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EAC计划全面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峰[1](2021)在《面向卒中诊疗优化的过程挖掘方法与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的复杂性不断增加。这些诊疗活动和流程的有效性往往决定了医疗服务质量。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优化诊疗过程,对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过程挖掘方法与技术是近年来医学信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已经广泛应用的医疗信息系统中,记录了大量临床活动的详细日志数据,包括活动名称、时间戳、执行者等。医疗过程挖掘通过分析和利用这些日志数据,能够实现临床过程的模型发现、合规性检查和过程改进等。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规范性与灵活性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脑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类疾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导致我国患病人群快速增加和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此国家目前正在医院大力推广建设五大急救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以重点提高对这些疾病的紧急救治效果。但由于这类疾病的救治过程是一种高风险、多部门参与、时间紧迫的复杂任务,现有过程挖掘方法难以适应这种复杂的应用场景,还存在模型表示标准化程度不高、基层医生临床决策的准确度较低、医疗干预活动的价值难以估计、出院患者的随访数据不足等具体应用问题。因此,本论文以卒中诊疗过程为案例,通过改进和集成医疗过程挖掘方法,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诊疗过程模型表示标准化不足、扩展性不强和表示不全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描述式多角度建模表示方法。该方法借鉴openEHR国际标准的原型规范,按业务对临床活动的属性分类,并构建了关系矩阵表示事件间的约束,以便于临床专家的理解和模型扩展。同时,为支持对医疗过程进行全面的建模表示,在传统控制流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流、人员组织等多角度的数据约束关系。最后,设计了相应的合规性检查算法,并以缺血性卒中急救过程为例,在真实数据集上验证了这种表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方法结合了openEHR和过程挖掘两种规范,能生成符合国际标准和临床应用习惯的医疗过程表示模型。2.针对过程挖掘需要的事件日志数据获取不便的问题,开发了基于openEHR原型查询语言(AQL)的数据抽取与事件日志转换工具。首先,通过解析openEHR的原型和模板文件,确定元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根据用户输入的查询关键词,经语义扩展查询后列出其可能所属的原型及相应数据项。然后,基于用户选择的数据项和所设置的检索条件,自动生成AQL查询代码。最后,在电子病历服务器上执行AQL语句以提取出具体数据,并将其转换为过程挖掘所使用的标准事件日志格式(XES)。该工具帮助临床科研人员无需掌握实际数据库结构,而是通过领域知识模型来查询和获取事件日志,为实现跨信息系统间的语义互操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该工具已在全国卒中院内筛查项目中进行了试用,验证了其可行性。3.针对临床指南难以完全覆盖所有真实业务场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性过程监控的辅助决策模型构建方法,以弥补临床指南的不足,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过程进行实验验证。目前,构建临床辅助决策模型的主流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以发现或生成新的知识,但这类模型经常面临可解释性不足的问题;二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方法,将临床指南等医学知识表示为逻辑规则,但它难以适应复杂应用场景。本文将数据驱动与规则驱动的方法相结合,通过手工构建患者的数据集,标识出每个病例的最佳决策,及其实际活动是否符合临床指南。经过控制流的前缀提取和过滤后,对数据流的序列进行编码,并训练出相应的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为缺血性卒中患者生成的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两种模型性能均有显着提高。因此,本方法可弥补临床指南的不足,为基层医生提供更为精准的决策支持服务,也为探索指南知识结合临床大数据的智慧医疗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4.针对诊疗流程中的干预活动价值难以评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挖掘的临床干预相对价值评估方法。首先,将国家或医疗机构发布的时间任务矩阵形式的临床路径表示为BPMN模型;其次,将事件日志记录的业务活动序列与流程模型进行比对,从而检测出临床路径的变异活动;最后,针对路径不要求做而做了的变异活动,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并设计了基于“成本/效用比”的医疗活动相对价值计算公式。在合作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神经保护药物是最常见的变异活动,并分别计算了这类变异活动与临床路径推荐的两种治疗活动相对价值。本方法从价值医疗的角度综合考虑了医疗干预的效果和成本,为评估干预活动的价值提供了新思路。5.为克服传统方法构建出院患者复发模型面临的数据不足等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医疗过程发现和迁移学习的复发风险预测框架。首先,从临床指南中发现过程模型,用于分析来自不同医疗机构的目标人群数据相似性,并将发现的控制流变量作为患者的附加特征。通过综合利用目标域(医院随访数据)和源域(全国脑卒中筛查数据),采用基于实例权重的迁移学习方法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最后,以缺血性脑血管事件(ICE)复发为例验证该方法的效果,对205例来自某三甲医院的出院病例和2954例来自全国筛查的队列(2015-2017)数据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本框架能够有效提升三种典型基于实例迁移算法的性能,并优于常用的临床风险评分工具,能够缓解医院有标记随访数据不足的局限性。另外,为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通过两种被业界广泛认可的方法分别计算了模型各特征的重要性,并证明了过程变量作为新的患者特征表示,能够改善模型的性能。本方法将过程发现和迁移学习两个领域相结合,扩展了过程挖掘的应用范围,也增强了迁移学习模型的预测效果,为解决医疗领域机器学习研究的数据样本不足和变量选择等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案例。综上所述,虽然本论文以卒中作为研究案例,但提出的过程挖掘技术框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扩展到心血管疾病等急危重症的临床过程,能够提高对医疗数据的二次利用效果,为优化诊疗过程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刘慧文[2](2021)在《独立运行风光柴储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微电网形式开发利用诸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结构转型的有效途径。对于可再生能源丰富且电网未覆盖地区,适合以微电网的形式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而实现电能的生产、传输和利用。微电网规划设计是建设微电网工程的首要任务,容量优化配置是规划设计的核心任务。本文立足于微电网规划设计多目标优化的需要,以独立运行风光柴储微电网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模型的基础上,以随机场景技术解算优化模型为主线,聚焦于建立风光荷数据联合概率模型、制定运行策略、设计优化算法三个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所论风光柴储微电网的拓扑结构,综合考虑了经济性、可靠性、环保性三个优化目标及功率平衡、分布式电源输出功率限制、分布式电源装机数量限制、储能荷电状态运行范围限制、储能时序变化等相关约束条件,建立了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鉴于Wasserstein生成对抗网络(Wasserstei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WGAN)在图像生成方面的优异表现,结合对风光荷数据的特征分析,提出了基于WGAN的风光荷数据联合概率模型。该模型无需事先知道风光荷数据服从的概率分布,而是用两个相互关联的深度学习模型(生成器、判别器)来直接拟合风光荷数据的联合概率模型,而且该模型便于生成场景数据。为了提高拟合精度并防止训练算法过拟合,构建判别器时借用了迁移学习的思想,以具有强分类能力的ResNet50V2深度学习模型为基础,保留其用于表征通用特性的网络层、删除其表征专用特性的网络层,并针对风光荷数据的特征,在ResNet50V2的底部和顶部重新添加卷积层和全连接层进而完成判别器的网络结构构建;与判别器的结构相对应,利用卷积层和全连接层构建了生成器;结合判别器、生成器的结构特点及风光荷数据的特征,采用两次规范化和一次限幅二次插值对训练样本的结构进行了重构,使得训练样本的数据结构与WGAN的网络模型匹配,并且易于捕捉风光荷数据的统计特性;训练算法采用了标准化、正则化等手段。对WGAN生成数据的月度平均值、自相关性、互相关性及多样性四个方面的分析表明:本文设计的WGAN模型结构合理,训练算法没有过拟合,能够从本质上捕获多维风光荷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的统计特性。(3)针对运行策略问题,在分析微电网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制订了柴油发电机的启动和关停条件,将微电网的运行工况分为了七种状态,找出独立运行风光柴储微电网运行策略中,储能、柴油发电机共同跟踪净负荷时,如何分配净负荷功率这一关键问题,进而设计了储能优先跟踪净负荷、柴油发电机优先跟踪净负荷和柴油发电机优先额定功率运行三种运行策略,并给出了运行策略的实现流程。(4)针对微电网容量配置优化模型具有多目标多约束条件、强非线性等复杂特性,以强度Pareto进化算法(Strength Pareto evolutionary algorithm 2,SPEA2)为基础,利用其寻优过程前期收敛速度快的优点,克服其后期易早熟的不足,同时受枚举法全方向搜索和插值数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基于SPEA2的邻近点参考搜索算法(Search algorithm referencing adjacent points based on SPEA2,SARAP)。SARAP算法首先经过SPEA2算法快速定出最优解集的轮廓,实现搜索空间的减小,然后利用SPEA2最优解集的邻近点构建小空间全方向搜索算子进行寻优,从而使得最优解集支配性进一步提升,完整性接近真实Pareto最优解集,最终实现求解结果完整性与运算效率之间的统一。时间复杂度分析和收敛性分析表明,SARAP算法运算速度远快于枚举法,运算结果接近真实Pareto最优解集。同时SARAP算法的思路完全可以推广应用于改进其他智能算法,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5)多角度分析优化计算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微电网容量优化配置的有效性。首先,采用多种空间形式展示了确定性方法(以历史数据和SARAP算法为基础)的优化计算结果,结合逼近理想解排序多目标决策算法(The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选取的几组典型容量配置方案,分析了影响微电网容量优化配置经济性、可靠性、环保性的因素。其次,与确定性方法相比,随机场景技术(以历史数据、WGAN生成的多组场景数据及SARAP算法为基础)解算方法能够有效应对风光荷数据的不确定性,进而可以提高微电网容量优化配置结果的鲁棒性。再次,对比分析三种运行策略下的解算结果及同一优化配置方案在三种运行策略下的生产模拟结果表明:储能优先跟踪净负荷运行策略具有最好的环保性,柴油发电机优先跟踪净负荷运行策略具有最优的经济性,柴油发电机优先额定功率运行策略具有最高的可靠性。最后,典型配置方案在一年期数据和典型日数据下的生产模拟结果验证了本文进行微电网容量优化配置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独立运行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研究的理论,拓展了深度学习在风光荷数据场景生成方面的应用,改善了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算法的性能,对提升微电网规划设计精准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赖明姬[3](2020)在《当前马来西亚中资企业的投资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东南亚地区逐渐成为企业海外贸易和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其中,根据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的官方统计数据得出,中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马来西亚的最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经贸往来频繁,关系密切。2018年马来西亚经历“509”大选实现独立以来的首次政党轮换,由于中马两国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在当地进行投资发展的中资企业首先受到冲击。对此,有必要对当地中资企业的投资状况进行研究。本文将概括马来西亚中资企业的投资现状,并探讨中资企业在当地投资发展目前所面临的风险,分析马来西亚中资企业投资建设的影响因素。从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角度出发进行案例研究,分析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和“东铁”项目两者的发展困境以及风险的影响因素,突出政治因素的重要作用,并作对比分析总结。有针对性提出马来西亚中资企业投资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葛萍萍[4](2016)在《B半导体公司供应链交期改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半导体行业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再加上其产品种类繁多、生命周期不断加快、繁琐的生产工序和高昂的设备费用,使得半导体企业的竞争已由单纯的产品质量,性能方面的竞争转向了客户资源的竞争,而抢占客户资源的第一步就是及时的交货,因此如何能够缩短交期成了半导体企业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交货周期的理论和有关文献进行了学习研究,说明了交货周期对整个供应链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近几年半导体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B半导体公司的基本情况,基于B公司产品准时交货率在70%-93%之间的情况,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造成交期延误的主要因素为三个方面,即需求预测的不准确、生产计划的不合理以及生产过程的监控不到位。接着结合B半导体公司的实际情况对这三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逐个分析,找出B公司在需求预测和生产计划以及生产过程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缩短交货周期:第一,针对需求预测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通过合理管控产品的料号避免需求预测数据对应料号的错位;以及运用“帕累托原理”管理产品的需求预测,最后为了确保需求预测流程能够有效地执行,实行需求预测绩效考核,并制定了相应的指标和激励机制。第二,针对主生产计划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如何根据产品的特性运用不同的生产模式,接着优化了可承诺量ATP功能,并提出运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进行产能规划。第三,针对公司疏于监控生产周期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各种生产及销售报表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
王康[5](2016)在《高职开放式课程改革的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课程改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已日进常态化,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的灵活运用已经成为大学生步入职场的必备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习者对计算机的认知,是学习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初步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具备在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并且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企业对入职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直接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公共必修课程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依然采用的是教室讲授、机房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来说,这种授课方式已经满足学生需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势必要对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进行开放式课程改革的方案,力求激活课堂内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实践操作的能力。本文的研究基于武昌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开放式课程改革教学实验项目。抽取60名一年级专科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多角度的对比研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施的整个过程给出总结性的参考建议。通过对开放式课程的学习与研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特点,对实验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设计了实验实施的具体方案。并在实验开始前对试验对象进行分组。在完成实验内容的完成后,通过独立测试和问卷调查,比较了两组被测者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改革对教学过程产生的差异来对比学习效果的影响。本文研究的结果对今后开放式课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舒[6](2014)在《2013年关于中国仲裁的英文文献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对2013年发表的关于中国仲裁的英文文献的综述,共囊括了25篇相关文献。其主题涵括我国仲裁理论及实务的方方面面,既有对历史传统的探寻,也有对最新热点话题的关注。依照其讨论的主题,笔者将其划分为七个问题论述如下:对我国仲裁事业发展的概述、仲裁机构的现状及发展、仲裁协议的有效性、仲裁程序问题、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专业仲裁领域的发展,以及我国与非洲之间贸易投资仲裁的发展专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概括归纳,为国内仲裁界人士在国际仲裁的交流平台上观察与思考中国仲裁的现状提供帮助,并为进一步研究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许增伟[7](2011)在《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地区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国际现象之一,这一重要国际现象深刻地改变了国家间竞争态势、国际格局及全球秩序。20世纪7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缓慢,发达国家经济依然未能摆脱“滞胀”的困扰,加之石油危机的冲击等因素,地区主义研究渐入低潮。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全球化的影响,地区主义在沉寂十多年后又得以复兴,特别是快速发展的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表现出明显有别于欧洲一体化的特点,难以用旧的地区主义理论对该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学者们称之为“新地区主义”。2002年1月,小泉纯一郎首相在访问新加坡期间,明确提出了“东亚共同体”构想,这是日本政府首次正式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此后日本的安倍晋三、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菅直人等多位首相在就职演说或施政演讲中都多次提及“东亚共同体”构想。2004年,日本成立了集产官学于一体的“东亚共同体评议会”(CEAC),由原首相中曾根康弘担任会长,日本国际论坛理事长伊藤宪一任议长,“东亚共同体评议会”(CEAC)是目前日本国内关于东亚共同体研究的最为权威的机构,其研究成果丰硕,在“10+3”范围内无出其右者。本文以全球化浪潮为大背景,以新地区主义为视角,以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为研究对象,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地区主义的发展。作者认为,地区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初始发展、高速发展、艰难发展和新发展四个阶段,地区主义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地区内各行为体(主要指国家行为体)加强合作的意向,其次,地区主义必须与某种形式的机制相联系,最后,地区内各行为体的共同行为取向的形成。而80年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地区主义运动是国家应对全球化的一种积极策略,新地区主义以行为体共同利益至上、行为体共同问题优先和行为体共同目标至上为核心价值,秉承开放性原则,目标具有多层次性,而且行为主体与组织形式也趋于多元化或多样化。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和实践两个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松散性特点、开放性特点和不干预主权特点。第二部分,新地区主义与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在历史上,日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区域合作构想,如“华夷变态”体系、“大东亚共荣圈”、“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等,鉴于本文研究的新地区主义是80年代以来的国际现象,所以日本的上述国际构想有的不能界定为新地区主义现象,有的只是日本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力图单方主导地区合作的尝试。自小泉纯一郎首相正式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以来,日本政界也提出了多种策略构想,如麻生太郎的“构筑自由与繁荣之弧”、安倍晋三的“价值观外交”、福田康夫的“新福田主义”等,以“东亚共同体评议会”(CEAC)为代表的日本学界关于“东亚共同体”构想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纵观日本政界、学界的实践、研究,作者认为,经济领域的合作是东亚共同体的原动力,日本如此迫不及待地担当东亚一体化的急先锋正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影响力,并且希望通过外溢机制赢得地区合作的话语权。日本学界认为东亚共同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共同体,而不是排他性的,但日本政界却主张日、美、澳、印等具有共通价值观的国家要结成坚固的联盟,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地理范围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日本学界认为“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建构基础是经济,经济合作是“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基础和动力,“东亚共同体评议会”(CEAC)所提出的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具体战略也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如通过扩大贸易投资增进相互依存、通过提高日元利用率强化日本的金融中心地位等。第三部分,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实现前景分析。作者借用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结构分析法对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实现前景进行分析,在东亚地区生产结构方面,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摆脱以“雁行模式”( Flying Geese Paradigm)为代表的产业梯次转移模式,演化成以水平分工为主导的“双金字塔型模式”,中日这两个拥有“齐全型产业结构”的“金字塔”之间将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东亚地区金融结构方面,鉴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日本积极推动金融合作,强化自身东亚金融中心地位,同时也面临种种困境,如东亚金融合作的有效性遭受质疑、地区金融监督机制不完善、各国汇率制度不统一等问题;在东亚地区知识结构方面,日本文明和中华文明同属于东亚文明,在东亚文化合作中,日本的身份认同一直游离于“西方国家”与“亚洲国家”之间,持有强烈的欧美志向,在身份认同上仍是一个“另类”,而且日本经常推出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外交手段,这与新地区主义的多样性原则背道而驰;在东亚地区安全结构方面,日本学界仍然强调共通价值,尚未跳出旧地区主义的藩篱,而且,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日钓鱼岛问题、日俄北方四岛问题、朝鲜问题,都为东亚安全合作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安全困境”或“安全两难”这个古老的国际政治博弈范式在东亚体现得尤为明显,加之,自二战后日本主要由美国提供军事安全保护,所以,日本在东亚安全结构中将会处于最底层的“结点”。第四部分,“东亚共同体”构想框架内的中日关系。作者结合中日学界关于东亚一体化的研究成果,从中、日两个角度,展现彼此印象中对方的动向。在日本的印象中,中国人的观念中依然潜在着华夷秩序观,尊崇天下国家观,将本国置于比他国更优越的位置上,中国所设想的未来国际新秩序就是由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亚共同体三者构成的“三圆中心型国际新秩序”。在中国的印象中,日本自战后以来向来注重东西方协调,挟美抑华,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实际是日本试图以经济合作为先导,平抑中国崛起,维护自身利益和话语权、谋求东亚合作主导权的一种策略,但由于日美同盟的限制、日本国内政坛的频繁更替、日本传统上欠缺国家战略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学界的研究成果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外交政策层面。
张键[8](2011)在《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所研究的中国东亚地区战略主要是从地区战略的角度展开的。本文对地区战略的理论定位、要素以及地区战略环境判断、地区战略竞争对手分析、地区战略决策、地区战略评估、地区战略实施以及对影响地区战略的主要变量进行了分析。地区战略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战略,既具有外交战略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理论独特性。从国家战略的层次来看,地区战略属于国家战略层次的第四层次。因此,地区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和外交整体战略。地区战略是战略理论在地理和区位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地区战略的理论支撑一般包括地缘理论、区域一体化理论以及地区主义理论。具体地说,地缘战略理论包括地缘政治因素、国际地缘经济因素、国际地缘文化因素三个方面。本文着重探讨了开放地区主义及其对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指导。“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区域战略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由于“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战略方针的指引,整个90年代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相对稳定,为中国国内的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为中国进入21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战略是成功的,在新世纪里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外交战略指导思想。21世纪初中国推行的区域合作地区战略是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睦邻外交的延续和拓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周边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环境呈现出很多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实施新的睦邻地区战略势在必行。从战略内涵来看,中国面向新世纪的“睦邻、富邻、安邻”地区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思想的支撑和深厚积淀。“睦邻”,是一种政治层面的和睦共处,是一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治发展战略,即强调平等协作、共同发展。“富邻”,主要涉及经济合作领域。具体地说,“富邻”就是强调与周边国家加强经济上的交往、联系、对话以及战略协作,不断拓宽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渠道,扩大相互贸易和投资,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从而推动实现互惠互利、实现共同发展、走向共同繁荣。“安邻”,主要指的是政治安全领域的互信合作和共同安全。具体而言就是在安全领域同周边国家共同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积极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加强对话、增进互信、以及和平谈判的方式,而不是诉诸武力的方式去处理地区分歧与争端,从而为地区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有利地区环境,进而在地区范围内实现共同安全。新世纪初以睦邻地区战略为依托的区域合作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中国威胁论”,进而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有利于中国以周边为依托走向世界。当前东亚战略环境比较复杂,东亚战略安全环境尤其严峻,尽管如此,当前东亚战略环境中仍存在不少机遇。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如何构建自己的东亚外交战略,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且与东亚地区的发展和未来也息息相关。具体地看,中国的战略优势可以分为地缘优势和大国优势两种。战略上的弱势主要体现在中国周边大国太多,存在诸多地缘上的制约,并且中国存在诸多地缘困局,领土争端以及中国所处的东亚区域内各国文化及价值观差异较大等。中国由于长时期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因此拥有很多战略机遇。中国的战略威胁是与美国密切相关的,因为美国是中国在东亚地区真正的战略对手。具体地说,中国受到的战略威胁和战略压力也主要是来自美国“重返东亚”以及美国利用制度性参与和领土争端挑动东亚国家对抗中国。中国未来的东亚地区战略选择应该立足于地区一体化理论和开放地区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一种开放性的东亚共同体(Open East Asian Community)。坚持开放性的东亚共同体应该是中国在新形势下着眼未来东亚地区战略的核心主张。未来中国东亚战略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指导,这些理论框架具体可以包括地缘重心论、区域合作一体化理论、开放地区主义理论等等。未来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战略部署应该注重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强多样性的多边区域合作,同时将东亚地区构架明确化。
曹康林[9](2007)在《定制人才,打通就业隧道——思远教育批量生产IT适才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年的时间,为3000多家IT企业提供了近2万名专业人才;每年,实现超过100%的销售增长;微软、英特尔等世界IT巨头成为它的盟军;一百多个股东与它联手……它是谁?它的名字叫“思远”。创业之初,思远只有4个人,他们没有一个是投资家,没有一个是企业家,没有一个是教育家,办公室是租来的,培训教室也是租来的,唯一属于他们的是一个“想法”——要为求职者打通走进企业的隧道!
钟晓星[10](2005)在《IT项目定量管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随着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成熟,项目管理的实践方法和技术已受到广泛重视,人们开始在许多行业中实践项目管理理论,而IT行业则是项目管理应用极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就IT行业本身来看,国内外的多次统计调查都表明尽管IT项目的投入不断增加,其成功率并不理想,即所谓的“IT黑洞”。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都集中在管理上。相对于IT行业技术的发展,IT项目的管理水平急待提高。在项目管理理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研究适用于IT项目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成为提高IT项目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本文是对IT项目管理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定量管理方法的探讨。 在项目管理发展过程中,已出现了许多定量管理方法,而且有些方法已取得很好的实践效果。但这些方法大都发端于传统的工程项目,IT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它与传统的工程项目相比存在许多本质差异,这影响了某些方法的应用条件和效果。而IT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本行业独有的项目管理方法。本文试图在广泛搜集这些定量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法在IT项目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作一些初步分析。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概述,包括对项目管理及相关概念的介绍、国内外IT项目管理水平的介绍及定量管理重要性的分析。并重点分析了IT项目的特点。定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中的应用分析必须基于IT项目特点。不是所有的项目管理领域都需要定量化管理,第一部分的最后从估算和度量两个角度介绍了需要定理管理的领域。 第二至第五部分是对定量管理方法的分学科的介绍。项目管理从发展之初就广泛采用了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而IT业本身也有一些独有的定量管理方法。第二至第五部分根据学科分类,分别介绍了源于运筹学、概率论和统计学、软件工程及经济学的定量管理方法的基本原理。 为说明前面几个部分介绍的定量管理方法的实际应用,在第六部分给出了一个IT项目的实例。由于这些定量管理方法的应用领域有交叉,因此在这个实例中只选用了其中的几个方法。 在分析介绍了这些定量管理方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根据其适用领域和IT项目的特点,分析总结了各种定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二、CEAC计划全面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EAC计划全面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卒中诊疗优化的过程挖掘方法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描述性临床活动建模表示方法 |
1.1 引言 |
1.2 相关背景工作 |
1.2.1 openEHR数据建模 |
1.2.2 描述性过程表示 |
1.3 基于约束的多角度临床活动建模框架 |
1.3.1 表示方法 |
1.3.2 合规性检查算法 |
1.4 卒中诊疗过程建模 |
1.4.1 过程模型 |
1.4.2 检查结果 |
1.5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医疗过程数据抽取与转换软件设计实现 |
2.1 引言 |
2.2 相关标准介绍 |
2.2.1 ADL文件结构 |
2.2.2 AQL语言描述 |
2.2.3 XES元数据模型 |
2.3 软件设计与技术实现 |
2.3.1 元数据预处理 |
2.3.2 扩展查询 |
2.3.3 AQL代码生成 |
2.3.4 数据格式转换 |
2.4 系统验证与测试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预测性过程监控的辅助诊疗决策方法 |
3.1 引言 |
3.2 相关背景工作 |
3.2.1 缺血性卒中临床指南 |
3.2.2 预测性过程挖掘 |
3.3 预测性过程监控的辅助诊疗决策框架 |
3.3.1 前缀提取与过滤 |
3.3.2 序列编码 |
3.3.3 分类算法 |
3.4 实验设计与测试结果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医疗干预活动相对价值评估方法 |
4.1 引言 |
4.2 相关背景工作 |
4.2.1 成本-效用分析 |
4.2.2 倾向性评分 |
4.3 评估医疗干预活动的相对价值 |
4.3.1 临床路径的BPMN建模 |
4.3.2 基于对齐的变异检测 |
4.3.3 医疗活动的相对价值计算 |
4.4 识别卒中诊疗过程的低价值活动 |
4.4.1 实验数据与参数设置 |
4.4.2 实验结果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过程发现和迁移学习的复发风险预测方法 |
5.1 引言 |
5.2 相关背景工作 |
5.2.1 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
5.2.2 迁移学习 |
5.3 出院患者复发风险预测框架 |
5.3.1 过程模型发现与合规性检查 |
5.3.2 预测模型的生成与验证 |
5.4 实验数据集与测试结果 |
5.5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家咨询人员名单 |
附录 B 卒中院内筛查干预项目原型 |
附录 C 脑梗死临床路径表单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2)独立运行风光柴储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和变量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
1.2.1 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多目标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3 源荷数据的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
1.2.4 运行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独立运行风光柴储微电网的拓扑结构与优化模型 |
2.1 引言 |
2.2 风光柴储微电网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1 拓扑结构 |
2.2.2 工作原理 |
2.3 分布式电源静态特征模型 |
2.3.1 风力发电机出力模型 |
2.3.2 光伏发电系统出力模型 |
2.3.3 柴油发电机油耗模型 |
2.3.4 储能S_(OC)时序变化和寿命模型 |
2.4 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数学模型 |
2.5 求解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模型的脉络关系 |
2.5.1 优化配置关键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
2.5.2 优化计算满足约束条件的过程 |
2.6 独立运行风光柴储微电网算例参数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独立运行风光柴储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的风光荷数据场景生成 |
3.1 引言 |
3.2 WGAN的基本原理 |
3.2.1 WGAN的基本原理 |
3.2.2 WGAN的训练算法 |
3.3 针对风光荷数据场景生成的WGAN模型设计与训练 |
3.3.1 格式化样本数据 |
3.3.2 WGAN模型设计 |
3.3.3 WGAN模型的训练过程 |
3.4 风光荷数据WGAN模型统计特性分析 |
3.4.1 一年期生成数据 |
3.4.2 时间尺度统计特性分析 |
3.4.3 空间尺度统计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独立运行风光柴储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的运行策略 |
4.1 引言 |
4.2 风光柴储微电网运行工况分析 |
4.2.1 柴油发电机的启停条件设计 |
4.2.2 微电网运行工况分析 |
4.3 风光柴储微电网运行策略 |
4.3.1 OPBES运行策略 |
4.3.2 OPDE运行策略 |
4.3.3 OPDEPR运行策略 |
4.4 运行策略的实现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独立运行风光柴储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的求解算法 |
5.1 引言 |
5.2 多目标优化算法相关术语定义 |
5.3 SPEA2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分析 |
5.3.1 SPEA2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
5.3.2 SPEA2算法的特点分析 |
5.4 SARAP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提出及其原理 |
5.4.1 SARAP算法的提出 |
5.4.2 SARAP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原理 |
5.4.3 SARAP算法的流程 |
5.5 SARAP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
5.5.1 时间复杂度指标的说明 |
5.5.2 时间复杂度的计算 |
5.6 SARAP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
5.6.1 基于交集法的收敛性分析 |
5.6.2 基于IGD~+指标的收敛性分析 |
5.6.3 基于HV指标的收敛性分析 |
5.7 基于多组场景数据和SARAP的随机场景技术计算流程 |
5.8 基于TOPSIS法的多目标决策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独立运行风光柴储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结果分析及生产模拟 |
6.1 引言 |
6.2 基于历史数据的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
6.2.1 最优解集分析 |
6.2.2 典型配置方案的对比分析 |
6.3 基于随机场景技术的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
6.3.1 场景数据生成与分析 |
6.3.2 容量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
6.4 多目标优化配置的运行策略选择分析 |
6.4.1 不同运行策略下的最优解集比较分析 |
6.4.2 同一配置方案在不同运行策略下的比较分析 |
6.5 典型配置方案的生产模拟 |
6.5.1 历史资源数据特性分析 |
6.5.2 一年期数据生产模拟 |
6.5.3 典型日数据生产模拟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功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当前马来西亚中资企业的投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研究现状评述 |
(一)企业海外利益研究整体分析研究层面 |
(二)政治因素对中企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
(三)企业管理因素对中企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
(四)中马经贸关系发展研究层面 |
(五)现有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五、概念界定 |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界定 |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中企的概念界定 |
(三)投资风险的概念界定 |
(四)政治因素的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现状和面临的风险 |
第一节 马来西亚中资企业的基本投资状况 |
第二节 马来西亚中资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 |
一、马哈蒂尔新政府政策多变 |
二、政府行政效率低 |
三、社会舆论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马来西亚中资企业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国际政治环境变化 |
一、中美关系变化 |
二、中马关系变化 |
第二节 国内政治环境变化 |
一、政党间利益角逐 |
二、族群文化因素影响 |
第三节 个人和社会因素变化 |
一、领导人性格差异 |
二、社会舆论变化 |
第四节 企业经营决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来西亚中资企业投资风险的案例分析及对比 |
第一节 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的基本投资概况与风险分析 |
一、项目的发展历程 |
二、面临的风险 |
三、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东海岸铁路项目的基本投资概况与风险分析 |
一、项目的发展历程 |
二、东海岸铁路项目面临的风险 |
三、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森林城市”项目和“东铁”项目的对比分析 |
一、对外投资的方式与目的 |
二、与驻在国政府的关系 |
三、当地民众对项目的态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来西亚中资企业投资的经验和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层面的经验与建议 |
一、强化投资环境建设的能力 |
二、建立法律服务平台 |
三、积极塑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
四、增强应急处置的能力 |
第二节 企业层面的经验与建议 |
一、警惕东道国的政治形势变动 |
二、建立制度支持的信息与服务平台 |
三、建立市场行情分析和风险预警系统 |
四、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入乡随俗 |
五、在入乡随俗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形象塑造 |
六、形成并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三节 社会层面的经验和建议 |
一、重视海外华社的力量 |
二、与私营安保公司合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采访大纲 |
一、商会成员采访大纲 |
二、学者采访大纲 |
三、政府工作人员采访大纲 |
(4)B半导体公司供应链交期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交货周期的概念及意义 |
2.1.2 影响交货周期的因素分析 |
2.1.3 缩短交货周期的方法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供应链交期管理文献综述 |
2.2.2 国内供应链交期管理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B半导体公司背景介绍及交货周期现状分析 |
3.1 半导体产业国内外发展状况 |
3.1.1 半导体产业国外发展状况 |
3.1.2 半导体产业国内发展状况 |
3.2 B半导体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
3.2.1 B半导体公司概况 |
3.2.2 B半导体公司的产品及应用领域 |
3.2.3 B半导体公司的市场竞争状况 |
3.2.4 B半导体公司的订单生产流程 |
3.3 B半导体公司交货周期现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影响B半导体公司交期的主要因素分析 |
4.1 B公司产品需求预测 |
4.1.1 B半导体公司产品需求预测的现状分析 |
4.1.2 B半导体公司产品需求预测存在的问题 |
4.2 B公司产品主生产计划 |
4.2.1 B半导体公司产品主生产计划的现状分析 |
4.2.2 B半导体公司产品主生产计划存在的问题 |
4.3 B公司产品生产过程的管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B半导体公司交货周期的改善方案 |
5.1 需求预测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5.1.1 针对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 |
5.1.2 合理管控产品的料号 |
5.1.3 运用“帕累托原理”来管理产品的需求预测 |
5.1.4 建立需求预测绩效考核指标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
5.2 主生产计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5.2.1 根据各产品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生产模式 |
5.2.2 对可承诺量ATP功能进行优化 |
5.2.3 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产能规划 |
5.3 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管控 |
5.3.1 利用Wip报表缩短生产周期 |
5.3.2 利用机器利用率报告缩短生产周期 |
5.3.3 利用产品良率报表缩短生产周期 |
5.3.4 通过调整产品的优先级缩短生产周期 |
5.3.5 利用供应商交货周期报表缩短生产周期 |
5.3.6 利用销售订单达成率报表缩短生产周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高职开放式课程改革的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课程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2.1 相关概念 |
1.2.2 主体教育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开放式课程的现状 |
1.3.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思路 |
1.5.1 研究的过程及技术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开放式课程平台 |
第二章 开放式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 |
2.1 前端分析 |
2.1.1 课程概况与目标分析 |
2.1.2 课程内容分析 |
2.1.3 课程的教学及考核计划 |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内容分析 |
2.3 基于开放式课程的设计 |
2.3.1 开放式课程的设计目的 |
2.3.2 开放式课程的设计原则 |
2.3.3 开放式课程的学习模式设计 |
第三章 开放式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 |
3.1 开放式课程资源的开发环境 |
3.1.1 开放式课程开发环境及模式 |
3.1.2 CEAC企业岗位技能教学平台 |
3.2 开放式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流程 |
3.3 线下教学主线资源库的实现 |
3.4 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实现 |
第四章 实验研究一:开放式课程学习与多媒体授课 |
4.1 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 |
4.2 实验实施的方法 |
4.2.1 研究被试 |
4.2.2 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
4.3 实验实施过程 |
4.4 统计并分析实验结果 |
4.4.1 测试成绩分析 |
4.4.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第五章 实验研究二:多媒体教学与开放式课程相结合 |
5.1 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 |
5.2 研究被试 |
5.3 实验实施的过程 |
5.4 测试及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5.4.1 测试题数据分析 |
5.4.2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六章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
6.1 实验效果对比的方案设计 |
6.1.1 实验结果的研究方法 |
6.1.2 实验结果的评价方法 |
6.2 对比分析被试者的学习效果 |
6.2.1 学习者的成绩测试分析 |
6.2.2 对学习者的态度和情感的问卷调查 |
6.3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2015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及考试须知 |
附录2:开放式课程教学的实验方案设计 |
附录3:开放式课程综合测试题 |
附录4:开放式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6)2013年关于中国仲裁的英文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我国仲裁发展的总体趋势综述 |
二、与我国有关的仲裁机构的现状及发展 |
1. CIETAC的历史与发展 |
2. CEAC的建立与特点 |
3. 在简易仲裁程序方面的各种仲裁规则比较 |
三、仲裁协议的有效性 |
1. 临时仲裁 |
2. 侵权纠纷与仲裁 |
四、仲裁程序中的新动向 |
五、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 |
1. 我国的司法审查实践 |
2. 我国仲裁裁决在境外的司法审查 |
3. 仲裁裁决执行中的主权豁免问题 |
六、各类专业仲裁的新发展 |
1. 跨国消费者纠纷的在线仲裁及其执行 |
2. 投资仲裁及其裁决的司法审查 |
3. 证券争议仲裁 |
七、关于中国—非洲国家之间商事和投资仲裁的讨论 |
八、结语 |
(7)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
一、地区主义的发展 |
(一) 地区主义的界定及发展 |
(二) 新地区主义的内涵 |
(三) 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发展及特点 |
二、新地区主义与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 |
(一) 日本区域合作构想的历史回顾 |
(二) 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实践 |
(三) 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的主要内容 |
三、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实现前景分析 |
(一) 东亚地区生产结构中的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 |
(二) 东亚地区金融结构中的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 |
(三) 东亚地区知识结构中的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 |
(四) 东亚地区安全结构中的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 |
四、“东亚共同体”构想框架内的中日关系 |
(一) 日本印象中的中国动向 |
(二) 中国印象中的日本动向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论文研究方案 第一章 地区战略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地区战略的理论定位 |
一 外交战略及其层次性 |
二 地区战略的理论定位 |
第二节 地区战略的定义与内涵 |
一 地区战略的定义与分类 |
二 地区战略的要素 |
第三节 地区战略的决策分析 |
一 外交决策理论分析 |
二 地区战略环境分析 |
三 地区战略竞争对手分析 |
四 地区战略判断 |
五 地区战略决策 |
六 地区战略评估 |
七 地区战略实施 |
第四节 影响地区战略的主要变量 |
一 地区权力结构 |
二 地区国际机制 |
三 国家利益 |
四 地缘因素 |
五 意识形态 |
六 历史记忆 |
七 战略文化传统 |
八 国内政治 |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区战略的理论支撑 |
第一节 地缘政治理论取向 |
一 地缘政治因素 |
二 地缘经济因素 |
三 地缘文化因素 |
第二节 区域一体化理论取向 |
一 国际关系的一体化理论概述 |
二 一体化理论对国家地区战略的指导意义 |
第三节 地区主义理论取向 |
一 传统地区主义与新地区主义 |
二 开放地区主义 |
三 开放地区主义对地区战略的理论指导 |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地区战略分析 |
第一节 冷战期间中国外交战略对东亚外交的影响 |
一 “一边倒”外交战略选择对中国东亚外交的影响 |
二 “两个拳头打人”战略阶段的中国东亚外交 |
三 “一条线”及“三个世界”战略构想影响下的东亚外交 |
四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战略视角下的东亚外交 |
第二节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地区战略追求 |
一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战略环境分析 |
二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国家利益需求分析 |
三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思想的提出及官方表述 |
第三节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战略追求的内涵与评估 |
一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政策目标分析 |
二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思想内涵 |
三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政策实施 |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1 世纪初中国的东亚区域合作战略 |
第一节 新世纪中国东亚地区战略环境分析 |
一 地区战略环境的新变化 |
二 实施新的地区战略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内涵 |
一 睦邻区域合作战略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
二 睦邻区域合作战略内涵的解读与分析 |
第三节 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主要支柱 |
一 积极参与“10+3”框架下的东亚区域合作 |
二 中国和东盟的“10+1”合作机制 |
三 深化中日韩合作 |
四 积极参与东亚峰会 |
第四节 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具体实施 |
一 “睦邻”外交——政治上互谅互信、和睦共处 |
二 “富邻”外交——经济上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
三 “安邻”外交——安全上增强互信,注重安全合作 |
第五节 影响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因素分析 |
一 与地区内某些国家在国家利益上的困境和冲突 |
二 领土争端 |
三 美国因素 |
四 中国国家实力 |
第六节 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实施的战略意义 |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期东亚一体化战略初探 |
第一节 当前东亚战略环境分析 |
一 当前东亚战略形势纷繁复杂 |
二 美国高调介入东亚事务 |
第二节 当前东亚主要国家的东亚地区战略比较 |
一 美国的东亚地区战略 |
二 日本的东亚地区战略 |
三 韩国的东亚地区战略 |
四 俄罗斯的东亚地区战略 |
五 东盟的东亚地区战略 |
第三节 中国东亚战略选择的SWOT 分析 |
一 战略优势 |
二 战略劣势 |
三 战略机遇 |
四 战略威胁 |
五 SWOT 组合分析 |
第四节 新形势下中国东亚战略的内涵 |
一 未来中国东亚战略的理论指导 |
二 新形势下中国的东亚战略目标 |
三 未来中国东亚战略的战略部署 |
四 战略路径和战略手段 |
第五节 开放性东亚共同体展望 |
一 东盟共同体及东亚共同体构想 |
二 建立开放性东亚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
三 开放性东亚共同体的构建 |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
(10)IT项目定量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IT项目管理 |
1.1 项目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
1.2 项目管理的发展—各种成熟度模型 |
1.2.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SW-CMM |
1.2.2 PM Solutions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PMS-PMMM |
1.2.3 PMI的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OPM3 |
1.3 IT项目管理 |
1.3.1 IT项目的特点 |
1.3.2 IT项目管理的现状 |
1.3.3 IT项目管理的流程 |
1.4 IT项目实行定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5 IT项目中需要定量管理的领域 |
2 基于运筹学的 IT项目定量管理方法 |
2.1 网络计划方法 |
2.1.1 PERT技术的原理 |
2.1.2 计划评审技术的精确度分析 |
2.2 多准则决策方法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决策树法 |
2.2.3 层次分析法与决策树法的结合 |
3 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 IT项目定量管理方法研究 |
3.1 几种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 IT项目定量管理方法 |
3.1.1 概率分析法 |
3.1.2 期望值及期望值优化法 |
3.2 蒙特卡罗技术 |
3.2.1 蒙特卡罗技术的基本原理 |
3.2.2 蒙特卡罗技术优缺点分析 |
3.3 标准差与6σ |
3.3.1 统计抽样与标准差 |
3.3.2 6σ质量管理方法 |
4 基于软件工程的 IT项目定量管理方法 |
4.1 规模估算工具 |
4.1.1 两种规模估算观点 |
4.1.2 功能点分析与完全功能点 |
4.1.3 LOC估算 |
4.2 成本估算工具 |
4.2.1 IT项目成本组成 |
4.2.2 IT项目成本估算方法 |
4.2.3 COCOMO模型 |
4.2.4 Putnam模型 |
4.2.5 Putnam和COCOMO模型的比较 |
4.3 质量度量工具 |
4.3.1 综合性的软件质量度量 |
4.3.2 实用的质量度量 |
4.3.3 尺度度量 |
5 基于经济学的 IT项目定量管理方法 |
5.1 三种项目财务价值评价方法 |
5.1.1 净现值分析 |
5.1.2 投资收益率分析 |
5.1.3 投资回收期分析 |
5.2 挣值管理法 |
5.2.1 发展沿革 |
5.2.2 挣值管理法的基本原理 |
5.2.3 挣值法的优缺点分析 |
6 IT项目定量管理方法应用实例 |
6.1 项目描述 |
6.2 用户需求分析结果描述 |
6.3 项目规划 |
6.4 项目控制 |
7 定量方法在 IT项目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
7.1 定量方法适用领域总结 |
7.2 时间管理与费用管理 |
7.2.1 PERT方法 |
7.2.2 软件估算方法 |
7.2.3 挣值管理法 |
7.3 质量管理 |
7.3.1 标准差与6σ |
7.3.2 软件质量度量工具 |
7.4 风险管理 |
7.4.1 层次分析法与决策树法 |
7.4.2 蒙特卡罗技术在 IT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
7.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CEAC计划全面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卒中诊疗优化的过程挖掘方法与技术研究[D]. 徐海峰. 军事科学院, 2021(02)
- [2]独立运行风光柴储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研究[D]. 刘慧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当前马来西亚中资企业的投资风险研究[D]. 赖明姬. 暨南大学, 2020(04)
- [4]B半导体公司供应链交期改善策略研究[D]. 葛萍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5]高职开放式课程改革的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课程改革为例[D]. 王康.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6]2013年关于中国仲裁的英文文献综述[J]. 张舒. 北京仲裁, 2014(03)
- [7]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 许增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8]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 张键. 外交学院, 2011(05)
- [9]定制人才,打通就业隧道——思远教育批量生产IT适才纪实[J]. 曹康林. 中国高新区, 2007(07)
- [10]IT项目定量管理方法研究[D]. 钟晓星. 武汉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