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128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崔植芳[1](2021)在《蒌芩止嗽煎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痰热壅肺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从西医及中医两个方面概括了支气管扩张症近些年的研究。西医综述从支气管扩张症的定义、流行病学情况、起病原因、发病机制、治疗用药等方面概述了支气管扩张症的研究进展。中医综述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概况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认识:与支气管扩张症相关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相关的中医治疗方法。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照观察蒌芩止嗽煎联合西药左氧氟沙星以及单用西药左氧氟沙星对于门诊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病人中医主要和次要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观察、以及mMRC等评分改善情况,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指标: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本研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进而评估蒌芩止嗽煎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呼吸科门诊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同时合并感染中医证候属于痰热壅肺证者,随机分组,试验组予口服中药颗粒剂名中医武维屏教授经验方蒌芩止嗽煎联合西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对照组予单独口服西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观察时间为3天。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中医证候、mMRC数据进行采集,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6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患者,共脱落3例,其中,试验组有1例脱落(失访)、1例剔除(加服其他药物),对照组脱落1例(失访)。最后试验组28例,对照组入组病人比试验组多1例。男性27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者为75岁;平均年龄为试验组52.57±12.580岁,对照组53.66±14.734岁。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血清学比较,对于治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CRP分别做数据对比,P>0.05,故上述血清学指标均存在可比性。中医评分量表(中医各证候积分、证候总积分)以及mMRC评分,治疗前进行两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疗效显着;中医证候评分咳嗽、咯痰、胸闷气短、乏力、纳呆、腹胀以及证候总积分、mMRC评分、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均提示疗效显着(P<0.05);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有效,而CRP治疗后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咳嗽、咯痰、胸闷气短、乏力四个分项评分以及证候总积分、mMRC评分、中医证候疗效上经统计学分析P<0.05,故上述评分上有改善。组间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在中性粒细胞、CRP指标改善上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更有效;在证候评分上咳嗽、咯痰、胸闷气短、纳呆证候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以及mMRC评分改善方面,同样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白细胞指标改善方面以及证候总积分改善方面,未见显着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UREA、CREA指标观察,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中药汤剂蒌芩止嗽煎安全可靠。结论:单纯西医抗感染以及西医抗感染治疗基础上联合蒌芩止嗽煎中药治疗,对证属痰热壅肺的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者治疗均有效。而在炎症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改善情况以及中医证候积分、证候积分疗效比较、mMRC评分情况上,西药联合蒌芩止嗽煎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说明中医药在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临床治疗上存在很大优势,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侯月[2](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窦豆[3](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吴昊[4](2020)在《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干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1.检索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其相关指标,为口服中药汤剂干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提供循证依据。2.通过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及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分析,探讨现阶段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不足。材料与方法:1.用计算机检索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CQ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Pub Med、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日起至2019年12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的随机对照试验。2.用改良版的Jadad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用Rev 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再依据漏斗图进行文献发表偏倚风险评估。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共纳入25项试验,包含2043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所有试验均在中国进行,所有病例初始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Jadad评分显示,有7项研究属于高质量研究,18项研究属于低质量研究。2.数据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1)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在临床总有效率[n=2043,RR=1.19,95%CI(1.15,1.24),P<0.00001]、减少中医证候总积分[n=575,MD=-2.30,95%CI(-2.45,-2.15),P<0.00001]、缓解咳嗽[n=420,MD=-0.83,95%CI(-0.93,-0.74),P<0.00001]、改善咳痰[n=187,MD=-0.39,95%CI(-0.72,-0.06),P=0.02]、减轻发热[n=192,MD=-0.22,95%CI(-0.90,-0.02),P=0.04]、缓解胸闷痛[n=183,MD=-0.55,95%CI(-0.60,-0.50),P<0.00001]症状、缩短咳嗽时间[n=243,MD=-1.11,95%CI(-1.57,-0.66),P<0.00001]、减少咳痰时间[n=163,MD=-1.03,95%CI(-1.48,-0.58),P<0.00001]、缩短发热时间[n=243,MD=-1.09,95%CI(-1.46,-0.71),P<0.00001]、降低降钙素原指标[n=237,MD=-0.27,95%CI(-0.38,-0.16),P<0.00001]、改善血清炎症因子TIMP1指标[n=301,MD=17.51,95%CI(15.04,19.98),P<0.00001]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结果稳定性强;(2)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在缓解咯血症状[n=120,MD=-0.14,95%CI(-0.27,-0.01),P=0.03]、缩短咯血时间[n=150,MD=-1.46,95%CI(-2.06,-0.86),P<0.00001]、促进血液白细胞计数(WBC)恢复[n=624,MD=-1.13,95%CI(-1.44,-0.83),P<0.00001]、改善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n=362,MD=-3.45,95%CI(-5.14,-1.76),P<0.0001]、降低血清炎性因子MMP-9指标[n=301,,MD=10.97,95%CI(-12.40,-9.55),P<0.00001]、改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指标[n=338,MD=-11.96,95%CI(-15.40,-8.52),P<0.00001]方面,疗效可能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但结果稳定性较差;(3)在改善C-反应蛋白(CRP)指标方面,8项不同疗程的研究结果均提示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较西医常规治疗好,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血氧饱和度、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指标方面,分别有3项研究结果表明,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较西医常规疗法好,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文献异质性强,未进行Meta分析;(4)不良反应:有11项试验描述了不良反应,报道称其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5)发表偏倚:对纳入试验的主要结局指标做漏斗图,显示图像大致对称,有不对称因素存在,纳入的文献中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结论:1.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在临床总有效率、缓解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胸闷痛、咯血)、促进症状消失(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咯血)以及部分血常规指标(包括WBC、NEU%)、血液炎性指标(包括PCT、TIMP1、MMP-9)、血气分析指标(PCO2)方面,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以“痰热”类证型为主;用中医“清热化痰法”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疗效确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3.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良好。
侯钰丛[5](2020)在《清金咳血方治疗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痰热伤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清金咳血方对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痰热伤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该方剂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以期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支扩伴咯血方面的作用。研究方法:通过对本研究纳入患者进行信息采集,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5例;A组予巴曲亭联合清金咳血方,B组予清金咳血方,C组予巴曲亭,疗程均为7天。系统地比较患者在治疗后咯血停止时间、总体疗效、中医症状积分、中医单项症候疗效评分、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价3组疗效差异。运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咯血止血平均时间:A组平均止血天数2.56天,B组平均止血天数5.67天,C组平均止血天数6.12天,即A组>B组>C组。2.临床疗效评价:三组患者疗效分布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B=0.047,PAC=0.011,PBC=0.937),说明B组与C组临床疗效相当,且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C组。3.中医症候积分评价:通过治疗前后及三组治疗后两两比较,认为AB两组可显着改善中医证候(P<0.01),C组不能改善中医症候(P=0.059),且A组与B组改善中医症候疗效相当(PAB=0.879),均显着优于C组(PAC、PBC=0.000)。4.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评价:A组、B组在主症、次症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疗效相当;C组治疗后咳嗽、咳痰量有明显改善,而次症无明显改善(P>0.05)。5.实验室指标评价:三组均可有效降低C反应蛋白,在疗效上两两比较,A组>B组>C组。6.安全性评价:本研究中三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清金咳血方联合巴曲亭能有效改善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痰热伤络证)及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见因服用中药而出现不良反应,安全评价为1级。
宋世威[6](2020)在《中医化痰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鉴于采用中医化痰法在支气管扩张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故本次研究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旨在对以常规西医治法医治支气管扩张症为对照组,运用化痰法的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为治疗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系统地评估化痰法联合西医治疗方案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从客观上分析运用化痰法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案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以便于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及进一步推广。检索策略:根据既定的检索词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CBM及Pubmed、Cochrane library,全面搜索2020年3月以前,运用中医化痰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相关文献研究,清除重复文献,然后根据既定的标准挑选文献,最终所纳入的文献,质量评价选择Jadad记分,如果是低质量文献必要时应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同时提取文献的基本信息、有效的研究数据及结局指标,并选择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分析。在统计数据时,使用OR来表示二分类计数资料,当变量为连续性时,使用均数差来分析,两者可信区间均为95%。如有必要,选择相关结局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患者总数为1124例,两组病例数各为562例,均对结局指标有报道。Meta分析结果显示:化痰法联合西医治疗方案与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相比,在总有效率、生活质量、中医症状体征评分、WBC、NEU%、GRAN、NLR、炎症因子、血气分析、肺功能的改善方面具有优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改善LYM%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报道较少。结论:1.运用中医化痰法可以提高支气管扩张症总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中医症状体征评分、血常规、炎症因子、血气分析、肺功能等指标。2.运用化痰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面虽有提及,但待进一步临床观察。3.所以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多结局指标的临床试验来证实化痰法的可行性。
郑宇红[7](2016)在《清金化浊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不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也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对于AECOPD的治疗,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然而从临床疗效分析的文献报道看,仍有约30%的急性加重患者疗效不佳。因此,寻求新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迫在眉睫。导师高峰在中医药治疗AECOPD的实践中,通过对AECOPD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候研究,总结提出了清金化浊的中医治法。清金化浊法临床应用于AECOPD病程早期,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有助于缓解症状、控制感染、缩短病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目前西医治疗方案的疗效,值得进一步验证和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对AECOPD (II级)证属痰热蕴肺证的住院患者予清金化浊法联合西医治疗,并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通过对血清炎性标志物(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0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中医证候评分(咳嗽、咯痰、喘息、胸闷、发热、意识障碍等)、呼吸困难分级(mMRC评分)等指标的对照比较,探讨清金化浊法对血清炎性标志物、PaO2、PaCO2、中医证候评分、呼吸困难分级的影响,评价清金化浊法治疗AECOPD的临床疗效,为该方药的临床使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急性加重病程≤1周的AECOPD(Ⅱ级)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组“COPD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及AECOPD诊治专家组“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修订版)”的标准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控制性氧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菌素、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清金化浊方水煎剂口服或鼻饲,疗程10天。研究期内两组患者均禁用治疗本病的其他中药(含中成药、中药注射液等)。对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PaO2、PaCO2、中医证候评分、呼吸困难分级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所得结果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COPD病程、急性加重时间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其中最小年龄56岁,最大年龄80岁,其中60-80岁患者占92.0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说明本课题收录的AECOPD患者老年人居多,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炎性标志物(血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WBC、CRP、PCT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清金化浊法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患者的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PaO2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清金化浊法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患者的PaO2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喘息胸闷症状计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喘息胸闷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清金化浊法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蕴肺证患者的喘息胸闷临床症状。(5)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CRE)等安全性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且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该组方用药安全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研究结论及意义通过研究证明,清金化浊法联合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可有效改善AECOPD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水平,中医证候评分,呼吸困难分级,具有临床可行性。本研究过程中患者安全性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无不良反应发生。可认为清金化浊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安全可行,无明显毒副作用。
曾子芸[8](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吴若菡[9](2014)在《甘蔗源纤维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指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特征是气流受限不可逆。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及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之一,二者生理上相关,病理上相互传变。因此在治疗上两者可相互为用,或肺病治肠,或肠病治肺。本研究在文献整理、理论研究基础上,从临床研究出发,探讨COPD评估高风险的危险因素、COPD患者肺部症状与腹部症状相关性、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的疗效及安全性,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新的临床证据,为COPD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部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部分,从经络、藏象角度研究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从动物实验和现代机理研究角度总结“肺与大肠”理论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在临床研究方面,包含了病例对照试验、个案报道及经验总结等多方面,总结了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的治疗方法,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证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从病因学、病理学、发病机制及治疗角度出发,参照201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对COPD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第二部分,理论探讨部分以《伤寒论》方药治则为线索,对“通腑法”治疗肺系疾病的方证进行总结归纳,对仲景使用“通腑法”治疗肺系疾病进行探讨。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和方法,对2013年4月之前的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整理,探讨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方治疗AECOPD的疗效及安全性,为AECOPD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第三部分,临床研究部分1流行病学研究目的:通过研究COPD患者患病史和家族史、职业史、吸烟史等与COPD发病风险评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COPD评估高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全国4个城市的中医院呼吸科收取COPD患者,对COPD高风险分布特征及COPD高风险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胀、便秘症状OR值3.127,95%CI:[1.689-5.789];吸烟 OR 值 2.191,95%CI:[1.227-3.192]家族遗传因素 OR 值 1.793,95%CI:[1.029,3.124];冠心病 OR 值 2.927,95%CI:[1.155-7.418]、糖尿病 OR 值 2.927,95%CI:[1.155-7.418]、牙周病OR值2.720,95%CI:[1.065-6.943]。COPD评估高风险与低风险在性别、粉尘接触史、儿童时期下呼吸道疾病史、慢支、过敏性鼻炎、脑血管病、反流性食道炎、结核病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通过实验得出,COPD评估高风险的危险因素有:腹胀便秘、吸烟、家族遗传因素、冠心病、糖尿病、牙周病。2肺肠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道症状或体征改变,探索其与下消化道主要症状、COPD急性发作频率、患者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防治COPD提供参考。方法:使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下消化道主要症状(腹胀、便秘)与肺部主要症状(咳嗽、咯痰、喘息)、COPD急性加重频率、圣乔治呼吸调查问卷(SGRQ)的关系。结果:腹胀组、便秘组患者肺部症状积分均高于无腹胀、便秘组患者(p<0.01);腹胀组、便秘组在COPD急性发作次数方面少于无症状组(p<0.01);6min步行距离方面,腹胀组、便秘组短于无症状组(p<0.05,p<0.01);SGRQ比较,腹胀组、便秘组患者分值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COPD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方面,腹胀症状与肺部症状、急性发作次数、6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之间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便秘与肺部症状、急性发作、生活质量之间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与急性发作次数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COPD患者肺部症状与腹部症状相关性好,且有腹胀、便秘症状的COPD患者COPD急性加重频率、生存质量、6min方面较无腹胀便秘的COPD患者严重。3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目的:探讨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使用“通腑法”治疗COPD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论文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COPD稳定期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安慰剂,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甘蔗源纤维素。观察患者肺功能、肺部及肠道症状积分、SGRQ、呼吸困难量表评分(mMRC)、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在症状积分、mMRC差异不明显(p>0.05),SGRQ差异明显(p<0.05);组内对比:两组症状积分、mMRC分级、SGRQ疗后均优于疗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服药前后血尿便,肝肾功检查均无差异(p>0.05)结论:甘蔗源纤维素可提高COPD患者肺部、肠部症状积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徐亚娜,夏以琳[10](2008)在《支气管扩张的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支气管扩张是常见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本文就支气管扩张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古方验方、名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穴位注射治疗等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合述评。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128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12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蒌芩止嗽煎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痰热壅肺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支气管扩张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 病因 |
3 发病机制 |
4 治疗方案 |
5 支气管扩张的研究进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的渊源 |
2 肺痈的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其他治疗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数据管理 |
6 统计学处理 |
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血清学指标 |
3 中医评分量表 |
4 mMRC积分 |
5 安全性分析 |
6 讨论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筛选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疗效评价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临床疗效比较 |
3 炎症指标比较 |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
5 免疫指标比较 |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
讨论分析 |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干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支气管扩张症的中药汤剂辨证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清金咳血方治疗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痰热伤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3.3 病例剔除标准 |
3.4 病例脱落、中止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随机分组 |
2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观察 |
3.2 安全性观察 |
3.3 中医症状观察 |
3.4 疗效指标观察 |
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4.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4.2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4.3 中医单项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5 疗效观测指标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临床疗效比较 |
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 C 反应蛋白比较 |
5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理论探讨 |
1 祖国医学对咳血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支扩伴咯血的认识 |
3 导师对支扩伴咯血痰热伤络证的认识 |
4 方药组成分析及药理研究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中医化痰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基本步骤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
5.文献纳入 |
6.资料的提取 |
7.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
8.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
1.文献纳入结果 |
2.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2.1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
2.2 组间均衡性分析 |
2.2.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2.2.2 纳入文献研究的干预措施 |
2.3 基线可比性 |
2.4 试验的结局指标归纳 |
3.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4.meta分析结果 |
4.1 总有效率方面 |
4.2 生活质量方面 |
4.3 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方面 |
4.3.1 咳嗽 |
4.3.2 咳痰 |
4.3.3 咯血 |
4.3.4 发热 |
4.4 血常规指标方面 |
4.4.1 WBC |
4.4.2 NEU% |
4.4.3 LYM% |
4.4.4 GRAN |
4.4.5 NLR |
4.5 炎症因子方面 |
4.5.1 CRP |
4.5.2 ESR |
4.5.3 PCT |
4.5.4 IL-6 |
4.5.5 IL-8 |
4.5.6 IL-1β |
4.5.7 TNF-α |
4.6 血气分析 |
4.6.1 PaO_2 |
4.6.2 PaCO_2 |
4.7 肺功能 |
4.7.1 FEV1 |
4.7.2 FEV1/FVC |
4.7.3 FVC |
4.7.4 PEF |
4.8 安全性分析 |
5.敏感性分析 |
6.发表偏倚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化痰法对于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意义 |
2.文献筛选特征讨论 |
3.文献质量分析讨论 |
4.结果分析讨论 |
4.1 在总有效率方面 |
4.2 在生活质量方面 |
4.3 在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方面 |
4.4 在血常规指标方面 |
4.4.1 WBC |
4.4.2 NEU% |
4.4.3 LYM% |
4.4.4 GRAN |
4.4.5 NLR |
4.5 在炎症因子方面 |
4.5.1 CRP |
4.5.2 ESR |
4.5.3 PCT |
4.5.4 IL-6 |
4.5.5 IL-8 |
4.5.6 IL-1β |
4.5.7 TNF-α |
4.6 在血气分析方面 |
4.7 在肺功能方面 |
4.8 在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方面 |
5.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语 |
1.结论 |
2.创新点 |
3.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第一部分 西医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认识 |
1.概念 |
2.病因 |
3.发病机制 |
4.治法 |
第二部分 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症的研究 |
1.病名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4.化痰法在支气管扩张症中的运用意义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清金化浊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治疗进展 |
1 AECOPD的中医渊源 |
2 AECOPD中医病因病机 |
3 AECOPD的辨证治疗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西医诊治进展 |
1 AECOPD的社会背景 |
2 AECOPD的西医诊治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和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2 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
3.3 安全性指标检测 |
3.4 结论 |
4 讨论 |
4.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危害 |
4.2 肺胀痰热蕴肺证的中医认识 |
4.3 本研究结果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基本情况 |
主要学习经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甘蔗源纤维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部分 |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 |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 |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 |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
1 病因学 |
2 病理学、病理生理学 |
3 发病机制 |
4 COPD评估 |
5 治疗 |
参考文献 |
理论探讨部分 |
仲景“通腑法”治疗肺胀探析 |
1 肺胀病名病因病机 |
2 仲景“通腑法”治肺胀 |
3 “通腑法”治肺病的机理 |
参考文献 |
大承气汤加减方治疗COPD急性期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部分 |
流行病学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肺肠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小结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128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蒌芩止嗽煎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痰热壅肺证的疗效观察[D]. 崔植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 侯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干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吴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清金咳血方治疗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痰热伤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侯钰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中医化痰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疗效的meta分析[D]. 宋世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清金化浊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D]. 郑宇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甘蔗源纤维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D]. 吴若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10]支气管扩张的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J]. 徐亚娜,夏以琳. 中医文献杂志,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