张化万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下) |
第一节 生活应用作文教学的启示 |
一、生活应用作文的训练方式及实施过程 |
二、开辟小学生写作实践应用的渠道和形式 |
第二节 科学小实验作文教学的启示 |
一、课内、课外科学小实验的习作训练 |
二、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2)介入与融合 ——关于以现当代艺术作为设计教学资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现当代艺术,一种趋向于“策略”的设计行为 |
二 研究目的:现当代艺术在设计教学中的价值 |
三 研究现状:现当代艺术与设计教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
四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一章 解读/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 |
第一节 现代主义的理论与形式特征 |
一 现代艺术反叛传统 |
二 视觉革命 |
三 潜意识的显现 |
四 理性的回归 |
五 形式实验室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与形式特征 |
一 后现代艺术开放的边界 |
二 回归物体 |
三 形式与观念的革命 |
四 环境与身体 |
第三节 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融合及互动 |
一 当代艺术跨界融合 |
二 艺术或设计 |
三 实验与可能 |
四 视觉与文本 |
五 事件与分析 |
第二章 缘起/包豪斯的先锋实验与教学课题设计 |
第一节 教学理念或对艺术的诘问 |
第二节 课程体系及教学结构 |
第三节 现代主义思潮与教学模式 |
一 表现主义的影响 |
二 构成主义/风格派的影响 |
第四节 形式导师的探索与实践 |
一 主观经验与客观认识方法——伊顿的教学课题设计 |
二 从点线面到抽象精神——康定斯基的教学课题设计 |
三 自然意象的创造与想象——克利的教学课题设计 |
四 艺术与技术的理性结合——莫霍利·纳吉的教学课题设计 |
五 对材料本质及表现力的探索——阿尔伯斯的教学课题设计 |
六 从芭蕾课程到由体态所延伸出的空间训练——奥斯卡·施莱默的教学与课题设计 |
第五节 工业化的试验场/作坊训练 |
第六节 价值分析与深远影响 |
第七节 一种现象/从包豪斯到“美国式”教材体例 |
第三章 介入/形式要素与纯粹表现 |
第一节 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与表现 |
一 线条/一种轨迹辨认的方式 |
二 形态/从常态到非常态的异变 |
1 课题:对自然形态的分析 |
2 课题:对自由形态的创造 |
三 空间/多维域境的浸入式体验 |
四 色彩/光与色的意象 |
五 肌理/来自于表层结构的张力 |
六 光影/由幻化的抽象语言所展开的呈示 |
1 课题:时间的痕迹/运动中的光影 |
2 课题:基于“光”而显现的“影”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与表现 |
一 叙事/故事、话语与阅读 |
二 拟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 |
三 拼贴/异质材料的复调与交响 |
四 解构/对解除结构或消解界限的探索 |
五 翻译/由文化换码所产生的遗漏、误读和变异 |
六 身体/具有意识形态内涵的语言符号表征 |
第三节 当代艺术的形式与表现 |
一 身份/社会及文化关系的另一种指涉 |
二 时间/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
三 场所/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与个人经验的在场 |
四 语言/声音与概念的映像 |
五 科学/从现象到图像的建构、阐释和转化 |
六 精神/符号隐喻、语言游戏与心理暗示的超验状态 |
第四章 启示/建筑·音乐·文学·舞蹈 |
第一节 来自建筑的启示 |
一“距离”“测量”“身体的痕迹”/李巨川的建筑试验 |
二 五味俱全的“弥漫”/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案 |
三“交叠”“互渗”的“共时性”空间/“重屏”中的“透明性” |
四 课题设计 |
第二节 来自音乐的启示 |
一 以“行动过程”取代“结果目的”的“焚化”和“预构” |
二 课题设计 |
1 课题:视听转译 |
2 课题:五线谱的色彩图式化演绎 |
3 课题:从乐谱到建筑空间转化的可能性论证 |
第三节 来自文学的启示 |
一 “语言”/“言语”:“散点透视”下的“词”与“物” |
二 课题设计 |
1 课题:以写作替代运镜的高度视觉化文字表达 |
2 课题:对文字言语形象的视觉化再现 |
3 课题: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颠覆常规的画面铺陈方式 |
第四节 来自舞蹈的启示 |
一 姿态与样式/身体拼写术 |
二 课题设计 |
1 课题:对肢体比例、节点、运动流线的测绘 |
2 课题:身体语汇对图景的激活或颠覆 |
第五章 案例/来自教室的实验报告 |
第一节 形式的生成:体验/分析/表现(解咒) |
课题1:看法/关于形式体验的方法 |
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课题3:手法/关于形式表现的方法 |
第二节 模仿移植与变体演绎(接点) |
第三节 语法综合与语汇交叉 |
课题1:“视觉方式” |
课题2:“造型原本” |
第四节 显像之境:浮光掠影以外的抽象机理 |
课题0:微叙事 |
课题1:活动影像与装置(时间与空间)研习 |
课题2:“眨眼”(极短片)研习 |
课题3:经验时间 |
课题4:单频活动影像的视觉表达研习 |
课题5:纪录短片 |
第五节 与身体有关的故事 |
课题1:人与自身/与身体有关的故事 |
课题2:人与物态/内外/包裹 |
课题3:人与空间/动作/容器 |
第六章 交流/中外联合工作坊体验 |
第一节 “我/和我/和我自己(I/ME/MYSELF)” |
第二节 "Two Times"/关于造型艺术的注解 |
第三节 “符号:城市乐章”/跨学科实验设计 |
第四节 “镜头一迁移”/中法艺术院校研究生影像装置联合工作坊计划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背景/16-19世纪的欧洲学院派教育 |
第一节 学院与学院派 |
一 “学院” |
二 “学院派” |
第二节 美术学院的教学与课程 |
一 作为开端 |
二 作为传播 |
三 作为发展 |
四 作为改革 |
第三节 欧洲工艺美术学校的教学内容 |
第四节 欧洲建筑学院的教学内容 |
附录2 延展/关于“装置”的10组课题设计 |
课题1:概念,抑或界限/关于“装置”的语义读识 |
课题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随意”的潜台词是“逻辑” |
课题3:缺席与转世/建筑的转译密码(一种对立与含混的逻辑表达) |
课题4:压缩/延伸的拟态时空/戏剧舞台布景与道具的想象 |
课题5:常态眼睛与异样视觉/理查德·威尔逊装置作品的多种演绎方式 |
课题6:想象是一种选择/如何让自己成为无知者 |
课题7:实体与隐喻/由世博展馆所展开的另类思考 |
课题8:假说与现实的缝合/对“印象”的提取与拼贴 |
课题9:混杂的并置与无序的表象/把装置嵌入道具而引出的幻觉混沌 |
课题10:事件或仪式/对某种固定模式及惯习的颠覆与重构 |
(3)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合作学习概述 |
一、合作学习 |
二、合作学习相关概念界说 |
第二章 合作学习发展历程 |
一、合作学习的兴起 |
二、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合作学习理论基础 |
一、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
二、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
三、动机心理学的观点 |
第四章 合作学习教学原理 |
一、基本思想 |
二、教学策略 |
三、教学实施 |
第五章 合作学习与语文教学 |
一、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 |
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
三、语文教学模式的历史思考 |
四、合作学习与语文教学 |
第六章 合作学习与小班化教育 |
一、小班化教育的特征 |
二、小班化教育的价值取向 |
三、我国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条件分析 |
四、合作学习与小班化教育 |
第七章 合作学习本土化思考 |
一、合作学习思想的本土化思考 |
二、香港母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
三、台湾母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
四、美国母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
五、德国母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
六、合作学习策略的本土化思考 |
第八章 基于合作的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构想 |
一、研究架构与假说 |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 |
三、研究准备 |
第九章 基于合作的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建构 |
一、教学主张 |
二、基本结构 |
三、模式实施说明 |
四、教学模式例析 |
第十章 基于合作的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实证历程 |
一、进场准备 |
二、进入现场 |
三、资料收集 |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
五、实证信度和效度 |
六、结论 |
第十一章 基于合作的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 |
一、模式选择机制 |
二、模式运用范式 |
三、模式演进趋势 |
结语 |
附录 |
附录壹 |
附录贰 |
附录叁 |
附录肆 |
附录伍 |
附录陆 |
附录柒 |
附录捌 |
附录玖 |
附录拾 |
附录拾壹 |
附录拾贰 |
附录拾叁 |
附录拾肆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趣味折纸活动及作文训练实验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化万作文教学的启示[D]. 李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2]介入与融合 ——关于以现当代艺术作为设计教学资源的实验研究[D]. 朱珠. 南京艺术学院, 2014(03)
- [3]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 董蓓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4]趣味折纸活动及作文训练实验课[J]. 向孟岚. 小学教学参考,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