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大语言输入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沈倬丞[1](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王伟[2](2021)在《北海国际学校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教学案例研究的视角,以北海国际学校初中口语交际教学为研究对象,聚焦具体的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研究,主张学校、教师、学生三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旨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素养,提升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精神。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借鉴,对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认知,以及对北海国际学校教学现状的观察与思考,探讨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视域,阐述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学情与目标,描述具体教学案例,剖析北海国际学校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并进行归因分析,进而探究优化途径。学校对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弱化,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不足,学生对口语交际认知观念的差异是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和教师口语交际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鉴于此,学校要强化育人观念,协调教学安排。教师要加强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研究,丰富口语交际活动,实现口语交际与其他语文教学板块的联动。学生也要转变观念,增强意识,投身口语交际实践,才能切实提高口语交际素养。本文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价值、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探讨,包括口语交际理论、初中口语交际教学、交际能力理论、案例研究理论;第二章通过调查设计和案例分析,揭示北海国际学校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原因;第三章探索优化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结语部分,点明创新之处,指出研究不足,寄予研究展望。
马欣悦[3](2021)在《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动式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知识灌输的模式,将“教”与“学”、“讲”与“练”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题教学的效果。高级口语课则是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无论从教学目的,还是从教学内容来讲,都更适合于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因此,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深入研究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的互动教学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审视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的互动教学,力图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的教学效果。全文论述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的意义、相关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从理论的层面论述在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基本形式。第三部分从实践的层面展开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有的放矢地指出了当前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方面的互动积极性不强、互动表达内容过于简单等;教师方面的互动指令语有效性较低、互动模式较单一、互动节奏较松散、互动难度与实际不符等。第四部分针对上述问题,具体提出了积极创设互动教学情境、增强互动指令的有效性、合理把握互动节奏、灵活运用多种互动形式、合理控制互动任务难度等教学建议。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高雯怡[4](2021)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英语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之一,而口语交际能力又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口语交际教学能够有效地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提升其英语综合素质。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当中6-12岁这一阶段,语言中枢神经十分发达,是语言学习比较快的时期,这也是适龄儿童学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开始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某地区各小学在校教师的调研取证,数据分析和去实地亲身了解实际情况,了解低年级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同时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针对性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达到培养和提高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技巧和综合素质的目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以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五点:(1)教学目标未全面落实;(2)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4)教学过程缺乏新意(5)教学评价不全面。研究探究了以上现状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课时不足;(2)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和资源利用不充足;(3)缺乏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4)缺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建构主义理论与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举措:(1)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2)充分挖掘教材及其他资源;(3)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4)制定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周敏敏[5](2021)在《印尼高中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 ——以《轻松学中文》和《华语》为例》文中提出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石,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至关重要。《轻松学中文》和《华语》在印度尼西亚被广泛使用,本研究利用国内外现行的教材评估理论及评估标准,对两套教材在印尼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地调查与评估。同时依据教学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教材编写原则以及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两本教材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印尼5所高中的汉语教材现状进行摸底调查,针对这五所学校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材使用情况,对使用这两套教材的180名高中汉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65份,并对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由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作为教材使用者的他们,对于教材优劣的判断是最有发言权的。为使教材的评估更加的科学、全面,针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同步对20位教师进行了访谈。最后,从教材的编写理念及目标,整体编排,词汇,课文,语法,话题,文化项目和配套练习等八个方面,对这两套教材展开分析论证,以期为印尼的汉语教材编写提出合理建议。
阿依江(Khungshan Aizhan)[6](2020)在《《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高校的应用研究 ——以世界语言大学和国立民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外汉语教材教学状况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研究者多年在哈萨克斯坦高校从事汉语教学,为此本研究将主要分析了《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两所高校的应用情况,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他们对目前所使用教材的评价并结合任课教师的建议,本研究发现《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高校教材应用的不足,论文分为以下八个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设计,哈萨克斯坦等高等院校汉语教材的使用需求大,在教材编制、教学策略和教师素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第一部分则介绍了《新实用汉语课本》早期应用于哈萨克斯坦高校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从教材应用目标与内容、应用原则与方法以及应用过程与保障介绍了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应用应然诠释应用目标和内容;第三部分分析了《新实用汉语课本》在两所高校的应用现状;第四部分从准备、实施、评价、管理四个方面阐述了《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在哈高校的应用策略;第五部分是分析了《新实用汉语课本》的应用策略在四个方面中的案例;第六部分依次提出有效应用的建议。针对出现的问题,在教材应用方面提出完善《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编制;完善配套教辅及多媒体资料编制;政府加大教材购买的补贴力度;在应用实施方面提出积极引进优秀师资;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汉语教师水平;增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在应用评价方面提出完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严格开展教学绩效评价;倡导并奖励教学创新行为;推广教学创新成果;在应用管理方面提出注重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增加趣味性等建议。总而言之,《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两所高校的应用存在有优点也有不足,通过本文的对比,希望能对《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高校的教学使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琪[7](2020)在《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口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老师更注重语法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英语口语得不到重视,尤其在一些乡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对乡村学校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要求,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结合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从“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态度、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英语口语学习的环境情况、社会的支持程度”等维度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以此为基础,发现当前乡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或困境,包括“英语口语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不足以及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等。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发现“教师专业素质相对不足、学生能力差异、口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口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够科学、乡村口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等是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乡村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口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增强师资力量,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等。
夏华腾[8](2020)在《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听说课中的实践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体演文化教学法是一种将语言、文化、交际相结合,强调通过对目的语文化的体会和演练来学习语言的较为新型的二语教学法。本研究将该教学法应用于初级汉语听说课中,主要通过教学实验对比检验其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结合学生口语测试成绩显着性分析、课堂及课后体演表现、问卷调查与师生访谈等进行综合检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法相较于口语教学中较为流行的情景法,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有效,是一种适用于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二语教学法,同时也能很好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积极性及个体差异、班级规模、媒介语使用、交际文化输入、教材内容、教师素质等相关问题可能会影响实际教学效果。论文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以及教学法理论素养;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法的应用;教材编写关注交际实际与交际文化、展现完整交际事件;建立统一的交际文化输入标准等。期望后续研究能够走向深入。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璐[10](2020)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实习教学中的师生课堂互动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教学理论、会话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利用FIAS互动分析系统对F大学13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生的课堂话语互动现状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发现当前实习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本篇论文的亮点在于利用FIAS互动分析系统对真实课堂进行了互动情况调查,在调查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八个真实的典型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分析,而这些典型案例可以为新手教师,特别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生提供参考和帮助。案例从问答互动、评价反馈、话语修正、话轮转换四个方面进行了分类,针对案例中存在的缺乏积极反馈语、课堂互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地改进策略,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生课上和课后提出了建议,如: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丰富课堂互动形式、反思教学等,希望以此改善师生课堂互动效果,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笔者提出的建议和策略是否能为实习教师提供帮助,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二、加大语言输入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大语言输入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
一、研究路径 |
二、总体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
一、文化意识 |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
一、概念及内涵 |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
一、文化历史理论 |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
一、目的与原则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
一、培养理念层面 |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
三、考评机制层面 |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北海国际学校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疫情影响下的口语交际体验 |
二、现实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生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价值 |
一、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 |
二、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研究的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教育调查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一章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口语交际理论 |
一、口语与口语交际 |
二、口语交际的研究视域——视听领域的信息输入与输出 |
第二节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 |
一、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定义 |
二、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
三、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学情分析 |
第三节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交际能力理论 |
二、案例研究理论 |
第二章 北海国际学校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与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资料收集与调查设计 |
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资料的收集与选择 |
二、师生访谈的设计与开展 |
第二节 北海国际学校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
一、教师口语交际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
二、学生口语交际素养有待提高 |
第三节 北海国际学校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对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弱化 |
二、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不足 |
三、学生对口语交际认知观念的差异 |
第三章 优化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探究 |
第一节 学校必须认真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精神 |
一、强化育人观念 |
二、协调教学安排 |
第二节 教师必须提升口语交际教学能力 |
一、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研究能力 |
二、提升口语交际教学实施水平 |
第三节 学生要发挥自主能动性 |
一、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
二、积极参与小组合作 |
三、投身口语交际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 |
(二)对外汉语互动式教学研究 |
(三)对外汉语口语互动式教学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第一章 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输入假说 |
二、输出假说 |
三、互动假说 |
第二节 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 |
一、符合高级口语的教学目的 |
二、适合高级口语的教学内容 |
第三节 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形式 |
一、根据互动对象划分 |
二、根据互动形式划分 |
第二章 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问卷调查设计 |
三、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第二节 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课堂观察 |
一、课堂观察对象及步骤 |
二、课堂观察结果统计 |
第三节 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三章 提升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效果的建议 |
第一节 积极创设互动教学情境 |
一、创设真实性情境 |
二、创设趣味性情境 |
三、创设便于互动的情境 |
第二节 增强互动指令的有效性 |
一、提升指令的交际性 |
二、调整指令形式 |
三、明确指令描述 |
第三节 合理把握互动节奏 |
一、控制互动时长 |
二、把握学生情绪 |
第四节 灵活运用多种互动形式 |
一、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互动形式 |
二、动态调整互动形式 |
第五节 合理控制互动任务难度 |
一、合理控制任务描述的复杂性 |
二、科学地分层次拆分互动任务 |
三、适当增加教师互动参与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内涵的研究 |
1.3.2 关于交际能力构成的研究 |
1.3.3 关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4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口语交际 |
2.1.2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
2.1.3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二语习得理论 |
第3章 上海市Y区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调查设计 |
3.1 上海Y区基本情况 |
3.2 问卷调查设计 |
3.2.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 |
3.2.3 问卷调查的编制 |
3.2.4 问卷信效度检验 |
3.3 访谈设计 |
3.3.1 访谈对象的选择 |
3.3.2 访谈问题的设计 |
3.3.3 访谈的实施 |
3.4 课堂观察设计 |
3.4.1 课堂观察记录表设计 |
3.4.2 课堂观察记录实施 |
第4章 上海市Y区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 问卷调查的结果 |
4.2 访谈的结果 |
4.2.1 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培养重要性认识程度较高 |
4.2.2 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培养的目标界定不明晰 |
4.2.3 教师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单一 |
4.2.4 学生和班额因素共同影响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
4.2.5 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的需求和现状不匹配 |
4.3 课堂观察的结果 |
4.3.1 一年级课堂观察记录描述及分析 |
4.3.2 二年级课堂观察记录描述及分析 |
4.3.3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总体分析 |
第5章 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5.1.1 教学目标未全面落实 |
5.1.2 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
5.1.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
5.1.4 教学过程缺乏新意 |
5.1.5 教学评价不全面 |
5.2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5.2.1 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课时不足 |
5.2.2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和资源利用不充足 |
5.2.3 缺乏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 |
5.2.4 缺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
第6章 完善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建议 |
6.1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
6.1.1 课堂交往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
6.1.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
6.1.3 在教学中巧用儿歌、游戏等方式 |
6.2 充分挖掘教材及其他资源 |
6.2.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
6.2.2 钻研教材,挖掘隐性内容 |
6.2.3 吃透教材,创新教学设计 |
6.2.4 结合生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
6.3 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
6.3.1 开展理论培训,提高教师意识 |
6.3.2 开展实践培训,丰富教学方法 |
6.3.3 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学针对性 |
6.4 制定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
6.4.1 基于课标制定评价目标 |
6.4.2 基于学情确定评价维度 |
6.4.3 基于主题细化评价任务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7.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2.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课堂观察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印尼高中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 ——以《轻松学中文》和《华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理论依据和内容 |
1.3.1 研究理论依据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2章 五所高中的汉语教材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汉语教学现状与教材匹配度分析 |
2.1.1 汉语教师现状 |
2.1.2 学生群体现状 |
2.1.3 学习汉语原因 |
2.2 学生教材使用概况分析 |
2.2.1 问卷学校教材选用分析 |
2.2.2 学生教材使用整体满意度分析 |
2.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3 教师教材使用概况分析 |
2.3.1 访谈教师分布分析 |
2.3.2 教师访谈内容呈现 |
2.3.3 教师访谈结果总结 |
2.4 本章调查结果小结 |
第3章 《轻松学中文》与《华语》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 《轻松学中文》的使用情况分析 |
3.1.1 《轻松学中文》简介 |
3.1.2 编写理念及目标分析 |
3.1.3 整体编排分析 |
3.1.4 词汇分析 |
3.1.5 课文分析 |
3.1.6 语法分析 |
3.1.7 话题分析 |
3.1.8 文化项目分析 |
3.1.9 练习分析 |
3.2 《华语》的使用情况分析 |
3.2.1 《华语》简介 |
3.2.2 编写理念及目标分析 |
3.2.3 整体编排分析 |
3.2.4 词汇分析 |
3.2.5 课文分析 |
3.2.6 语法分析 |
3.2.7 话题分析 |
3.2.8 文化项目分析 |
3.2.9 练习分析 |
3.3 两本教材特色的对比总结 |
3.3.1 编写理念及目标对比分析 |
3.3.2 整体编排对比分析 |
3.3.3 词汇方面对比分析 |
3.3.4 课文方面对比分析 |
3.3.5 语法项目对比分析 |
3.3.6 话题选择对比分析 |
3.3.7 文化项目对比分析 |
3.3.8 练习对比分析 |
第4章 印尼汉语教材编写的建议 |
4.1 编写理念及目标建议 |
4.2 整体编排建议 |
4.3 词汇编写建议 |
4.4 课文编写建议 |
4.5 语法编写建议 |
4.6 话题编写建议 |
4.7 文化项目编写建议 |
4.8 练习编写建议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供学习者评估的对外汉语教材评估一览表 |
附录2 高中学生使用《轻松学中文》/《华语》调查问卷 |
致谢 |
(6)《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高校的应用研究 ——以世界语言大学和国立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使用范围广泛 |
(二)《新实用汉语课本》应用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三)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应用研究不足 |
(四)本研究具有的可行性 |
二、概念界定 |
(一)汉语教材 |
(二)汉语教材的应用 |
(三)《新实用汉语课本》的应用研究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汉语教材 |
(二)关于汉语教材的应用 |
(三)关于《新实用汉语课本》的应用 |
四、理论基础 |
(一)汉语教材编写理论 |
(二)第二语言习得 |
(三)意念-功能大纲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路线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应用历史背景 |
一、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应用历史背景 |
(一)哈国对汉语教育发展之需求 |
(二)哈国高校汉语教材可选择性有限 |
(三)《新实用汉语》教材具有不可替代性 |
第二章 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应用的理想形态 |
一、教材应用目标 |
(一)根据学段,教学方法不同 |
(二)更多采用“虚拟”教学 |
二、教材应用类型 |
(一)教教材 |
(二)用教材教 |
三、教材应用原则 |
(一)基于教材编写原则 |
(二)基于教材编制方法 |
四、教材应用过程 |
(一)基于教材构成要素与结构 |
(二)基于学生学习需求 |
五、教材应用保障 |
(一)基于教师的教学素养与能力 |
(二)基于教材教学应用管理 |
第三章 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应用现状分析 |
一、教材应用调查方案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二、教材应用调查结果 |
(一)国立民族大学教材用用调查结果 |
(二)世界语言大学教材应用调查结果 |
三、教材应用调查分析 |
(一)应用优点 |
(二)应用问题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应用策略 |
一、策略构建依据 |
(一)统一系统的制度 |
(二)学生的需求 |
(三)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 |
(四)新颖科学规范的管理 |
二、策略类型 |
(一)准备性策略 |
(二)实施性策略 |
(三)评价性策略 |
(四)管理性策略 |
三、策略应用案例 |
(一)教材准备应用案例 |
(二)教学过程应用案例 |
(三)教学管理应用案例 |
(四)教学评价应用案例 |
第五章 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应用保障 |
一、对应用准备保障 |
(一)完善《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编制 |
(二)完善配套教辅及多媒体资料编制 |
(三)政府加大教材购买的补贴力度 |
二、对应用实施的保障 |
(一)积极引进优秀师资,加强本土教师培训力度 |
(二)增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
(三)适当选用并丰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对应用评价的保障 |
(一)完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奖励教学创新行为 |
(二)评价结果的发布、跟踪及应用 |
四、对应用管理的保障 |
(一)注重针对性 |
(二)增加趣味、突出实用性 |
五、教学环境方面 |
(一)系统提升区域内汉语教学条件 |
(二)广泛对外拓展补足资源短板 |
(三)注重校园文化特质提炼与内化 |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完善教学条件 |
结语 |
一、教材使用建议 |
二、教材编写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访谈内容 |
附录2 《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在哈萨克斯坦各高校的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新实用汉语课本Ⅰ》 |
致谢 |
(7)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相关研究 |
(二)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改进的主要方法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关于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乡村小学 |
(二) 英语口语教学 |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程序 |
(一) 教学前期准备 |
(二) 课堂教学过程 |
(三) 教学效果与评价 |
三、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概况 |
(一)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 |
(二)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
(三)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
第二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维度 |
(四)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情况分析 |
(二) 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
(三) 英语口语教学时间编排情况分析 |
(四) 英语口语教学内容与实施情况分析 |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与反思情况分析 |
(六) 英语口语教学环境情况分析 |
第三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
(二)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
(三) 课堂英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
(四)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
二、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教师口语教学专业素质相对不足 |
(二) 学生英语能力层次存在差异 |
(三) 英语口语教学受重视程度低 |
(四) 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 |
(五) 乡村小学英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
第四章 改善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对策 |
一、增强师资力量 |
(一) 加强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
(二) 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
(三) 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 |
(四) 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
二、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 |
(一) 明确口语课堂教学目标 |
(二) 丰富口语课堂教学内容 |
(三) 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 |
(四) 改进教学方式趣化课堂 |
(五) 英语口语教学活动多样化 |
三、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
(一) 增加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的投入 |
(二) 优化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听说课中的实践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汉语口语教学现状研究 |
1.4.2 体演文化教学法理论研究 |
1.4.3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2 体演文化教学法理论 |
2.1 教学法的核心 |
2.1.1 “体演” |
2.1.2 “文化” |
2.2 教学法的特点 |
2.3 教学原理 |
2.4 教学模式 |
2.4.1 理论课(FACT) |
2.4.2 实践课(ACT) |
2.5 评估标准 |
3 体演文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
3.1 总体设计 |
3.1.1 研究准备 |
3.1.2 实验设计 |
3.1.3 教学反思 |
3.2 具体实施过程 |
3.2.1 理论课(FACT)的实施 |
3.2.2 实践课(ACT)的实施 |
3.2.3 成绩测试 |
3.2.4 教学案例 |
4 教学效果分析 |
4.1 口语测试评估 |
4.1.1 期中口语测试总成绩显着性分析 |
4.1.2 期末口语测试总成绩显着性分析 |
4.1.3 口语测试分项对比分析 |
4.2 体演评估 |
4.2.1 评估标准 |
4.2.2 体演得分情况 |
4.3 听力测试评估 |
4.4 问卷调查与师生访谈 |
4.4.1 问卷调查分析 |
4.4.2 学生访谈分析 |
4.4.3 教师访谈分析 |
5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5.1 问题分析 |
5.2 改进措施 |
6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 |
6.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实习教学中的师生课堂互动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数据统计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学校的选择 |
二、教师及课堂的选择 |
三、研究工具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教学理论 |
二、会话分析理论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第六节 研究综述 |
一、课堂互动理论研究 |
二、课堂互动行为观察量表研究 |
三、案例分析理论研究 |
第二章 基于FIAS的实习教学课堂互动情况调查 |
第一节 听力课 |
一、课堂观察的记录 |
二、数据分析及结果 |
(一)矩阵分析 |
(二)比率分析 |
(三)整合分析 |
第二节 口语课 |
一、课堂观察记录 |
二、数据分析及结果 |
(一)矩阵分析 |
(二)比率分析 |
(三)整合分析 |
第三节 综合课 |
一、课堂观察记录 |
二、数据分析及结果 |
(一)矩阵分析 |
(二)比率分析 |
(三)整合分析 |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教学中师生课堂互动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问答互动 |
一、指向性提问 |
(一)案例一 |
(二)案例二 |
二、展示性提问 |
(一)案例描述 |
(二)案例分析 |
(三)改进策略 |
第二节 评价反馈 |
一、负面评价反馈 |
(一)案例描述 |
(二)案例分析 |
(三)改进策略 |
第三节 话语修正 |
一、词语替换与句式变换 |
(一)案例描述 |
(二)案例分析 |
(三)改进策略 |
二、理解性修正 |
(一)案例描述 |
(二)案例分析 |
(三)改进策略 |
第四节 话轮转换 |
一、小组活动 |
(一)案例描述 |
(二)案例分析 |
(三)改进策略 |
二、生生互动 |
(一)案例描述 |
(二)案例分析 |
(三)改进策略 |
第四章 基于教学案例的师生互动研究思考 |
第一节 结果分析 |
一、缺乏积极反馈语 |
二、课堂互动形式单一 |
三、未遵循“以学生为中心” |
四、缺少可理解性输出和输入 |
五、课堂互动过程欠缺管理与控制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备课不充分 |
二、欠缺教学经验 |
三、教师专业理论基础薄弱 |
四、未掌握课堂互动策略 |
第三节 建议 |
一、对汉教专业硕士实习生课上的建议 |
(一)加大学生语言输出 |
(二)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
(三)丰富课堂互动形式 |
二、对汉教专业硕士实习生课后的建议 |
(一)强化理论学习 |
(二)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式 |
(三)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
(四)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学技能 |
三、其他 |
(一)注意角色转变 |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
(四)考取汉语教师资格证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价值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加大语言输入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北海国际学校初中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研究[D]. 王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互动式教学研究[D]. 马欣悦.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4]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D]. 高雯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印尼高中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 ——以《轻松学中文》和《华语》为例[D]. 周敏敏.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6]《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高校的应用研究 ——以世界语言大学和国立民族大学为例[D]. 阿依江(Khungshan Aizhan). 西南大学, 2020(05)
- [7]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D]. 赵琪. 扬州大学, 2020(01)
- [8]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听说课中的实践及效果分析[D]. 夏华腾. 暨南大学, 2020(04)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实习教学中的师生课堂互动案例研究[D]. 王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