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缫生产及质量管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松,李永平,陈啸云,罗坤[1](2015)在《“一带一路”机遇下云南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云南是"东桑西移"重点地区,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总体上呈现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云南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具有地理、气候、政策、文化、市场、地缘和技术服务优势,"一带一路"战略、"东桑西移"战略和云南桥头堡建设为云南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分析认为云南需要充分发挥云南蚕桑丝绸产业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产业内部的潜在能力,完善政策体系和产业发展体制,打造产业集群和品牌;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挖掘纯朴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与茧丝绸产业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推进茧丝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重振西南丝绸之路辉煌。
陈啸云[2](2013)在《云南山区蚕桑产业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云南加快发展困难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没有山区的快速发展,就不会有全省的又好又快发展,没有山区的小康就不会有全省的小康。因此,山区的发展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蚕桑产业是传统的产业,也是的新兴产业,蚕桑产业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使其在山区开发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三农问题”、山区发展和蚕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则是一个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山区蚕桑产业的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云南山区蚕桑产业时,更多是从云南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云南省种植业其它产业的发展经验,参考其他省份部分学者的研究,通过SWOT分析方法这一科学的研究法,对云南山区蚕桑产业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因素作了客观的分析,并通过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证明蚕桑产业在云南山区具有较好的产业优势和蚕桑生产技术的成熟度对山区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优越地理和气候条件,积极打造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引导作用,推动云南山区蚕桑产业发展;加强山区蚕桑产业基础建设投入;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云南山区蚕桑产业基础建设;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做好产业规划,合理布局;走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打造产业化集群和打造文化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12条对策。并提出了提高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广大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改善生产基础条件;扶持和培育好龙头企业,构建茧丝绸企业集群;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山区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山区蚕业的产量和质量等6条政策建议。以期对云南山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卢霞[3](2013)在《灰理论在缫丝质量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利用灰理论找出影响缫丝质量中的清洁、洁净的主要因子,并根据找出的因子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对生丝与绸面上的疵点进行观察,发现绸面上肉眼可以看到的疵点与生丝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疵点形态是可以对应的,其中环纇、糙纇占80%之多,均为“8”字形重叠。进一步探索“8”字形的形成,发现茧层内中外层差异在于“8”字形重叠程度不统一,外层排列疏松,内层排列紧密;再通过模拟现有煮茧机煮茧吐水观察,发现下半颗蚕茧吐水,而上半颗蚕茧未吐水,吐水位置不同导致膨润度不一样,导致层内位置煮熟度差异。层内层间差异均导致生丝的清洁、洁净问题。其次针对影响清洁、洁净因素众多的现象,运用灰理论中灰关联分析,求得影响清洁、洁净关联度大的因子:为上车率、渗透温度、出口温度、在生产的过程中挑出次茧、调整部一温度、调整部三温度。鉴于灰理论仅能求出关联度的大小而不能优选工艺参数,再进行正交试验来验证试验显着性并优选工艺参数。发现,调整部一的温度对清洁的影响显着,优选80℃;调整部一温度、调整部三温度、pH值对洁净成绩影响显着,各选择80℃,40℃,pH6.8为最优参数。最后从设备方面入手,设计除糙装置提高清洁、洁净成绩,根据茧丝的直径和运动轨迹以及除糙装置安装的便利性,决定除糙装置的形态和具体尺寸。
阎思进,毕海忠[4](2012)在《考察:印度茧丝质量管理与检验技术》文中指出应印度中央丝绸委员会(CENTRAL SILK BOARD INDIA,简称CSB)高级研究员奈尔博士(Dr.K.Sashindran Nair)的邀请,中国纤维检验局考察团于2012年1月赴印度对其蚕丝绸产业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在印度期间,中国纤维检验局考察团先后参观访问了印度中央丝绸委员会(CSB)孟买办事处、希玛增卡.
杨仁宽,许冠钧,余荣峰,徐向宏,陈田飞,徐新权[5](2011)在《淳安县蚕桑产业现状和“十二五”发展对策》文中提出"十一五"期间,淳安县的蚕桑产业发展又快又好,已成为促进淳安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十二五"期间,将依靠产业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在创新产业管理机制、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等保障措施的引领下,通过桑园基地、蚕业基础设施建设,种子种苗工程实施,及2个"中心"的建设,推动淳安县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黄继伟[6](2009)在《双宫丝特征及生产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回归大自然的时尚影响下,双宫丝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走俏。然而,由于双宫丝缫丝技术长期以来比较落后,存在着双宫丝特征不明显,自动化程度低、缫丝损耗大等问题。为此,需要对双宫丝特征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对其生产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本课题针对双宫丝缫丝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对双宫丝缫丝原料茧(双宫茧及单次茧)的茧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后认为,双宫茧茧型大且极不统一,茧层厚且组织松软,导致双宫茧渗透吸水多且粒间差异大。通过渗透时提高真空渗透器的真空度、在渗透水中使用渗透剂可以改善其渗透吸水性能,进而改善其渗透不匀和粒间差异大的问题,煮茧缫丝时使用化学助剂或提高缫丝汤温可以改善其解舒,减少缫丝落绪。然后,通过单粒双宫茧试缫,观察双宫茧离解过程中的断裂及双宫丝特征形成的过程,建立双宫茧缫丝离解模型,通过观察与分析后认为,双宫丝特征的形成与双宫茧茧层内的两根茧丝在离解时相互纠缠拉起或茧丝不依次离解造成有关。再次,为了增多双宫丝特征的数量,我们采用了在双宫丝缫丝原料茧中添加鲜双宫茧的办法来实现对双宫丝特征数量的控制,并通过正交实验及分析可以知道,鲜双宫茧的添加比例、煮茧时使用化学药剂、多次煮茧对提高双宫丝特征数量影响显着。最后,从缫丝机械的角度对双宫丝特征及生产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新型自动缫丝机对提高双宫丝特征,保证双宫丝产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小英[7](2008)在《煮茧工艺快速优选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0.618法和拉丁方法优选煮茧工艺设计进行了试验和分析,指出拉丁方法可达到快速优选煮茧工艺设计的目的。
俞海峰[8](2008)在《自动缫制丝工艺设计及其CAD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对高品质生丝的需求增加,要求企业在提高生丝产量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提高生丝的质量。要做到产量与质量互不冲突,不仅要做好缫丝现场控制,而且还要做好产前的预测和设计。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制丝机械也在不断的改进,所以自动缫制丝工艺设计办法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本课题的研究正是从这一实际出发,首先探讨了现行自动缫制丝工艺设计办法与实际控制的差距,并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在控制生丝纤度偏差方面,提出了新的绪下粒符控制样本设计方法和基于绪下粒符控制样本的对比平均调整设备法,来检验和保证生丝纤度控制机构的准确性,以提高生丝的纤度成绩。计算新绪下粒符控制样本需要保证茧丝纤度拟合和五色茧分层的准确性,因此本文提出了用线性项和非线性项分离的方法来拟合茧丝纤度曲线,其中非线性项用正交正弦函数基来拟合,提高了茧丝纤度拟合的精度和正确性,并且还提出了利用中心对称延拓的方法来预测茧丝纤度曲线两端点处的数据;对于五色茧层状态的分层则提出了借鉴模糊数学中择近原则进行分层的方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用人眼分层的误差。在设计自动缫台时产量方面,认为可以先进行自动缫车速的初步最大化设计,然后再根据生丝等级要求的允许最大每绪每分添绪次数和允许变化长度对自动缫车速进行修正,最后得到最优自动缫车速。在茧原料消耗方面,认为用平均茧丝长、平均茧丝纤度和粒茧平均落绪次数来预测解舒缫折递增率可以提高生产设计缫折的精度,并提出了购买预测缫折的设计方法。最后根据以上提出的一些新的工艺设计方法和已有的工艺设计方法,采用Visual Basic和LabVIEW软件开发程序,混合编制了自动缫制丝工艺设计CAD系统,有效的提高了自动缫制丝工艺设计的效率和准确率。
俞海峰,胡征宇,黄继伟[9](2007)在《自动缫生产缫折的预测和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从理论和数据上分析了实际生产中缫折和茧层率、解舒率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它们的计算表达式。方便制丝企业对茧质的评判,同时使缫折设计的精度得到了提高。
杨子君,曹群益[10](2006)在《南充缫丝行业如何走出困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自动缫生产及质量管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缫生产及质量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山区蚕桑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山区发展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山区发展研究现状 |
1.2.3 山区蚕桑发展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云南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
2.1 产业界定 |
2.2 云南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
2.2.1 概况 |
2.2.2 云南省蚕桑产业组织情况 |
2.2.3 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变迁 |
第三章 云南山区蚕桑产业的 SWOT 分析 |
3.1 SWOT 分析方法 |
3.2 云南山区蚕桑产业的优势因素(STRENGTHS) |
3.2.1 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 |
3.2.2 行业优势 |
3.2.3 市场和地缘优势 |
3.2.4 蚕桑产业发展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
3.2.5 已具备一定的产前、中、后的技术和服务条件 |
3.2.6 从农户到政府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 |
3.3 云南山区蚕桑产业的劣势因素(WEAKNESS) |
3.3.1 基础建设不足 |
3.3.2 管理体制不顺 |
3.3.3 蚕桑产业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经营秩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
3.3.4 蚕桑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投入不足,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 |
3.3.5 蚕桑企业综合实力弱,缺乏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意识 |
3.3.6 蚕桑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
3.4 云南山区蚕桑产业的机遇因素(OPPORTUNITY ) |
3.4.1 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的历史机遇 |
3.4.2 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机遇 |
3.4.3 云南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 |
3.5 云南山区蚕桑产业的威胁因素(THREATS) |
3.5.1 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
3.5.2 其他省市蚕桑产业的竞争 |
3.5.3 其他产业的竞争 |
第四章 典型案例分析 |
4.1 典型案例的选择 |
4.1.1 昆明市禄劝县九龙镇教务营村基本情况 |
4.1.2 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新城村瓦谷箐组基本情况 |
4.2 调查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昆明市禄劝县九龙镇教务营村结果与分析 |
4.3.2 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新城村瓦谷箐组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云南山区蚕桑产业的发展对策分析 |
5.1 充分发挥云南山区蚕桑产业的资源优势 |
5.1.1 充分利用优越地理和气候条件,积极打造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
5.1.2 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引导作用,推动云南山区蚕桑产业发展 |
5.2 充分挖掘产业内部的潜在能力 |
5.2.1 加强山区蚕桑产业基础建设投入 |
5.2.2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
5.2.3 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
5.2.4 加大科技扶持力度 |
5.2.5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
5.3 完善政策体系和产业发展体制 |
5.3.1 加强云南山区蚕桑产业基础建设 |
5.3.2 完善产业支持政策 |
5.3.3 做好产业规划,合理布局 |
5.4 打造产业集群和品牌 |
5.4.1 走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重点打造云南山区蚕桑产业集群 |
5.4.2 实施“走出去”战略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6.1 提高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
6.2 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广大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 |
6.3 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改善生产基础条件 |
6.4 扶持和培育好龙头企业,构建茧丝绸企业集群 |
6.5 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山区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
6.5.1 严格实行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 |
6.5.2 严格规范市场准入 |
6.6 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山区蚕业的产量和质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灰理论在缫丝质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对缫丝清洁、洁净的研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蚕丝清洁、洁净形成的研究 |
2.1 生丝清洁、洁净的研究 |
2.1.1 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步骤 |
2.1.2 实验结果 |
2.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 蚕丝丝缕结构形成的研究 |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准备 |
2.2.2 实验步骤 |
2.2.3 实验结果 |
2.2.4 实验结果分析 |
2.3 煮茧对清洁、洁净的影响 |
2.3.1 试验材料的准备与步骤 |
2.3.2 实验结果 |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灰理论对清洁洁净影响因子的研究 |
3.1 灰理论、模糊理论、概率的对比 |
3.2 灰理论的概念 |
3.2.1 灰色关联分析 |
3.2.2 灰理论的计算步骤 |
3.3 灰理论计算清洁、洁净 |
3.3.1 原料的准备和实验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3.3 实验数据的分析 |
3.4 用 Visual Basic 对灰理论编程 |
3.4.1 VB 概念 |
3.4.2 Visual Basic 6.0 的编程程序计算灰理论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工艺上提高清洁洁净的方法 |
4.1 正交实验设计 |
4.1.1 原料的准备与实验方法 |
4.1.2 实验数据 |
4.1.3 实验结果的正交分析 |
4.2 实验结果的讨论 |
4.3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设备上提高清洁洁净的设想 |
5.1 丝故障 |
5.2 除糙装置的具体设计 |
5.2.1 槽宽的设计 |
5.2.2 槽形的设计 |
5.2.3 整体的设计 |
5.2.4 尺寸标注 |
5.2.5 建模成形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件 |
致谢 |
(5)淳安县蚕桑产业现状和“十二五”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十一五”蚕桑产业建设现状 |
1.1 蚕桑生产连年增长 |
1.2 蚕茧质量稳步提高 |
1.3 蚕农收入大幅增加 |
1.4 区域规模效益显着 |
1.5 良种工程稳步推进 |
1.6 蚕桑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
1.7 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 |
2 “十二五”蚕桑产业建设的基础和发展机遇 |
2.1 产业基础 |
2.1.1 自然条件优越 |
2.1.2 蚕业基础稳固 |
2.1.3 政府高度重视 |
2.1.4 产业机制完善 |
2.1.5 基础设施配套 |
2.2 发展机遇 |
3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
3.1 指导思想 |
3.2 基本原则 |
3.2.1 园区示范, 重点推进 |
3.2.2 强化服务, 订单链接 |
3.2.3 科技创新, 引领发展 |
3.2.4 标准生产, 品牌经营 |
3.3 建设目标 |
4 “十二五”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
4.1 接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抓桑园基地建设 |
4.2 立足长远发展 抓基础设施建设 |
4.2.1 蚕桑科技研发大楼建设 |
4.2.2 设施蚕业建设 |
4.2.3 收烘配套设施建设 |
4.3 立足种业提升 抓种子种苗工程 |
4.3.1 桑苗繁育与推广 |
4.3.2 蚕品种繁育与推广 |
4.4 立足科技兴蚕 抓“两个中心”建设 |
4.4.1 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
4.4.2 市级桑蚕丝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 |
5 保障措施 |
5.1 创新产业管理机制 保障产业协调发展 |
5.1.1 行业管理目标化 |
5.1.2 技术服务责任化 |
5.1.3 生产经营订单化 |
5.2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
5.2.1 加快组建蚕桑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 |
5.2.2 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 |
5.3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助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
5.4 坚持蚕桑科技创新 引领蚕桑产业发展 |
(6)双宫丝特征及生产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双宫丝生产技术研究概况 |
1.2.1 双宫丝缫丝工艺及技术的概述 |
1.2.2 双宫丝缫丝设备概述 |
1.2.3 双宫丝缫丝工艺及设备的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双宫茧的特点及其渗透吸水性能 |
2.1 双宫茧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
2.2 双宫茧的渗透吸水性能特点 |
2.2.1 不同真空度下双宫茧与单茧茧层吸水性能的对比分析 |
2.2.2 水温和渗透剂对茧层吸水的影响 |
2.2.3 双宫茧与单茧茧体吸水性能对比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宫茧的缫丝分析 |
3.1 实验 |
3.1.1 实验仪器与材料的准备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数据 |
3.2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3.3 本章结论 |
第4章 双宫茧茧丝离解分析 |
4.1 双宫茧茧丝离解分析 |
4.1.1 茧丝离解的力学分析 |
4.1.2 双宫茧茧丝离解过程分析 |
4.2 茧丝张力大小的测定 |
4.2.1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结论 |
4.3 本章结论 |
第5章 广西双宫丝缫丝工艺新探 |
5.1 双宫丝缫丝工艺流程的讨论 |
5.2 添加鲜双宫茧前后双宫丝特征数量变化的对比分析 |
5.2.1 实验 |
5.2.2 实验数据与分析 |
5.3 不同鲜双宫茧煮茧次数对双宫丝特征的影响 |
5.3.1 实验 |
5.3.2 实验数据与分析 |
5.4 对双宫丝特征定型有影响的多因素正交实验 |
5.4.1 正交实验设计 |
5.4.2 原料准备与实验步骤 |
5.4.3 实验数据 |
5.4.4 实验结果的正交分析 |
5.4.5 实验结果的讨论 |
5.5 自动缫丝添加鲜双宫茧的实验与分析 |
5.5.1 原料准备与实验步骤 |
5.5.2 实验数据 |
5.5.3 实验数据分析 |
5.6 本章结论 |
第6章 双宫丝自动缫丝设备与双宫丝特征 |
6.1 双宫丝自动缫丝机概述 |
6.2 索理绪机构 |
6.2.1 索绪机构 |
6.2.2 理绪机构 |
6.3 纤度控制机构 |
6.3.1 纤度感知器 |
6.3.2 双捞给茧机 |
6.4 新型停添装置 |
6.5 免穿式集绪器 |
6.6 接绪装置与绪下茧流失防止装置 |
6.7 落绪茧捕集装置 |
6.8 缫丝汤加温和缫丝槽保温装置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8)自动缫制丝工艺设计及其CAD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生丝质量控制研究概况 |
1.2.1 自动缫丝机更新换代的历史过程 |
1.2.2 自动缫制丝工艺和管理理论的研究情况 |
1.2.3 制丝工艺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茧丝纤度曲线的拟合和预测 |
2.1 茧丝纤度曲线数学模型的研究概况 |
2.2 线性函数和非线性函数的确定 |
2.2.1 线性函数的确定 |
2.2.2 非线性函数的确定 |
2.3 茧丝纤度曲线的标准化和预测 |
2.3.1 茧丝纤度曲线的标准化 |
2.3.2 茧丝纤度曲线的预测 |
2.4 新数学模型的拟合效果验证 |
2.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4.2 试验数据 |
2.4.3 纤度曲线拟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绪下粒符控制样本的设计 |
3.1 现行绪下粒符控制样本设计办法的改进与创新 |
3.1.1 现行绪下粒符控制样本设计办法改进的部分 |
3.1.2 现行绪下粒符控制样本设计办法创新的部分 |
3.1.3 现行绪下粒符控制样本设计办法的不足 |
3.2 新绪下粒符控制样本设计方法的探讨 |
3.2.1 现行绪下粒符控制样本工艺设计问题的解决途径 |
3.2.2 新绪下粒符控制样本设计计算方法 |
3.2.3 绪下粒符控制样本可操作性转化 |
3.3 基于绪下粒符控制样本的对比平均调整设备法 |
3.4 新绪下粒符控制样本设计办法的实践检验和商检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茧层状态分层的数字化识别 |
4.1 利用人的感官对茧层状态进行区分 |
4.2 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择近原则对茧层状态进行区分 |
4.2.1 茧层状态形成原理分析 |
4.2.2 茧层状态纤度和分界点特征统计 |
4.2.3 茧层状态的模糊识别 |
4.3 数字化识别方法试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缫车速设计的新思路 |
5.1 现行自动缫车速设计和每绪每分添绪次数设计方法分析 |
5.1.1 现行每绪每分添绪次数设计方法分析 |
5.1.2 现行自动缫车速设计方法分析 |
5.2 初步设计自动缫车速最大值 |
5.2.1 车头供正绪茧能力对自动缫车速的影响 |
5.2.2 万米吊糙对自动缫车速的影响 |
5.3 自动缫车速的调整和确定设计 |
5.4 新自动缫车速设计方法的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动缫生产缫折的预测和设计 |
6.1 当前生产缫折设计方法概述 |
6.2 解舒缫折和生产缫折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
6.3 预测解舒缫折递增率精度的对比 |
6.4 购买预测缫折的设计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自动缫制丝工艺设计CAD 系统的研究 |
7.1 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
7.1.1 VB 的相关介绍 |
7.1.2 LabVIEW 的相关介绍 |
7.2 VB 与LABVIEW 混合编程的实现 |
7.2.1 VB 调用LabVIEW 生成的可执行文件 |
7.2.1.1 LabVIEW 中VI 的设置 |
7.2.1.2 VI 编译成可执行文件 |
7.2.1.3 在VB 中调用可执行文件 |
7.2.2 VB 调用LabVIEW 生成的动态链接库文件 |
7.2.2.1 VB 和LabVIEW 之间的参数传递 |
7.2.2.2 VI 编译成动态链接文件 |
7.2.2.3 在VB 中调用动态链接文件 |
7.3 自动缫制丝工艺设计CAD 系统总体框架 |
7.4 主要程序流程图 |
7.5 主要程序模块代码 |
7.6 部分程序界面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南充缫丝行业如何走出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1 南充缫丝业面临的问题 |
1.1 分户养蚕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1.2 缫丝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 |
1.3 产品流向单一,市场开拓不力 |
1.4 技术管理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2 应对措施 |
2.1 创建优质蚕桑基地,形成和谐的茧丝产业链 |
2.2 扶持重点企业,增强产业实力 |
2.3 加强市场营销工作,建立稳定的市场网络 |
2.4 坚持以人为本,稳定员工队伍 |
四、自动缫生产及质量管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机遇下云南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分析[A]. 陈松,李永平,陈啸云,罗坤. “一带一路”战略与蚕丝行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2]云南山区蚕桑产业发展分析[D]. 陈啸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3]灰理论在缫丝质量中的应用[D]. 卢霞. 苏州大学, 2013(S2)
- [4]考察:印度茧丝质量管理与检验技术[J]. 阎思进,毕海忠. 中国纤检, 2012(11)
- [5]淳安县蚕桑产业现状和“十二五”发展对策[J]. 杨仁宽,许冠钧,余荣峰,徐向宏,陈田飞,徐新权. 中国蚕业, 2011(03)
- [6]双宫丝特征及生产方法的研究[D]. 黄继伟. 苏州大学, 2009(09)
- [7]煮茧工艺快速优选设计[J]. 王小英. 丝绸, 2008(09)
- [8]自动缫制丝工艺设计及其CAD系统的研究[D]. 俞海峰. 苏州大学, 2008(11)
- [9]自动缫生产缫折的预测和设计[J]. 俞海峰,胡征宇,黄继伟. 丝绸, 2007(08)
- [10]南充缫丝行业如何走出困境[J]. 杨子君,曹群益. 四川丝绸,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