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案例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石迎春[1](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认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张梦[2](2021)在《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21世纪人才必备素养之一,成为国家、组织及个人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视人才创新素养培养,已然成为全社会共识。新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同时,强调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探究式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日益彰显出对于学生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从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方面着手,设计与实施探究式教学,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文献,采取行动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把握和分析创新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具体表现。第二,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创新素养现状,发现存在的不敢挑战、问题的解决办法比较固定、自信与独立性不足等问题。结合探究式教学的优势,明析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价值。第三,基于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流程,以创新素养培养为宗旨,将探究式教学与创新素养的内涵、需求及各培养环节相结合,初步设计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流程。第四,进行三轮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正和完善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流程。最后,通过前后测问卷数据分析与访谈,对探究式教学培养创新素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证明研究所设计的探究式教学及相关实践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本研究在进行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既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有效引导,又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自由。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不同教学内容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注重课堂创新氛围的营造,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研究中通过口头交流与撰写报告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积累探究经验,形成探究策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本研究成果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王洁[3](2021)在《影视语言课程案例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影视产业的发展与变革,同时对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影视语言课程作为高等影视教育中的基础性专业课程,是影视专业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影视教育与案例教学的结合将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向互动”的新模式探索。本文以影视语言课程案例教学为研究对象,借助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国内外影视教育案例教学情况展开探讨,充分吸收国外影视教育案例教学的优势,取长补短,以促进我国影视语言课程案例教学的完善与发展。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对国内外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影视艺术教育现状及特点展开分析研讨,借助对影视语言课程教学问题的分析,指出案例教学的使用对提升影视语言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完善影视艺术教育教学机制、推动影视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以案例教学法作为出发点,以国内影视语言课程对案例教学的运用作为研究对象,对影视语言案例教学的发展应用以及当前影视语言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章从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案例教学的多元评价等方面展开对国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的讨论;第四章对国内外影视语言案例教学进行比较,涵盖了案例教学的目的与动机、过程与方法、效果与评价以及对教学案例库建设情况的对比分析,指出国内外影视语言课程案例教学的差异性;第五章结合国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培养优势及我国影视教育案例教学的应用情况,提出促进国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开展及应用的几点建议。目前,围绕国内外影视教育案例教学展开研究的论文并不多,而针对于多所高校影视语言案例教学的对比分析更是少之又少,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影视教育案例教学的应用助一臂之力。
杨柳青[4](2020)在《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变式教学被认为是“中国学习者悖论”的一个解释,长期以来也被视为中国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很多学者对变式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广大一线数学教师会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他们承认正确运用变式教学能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来带正面影响,而在他们日常的运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在不熟悉变式教学理论体系的情况下,依靠感觉运用变式教学,这会让它的优势难以显现.所以需要通过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才能发挥变式教学的真正功效,这也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1.通过阅读变式教学相关文献,对已有的研究结果分类整理.2.笔者在一线老师的帮助下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在文献研究与调查基础上初步提出变式方法,建立案例分析框架,在实习中进行课堂观察,挑选典型案例分析,进一步完善变式方法.3.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本文的结论如下:(1)教师对变式教学的理论框架了解很少,部分教师对变式教学的认识仅停留在解题层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变式形式主要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图形变式;在课堂的常规五个环节中,变式教学更多体现在新课探究和巩固练习两个环节.(2)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程度较低,也大多认为数学较难.数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情境引入部分.学生对一题多解的喜爱程度高于一法多用,喜爱程度最低的是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时如果难度跨度过大,会让学生感到困难,这也与老师变式不当有关.(3)经过调查研究,笔者从数学概念的变式、数学解题、数学课堂外延三个角度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变式的方法,给出了具体例子.概念引入阶段,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模型,设计变式问题,让学生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概念辨析阶段,从概念外延的角度,设计变式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概念的本质;概念巩固阶段,设计直接运用概念的变式题组,实现对概念的巩固.数学解题方面,一题多解,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一题多变,注意选择合适的例题,变异空间的维度要合理;一法多用,注重在解决某类问题后,对解题方法进行总结与归纳.在课堂外延,教师设计分层作业并从变式角度对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韩丽[6](2020)在《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改革中对地理学科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进而成为新时代地理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在新课标中提出运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近年来对区域认知素养和问题式教学分别研究的着作较多,但将其结合起来从问题式教学的视角下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较少,因此深入研究问题式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的研究背景下,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需求下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分别是:根据搜集的相关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研究运用问题式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问题式教学设计策略问题。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进行案例分析,得出案例分析启示,进而进行案例设计、案例实施得出案例设计策略。最终得出了结论。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对问题式教学和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素养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再对国际和国内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做了整理归纳,最后对问题式教学和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现状做了整理,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设计本文的研究路线。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除此之外进行了概念界定,对区域认知和问题式教学分别进行了概念界定,最后还分析了区域认知与问题式教学两者的关系,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问题式教学视角下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先确定案例来源并进行案例筛选,然后根据分析视角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案例情境原理问题的关系以及案例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最后根据案例分析得出案例分析的启示。第四部分是进行案例设计,得出案例设计策略。根据得出的案例分析启示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3》的教材内容分析适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内容,进而进行案例设计,最后得出问题式视角下区域认知培养的策略,总共有6条设计策略。第五部分为案例实施。在前面案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案例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在此部分记录了案例实施过程,得出了案例实施反思与启示。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有3个结论,分别是: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符合一定的策略、区域认知方法的培养注重采用认识区域的工具和区域方法。
朱亮卫[7](2020)在《基于GeoGebra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手段和案例是时代的必然趋势。GeoGebra作为集代数、几何、数据表和概率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动态数学软件,以其开源免费、功能强大、易于上手等优越性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而探究式教学也是最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完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GeoGebra用于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融合二者优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刺激学生的直观感受,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率。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里重点介绍了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阐述了探究式教学的含义及理论基础、GeoGebra的发展和功能特点以及GeoGebra在国内外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三章给出了基于GeoGebra进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原则,并整理出高中数学适合利用GeoGebra进行探究的教学内容。第四章分别从高中数学的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大部份各给出了几个利用GeoGebra进行探究教学的课题及具体的教学案例。第五章利用GeoGebra进行教学实践的实验设计和实施,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成绩分析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验证利用GeoGebra进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影响。第六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本文研究表明: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将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用于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的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等学科核心素养;但使用GeoGebra进行探究教学时,不能完全依赖GeoGebra,它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替代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符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唐明超[8](2020)在《高中数学习题课变式教学实验研究 ——以原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为例》文中提出习题课教学承担着巩固新知,深化理解,拓展应用的重要任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教材教是教学的基本思想,研究教材并基于教材例题与习题开展教学活动是基本形式。开展变式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大多表明变式教学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习题课教学活动怎样开展才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与规律,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成绩是该研究的主要内容。该项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与实验研究法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基于教材例题与习题开展习题课变式教学;二是比较基于教材例题与习题开展习题课变式教学与常规教学方法在教学成果上的差异,进而提炼出开展习题课变式教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策略。经历了测试工具的设计与预测,对照班与实验班前后测成绩的对比分析,可以认为基于教材例题与习题开展习题课变式教学比常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展习题课变式教学时应该把握几个基本原则:(1)以实际学情为基础,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阶段性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2)引导学生多参与并完成课堂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充分性往往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3)问题设计要适应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变式要层级递进;(5)注意变式的时机与变式的度,不能为变而变。开展习题课变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可以是:(1)通过精选课本上的典型例题或习题作为变式教学的母题,整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加深问题难度、替换问题背景等方式对母题开展有梯度的变式设计;(2)围绕阶段性教学目标,对具体问题开展类比变式、逆向变式、探究变式等多种方式;(3)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变式探究意识,既能自主变式又能开展合作探究;(4)注重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通过科学地评价优化课堂生成,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构建知识的逻辑体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希望该项研究能为广大一线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或者设计并开展习题课教学活动时提供参考。
蔡苗苗[9](2020)在《主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属于高度抽象的空间知识领域,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奠基作用,它既是幼儿图形认知的继续,又是初中数学几何学习的铺垫。小学“图形与几何”需要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和理解,但“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脱离真实生活情境,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主题式教学作为一种围绕主题、以问题解决意识和知识整合能力为发展导向的探究型教学方式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促进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深入理解、掌握“图形与几何”知识。然而由于主题教学起步于国外,加之在小学领域的应用尚未普及,很多一线教师缺乏实践指导经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困惑。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图形与几何”为研究领域,探索主题式教学在其领域中的实施应用。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主题式教学在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应用的设计理路。具体来说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主题式教学在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应用是否可行,其应用价值何以体现?主题式教学在小学“图形与几何”中教学实施的现状如何?怎样更好地在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发挥主题教学活动的优势作用,其设计理路是什么?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探讨小学“图形与几何”主题教学活动的价值意蕴,结合访谈调查了解当前主题式教学在小学“图形与几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进一步分析出主题式教学在小学“图形与几何”中应用的设计理路,并在实践研究中验证其有效性。具体结论如下:第一,主题式教学在小学“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其价值主要表现在:(1)凝练数学学习内容,升华数学学习主题;实现数学教学形式多样化,促进数学教学方法革新(基于课堂教学本身的价值)。(2)搭建学习“支架”,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几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把握主题学习整体性,拓展学生多元能力(基于学生自我发展的价值)。(3)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扩充数学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综合教学素质(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第二,尽管主题式教学在小学“图形与几何”中的实施有其存在价值,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笔者针对实施过主题教学的学校教师做了访谈调查,通过和教师的访谈了解当前学校开展小学“图形与几何”主题教学活动的现状,并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及原因的分析。存在问题如下:教学主题的设置不合理;主题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均衡;主题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指导。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缺乏主题教学的理论认识;教师关于主题式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薄弱;没有形成以主题教学为核心的教研活动。第三,本研究在相关设计原则及理念的支撑下,根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图形与几何”领域制定了小学图形与几何主题教学的活动指导流程,即“依据课标进行前期整体分析→选定适宜的学习主题→设置主题学习任务→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多维度评价主题学习活动”,希望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第四,基于以上设计方案,笔者选取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内容作为案例展示,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并实施了这一主题案例教学活动。实践结果表明,本研究的设计理路是切实可行的:学生知识整合性思维明显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积极变化;师生对“主题式教学”的接受度总体较高。第五,研究总结与反思。回顾全文研究过程,总结不足之处并进行展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后续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改善。
厉文文[10](2020)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研究》文中认为2017版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作为一种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课标提出了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强调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学生通过基于问题的、项目的或主题的活动方式,开展互动、启发、探究式的学习,在体验、合作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研究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问题式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地理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建构主义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应答式教学理论和问题式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提出了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对比法对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和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进行研究,以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本文在剖析问题式教学与地理实践力培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高中师生展开了关于地理实践力和问题式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存在教师对问题式教学不了解、课堂情境素材较匮乏、学生问题意识被忽略、地理实践活动机会少、课堂总结评价较单一和迁移运用能力低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地理素材库再现真实情境、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唤醒学习需要、精心策划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反思、拓展延伸新情境尝试解决新问题的改进策略。以“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一课为例,设计了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案例,并将此案例付诸实践,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的成绩。最后得出研究结论,问题式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勇气等地理实践力素养。
二、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案例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案例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研究问题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四、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的学校 |
(二)研究的学科 |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文献分析 |
(二)视频图像分析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作品分析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归纳式教学 |
(二)过程性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过程性 |
(三)建构性 |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结构 |
(三)教学方式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
(一)指导思想 |
(二)功能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现条件 |
四、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二、研究结论 |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信息化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
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演变 |
三、探究式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创新素养研究现状 |
二、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探究式教学 |
二、创新素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第一节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及学科特点 |
一、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
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
第二节 初中阶段学习者特征分析 |
一、学习能力的提升 |
二、思维方式的发展 |
三、学习动机成分的比重转变 |
四、创新素养的表现 |
第三节 探究式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
一、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分析 |
二、探究式教学对创新素养培养的价值 |
第四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
第一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原则 |
一、目的性 |
二、递进性 |
三、探究性 |
四、主导主体相结合 |
第二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内容 |
三、教学方法 |
四、教学环境 |
五、师生角色 |
第三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流程设计 |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考 |
二、尝试练习、了解新知 |
三、自主探究、协作交流 |
四、拓展应用、激发创新 |
五、展示分享、交流评价 |
六、反思总结、深入提高 |
第四节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评价设计 |
一、评价原则 |
二、评价内容 |
三、评价方式 |
第五章 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应用与效果分析 |
第一节 行动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案例设计 |
二、教学案例实施 |
三、效果分析 |
四、反思与修正 |
第三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案例设计 |
二、教学案例实施 |
三、效果分析 |
四、反思与修正 |
第四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案例设计 |
二、教学案例实施 |
三、效果分析 |
四、反思与总结 |
第五节 行动效果分析 |
一、问卷数据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三、学生作品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与不足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创新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作品完成报告 |
致谢 |
(3)影视语言课程案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影视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影视艺术教育发展概述 |
一、国内影视艺术教育发展 |
二、国外影视艺术教育发展 |
第二节 影视艺术教学现状分析 |
一、影视艺术教学发展现状 |
二、影视艺术教学特点分析 |
第三节 影视语言课程教学问题 |
一、影视语言课程特点 |
二、影视语言教学的问题表现 |
三、影视语言课程的教学反思 |
第二章 国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分析 |
第一节 案例教学方法概述 |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
二、案例教学的原则与特点 |
三、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 |
第二节 国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现状 |
一、国内影视教育案例教学发展概述 |
二、国内影视语言教学案例的应用 |
1.影视语言课程理论案例教学 |
2.影视语言课程实践案例教学 |
三、国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的模式 |
1.教师导向的“讲解—分析”式案例教学 |
2.学生导向的“观摩—研讨”式案例教学 |
3.实践导向的“模仿—创新”式案例教学 |
四、国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的评价 |
第三节 国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问题 |
一、影视语言教学观念陈旧 |
二、案例内容单一、原创案例少 |
三、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实践需求 |
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
第三章 国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国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应用概述 |
第二节 国际影视语言教学案例选择与设计 |
一、国际影视语言教学案例的选择 |
二、国际影视语言教学案例的设计 |
第三节 国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过程与方法 |
一、教师导向的“启发式”案例教学 |
二、学生导向的“探究式”案例教学 |
三、实践导向的“项目式”案例教学 |
第四节 国际影视语言案例教学的多元评价 |
一、教师主体的评价体系建构 |
二、学生主体的评价体系构成 |
第四章 国内外影视语言案例教学比较 |
第一节 案例教学的目的与动机比较 |
一、国内:对去功利化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
二、国际:对影视产业化发展的极致追求 |
第二节 案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比较 |
一、案例选择:具体单一与广泛新颖 |
二、教学开展:引导前行与主动探索 |
三、创新点获取:团队协作与个体思考 |
第三节 案例教学的效果与评价比较 |
一、教学效果:缩小产学差异与深化专业培养 |
二、评价机制:聚焦学生发展与多元评价提升 |
第四节 影视语言案例库建设的比较 |
一、教学案例库定位与特点 |
二、教学案例库的内容建设 |
三、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维护 |
第五章 影视语言案例教学发展启示 |
第一节 端正理解认知,明晰案例教学地位 |
第二节 重视案例选编,强化本土案例开发 |
第三节 理论实践结合,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4)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中国数学教育特征与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
1.1.3 变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变式的定义 |
2.1.2 变式教学的定义 |
2.2 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变式教学 |
2.2.2 马登理论与变式教学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变式教学 |
2.2.4 脚手架理论与变式教学 |
2.2.5 螺旋式组织形式与变式教学 |
2.2.6 有意义学习理论与变式教学 |
2.3 变式教学的文献综述 |
2.3.1 变式教学分类的研究 |
2.3.2 变式教学原则的研究 |
2.3.3 变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
2.3.4 变式教学应用的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变式教学的理论框架 |
3.3.2 教师调查问卷 |
3.3.3 学生调查问卷 |
3.3.4 访谈提纲 |
3.4 研究过程 |
第4章 教师变式教学的调查研究 |
4.1 数据的收集、处理 |
4.2 问卷结果分析 |
4.2.1 教师对变式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
4.2.2 教师变式教学运用情况分析 |
4.3 访谈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高中生变式数学学习的调查研究 |
5.1 问卷结果分析 |
5.1.1 高中生数学学习态度 |
5.1.2 高中生对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态度 |
5.1.3 高中生课外数学学习情况 |
5.2 访谈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
6.1 案例分析框架的建立 |
6.2 案例分析(弧度制) |
6.2.1 课例1 |
6.2.2 课例2 |
6.2.3 对比分析 |
6.3 案例分析(数列习题课片段) |
6.3.1 课例1 |
6.3.2 课例2 |
6.3.3 对比分析 |
6.4 适用于高中数学的变式方法 |
6.4.1 数学概念的变式 |
6.4.2 解题的变式 |
6.4.3 课堂外延的变式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1.1 师生对变式教学的认识与使用情况 |
7.1.2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
7.1.3 合理变式的方法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6)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国际背景 |
2.国内背景 |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研究意义 |
2.研究内容 |
(三)研究现状 |
1.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现状 |
2.问题式地理教学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区域认知和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实用主义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区域认知的概念界定 |
2.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
3.区域认知与问题式教学两者的关系 |
二、教学案例分析 |
(一)高中《地理3》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 |
1.案例来源与案例筛选 |
2.案例分析说明 |
3.案例分析 |
4.案例情境与案例问题的关系分析 |
5.案例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分析 |
(二)高中地理问题式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
1.情境为问题设计提供背景,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和热点性的特点 |
2.问题式地理教学注重以问题中心为线索进行问题链的创设,并采取多种探究形式。 |
3.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背景,问题链中渗透区域认知素养目标。 |
4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注重从区域的视角进行 |
5.合理运用区域地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有利于问题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
6.问题设置应当避免问题多、低效、研究不深入等问题,注重结合区域认知素养目标进行问题设置。 |
三、人教版高中《地理3》中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
(一)人教版《地理3》适宜问题式地理教学的内容分析 |
1.人教版《地理3》教材分析 |
2.人教版《地理3》适宜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内容 |
(二)人教版《地理3》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
1.案例设计组成 |
2.案例选择 |
3.案例设计 |
(三)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1.以课标为导向,以区域认知素养为目标进行案例的设计 |
2.借助有层次性的问题链,围绕核心问题安排教学内容 |
3.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构建区域认知方法 |
4.利用联系生产活动并具有热点性的素材设计问题情境 |
5.运用区域地理学习的工具和探究式活动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
6.从区域的定位、特征、联系、问题和认识方法为出发点进行教学 |
四、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问题式教学案例的实施 |
(一)案例实施 |
(二)案例实施后的反思 |
(三)案例实施的启示 |
1.合理选择问题探究形式,充分发挥探究作用 |
2.问题设置要结合区域学习方法和工具 |
五、研究结论 |
1.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
2.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符合一定的策略 |
3.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注重采用认识区域的工具和方法 |
附录 |
附录1 案例分析目录表 |
附录2 问题式教学视角下区域认知培养案例分析表 |
附录3 高中区域地理问题式教学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4 问题式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诊断分数表 |
附录5 案例设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GeoGebra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科背景 |
1.1.2 时代背景 |
1.1.3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应用价值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GeoGebra介绍 |
2.1.1 GeoGebra动态数学软件介绍 |
2.1.2 GeoGebra的功能特点 |
2.2 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
2.2.1 数学探究式教学 |
2.2.2 理论基础 |
2.3 GeoGebra在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GeoGebra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1 基于GeoGebra进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
3.2 高中数学适合用GeoGebra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
第4章 基于GeoGebra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
4.1 利用GeoGebra探究函数的性质 |
4.1.1 探究案例 |
4.1.2 教学案例-函数y=Asin(?)的图像与性质 |
4.2 利用GeoGebra探究解析几何部分 |
4.2.1 探究案例 |
4.2.2 教学案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
4.3 利用GeoGebra探究立体几何部分 |
4.3.1 探究案例 |
4.3.2 教学案例-三视图 |
第5章 基于GeoGebra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验研究 |
5.1 教学实验实施方案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变量 |
5.1.4 实验材料 |
5.2 实验过程 |
5.3 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 |
5.3.1 前测学习成绩数据分析 |
5.3.2 后测学习成绩数据分析 |
5.3.3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高中数学习题课变式教学实验研究 ——以原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能力要求 |
1.1.2 2017 年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1.1.3 习题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1.1.4 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高中数学习题课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变式教学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1.6 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途径 |
2.2 关于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关于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关于高中数学习题课变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综合述评 |
2.6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实验研究法 |
3.2.3 行动研究法 |
3.3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3.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3.3.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3.3.3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3.3.4 马登的变异理论 |
3.3.5 解题理论 |
3.4 课题研究的工具 |
3.5 小结 |
第4章 高中数学习题课变式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
4.1 高中数学习题课实施变式教学的原则 |
4.1.1 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导向 |
4.1.2 学生的过程参与为途径 |
4.1.3 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4.1.4 变式的层级递进性 |
4.1.5 变式的适时性和适度性 |
4.2 高中数学习题课开展变式教学的策略 |
4.2.1 精选课本的典型例题与习题为母题 |
4.2.2 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合理变式 |
4.2.3 学生合作探究深化变式 |
4.2.4 科学评价与课堂生成的强化 |
4.3 小结 |
第5章 高中数学习题课变式教学设计案例 |
5.1 《集合习题课》教学设计 |
5.2 《函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习题课》教学设计 |
5.3 《指数函数习题课》教学设计 |
5.4 《对数函数习题课》教学设计 |
5.5 《基本初等函数章末习题课》教学设计 |
5.6 《函数与方程习题课》教学设计 |
5.7 小结 |
第6章 实验研究 |
6.1 实验设计 |
6.1.1 实验目的 |
6.1.2 实验假设 |
6.1.3 实验对象 |
6.1.4 实验变量 |
6.1.5 实验策略 |
6.1.6 实验伦理 |
6.2 前测工具的设计 |
6.2.1 前测工具的双向细目表 |
6.2.2 前测工具的结构 |
6.2.3 前测工具预测数据基本统计量分析 |
6.2.4 前测工具的难度 |
6.2.5 前测工具的区分度 |
6.2.6 前测工具的效度 |
6.2.7 前测工具的信度 |
6.2.8 前测工具的完善及确定 |
6.3 后测工具的设计 |
6.3.1 后测工具的双向细目表 |
6.3.2 后测工具的结构 |
6.3.3 后测工具预测数据基本统计量分析 |
6.3.4 后测工具的难度 |
6.3.5 后测工具的区分度 |
6.3.6 后测工具的效度 |
6.3.7 后测工具的信度 |
6.3.8 后测工具的完善及确定 |
6.4 实验过程 |
6.4.1 预测确定测试工具 |
6.4.2 实施前测与数据整理 |
6.4.3 教学干预 |
6.4.4 实施后测与数据整理 |
6.5 实验结果 |
6.5.1 前测结果对比分析 |
6.5.2 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6.6 实验结论 |
6.7 小结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课题研究的结论 |
7.1.1 习题课变式教学的内容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
7.1.2 习题课变式教学的原则在于紧扣目标且变式有度 |
7.1.3 习题课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7.1.4 习题课变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优化思维又服务高考 |
7.1.5 习题课变式教学的意义在于重视过程又强化生成 |
7.2 课题研究的反思 |
7.3 可继续研究的问题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前测工具 高一新生《数与代数》知识与素养水平测试试卷 |
附录 B 后测工具 高一学生必修1知识与素养水平测试试卷 |
附录 C 前测工具预测试得分表 |
附录 D 后测工具预测试得分表 |
附录 E 前测对照班成绩表 |
附录 F 前测实验班成绩表 |
附录 G 后测对照班成绩表 |
附录 H 后测实验班成绩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主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概念界定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主题式教学引入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价值 |
(一)基于课堂教学本身的价值 |
(二)基于学生自我发展的价值 |
(三)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
二、主题式教学在小学“图形与几何”中应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方式 |
(二)访谈过程及结果分析 |
(三)存在问题 |
(四)原因分析 |
三、改进小学“图形与几何”主题式教学的设计理路 |
(一)设计原则 |
(二)设计理念 |
(三)指导流程 |
四、小学“图形与几何”主题活动实施案例及教学效果分析 |
(一)《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实施案例介绍 |
(二)主题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理实践力研究进展 |
1.2.2 问题式教学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问题式教学 |
2.1.2 地理实践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主体性教育理论 |
2.2.3 应答式教学理论 |
2.2.4 问题式教学理论 |
3 问题式教学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
3.1 问题式教学的特点与教学流程 |
3.1.1 问题式教学的特点 |
3.1.2 问题式教学的流程 |
3.2 地理实践力的表现与水平等级 |
3.2.1 地理实践力的表现 |
3.2.2 地理实践力的水平等级 |
3.3 问题式教学与地理实践力的相关性分析 |
3.3.1 问题式教学与地理实践力的关系 |
3.3.2 问题式教学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影响 |
4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现状与地理实践力培养状况调查及分析 |
4.1 问卷调查目的 |
4.2 问卷调查对象 |
4.2.1 教师问卷调查对象 |
4.2.2 学生问卷调查对象 |
4.3 问卷调查内容 |
4.3.1 教师问卷内容 |
4.3.2 学生问卷内容 |
4.4 问卷结果分析 |
4.4.1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4.4.2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5 问题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5.1 问题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1 对问题式教学不了解,认知片面性 |
5.1.2 课堂情境素材较匮乏,问题不系统 |
5.1.3 学生问题意识被忽略,缺少内驱力 |
5.1.4 地理实践活动机会少,缺乏行动力 |
5.1.5 课堂总结评价较单一,缺乏全面性 |
5.1.6 迁移运用实施能力低,缺乏检测性 |
5.2 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问题式教学优化策略 |
5.2.1 教师认知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
5.2.2 地理情境创设:构建地理素材库,再现真实情境 |
5.2.3 地理问题提出: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唤醒学习需要 |
5.2.4 地理问题解决:精心策划教学,开展实践活动 |
5.2.5 总结评价: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反思 |
5.2.6 迁移运用:拓展延伸新情境,尝试解决新问题 |
6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与效果分析 |
6.1 教学案例设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6.2 教学实验实施 |
6.2.1 实验对象 |
6.2.2 实验时间 |
6.2.3 实验计划 |
6.2.4 实验过程 |
6.3 实验效果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存在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版) |
附录2 (学生版) |
附录3 “土壤”课后实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案例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面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D]. 张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影视语言课程案例教学研究[D]. 王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调查研究[D]. 杨柳青. 苏州大学, 2020(02)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D]. 韩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基于GeoGebra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D]. 朱亮卫.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8]高中数学习题课变式教学实验研究 ——以原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为例[D]. 唐明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主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研究[D]. 蔡苗苗.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研究[D]. 厉文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