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天蛾生长原因分析

红薯天蛾生长原因分析

一、甘薯天蛾消长原因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姝[1](2020)在《甘薯茎腐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消长规律及轮作对菌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甘薯茎腐病是近几年在我国新发现的,危害性极大的细菌性病害,已成为南方甘薯主产区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给农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本试验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构建了一套高效、定量检测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Dickeya dadantii)的方法,建立了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浓度对应标准曲线,对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数量与甘薯茎腐病严重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确定引起薯苗发病的土壤带菌浓度阈值,初步探究了土壤中病原菌种群在稳定的环境下的消长规律,还开展了甘薯和多种非寄主作物的轮作试验,本研究旨在为甘薯茎腐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浓度对应标准曲线。在灭菌土壤中加入1×107、1×106、1×105、1×104、1×103、1×102、1×101 CFU/mL 7个浓度梯度的菌悬液,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以DNA作为参照标准品,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特异性引物Ddad3/Ddad4和探针ADdad2对标准模板扩增,反应结束后,采用绝对定量的方法,以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标准浓度的对数值为X轴,qPCR测定的Ct值为Y轴,建立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y=-3.1886x+40.215,相关系数R2=0.9978。和传统平板分离方法比较,本试验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依靠样品的qPCR检测Ct值,对照标准曲线就可以推算出待测土壤样品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的浓度,实现不经过常规病土分离培养的过程,就达到定量病原菌的目的,将检测时间缩短了6倍,准确度提高了20%。本试验建立的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浓度对应标准曲线,为土壤中Dickeya dadantii的高效定量检测提供技术支持。2.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数量与甘薯茎腐病严重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育苗土壤中均匀拌入1×107、1×106、1×105、1×104、1×103、1×102 CFU/mL浓度梯度的Dickeya dadantii菌悬液,插入长势一致的小香薯苗,观察记录甘薯茎腐病发病情况,比较土壤中不同菌群数量对甘薯株发病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甘薯茎腐病的发病程度和初始土壤带菌量正相关,病害严重发生的土壤带菌量阈值104 CFU/g,当≧104 CFU/g时,平均株发病率85.0%,一个月内薯苗几乎全部死亡;当<104 CFU/g时,平均株发病率16.7%,薯苗生长状态良好。当田间土壤qPCR检测Ct值低于28时,对照Dickeya dadantii标准曲线可知土壤中病原菌浓度达到发病阈值,有爆发流行甘薯茎腐病的风险,建议开展综合防控措施。本试验结果为田间甘薯茎腐病的发生进行预报预测提供参考。3.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消长规律的初步探究。本试验在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数量与病害严重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定期检测土壤带菌量,初步探究了在稳定的环境下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稳定的环境下,病原菌种群≧1×104CFU/g时将无法长期大量在土壤中存活,种群数量会持续减少,减少速度和病原菌数量正相关,最终种群结构达到平衡稳定在102103 CFU/g数量级。4.轮作对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的影响研究。将甘薯和非寄主作物轮作栽培,轮作模式为玉米→土豆→甘薯,花生→土豆→甘薯,大豆→土豆→甘薯,大麦→油菜→甘薯,水稻→水稻→甘薯,甘薯连作为CK对照,两年播种三茬,荧光定量PCR定期检测土壤中D.dadantii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土豆、花生、大豆、大麦、油菜、水稻和甘薯轮作能加快甘薯茎腐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消亡,以玉米、油菜的轮作效果更突出;重病田换茬轮作非甘薯茎腐病寄主作物后土壤的带菌量基数下降一个数量级,复茬的甘薯不再感病,比连茬甘薯的生长状态更好。

王莹,沈斌,高宇,李峰,邵巍,李惠明[2](2019)在《上海地区旋花天蛾的发生规律、虫情测报及预警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蔬菜生产的安全监管,指导科学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根据2009~2018年在松茸菜田灯诱旋花天蛾发生消长数据,结合同期的气象资料,总结出引起决定年度旋花天蛾发生轻重的主要影响要素,探讨建立了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用的数学预警模型,经历史数据校验,预警效果的平均符合率达到97.7%。

阿孜古丽·阿布力孜[3](2018)在《新疆草地螟生态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是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博尔塔拉、和田地区。2005年以来,阿勒泰地区已连续几年偏重发生,给当地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本研究应用探照灯诱集法和卵巢发育进度观察相结合研究草地螟成虫发生消长规律与卵巢发育的关系;应用气象因素和种群动态相关性分析研究主要气象因子对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用ISSR分子标记法对新疆区域草地螟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测定法,对草地螟在自然条件下的抗寒能力变化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哈巴河县2015年草地螟发生量相比2016年较高,2015和2016年草地螟成虫分别在8月30和22日消失;草地螟上灯类型均为单峰型,且上灯高峰主要集中在下半夜。2015和2016年该地草地螟属于外地虫源迁入和本地虫源形成的混合种群。2.阿勒泰地区草地螟种群数量与6项气象因子有密切的关系。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增大限制草地螟数量的增多。平均温度和平均空气相对湿度是直接影响阿勒泰地区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最重要因子。哈巴河县6月至8月的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和平均温度有利于草地螟生长发育,故这时段是草地螟在研究区域猖獗发生期。3.从36条引物中筛选出8条引物用于ISSR扩增,共扩增出303条带,总的多态条带百分率为100%。11个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在0.0305~0.1211,Nei’s基因多样性为0.1411,Shannon信息指数为0.2446,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722,基因流为0.8434。草地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新疆草地螟地理种群由于基因流水平较低而造成种群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4.草地螟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SCP)、结冰点(FP)、水分含量低于非滞育幼虫,而滞育幼虫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糖原含量高于非滞育幼虫。在不同地理种群滞育幼虫中,乌鲁木齐实验种群的过冷却点(SCP)、结冰点(FP)和体内含水量最低;布尔津实验种群的过冷却点(SCP)、结冰点(FP)和体内含水量最高。乌鲁木齐实验种群滞育幼虫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糖原含量最高;布尔津实验种群滞育幼虫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糖原含量最低。在不同地理种群非滞育幼虫中,乌鲁木齐实验种群的过冷却点(SCP)、结冰点(FP)和体内含水量最低;布尔津实验种群的过冷却点(SCP)和体内含水量最高。乌鲁木齐非滞育幼虫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糖原含量最高;布尔津非滞育幼虫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糖原含量最低。5.草地螟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结冰点、体内含水量、糖原含量和蛋白质含量2月份最低;10月份最高。越冬后再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幼虫体内的脂肪含量由(2017-10)24.57%,逐渐降至越冬后期的18.53%。

侯艳红,陈琦,范志业,沈海龙,刘迪,师兴凯,李世民[4](2018)在《近30 a农田灯下天蛾种类及消长规律》文中认为1988—2016年,利用黑光灯对农田天蛾科昆虫进行了调查鉴定,以探明天蛾科昆虫种类、灯下优势种和上灯规律。研究显示,农田灯下天蛾科昆虫有15种,隶属于4亚科14属,其中,云纹天蛾亚科昆虫最多,有5种;豆天蛾和甘薯天蛾为优势种,二者的上灯规律有所不同,平均上灯日期豆天蛾为6—9月,甘薯天蛾为5—10月,并各自保持相对稳定。

侯艳红,李世民,陈琦,范志业,沈海龙,刘迪,师兴凯[5](2017)在《漯河市近30年农田灯下天蛾种类及消长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鳞翅目天蛾科昆虫我国已发现记载190多种,多数种类以幼虫为害农林作物,但各地发生种类和优势种有较大差别。目的:探明漯河市天蛾科昆虫种类、优势种群、上灯节律、发生为害规律和多年变化趋势等,指导天蛾科害虫的防控。方法:在农田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测报灯诱集成虫和田间调查幼虫进行常年监测,利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设置的虫情测报灯,每年在4月1日至10月31日开灯监测,6月下旬至9月开展秋季田间天蛾科害虫普查和定向调查,连续多年不间断,积累监测数据。结果:在对1988—2016年测报灯诱虫资料和田间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农田灯下鳞翅目天蛾科昆虫共诱集到50787头,隶属于4亚科、14属、15种,其中云纹天蛾亚科最多,有5属5种,分别是豆天蛾、构月天蛾、榆绿天蛾、蓝目天蛾和桃六点天蛾,其次是面形天蛾亚科有4属5种,斜纹天蛾亚科有3属3种,蜂形天蛾亚科有2属2种。豆天蛾和甘薯天蛾是灯下天蛾的优势种,每年都有发生且数量大,诱集总量分别是22 493头和15 516头,总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442 8和0.305 5。雀纹天蛾、构月天蛾和霜天蛾是常见种,每年都有发生。蓝目天蛾、榆绿天蛾、桃六点天蛾和绒星天蛾发生量少,且只在部分年份发生。极少种有6种,只在个别年份的偶发,优势度指数均小于0.001。天蛾科昆虫的个体数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比如1990年总诱集量为7 753头,而2016年仅有391头。这可能与优势种豆天蛾和甘薯天蛾的发生量减少有关。而豆天蛾和甘薯天蛾的发生之所以减少可能是与当地的种植模式改变有关。甘薯天蛾和豆天蛾的上灯规律不同,平均上灯日期、平均始见日期、平均终见日期分别是5—10月和6—9月、5月16日和6月11日、10月17日和9月3日,但都各自保持相对稳定。甘薯天蛾一年发生23代,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9月上旬为主要为害时期,以蛹在地下做土室越冬。豆天蛾一年发生一代,7月上旬及8月成虫集中出现,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期,取食为害大豆等作物。

陈方怡[6](2017)在《福州山地甘薯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甘薯是营养价值高的粮食作物,也是福州地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量逐年增加,但近年来福州北峰山区薯田连作严重,甘薯品种老化,且施肥等田间管理不当,造成甘薯害虫,特别是甘薯小象甲发生量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甘薯的品质。本文通过2016年对福州北峰山地甘薯昆虫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甘薯栽插种苗后5-11月份生长期间,样地甘薯田昆虫群落有2纲,8目,34科,38种,3252头,其中甘薯害虫占总种数的73.68%,占总个体数的96.16%,天敌昆虫种类占总种数的21.05%,占总个体数的5.63%,其他类昆虫占总种数的5.27%,占总个体数的0.09%。甘薯田中害虫群落个体数量远大于天敌群落个体数量,害虫群落对昆虫群落的影响明显,反之天敌群落对昆虫群落的影响不明显,天敌不能有效控制田间害虫数量。甘薯害虫主要以食叶为害和地下钻蛀薯块为害,其中食叶害虫中鳞翅目甘薯麦蛾、斜纹夜蛾发生量最大,发生高峰期均为7月-8月。地下钻蛀害虫中鞘翅目甘薯小象甲、蛴螬发生量最大,甘薯小象甲发生高峰期为8月-9月,而蛴螬发生高峰期为7月-8月。天敌种类主要以瓢虫类、蚂蚁类和蜘蛛类为主。通过对田间资料的初步整理,运用公式,在DPS下运行整理数据分析得出,8月份优势种有2种,8月到9月间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都最多,且甘薯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却都不高,群落稳定较差,说明8-9月为害虫高发期,要加大对该时期甘薯田害虫防治力度,特别这个时期属薯块生长期,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注重引进天敌种类,通过丰富昆虫群落种类,提高昆虫群落稳定性,从而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减轻甘薯遭受虫害,确保薯块质量。

刘超华[7](2014)在《以灯光诱杀为主的苎麻主要害虫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前期试验的结果,于2012、2013年,选取频振式杀虫灯2号光源和大面积推广使用光源作为CK。研究了苎麻田灯下昆虫主要种类及灯下消长动态,比较了两种光源对苎麻田主要害虫的诱集效果,评价了两种光源对中性昆虫和天敌昆虫的影响,以期筛选适合在苎麻田使用的频振灯光源。同时进行了频振式杀虫灯田间使用技术的研究和田间药效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苎麻田灯诱害虫种类2012和2013年在咸宁地区苎麻田诱集到的农林害虫主要涉及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和同翅目等5个目22个科40种。灯诱数量最大的是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和网目拟地甲Opatrum subaratum等地下害虫。2.苎麻田主要昆虫灯下消长动态2012、2013年灯诱到苎麻夜蛾Cocytodes coerulea、苎麻天牛Paraglenea fortunei、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数量均很少,2012年苎麻夜蛾C.coerulea上灯高峰在8月上旬至9月初;苎麻天牛P.fortunei集中在5、6月份上灯;小地老虎A. ypsilon上灯高峰在5月中下旬。4-9月初灯下金龟子可见,5-7月较多,而以6月数量最多。4月主要是华北大黑鳃金龟H.oblita和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5月各种金龟子灯下均可见,其中华北大黑鳃金龟H.oblita、黑绒鳃金龟M.orientalis和鲜黄鳃金龟Metabolus tumidifrons达到高峰,斑喙丽金龟Adoretus tenuimaculatus达到第一个高峰;5-6月阔胫绢金龟Maladera verticalis达到诱集高峰,6月铜绿丽金龟A.corpulenta达到高峰,7月华北大黑鳃金龟H.oblita和鲜黄鳃金龟M. tumidifrons灯下终见,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达到高峰;8月主要是斑喙丽金龟A. tenuimaculatus和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其中斑喙丽金龟A. tenuimaculatus达到第二个高峰。苎麻田优势金龟子种类为铜绿丽金龟A.corpulenta和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蝼蛄上灯高峰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2012年叩甲高峰期在5月11日,而2013年叩甲高峰期在7月31日。网目拟地甲O.subaratum上灯集中在6月中下旬至8月,大星蝽象Physopelta gutta高峰期在7-8月。中性昆虫水龟虫数量较大,2012年水龟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初和8月下旬,2013年高峰期为7月底至8月下旬;2012年龙虱在8月底有一个明显高峰,2013年高峰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天敌昆虫步甲和隐翅甲数量较大,2012年步甲在4月29日和5月5日有两个明显高峰,2013年发生量较少;2012年隐翅甲高峰期为5月初至6月中旬,2013年发生量较少;瓢虫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寄生蜂高峰期在5月中上旬,2013年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有另一个高峰;猎蝽在整个试验期间均有发生,没有明显的高峰。3.两种频振灯光源诱虫效果比较通过比较两种频振灯光源对苎麻田主要昆虫的诱集量,发现2号光源对多数害虫的诱杀量大于CK,对中性昆虫水龟、龙虱诱杀量和对天敌昆虫步甲、隐翅甲和猎蝽的诱杀量低于CK;两年试验中2号光源的益害比均低于CK。因此认为在苎麻田2号光源的综合效果优于CK。4.杀虫灯田间使用影响因素通过比较杀虫灯灯下不同距离苎麻生长速度,发现灯下2m左右苎麻植株茎高增长率显着大于灯下5m、10m。通过比较杀虫灯灯下不同距离苎麻叶片受虫害情况,发现灯下5m左右平均每株苎麻受害叶片数显着高于灯下2m和10m。通过比较不同天气下的诱虫量,发现阴雨、大风天气诱虫量远小于晴好天气,不利天气对鳞翅目昆虫的诱虫量影响大于鞘翅目。通过比较不同地段下的诱虫量,发现栽培管理条件好、杂草少的地段对金龟子的诱集量明显高于栽培管理条件差、杂草多地段。5.田间药效试验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防治苎麻黄蛱蝶Pareba vesta、赤蛱蝶Vanessa indica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两种害虫低龄期,用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各浓度进行喷雾防治,药后1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43%~97.59%、87.27%~96.22%,药后3~7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31%~98.56%、87.17%~97.12%,均明显优于对照药剂480g/L毒死蜱乳油,且速效性较好,持效期可达7d以上。

石萍丽[8](2012)在《蔬菜地五种光源诱捕害虫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农作物绿色防控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灯光诱杀作为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译被广泛应用。虽然灯光诱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田间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但其对天敌和中性昆虫也有较强杀伤能力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利用五种不同光源,研究了蔬菜地害虫的种类、数量和种群动态,并系统评价了五种光源杀虫灯对天敌和中性昆虫的影响,以期找到一种专一性强、诱杀害虫效果好的光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蔬菜地灯诱昆虫类群及种类2011年5月-10月共开灯70天,所诱昆虫初步统计为13目95科215种,其中害虫约涉及5目44科175种,中性昆虫、天敌约9目21科39种。2.蔬菜地主要灯诱昆虫种类的消长动态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主要地下害虫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和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高发时期,蝼蛄和蟋蟀在7月上中旬发生集中程度高,栗鳃金龟Melolontha hippocastani在8月中下旬为上灯高峰期。5月上中旬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发生高峰期,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为杂食性,8月中旬至9月份为发生高峰时期,9月中下旬为甜菜螟Hymenia recurvalis上灯高峰期,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于8月中旬集中上灯。对于蛀食花果类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在6月上中旬、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在9月份上灯量很大,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诱虫量相对较小。对于刺吸类害虫,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绿盲蝽Lygocoris lucorμm和叶蝉集中在7-8月份发生,中黑盲蝽A. suturalis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最大,绿盲蝽L. lucorμm9月上中旬上灯量最大,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高峰期不是特别明显,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bipunctatus在7月上中旬有一明显高峰,另外黑尾叶蝉在8月中下旬有另一小高峰。中性昆虫中水龟甲上灯量较大,龙虱于7月份上灯量较大,8月中旬另有一高峰。龙虱上灯量较小,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大多数天敌昆虫均在6月中旬上灯,期间除对寄生蜂和步甲诱集量较少外,各种天敌均有很大诱虫量,另外7月底、8月底、8月中下旬小步甲、步甲和隐翅甲上灯量较大。3.五种光源灯诱效果比较五种光源诱杀主要蔬菜害虫效果比较:1号对绿盲蝽L. lucorμm诱杀效果最好,诱虫量显着高于其他光源;2号对铜绿丽金龟A. corpulenta、小地老虎A.ypsilon、棉铃虫H. armigera、烟青虫H. assulta、斜纹夜蛾H. recurvalis、甜菜螟H. recurvalis、瓜绢螟D. indica、豆荚螟E. zinckenella和豆野螟M. testulalis诱杀效果均较好,且明显好于1号;3号对小菜蛾P. xylostella、甜菜夜蛾S. exigua、瓜绢螟D. indica和栗鳃金龟M. hippocastani诱杀效果最好,好于1号;4号对中黑盲蝽A. suturalis诱杀量明显大于1号。五种光源诱杀中性昆虫效果比较:2和3号光源对水龟甲诱集量最大,5号显着小于其他光源;3号诱集龙虱量最大,5号最小,但与1号差异不显着。五种光源诱杀天敌昆虫效果比较:2号对步甲、3号对寄生蜂、4号对草蛉和5号对隐翅甲、瓢甲、虎甲杀伤作用均较小。通过益害比的分析,结果表明灯诱昆虫总的益害比为0.061。五种光源相比,5号光源益害比最低,3号次之,2号光源益害比最高。总而言之,2号光源对害虫诱集效果较好,但对中性昆虫和天敌昆虫杀伤作用较大;5号对中性昆虫和天敌杀伤力最小,但诱集害虫效果次于2号、3号光源:3号光源对害虫、天敌和中性昆虫诱集量均较大,但益害比较小。

肖芬,李有志,文礼章[9](2008)在《甘薯天蛾的生物学特性》文中提出为明确甘薯天蛾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饲养及野外调查,研究了温度对甘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L.)生长发育的影响、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年生活史以及幼虫取食量、幼虫体色分化、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甘薯天蛾在长沙地区每年发生4代;幼虫共5龄;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10.8℃、1龄幼虫20.7℃、2龄幼虫13.6℃、3龄幼虫14.3℃、4龄幼虫13.1℃、5龄幼虫12.9℃、蛹7.8℃,有效积温分别为45.1日.度、11.2日.度、32.7日.度、32.8日.度、36.6日.度、111.3日.度、252.1日.度;每雌产卵量43~665粒,平均276粒;产卵期2~6d,产卵前期2~5d;适宜交配和产卵的温度是23~30℃。由上述结果可知:光照强度是导致幼虫体色分化的主要原因。

李有志,文礼章,马骏,肖芬[10](2005)在《甘薯天蛾幼虫生物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为合理开发利用甘薯天蛾,研究了甘薯天蛾幼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不同龄期幼虫的历期、体长、取食量、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及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甘薯天蛾幼虫共有5个龄期且龄期数不受温度、饲料的影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幼虫,幼虫体色会出现分化;此外,还测定了虫体营养物质的含量,其中虫体铅含量为1.125g/kg,超过了FAO/WHO规定的食品中铅含量的上限,认为该虫不宜直接作为饲用和食用昆虫.

二、甘薯天蛾消长原因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薯天蛾消长原因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甘薯茎腐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消长规律及轮作对菌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薯茎腐病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甘薯茎腐病原菌
        1.1.2 甘薯茎腐病原菌的寄主范围
        1.1.3 甘薯茎腐病症状
        1.1.4 甘薯茎腐病流行规律
    1.2 甘薯茎腐病的防治
        1.2.1 甘薯抗性品种
        1.2.2 甘薯茎腐病的农业防治
        1.2.3 甘薯茎腐病的化学防治
        1.2.4 甘薯茎腐病的生物防治
    1.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1.3.1 实时荧光定量PCR简介
        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普通PCR的区别
        1.3.3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荧光化学物质
        1.3.4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定量原理
        1.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效定量检测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的方法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不同摇菌时间下甘薯茎腐病原菌的生长浓度与OD600的关系
        2.1.3 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浓度对应标准曲线的建立
        2.1.4 土壤样本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摇菌时间下甘薯茎腐病原菌的生长浓度与OD600的关系
        2.2.2 菌悬液浓度测定
        2.2.3 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浓度对应标准曲线的建立
        2.2.4 两种检测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数量与病害严重度的关系及其消长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室内盆栽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室内盆栽甘薯第一次试验结果与分析
        3.2.2 室内盆栽甘薯第二次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数量的影响(第一茬试验)
        4.2.2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数量的影响(第二茬试验)
        4.2.3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数量的影响(第三茬试验)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浓度对应标准曲线的建立
        5.1.2 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数量与甘薯茎腐病严重度的关系
        5.1.3 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消长规律的研究
        5.1.4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中甘薯茎腐病原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2)上海地区旋花天蛾的发生规律、虫情测报及预警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发生规律
2 生活习性与各虫态的历期[4-7]
    2.1 成虫习性
    2.2 卵和幼虫
    2.3 蛹
    2.4 各虫态发育历期
3 影响发生量要素
    3.1 栽培模式的影响
        3.1.1 露地栽培。
        3.1.2 保护地栽培
    3.2 播种田块冬耕的影响
    3.3 天气要素的影响
4 测报与预警
    4.1 虫情发生的简易测报方法
    4.2 虫情发生动态数学模式化预报的技术探讨
    4.3 预警年度发生灾变的要素拟定
    4.4 预警模型分析发生的技术效应

(3)新疆草地螟生态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草地螟概况
    1.2 昆虫抗寒性研究
    1.3 昆虫遗传多样性研究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哈巴河县草地螟成虫发生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主要气象因子对哈巴河县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新疆草地螟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草地螟滞育、非滞育和越冬代老熟幼虫过冷却点与相关生化指标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近30 a农田灯下天蛾种类及消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诱集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灯下天蛾种类
    2.2 灯下天蛾的发生程度
    2.3 灯下天蛾优势种的上灯规律
3 讨论

(6)福州山地甘薯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甘薯主要害虫研究现状
    1.2 昆虫群落和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甘薯昆虫群落和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调查时间、地点及方法
    2.3 调查甘薯的品种及栽插时间
    2.4 调查甘薯的品种及栽插时间
    2.5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甘薯田昆虫种类组成
    3.2 不同时期甘薯田各类群落变动情况
    3.3 甘薯田害虫与天敌发生情况
        3.3.1 害虫与天敌群落种类组成
        3.3.2 害虫与天敌群落特征指数的比较
        3.3.3 甘薯田害虫与天敌发生情况
    3.4 甘薯不同功能类群落物种、个数的变化
    3.5 甘薯田昆虫群落多样性
        3.5.1 甘薯田昆虫群落多样性等指数
        3.5.2 甘薯田害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3.5.3 甘薯田天敌群落多样性分析
        3.5.4 甘薯田昆虫群落多样性的时间动态变化
    3.6 甘薯主要害虫时间动态变化
        3.6.1 主要害虫种群数量时间动态
        3.6.2 甘薯主要害虫优势度时间动态
    3.7 不同地方(不同海拔)甘薯害虫分布差异性比较
4 小结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7)以灯光诱杀为主的苎麻主要害虫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苎麻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
        1.1 食叶害虫
        1.2 地下害虫
        1.3 仓储害虫
    2 苎麻害虫防治现状
        2.1 农业防治
        2.2 物理防治
        2.3 生物防治
        2.4 化学防治
        2.5 展望
    3 频振式杀虫灯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1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农林害虫效果
        3.2 杀虫灯田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苎麻地灯诱主要昆虫及消长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0 苎麻地主要灯诱害虫种类
        2.1 苎麻地主要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2.1.1 苎麻天牛灯下消长动态
        2.1.2 苎麻夜蛾灯下消长动态
        2.1.3 小地老虎灯下消长动态
        2.1.4 华北大黑鳃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2.1.5 黑绒鳃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2.1.6 铜绿丽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2.1.7 暗黑鳃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2.1.8 阔胫绢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2.1.9 斑喙丽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2.1.10 鲜黄鳃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2.1.11 蝼蛄灯下消长动态
        2.1.12 叩甲灯下消长动态
        2.1.13 网目拟地甲灯下消长动态
        2.1.14 大星蝽象灯下消长动态
        2.2 苎麻地中性昆虫的灯下消长动态
        2.2.1 水龟灯下消长动态
        2.2.2 龙虱灯下消长动态
        2.3 苎麻地天敌昆虫的灯下消长动态
        2.3.1 步甲灯下消长动态
        2.3.2 隐翅甲灯下消长动态
        2.3.3 瓢虫灯下消长动态
        2.3.4 寄生蜂灯下消长动态
        2.3.5 猎蝽灯下消长动态
        2.4 苎麻地金龟子发生动态和种类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两种杀虫灯光源在苎麻地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方法、内容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光源对苎麻地主要昆虫诱杀效果比较
        2.2 两种光源诱杀昆虫益害比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频振式杀虫灯在苎麻地的使用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方法
        1.2.1 杀虫灯距灯不同距离苎麻生长情况
        1.2.2 杀虫灯距灯不同距离苎麻叶片受虫害情况
        1.2.3 天气对诱虫量的影响
        1.2.4 不同栽培管理水平田块对害虫诱虫量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灯距灯不同距离苎麻长势情况
        2.2 杀虫灯距灯不同距离苎麻叶片受害情况
        2.3 不同天气下对害虫诱虫量的差异
        2.4 不同栽培管理水平田块对金龟子诱虫量的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化学药剂对苎麻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及方法
        1.4 调查与统计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苎麻黄蛱蝶的防效
        2.2 对苎麻赤蛱蝶的防效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蔬菜地五种光源诱捕害虫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趋光性机制的研究
    2 国内外灯光诱杀害虫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2.1 杀虫灯的应用
        2.2 影响灯诱效果的因素
        2.3 灯光诱杀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3 蔬菜害虫为害与防治研究
        3.1 蔬菜害虫为害现状
        3.2 蔬菜害虫为害新特点
        3.3 蔬菜害虫防治技术研究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蔬菜地灯诱昆虫类群及种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时间
        1.3 试验材料
        1.4 试验方法
        1.4.1 光源设置
        1.4.2 五种光源的诱虫效果
    2 昆虫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蔬菜地灯诱地下害虫的种类及数量
        3.2 蔬菜地灯诱的食叶类害虫种类及数量
        3.3 蔬菜地灯诱刺吸类害虫的种类及数量
        3.4 蔬菜地灯诱蛀食花果类害虫的种类及数量
        3.5 蔬菜地灯诱其他害虫的种类及数量
        3.6 蔬菜地灯诱的中性昆虫种类及数量
        3.7 蔬菜地灯诱的主要天敌昆虫种类及数量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蔬菜地主要灯诱昆虫消长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蔬菜地地下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1.1 铜绿丽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3.1.2 小地老虎灯下消长动态
        3.1.3 栗鳃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3.1.4 暗黑鳃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3.1.5 大绿丽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3.1.6 黑绒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3.1.7 蝼蛄灯下消长动态
        3.1.8 蟋蟀灯下消长动态
        3.1.9 网目拟地甲灯下消长动态
        3.2 蔬菜地主要食叶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2.1 小菜蛾灯下消长动态
        3.2.2 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灯下消长动态
        3.2.3 甜菜螟和瓜绢螟灯下消长动态
        3.2.4 棉褐带卷蛾灯下消长动态
        3.2.5 乌桕黄毒蛾灯下消长动态
        3.3 蔬菜地主要蛀食花果类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3.1 棉铃虫和烟青虫灯下消长动态
        3.3.2 豆荚螟和豆野螟灯下消长动态
        3.4 蔬菜地主要刺吸类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4.1 中黑盲蝽灯下消长动态
        3.4.2 叶蝉灯下消长动态
        3.5 蔬菜地主要中性昆虫灯下消长动态
        3.5.1 水龟甲灯下消长动态
        3.5.2 龙虱灯下消长动态
        3.6 蔬菜地主要天敌昆虫灯下消长动态
        3.6.1 隐翅甲灯下消长动态
        3.6.2 瓢虫灯下消长动态
        3.6.3 草蛉灯下消长动态
        3.6.4 步甲灯下消长动态
        3.6.5 虎甲灯下消长动态
        3.6.6 捕食性蝽灯下消长动态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五种光源灯诱效果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五种光源对地下害虫的诱杀效果
        3.1.1 五种光源对铜绿丽金龟和小地老虎的诱杀效果
        3.1.2 五种光源对栗鳃金龟的诱杀效果
        3.2 五种光源对主要食叶害虫的诱杀效果
        3.2.1 五种光源对小菜蛾的诱杀效果
        3.2.2 五种光源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诱杀效果
        3.2.3 五种光源对甜菜螟和瓜绢螟的诱杀效果
        3.3 五种光源对主要蛀食花果类害虫的诱杀效果
        3.3.1 五种光源对棉铃虫和烟青虫的诱杀效果
        3.3.2 五种光源对豆荚螟和豆野螟的诱杀效果
        3.4 五种光源对主要刺吸类害虫的诱杀效果
        3.5 五种光源对蔬菜地几种非靶标昆虫的诱集作用
        3.5.1 五种光源对水龟甲的诱集作用
        3.5.2 五种光源对龙虱的诱集作用
        3.6 五种光源对主要害虫天敌昆虫的诱集作用
        3.6.1 五种光源对隐翅甲的诱集作用
        3.6.2 五种光源对瓢虫的诱集作用
        3.6.3 五种光源对草蛉的诱集作用
        3.6.4 五种光源对寄生蜂的诱集作用
        3.6.5 五种光源对步甲的诱集作用
        3.6.6 五种光源对虎甲的诱集作用
        3.7 五种光源对各类群害虫诱杀效果研究
        3.7.1 五种光源对鳞翅目夜蛾科和螟蛾科的诱杀效果
        3.7.2 五种光源对直翅目和半翅目的诱杀效果
        3.8 五种光源对蔬菜地害虫诱集作用的综合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甘薯天蛾幼虫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甘薯天蛾幼虫龄期数、历期、体长和头壳宽度
        1.2.2 不同龄期幼虫取食量
        1.2.3 甘薯天蛾幼虫对不同饲料的嗜好程度
        1.2.4 幼虫体色分化观察
        1.2.5 甘薯天蛾虫体营养成分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薯天蛾幼虫行为习性
    2.2 甘薯天蛾幼虫龄数、历期、体长、头壳宽度、
    2.3 甘薯天蛾幼虫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及回归
    2.4 甘薯天蛾幼虫对3种饲料的嗜好程度
    2.5 甘薯天蛾幼虫体色分化
    2.6 甘薯天蛾5龄幼虫虫体蛋白质、脂肪和主要矿物质元素的含量
3 讨论

四、甘薯天蛾消长原因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薯茎腐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消长规律及轮作对菌量的影响[D]. 赵姝. 浙江大学, 2020(01)
  • [2]上海地区旋花天蛾的发生规律、虫情测报及预警技术探讨[J]. 王莹,沈斌,高宇,李峰,邵巍,李惠明. 中国农技推广, 2019(07)
  • [3]新疆草地螟生态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 阿孜古丽·阿布力孜.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4]近30 a农田灯下天蛾种类及消长规律[J]. 侯艳红,陈琦,范志业,沈海龙,刘迪,师兴凯,李世民. 山西农业科学, 2018(01)
  • [5]漯河市近30年农田灯下天蛾种类及消长规律[A]. 侯艳红,李世民,陈琦,范志业,沈海龙,刘迪,师兴凯.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
  • [6]福州山地甘薯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D]. 陈方怡.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7]以灯光诱杀为主的苎麻主要害虫防治研究[D]. 刘超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8]蔬菜地五种光源诱捕害虫的效果评价[D]. 石萍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9]甘薯天蛾的生物学特性[J]. 肖芬,李有志,文礼章. 中国农学通报, 2008(11)
  • [10]甘薯天蛾幼虫生物学特性[J]. 李有志,文礼章,马骏,肖芬.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6)

标签:;  ;  ;  ;  ;  

红薯天蛾生长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