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霉素不过敏而对氨苄青霉素过敏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兰海鸥[1](2020)在《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三重实时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食物过敏发病率不断增高,据报道,全球食物过敏症发病率为4-6%,欧美9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为7%-8%。95%以上儿童食物过敏与牛奶、鸡蛋、花生、大豆、麦、鱼有关,而成人通常与花生、坚果、鱼、贝壳类有关。为了快速检测食物中过敏原,以花生、大豆、核桃过敏原基因为研究对象,建立三重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1、建立花生、大豆、核桃过敏原基因单个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PCR)技术,建立针对大豆过敏原蛋白基因(Gly m Bd 28k)、核桃过敏原基因(Jug r 1)、花生过敏原基因(Ara h1)等常见过敏原的Taqman探针快速检测方法。经过查找比对GenBank中大豆、核桃和花生三个物种的过敏原基因,各自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和带有不同荧光基团的探针,并建立了大豆、核桃和花生过敏原基因单个Taqman探针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分别对退火温度、引物、探针浓度、反应体系等条件优化,得到反应体系最优条件后,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大豆、核桃、花生单个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特异性结果良好,只能特异性扩增出对应目的片段,标准曲线建立结果,相关系数:R大2豆=0.996、R核2桃=0.995、R花2生=0.999,扩增效率:E大豆=106.4%、E核桃=109.5%、E花生=105.4%;质粒最低检出限,大豆:1.50×100 copies/μL,核桃:1.50×101 copies/μL、花生:1.50×102copies/μL;DNA混合样检出限:大豆、核桃、花生:0.1ng/μL;粗加工样品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或者时间延长,过敏原检出阈值变高;重复性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均小于2%。2、建立大豆、核桃过敏原基因二重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针对大豆过敏原蛋白基因(Gly m Bd 28k)和核桃过敏原基因(Jug r 1)建立二重Taqman探针荧光定量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大2豆=0.993,R核2桃=0.999,扩增效率:E大豆=104.9%,E核桃=98.0%,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仅能特异性检出大豆和核桃的DNA,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大豆:1.50×103 copies/μL,核桃:1.50×102 copies/μL,对DNA混合样品进行检测时,最低检测限为0.01ng/μ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组间重复性的变异系数均在2%之内,粗加工样品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或者时间延长,过敏原检出阈值变高。3、建立大豆、核桃、花生三重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大2豆=0.993、R核2桃=0.991、R花2生=0.997,扩增效率:E大豆=106.9%、E核桃=112.1%、E花生=108.9%;该法特异性良好,只能特异性扩增相关基因,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最低能够检测到质粒标准的拷贝数为大豆:1.50×102 copies/μL,核桃:1.50×102 copies/μL,花生:1.50×103copies/μL;DNA混合样品最低检测限为大豆:0.01ng/μL、核桃:0.1ng/μL、花生:1ng/μL。且重复性试验表明,组间和组内重复性的变异系数均在2%内,说明建立的三重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粗加工样品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或者时间延长,过敏原检出阈值变高。该方法对50份市售加工食品进行检测,其中,配料含有大豆、核桃和花生的样品中均有阳性扩增信号。该研究成功建立了大豆、核桃和花生过敏原基因三重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通过对市售加工食品中快速检测验证,具有特异性高,检出限低的特点。
何东平,张玉坤[2](2020)在《1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过敏的病例分析》文中指出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患者对头孢他啶不过敏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过敏的病例,从化学结构出发分析原因,讨论患者对头孢他啶不过敏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过敏的原因。临床药师利用药学知识,参与临床治疗,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可促进临床安全使用药物,体现临床药师的价值。
李丽娜[3](2019)在《关于IgE-Fc电化学受体传感器的研究》文中指出过敏是由IgE介导的急性过敏反应,也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或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分为致敏和效应两个阶段,在致敏阶段,过敏原(变应原)进入肠道内与肠相关免疫系统接触后,先由抗原呈递细胞(尤其是树突状细胞)处理并加工抗原后再由II类MHC分子把其呈递至细胞表面。在其他刺激信号和细胞因子的辅助下,激活原态T细胞,促进Th0→Th2。Th2产生细胞因子并与B细胞直接相互作用,激活B细胞分化为能够产生IgE的浆细胞和记忆型B细胞。这些浆细胞产生变应原特异性的IgE抗体,IgE抗体的Fc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εRI、FcεRⅡ)特异性结合,使人体处于致敏状态;在效应阶段,当机体再次暴露于相同的变应原情况下,这些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特异性结合的IgE的Fab端结合,传递细胞信号使这些细胞脱粒并释放各种介质,例如乙酰胆碱、组胺和白三烯。这些介质刺激目标器官并最终导致明显的过敏反应,如肿胀、呼吸回缩和腹痛等症状过敏能够引起急性或慢性疾病,甚至威胁生命,严重影响着大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目前尚无治疗过敏的有效方法,所以对食品中潜在的变应原进行检测和标识是避免食品过敏的必要手段。本项目在前期传感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电化学信号放大系统FcεRI-IgE通用分子接头,成功构建了纳米金-FcεRI-IgE-变应原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首先,利用质粒载体自我复制的能力,构建了含FcεRI受体蛋白的质粒,通过脂质体瞬时转染CHO-K1细胞,利用CHO-K1细胞表达系统获得目标蛋白FcεRI。通过大鼠过敏模型得到8种常见食品变应原的抗血清。然后在玻碳电极极芯按壳聚糖,纳米金溶胶,FcεRI蛋白溶液,血清,硫堇-壳聚糖混合溶液,辣根过氧化物酶-纳米金溶胶混合液的顺序自组装电极,再把FcεRI蛋白溶液用BSA溶液封闭非特异性位点后在玻碳电极极芯滴加血清,再次用BSA溶液封闭非特异性位点。组装的每一步都要用循环伏安法表征,确保组装成功。用安培I–T曲线对分别对8种不同浓度的变应原溶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它们全都符合双曲线拟合动力学特征,R2≧0.95。利用双倒数法得到每种变应原的亲和变构常数,来源于鸡蛋(Gallus domesticus)的卵类黏蛋白的亲和变构常数Ka值为1.81×10-22 mol/L,卵清蛋白的亲和变构常数Ka值为5.47×10-22 mol/L;来源于牛乳(Bos domesticus)的α-乳清蛋白的亲和变构常数Ka值为2.51×10-22 mol/L,β-乳球蛋白的亲和变构常数Ka值为3.93×10-21 mol/L,乳清蛋白的亲和变构常数Ka值为1.25×10-22 mol/L,α-酪蛋白的亲和变构常数Ka值为4.10×10-22mol/L,β-酪蛋白的亲和变构常数Ka值为1.02×10-21 mol/L,κ-酪蛋白的亲和变构常数Ka值为1.59×10-22 mol/L。说明这种传感器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体内带有FceR受体的肥大细胞在接触到变应原后所产生的超敏反应过程。使用同一个电极对10-6 mol/L卵清蛋白溶液连续10次测定,电流变化率的RSD为4.68%,表明该受体传感器稳定性能良好。取不同时间组装的电化学受体传感器4支,检测同一浓度的卵清蛋白溶液,电流变化率的RSD为2.58%,表明该受体传感器稳定性能良好。将该受体传感器于4℃的PBS缓冲溶液上方保存,每天用来对同一浓度的过敏原溶液进行测定,第11天的响应电流值为第1天的85.45%。表明该传感器稳定性良好。总之,本项研究成功表达了FcεRI受体蛋白,并将其自组装到纳米金颗粒上,通过形成壳聚糖-硫堇-纳米金-FcεRI和过氧化物酶信号放大系统研制出一种新型高灵敏受体传感器,对常见的8种食品变应原进行测定表明:这种新型传感器可以实现同一种传感器通过与不同变应原的特异性IgE结合最终实现对不同变应原的超敏感检测,而且模拟了体内带有FceR受体的肥大细胞在接触到变应原后所产生的超敏反应过程,其灵敏度在现有最敏感方法的基础上提高了至少9个数量级。为变应原诊断、食物变应原安全检测、消除过敏原工艺和效果评价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田佳彬,李文艳,王斌,钟明康,迟丹怡[4](2018)在《一例多种药物致迟发型过敏反应病人的门诊药学服务》文中指出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在门诊提供药学服务的方法,为药学门诊的设立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对门诊咨询窗口一例多种药物致迟发型过敏反应的病人进行分析,探讨病人的致敏药物、原因和特点,并为其提供用药指导。结果和结论:临床药师根据该病人的过往病史及用药情况,给予了专业的用药建议,促进了合理用药并提升了药物治疗水平,体现出药师的职业价值,为药学门诊的设立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曾汇庆,周月英,吕兰竹[5](2015)在《中国内地过敏反应相关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例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我国内地过敏反应相关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例进行统计和文献分析。方法: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分别进行相关检索。纳入作者明确病例为过敏反应合并ACS(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数据资料较完整者。分析病例的性别,年龄,变应原,临床表现,治疗,发病机制的讨论,以及文献发表年限等。结果:51篇文献63例病例纳入分析,男性36例(占57.1%)。年龄(1781)岁,平均(52.6±16.8)岁。文献发表时间最早为1990年。1990-1999年17篇,2000-2009年20篇,2010-2014年6月14篇。变应原包括抗生素等药物,蜂蜇伤,食物,疫苗,染发剂,花粉等。临床表现包括接触变应原后出现过敏反应和ACS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心绞痛18例,急性心肌梗死42例,因缺心肌坏死标记物等结果诊断为ACS 3例。8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4例正常,4例存在粥样硬化。41例(65.1%)患者存在过敏性休克,7例(11.1%)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占12.7%)合并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期间死亡7例,占11.1%。抗过敏治疗通常包括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等。ACS方面的治疗,1例行急诊植入冠状动脉支架,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8例行溶栓治疗,5例应用抗血小板药物,7例应用抗凝药物,15例应用硝酸酯类药物,3例应用钙离子拮抗剂,1例应用调脂药,6例应用止痛药。发病机制的讨论方面,作者考虑过敏性休克为主要或唯一发病机制的文献有27篇。有10篇文献考虑存在冠状动脉痉挛。相关的名称包括Kounis综合征、心脏变态反应、心脏荨麻疹、变态反应性心肌炎等。结论:过敏反应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导致ACS。休克不是唯一的发病机制。相关名称有待统一。
李定国,黄德华,李宇杰[6](2012)在《阿莫西林,“多快好省”的抗菌良药》文中提出不论在门诊还是药房,它的用量一直很高;不论住院还是术后出院,处方单上常有它的身影。论身份,它是抗生素;论用途,它兼容并包。这就是阿莫西林,"多快好省"的抗菌良药。
江月明[7](2010)在《致敏性青霉素降解物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青霉素酶解产物没有有效的检测手段,但其对人体的致敏危害更严重,因此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青霉素降解物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建立了针对青霉素酶解产物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可有效地对牛奶中的青霉噻唑酸进行快速地分析。根据青霉噻唑酸及青霉素G的结构特征,设计合成青霉噻唑酸人工抗原,免疫获得的青霉噻唑酸多克隆抗血清效价高达1:240000,100μg L-1青霉噻唑酸的抑制率为52.67%。利用Protein A-Sepharose4B亲和层析柱纯化抗体后,通过对抗体包被量、酶标抗原用量、样本稀释液pH和离子强度等参数的优化,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此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IC50为0.320±0.012μg L-1,检测限IC15为0.031±0.002μg L-1,且稳定性好,板内变异0.85-7.81%,板间变异1.33-10.10%。进一步考察了样品的基质影响及其消除方法,牛奶和奶粉经离心和稀释即可消除基质影响,无需有机溶剂或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等净化手段,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2.75~93.25%,可满足快速筛选方法的要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建立的青霉噻唑酸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线性相关系数R2值为0.9977。研究了牛奶热处理对青霉噻唑酸ELISA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降解物的牛奶经过不同热处理对检测结果没有影响,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采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了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实际阳性盲样,并与其液质联用检测方法比对,结果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R2=0.9993),充分说明青霉噻唑酸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可靠,可用于大量样品的快速现场检测。
本刊编辑部[8](2009)在《青霉素临床应用指导》文中提出青霉素类抗生素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效。
李柳新[9](2009)在《5例氨苄青霉素迟发过敏反应的临床体会》文中认为
王玉红,王化玲[10](2008)在《两次口服阿莫西林迟发型过敏分析》文中认为青霉素类药物引起的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目前临床上较常见,应高度重视。对某种药物过敏者,若再次使用,即使少量,也会引起过敏反应复发,且潜伏期缩短,症状常较前一次为重。在过敏反应中,应重视激素的减量问题,高敏状态应重视用药及饮食问题等。
二、青霉素不过敏而对氨苄青霉素过敏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霉素不过敏而对氨苄青霉素过敏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三重实时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基金来源 |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食物过敏原 |
1.1.1 食物过敏原的分类 |
1.1.2 常见的过敏食物 |
1.2 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方法 |
1.2.1 基于蛋白质的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 |
1.2.2 基于核酸的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 |
1.3 试验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花生、大豆、核桃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设备 |
2.3 方法 |
2.3.1 植物DNA提取 |
2.3.2 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引物设计 |
2.3.3 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标准质粒构建以及质粒拷贝数的计算 |
2.3.4 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 |
2.3.5 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6 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 |
2.3.7 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敏感性试验 |
2.3.8 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重复性试验 |
2.3.9 大豆、核桃、花生样品粗加工处理 |
2.4 结果 |
2.4.1 标准质粒构建 |
2.4.2 大豆、核桃和花生过敏原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结果 |
2.4.3 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建立 |
2.4.4 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 |
2.4.5 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敏感性试验 |
2.4.6 大豆过敏原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重复性试验 |
2.4.7 大豆、核桃、花生样品粗加工处理试验结果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豆、核桃过敏原基因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设备 |
3.3 方法 |
3.3.1 大豆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二重荧光定量退火温度优化 |
3.3.2 大豆和核桃二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建立 |
3.3.3 大豆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二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 |
3.3.4 大豆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二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试验 |
3.3.5 大豆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二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试验 |
3.3.6 加工处理方式对过敏原基因的影响 |
3.3.7 加工食品检测 |
3.4 结果 |
3.4.1 大豆、核桃过敏原基因二重荧光定量PCR退火温度优化结果 |
3.4.2 大豆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二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建立 |
3.4.3 大豆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二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
3.4.4 大豆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二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试验结果 |
3.4.5 大豆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重复性试验结果 |
3.5 大豆、核桃样品粗加工处理试验结果 |
3.6 加工食品检测结果 |
3.7 讨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设备 |
4.3 .方法 |
4.3.1 大豆、花生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三重荧光定量引物探针浓度及退火温度优化 |
4.3.2 大豆、花生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三重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建立 |
4.3.3 大豆、花生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三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 |
4.3.4 大豆、花生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三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试验 |
4.3.5 大豆、花生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三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试验 |
4.3.6 加工处理方式对过敏原基因的影响 |
4.3.7 加工食品检测 |
4.4 结果 |
4.4.1 大豆、花生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三重荧光定量PCR探针引物浓度及退火温度优化结果 |
4.4.2 大豆、花生和核桃三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建立 |
4.4.3 大豆、花生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三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
4.4.4 大豆、花生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三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试验结果 |
4.4.5 大豆、花生和核桃过敏原基因三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试验结果 |
4.4.6 大豆、核桃和花生样品粗加工处理试验结果 |
4.4.7 加工食品检测结果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1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过敏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摘要 |
1.1 病史资料 |
1.2 治疗经过 |
2 分析讨论 |
2.1 患者过敏原因分析 |
2.1.1患者过敏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引起: |
2.1.2 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母核结构不同: |
2.1.3 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侧链结构不同: |
2.1.4 他唑巴坦引起过敏反应: |
2.2 皮疹的处理 |
3临床药师参与治疗体会 |
(3)关于IgE-Fc电化学受体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物过敏危害 |
1.2 食物过敏原及其表位 |
1.3 过敏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1 Fcε受体(FcεR) |
1.3.2 免疫球蛋白E(IgE) |
1.3.3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 |
1.3.4 对于测定过敏源目前使用的方法有 |
1.4 生物传感器有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5 常用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
1.6 受体配体及其反应特性 |
1.7 生物活性分子的固定化方法 |
1.8 纳米材料和技术助力传感器研究 |
1.9 研制FcεRI受体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依据 |
第二章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用CHO-K1 细胞的表达和获取FcεRI |
2.1.2 IgE抗血清的获取 |
2.1.3 双层纳米金修饰IgE-FcεRI受体电化学受体传感器的制备及检测 |
2.2 pcDNA3.1+FcεRI重组质粒在CHO-K1 细胞的转染结果 |
2.3 AuNPs的表征 |
2.4 IgE抗血清的效价 |
2.5 双层纳米金修饰的IgE-FcεRI受体型生物传感器组装步骤的电化学表征 |
2.6 双层纳米金修饰的IgE-FcεRI受体型生物传感器测定条件的优化 |
2.7 变应原与IgE-FcεRI受体的作用规律 |
2.8 变应原与IgE-FcεRI受体作用的动力学曲线 |
2.9 变应原与IgE-FcεRI受体作用的亲和变构常数 |
2.10 双层纳米金修饰的IgE-FcεRI受体传感器的稳定性及重现性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结论 |
3.1 结果分析 |
3.2 研究创新点 |
3.3 结论 |
3.4 需要改进的地方 |
3.5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一例多种药物致迟发型过敏反应病人的门诊药学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病例分析 |
2.1 过敏反应的类型 |
2.2 氨基引起DDHRs的可能性 |
2.3 光敏反应 |
3 药学服务要点 |
(5)中国内地过敏反应相关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表现 |
2.3 治疗 |
2.4 发病机制的讨论 |
2.5 名称 |
2.6 其他相关文献 |
3 讨论 |
3.1 发病机制 |
3.2 名称 |
3.3 心脏“荨麻疹”等 |
(7)致敏性青霉素降解物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青霉素G及其降解物简介 |
1.1.1 青霉素G简介 |
1.1.2 青霉素降解物——青霉噻唑酸简介 |
1.2 青霉素酶简介 |
1.3 青霉素的降解反应 |
1.3.1 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的降解反应 |
1.3.2 青霉素在酸性条件下的降解反应 |
1.3.3 自然降解反应 |
1.3.4 酶解反应 |
1.4 青霉素降解物的危害 |
1.4.1 青霉素过敏反应及其机制 |
1.4.2 青霉素耐药性及其机制 |
1.5 牛奶中青霉素及降解物残留 |
1.6 青霉素及降解物残留限量 |
1.7 青霉素降解物药物残留检测方法 |
1.8 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 |
1.8.1 酶联免疫原理 |
1.8.2 人工抗原合成 |
1.8.3 多克隆抗体制备 |
1.8.4 酶联免疫分析法的优势 |
1.9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0 论文研究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和药品 |
2.1.2 仪器及材料 |
2.1.3 待测样品 |
2.1.4 常用溶液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青霉噻唑酸(BPA)人工抗原合成 |
2.2.2 包被抗原(BPA-OVA)的制备 |
2.2.3 酶标抗原(BPA-HRP)的制备 |
2.2.4 抗体的制备 |
2.2.5 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6 样品基质影响消除 |
2.2.7 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性能指标的评价 |
2.2.8 仪器分析法确证 |
2.2.9 方法适用性评价 |
2.2.10 盲样验证 |
2.2.11 青霉噻唑酸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
3 结果和讨论 |
3.1 青霉噻唑酸(BPA)人工免疫原合成 |
3.1.1 青霉噻唑酸半抗原的合成 |
3.1.2 青霉噻唑酸活化酯的合成 |
3.2 多克隆抗体制备 |
3.2.1 抗血清效价及亲和性的测定 |
3.2.2 抗体的纯化以及抗体浓度的确定 |
3.3 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1 包被量和酶标抗原用量的优化 |
3.3.2 直接竞争ELISA标样封闭液优化 |
3.3.3 直接竞争ELISA标样稀释液pH优化 |
3.3.4 直接竞争ELISA标样稀释液离子强度优化 |
3.3.5 青霉噻唑酸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绘制 |
3.4 样品基质影响消除 |
3.4.1 样品的基质影响 |
3.4.2 基质影响的消除 |
3.5 BPA-ELISA性能指标的评价 |
3.5.1 检测限与灵敏度 |
3.5.2 精密度 |
3.5.3 青霉噻唑酸CD-ELISA特异性 |
3.5.4 准确度 |
3.6 LC-MS法检测青霉噻唑酸 |
3.6.1 LC-MS法检测青霉噻唑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
3.6.2 BPA-ELISA检测结果与仪器分析结果的一致性 |
3.7 方法适用性评价 |
3.8 盲样验证 |
3.9 试剂盒稳定性研究与改进 |
3.9.1 抗体的稳定性 |
3.9.2 酶标抗原的稳定性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8)青霉素临床应用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应用 |
注意事项 |
皮试 |
要告诫患者 |
使用氨苄青霉素需特殊注意的问题 |
(9)5例氨苄青霉素迟发过敏反应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案例 |
1.1 |
1.2 |
1.3 有3名农民 (2女1男) , 年龄30~35岁。 |
2 讨论 |
3 小结 |
(10)两次口服阿莫西林迟发型过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四、青霉素不过敏而对氨苄青霉素过敏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核桃、花生过敏原基因三重实时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兰海鸥.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2]1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过敏的病例分析[J]. 何东平,张玉坤. 海峡药学, 2020(04)
- [3]关于IgE-Fc电化学受体传感器的研究[D]. 李丽娜. 天津商业大学, 2019(12)
- [4]一例多种药物致迟发型过敏反应病人的门诊药学服务[J]. 田佳彬,李文艳,王斌,钟明康,迟丹怡.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8(01)
- [5]中国内地过敏反应相关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例文献分析[J]. 曾汇庆,周月英,吕兰竹.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5(09)
- [6]阿莫西林,“多快好省”的抗菌良药[J]. 李定国,黄德华,李宇杰. 家庭医药, 2012(01)
- [7]致敏性青霉素降解物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研究[D]. 江月明. 天津科技大学, 2010(01)
- [8]青霉素临床应用指导[J]. 本刊编辑部. 中国社区医师, 2009(21)
- [9]5例氨苄青霉素迟发过敏反应的临床体会[J]. 李柳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05)
- [10]两次口服阿莫西林迟发型过敏分析[J]. 王玉红,王化玲.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