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襄樊提前超额完成粮食销售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马天居[1](2019)在《土地托管规模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和二三线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户兼业行为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正在向城市的高收入岗位转移,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在逐渐降低,土地的利用率也在逐步下降,土地种植甚至出现抛荒等情况。传统的土地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新型农户对土地种植的需求,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土地托管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土地托管模式在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还优化了土地使用效率,整合了农业生产资源,提高了农业的产出。然而现有的文献对于托管的相关研究较少,国内的土地托管实践地区也相对缺乏,因此大部分人们对土地托管的实际效用还在持观望态度,这种未全面推广的大环境对于托管模式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在根本上对土地托管模式的优越性进行论证对托管的推行具有重大意义。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大部分观点都是基于国外农业制度的分析,并不是非常适用于我国农业的特殊情况。在农业规模化经营方面虽然有少许学者认为规模经营并不利于激发农户的积极性,但大多数观点都认为因地制宜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益。但关于土地托管方面大部分论证都是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出发,沿袭了土地流转模式在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理论,通过实际调研的了解和分析对托管制度的优越性进行阐述,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土地流转模式已经无法继续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新时期农户对于土地和收入的需求,仅用已有的经验和理论来分析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并不严谨,且学术界缺乏对托管模式全面的实证性数据分析,单纯的用现有的研究结果和调研经验来判断托管模式的实用性也并不合理。为了更有效的研究土地托管制度的优越性,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和相关研究理论,以及在安徽、山东和河南等地区对农户和托管组织的实地调研,利用所得的231份样本数据,对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土地托管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借助stata软件构件土地托管面积与农业产出的实证模型,通过对亩均产量和亩均利润的OLS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分析,在控制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等变量的情况下,考察土地托管和一系列相关因素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关系,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计量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土地托管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亩均产量的增加;第二,土地托管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亩均利润的增加;第三,托管面积的对亩均产量正向影响程度随着面积的增加在不断变小;第四,相关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因素对于农业产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农户教育水平和农业投资水平会在下一期开始对亩均利润产生正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土地托管模式具有较为完善的组织形式,它解决了我国在农业的现阶段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继承土地流转等传统模式下的农户的高收益性。针对本文结论并结合实际调研中发现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对土地托管模式的宣传和推广,适当扩大经营规模。2、加强对托管组织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方面的支持。3、各地区积极创立托管改革试点,寻求托管模式在当地的最佳经营模式。4、加强对农业保险的管控和支持,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问题。5、加强托管组织内部交流学习。
刘颖[2](2006)在《市场化形势下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第一大国,粮食流通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坚持市场化取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国家有效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型粮食流通体制。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食补贴方式、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粮食流通的金融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以及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等。主要研究内容为: 1.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以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为基础,对粮食流通体制变迁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分析评价了我国粮食流通的制度变迁过程以及国外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总结了国外粮食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思路。 2.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了粮食市场结构和粮食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并通过对我国粮食供求因素、粮食价格波动以及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研究,提出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及其形成机制的思路。 3.粮食风险基金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在剖析粮食风险基金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粮食风险基金政策改进与完善的建议。通过我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主要政策及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分析,归纳了直接补贴政策执行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粮食直补的对策。 4.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归纳了影响储备规模的因素,以实现粮食安全和节约储备成本为目标,建立了粮食储备规模模拟模型,分析可供选择的我国专项储备粮应保持的适宜规模。同时剖析了我国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为主体的粮食储备体系的特征和缺陷,进而提出健全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对策建议。 5.粮食流通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是粮食信贷资金发放与管理的主办银行,通过分析粮食信贷资金管理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提出粮食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战略,探索了粮食信贷的营销与管理方式创新的途径,对需要协调的粮食信贷资金管理中的重大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6.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分析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目标与路径;研究了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特点,提出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现形式;在深入分析粮食财务挂帐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化解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帐的政策建议。
雷俊忠[3](2004)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其本质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产业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营效益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理论到实践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本文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经济学理论的支撑,重点围绕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构成要素、评估体系、发展模式、利益机制、资本经营、经营管理和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和启示方面做进一步探讨,旨在为政府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开展经营活动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九章,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章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创新的成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本章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基本特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二章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壮大,不仅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而且有一系列理论从不同方面支撑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产业经济理论表明随着产业分工细化,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已成必然<WP=5>趋势;幼小产业保护理论表明,对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刚起步的幼嫩产业和新兴的经营组织,需要政府的扶持;产业组织生态理论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生态系统,系统内各组织(参与者)相互密切协作,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制度变迁理论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交易费用理论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系统内,通过合作博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比较效益理论、市场竞争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利益共同体理论等,都从不同方面提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依据。第三章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构成要素。尽管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多个方面,其构成要素较多,但龙头企业是关键,其带动力大小决定产业化经营效益的高低。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商品生产基地、确立主导产业、选择经营模式、建设市场体系、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内容。第四章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及评估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因地、因域而异。本章阐述了界定标准,采用分析法和综合法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经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计算方法进行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评价标准有差异,其指标值也就有差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完善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第五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从组织创新的动因角度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原则、效率原则、协调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在剖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有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企业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公司+中介”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带动型五种发展模式。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机制源于需求拉力、政府推力、利益动力、竞争压力,同时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第六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利益机制的核心是“风险共担、利益同享”,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包括农户)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的形成和原则、类型、结构。利益机制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来实现。对各<WP=6>种利益分配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四条保证合理的利益机制正常运行的措施。第七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开展资本运营,对自身做强做大具有现实意义。分析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区别与联系、资本经营与产权制度和市场条件的关系,论述了联合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资本经营的主体。在剖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资本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资本经营的条件是完善产权制度、资产证券化,方式是资本直接运作和集中式资本经营;风险防范的主要对策和控制方式。第八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经营管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开展经营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经营活动主体的管理;二是对经营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就是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作为管理对象,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目标、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运作协调及监督、利益分配、总体经营决策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本文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合理的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机制、发展战略、
曾克勤,郭金学[4](2004)在《襄樊提前超额完成粮食销售任务》文中提出本报讯:湖北省襄樊市粮食销售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截至2003年11月底,全市购销企业销售粮食117929万公斤,同比多销26557万公斤,增幅29%;其中定保价粮食销售37002万公斤,占省下达全年促销压库任务33000万公斤的112%,提前一个月?
顾海[5](2000)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中提出本文从理论、实证和实践三个层面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运行机制和成长路径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论证,并对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出了有关对策和建议。 本文共有三个部分十一章 第一部分从第一章至第五章,是理论探索部分。运用了科学技术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内容遵循以下的逻辑思路进行: 科学知识和技术是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重要基础和源动力,而技术创新又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们利用现有的科学原理进行创新,而其中突破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会诞生高新技术,而且极有可能形成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过程是其各个系统如动力系统,转化系统和环境系统以及保护机制等到共同协同的结果,一旦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并且发展成熟,又由于是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是主导产业,会通过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以及旁侧效应对其它新兴产业产生技术带动作用,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技术渗透,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技术结构水平提高,实现以产业结构不平衡增长为手段达到平衡增长的目的,使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此外,在考虑国际因素时,应充分考虑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向前发展。 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为第六章。 本章以江苏为例,通过建立数量模型,以近十年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对GDP贡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其次以人材、资金、科技成果三要素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和不同时期的贡献率影响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这些要素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不同时期的影响特点。 第三部分从第七章至第十一章,是实践部分 阐述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的实践中,信息产业及新兴产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以它们的发展为先导和支撑点,带动整个经济协调发展。通一 乙‘过建立高新技术园区,包括科技园区、孵化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显示了其示范效应和发展模式,同时也促进了非高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而这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投资凤险基金的扶持,因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不仅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这与其自身发育成长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文还提出了如何以市场为导向,使更多、更好的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产、学、研结合是最佳现实途径,最后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相应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二、襄樊提前超额完成粮食销售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襄樊提前超额完成粮食销售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托管规模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框架和内容 |
四、可能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 |
(二) 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研究 |
(三) 土地托管研究 |
(四) 文献评价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特征事实 |
一、理论基础 |
(一) 农业规模经营理论 |
(二) 委托代理理论 |
(三) 网络外部性理论 |
二、数据特征 |
三、统计性描述 |
(一) 个人及家庭特征描述 |
(二) 托管样本描述 |
(三) 农业产出特征描述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地托管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 |
二、Hausman检验 |
三、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
(一) 土地托管对亩均产量的影响 |
(二) 土地托管对亩均利润的影响 |
(三) 分位数检验 |
(四) 稳健性检验 |
四、进一步解释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相关政策建议 |
三、本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市场化形势下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第2章 我国粮食流通的制度变迁 |
2.1 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 |
2.2 粮食流通体制变迁的原因解释 |
2.3 我国粮食流通的制度变迁过程 |
第3章 国外粮食流通体制比较 |
3.1 美国的粮食流通体制 |
3.2 欧盟的粮食流通体制 |
3.3 日本的粮食流通体制 |
3.4 印度的粮食流通体制 |
3.5 国外粮食流通体制模式的启示 |
3.6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
第4章 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 |
4.1 市场结构理论 |
4.2 粮食市场结构 |
4.3 影响粮食价格的供求因素 |
4.4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4.5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 |
4.6 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思路 |
第5章 粮食流通的财政支持机制 |
5.1 粮食风险基金政策的历史沿革 |
5.2 粮食风险基金政策的改进与完善 |
5.3 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6章 粮食储备体系建设 |
6.1 我国专项储备粮规模的确定 |
6.2 中央储备粮体系建设 |
6.3 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 |
6.4 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6.5 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的建议 |
第7章 粮食流通的金融支持 |
7.1 农业发展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
7.2 粮食信贷资金管理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
7.3 粮食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战略 |
7.4 粮食信贷的营销与管理方式的创新 |
7.5 粮食信贷资金管理中的重大关系 |
第8章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
8.1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目标与路径分析 |
8.2 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8.3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帐的形成与化解 |
案例: |
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组建分析 |
第9章 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
9.1 粮食加工与粮食流通 |
9.2 粮食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
9.3 国外粮食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
9.4 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
9.5 发展粮食加工业的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
前 言 |
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 |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
四、 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五、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性 |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
一、 基本表述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
二、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概况 |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产业经济理论 |
一、 产业经济的基础理论 |
二、 幼小产业保护理论 |
三、 产业经济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二节 产业组织生态理论 |
一、 产业组织生态系统 |
二、 产业组织生态系统功能 |
三、 产业组织生态系统进化 |
四、 产业组织生态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三节 制度经济理论 |
一、 制度经济理论的发展 |
二、 制度变迁理论 |
三、 交易费用理论 |
四、 制度经济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四节 市场机制理论 |
一、 比较效益论 |
二、 市场竞争论 |
三、 平均利润论 |
四、 利益共同体理论 |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构成要素 |
第一节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
一、 龙头企业的含义 |
二、 龙头企业的功能 |
三、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
第二节 建立专业化、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 |
一、 生产基地的内涵 |
二、 生产基地的类型 |
三、 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则 |
四、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现状及其局限 |
五、 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
第三节 确立主导产业 |
一、 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
二、 确立主导产业的原则和对策 |
第四节 因地制宜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 |
一、 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
二、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发展模式 |
三、 主导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
四、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带动型发展模式 |
第五节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
一、 市场的作用机理 |
二、 农村市场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
三、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
第六节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
一、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分类和特点 |
二、 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三、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及评估体系 |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界定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的内涵及计算 |
一、 指标计算的几点说明 |
二、 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及相关计算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阶段评价指标 |
一、 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 |
二、 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特征 |
三、 成长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特征 |
四、 完善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特征 |
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 |
第一节 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 |
一、 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原因 |
二、 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内涵 |
三、 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目标 |
四、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核心内容 |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原则 |
一、 利益原则 |
二、 效率原则 |
三、 协调性原则 |
四、 平衡性原则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动力机制 |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应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 |
第一节 利益机制的形成 |
一、 利益机制的形成 |
二、 利益机制的原则 |
第二节 利益机制的类型 |
一、 资产整合型 |
二、 利润返还型(多次分配型) |
三、 合作经营型 |
四、 中介服务型 |
五、 价格保护型 |
第三节 利益机制的分配与调节 |
一、 利益机制的结构 |
二、 利益分配的内涵 |
三、 利益的分配方式 |
四、 利益的调节方式 |
五、 各种利益分配方式的比较及选择 |
六、 利益分配机制的实施 |
第七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 |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资本经营的内涵 |
一、 资本的内涵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含义 |
三、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 |
四、 资本经营与产权制度 |
五、 资本经营与市场条件 |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开展资本经营的必要性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主体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开展资本经营的必要性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本及运营状况 |
一、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开展资本经营的认识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本及运营状况 |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资本经营的条件、方式及风险防范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条件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方式 |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风险防范 |
第八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经营管理 |
第一节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认识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内涵 |
二、 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意义 |
第二节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管理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管理体系 |
二、 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 |
三、 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运行机制 |
第三节 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战略 |
一、 农产品生产发展战略 |
二、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战略 |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营销管理及内部成本管理 |
一、 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 |
二、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内部成本管理 |
第五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的综合管理 |
一、 加强计划协调 |
二、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
三、 搞好利益分配与协调 |
第六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政府角色与作用 |
一、 从战略上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和意义 |
二、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
三、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
四、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同阶段的行为 |
五、 政府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中的职责 |
第九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和发展 |
一、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 |
二、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
第二节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和组织模式 |
一、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 |
二、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作规律及国际经验 |
一、 国外农业一体化发展的条件 |
二、 农业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三、 国外推行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基本做法 |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
五、 国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点启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 记 |
(5)高新技术产业化论(论文提纲范文)
0.0 导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研究逻辑思路——本文研究和论述的主线 |
0.3 具体框架与研究内容 |
0.4 本文可能主要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
一、 产业分类和产业结构 |
1. 产业演进及界定 |
2. 产业分类 |
3. 产业结构涵义及理论产生 |
二、 产业结构理论 |
1. 经济发展与配第—克拉克定理 |
2.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与动因 |
3.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 |
三、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1. 产业结构合理化界定及标准 |
2. 产业结构高度化含义及内容 |
3. 主导产业内涵及选择基准 |
4. 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分析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理论 |
一、 技术创新概念与特征 |
1. 技术创新理论回顾 |
2. 创新概念的界定 |
3. 创新的本质特征 |
二、 技术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
1. 创新的动力和环境 |
2. 创新的动力模式及组合技术模式 |
3. 创新的激励 |
4. 创新过程分析 |
5. 创新的扩散 |
第三章 国家创新理论与中国创新系统 |
一、 国家创新理论 |
1. 从技术创新到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 |
2. 国家创新系统定义、结构及功能 |
3.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比较 |
二、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CNIS |
1. CNIS的历史回顾兼机能,绩效与代价分析研究(1949-1978) |
2. 转型期CNIS的现状及发展分析(1979至今) |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化—基本内涵及现状分析 |
一、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及分类 |
1. 技术的基本范式、分类与科学的关系 |
2. 高新技术特点和分类 |
3. 高新技术产业化内涵及基本条件 |
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特征及趋势 |
二、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程及现状 |
1. 历史沿革及现状 |
2. 机遇和挑战 |
三、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经验及比较 |
1. 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背景 |
2.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分析 |
3.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中外比较研究 |
第五章 高新技术产业化——运行机制和成长路径 |
一、 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
1. 高新技术创新系统 |
2. 高新技术孕育与创新方式 |
二、 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构成要素、机制分析研究 |
1. 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解析 |
2.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素组成结构 |
3. 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转化和保护机制分析研究 |
4. 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制、环境系统及产业化模式研究 |
三、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与产业结构转换、成长关系分析 |
1. 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
2. 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世界产业结构布局影响 |
3. 中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态势及特点比较 |
4. 高新技术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5. 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推动力 |
四、 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
1. 产业结构功能与经济增长 |
2. 产业结构的平衡与不平衡增长 |
3. 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
4. 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 |
第六章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 |
一、 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 |
二、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 不同阶段三种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率探讨 |
第七章 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的金融激励机制 |
一、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培育 |
1. 风险投资概念和特征 |
2. 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作用 |
3. 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阶段风险表现形式 |
4. 风险资本筹措渠道 |
二、 国外风险投资实践及经验 |
1.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风险投资业现状 |
2. 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经验 |
三、 中国风险投资的制约因素分析与思考 |
1. 制约因素分析 |
2. 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之思考 |
第八章 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和动力 |
一、 高新技术园区的集群理论解析 |
1. 高新技术园区的集群效应和发展历程 |
2. 高新技术园区在产业化中的主要功能表现形式 |
二、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现状及发展模式分析 |
1.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分布及类型 |
2. 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模式分析 |
3.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评析 |
三、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方向与途径 |
1.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瓶颈制约因素分析 |
2.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方向与途径 |
第九章 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与支撑点 |
一、 信息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
1. 信息化是第四次新技术革命的历史使命 |
2. 信息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结果 |
二、 信息产业崛起的成因和条件 |
1. 信息产业崛起和发展的成因 |
2. 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条件 |
三、 信息产业发展的薄弱因素分析 |
1. 信息产业发展中的薄弱因素 |
2. 发展信息产业的关键环节探析 |
第十章 产学研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现实途径 |
一、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新途径——产学研结合 |
1. 产学研的基本涵义 |
2. 产学研的作用方式 |
二、 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探讨 |
1. 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启示 |
2. 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探讨 |
第十一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本人相关学术 |
致谢 |
四、襄樊提前超额完成粮食销售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托管规模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D]. 马天居. 安徽大学, 2019(07)
- [2]市场化形势下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研究[D]. 刘颖.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3]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D]. 雷俊忠. 西南财经大学, 2004(03)
- [4]襄樊提前超额完成粮食销售任务[N]. 曾克勤,郭金学. 粮油市场报, 2004
- [5]高新技术产业化论[D]. 顾海. 南京农业大学,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