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子线的伏安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春霞[1](2020)在《磷烯纳米电极分子电子器件第一性原理研究》文中提出传统分子电子器件一般采用金属材料作为电极,但由于金属材料和分子之间存在连接困难、易氧化以及晶格取向不确定等因素,存在实验结果难以重复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分子电子器件的发展。近年相继成功制备的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具有柔性好易裁剪的机械力学性能、高载流子迁移率和电子结构易调控及存在导电边缘态等特点。用二维材料做分子电子器件的电极,电极与分子键合稳定、界面构型确定,有可能克服金属体材料电极的诸多问题。石墨烯纳米条带电极分子器件研究已有不少的工作,本论文尝试构建以磷烯纳米条带为电极材料的分子电子器件,研究磷烯和有机分子的连接方式及其合成的分子结系统的电子输运性质,探讨二维电极材料与传统金属体电极材料在电子输运过程中的优劣,为分子器件电极材料的选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探讨磷烯电极分子结系统的伏安特性曲线、透射谱和分子能谱等从而研究体系的电子输运性质,并进一步探讨其产生的内在物理机理。本文主要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如下:(1)用两个半无限长的锯齿型磷烯纳米条带做电极与苯分子构成分子结,研究了两种不同的界面连接方式对输运性质的影响及其机理。分子与电极以双碳磷键耦合时,低偏压下有明显的负微分电阻效应,而单碳磷键时电流则是缓慢增加的;在电极能带边缘态与分子能级、透射谱以及局域态密度的水平上,分析和解释了该效应。低偏压下负微分效应的意义是,在分子电控开关等敏感元器件中有重要应用前景。(2)研究了磷烯电极聚苯分子和并苯分子结在低偏压下随分子长度增加的电导指数衰减规律。先用磷烯纳米电极分别连接1,2,3个聚苯分子或并苯分子构成分子结,计算不同分子长度下体系的伏安特性,然后通过拟合得出电导的指数衰减系数,并和已有相应的金电极分子结比较,得到衰减系数与电极材料性质、耦合方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构建了磷烯纳米电极聚苯分子单分子场效应管,研究栅压对源漏电流的调控作用。通过计算体系的透射谱和中心分子能级,我们发现栅极电压可以有效地调控中心分子能级与磷烯纳米带电极费米能级和边缘态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控该单分子场效应管的输运性质。本文重点研究新型磷烯纳米电极分子器件的输运性质及其微观机理,其中采用锯齿型磷烯纳米条带作为分子结电极材料是一种有新意的尝试。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磷烯电极分子结具有低偏压负微分电阻效应和明显的栅极电压调控功能,为分子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二维材料纳米电极研究平台。
孙豆豆[2](2018)在《单层黑磷、蓝磷及从蓝磷烯到硅烯的电子输运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对分子器件的研究概况做了简单的介绍,并着重介绍了单分子器件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其次,介绍了建立在杂化密度泛函理论基础上的研究单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弹性散射格林函数方法。最后,应用该方法研究了以二维单层黑磷、蓝磷及从蓝磷烯到硅烯的各个分子结构组成的分子器件的电子输运特性。最近,关于分子器件的研究迅速发展,应用前景广泛。自从石墨烯被发现,它以独特的电子能带结构,被广泛应用在电子器件、热电器件、微电子以及能源等领域。然而,石墨烯的零带隙不能实现半导体的逻辑开关,限制了其在半导体和光电领域中的应用。因此,其他更多新的二维材料吸引了研究者们的眼球并表现出优异的物理特性,例如过渡金属硫化物和基于硅、锗、硼、磷的二维材料等。在本文中,鉴于二维材料磷烯和硅烯的良好特性,我们构建了单层黑磷和蓝磷分子分别与金电极结合的Au-P-Au扩展分子结,并运用第一性原理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Au-P-Au扩展分子结的电子输运特性以及外加X-Z向应力对分子结能隙和伏安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深入探索了从蓝磷烯扩展分子结通过硅原子替代过渡到硅烯扩展分子结过程中电子输运特性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发现,伏安特性曲线中单层黑磷扩展分子结产生的最大电流(3.5 n A)比蓝磷扩展分子结(1.5 n A)的大二倍多,并且在0.75~2.00 V较大范围内产生了稳定电流,有望应用于分子电路中的稳流器件;由二者能量最低点出发,外加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时导致能隙不断降低,分别减小了0.67 e V和1.33 e V,并使伏安特性曲线中明显的量子化台阶逐渐消失,电流和电压呈现近线性关系,出现了类似金属的I-V关系特点。此外,从蓝磷烯到硅烯各个扩展分子结的最大电流值有所起伏,整体呈现出类似“三角形”峰值曲线的变化趋势。其中,Au-Si1P1-Au扩展分子结的电流值不仅占据了峰值曲线的最高点(15.0n A),而且在偏压为0.70~2.70 V范围内输出了最稳定电流,这将在稳流器件的应用中具有很大潜力。随着硅成分的增多,在分子结模型的伏安特性曲线变化中也出现了量子化台阶逐渐消失的趋势,即出现了类似金属的性质。
王志萍,陈健,吴寿煜,吴亚敏[3](2013)在《碳分子线C5在激光场中的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5分子线在强激光场中的电离激发.研究发现,当考虑激光强度对C5分子线激发的影响时,激光强度越强,分子吸收的能量越多,电离也越早,最终电离的电子也越多,而且沿激光极化方向的偶极矩的变化及峰值也越大.关于激光极化方向对C5分子线激发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当激光极化方向沿着C5分子线轴向时,分子的电离大大增强,x方向的激光脉冲仅能激发起x方向的偶极振荡,而y方向的激光脉冲仅能激发起y方向的偶极振荡,而且x方向的激光脉冲激发的偶极振荡强.研究还表明,当激光极化方向沿着C5分子线轴向时,尽管由于电离增强而导致C5分子线C—C键振动的同步性变差,但在两种激光极化方向情况下,C5分子线的振动模式与中性C5分子线的振动模式相同.
李英德[4](2011)在《单分子电子器件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21世纪电子科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就是将传统的以硅为基础的电子器件微小化到纳米尺寸。随着半导体晶体管的尺寸接近纳米级,量子效应将对器件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由于扫描探针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和对纳米尺寸器件的研究,使人们对纳米甚至分子尺度上的微观世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为进一步构筑新一代分子电子器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自由的分子设计、灵活的合成方法和广泛可得的自组装手段以及分子本身超小的尺寸和丰富的性质等因素给科学家提供了发展和制备分子器件的广阔空间。九十年代中后期,多个研究组利用STM技术、光摄技术、LB膜技术、自组装技术、有机分子束外延技术等开展了许多分子器件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人们发现某些分子具有有用的功能器件的特性,例如:分子开关、分子存储器、负微分电导、分子场效应管等特性。尽管分子电子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目前所有的分子器件还都是原理性的,其可靠性、重复性、成本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的分子器件在实验中还存在一些争议,不同的小组甚至同一小组多次测量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对于这些报道的差异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技术上不够成熟,对分子与电极之间的接触问题、电极之间的距离、电极的尺寸和几何构型、分子的数目等很难控制,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分子的特性及电子输运机理认识不够,不能很好的指导实验。因此理论工作者通过理论模拟寻找具有不同功能的分子材料、探索分子器件的工作原理、设计不同功能的分子器件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从实验上直接设计分子功能器件需要进行大量的尝试,并且受到技术、设备、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而从理论上设计分子器件、模拟分子器件的工作,可以为实验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减少实验上的曲折。我们在量子化学计算的基础上,发展了弹性散射格林函数方法,并形成了计算分子器件电输运性质的QCME程序包,几何结构的优化和电子结构的计算在GAUSSIAN03程序包上进行,计算方法采用杂化的密度泛函理论(B3LYP),选LanL2DZ作为基矢。以分子器件研究中常用的两种体系——芳烃体系和硫醇分子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类分子的电输运特性,讨论分析了官能团、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外加压力、末端基团以及分子链长等因素对分子电学特性的影响。对4,4-二羧基1,2-二苯乙烯分子的两种异构体与两个金电极构成的单分子结的开关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我们的工作可以为分子器件的设计组装与调控提供理论基础,为设计分子功能器件提供有益的建议,也有利于全面而准确地寻找分子器件功能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由苯环构成的芳烃体系在分子器件的制备中常常用来做分子导线。我们以对联三苯和稠环芳烃中的蒽为研究对象,对分子和金电极组成的扩展分子进行了电子结构的计算和伏安特性研究;以对联三苯分子为例讨论了在分子中的同一位置添加不同的官能团时对分子结的电输运性质的影响;对被氨基和羟基取代后的对联三苯分子在溶剂中的情况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了氢键对分子结电输运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HOMO和LUMO间的禁带宽度、π电子数目、分子与金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轨道的扩展性等因素都将影响电子在分子线的输运特性;添加官能团会使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对分子结的电输运性质有一定的影响,极性强的官能团对分子结电输运性质影响较为显着;由于氢键的影响,使得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未占据轨道的扩展性影响较大,从而直接影响了电子的跃迁几率,最终导致分子导电能力的变化。该研究表明,在设计分子器件时,必须考虑溶剂的影响。硫醇类分子能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稳定且致密有序的自组装单层膜,这种膜的制备方法简单可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分子器件领域的研究中。我们对硫醇分子膜的电学特性进行了理论模拟和从头计算,计算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对分子膜电学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末端基团对分子结导电能力的影响和不同长度的烷烃硫醇分子的电输运性质。为了比较分子膜电输运特性随外加压力的变化,我们采用不同的倾角来模拟压力的改变。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分子膜的导电能力提高了2-3个数量级;随着外加压力的增加,每个分子结的电导均显着增加,即分子结的导电能力随着压力增加而增加,对单分子构成的分子结来说,电流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电极距离的变化导致单个分子与电极的耦合增强。而对于由多个分子构成的分子膜来说,归结原因有三点,一是由于电极距离的变化导致单个分子与电极的耦合增强;二是由于压力的原因导致分子链间的距离随cosθ变小,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改变了分子轨道的扩展性,以上两点导致电子在分子链内的隧穿几率增大,从而导致导电能力增强;三是由于分子链间的距离变小,导致分子膜链间的隧穿电流变大,从而引起整个分子自组装膜电流的增加。通过对不同末端基团的模拟发现末端基团对分子结导电能力有显着影响,其原因最终归结为末端基团中氧原子电负性较强,从而使电子的局域化程度加强,减弱了电子的输运能力。我们计算了不同长度的烷烃硫醇分子与金电极形成分子结的电子结构,研究表明在低的外加偏压下,烷烃硫醇分子电流值随着分子链长度的增加而指数减小。以上计算结果均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定性定量上均符合较好。分子开关是一种具有双稳态的量子化体系,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分子可以在两种状态之间进行转换,这两种状态由于电导的高低不同而对应于电路的通或断。我们对4,4-二羧基1,2-二苯乙烯分子的两种异构体与两个金电极构成的单分子结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该类分子当通过末端羧基化学吸附于金表面时可以用来构建分子开关,分子结的电导呈现多稳态结构。研究发现分子与电极的不同接触构型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论结果与实验测量相比符合的较好。本论文共有七章内容组成:第一章为综述部分,简要介绍了传统电子器件面临的挑战与分子电子学的诞生,目前分子器件领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二章介绍了量子化学计算的理论基础,包括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哈特利—福克近似、密度泛函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基函数的选择等问题;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弹性散射格林函数理论在分子器件电输运特性计算方面的应用;第四章到第六章介绍了本文所做的计算工作和研究结果,第四章以芳烃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类分子的电输运特性,讨论分析了官能团、溶剂等对分子器件电输运性质的影响;第五章以硫醇分子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类分子的电输运特性,讨论分析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外加压力、末端基团以及分子链长等因素对分子电学特性的影响;第六章对4,4-二羧基1,2-二苯乙烯分子的两种异构体与两个金电极构成的单分子结的开关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第七章中对全文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分子电子学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英德,刘玉兰,马竹青[5](2010)在《官能团对芳烃体系电学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联苯分子为研究对象,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弹性散射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不同官能团对分子的电子结构以及分子结电输运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分子中的同一位置添加不同的官能团时,会使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分子结的电输运性质.
徐国亮,朱正和[6](2008)在《碳分子线激发态特性的TDDFT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采用含时密度泛函(TDDFT)方法研究了外电场对碳分子线激发态、振子强度和偶极矩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电场的大小对碳分子线激发态激发能、振子强度等都有明显影响.碳分子线的电偶极矩随Z轴方向电场的增强而急剧增大.进一步分析表明,Z轴方向电场的存在使正负电荷分别向某端聚集,从而会对碳分子线的电子传输、伏安特性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徐国亮,吕文静,刘玉芳,张现周[7](2008)在《外电场对碳原子线激发态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含时密度泛函(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外电场对碳原子线前十个激发态特性和能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电场对碳原子线激发态和能级分布影响各不相同.其中沿分子轴方向较高的电场对碳原子线能级影响较为明显,影响了电子在分子中的输运,从而对碳原子线伏安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徐国亮[8](2006)在《原子个数n对碳分子线Cn(n=3~10)基态结构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对碳分子线Cn(n=3~10)体系的基态电子结构特性等作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n为奇数时,碳分子线Cn基态都为单重态,反之,当n为偶数时,三重态为其稳定的基态.同时在得到碳分子线基态构型的基础上,对其极化率、电荷分布和能级分布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碳分子线体系最高占据轨道HOMO能量EH,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能量EL与n的关系式,即EnH-2<EHn<EnH+2,EnL-2>ELn>EnL+2.因而碳分子线Cn(n=3~10)体系的费米能级会表现出特有的奇偶振荡,本文也对该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徐国亮,张现周,孙金锋,谢安东,朱正和[9](2006)在《碳分子线基态特性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从第一原理出发,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系统研究了碳分子线Cn(n=3~10)的电子结构特性.对优化结果分析发现,由于离域效应的作用,当n为奇数时,分子线基态为单重态,反之,当n为偶数时,三重态为其稳定的基态.对其电子结构分析可得,随着n的增加,体系能量逐渐降低;同时本文确定了分子残体系最高占据轨道HOMO能量EH、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能量EL与n的关系式,即En-2H<EnH <En+2H,En-2H>EnL>En+2L.因而碳分子线的费米能级会表现出特有的奇偶性.该工作将有利于准确认识分子器件的伏安特性,设计出良好性能的分子器件.
刘玉兰,李英德[10](2005)在《分子线的电子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子通过硫氢官能团可以很强地吸附于金表面上,从而可作为连接体用于纳米电子学中的分子器件.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分子的电子结构,讨论了温度对分子结构的影响,并利用轨道的扩展情况讨论了分子电子结构对分子线电导的影响.
二、分子线的伏安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线的伏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磷烯纳米电极分子电子器件第一性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分子电子学简介 |
1.1.1 分子电子学研究现状 |
1.1.2 分子器件实验方法 |
1.2 有机分子器件研究进展 |
1.2.1 分子开关 |
1.2.2 负微分电阻 |
1.2.3 分子整流 |
1.2.4 分子晶体管 |
1.2.5 自旋过滤器 |
1.3 分子器件的电极材料 |
1.3.1 石墨烯纳米条带 |
1.3.2 黑磷烯纳米条带 |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研究背景 |
第二章 计算理论基础与方法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2.1.1 Born-Oppenheimer绝热近似 |
2.1.2 Hohenberg-Kohn定理与方程 |
2.1.3 交换关联能量泛函 |
2.1.4 自洽计算过程 |
2.2 格林函数方法 |
2.2.1 平衡格林函数 |
2.2.2 非平衡格林函数 |
2.3 分子电子器件输运性质计算 |
2.3.1 Landauer-Buttiker电流公式 |
2.3.2 分子器件的电流和电导公式 |
2.4 计算软件及理论简介 |
2.4.1 器件态密度 |
2.4.2 输运本征态和本征值 |
2.4.3 输运路径 |
第三章 磷烯电极苯分子结在低偏压下的负微分电阻效应 |
3.1 引言 |
3.2 单/双键耦合模型 |
3.3 电流/电压特性及低偏压负微分电阻效应 |
3.4 低偏压负微分电阻的分子能级解释 |
3.5 透射谱与局域态密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磷烯电极聚苯分子和并苯分子结的输运衰减规律 |
4.1 引言 |
4.2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
4.3 输运性质及其与金电极比较 |
4.4 指数规律拟合与衰减因子 |
4.5 透射谱与透射本征态分析 |
4.6 输运通道分析及衰减因子与耦合方式的相关性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磷烯纳米电极聚苯分子结输运性质的栅压调控 |
5.1 引言 |
5.2 加栅极分子结模型 |
5.3 I-V特性及其与栅压的关系 |
5.4 不同栅压透射谱分析 |
5.5 输运特性的分子能级理解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目录与其它成果 |
(2)单层黑磷、蓝磷及从蓝磷烯到硅烯的电子输运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分子电子器件的产生和发展 |
1.2 单分子器件的研究概况 |
1.2.1 单分子器件的实验研究概况 |
1.2.2 单分子器件的理论研究概况 |
1.3 基于磷和磷化硅分子器件的研究进展 |
1.3.1 磷分子器件的研究进展 |
1.3.2 磷化硅分子器件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单层黑磷和蓝磷分子结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2 从单层蓝磷分子结到硅烯分子结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单分子器件电子输运特性的理论研究 |
2.1 分子结模型 |
2.2 理论方法 |
2.2.1 扩展分子结的哈密顿量 |
2.2.2 扩展分子结的相互作用能 |
2.2.3 扩展分子结的跃迁矩阵元 |
2.2.4 扩展分子结的电流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层黑磷和蓝磷扩展分子结电子输运特性的研究 |
3.1 模型建立 |
3.1.1 单层黑磷和蓝磷分子模型 |
3.1.2 单层黑磷和蓝磷分子结(Au-P-Au)模型 |
3.2 分子结的电子输运特性 |
3.2.1 分子结的轨道能量 |
3.2.2 分子结的轨道态密度 |
3.2.3 分子结的跃迁几率 |
3.2.4 分子结的电流和电导特性 |
3.3 外加应力对分子结的影响 |
3.3.1 外加应力的方向 |
3.3.2 能隙的调节 |
3.3.3 伏安特性曲线的变化及发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从单层蓝磷分子结到硅烯分子结电子输运特性的研究 |
4.1 从单层蓝磷分子结到硅烯分子结过程中模型的建立 |
4.2 分子结电子输运特性的变化 |
4.2.1 分子结轨道态密度的变化 |
4.2.2 分子结跃迁几率的变化 |
4.2.3 分子结电流和电导特性的变化 |
4.2.4 分子结电流最大值的变化规律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4)单分子电子器件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分子器件研究进展简介 |
1.1 传统电子器件面临的挑战 |
1.2 分子电子学的诞生 |
1.3 分子器件的研究进展 |
1.3.1 研究技术及电导测量方法 |
1.3.2 分子器件的实验研究 |
1.3.3 分子器件的理论研究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的工作 |
1.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2 本文的工作 |
第二章 量子化学计算的理论基础 |
2.1 波恩-奥本海默近似 |
2.2 Hartree-Fock 近似 |
2.3 密度泛函理论(DFT) |
2.3.1 Hohenberg-Kohn 定理 |
2.3.2 Kohn-Sham 方程 |
2.3.3 交换关联泛函 |
2.4 基函数的选择 |
第三章 弹性散射格林函数方法在分子结伏安特性计算中的应用 |
3.1 分子结电流与电导 |
3.2 输运函数 |
3.3 耦合常数 |
3.4 能态密度与费米能级 |
第四章 芳烃体系分子器件电导特性研究 |
4.1 不同结构分子器件的电导特性比较 |
4.1.1 模型 |
4.1.2 几何结构优化 |
4.1.3 电子结构计算 |
4.1.4 伏安特性计算 |
4.2 官能团对芳烃体系电学特性的影响 |
4.2.1 几何结构优化 |
4.2.2 电子结构计算 |
4.2.3 伏安特性计算 |
4.3 氢键对分子器件电学特性的影响 |
4.3.1 几何结构优化 |
4.3.2 电子结构计算 |
4.3.3 伏安特性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硫醇类分子器件电导特性研究 |
5.1 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压力对硫醇分子膜电输运性质的影响 |
5.1.1 模型 |
5.1.2 单分子的伏安特性 |
5.1.3 电子在分子膜内的输运机理研究 |
5.2 末端基团对硫醇分子结电输运性质的影响 |
5.2.1 模型 |
5.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 分子链长对分子结电输运性质的影响 |
5.3.1 模型 |
5.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光致异构体开关特性的理论研究 |
6.1 模型和方法 |
6.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6.2.1 异构体开关效应研究 |
6.2.2 电导三稳态现象研究 |
6.3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碳分子线激发态特性的TDDFT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无外场作用时碳分子线的激发态特性 |
2.2 外电场对碳分子线激发能的影响 |
2.3 外电场对碳分子线激发态振子强度的影响 |
2.4 外电场对碳分子线偶极矩的影响 |
3 结语 |
(7)外电场对碳原子线激发态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无外电场时碳原子线的激发态 |
2.2 电场对碳原子线激发能的影响 |
2.3 外电场对碳原子线激发态振子强度的影响 |
2.4 外电场对碳原子线能级分布的影响 |
3 结 论 |
(8)原子个数n对碳分子线Cn(n=3~10)基态结构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碳分子线Cn (n=3~10) 基态特性 |
2 碳分子线Cn (n=3~10) 的极化率和电荷分布 |
3 碳分子线Cn (n=3~10) 的轨道能级分布 |
4 结论 |
四、分子线的伏安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磷烯纳米电极分子电子器件第一性原理研究[D]. 贾春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单层黑磷、蓝磷及从蓝磷烯到硅烯的电子输运性质研究[D]. 孙豆豆.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3]碳分子线C5在激光场中的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王志萍,陈健,吴寿煜,吴亚敏. 物理学报, 2013(12)
- [4]单分子电子器件的理论研究[D]. 李英德.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5]官能团对芳烃体系电学特性的影响[J]. 李英德,刘玉兰,马竹青.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0(06)
- [6]碳分子线激发态特性的TDDFT方法研究[J]. 徐国亮,朱正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7]外电场对碳原子线激发态特性的影响[J]. 徐国亮,吕文静,刘玉芳,张现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8]原子个数n对碳分子线Cn(n=3~10)基态结构特性的影响[J]. 徐国亮. 物理化学学报, 2006(06)
- [9]碳分子线基态特性理论研究[A]. 徐国亮,张现周,孙金锋,谢安东,朱正和. 第十三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
- [10]分子线的电子结构研究[J]. 刘玉兰,李英德. 潍坊学院学报,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