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活脑素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58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岩[1](2020)在《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古代文献,并将医案类文献和医案类以外文献(以下简称医理类文献)分列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补充病因病机理论,探寻辨证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文献学参考。2.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总结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比较古今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在用药上的异同,提出今后中医临床用药建议。方法1.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网络APP“翰堂典藏数据库”和“超星图书”为参照和补充,检索“健忘、善忘、好忘、喜忘、痴呆、呆病、神呆、神痴、不慧”等关键词,收集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2.在CNKI数据库1999.1.1-2019.9.30时间范围内,分别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期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中医+治疗”、“AD+临床”和“中医+治疗”以及“VD+临床”和“中医+治疗”,检索过程中不限制更新时间。以同样条件,检索万方数据库,作为参照和补充。收集上述现代中医临床文献。3.整理、过滤古代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和现代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予以标准化、数据化,建立古代医案类、古代医理类和现代临床类三个数据库。对舌象、脉象、面色、药量、诊次、预后等一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中药的选用范围、被选用中药的功能归类、归经分类等进行频数、离散度、相似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和挖掘。最终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老年期痴呆的用药规律和趋势。结果1.古代医案中脉象整理结果提示老年期痴呆病多与痰饮、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阳气衰败等因素有关。舌诊整理结果提示该病与痰饮、瘀血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面色整理结果提示血虚、脾虚、痰湿及阴虚阳亢等因素与该病关系密切。2.古代医案中老年期痴呆病位首要在心,与肾、肝、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在老年期痴呆病中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环。病机前10位的分别为心血不足、心肾不交、痰火蒙心、肾阴亏虚、痰火上扰、精髓不足、水不涵木、痰饮阻滞、心气不足和虚火扰神。3.古代医案中共出现192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20大类和47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肺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补益类、化痰类组合出现的较多,辅以收涩类、开窍类、安神类、理气类等组合。4.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舌、脉和面汇总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病与忧思、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积热在胃、瘀血、痰饮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主治中药按功能分别属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利水药、清热药等14大类,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和心包。5.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出现214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17大类和39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脾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补益类、活血化瘀类组合出现较多,温里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等组合也有出现。6.古代医案类和医理类文献比较。两者记录的脉象、舌象和面色提示的临床意义一致,但医理类文献收集到的记录较医案类文献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方剂使用上,具名的方剂重合度不高,医理类文献记载的方剂多于医案类文献实际使用的方剂。在中药选取范围上,有柏子仁、半夏、柴胡等38味中药重合。与医案类文献相比,医理类文献中缺少归三焦经的中药,缺少化湿类、驱虫类、祛风湿类、收涩类、温里类、消食类、涌吐类和止血类8类中药,多出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7.古代医案与现代中医临床比较。在用药范围上,古代医案所用中药有石菖蒲、川芎、远志等118味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古今用药的相似度达到40.48%,也就是说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将近一半的中药在古代也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常用药。从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案中药归经最多的归为肺经,其次是肝经,第三为脾经;而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归经最多的脏腑是脾,其次是肝经,第三归肾经。从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比较。古代医案所用中药分属20类,现代中医临床所用中药分属17类。除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外,现代中医临床中药功效分类完全与古代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延续性。古代用药功能选用范围大于现代。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不再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使用。用药偏好方面,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均居首位,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的总频次。但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偏好性更强,明显侧重于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用药较为分散,除了着重使用补益药外,还较高频率应用了安神药、化痰药和理气药。药物组合方面,古今中医均注重补益类药物组合的使用,但是在组合搭配侧重上有所不同。古代医案,大量出现补益类中药间的配合组对,少量与安神类、清热类、化痰药等中药配合使用。而现代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两两配合使用情况没有古代多也没有古代普遍,反而是更多选择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搭配。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活血化瘀类的其他组合,并出现了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医案更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8.在古代医案类文献、古代医理类文献以及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等30味中药重合。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病位首要在心,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因主要包括年高体虚、平素思虑劳心过度、大病后虚弱、它病误治迁延日久、大怒、情志不遂日久、平素气虚痰湿体质或向有肝阳再遇外邪等。病机按照虚实辨证,虚证最多、虚实夹杂证次之、实证居末,虚证中尤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该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古代医案治疗老年期痴呆在方证对应上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位首要在心,而药物归经上以归肺经的中药居多;第二个特点是病机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而药物分类上以补气类、补阳类中药居多。3.古今临床用药异同。古代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92味(AY集合),现代临床报道中所用中药共214味(CY集合),现代医家使用中药种类上比古代多22味。中药使用范围方面,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的使用都居首位,安神类中药、开窍类中药、清热类中药和解表类中药也均得到重视;不同点在于,古代临床更为注重化痰类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而现代临床偏重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药物组合方面相同,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均偏重于补益类药物的组合使用,并均有开窍类、安神类药物组合的辅助;不同点在于现代中医临床注重活血化瘀类和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则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4.今后中医临床建议。今后中医临床可以尝试多辨证使用化痰药和理气药,以及化痰类组合。单味药推荐:人参、远志、石菖蒲、熟地黄、酸枣仁、茯苓、半夏、柴胡、川芎、丹参、当归、地骨皮、茯神、枸杞子、龟甲、黄连、煅龙骨、龙眼肉、麦冬、牛黄、山药、生地黄、桃仁、天南星、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柏子仁、炙甘草、鳖甲这30味中药,在古代医理类文献、古代医案以及现代中医临床中均有出现,可以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优选中药。
刘佳妮[2](2019)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白质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是最常见的非变性病痴呆,目前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第二大痴呆疾病[1]。目前VaD诊断不足、缺乏有效治疗方案,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危险因素使VaD患者人数持续上升。但VaD是可以防治的痴呆类型,具有可逆、早期干预预后较好的特点,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诊断方法和药物进行诊断指导和治疗。研究表明,脑缺氧缺血引起的白质损伤是VaD的重要病理变化,脑白质的弥漫性改变伴髓鞘和轴突的丢失几乎是所有VaD亚型的共同特征,白质损伤与VaD认知能力下降密切相关,但目前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参麻益智方是全国名老中医周文泉教授的经验方,以人参、天麻、鬼箭羽、川芎四味中药配伍,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阳亢型VaD,并取得了良好疗效,基于此,本实验通过研究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白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明确该方对VaD脑缺血缺氧后的白质病变是否有改善作用,本文同时也对VaD的白质损伤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破坏、氧化应激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探索有效的认知功能保护策略提供帮助。目的:观察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白质的影响,并对参麻益智方的作用机制及其与血脑屏障通透性、氧化应激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1.采用聚苯乙烯微球栓塞法建立大鼠多发脑梗死痴呆模型,将5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多奈哌齐组(Donepezil)、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SMYZ-L)、中剂量组(SMYZ-M)、高剂量组(SMYZ-H)。造模结束3天后,多奈哌齐组予0.5mg/kg药物灌胃,参麻益智方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予3.3g/kg、6.6g/kg及16.5g/kg药物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2.连续4周给药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观测血管性痴呆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穿台次数、原平台活动时间及路程的结果,评估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尼氏染色(Nissl)评估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和尼氏小体的病理变化。3.卢卡斯快蓝染色(Luxol fast blue,LFB)观察胼胝体区髓鞘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脑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以评估髓鞘脱失情况。WB检测海马组织内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缝隙连接CX43的蛋白表达,评估BBB功能。比色法检测海马组织过氧化氢酶(Catalase 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微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细胞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评估氧化应激水平。结果:1.行为学检测定位航行实验:同一天组间比较:与Sham组相比,Model组的潜伏期第二天开始明显高于Sham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多发梗死性VaD模型的Model组大鼠学习能力明显下降;与Model组比较,Donepezil组潜伏期第二天开始明显缩短(P<0.05),SMYZ-M、SMYZ-H组在第三天开始明显缩短(P<0.05)。组内比较:与组内第一天比较,所有组大鼠的潜伏期均有缩短,其中Control组、Model组在第二天开始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Donepezil组和SMYZ-L、SMYZ-M、SMYZ-H组在训练第三天的潜伏期也明显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Sh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比较,Model组穿台次数减少,第一象限时间与路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比较,SMYZ-L、SMYZ-H组的大鼠穿台次数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onepezil组和SMYZ-M组第一象限活动路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组织病理形态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的病理形态变化。可见Control及Sham组细胞层次分明,排列整齐有序,细胞形态规则,尼氏体丰富,呈深蓝色的颗粒或斑块状:Model组与Control组相比,大鼠海马CA1区细胞间隙增大,排列散乱无序,细胞形态不规则,尼氏体崩解或丢失,颜色变浅且分布散乱;与Model组大鼠对比,Donepezil、SMYZ-L、SMYZ-M和SMYZ-H组海马CA1区细胞层数增加,排列较为紧密,病理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胞浆内可见较多尼氏体,丢失不明显。3.胼胝体髓鞘形态和蛋白表达LFB染色可观察到,Control组大鼠胼胝体区髓鞘呈深蓝色,髓鞘染色呈条索状、髓鞘纤维排列致密;与Control组比较,Sham组髓鞘纤维排列稍散乱,髓鞘着色未变浅;Model组大鼠与Control组比较,胼胝体髓鞘着色变浅、结构疏松、胼胝体(Corpus callosum,CC)区域视野下数量较少。Donepezil及SMYZ干预后胼胝体区域髓鞘颜色变深,结构较紧密。WB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Sham组的MBP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Model组海马组织中MBP的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相比,Donepezil组和SMYZ-H组的MBP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YZ-L、SMYZ-M组具有改善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BBB相关蛋白表达WB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Occludin、ZO-1的表达明显减少,Model组与Sha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onepezil和 SMYZ 干预可增加 Occludin、ZO-1 的表达,其中 Donepezil、SMYZ-H组与Model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大鼠CX43表达明显增多(P<0.05),SMYZ-M、SMYZ-H组干预可明显减少CX43的表达,与Model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onepezil组和SMYZ-L组也可一定程度减少CX43的表达,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氧化应激水平比色法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Sham组CAT、GSH、SOD的活性及M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Sham组相比,Model组CAT、GSH、SOD活性明显下降,且MDA含量明显升高,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相比,Donepezil、SMYZ-H组CAT活性明显升高(P<0.05),SMYZ-L、M组CAT活性相比于Model组具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YZ-M和SMYZ-H组的GSH活性明显升高(P<0.05);SMYZ-M、SMYZ-H 组 SOD 的活性明显增高(P<0.05),Donepezil与 SMYZ-L组SOD活性相比于Model组具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onepezil、SMYZ-M、SMYZ-H组MDA含量明显降低,与Model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参麻益智方可明显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一定程度改善组织细胞病理形态学特征,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二、参麻益智方可增加MBP表达,改善胼胝体髓鞘形态,具有脑白质保护作用;三、可降低屏障通透性,改善BBB功能障碍;四、可增强神经细胞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的能力,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五、其改善白质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1)改善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蛋白功能,保护屏障完整性而减轻BBB功能障碍,阻止炎性因子和血浆内有害物质渗漏入脑而改善神经细胞内环境、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减轻白质损伤。(2)增强神经细胞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的能力,缓解神经血管单元功能失调,减轻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介导的神经元损伤、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减轻脑深部白质微血管损害,从而减缓白质梗死的形成。参麻益智方改善白质损伤的作用机制作为减轻或预防VaD的新型神经保护方法的重点,具有潜在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张建春[3](2018)在《复方活脑舒对髓海不足型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复方活脑舒对髓海不足型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为该药临床治疗髓海不足型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60例髓海不足型PD-M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口服复方活脑舒,对照组口服奥拉西坦。治疗前后分别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中医症状积分进行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测。分析复方活脑舒治疗髓海不足型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及对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以及治疗前的MOCA、ADL、中医证候总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OCA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提示复方活脑舒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治疗后两组ADL评分较前降低,提示复方活脑舒能够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治疗后MOCA、ADL、UPDRSⅢ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复方活脑舒能够改善患者认知障碍和日常生活质量,但并不优于奥拉西坦,且对其运动障碍的恢复无影响;治疗后治疗组的遗忘、头晕、耳鸣等单个中医证候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复方活脑舒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奥拉西坦。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及相关资料分析,具有填精益髓,补气养血功效的复方活脑舒治疗髓海不足型PD-MCI患者,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相关症状。尤其是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复方活脑舒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奥拉西坦;能显着改善PD-MCI的MOCA评分,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能显着改善PD-MCI患者ADL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但疗效均与奥拉西坦相当。所以,复方活脑舒对髓海不足型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的患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且对肝肾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无影响。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及随访时间较短,在PDMCI的痴呆转化率是否与奥拉西坦相同、对PD-MCI患者远期疗效影响等方面,还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等进一步研究。
秦秀德,康立源,黄燕,王硕,朱金墙,贾晓旭,刘辉,刘玉[4](2011)在《治疗血管性痴呆中成药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临床常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成药的使用情况。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1979-2010年10月中成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型文献,共得285篇。对其使用的中成药及组成中药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研究频次较高的中成药有石杉碱甲、脑心通胶囊、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片等;组成中成药的药物使用频次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石菖蒲58次、丹参48次、川芎47次、何首乌45次、黄芪38次、人参33次;将组成中成药的药物进行分类统计,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类型为补虚药。结论: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成药较少,提取物类中成药在临床使用较多,但组分明确的中成药的种类较少。
韦云[5](2011)在《从络病理论论治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血管性痴呆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或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等的获得性智能的持续性损害。在老年人所患的痴呆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氏病,越来越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且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老龄化,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方法和药物,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重要的意义。导师周文泉教授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的认识和近年的中医文献研究,提出了轻度血管性痴呆是以肾虚为本,痰浊或瘀血阻络为标的病机学说。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观察补肾化痰颗粒、补肾活血颗粒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分析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并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81例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26例,中药治疗组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又分为肾虚血瘀阻络和肾虚痰浊阻络两型,分别予以补肾化痰颗粒和补肾活血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茴拉西坦胶囊治疗。从临床症状、简易智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血清中枢胆碱能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观察中药复方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均可明显改善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ADL、MMSE积分(P<0.01);对于NFDS积分的改善,中药治疗组明显优于茴拉西坦组。治疗后,补肾化痰组和补肾活血组对相应的中医躯体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P<0.01)。中医治疗组对中医症候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三组药物均可以增加ACh、ChAT的分泌,对于ACh,中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三组均可以抑制AchE的活性,但三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中药治疗组患者用药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本中药颗粒剂对轻度血管性痴呆具有与茴拉西坦相似的治疗效果,但是在改善中医症候、调节中枢胆碱能功能方面疗效略优于茴拉西坦;2肾虚为本,痰浊或瘀血阻络是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机;3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轻度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是可行的;4调整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可能是本中药颗粒剂发挥益智作用的一条途径。
陈墩帆[6](2010)在《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在现代医学中,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是两种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目前痴呆的药物治疗包括旨在改善认知功能缺损的促认知药治疗和针对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主要可分为缓解原发症状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和M1受体激动剂;阻止或延缓发病及疾病进展药物,如雌激素替代疗法、抗免疫炎症药物、抗氧化剂、神经营养因子、抗淀粉样蛋白药物(免疫治疗)、钙通道阻滞剂、代谢增强剂等;此外,还有中医药如银杏制剂、中药复方汤剂和针刺等特色治疗,且中医药在治疗痴呆的角色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循证医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其要求在于临床医生对病人诊治,都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强调任何决策需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而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则是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证据来源。目的本课题系统评价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全面收集维普、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三个数据中(1989~2009)有关中药治疗AD和VD的所有相关临床治疗性文献,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文献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制定《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临床文献的质量评价及信息采集表》,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按照目前常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的Jadad评分标准,对中药治疗AD和VD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4.2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96篇RCT文献,其中中药治疗AD的文献有61篇,属于高质量文献(Jadad评分3分以上)只有9篇,无1篇文献进行随机分配隐藏的描述;6篇采用了双盲法,2篇采用了单盲法;7篇文献详细描述了退出、失访以及剔除的病例;中药治疗VD的文献有335篇,高质量的文献(Jadad评分3分以上)有38篇;有2篇描述随机分配的隐藏;32篇采用了双盲法,16篇采用了单盲法;20篇文献详细描述了退出、失访以及剔除的病例,另外报告无失访的有8篇。中药治疗AD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对照中,在以MMSE评分的提高值[OR(fixed)=0.78,95%CI(O.53,1.13),P=0.19]、MMSE评分的提高率[OR(fixed) =1.41,95%CI(0.80,2.48),P=0.24]和MMSE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WMD(fixed)=-0.17,95%C工为(-1.76,0.56),P=0.55]等标准上,尚不能认为中药疗效优于胆碱酯酶抑制剂;与代谢增强药物的对照中,在中医证候疗效标准[OR(fixed)=2.60,95%CI(1.35,5.00),P=0.004]显示中药疗效优于代谢增强药物;在MMSE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的标准[WMD(random)=1.97,95%CI为(-0.39,4.33),P=0.10]尚不能认为中药疗效优于代谢增强药物。中药治疗VD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以MMSE积分治疗前后的差值[WMD(random)= 0.96,95%CI(0.13,1.78),P=0.02]、中医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为标准[OR(fixed)= 1.68,95%CI为(1.25,2.26),P=0.0006]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OR(fixed)=3.13, 95%CI(2.33,4.20),P<0.00001]等标准上,可以认为中药疗效优于代谢增强药物;而在MMSE积分的提高率[OR(random)=1.32,95%CI(0.98,1.77),P=0.06]、BBS积分治疗前后的差值[WMD(fixed)=0.21,95%CI(-0.17,0.59),P=0.28]和ADL积分治疗前后的差值[WMD(fixed)=0.28,95%CI(-0.55,1.11),P=0.51]等标准上,尚不能认为中药疗效优于代谢增强药物。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治疗AD高质量的文献数量较少,仅9篇Jadad评分3分以上,而治疗VD高质量的文献达38篇。总体来说,中药治疗AD、VD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尚不能令人满意,有待今后进一步提高。Meta分析结果则表明虽然中药治疗AD的疗效不高于胆碱酯酶抑制剂,但对照药胆碱酯酶抑制剂为当前治疗AD的有效药物,因此可认为中药治疗AD具有一定的疗效;同时中药治疗AD、VD的疗效优于代谢增强药物。
张吉仲[7](2009)在《益智五海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益智五海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学习记忆行为学的影响;对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相关神经递质——海马的Ach、AchE,大脑皮层单胺类递质5-HT、DA、NE的影响;对模型动物神经毒性相关递质——海马Glu、Gly、GABA、Asp的影响;对影响血液循环的相关血管活性物质ET、CGRP、TXB2、6-Keto-PGF1α以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对肾精亏虚动物模型和记忆障碍动物模型的学习记忆的行为学的影响及体重增长、游泳时间、血液中ChE的影响,进而探求益智五海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的作用机制。方法: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CCA)的基础上建立改良的缺血再灌注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脉络瘀滞合并缺血再灌注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建立老年肾精亏虚大鼠模型和氢化可的松肾虚小鼠模型;建立记忆获得障碍小鼠模型、记忆巩固障碍大鼠模型、记忆再现缺失小鼠模型。用跳台法、Morris水迷宫法、避暗法检测空间学习记忆的行为学指标;用ELISA法测定海马中Ach的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海马中AchE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脑皮层5-HT、DA、NE的含量;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海马中Glu、Gly、GABA、Asp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液ET、CGRP、TXB2、6-Keto-PGF1α的含量;测定血液流变性;测定氢化可的松肾虚小鼠游泳时间、脏器指数等。用喜得镇作阳性对照药物。采用SPSS11.5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统计实验结果。结果:益智五海胶囊高剂量组的模型动物海马内Ach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益智五海胶囊中、高剂量组对缺血再灌注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NE的升高作用显着(P<0.05);益智五海胶囊各给药组升高CGRP、6-Keto PGF1α的作用显着(P<0.05);益智五海胶囊中、高剂量组降低TXB2作用显着(P<0.05);但是对ET的降低效果不显着(P>0.05);益智五海胶囊各给药组降低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血浆粘度(P<0.05);降低海马Glu、Asp的含量,升高Gly的海量(P<0.05);益智五海胶囊各给药组延长肾虚小鼠的游泳时间(P<0.05);益智五海胶囊各给药组行为学检测的逃避潜伏期等具较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益智五海胶囊具有补肾益智、通脉活络,通过补肾精、通瘀滞、化痰浊、通经络、舒滞气,使肾精得补,脑髓得养,瘀血得化,痰浊可除,玄府得开,脉络得通,智力得复。可以改善动物模型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提高动物模型的智力,其机制可能为:增加海马Ach的含量和大脑皮层的NE含量,同时,可降低血液中ChE的含量,维持海马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和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完整性,降低动物模型海马Glu、Asp的含量,提高Gly的含量,减轻氨基酸毒性对海马的损伤,从而维持神经组织功能的完整性。调节血管活性物质CGRP和ET、TXA2和PGI2含量,即升高CGRP、PGI2含量,降低ET、TXA2的含量;扩张血管,提高血液的流变性,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脑组织的血供和氧供,减轻脑组织因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
李可建[8](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任彬,杨敏[9](2002)在《复方活脑素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96例》文中指出
郑超英[10](2001)在《复方活脑素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58例》文中研究指明
二、复方活脑素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5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活脑素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病名沿革 |
1.1 西医病名沿革 |
1.2 中医病名沿革 |
2 西医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 |
2.1 发病机理研究 |
2.2 临床治疗现状 |
3 中医脏腑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
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文献研究现状 |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范围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3.1 诊断标准 |
3.2 古代“老年”的界定 |
3.3 检索范围 |
3.4 收录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3.6 医案出处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分析法 |
4.2 数理分析法 |
4.3 因子分析法 |
4.4 聚类分析法 |
4.5 医案数据化 |
4.6 中药名称规范化 |
4.7 脉象规范化 |
4.8 舌象规范化 |
4.9 面色规范化 |
5. 结果 |
5.1 诊断记录总体评价 |
5.2 病症分类与病因、病机、病性概况 |
5.3 医案书写形式和疗程记录情况 |
5.4 医案处方情况 |
5.5 医案中的中药使用情况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检索范围 |
2.2 筛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分析法 |
3.2 文献数据化 |
3.3 中药名称规范化 |
3.4 脉象、舌象、面色规范化 |
4. 结果 |
4.1 国别和年代 |
4.2 脉象整理结果 |
4.3 舌象整理结果 |
4.4 面色整理结果 |
4.5 方剂整理结果 |
4.6 中药收录情况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现代临床报道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入选原则 |
2.2 筛除原则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总体评价 |
4.2 中药频数分析 |
4.3 中药功效分类 |
4.4 中药归经分类 |
4.5 因子分析 |
4.6 聚类分析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医案类文献与医理类文献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所用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能归类对比 |
4.3 药物归经对比 |
4.4 方剂对比 |
4.5 脉象、舌象和面色比较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方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效归类比较 |
4.3 药物归经比较 |
4.4 离散度对比 |
4.5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 |
5. 小结 |
第六部分 讨论 |
1. 古代医案用药“悖论”解 |
1.1 悖一:病位在心与归经为肺 |
1.2 悖二:证多阴虚、血虚与药重补气、补阳 |
1.3 “痰”在前两个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
2. 古今用药的回归、延续和革新 |
2.1 用药的回归 |
2.2 用药范围的延续与革新 |
2.3 药物组合的继承与发展 |
3. 文献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3.1 理论与实践的“时差” |
3.2 医案隐性知识浅议 |
3.3 文献数据化的选与弃 |
4. 老年期痴呆相关医案少的原因 |
4.1 讳病失治 |
4.2 未老已亡 |
4.3 归入其他病症之中 |
4.4 记录目的和记录习惯 |
第七部分 总结 |
1. 古代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
1.1 病位 |
1.2 病因 |
1.3 病机 |
1.4 病性 |
1.5 “痰” |
2. 古代医案方证对应特点 |
3. 古今中医临床用药异同 |
3.1 用药偏好 |
3.2 药物组合 |
3.3 用药建议 |
4. 创新点 |
5. 不足 |
6. 中医医案研究方向刍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入选医案出处、分类及原文 |
2. 古代医理类文献目录 |
3. 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目录 |
4. 古代医案出现、现代临床报道中未出现的中药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白质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索引 |
综述部分 |
一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认识及治疗进展 |
二 血管性痴呆的西医认识及治疗进展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模型制备 |
2.3 分组与给药 |
2.4 行为学检测-Morris水迷宫 |
2.5 取材、染色 |
2.6 Western Blot法 |
2.7 比色法 |
2.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行为学检测 |
2 脑组织病理形态学 |
3 胼胝体髓鞘形态 |
4 MBP蛋白表达 |
5 BBB相关蛋白表达 |
6 氧化应激水平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复方活脑舒对髓海不足型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西医诊断标准 |
1.1.3 髓海不足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1.4 中医单个症状积分标准 |
1.1.5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入组方法 |
1.2.2 治疗方法 |
1.2.3 评定方法 |
1.2.4 疗效指标 |
1.3 安全性检测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结果 |
1.5.1 治疗前的统计结果 |
1.5.2 治疗后的统计结果 |
1.6 讨论 |
1.7 不足与展望 |
1.8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中西医治疗进展 |
2.1 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 |
2.3 PD-MCI的相关危险因素 |
2.4 PD-MCI的评估工具 |
2.5 西医治疗PD认知功能障碍 |
2.6 中医对PD-MCI的认识 |
2.6.1 古代中医学的认识 |
2.6.2 现代中医学者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A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
附表 B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
附录 C 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Ⅲ) |
附录 D 复方活脑舒治疗髓海不足型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的观察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治疗血管性痴呆中成药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方 法 |
1 文献筛选方法 |
2 药物分析方法 |
结 果 |
1 中成药使用情况 |
2 临床治疗VD的中成药的中药组成情况 |
3 组成中成药的中药类别归属情况 |
4 临床研究设计情况 |
讨 论 |
(5)从络病理论论治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的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从络病论治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
前言 |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1 试验标准 |
2 试验方法 |
3 观察内容 |
4 统计学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一) 一般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 |
1 来源 |
2 性别 |
3 年龄 |
4 病程 |
5 文化程度 |
6 既往史 |
7 合并症 |
(二) 临床疗效分析 |
1 ADL积分及MMSE积分比较 |
2 MMSE疗效比较 |
3 对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FDs)的比较 |
4 有效率的比较 |
5 相同症状的比较 |
6 中药治疗组对主症的影响 |
7 中药治疗组证候总积分比较 |
8 对Ach、AchE、ChAT的影响 |
(三) 对安全指标的影响 |
三 讨论 |
(一) 目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困惑 |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中枢胆碱能系统对VaD的影响 |
2 祖国医学对VaD的认识 |
3 从络病学说论治VaD的机理探讨 |
4 导师学术思想 |
(三) 方药组成及组方分析 |
1 方药组成 |
2 中药溯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组方配伍特点及组方原则 |
(四) 检查量表的选择 |
1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
2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
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
4 赫金斯基缺血量表 |
(五) 补肾化痰通络方、补肾活血通络方疗效的评价 |
1 对ADL积分的影响 |
2 对MMSE积分的影响 |
3 对认知能力疗效的影响 |
4 对NDFS的影响 |
5 对治疗有效率的影响 |
6 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7 对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
(六) 补肾化痰通络方、补肾活血通络方疗效机理分析 |
(七) 课题特色及创新点 |
四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病例观察记录表 |
附录2 《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附录3 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手册和统计手册标准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6)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近况 |
1 概况 |
2 发病机制研究 |
3 痴呆治疗药物的研究概况 |
第二节 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以及研究进展 |
1 中医痴呆病的诊断标准 |
2 中医对AD和VD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对痴呆(AD和VD)的治疗 |
第三节 系统评价的研究现状 |
1 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的由来 |
2 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的优点 |
3 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所存在的缺陷 |
4 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在医学中的应用 |
5 国内外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系统评价的现状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
第一节 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评价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二节 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META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评价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四节 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META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五节 讨论 |
1 关于临床文献科研方法学的评价 |
2 关于Meta分析 |
3 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益智五海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益智五海胶囊补肾益智作用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益智五海胶囊对年老肾精亏虚模型一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建立模型和分组给药 |
2.2 学习记忆行为学检测 |
2.2.1 定位航行测试 |
2.2.2 空间搜索测试 |
2.3 海马Ach和AchE检测 |
2.4 海马Glu、Gly、Asp、GABA检测 |
2.5 大脑皮层5-HT、NE、DA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益智五海胶囊对学习记忆行为学的影响 |
3.1.1 益智五海胶囊对定位航行的影响 |
3.1.2 益智五海胶囊对空间搜索的影响 |
3.2 益智五海胶囊对海马Ach和AchE的影响 |
3.3 益智五海胶囊对海马Glu、Gly、Asp、GABA的影响 |
3.4 益智五海胶囊对大脑皮层5-HT、NE、DA的影响 |
实验研究二 益智五海胶囊对氢化可的松致肾虚动物模型的实验研 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器具 |
1.4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建立模型和分组给药 |
2.2 一般活动情况的变化 |
2.3 游泳时间检测 |
2.4 相关脏器指数变化 |
2.4 血清ChE的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益智五海胶囊对肾虚小鼠模型一般状态的影响 |
3.2 益智五海胶囊对肾虚小鼠模型游泳时间的影响 |
3.3 益智五海胶囊对肾虚小鼠模型相关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 益智五海胶囊对肾虚小鼠模型血清ChE的影响 |
实验研究三 益智五海胶囊对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建立模型和分组给药 |
2.1.1 记忆获得障碍实验 |
2.1.2 记忆巩固障碍实验 |
2.1.3 记忆再现缺失实验 |
2.2 跳台法检测记忆获得障碍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 |
2.3 Morris水迷宫法检测记忆巩固障碍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 |
2.4 避暗法检测记忆再现缺失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 |
3 实验结果 |
3.1 益智五海胶囊对记忆获得障碍模型学习记忆的影响 |
3.2 益智五海胶囊对记忆巩固障碍大鼠模型学习记忆的影响 |
3.3 益智五海胶囊对记忆再现缺失模型学习记忆的影响 |
第二部分 益智五海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四 益智五海胶囊对缺血再灌注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实验研 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建立模型和分组给药 |
2.2 学习记忆行为学检测 |
2.2.1 定位航行测试 |
2.2.2 空间搜索测试 |
2.3 海马Ach和AchE检测 |
2.4 海马Glu、Gly、Asp、GABA检测 |
2.5 大脑皮层5-HT、NE、DA检测 |
2.6 血液流变学检测 |
2.7 血管活性物质ET、TXA_2、CGRP、6-Keto-PGF_(1α)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益智五海胶囊对学习记忆行为学的影响 |
3.1.1 益智五海胶囊对定位航行的影响 |
3.1.2 益智五海胶囊对空间搜索的影响 |
3.2 益智五海胶囊对海马Ach和AchE的影响 |
3.3 益智五海胶囊对海马Glu、Gly、Asp、GABA的影响 |
3.4 益智五海胶囊对大脑皮层5-HT、NE、DA的影响 |
3.5 益智五海胶囊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3.6 益智五海胶囊对血管活性物质ET、TXA_2、CGRP、6-Keto-PGF_(1α)的影响 |
实验研究五 益智五海胶囊对脉络癖滞合并缺血再灌注血管性痴呆 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建立模型和分组给药 |
2.2 学习记忆行为学检测 |
2.3 海马Ach和AchE检测 |
2.4大脑皮层5-HT、NE、DA检测 |
2.5血液流变学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益智五海胶囊对学习记忆行为学的影响 |
3.1.1 益智五海胶囊对定位航行的影响 |
3.1.2 益智五海胶囊对空间搜索的影响 |
3.2 益智五海胶囊对海马Ach和AchE的影响 |
3.3 益智五海胶囊对大脑皮层5-HT、NE、DA的影响 |
3.4 益智五海胶囊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讨论 |
1 血管性痴呆和肾精亏虚、脉络瘀滞 |
1.1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1.1.1 流行病学 |
1.1.2 发病机制 |
1.1.3 病理改变 |
1.1.4 治疗现状 |
1.2 中医药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1.2.1 古代医家的认识 |
1.2.2 现当代医家的发展 |
1.2.3 中医药治疗现状 |
1.3 肾精亏虚、络脉阻滞 |
2 益智五海胶囊 |
3 脉络癖滞型血管性痴呆病证动物模型 |
3.1 关于造模因素 |
3.2 关于临床表现及指标检测 |
3.3 药物反证 |
3.4 模型稳定性 |
4 益智五海胶囊补肾益智作用 |
4.1 益智五海胶囊对氢化可的松致肾虚小鼠的影响 |
4.2 益智五海胶囊对记忆障碍模型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 |
5 益智五海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机理分析 |
5.1 益智五海胶囊对记忆的相关神经递质的影响 |
5.1.1 益智五海胶囊对海马乙酰胆碱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
5.1.2 益智五海胶囊对大脑皮层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
5.2 益智五海胶囊对神经毒性相关递质的影响 |
5.3 益智五海胶囊对血管活性物质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5.3.1 益智五海胶囊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
5.3.2 益智五海胶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状况 |
附件2 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10)复方活脑素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中医证候 |
4.2 智力障碍程度 |
4.3 神经缺损程度 |
5 疗效评定标准 |
5.1 痴呆疗效评定 |
5.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5.3 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判定标准 |
6 结果 |
6.1 复方活脑素对痴呆症的临床疗效 |
6.2 复方活脑素对中医痴呆证候的疗效 |
6.3 复方活脑素对智能障碍的影响 |
6.4 复方活脑素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7 讨论 |
四、复方活脑素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5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D]. 孙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白质的影响和机制研究[D]. 刘佳妮.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3]复方活脑舒对髓海不足型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D]. 张建春.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4]治疗血管性痴呆中成药的临床分析[J]. 秦秀德,康立源,黄燕,王硕,朱金墙,贾晓旭,刘辉,刘玉. 中国新药杂志, 2011(20)
- [5]从络病理论论治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D]. 韦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6]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系统评价[D]. 陈墩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7]益智五海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研究[D]. 张吉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9]复方活脑素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96例[J]. 任彬,杨敏. 黑龙江中医药, 2002(02)
- [10]复方活脑素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58例[J]. 郑超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