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损伤诊治体会

十二指肠损伤诊治体会

一、十二指肠损伤的诊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强[1](2021)在《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何晓晖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首批名中医,江西省首批国医名师。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等经典着作,且博采百家,兼容并蓄,从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从事中医工作50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治疗经验,尤为擅长治疗脾胃病,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该研究全面系统地探析、总结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冀传承其学术经验,并发扬光大。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并查阅胃脘痛有关的古代医籍资料及现代文献资料,其中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经典着作为主体,系统整理相关方剂和条文,探讨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家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认识,及其治则、治法、方药和配伍加减规律。借鉴历代脾胃病医家、当代脾胃大家、国医大师及旴江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经验,为本研究奠定良好的文献学基础。2.着作读研法。何老师主编学术着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学验俱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通过系统学习何老师《何晓晖诊治脾胃病》《脾胃病临证新识新探新方》《辨证论治概要》《中医150证候辨证论治辑要》等着作和相关学术论文,深入学习、体会、熟悉何老师的脾胃病理论和经验,探索其学术渊源及用方用药规律和经验。3.经验总结法。跟随老师专家门诊二年半,收集脾胃病治疗病案五千余份。通过临床跟诊,患者随访、病案整理,筛选导师2018-2021年临床诊治的胃脘痛中较完整的医案,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提炼老师临床脾胃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诊疗经验,总结老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结果: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可以从用经方与创新方两个方面来总结。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思想:(1)何晓晖教授通过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将其中治疗胃脘痛的相关方剂依据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用主治,将分为七大类,即半夏类方、柴胡类方、桂枝类方、大黄类方、黄连类方、附子类方、其它类方。(2)何晓晖教授临证运用经方之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圆通活变,师古不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注重继承、整体思辨,即完完整整继承张仲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从脾胃的生理病理出发,将胃肠看作一个整体,提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等四辨一体的辨证方法;二是重在活用,与时俱进,在药物上合方化裁、病证结合,用量上轻重不一、灵活多变,用法上以衡为法、以胃为本;三是贵在创新,传承发扬,创制出诸多治疗脾胃病的新方,形成了个人独具一格的学术特色。何晓晖教授创新方的学术思想:(1)何晓晖教授临床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一为明理明法、精选主方;二为以衡为法、周密组方;三为博采众方、取长补短;四为善用经方、变化灵巧;五为推陈出新、创制新方;六为深入洞彻、拓展运用;七为衷中参西,重视验方。(2)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主要分为以下九个方面,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验方。如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和中调胃汤;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温中调胃汤;胃火炽盛型胃脘痛的清中调胃汤;胃阴不足型胃脘痛的润中调胃汤;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疏肝调胃汤;胆胃不和型胃脘痛的降逆调胃汤;脾胃湿热型胃脘痛的清化调胃汤;胃络瘀阻型胃脘痛的逐瘀调胃汤;久治不愈型胃脘痛的六和汤,治疗效果显着。结论:何晓晖教授临床辨治胃脘痛之际,认为当下胃脘痛的发生以内伤多见,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性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多寒热虚实互有兼夹。具体运用上,以“衡法”为指导思想,用方之际,师遵仲景,喜用经方,然师古不泥,从胃肠一体的生理特点出发,形成了“四辨一体”的独特诊疗模式,并提倡经方活用,在药物加减、剂量运用、方药配伍上,做到病证相统,汤证一体。同时积极结合自身多年临床诊治经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组方创方上,形成了自身显着的七大鲜明特色,并以此创制出治疗胃脘痛的九个经验方,疗效显着,重复性好,大大拓展了临床治疗胃脘痛的思路。本研究系统地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进一步丰富治疗胃脘痛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案。

于佳琪[2](202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合证候分布特点研究及刘华一教授诊疗经验荟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复合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年龄、性别、病程、饮食习惯等因素、胃镜下形态变化、病理改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刘华一教授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进一步完善CAG中医辨证诊疗,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10例CAG患者,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信息、发病相关因素、胃镜、病理、症状、体征,明确中医复合证候分型,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整理刘华一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证医案,从病因病机、诊疗思路、辨治体会、用药经验等方面展开总结刘师治疗本病的经验。结果:1本研究纳入210例CAG患者,男性91例(占43.3%),女性119例(占56.7%),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以61-70岁年龄段最多,占51.0%;教育程度以高中或中专最多见,占48.6%;职业分布以退休人员最多,占76.2%;伴随慢性内科疾病以高血压病为主,占29.0%;男性患者在吸烟、饮酒、熬夜方面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食快、饮食偏咸、喜肉食、喜浓茶方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而女性患者在清淡饮食、喜甜食方面较男性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及精神状态方面,无异常患者仅占31.9%,男女患者在异常表现上无差异(P>0.05)。2 210例CAG患者中医复合证候分布以气虚夹瘀证(22.9%)最多,寒热错杂证(9.0%)最少;肝郁脾虚证在性别分布上为女性多于男性,男性患者则以气虚夹瘀证分布最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复合证候在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程分布上存在差异,经过两两比较,发现寒热错杂证与气滞血瘀证、湿热夹瘀证与气阴两虚证、寒热错杂证与气阴两虚证、肝郁脾虚证与气阴两虚证之间病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210例CAG患者胃镜下的黏膜色泽、皱襞细少低平与否、血管透见与否、黏膜质地、红斑和糜烂在中医复合证候分布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和胆汁反流证候分布相当(P>0.05)。其中黏膜白相、血管透见、黏膜皱襞细少,低平、黏膜质地粗糙、糜烂均以气虚夹瘀证为主;黏膜颗粒状改变以气阴两虚证为主;黏膜红斑以肝郁脾虚证为主。4中医复合证候在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中,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慢性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程度、异型增生程度在证候分布上具有差异(P<0.05),而复合证候活动性程度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p阳性以湿热夹瘀证为主;慢性炎症以气虚夹瘀证为主,其次为肝郁脾虚证,经过两两比较,气虚夹瘀证与气阴两虚证、肝郁脾虚证与气阴两虚证、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夹瘀证之间的慢性炎症程度存在差异;轻度萎缩以气虚夹瘀证为主,中度萎缩以肝郁脾虚证为主,重度萎缩以气阴两虚证为主,经过两两比较,气阴两虚证与肝郁脾虚证、气虚夹瘀证之间的萎缩程度存在差异;轻度肠化以肝郁脾虚证为主,中度肠化以气阴两虚证为主,重度肠化以气滞血瘀证为主,经过两两比较,肝郁脾虚证与气滞血瘀证之间,气阴两虚证与脾虚气滞证、气虚夹瘀证、肝郁脾虚证之间的肠化程度存在差异;轻度异型增生以气虚夹瘀证为主,中度异型增生以气阴两虚证为主,两两比较发现,寒热错杂证与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之间,肝郁脾虚证与气虚夹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之间异型增生程度存在差异,以上P值均<0.05。结论:1 CAG发病人群以退休老年人为主,在复合证候分布上以气虚夹瘀证最多见,年龄不是影响证候分布的相关因素,不同证候分布与性别、病程有关。2 CAG复合证候分布与其胃镜下表现具有一定联系,其中肝郁脾虚证、气虚夹瘀证及气阴两虚证在胃镜下更易有异常改变,可为内镜微观辨证提供参考。3 CAG主要病理改变与复合证候分布存在关联,不同程度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常见于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虚夹瘀证、气阴两虚证之中,且一些证候间病理改变程度有所不同,在辨别证候时可结合病理结果,增强辨证准确性,而通过对患者证候的判断也可间接预测病理情况,值得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加大传统辨证与微观检查的联系。4刘华一教授治疗本病见解独到,重视顾护脾胃、调节气机升降、整体调养,用药通补兼顾,巧用对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着,突显中医药治疗CAG的优势。

许裕伟[3](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共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方案治疗。通过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胃镜疗效情况、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溃疡复发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此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统计分析的6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3.症状改善情况:(1)症状总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单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单项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1)在对比Hp根除率上: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Hp根除率方面疗效相当。(2)在对比Hp复发率上:治疗组为7.14%,对照组为36.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Hp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5.胃镜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血清胃泌素水平:(1)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的血清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方案均能降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GAS水平。(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胃泌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血清GAS水平上,治疗组更具有优势。7.用药安全性情况:两组患者本次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8.溃疡复发情况:在治疗结束停药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胃镜下表现为临床治愈、显效的患者行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未发现溃疡复发;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溃疡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1)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能有效地改善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降低Hp复发率,并且用药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安胃二号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值得继续研究。

李智豪[4](2020)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手术后结石残留、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等多项指标,以及进行术后1年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的结石复发率,对比分析三种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术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LaparoscopicCommonBileDuctExploration,LD)+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鼻胆管引流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T-Tubedrainage,TD)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以上三种微创手术方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为肝胆外科医师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选择最优化的微创治疗手术方方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所有病区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依据入院后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三组:(A组)27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B组)3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C组)41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对A,B,C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术前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术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各组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再对比三种微创术式在术后胆漏、结石残留、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多项指标方面的差异;通过门诊及电话形式在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随访观察,通过复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MRCP)等影像学检查,留置T管的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胆管逆行造影,收集患者术后结石复发情况。进一步采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三种微创术式结石复发率间的差异。[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分析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直接胆红素、术前总胆红素、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证明从收集的临床一般资料来看,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术后情况:A组和B组的手术后住院时间短于C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手术后住院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C组,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3.术后并发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手术后胆漏、手术后结石残留、急性胆管炎、手术后急性胰腺炎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4.随访结石复发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一年间结石复发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方式;②LC+LD+TD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但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较长;③LC+ERCP+EST+ENBD保留了胆总管解剖的完整性,从而有效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缩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但该术式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④LC+LD+ERCP+ENBD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一期缝合胆总管并设置有效术后引流,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在具备医疗设施、技术水平,严格遵循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LC+LD+ERCP+ENBD可作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优先选择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岑美珍[5](2019)在《犬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疗及IL-6、TNF-α的检测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实践了解犬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通过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对犬胰腺炎的预后判断及对临床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湖南贝斯特动物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接诊并确诊为胰腺炎的患病犬23例。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患犬的发病年龄、性别、体型、品种、饮食习惯、临床表现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血清生化和犬特异性胰脂肪酶)、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判定是否存在器官功能障碍,将患犬分为A组轻症急性胰腺炎14例和B组重症急性胰腺炎9例,于入院时及治疗7天后每例患犬分别抽取静脉血3mL,离心分离血清,用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IL-6、TNF-α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对所收集的23例胰腺炎患犬进行基本信息统计,结果显示:在年龄分布方面:其中小于1岁的发病率为4.3%,1-3岁发病率为26.1%,3-6岁发病率为39.1%,6-8岁发病率为13.0%,大于8岁犬发病率为17.4%;在性别分布方面:雄性患犬占47.8%,雌性患犬占52.2%;在体型分布方面:体型消瘦的患犬占17.4%,标准体型的患犬占8.7%,体型肥胖的患犬占73.9%;在品种分布方面,以雪纳瑞、泰迪、比熊较为常见;在饮食习惯方面:以人的食物为主和以人食和犬粮混合为食的犬只发病率高达总数的82.6%,而以犬粮为主食的患犬发病率为17.4%;在临床症状方面:精神沉郁的占91.3%,厌食或食欲废绝的占82.6%,体温升高的占78.3%,心率升高占43.5%,饮水量增多占39.1%,呕吐的占69.6%,少尿占21.7%,腹部触诊敏感即腹痛的占73.9%,腹泻的占47.8%,便血占30.4%,其他的临床症状表现较少。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大多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生化指标显示淀粉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犬特异性胰脂肪酶检测都显示为阳性。在经过输液治疗以及对症治疗、注射胰酶制剂等治疗程序,能够针对性地进行诊断与治疗,加之后期饮食以低脂肪容易消化的喂养方式为主,使得病犬的病情得到缓解,治疗效果良好。第二部分:根据检测结果,A组IL-6浓度为132±11.9 pg/mL,TNF-α浓度为46.8±4.3 pg/mL,B组IL-6浓度为214±18.7 pg/mL,TNF-α浓度为75.6±7.2 pg/mL,可知B组患犬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高于A组患犬(P<0.05);经过治疗1周后,A组IL-6浓度为70.6±4.2 pg/mL,TNF-α浓度为23.6±3.1 pg/mL,B组IL-6浓度为107±12.3 pg/mL,TNF-α浓度为39.4±5.8 pg/mL,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A组先恢复正常水平;B组存活患犬的IL-6浓度为203±16.6 pg/mL,TNF-α浓度为69.4±2.3 pg/mL,死亡患犬IL-6浓度为235±19.7 pg/mL,TNF-α浓度为75.6±13.1 pg/mL,能存活下来的患犬血清IL-6、TNF-α水平显着低于死亡患犬(P<0.05)。结论:通过对收集的23例犬急性胰腺炎进行分析,短时间内暴饮暴食或长时间食入高脂肪食物,体型肥胖的犬易发胰腺炎;发病率较高的为雪纳瑞、比熊和泰迪等犬种,一般情况下患犬会有以下症状表现,如容易情绪低沉、腹泻、呕吐、腹痛以及脱水;另外血清生化指标中的淀粉酶表现为一定水平的增高变化。在接受治疗的患犬当中,IL-6、TNF-α的浓度与急性胰腺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通过早期检测血清中IL-6和TNF-α的水平,可以早期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为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器官功能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当IL-6浓度高于200 pg/mL和TNF-α高于70 pg/mL时,可能预后不良,有着极高的死亡风险。

王新[6](2019)在《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试验进行观察,评价其近期临床疗效,进而总结通络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药配伍及证治规律。方法:严格筛选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将符合本次临床试验标准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经过统计学相关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胃镜检查结果、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各项安全性指标以及治疗前证候积分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以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药物作为治疗方案,对照组仅给予四联疗法药物治疗,疗程为2周,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所有入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胃镜检查结果、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各项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等方面没有差异,具备可比性。2.胃镜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临床痊愈6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72.5%,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临床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47.5%,总有效率为100%。经过统计分析后,治疗组的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3.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清除39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清除3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5%。两组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疗效经过统计分析后,未发现差异。4.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痊愈8例,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82.5%,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愈显率为25%,总有效率为85%。经过统计分析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指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心电图等各项指标均未见异常,且经过统计分析后无差异;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在近期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并促进溃疡愈合,且安全有效。

李凌楠[7](2019)在《中药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随着内镜操作技术的逐渐成熟及操作设备的飞速发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诊治胆胰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着,对于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尤其突出,且对于进行外科手术有一定困难的患者而言有着重要的治疗意义。ERCP虽然为微创技术,但对于患者来说仍存在着一定损伤。其术后并发症往往难以避免,也成为医生与患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其中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和高淀粉酶血症(post-ERCP hyperamylasemia,PEH)是多因素综合而致的较常见、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近年国际诊疗指南推荐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栓作为PEP的首选预防用药,然其对于有消化性疾病的患者而言会增加溃疡、出血、穿孔等风险。目前使用中医药预防PEP的临床研究引人注目,其中清胰汤经临床大量研究证实对胰腺炎的预防及治疗有明确的效果。本研究为非劣效试验设计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模式,使用吲哚美辛栓作为对照药物,观察使用本院在清胰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的中药清胰利胆合剂于ERCP术前保留灌肠预防PEP和PEH的临床疗效,以及初步探究其预防作用对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 10(interleukin-10,IL-10)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RCP诊疗的住院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两组年龄、性别均不存在明显差异。共纳入65例患者,中药组33例,西药组32例。中药组给予清胰利胆合剂(柴胡10g,黄芩15g,大黄10g,厚朴10g,茵陈蒿15g,金钱草30g,郁金10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半夏9g,枳实10g,丹参30g,炙甘草6g,每次1剂,配方颗粒剂配制浓溶液100ml)于ERCP术前2小时保留灌肠,药液保留时间30min以上。西药组给予吲哚美辛栓0.1g,于ERCP术前2小时纳肛。记录ERCP手术的操作情况,包含插管的次数、胰管是否显影、使用取石等器材、手术操作时长等;检测术前、术后4h以及术后24h的IL-6、IL-8、IL-10以及血清淀粉酶;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根据PEP以及PEH的诊断标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发生情况。采用VAS视觉模拟法进行腹痛评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中药组与西药组的PEP和PE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清胰利胆合剂对于PEP与PEH的预防效果并不亚于西药吲哚美辛,两者的预防效果相当;2)中药组患者术后4h、24h血清淀粉酶水平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术后4h、24h与术前血清淀粉酶的变化水平与西药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组降低术后血清淀粉酶的效果与西药组相当;3)两组患者术后4h、24h的IL-6及IL-8水平以及其分别与术前的变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清胰利胆合剂与西药吲哚美辛调节IL-6、IL-8的效果相当;在IL-10的数据中,两组术后4h、24h以及术后4h与术前的变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中药组的IL-10上升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提示中药组能显着提高患者术后24h血清IL-10的上升水平;4)中药组患者于术后4h及24h的腹痛程度较西药组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提示中药组缓解患者术后腹痛与西药组相比更为有效;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于术后排气时间比西药组明显减短;两组患者术后4h腹胀人数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腹胀人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组早期缓解患者腹胀的效果优于西药组。研究结论1.中药清胰利胆合剂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PEP及PEH的疗效与西药吲哚美辛相当;2.中药清胰利胆合剂能够降低胆总管结石患者PEP及PEH的发生率,相比西药可促使患者术后更快的排气,缓解患者术后4h及24h腹痛、腹胀的不适症状;3.中药清胰利胆合剂与西药吲哚美辛调节IL-6、IL-8的效果相当,中药清胰利胆合剂能提高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24h的血清IL-10的上升水平,可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杨晓飞[8](2014)在《TME术中直肠后方的自主神经保护 ——从解剖到临床的探讨》文中指出一致公认,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根部周围的自主神经丛及直肠后间隙内的腹下神经(Hypogastric nerves,HGNs)是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enteric excision,TME)手术中最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在直肠后间隙内,盆筋膜与HGNs的解剖学关系备受关注,然而研究结果一直存在争议,临床手术中对HGNs保护的最优外科平面解剖学描述不一致,对于大多数医生而言,术中精准识别外科平面及有效保护HGNs依然非常困难。目前对于IMA根部与其周围自主神经的解剖学关系研究较少,结论有争议;直肠癌TME手术中对IMA根部自主神经保护措施不一致,且缺少疗效评估。基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我们尝试从盆腹腔筋膜连续性角度进一步探讨到底是什么筋膜覆盖在HGNs的表面?这层筋膜的本质是什么?形态特征如何?与其它盆筋膜的关系如何?IMA根部与其周围自主神经的解剖学关系如何?希望更详细的解剖学信息可以为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中在IMA根部及直肠后间隙分离中选择适当的手术技术进行精准的自主神经识别及保护进一步提供解剖学证据。第一部分肾筋膜向中线侧和盆腔的延续性及其与腹下神经的解剖学关系目的观察肾筋膜的层次、肾筋膜向中线侧和盆腔的延续性及其与HGNs的解剖学关系。材料与方法一.大体解剖学观察1.研究对象采用8具10%福尔马林固定(男、女各4具)、12具新鲜(男、女各6具)尸体。2.观察方法大体解剖学观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4具10%福尔马林固定(男、女各2具)、6具新鲜尸体(男、女各3具)从腹侧到背侧逐层观察腹膜后的筋膜层次及其向盆腔内的延续、摸索各层筋膜显示的方法;结合腹膜后筋膜形成的胚胎学发育基础知识,分析观察结果,确立恰当的解剖分离方法。第二阶段:对另外4具10%福尔马林固定(男、女各2具)、6具新鲜尸体(男、女各3具)按既定程序进行解剖学观察:(1)分别沿Toldt’s线及左右髂窝处无左右侧结肠系膜覆盖区域切开后腹膜进入肾前间隙,观察肾前筋膜的层次及其向中线及盆腔内的延续。(2)沿腋中线垂直切开侧腹膜,在腹横筋膜腹侧进入肾后间隙,观察肾后筋膜的层次及其向中线及盆腔的延续性。(3)为了清晰显示肾筋膜向盆腔的延续性,自髂窝至盆底切除腹膜。(4)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前方,观察肾筋膜与HGNs的关系。(5)10%福尔马林固定及新鲜尸体(分别为男、女各1具)自右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切除部分右侧骨盆;其余标本,沿正中矢状面将骨盆切开。观察肾周筋膜向盆腔的延续、与盆筋膜及腹下神经HGNs的关系。二.断层解剖学观察1.研究对象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4具(男、女各2具)。2.观察方法标本在-20℃下尸体冷冻箱冷冻7天。用专用带状线锯连续切片、制作1-2cm厚横断面(男、女各1具)及矢状面(男、女各1具)断层标本。从头侧向尾侧方向连续编号,依次观察断面中肾周围筋膜的层次、向中线及盆腔的延续性及其与HGNs的关系。三.组织学观察1.研究对象10%福尔马林固定的男性尸体1具,新鲜男性尸体2具。2.观察方法经腹后壁肌间及椎体骨膜前,上起于肾区、下至盆底腹膜水平,切除包含肾脏、肾周围筋膜、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髂血管在内的腹后壁软组织。制作大组织切片,观察肾周的筋膜层次、向中线及盆腔的延续及其与HGNs的关系。结果一.大体解剖学观察1.肾前筋膜分为延续性不同的内外两层筋膜。(1)肾前筋膜外层向外侧及盆腔延伸,在Toldt’s线处与后腹膜相延续。向中线侧延续,右侧在十二指肠外侧缘与胰后筋膜相延续;在胰腺十二指肠下缘,两侧肾前筋膜外层分别在结肠系膜根部与左右侧结肠系膜后叶相延续。(2)肾前筋膜内层包裹在肾周脂肪表面形成肾周围脂肪囊。肾前筋膜内层向中线侧延伸到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前表面并与对侧相延续;肾前筋膜内层覆盖在生殖血管、输尿管及髂血管的前表面延续到盆腔。2.肾后筋膜分为延续性不同的内外两层筋膜。(1)肾后筋膜外层向中线侧延伸,在腰方肌前表面及腰大肌外侧缘与腹横筋膜相延续;向盆腔延伸,在髂窝内与髂肌筋膜表面的腹横筋膜相延续;向侧方,约在腋中线与侧腹膜融合在一起。(2)肾后筋膜内层:肾后筋膜内层延伸到肾区,包裹于肾周脂肪背侧,形成背侧肾周脂肪囊;紧贴生殖血管及输尿管的背侧,经髂血管前方继续延伸进入盆腔;在肾区,经肾血管的背侧向中线侧延伸,与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背侧的血管鞘相延续;在肾下极以下,肾后筋膜内层逐渐向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前方走行,约在IMA起点下方与对侧向延续。3.在肾下极以下,多层菲薄的肾前、肾后筋膜逐渐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殊的、具有潜在筋膜间隙的复合筋膜鞘;将输尿管、生殖血管、SHP及HGNs夹在鞘内从腹膜后间隙延续到盆腔内各自的终点。我们暂时将这个复合筋膜鞘称为“泌尿生殖腹下鞘”。4.由于鞘中各层肾筋膜的延续性不同,不同部位的筋膜层次不同;由于鞘内所夹的组织和脂肪不同,厚度不同。5.直肠后方有三层筋膜,从腹侧向背侧依次为:FPR、泌尿生殖腹下鞘及盆筋膜壁层;两个筋膜间隙:FPR与泌尿生殖腹下鞘之间的直肠后间隙、泌尿生殖腹下鞘与盆筋膜壁层之间的骶前间隙。泌尿生殖腹下鞘如一层包含HGNs的外衣包裹在直肠后侧方,在S2-4水平与FPR相融合。二.断层解剖学观察1.肾区横断面及矢状面上,肾前、后筋膜的内、外两层及内、外层之间为充满泡沫样疏松结缔组织的、无血管间隙清晰可辨;肾区横断面可以识别各层肾筋膜向中线的延续,但由于观察面积小,各层筋膜菲薄,易于断裂,影响对筋膜向中线侧延续判断的准确性。2.肾区以下,各层肾筋膜贴合在一起,形成一复合筋膜鞘,将输尿管、生殖血管夹其中,断面中很难观察HGNs与鞘的关系;难以在断层上追踪每一层肾筋膜的延续性。三.组织学观察1.组织学上,腹膜后筋膜主要是由多层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在腹膜后间隙及肾区,多层筋膜平行排列、重叠在一起,组织学准确区分筋膜层次非常困难。2.在大组织切片制片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局部的裂隙或组织断裂,难以准确判断筋膜的延续性。结论1.在直肠后方,HGNs走行在多层肾筋膜向中线侧及盆腔延伸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特殊的复合筋膜鞘状结构---“泌尿生殖腹下鞘”中;泌尿生殖腹下鞘与FPR间的直肠后间隙是HGNs保护的最优外科平面。2.区分具有不同的中线侧及盆腔延续性的及胚胎学本质的肾前、肾后筋膜的内、外层是明确泌尿生殖腹下鞘形成的解剖学基础。3.泌尿生殖腹下鞘的形态特征及其与FPR的解剖学关系是进入和识别最优外科平面的解剖学基础。4.基于多层肾筋膜及盆腔筋膜的形态特征,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是造成对肾筋膜层次及其向中线及盆腔延续性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中自主神经保护的解剖学基础目的观察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与其周围自主神经的解剖学关系,为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时进行自主神经保护提供解剖学证据。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11具10%福尔马林固定、12具新鲜标本。2.解剖器械常规手术解剖器械一套;BH-2双目显微镜(Olympus,Japan)1台。3.观察方法(1)沿Toldt’s线切开后腹膜;在左侧结肠系膜后叶与泌尿生殖腹下鞘间平面分离,将降结肠、乙状结肠系膜从腹后壁游离后,牵拉向腹侧,显露系膜根部。(2)在左侧结肠系膜根部切开右侧后腹膜及左侧肾前筋膜外层,切口自十二指肠下缘达骶骨岬水平,进入泌尿生殖腹下鞘前筋膜间隙分离。(3)在腹主动脉前表面分离IMA根部周围的自主神经丛,观察IMA根部与其周围自主神经丛的解剖学关系;自主神经与IMA周围筋膜及手术平面的解剖学关系。结果1.在IMA起点周围,由交感干发出的L1-L3腰内脏神经与位于腹主动脉前侧方的AAP下行纤维束形成SHP的两侧束及其在腹主动脉表面形成的“V”形区内的束间网状交通支是IMA根部高位结扎时自主神经保护的重点。2.IMA根部与SHP两侧束的解剖学关系不同。(1)SHP右侧束距离IMA起点较远。(2)SHP左侧束与IMA根部夹角较小,紧贴IMA干的左后侧壁走行。以左侧束降支为界,其近端,SHP左侧束、IMP、AAP紧贴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左侧壁并相互延续;其远端,SHP左侧束与IMP完全分离。(3)左侧束降支距离IMA起点的距离不恒定,1.3cm-2.3cm(1.92±0.25)。3.IMA根部周围自主神经与筋膜的解剖学关系.将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系膜牵拉向腹侧,在泌尿生殖腹下鞘前间隙内观察IMA根部周围自主神经丛与筋膜的关系。(1)SHP右侧束及两侧束间的交通支覆盖在肾前筋膜下;SHP右侧束发出的IMP分支从肾前筋膜下穿出后,跨越筋膜间隙(分离平面)斜行向腹侧、尾侧走行加入IMA根部右侧IMP。(2)SHP左侧束降支从结肠系膜内IMA根部下降,跨越筋膜间隙(分离平面)向背侧、尾侧走行到肾前筋膜下加入SHP左侧束主干,易于识别。结论1.SHP两侧束是IMA根部自主神经保护的主要神经纤维。2.SHP两侧束与IMA根部的解剖学关系不同。3.IMA根部自主神经丛与筋膜或手术平面的解剖学关系是我们进行细致分离、识别和保护的解剖学基础。4.SHP左侧束降支可以作为有效保护IMA根部左侧自主神经恒定的解剖学标志。第三部分 解剖学证据引导下腹腔镜TME术中直肠后方自主神经保护技术目的根据先前尸体解剖观察结果,重点探讨在腹腔镜下直肠癌TME手术直肠后方HGNs及IMA根部自主神经保护、防止损伤的技术要点。临床资料和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就诊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的中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下直肠癌TME并自主神经保护术患者共25例。采取中间入路进行直肠后方的分离。按照手术顺序,对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平面确立、IMA根部高位结扎中自主神经保护及直肠后间隙内HGNs保护的解剖学标志及技术要点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结果1.手术入路:选择在骶骨岬上方与IMA起点间,距离结肠系膜根部右侧约1cm、在腹主动脉表面切开腹膜,选择中间入路进入手术平面。2.手术平面的确立:透过菲薄的腹膜下筋膜,一旦识别鞘内银白色、束状的SHP两侧束或骶前神经即可确认手术平面。在手术平面内,可见SHP发出一些细小的神经分支,呈银白色,多有滋养血管伴行,从泌尿生殖腹下鞘穿出向腹侧走行、进入结肠系膜内;一旦手术平面内看不到跨越筋膜间隙的神经支,需检查是否误入了泌尿生殖腹下鞘后方的筋膜间隙。3.IMA根部高位结扎并自主神经保护:贴近IMA根部清扫右侧IMA根部淋巴结,保护远离IMA根部、位于泌尿生殖腹下鞘内的SHP右侧束;识别跨越手术平面、从IMA根部左侧向下、向背侧走行,进入泌尿生殖腹下鞘内的SHP左侧束降支,在SHP左侧束降支以远,离断IMA根部;SHP左侧束降支恒定,易于识别。4.直肠后方HGNs保护:跨越骶骨岬,可见泌尿生殖腹下鞘包裹在直肠系膜后外侧,随直肠系膜被一起牵拉向腹侧。泌尿生殖腹下鞘与FPR间的直肠后间隙较小,透过菲薄的肾前筋膜内层,部分泌尿生殖鞘内HGNs及数支跨越筋膜间隙由HGNs发出的神经分支间隙可作为确认手术平面的解剖标志,如剥衣服一样将泌尿生殖腹下鞘从直肠系膜后侧方分离。结论1.中间入路是腹腔镜直肠癌TME术中直肠后方自主神经保护的最优手术入。2.泌尿生殖腹下鞘内可识别的SHP、HGNs及其发出的、跨手术平面进入直肠系膜的神经分支是确立FPR与泌尿生殖腹下鞘间手术平面的解剖标志。3.在手术平面分离,贴近IMA根部右侧清扫IMA根部右侧淋巴结保护SHP右侧束;SHP左侧束降支是IMA根部高位结扎中IMA根部左侧自主神经保护的解剖学标志。4.在手术平面内分离,采取“脱衣技术”保持泌尿生殖腹下鞘完整是HGNs保护重要的手术技巧。

桂凯[9](2013)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19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处理及肠瘘等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9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前确诊5例,术中确诊13例,漏诊1例。治愈18例,死亡1例。并发症4例,十二指肠瘘和腹腔脓肿是主要并发症。结论选择术式原则为简单有效,尽早手术。术中应留置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管和通畅的腹腔引流。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及生长抑素的应用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史树勋,关泉林,崔鸿斌[10](2010)在《十二指肠外伤37例的诊疗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病例中,全部进行手术治疗,二次手术10例,治愈31例,死亡6例。手术后并发症:十二指肠瘘12例,胰漏2例,切口咄开6例,消化道出血3例,腹膜后感染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6例,死亡6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十二指肠减压、保持引流通畅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提高十二指肠损伤治愈率的关键措施。

二、十二指肠损伤的诊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指肠损伤的诊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研究概况
    1 胃脘痛、经方的概念
        1.1 胃脘痛的概念
        1.2 经方的概念
    2 《内经》对胃脘痛的论述
    3 《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胃脘痛治疗的概述
    4 古今医家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概况
        4.1 古代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4.2 旴江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4.3 当代国医大师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5 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现代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经验
    1 何晓晖教授对治疗胃脘痛的经方探究
        1.1 半夏类方
        1.2 柴胡类方
        1.3 桂枝类方
        1.4 大黄类方
        1.5 附子类方
        1.6 黄连类方
        1.7 其它类方
    2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特色
        2.1 首在继承,整体思辨
        2.2 重在活用,与时俱进
        2.3 贵在创新,传承发扬
第二部分 何晓晖教授创新方的学术经验
    1 何晓晖教授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
        1.1 明理明法,精选主方
        1.2 以衡为法,周密组方
        1.3 博采众方,取长补短
        1.4 善用经方,变化灵巧
        1.5 推陈出新,创制新方
        1.6 深入洞彻,拓展运用
        1.7 衷中参西,重视验方
    2 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九方及其组方思想探析
        2.1 和中调胃汤——寒热虚实错杂型胃脘痛
        2.2 温中调胃汤——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2.3 清中调胃汤——胃火炽盛型胃脘痛
        2.4 润中调胃汤——胃阴不足型胃脘痛
        2.5 疏肝调胃汤——肝胃不和型胃脘痛
        2.6 降逆调胃汤——胆胃不和型胃脘痛
        2.7 清化调胃汤——脾胃湿热型胃脘痛
        2.8 逐瘀调胃汤——胃络瘀阻型胃脘痛
        2.9 六和汤——久治不愈之胃脘痛
第三部分 学习老师用方治疗胃脘痛的初步实践体会与小结
    1 初步实践
        1.1 病案一
        1.2 病案二
    2 心得体会
        2.1 对于四诊的体会
        2.2 辨病与辨证的体会
        2.3 对于“调胃九方”临床运用体会
        2.4 对于用药方面的体会
        2.5 预后调护的体会
    3 小结
        3.1 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3.2 衡法在胃脘痛中的运用
        3.3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特色
        3.4 何晓晖教授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特色
        3.5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合证候分布特点研究及刘华一教授诊疗经验荟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合证候分布特点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制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合证候调查表》
        2.2 证候调查表填写人员培训
        2.3 数据录入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中医复合证候基本分布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3.3 中医复合证候与胃镜的相关性
        3.4 中医复合证候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4 小结
第二部分 刘华一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荟萃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诊疗思路概述
        2.1 抓主要病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2 中西合璧,互根互用
        2.3 整体调养,以助恢复
    3 辨证论治体会
        3.1 健脾和胃,以顾其本
        3.2 调畅气机,复其升降
        3.3 通补兼顾,贵在变通
        3.4 寒热并用,调气和血
    4 复合证候辨证用药经验
        4.1 肝郁脾虚证
        4.2 脾虚气滞证
        4.3 气滞血瘀证
        4.4 湿热夹瘀证
        4.5 寒热错杂证
        4.6 气虚夹瘀证
        4.7 气阴两虚证
    5 临证常用对药精选
        5.1 五灵脂与蒲黄
        5.2 煅瓦楞子与白及
        5.3 生白术与虎杖
        5.4 紫苏叶与蒲公英
        5.5 莪术与白花蛇舌草
        5.6 女贞子与墨旱莲
    6 验案举隅
        6.1 胃窦重度萎缩案
        6.2 胃角重度萎缩案
        6.3 重度肠化逆转案
    7 小结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年龄与病程
        1.2 家族史与伴随疾病史
        1.3 生活因素及饮食习惯
        1.4 心理精神状态
    2 中医复合证候基本分布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2.1 中医复合证候分布情况
        2.2 复合证候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3 复合证候与病程的关系
    3 中医复合证候与胃镜的关系
        3.1 胃镜下异常表现的复合证候分布情况
        3.2 不同复合证候的胃镜下形态改变情况
    4 中医复合证候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4.1 Hp感染
        4.2 慢性炎症程度
        4.3 活动性
        4.4 萎缩程度
        4.5 肠化程度
        4.6 异型增生程度
    5 刘华一教授关于CAG的治疗经验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特点
    2 发病机制
        2.1 Hp感染
        2.2 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2.3 免疫因素
        2.4 理化因素
        2.5 其他因素
    3 西医诊断方法
        3.1 内镜诊断
        3.2 病理诊断
        3.3 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 检测
        3.4 免疫组化及基因诊断
    4 西医治疗方法
        4.1 一般治疗
        4.2 药物治疗
        4.3 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
    5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认识
        5.1 病名的认识
        5.2 病因病机的认识
        5.3 辨证分型概况
    6 中医药治疗方法
        6.1 内服方药
        6.2 外治法
    7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疾病相关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1.1 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
        2.1.2 良性溃疡内镜下分期及分级
        2.1.3 病理诊断
        2.1.4 Hp的诊断标准及根除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脱落以及中止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4.2 根除Hp疗效判定标准
        4.3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4.4 溃疡复发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2.5 两组患者Hp根除后复发率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2.8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药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1.1 病名的研究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1.2.1 古代中医家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家的认识
        1.3 中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1.3.1 辨证论治
        1.3.2 中药复方治疗
        1.3.3 中成药治疗
        1.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1.3.5 针刺疗法
        1.3.6 艾灸疗法
        1.3.7 穴位贴敷
        1.3.8 穴位注射疗法
        1.3.9 推拿按摩疗法
    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1 胃酸与胃蛋白酶
        2.1.2 幽门螺杆菌(Hp)
        2.1.3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2.1.4 其他因素
        2.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2.2.1 抑制胃酸分泌
        2.2.2 根除Hp
        2.2.3 保护胃黏膜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3.1 安胃二号方创制、组成及功效
        3.2 安胃二号方的理法分析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4 胃泌素
    5 疗效分析
        5.1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5.2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5.3 Hp根除率和复发率变化分析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分析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分析
        5.6 用药安全性
        5.7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犬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疗及IL-6、TNF-α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犬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
        1.1.1 解剖学位置
        1.1.2 生理功能
        1.1.3 发病机理
        1.1.4 发病原因
        1.1.5 临床特征
        1.1.6 诊断
        1.1.7 治疗和预后
    1.2 IL-6、TNF-α的概述
        1.2.1 IL-6
        1.2.2 TNF-α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1.3 试验药品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犬胰腺炎的诊断
        2.2.2 IL-6、TNF-α的检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检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犬胰腺炎病例基本信息分析
        3.1.1 发病年龄分布分析
        3.1.2 性别分布分析
        3.1.3 体型分布分析
        3.1.4 品种分布分析
        3.1.5 饮食习惯分布分析
        3.1.6 犬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分析
        3.1.7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分析
        3.1.8 治疗及结果分析
    3.2 犬胰腺炎典型临床病例分析
        3.2.1 病例一
        3.2.2 病例二
    3.3 IL-6,TNF-α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3.3.1 患犬年龄比较
        3.3.2 患犬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临床症状对急性胰腺炎的讨论
    4.2 实验室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意义
    4.3 影像学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意义
    4.4 IL-6,TNF-α的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意义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药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于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及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
        1. PEP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2. PEP及PEH的临床诊断及分期
        3. 治疗与预防
        4. 炎症因子对于胰腺炎的影响作用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于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研究
        1. ERCP术后胰腺炎及胆石症的中医辨析
        2. 中医药防治胰腺炎
        3. 中药灌肠疗法防治胰腺炎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研究方案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处理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手术相关情况
        3.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ERCP术的操作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
        4. 改良型灌肠方法分析
        5. 清胰汤对于PEP及PEH的防治
        6. 吲哚美辛对于PEP及PEH的防治
        7. 清胰利胆合剂对于PEP及PEH的理论基础及作用初探
        8. 存在问题、不足以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ERCP患者症状、指标记录表
    附录2 ERCP术中记录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TME术中直肠后方的自主神经保护 ——从解剖到临床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肾筋膜向盆腔和中线侧的延伸及与腹下神经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保护的解剖学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解剖学证据引导下腹腔镜TME术中直肠后方自主神经保护技术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
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1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十二指肠损伤特征
    2.2 十二指肠损伤早期诊断
    2.3 十二指肠损伤的术式选择
3 讨论

(10)十二指肠外伤37例的诊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方法与结果
2 讨论
    2.1 要重视外伤及术前中后的仔细检查
    2.2 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及局部损伤情况, 受伤时间等多种因素而定
    2.3 术后并发症和预防
        2.3.1 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
        2.3.2 保持引流通畅。
        2.3.3 支持疗法。
        2.3.4
    2.4 二次手术的分析

四、十二指肠损伤的诊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研究[D]. 徐文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合证候分布特点研究及刘华一教授诊疗经验荟萃[D]. 于佳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D]. 许裕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D]. 李智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犬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疗及IL-6、TNF-α的检测与分析[D]. 岑美珍.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观察[D]. 王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中药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D]. 李凌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TME术中直肠后方的自主神经保护 ——从解剖到临床的探讨[D]. 杨晓飞.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5)
  • [9]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19例临床分析[J]. 桂凯. 中国临床研究, 2013(03)
  • [10]十二指肠外伤37例的诊疗体会[J]. 史树勋,关泉林,崔鸿斌. 甘肃医药, 2010(05)

标签:;  ;  ;  ;  ;  

十二指肠损伤诊治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