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gulation of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Apoptosis by Trichostatin in HL-60 Cells(论文文献综述)
唐航军[1](2021)在《新型HDAC 6抑制剂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是一类催化组蛋白和非组蛋白赖氨酸残基去乙酰化的酶,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重要作用。自2006年以来,已经有5个广谱HDAC抑制剂上市;HDAC酶亚型较多,而这些上市抑制剂大多是异羟肟酸类,且缺乏选择性,存在药代动力学性质差、毒副作用大的缺点。研究表明选择性抑制HDAC 6也能发挥抗癌作用,且毒副作用较小,因此,有必要研究选择性HDAC 6的新结构抑制剂。基于已知HDAC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和小分子抑制剂与HDAC 6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了HDAC 6抑制剂的药效团特征;针对HDAC抑制剂的三部分:表面识别基团、连接基团和锌离子结合基团,本论文进行了设计:其中表面识别基团为立体异构的表面积较大的脯氨酸甲酯,连接基团为直链具有芳香亲酯性的联苯、3-苯基吡啶和对甲苯基;文献报道硝基和2-氨基乙醛是理想的金属螯合基团,我们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种锌离子结合基团,按照排列组合形式进行了拼接。本论文共设计合成24个目标化合物,其中为23个新化合物(化合物3b除外),采用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了结构。以伏立诺他为阳性对照药,采用CTG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体外抑制肿瘤细胞HL-60、Hela和RPMI 8226的增殖活性;进一步测定优选化合物6c、6d、6e、6f、3b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细胞毒性;结果表明,设计合成的部分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与阳性药相当,其中化合物6c对HL-60的IC50仅为0.31μM,对正常肝细胞HL-7702的IC50为21.07μM,选择指数SI为67.97;不仅在细胞水平上优于对照伏立诺他,毒性也更小,具有进行体内抗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的潜在价值,值得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丹辉[2](2020)在《曲古抑菌素A促进食管鳞癌细胞迁移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治疗肿瘤的新兴手段,尤其适用于中晚期癌症患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HDAC活性,促进抑癌基因转录,发挥强大抗肿瘤功效。但是,近几年文献报道,HDAC抑制剂具有增强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HDAC抑制剂具有抑制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细胞增殖的作用,但HDAC抑制剂对ESCC细胞迁移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阐明HDAC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对ESCC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抗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选用KYSE-150、EC9706两种ESCC细胞系。首先,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TSA对ESC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然后,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SA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记物及组蛋白H3K9乙酰化(H3K9Ac)水平表达的影响;其次,通过转染小干扰RNA Slug(Small interfering RNA Slug,si-Slug),利用Transwell实验技术检测小干扰RNA敲低Slug后对TSA所诱导的ESC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MT相关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最后,通过给予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抑制剂(U0126、PD98059)、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抑制剂(PAI-039)以及溴结构域蛋白4(Bromo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4,BRD4)抑制剂(JQ1),检测不同抑制剂对TSA诱导的ESC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TSA明显增强ESCC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TSA除了增加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水平外,还使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下调,β-catenin、Vimentin和Slug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同时ERK1/2的磷酸化(p-ERK1/2)水平也明显上调。通过转染si-Slug,将Slug敲低,TSA增强ESCC细胞迁移的能力被明显抑制,EMT现象也明显被逆转。其次,U0126也明显降低了TSA诱导ESCC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加,并且下调ERK下游信号分子PAI-1的表达水平。PAI-1抑制剂PAI-039抑制TSA诱导的ESCC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加,抑制EMT发生,但是对Slug蛋白表达水平并无影响。组蛋白乙酰化可招募BRD4,BRD4抑制剂JQ1逆转TSA诱导的ESCC细胞中p-ERK1/2、PAI-1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以及TSA引起ESCC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强与EMT的发生。结论(1)TSA通过促进Slug转录,引起EMT发生,进而增强ESCC细胞的迁移能力;(2)TSA通过激活BRD4/ERK/Slug以及BRD4/ERK/PAI-1通路,促进ESCC细胞的迁移。
胡鹏伟[3](2019)在《二氢卟吩类光敏剂&HDAC抑制剂双模抗肿瘤给药体系的合成、表征及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利用光敏剂经特定波长光活化产生活性氧,对肿瘤或特定部位细胞进行杀伤,进而治疗多种疾病的新方法,尤其是在皮肤病及浅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氢卟吩类光敏剂作为二代光敏剂的典型代表,因其具有吸收波长大、吸光系数高、清除速率快、结构多样等优点,成为新型光敏剂研究的热点。在肿瘤光动力治疗研究中发现,肿瘤组织经光动力治疗后细胞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ases,HDAC)活性显着升高,而组蛋白去乙酰化水平下降,进而可能引起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及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目前临床上光动力疗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能够利用药物分子设计或新型载药体系实现HDAC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s)与光敏剂共同给药,可以结合HDACis与光动力疗法的不同作用机制,有望提升单一治疗模式的抗肿瘤活性,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论文的工作分为两部分内容:(1)首先我们尝试以二氢卟吩类光敏剂焦脱镁叶绿酸a为原料,与经典的HDACis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共价交联合成新型双模小分子药物,以期实现药物的一体多效和不同抗肿瘤机制的协同作用,并初步研究了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2)为克服光敏剂和HDACis两种药物溶解性差、体内半衰期短的缺点和提高二者的共同给药效率和以及增强靶向性,我们设计合成了具有叶酸靶向、肿瘤部位pH敏感释药并共价结合HDACis西达本胺的自组装纳米胶束药物联合递送系统。在胶束形成时通过胶束内部疏水作用实现光敏剂焦脱镁叶绿酸a的共载药,最终达到光敏剂与HDACis靶向共同给药,协同增效等目的,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荷瘤小鼠体内实验验证了其抗肿瘤作用。一、小分子双模抗肿瘤药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探究本部分首先以叶绿素a为原材料,经过两步酸降解反应得到二氢卟吩类光敏剂焦脱镁叶绿酸a,然后用含有氧化还原响应型二硫键的胱胺将光敏剂与HDACis(SAHA)共价交联,合成了兼具光、化疗抗肿瘤活性的新型Chlorin-SS-HDACis双模小分子化合物。合成的Pha-SS-SAHA化合物与原光敏剂Pha的紫外吸收图谱相比,其最大吸收波长有9 nm的蓝移,组织穿透性有所下降。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显示,Pha-SS-SAHA可有效的杀伤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根据CCK-8法测定结果计算出未经光照条件下Pha-SS-SAHA、Pha和SAHA的IC50值分别为9.505±0.540μM、7.171±0.400μM和4.576±0.609μM,Pha-SS-SAHA相比原光敏剂其暗毒性有所下降。经10J/cm2光照条件下Pha-SS-SAHA、Pha的IC50值分别为0.821±0.051μM、0.499±0.018μM。当分别给予1μM Pha-SS-SAHA、Pha或SAHA时,经10 J/cm2光照后,对孵育24 h的B16-F10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细胞坏死的比例分别为65.54%、92.01%、17.12%。与原光敏剂Pha相比,Pha-SS-SAHA对肿瘤细胞的光毒性降低,这可能与SAHA对Pha的卟吩环产生空间位阻,影响ROS的生成有关。更大的可能是共价键的交联影响了光敏剂分子的有效释放,该策略或交联方法不太适合该两种药物的共同给药。因此,这也是我们开展本论文第二部分工作的重要原因。二、叶酸靶向的pH响应型高分子双模抗肿瘤胶束的合成、表征及活性研究西达本胺是一种苯甲酰胺类HDACis,是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该类原创新药。本部分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具有pH响应性的共载药纳米胶束Pyropheophorbidea@Folate-Polymer polyethylene glycol-b-poly(aspartic acid)-Chidamide(Pha@FPPC),首先将西达本胺接枝到pH响应型嵌段聚合物PEG-b-PAsp上,同时在聚合物的头部缀合叶酸(FA)作为靶头,增加药物传递系统的靶向性。在该两亲性嵌段共聚物FPPC通过自组装作用形成胶束时,难溶性的光敏剂脱镁叶绿酸a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封装于胶束内部,形成共载药纳米胶束Pha@FPPC。该共载药胶束可实现光敏剂与西达本胺的共同靶向给药和肿瘤部位响应性释放,有望起到不同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协同作用。(1)以L-天冬氨酸β苄酯(H-Asp(OBzl)-OH)为原料经过分子内环化反应,分子间聚合反应,水解反应制得FA-PEG-Pasp。然后以2-(7-氧化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HATU)为缩合剂酰胺键共价结合西达本胺,制备得到两亲性嵌段聚合物FPPC。1H-NMR表征表明FPPC同时含有西达本胺与FA-PEG-Pasp的特征吸收峰,证明高分子材料的构建成功。该高分子材料FPPC在PBS溶液中可通过自组装形成胶束,过程中可利用疏水相互作用将Pha封装于胶束内部,完成叶酸靶向pH响应型高分子双模抗肿瘤的胶束Pha@FPPC的构建。(2)分别对载药胶束与空白胶束的载药量、粒径和Pha的pH响应释放进行检测。经测定胶束中Pha的载药量为4.67%,通过透射电镜对空白胶束和载光敏剂胶束的微观形态观察发现空白胶束粒径在83nm左右,载药胶束粒径在91 nm左右,均具有规则的球状形貌。载药胶束在pH 5.2和pH 7.4条件下的72 h释放量分别为60.70%和47.75%,具有较好的pH响应性。(3)利用体外细胞杀伤实验分别测定了Pha@FPPC对A2780、B16-F10和HUVEC三种细胞的体外光动力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相比于模型光敏剂Pha,Pha@FPPC均具有更低的暗毒性与更高的光毒性(在B16-F10细胞系中,光毒性的IC50值由0.186μM降至0.169μM,暗毒性的IC50值则由4.722μM上升到34.614μM,暗毒性/光毒性提升了8倍)。在细胞水平考察了Pha@FPPC对B16-F10的体外靶向性及细胞摄取能力。利用Pha自身的红色荧光,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使用相同Pha浓度的Pha@FPPC、Pha@PPC和Pha孵育的肿瘤细胞进行观察,根据红色荧光强度确定三种给药方式的靶向性及摄取能力,结果显示Pha@FPPC>Pha@PPC>Pha。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从细胞凋亡水平、ROS产率及周期阻滞效果三方面对Pha@FPPC的抗肿瘤活性和机制进行评价。在光照条件下,给药浓度(按Pha计算)为0.1μM时,Pha@FPPC引起B16-F10细胞坏死比例高达95.45%,ROS平均产率为550.16,而单纯Pha诱导细胞坏死比例仅52.36%,ROS平均产率330.35,相比于模型药物Pha,Pha@FPPC将光动力杀伤的效果提升了近一倍。空白胶束FPPC对肿瘤细胞的G1/G0期产生阻滞作用,游离Pha主要将肿瘤细胞的阻滞在G2期,Pha@FPPC对肿瘤细胞的G1/G0和G2期均表现有的阻滞作用,表现出了Pha和西达本胺各自的细胞周期阻滞特征,表明该共载药胶束发挥了PDT与HDACis双重抗肿瘤作用。(4)在动物水平上进一步考察了Pha@FPPC的体内光动力抗肿瘤效果,实验采用C57小鼠,在每只小鼠右后肢接种1×105个B16-F10细胞,建立小鼠荷瘤模型。设立对照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Pha@FPPC组、Pha@PPC组、Pha组及FPPC组)五组,每组5只小鼠。各实验组在肿瘤接种第8天按Pha浓度为1 mg/kg进行尾静脉注射,45 min后对小鼠肿瘤部位激光照射360 s(光强度合计90J/cm2)。测量各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及小鼠生存情况,结果显示:Pha@FPPC给药组小鼠肿瘤的体积最小,生存时间最长,与对照组(p<0.001)、Pha给药组(p<0.01)和FPPC给药组(p<0.05)的治疗效果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同时对各组死亡小鼠的肺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与Pha组均出现多个的黑色素瘤肺部转移灶,而其他接枝有西达本胺的处理组未发现转移,显示出西达本胺对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成功合成出一种氧化还原响应性小分子双模抗肿瘤药物Pha-SS-SAHA,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但同时发现光敏剂分子Pha的光动力活性有所下降。同时成功的构建了一种pH响应性共载药纳米胶束Pha@FPPC,该Pha和西达本胺共载药胶束不仅表现出良好的pH响应性和靶向性,还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该共载药体系实现了肿瘤部位的“时空”释放,降低了光敏剂的毒副作用,同时延长了西达本胺的半衰期,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本课题探索了PDT联合用药新模式,显示出Pha@FPPC胶束具有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潜力,为临床解决PDT后肿瘤复发和转移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江雨波[4](2019)在《曲古抑菌素A处理乳腺癌细胞株SKBR-3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比较蛋白组学分析曲古抑菌素A处理人乳腺癌株SKBR-3与对照组的蛋白质组表达谱,探讨曲古抑菌素A抗乳腺癌的作用靶点及通路,为HADC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体外培养人乳腺癌株SKBR-3,根据药物处理分为:实验组(n=3)(TSA-treat)SKBR-3和对照组(n=3)(con)SKBR-3,药物处理48小时。2.采用基于TMT技术的比较蛋白组学对曲古抑菌素A处理人乳腺癌株SKBR-3及对照组的细胞全蛋白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和质谱鉴定。3.利用GO(Gene Ontology)软件、InterProScan软件、Wolfpsort软件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显着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以差异表达1.3倍为明显上调和明显下调为标准(P﹤0.05),共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共337个,包括169个上调蛋白和168个下调蛋白。上调蛋白集中在细胞质区域,作用于营养物质代谢和信号转导过程,具有催化活性、结合活性和转运活性;下调蛋白集中在细胞核区域,作用于细胞分裂、增殖和DNA合成、损伤修复过程,具有催化活性、结合活性、转录活性、和转运活性。研究结论:本研究筛选出多个差异表达蛋白质,曲古抑菌素A可能通过能量代谢、调节细胞周期、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靶蛋白而发挥其抗肿瘤机制。
张蕾[5](2019)在《基于Rap1GAP介导FAK/ERK信号探讨淫羊藿苷干预结肠癌增殖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美国癌症协会(ACS)发布的统计数据指出,在美国的肿瘤患者中,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列第三。由于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结肠癌近几年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目前,结肠癌的诊治强调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而结肠癌的诊断主要依赖肠镜等手段,大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癌症中晚期,只能依赖放疗、化疗、姑息治疗等提高5年生存率,因此寻找特异的早期诊断新型生物标志物及分子治疗靶点有重要意义。Rap是一种小分子G蛋白,参与细胞的多种功能,Rap活性的失调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RaplGAP是Rap特异的GTP酶活化蛋白,能够使Rap从GTP结合形式失活转变成GDP形式,而甘丙肽受体(galanin receptor,GALR)能够激活Rap活性。作为调控Rap活性的Rap1GAP和GALR与肿瘤也会有密切关系。在正常-结肠腺瘤-结肠癌这一发展过程中Rap1GAP和GALR发挥的作用是未知的。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在生长因子受体和整合素介导的信号中十分关键的调节因子,通过高度协调的信号网络调节致瘤和转移潜能来促进恶性肿瘤,这些信号网络协调各种细胞过程,如细胞存活,增殖,侵袭,上皮-间质转化等。细胞外信号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kinase,ERK)是丝裂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通路的主要成员之一,能够被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磷酸化激活,主要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因此调控FAK/ERK活性是癌症治疗的潜在靶标。目前尚不清楚在结肠癌中Rap1GAP能否通过抑制FAK/ERK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传统医学无肠癌一词,其症与“积聚“、“肠蕈”、“锁肛痔”等病接近,总病机为正虚邪实,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古籍记载:“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肾气不足与肠癌的发生有紧密关系,中医在治疗肠癌时强调补肾法。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是常用的补肾药,淫羊藿苷(Icarrin,ICA)是植物淫羊藿中提取的异戊烯化黄酮醇苷,通过各种机制如诱导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转移对广泛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是用于治疗癌症的潜力药物。然而淫羊藿苷抑制结肠癌的机制并不清楚,其调控Rap1GAP的研究未见报道。基于此,我们以Rap1GAP为切入点,对淫羊藿苷干预结肠癌增殖和转移作用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部分Rap1GAP和GALR在结肠腺瘤和结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Rap1GAP和三种甘丙肽受体(GALR1、GALR2、GALR3)在结肠癌,结肠腺瘤和正常人组织和粪便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大肠癌病理分型、分化程度等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石蜡包埋标本,结肠癌、结肠腺瘤各40例,正常结肠组织13例,收集粪便标本,结肠癌、结肠腺瘤各40例,健康人10例。采用qRT-PCR方法检测Rap1GAP和 GALR1、GALR2、GALR3 的表达。脾脏注射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膜型,成瘤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含0.5%生理盐水)、结果:大肠粘膜正常组织、腺瘤组织、大肠癌组织中Rap1GAP的表达量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结肠腺瘤组织中,Rap1GAP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腺瘤大小无关;与腺瘤病理分型有关,绒毛状腺瘤低于管状腺瘤(P<0.05);与腺瘤分级有关,高级别瘤变低于低级别瘤变(P<0.05)。在结肠癌组织中,Rap1GAP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无关、肿瘤大小无关;与肿瘤病理分型有关,在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组织中依次降低(P<0.05);与分化程度有关,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组织中的依次降低(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T1+T2期高于T3+T4期(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无淋巴结转移高于有淋巴转移(P<0.05);与远处转移有关,无远处转移高于远处转移(P<0.05)。健康人、腺瘤及大肠癌患者粪便中Rap1GAP的表达量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结肠腺瘤患者粪便中,Rap1GAP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腺瘤大小无关;与腺瘤病理分型有关,绒毛状腺瘤低于管状腺瘤(P<0.05);与腺瘤分级有关,高级别瘤变低于低级别瘤变(P<0.05)。在结肠癌患者粪便中,Rap1GAP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T1+T2期高于T3+T4期(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无淋巴结转移高于淋巴结转移(P<0.05);与远处转移有关,无远处转移组高于远处转移(P<0.05)。GALR1、GALR2、GALR3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结肠癌组织中无显着变化(y>0.05)。GALR1、GALR2、GALR3在健康人、结肠腺瘤、结肠癌患者粪便中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Rap1GAP的表达水平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结肠癌中逐渐降低,说明其可能参与了结肠细胞的早期瘤变,并且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阶段发挥着抑癌基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部分淫羊藿苷抑制荷瘤鼠结肠癌的增殖和转移作用及机制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淫羊藿苷对荷瘤鼠结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观察淫羊藿苷对结肠癌肝转移小鼠肝脏转移的影响,研究淫羊藿苷对荷瘤鼠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对数期的结肠癌HCT116细胞注射在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膜型,成瘤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含0.5%生理盐水)、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40、80、160mg/kg),希罗达组(267mg/kg),灌胃给药。每天观察各组裸鼠的饮食、精神、活动情况,每3天称量体重并测量肿瘤的长短径,绘制体重和肿瘤大小曲线;治疗结束后,将所有裸鼠处死,取出肿瘤组织称量,比较各组的抑瘤率;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Rap1GAP、FAK、pFAK、ERK、pERK蛋白水平的变化。将对数期的结肠癌CT26细胞经脾脏注射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膜型,成瘤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含0.5%生理盐水)、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40、80、160mg/kg),希罗达组(267mg/kg),灌胃给药。每天观察各组小鼠的饮食、精神、活动和腹部情况,治疗结束后,将所有小鼠处死,HE染色观察各组肝脏转移瘤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各组小鼠肝脏肿瘤中的Rap1GAP和pFAK、pERK蛋白水平。结果:成功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和小鼠结肠癌肝转移膜型。在皮下移植瘤膜型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各组裸鼠饮食、精神、活动情况、体重有显着差异;处死后发现淫羊藿苷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了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P<0.05);淫羊藿苷治疗后,Rap1GAP蛋白上调,FAK和ERK蛋白不变,pFAK和pERK蛋白下调,且呈剂量依赖性。在结肠癌肝转移膜型中,淫羊藿苷组小鼠的饮食、精神、活动等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处死小鼠后,各组小鼠肝脏均发现转移瘤。与对照组相比,淫羊藿苷组体重、肝重、瘤重均较轻,瘤/肝重比较小,肺和腹膜转移较少,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淫羊藿苷在体内能够抑制结肠癌肝转移,并且呈剂量依赖性;HE染色发现淫羊藿苷能够促进肿瘤组织坏死;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淫羊藿苷能够上调Rap1GAP,下调pFAK和pERK。结论:淫羊藿苷能够抑制荷瘤鼠的生长和转移,并且该作用可能与调控Rap1GAP和FAK/ERK活性有关。第三部分Rap1GAP调控FAK/ERK途径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目的:研究Rap1GAP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影响,探讨是否与FAK/ERK通路有关。方法:比较Rap1GAP在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人结肠癌细胞HT29、HCT116,DLD1中的表达;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LVPT-Rap1GAP(过表达Rap1GAP),三质粒系统病毒包装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感染HCT116细胞,培养阳性单克隆细胞株;构建PX459-sg-Rap1GAP质粒(敲除Rap1GAP),转染HT29细胞,培养阳性单克隆细胞株;MTT法检测Rap1GA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Rap1GAP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Rap1GAP对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FAK、pFAK、ER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 蛋白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FAK 抑制剂 Y15 和 EPAC2 激活剂 8-CPT-2’-O-Me-cAMP 干预 HCT116 后 Rap 活性和 FAK、ERK 等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TSA,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干预结肠癌细胞后Rap活性和FAK、ERK等蛋白。结果:成功筛选出HCT116-pLVPT-Rap1GAP单克隆细胞和HT29-PX459-sg-Rap1GAP单克隆细胞。在HCT116-pLVPT-Rap1GAP细胞中,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P<0.05),在HT29-PX459-sg-Rap1GAP细胞中,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在 HCT116-pLVPT-Rap1GAP 细胞中,G0/G1 期细胞增多(P<0.05),在 HT29-PX459-sg-Rap1GAP 细胞中,G0/G1 期细胞减少(P<0.05);在 HCT116-pLVPT-Rap1GAP 细胞中,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受到明显抑制(P<0.05),在HT29-PX459-sg-Rap1GAP细胞中,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5);在HCT116-pLVPT-Rap1GAP细胞中,FAK、ERK 不变 pFA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 蛋白下调(P<0.05),在HT29-PX459-sg-Rap1GAP 细胞中,FAK、ERK 不变,pFA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 蛋白上调(P<0.05);8-CPT-2’-O-Me-cAMP 作用后,HCT116 细胞中 Rap2-GTP增加,pFA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 上调(P<0.05),FAK 阻断剂Y15完全抑制这种作用。在HCT116和DLD1细胞中,NaB使Rap1GAP上调,Rap2、FAK、ERK 不变,Rap2-GTP、pFAK、pERK 下调(P<0.05);TSA 也能使 Rap1GAP 上调(P<0.05),5-Aza则无明显作用。在HT29细胞中,用NaB、TSA和5-Aza处理对Rap1GAP表达没有影响。结论:Rap1GAP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机制可能与Rap1GAP抑制FAK/ERK活化有关。结肠癌细胞HCT116和DLD1中Rap1GAP的表达受乙酰化调节,并且与调节Rap2的活性和ERK/FAK的磷酸化有关。第四部分淫羊藿苷通过Rap 1 GAP介导的FAK/ERK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调控Rap1GAP介导的FAK/ERK通路有关。方法: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5、10、15、20、25μmol/L)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HCT116细胞,采用MTT法检测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影响;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比较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侵袭和迁移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凋亡和周期的影响;qRT-PCR检测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中Rap1GAP的mRNA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淫羊藿苷对结肠癌细胞HCT116 中 Rap1GAP、FAK、pFAK、ER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对HCT116细胞的增殖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一定范围内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作用于HCT116细胞24h,48g,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1.04μmol/L,18.80μmol/L,17.26μmol/L;淫羊藿苷对HCT116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并且呈浓度依赖性;淫羊藿苷能够诱导HCT116细胞发生凋亡(P<0.05),并且呈浓度依赖性;淫羊藿苷作用后G0/G1期的HCT116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并且呈浓度依赖性;HCT116细胞中Rap1GAP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调,FAK、ERK 蛋白不变,pFAK、pERK、cyclin D1、cyclin E、MMP9、MMP2 蛋白水平下调(P<0.05)。结论:淫羊藿苷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作用Rap1GAP调控FAK/ERK通路有关。本研究利用qRT-PCR检测首次发现Rap1GAP在正常-腺瘤-癌这一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低,而且其表达与恶性程度更高的分型分期分级呈负相关,然而三种甘丙肽受体(GALR1、GALR2、GALR3)在不同组织和粪便中并没有显着差异;通过建立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和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瘤膜型,首次发现淫羊藿苷在体内对结肠癌生长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可能与干预Rap1GAP和FAK/ERK活性有关;此外,在结肠癌细胞中发现Rap1GAP能够通过干预FAK/ERK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且发现在结肠癌细胞HCT116和DLD1中Rap1GAP通过乙酰化修饰调控Rap2的活性;最后,在体外实验证明了淫羊藿苷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并且与Rap1GAP调控FAK/ERK活性有关。这些结果初步明确了淫羊藿苷抑制结肠癌的一部分作用靶点,丰富了中医补肾法治疗肠癌的法则,为中药淫羊藿的药理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金凤[6](2017)在《新的Nrf2抑制剂的鉴定及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其中肺癌和白血病位于癌症死亡率的前列。干扰肿瘤细胞分裂、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或)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是治疗肿瘤的重要策略。凋亡是研究最多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许多治疗肿瘤的药物可以启动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另外,通过诱导其他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如自噬和坏死,也可以治疗肿瘤。自噬是真核细胞中一个高度保守的生物学过程,又称为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许多生理或病理发展过程,如肿瘤、感染及衰老等。因此,研究凋亡和自噬的调控机制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转录因子Nrf2属于cap’n’collar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成员,在各种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在氧化应激条件下,Nrf2介导的信号通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已被深入研究。组成型活化的Nrf2与多种癌症包括肺癌和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高发密切相关。目前已报道的Nrf2抑制剂有全反式维甲酸、维甲酸受体α激动剂、木犀草素及鸦胆子苦醇等,数量很少,由于其特异性、生物活性或毒性等因素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发现或合成更多的Nrf2抑制剂对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吡唑环是很多天然化合物的核心结构,其五元含氮杂环结构上有多个修饰位点,可以作为新型药物的先导结构。许多吡唑类化合物表现出广泛的生物活性,特别是抗肿瘤作用。羟肟酸衍生物具有抗氧化、消炎、杀菌以及抗肿瘤等作用,在临床上也有广泛应用。目前已有多种羟肟酸衍生物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如曲古抑菌素和新乙酰苯胺异羟肟酸等。但是,吡唑轻肟酸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效果尚未摘清。因此,我们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吡唑和羟肟酸结构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从中筛选出一种有效的Nrf2抑制剂——1-(4-(叔丁基)苄基)-3-(4-氯苯基)-N-轻基-1H吡唑-5-竣酰胺(4f),并研究了其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THP-1、HL-60和U937)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的生长抑制作用,证明了化合物4f通过诱导凋亡或自噬来抑制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因此,吡唑羟肟酸衍生物4f有望成为新型化疗药物的先导化合物,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内容1.鉴定抑制Nrf2活性的吡唑羟肟酸衍生物2.研究吡唑羟肟酸衍生物4f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THP-1、HL-60和U937)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3.筛选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生长的吡唑羟肟酸衍生物并研究其生物活性4.研究吡唑羟肟酸衍生物4f调控A549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细胞培养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THP-1、HL-60和U937)、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稳定转染抗氧化应答元件(ARE)-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人宫颈癌细胞(HeLa)、稳定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GFP-LC3)的神经胶质瘤细胞(U87)、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小鼠胰岛内皮细胞(SV40T抗原永生化的MS1)均采用无特殊处理的正常培养条件进行培养。2.Nrf2抑制剂的鉴定2.1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筛选抑制Nrf2活性的吡唑羟肟酸衍生物。2.2 RT-PCR检测Nrf2下游基因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的表达情况。2.3在4f处理条件下,Western blot法检测AML细胞和A549细胞中Nrf2蛋白的变化。3.检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3.1细胞存活率检测:用细胞计数试剂8(CCK8)、磺酰罗丹明B(SRB)或噻唑兰(MTT)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3.2细胞凋亡检测: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细胞凋亡。2)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ML细胞caspase-3和PARP蛋白的切割。3)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切片中细胞凋亡情况。4)用Hoechst33258染色检测A549细胞中染色体固缩和DNA片段化情况。3.3细胞周期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周期变化情况。3.4自噬检测:1)采用吖啶橙染料检测A549细胞中酸性膜泡的体积变化。2)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549细胞中LC3和p62/SQSTMl(p62)蛋白水平变化。3)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U87细胞中LC3-II的点状聚集在细胞内的分布。3.5细胞坏死检测:1)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细胞发生坏死的比例。2)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A549细胞释放LDH的情况。3.6检测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1)RT-PCR检测THP-1细胞中Bcl-2 mRNA水平变化。2)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HP-1细胞中Bcl-2和Bax的蛋白水平变化。4.吡唑羟肟酸衍生物4f抑制肿瘤生长和血管发育的体内验证4.1利用鸡胚模型,检测化合物4f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4.2利用鸡胚尿囊膜(CAM)模型,检测化合物4f对血管发育的影响。5.检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4f对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5.1 GSH的检测:利用一种特异指示还原型GSH的探针来检测胞内GSH变化。5.2 GSH合成的检测:RT-PCR检测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的催化亚基(GCLC)和调节亚基(GCLM)基因表达的变化。6检测吡唑轻肟酸衍生物4f抑制Nrf2活性和诱导凋亡之间的相关性6.1利用Nrf2激活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处理,检测THP-1细胞存活率以及凋亡蛋白(切割的caspase-3和PARP)水平的变化。6.2过表达Nrf2,检测THP-1细胞存活率和凋亡蛋白水平的变化。7.检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4f降低GSH和诱导自噬之间的相关性外加N-乙酰L-半胱氨酸(NAC)处理,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549细胞中LC3蛋白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1.新型吡唑到肟酸衍生物4f抑制Nrf2的活性我们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在一系列新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中筛选出化合物4f(5和10 μM,12和24h)能够显着抑制Nrf2的活性,并下调其靶基因HO-1和GCLC的表达。2.新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4f通过抑制Nrf2诱导AML细胞凋亡2.1化合物4f(5和10μM)显着抑制三种AML细胞(THP-1、HL-60和U937)的生长,IC50值分别为5.33、8.94和8.98μM。2.2化合物4f(5和10 μM,48 h)引起凋亡细胞数目增多,并诱导切割的caspase-3和PARP水平升高,并将AML细胞的周期阻断在S期。2.3鸡胚模型结果表明,化合物4f能够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2.4化合物4f降低AML细胞中Nrf2蛋白水平,tBHQ处理或过表达Nrf2均能减轻4f引起的细胞存活率的下降和凋亡。2.5化合物4f处理使Bcl-2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Bcl-2/Bax比值下降,因此化合物4f通过激活线粒体信号通路诱导AML细胞凋亡。2.6化合物4f能够抑制HUVECs和MS1细胞生长,也能抑制鸡胚尿囊膜血管的发育。3.新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抑制A549肺癌细胞生长3.1新型吡唑轻肟酸衍生物4a-41(5和10μM,24和48 h)均显着抑制A549细胞生长,其中化合物4b、4f、4h和4j效果最显着,IC50值分别为1.72、1.82、4.21 和 2.56 μM。3.2化合物4a-41(10 μM)引起A549细胞内酸性膜泡积累,但没有出现明显的染色体凝集和DNA片段化现象。3.3化合物4j(10μM,48 h)促进LDH释放,表明4j可能导致A549细胞坏死,而其他化合物并没有这种作用。3.4化合物4b、4f和4h将A549细胞周期阻断在G1期。3.5化合物4b、4f和4h显着诱导LC3-I向LC3-II转变,p62水平下降,表明这三种化合物均诱导A549细胞发生自噬。4.新型吡唑轻肟酸衍生物4f诱导A549细胞自噬的机制4.1化合物4f处理稳定转染GFP-LC3的U87细胞,LC3点状聚集明显增多,并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A549细胞中LC3-II蛋白积累。4.2化合物4f(5和10 μM,6和12 h)抑制mTOR底物——p70S6K和4EBP1的磷酸化蛋白水平,因此4f通过mTOR信号通路诱导A549细胞自噬。4.3化合物4f降低A549细胞中Nrf2蛋白水平。4.4化合物4f导致胞内还原型GSH含量下降,GCLC和GCLM基因表达也下降,抑制GSH合成;添加NAC能够减轻4f引起的GSH下降和LC3-Ⅱ升高。因此,GSH参与4f诱导的自噬过程。结论1.从一系列新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中筛选到一种有效的Nrf2抑制剂——1-(4-(叔丁基)苄基)-3-(4-氯苯基)-N-羟基-IH吡唑-5-羧酰胺(4f)。2.新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4f抑制Nrf2,激活线粒体信号通路,诱导三种AML细胞(THP-1、HL-60 和 U937)凋亡。3.新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4b、4f和4h抑制A549细胞生长效果较好,阻断细胞周期并诱导自噬发生。4.新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4f抑制Nrf2活性和GSH合成,造成胞内氧化还原状态失衡,诱导A549细胞发生mTOR依赖的自噬。
刘静[7](2017)在《西达本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类异质性很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尽管标准化疗方案疗效较好,但仍有20~40%的患者不能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 60%左右的患者最终复发[1],年轻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40~45%,而老年患者小于10%[2],因此针对这类白血病的靶向治疗研究非常重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s Inhibitors, HDACi)是一类具有广泛抗肿瘤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文献报道HDACi可抑制t(8;21)AML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促进分化和阻滞周期[3],已进入白血病治疗的临床试验阶段[4]。西达本胺(Chidamide,CS055,爱谱沙(?)/Epidaza(?))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选择性HDACi,本研究旨在观察西达本胺对t(8;21)AML细胞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CCK-8、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西达本胺对AML1/ETO阳性及阴性AML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收集AML患者骨髓样本,用西达本胺处理原代AML细胞,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最佳西达本胺处理条件,并保证其浓度符合人体血药浓度范围,进行基因表达芯片筛查,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并观察西达本胺对AML1/ETO融合蛋白、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用MEK1/2特异性抑制剂U0126处理AML 1 /ETO阳性AML细胞,观察细胞增殖及对AML1 /ETO融合蛋白、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西达本胺处理AML1-ETO阳性AML细胞后,q-PCR检测其对AML1/ETO、C-KIT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1、西达本胺可有效抑制AML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西达本胺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对AML1/ETO阳性的AML细胞抑制率最高达70%以上,明显高于AML1/ETO阴性AML细胞。西达本胺可抑制原代AML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利用基因表达芯片进行基因功能筛查。通过分子功能聚类分析发现,0.25μM西达本胺处理AML1/ETO阳性Kasumi-1细胞48h,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发生了重要变化,MAPK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xtracellμlar signal-regμlated kinase,ERK1/2)的主要分子功能是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等。ERK1/2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的基因有16个,提示西达本胺诱导AML1/ETO阳性细胞凋亡的主要分子通路可能是抑制ERK1/2 通路。3、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西达本胺作用于AML细胞后,下调ERK1/2通路的重要成员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且相对于AML1/ETO阴性AML细胞,西达本胺对AML1/ETO阳性AML细胞的作用更为明显,持续时间更长。在上调乙酰化组蛋白H3同时,下调AML1/ETO阳性细胞中AML1/ETO融合蛋白、C-KIT蛋白表达水平。4、西达本胺处理AML1-ETO阳性AML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AML1-ETO融合基因、C-KIT mRNA转录水平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5、U0126处理AML1/ETO阳性AML细胞后,可抑制其增殖,同时下调AML1/ETO、C-KIT的蛋白的表达水平,但对AML1/ETO、C-KIT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不明显。结论:西达本胺可通过抑制ERK1/2信号通路中ERK1/2的磷酸化,进而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t(8;21)AML细胞增殖,同时降低AML1/ETO和C-KIT蛋白表达,为西达本胺在临床精准靶向治疗t(8;21)AML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背景:随着联合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方案的不断完善,AML的疗效明显提高,但仍有20~40%的患者不能达到完全缓解(CR),约50~70%获得CR的患者最终复发[1]。这类疾病的治疗成为白血病临床科研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和热点。目的:对于难治/复发AML的治疗,NCCN指南推荐临床试验,《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难治性)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推荐的FLAG、CAG、HAA等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对于危险分层预后不良、反复复发的患者尚需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基于前期体内外实验室研究结果,我们组合了西达本胺联合DCAG(DCCAG)方案。本研究旨在分析难治/复发AML的临床特点,以及DCCAG方案对该类白血病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WHO诊断、临床研究入组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入组患者予DCCAG方案治疗2周期。第1周期后疗效达到PR、CR的患者继续第2周期,疗效NR的患者由研究者判定是否进入第2周期治疗。治疗结束后4周完善相关检查评价近期疗效,疗效分为:CR、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未缓解(non-remission, NR); CR和PR患者数之和占患者总数的百分比为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 OR )。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均参照WHO药物不良反应分级。结果:1、入组情况:筛选入组43例患者,其中20例反复复发2次以上,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按2016年NCCN危险度分层标准,预后不良13例(30.2%),预后中等16例(37.2%),预后良好5例(11.6%)。其中甲基化相关基因DNMT3A7例(18.4%)、IDH2 2例(5.2%)、TET2 2例(5.2%)。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基因突变比例较高,FLT-ITD 11例(28.9%),RUNX1 7例(18.4%), GATA2 6 例(15.8%),TP53 2例(5.2%), ASXL1例(2.6%)。因病情需要28例(65.1%)接受过其它难治/复发AML方案治疗,11例(25.6%)接受过8周期以上化疗。2、疗效评价:退出4例,39例完成了疗效评价。近期总疗效:CR率41.0%(16/39),OR59.0% (23/39)。AML1/ETO 阳性 AML 的 CR 率 75.0% (1/4),预后良好组CR率100%。既往接受过其它难治/复发方案治疗的患者中,CR率36.0%(9/28), OR 52.0% (13/25);未接受过其它难治/复发方案治疗的患者CR率50.0%(7/14),OR71.4% (10/14)。既往使用过CAG方案的5例患者,CR4例;使用过DCAG的6例患者中,CR2例、PR1例;使用过FLAG方案的9例,CR4例。4、不良反应:以血液学毒性为主,60.5%的患者发生了与治疗相关的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0.5×109/L)持续时间16.5 (2-31) d。51.2%的患者发生了与治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20×109/L)持续时间17 (2-48) d。共有5例患者死亡,2例死于疾病进展,1例死于败血症,1例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中位OS 45.5 (36-65) d。结论:本研究中,DCCAG方案治疗39例难治/复发AML患者,CR率41.0%,获得近60%的总有效率。在反复多次复发、耐药、有不良预后因素、既往接受过其它高效难治/复发AML方案治疗的患者中,OR 50%以上。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初步研究结果表明,DCCAG方案对于临床上治疗难度非常大、预后很差的难治AML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为这类患者进行HSCT等进一步治疗争取了机会。这类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差,免疫功能低下,粒细胞缺乏时间延长,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大,需注意加强感染的预防及治疗。
邢明杰[8](2017)在《曲古抑菌素A对梅花鹿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动物生殖过程中,卵巢颗粒细胞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调控卵泡的发育,还能为卵母细胞提供营养和信号传导。颗粒细胞增殖过程中会发生多种表观遗传修饰,其中,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凋亡和周期密切相关。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可以促进细胞的乙酰化,提高基因序列的正常性,在猪牛等动物颗粒细胞上多有研究,在特种动物上鲜有报道。本试验以梅花鹿卵巢颗粒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增殖活性检测、凋亡周期检测以及组蛋白乙酰化研究等一系列试验,探讨TSA对梅花鹿颗粒细胞活性、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凋亡以及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以期探明梅花鹿颗粒细胞增殖过程中组蛋白乙酰化的修饰机制。本试验一共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颗粒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和鉴定:利用活体采卵技术收集卵泡液,低速离心,从卵泡液中分离梅花鹿颗粒细胞,用基础培养液DMEM/F12添加10%胎牛血清和1%青链霉素培养颗粒细胞,通过FSHR抗体荧光手段结合HE染色鉴定颗粒细胞。结果表明,梅花鹿卵巢颗粒细胞生长良好,HE染色细胞形态完整,FSHR阳性率>90%,由此得出梅花鹿颗粒细胞纯度高于90%,可以进行后续实验。2、TSA对梅花鹿颗粒细胞增殖活性及雌二醇和孕酮分泌的影响:用含有不同浓度TSA(0nM、10nM、50nM、100nM、500nM)的DMEM/F12培养液处理颗粒细胞48h,用CCK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结果发现,TSA对梅花鹿颗粒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性,并且这种抑制性呈剂量依赖效应。ELISA检测发现,当TSA浓度为10nM和50nM时雌二醇水平明显上升(p<0.05),并且在50nM时最高(p<0.05)。而当TSA浓度为100nM时,雌二醇水平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且低于10nM时的水平(p<0.05),500nM时的分泌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孕酮检测发现,当TSA浓度为10nM、50nM、100nM时,三者之间孕酮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当TSA为500nM时,孕酮的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TSA浓度低于100nM时可以促进雌二醇和孕酮的分泌,浓度为500nM时不利于二者的分泌。3、TSA对梅花鹿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和周期分布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和PI单染法结合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不同浓度TSA处理后的颗粒细胞的凋亡和周期分布;用qRT-PCR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XL、BAX、GLUT3、GLUT8)和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2、CDK4)的基因表达量。试验结果发现,TSA具有促进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对细胞G2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当浓度高于10nM时,它会呈现出对G1期的促进作用,及对S期的抑制作用。QRT-PCR结果表明,随TSA浓度升高,GLUT3、GLUT8、BCL-XL、Cyclin D2和CDK4的mRNA表达均呈现出递减趋势(p<0.05),而BAX的mRNA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4、TSA对梅花鹿颗粒细胞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TSA处理后颗粒细胞表观遗传修饰酶DNMT3a、DNMT1、HAT1、HDAC1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检测颗粒细胞H3K9和H4K8的乙酰化水平。结果表明,随着TSA浓度的增加,DNMT3a、DNMT1和HAT1的表达先递增后递减,且在TSA为50nM时表达最强(p<0.05),而HDAC1的表达呈递减趋势。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都发现,随TSA浓度的增加,H3K9和H4K8乙酰化水平均增强,并且H4K8乙酰化程度高于H3K9乙酰化。综上所述,本试验证明TSA对梅花鹿颗粒细胞的体外增殖有抑制作用,适当浓度TSA(50nM)可以促进梅花鹿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的分泌,高浓度(500nM)不利于其分泌;TSA可以诱导颗粒细胞的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抑在G0/G1期,并能提高梅花鹿颗粒细胞组蛋白的乙酰化。以此为契机,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TSA对梅花鹿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
王蕴非[9](2017)在《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筛选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肿瘤的恶性进展与表观遗传的修饰有关,包括基因组DNA的甲基化,以及转录后修饰的组蛋白乙酰化等,这些修饰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调节DNA的可接触性以及染色体的结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一类蛋白酶,能够从组蛋白和其他细胞蛋白上移除乙酰基基团,使组蛋白所结合的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调节该区域的基因的转录和复制。根据不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结构和特性,包括真核生物细胞中的HDAC与酵母中HDAC的同源关系、分子量、所包含的催化结构、在细胞中的分布位置等的分析,HDAC可被分为四个亚型,I、II、III和IV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特异性抑制剂(HDACi)在临床对多种肿瘤的化学治疗方式中,具有广泛认可的治疗应用前景。I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传统的疾病治疗靶点。目前已经有多种具有不同类型化学结构的小分子HDAC抑制剂被发现和研究,其中有很多化合物在前期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药物试验中表现出优良的抗肿瘤药物活性,能够特异性治疗特定癌症,例如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目前研究较多的HDACi可分为四大类,异羟肟酸类化合物,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环肽类化合物以及短链脂肪酸。异羟肟酸类化合物是开发最广泛并且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HDAC抑制剂化合物,包括已被FDA批准上市的伏立诺他和贝利司他。恩替诺特具有苯甲酰胺结构,应用于治疗ER+乳腺癌。环肽类HDAC抑制剂例如罗米地辛,已于2009年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并投放药品市场,用于临床治疗T细胞淋巴瘤。即便如此,目前所知的几种HDAC抑制剂对HDAC亚型的特异性有限,具有靶点以外的非特异性结合活性,或者具有无法预知的药性或毒副作用。因此,需要开发具有新型化学结构的HDAC抑制剂来弥补这些不足。通过一种高通量筛选(HTS)的方式,本研究发现了一类化合物能够选择性抑制I类HDAC,包括HDAC1,HDAC2以及HDAC3。这类化合物均具有苯甲酰肼骨架基团结构,之前并未有报道显示苯甲酰肼基团具有HDAC抑制药效。本研究前期的SAR分析证实,这种骨架的结构以中心的-C(O)-NH-NH-基团,两侧的苯基以及短的脂肪链组成三重结构。中心的基团提供氢键以及弱Zn2+螯合活性,而两侧的疏水基团特异地与HDAC催化中心的疏水口袋相互作用。重要的是,HDAC抑制剂的弱的Zn2+螯合作用可降低非靶蛋白结合活性。这类竞争性复合物抑制剂结合HDAC的机制具有结合快-释放慢的特点。在这类复合物中,本研究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复合物,UF010。UF010以及其类似物的HDAC抑制活性能够削弱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它能够通过抑制I类HDAC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这是因为细胞内的蛋白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修饰能够与双链DNA结合,进而调控乙酰化蛋白所结合区域的基因的转录和复制,能够引起肿瘤抑制调节通路的活化,并且同时抑制许多致癌通路。在基于细胞的实验基础上,UF010对抑制组蛋白和p53的去乙酰化抑制水平,高于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低于具有强Zn2+螯合弹头的异羟肟酸类化合物。另外,UF010可以调控广泛的基因表达,以激活抗肿瘤通路。NUPR1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ERK1/2通路也会被活化。这些通路的活化都可能会对UF010产生耐药性。因此将UF010与其他能够抑制这些存活通路的药物联用可能能够提高抗肿瘤效果。从已有的HDAC抑制剂的临床毒性来看,减少的一般毒性的HDAC抑制剂对于肿瘤治疗来说更好。此外,低毒性的化合物更适合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代谢系统疾病,因为治疗这些疾病要避免细胞死亡。在初步的实验中,本研究展示了UF010在细胞培养基中的半衰期能够达到15.8小时,与罗米地辛的代谢相似。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分析UF010及其类似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因此,筛选具有UF010的同种亚基,并且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的化合物,为临床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本研究中筛选并鉴定的这种新型HDAC抑制剂能够作为强有力的工具来研究HDAC在人类疾病中的生物学功能,同时开发新型HDAC抑制剂其临床的应用前景广阔。
毛建平[10](2017)在《西达本胺单药或联合地西他滨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NB4)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西达本胺、地西他滨以及两药联合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及NB4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西达本胺、地西他滨单药及两药联合处理HL60和NB4细胞,采用CCK-8法测定HL60、NB4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并用CompuSyn软件分析两药协同效果;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药物处理后细胞形态变化;AnnexinV/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DNA Ladder法检测细胞凋亡条带;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实时定量PCR(RT-PCR)技术来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21、Procaspase-3、Bax及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ELISA法测定西达本胺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抑制作用以及Western Blot检测西达本胺干预后组蛋白H3(Histone H3)的表达情况。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西达本胺能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株HL60及NB4的增殖,在0.25-8 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其抑制作用可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地西他滨在0.5-10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其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及NB4的增殖抑制作用也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P<0.05);西达本胺联合地西他滨能明显增加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及NB4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作用强于单药(P<0.05),CompuSyn软件分析表明两个药物之间有显着的协同抗白血病效果。2.西达本胺、地西他滨单药或两药联合处理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HL60、NB4细胞出现的细胞死亡形态改变。3.西达本胺有效地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诱导乙酰化组蛋白H3表达水平升高。4.西达本胺可使HL60和NB4细胞阻滞于G0/G1期,而地西他滨使HL60和NB4细胞的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两药联合组以G2/M期增加为主。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1表达水平明显提高。5.西达本胺、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用药后,HL60及NB4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均可引起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增加、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论:1.西达本胺、地西他滨单药均能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株HL60、NB4的增殖,并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两药联合则能显着抑制HL60、NB4细胞的增殖,两药具有协同性。2.西达本胺、地西他滨单药及两药联合对HL60、NB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是通过诱导凋亡及周期阻滞来实现的。3.西达本胺是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上调乙酰化组蛋白H3水平发挥作用的。4.促进HL60、NB4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为直接或间接增加p21、Caspase-3蛋白的表达,调控Bcl-2家族蛋白。
二、Regulation of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Apoptosis by Trichostatin in HL-60 Cel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gulation of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Apoptosis by Trichostatin in HL-60 Cells(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HDAC 6抑制剂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肿瘤 |
1.2 肿瘤治疗药物及其作用靶点 |
1.2.1 作用于细胞周期分子的抗癌药物 |
1.2.2 作用于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的抗癌药物 |
1.2.3 抗癌细胞转移和侵袭的药物 |
1.2.4 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 |
1.2.5 作用于表观遗传蛋白的药物 |
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及其研究进展 |
1.3.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简介 |
1.3.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
1.3.3 选择性HDAC6 抑制剂 |
1.4 立题依据 |
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2.1 设计依据 |
2.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 |
3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3.1 合成路线的选择 |
3.1.1 第一系列代表化合物6a的逆合成分析 |
3.1.2 化合物6a的合成路线一 |
3.1.3 化合物6a的部分合成结果与讨论 |
3.1.4 化合物6a的合成路线二 |
3.1.5 第二系列代表化合物9a的合成路线 |
3.1.6 化合物9a的部分合成与讨论 |
3.1.7 第三系列代表化合物12a的合成路线 |
3.1.8 化合物12a的部分合成结果与讨论 |
3.2 化合物3a-3b和6a-6f的合成路线 |
3.3 化合物7a-7b和9a-9f的合成路线 |
3.4 化合物10a-10b和12a-12f的合成路线 |
4 实验部分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仪器 |
4.3 第一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4.3.1 化合物3a-3b的合成 |
4.3.2 化合物6a-6f的合成 |
4.4 第二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4.4.1 化合物7a-7b的合成 |
4.4.2 化合物9a-9f的合成 |
4.5 第三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4.5.1 化合物10a-10b的合成 |
4.5.2 化合物12a-12f的合成 |
5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原理 |
5.3 实验步骤 |
5.3.1 细胞培养 |
5.3.2 细胞铺板 |
5.3.3 化合物的准备 |
5.3.4 化合物处理细胞 |
5.3.5 CTG方法检测 |
5.4 实验结果 |
5.4.1 24 个化合物对HL-60,Hela,RPMI8226 细胞的抑制率 |
5.4.2 6 个代表化合物对3 种癌细胞株的抑制活性 |
5.4.3 5 个优选化合物对正常肝细胞(HL-7702)的抑制活性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曲古抑菌素A促进食管鳞癌细胞迁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二氢卟吩类光敏剂&HDAC抑制剂双模抗肿瘤给药体系的合成、表征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样品及试剂 |
2 小分子双模抗肿瘤药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探究 |
2.1 氧化还原响应性光敏剂&HDACis双拼小分子的构建 |
2.2 紫外吸收 |
2.3 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 |
3 pH响应性高分子双模抗肿瘤胶束的合成、表征及活性探究 |
3.1 西达本胺的合成 |
3.2 高分子叶酸-聚乙二醇-b-聚天冬氨酸-西达本胺的合成 |
3.3 高分子聚乙二醇-b -聚天冬氨酸-西达本胺(PEG-b-PAsp-Chidamide)的合成 |
3.4 高分子胶束的体外表征 |
3.5 体外抗肿瘤活性 |
3.6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结果 |
1 小分子双模抗肿瘤药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探究结果 |
1.1 小分子药物的表征 |
1.2 UV扫描结果 |
1.3 体外抗肿瘤活性 |
2 pH响应型高分子双模抗肿瘤胶束相关结果 |
2.1 体外表征 |
2.2 体外抗肿瘤活性 |
2.3 体内光动力治疗实验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联合抗肿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曲古抑菌素A处理乳腺癌细胞株SKBR-3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C 课题综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乳腺癌治疗的新策略 |
参考文献 |
(5)基于Rap1GAP介导FAK/ERK信号探讨淫羊藿苷干预结肠癌增殖转移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Rap1GAP和GALR在结肠腺瘤和结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淫羊藿苷抑制荷瘤鼠结肠癌的增殖和转移作用及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Rap1GAP调控FAK/ERK途径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Rap1GAP介导的FAK/ERK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淫羊藿苷抗肿瘤作用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新的Nrf2抑制剂的鉴定及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新的Nrf2抑制剂的鉴定及其抑制人急性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 |
1.前言 |
2.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第二章 新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生长的活性研究 |
1.前言 |
2.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第三章 新型吡唑羟肟酸衍生物4f调控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自噬的机制研究 |
1.前言 |
2.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西达本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西达本胺通过阻滞ERK1/2信号通路活化抑制t(8;21)AML细胞增殖及AML1/ETO、C-KIT蛋白表达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西达本胺联合D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8)曲古抑菌素A对梅花鹿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梅花鹿的特性和生殖特点 |
1.1.2 梅花鹿的经济学价值 |
1.1.3 梅花鹿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 组蛋白乙酰化研究进展 |
1.2.1 组蛋白及组蛋白乙酰化 |
1.2.2 组蛋白乙酰化相关酶类 |
1.2.3 曲古抑菌素A及其作用 |
1.3 颗粒细胞的研究进展 |
1.3.1 颗粒细胞与卵泡发育 |
1.3.2 颗粒细胞与卵泡闭锁 |
1.3.3 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梅花鹿卵巢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2.1 材料 |
2.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
2.1.2 主要试验试剂 |
2.1.3 主要试验仪器 |
2.1.4 主要试验溶液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梅花鹿卵巢颗粒细胞的分离及原代培养 |
2.2.2 梅花鹿颗粒细胞的传代培养 |
2.2.3 梅花鹿颗粒细胞的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梅花鹿卵巢颗粒细胞形态的观察 |
2.3.2 梅花鹿颗粒细胞的鉴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曲古抑菌素A对颗粒细胞增殖和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
3.1.2 主要试验试剂 |
3.1.3 主要试验仪器 |
3.1.4 主要试验溶液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梅花鹿颗粒细胞的计数和存活测定 |
3.2.2 梅花鹿颗粒细胞的培养 |
3.2.3 CCK法测定细胞活性 |
3.2.4 ELISA法测定雌二醇和孕酮 |
3.2.5 数据分析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梅花鹿颗粒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3.3.2 梅花鹿颗粒细胞雌二醇和孕酮检测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曲古抑菌素A对颗粒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
4.1.2 主要试验试剂 |
4.1.3 主要试验仪器 |
4.1.4 主要试验溶液配制 |
4.2 试验方法 |
4.2.1 梅花鹿颗粒细胞的培养 |
4.2.2 梅花鹿颗粒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
4.2.3 梅花鹿颗粒细胞周期检测 |
4.2.4 颗粒细胞qRT-PCR检测凋亡和周期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TSA对梅花鹿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2 TSA对梅花鹿颗粒细胞周期的影响 |
4.3.3 TSA对颗粒细胞凋亡、周期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曲古抑菌素A对颗粒细胞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
5.1.2 主要试验试剂 |
5.1.3 主要试验仪器 |
5.1.4 主要溶液配制 |
5.2 试验方法 |
5.2.1 表观遗传修饰酶的基因表达 |
5.2.2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5.2.3 免疫荧光检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TSA对颗粒细胞表观遗传修饰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2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 |
5.3.3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筛选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组蛋白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
1.1.1 组蛋白与修饰 |
1.1.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分类与功能 |
1.2 HDAC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1.2.1 目前已商品化的HDAC抑制剂 |
1.3 HDAC抑制剂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
1.3.1 HDAC抑制剂的结构特征 |
1.3.2 HDAC抑制剂的生物学活性 |
1.4 开发新型HDAC抑制剂 |
1.4.1 目前已知的HDAC抑制剂的缺陷 |
1.4.2 开发新的HDAC抑制剂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通过HTS识别新化学结构的HDAC抑制剂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构建稳定表达荧光报告基因和腺病毒晚期启动子Ad-MLP的细胞株 |
2.2.3 HTS检测 |
2.2.4 HDAC活性测试 |
2.3 实验结果 |
2.3.1 构建腺病毒载体,检测AdMLP-Luc基因表达情况 |
2.3.2 利用荧光报告系统和细胞活性试验高通量筛选活性化合物 |
2.3.3 进一步筛选对HDAC有抑制效果的化合物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SAR鉴定UF010及其类似物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分子对接 |
3.2.3 HDAC活性测试 |
3.3 实验结果 |
3.3.1 人工合成UF010类似物 |
3.3.2 分子模拟 |
3.3.3 构效关系检测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UF010对全部蛋白质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细胞培养 |
4.2.3 组蛋白提取和纯化 |
4.2.4 蛋白免疫杂交Western blotting |
4.2.5 HDAC活性测试 |
4.3 实验结果 |
4.3.1 检测苯甲酰胺类化合物UF010等对特异位点乙酰化的调控 |
4.3.2 人工合成UF010类似物对组蛋白乙酰化的调控 |
4.3.3 UF010对非组蛋白的乙酰化的影响 |
4.3.4 UF010的作用底物蛋白的乙酰化位点分析 |
4.3.5 UF010与已知HDAC抑制剂比较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UF010对靶蛋白快结合-慢释放的机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细胞培养 |
5.2.3 HDAC活性测试 |
5.2.4 HDAC荧光酶动力学测试 |
5.2.5 UF010酶动力学检测 |
5.3 实验结果 |
5.3.1 体外检测UF010对HDAC2的酶动力学影响 |
5.3.2 蛋白杂交检测UF010对HDAC酶动力学的影响 |
5.3.3 检测活细胞中的HDAC变化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UF010及其类似物的HDAC抑制活性与其抗增殖活性相关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细胞培养 |
6.2.3 细胞活力测试 |
6.2.4 NCI-60 癌细胞系面板测试(Shoemaker 2006) |
6.3 实验结果 |
6.3.1 UF010对HC T116细胞的毒性与MS-275,SAHA相比较 |
6.3.2 UF010及其类似物对Hep G2细胞的毒性试验 |
6.3.3 UF010及其类似物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毒性 |
6.3.4 UF010及SR-3208 对HCT116和MDA-MB-231 细胞的毒性 |
6.3.5 UF010对NCI-60 细胞系毒性的测定 |
6.3.6 UF010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6.3.7 划痕实验检测UF010对肿瘤细胞迁移的影响 |
6.4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UF010激活肿瘤抑制通路,抑制致癌信号通路 |
7.1 前言 |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蛋白质组学分析 |
7.2.3 人类基因转录组分析 |
7.3 实验结果 |
7.3.1 AHTA全转录组分析全局基因表达分析 |
7.3.2 对转录组基因功能分类 |
7.3.3 UF010对其他药物调节通路的影响 |
7.4 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意义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西达本胺单药或联合地西他滨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NB4)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西达本胺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及NB4的抑制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地西他滨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及NB4的抑制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西达本胺联合地西他滨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及NB4的抑制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写表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Regulation of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Apoptosis by Trichostatin in HL-60 Cells(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HDAC 6抑制剂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研究[D]. 唐航军. 烟台大学, 2021(09)
- [2]曲古抑菌素A促进食管鳞癌细胞迁移的机制研究[D]. 刘丹辉.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3]二氢卟吩类光敏剂&HDAC抑制剂双模抗肿瘤给药体系的合成、表征及活性研究[D]. 胡鹏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5)
- [4]曲古抑菌素A处理乳腺癌细胞株SKBR-3的蛋白质组学分析[D]. 江雨波.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5]基于Rap1GAP介导FAK/ERK信号探讨淫羊藿苷干预结肠癌增殖转移的作用及机制[D]. 张蕾. 扬州大学, 2019(06)
- [6]新的Nrf2抑制剂的鉴定及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D]. 张金凤. 山东大学, 2017(05)
- [7]西达本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D]. 刘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7(02)
- [8]曲古抑菌素A对梅花鹿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D]. 邢明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9]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筛选和活性研究[D]. 王蕴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2)
- [10]西达本胺单药或联合地西他滨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NB4)的作用研究[D]. 毛建平.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