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油“百日苗”栽培及人工栽培技术

云南油“百日苗”栽培及人工栽培技术

一、云南油杉“百日苗”培育及人工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阚丹妤,范军,马骏[1](2021)在《昆明市造林绿化树种选择与应用》文中提出通过研究分析昆明市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的人工造林树种选择及适应性、森林植被及古树资源代表性树种等,选出适宜昆明市的造林绿化树种45种,并就推荐树种的应用范围提出建议。

张辉红[2](2018)在《中国西南地区四种松树火适应性状与生态适应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我国西南地区四种主要的松属植物,云南松、思茅松、高山松和马尾松为研究对象,调查区域包括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和安徽等5个省的18个市(县、乡),共计18个样点。对四种松树的火适应性状进行了采集和测量,对比分析了四种松树各性状之间的差异。根据四种松属植物对各自分布区不同火状况而形成的火适应性状,以及火适应生活史对策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讨论及分析其对应的火适应生活史对策类型。最后,结合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探讨了火因子作为一种进化驱动因子在西南地区对这四种松树进化和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初步得出以下结果:(1)四种松树的相对树皮厚度分别为1.50±0.62mm·cm-1、1.04±0.53mm·cm-1、1.15±0.43mm·cm-1和0.97±0.39mm·cm-1。其中,云南松的相对树皮厚度最大,高山松的次之,思茅松和马尾松的最小。云南松球果延迟开放度为29.03±25.05%,在思茅松、高山松和马尾松调查样地中只有极个别的个体存在延迟开放,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四种松树的枝下高比例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枝下高比例分别为13.53±8.61%、16.90±11.33%、11.68±10.84%和25.57±15.77%。四种松树针叶长径比有显着差异,思茅松针叶长径比>云南松>马尾松>高山松。四种松树的翅载力分别为178.35±39.33g·m-2、198.94±49.45g·m-2、201.35±57.11g·m-2和165.03±49.58g·m-2。云南松、高山松和马尾松种子具有热冲击效应,思茅松种子没有明显热冲击效应。当处理为150℃、1min时,四种松树都存在一定的萌发率,分别为72±7.58%、54.50±11.89%、80.74±5.00%和82.79±9.89%。云南松两年幼苗的高生长显着低于其它三种松树幼苗。(2)云南松火适应生活史对策是火耐受和火依赖的中间类型;思茅松和马尾松具有相同的火适应生活史对策,即火耐受型;高山松是火耐受偏火依赖型。(3)部分火适应性状与火险等级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相对树皮厚度、延迟开放度以及木材密度与火险等级之间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翅载力与火险等级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两年幼苗株高与火险等级之间具有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4)聚类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四种松树先是被明显的分为两支。云南松和高山松分为一支,火适应性状特征表现为厚树皮、宿存年限长、外皮占比大。思茅松和马尾松分为一支,火适应性状特征表现为薄树皮、宿存年限短、林下枝自疏、外皮占比小。四个种存在明显的火适应性状的生态分化,种间的火适应性状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各自分布区火状况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松树火适应性状与分布区火状况关系密切,火在西南地区云南松、思茅松、高山松和马尾松的进化与分布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四种松树对各自分布区火状况形成了相应的火适应生活史对策。云南松火适应生活史对策是火耐受和火依赖的中间类型;思茅松和马尾松为火耐受型;高山松是火耐受偏火依赖型。

霍冬芳[3](2017)在《火对云南松种内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云南松的三个变种:云南松(原变种)(Pinus.yunnanensisvar.yunnanensis)、细叶云南松(变种)(P.yunnanensis var.tenuuifolia)和地盘松(变种)(P.yunnanensisvar.pygmaea)为研究对象,在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及云贵川交界处,共计27个县区,开展了火适应性状的野外调查采样,对比分析三个物种火适应性状的差异,结合其自然分布区域的气候特点分析各个物种内部火适应性状间的权衡关系,讨论其对火生境的适应策略,进一步探讨火对云南松种内分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松、细叶云南松和地盘松主要的火适应性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云南松的相对树皮厚度最厚为1.43±0.50mm/cm,针叶、球果的延迟开放度、萌生能力和种子热冲击效应均居于中间,普遍存在自然整枝现象。细叶云南松的针叶最长25.96±2.90cm,枝下高比例值最大为0.51±0.16,而萌生能力,种子热冲击效应、球果宿存程度和相对树皮厚度在三个变种中最弱。地盘松萌生能力最强,球果延迟开放度最高为43.05%,热冲击效应明显,相对树皮厚度居于中间0.97±0.539 mm/cm,地盘松的针叶长度最短17.92±3.80cm。(2)云南松对火生境的适应策略,偏向火耐受型和火依赖的中间型,即频繁发生地面火,但火未到达林冠,快速烧完林下的掉落物,热和烟对球果开放及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细叶云南松对火生境的适应策略偏向火耐受型,即频繁发生地面火,快速燃烧掉林下的可燃物,但很少形成林冠火。地盘松对火生境的适应策略,偏向火依赖,即遭遇林冠火,保留下端分支,使火可以到达林冠,但有一些机制可以在火后快速恢复。(3)火对云南松的种内的分化有重要影响,云南松和地盘松是生长型的不同,生境气候条件基本一致,其性状差异可能由于生境差异致使林火发生状况不同,进而导致产生了分化。而细叶云南松和云南松是气候型的不同,其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不同,导致火发生的风险不同,但火对细叶云南松种群的影响没有其他两个变种强烈。林火在云南松种内分化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云南松(原变种)、细叶云南松和地盘松的形成是对火状况差异的一种生态适应,云南松三个变种松林对林火有着不同的适应对策,建议制定森林防火措施及火后管理时应分别制定不同的策略,不可一概而论。

刘觉醒,袁丽萍,史庆伟,赵秦龙[4](2016)在《昆明西山云南油杉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文章以昆明西山17a生云南油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干解析,确定各树龄时的树高和胸径,以及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找出该区域云南油杉人工林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胸径和树高的总生长量总是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17a是均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分别为17.6cm和18.8m;胸径和树高的连年生长量总体是先增加而后下降,5a是都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为1.8cm和1.6m;胸径和树高的平均生长量先是增加后基本稳定。

韦秋思[5](2015)在《雅长林场中山区铁坚油杉天然种群特征及碳储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广西雅长林场中山区的铁坚油杉天然纯林和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法、标准样方收获法分析了铁坚油杉的生长规律、大小级、树高级、年龄级等种群特征及演变趋势,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铁坚油杉种群的生物量,估算了铁坚油杉种群的碳储量,为雅长林场中山区铁坚油杉种群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层的铁坚油杉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为14.24m、33.19cm和0.4761 m3。树高和胸径快速生长期分别为1-12a和6-11a,连年生长曲线与平均生长曲线相交于14-15a。材积连年生长量在26a达到最大值0.0298 m3·a-1,之后逐渐降低。(2)铁坚油杉纯林内尽管有较多1级幼苗(多为1年生幼苗),但2级和3级的幼树较少,与乔木层透光度低有关。而铁坚油杉混交林以1级、3级、4级等为主,分别占18.85%、26.05%、43.95%,其幼苗和幼树能正常生长,与混交林林内透光度相对偏大有关。(3)铁坚油杉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天然纯林表现为中衰型,天然混交林则表现为增长型或者介于增长型和稳定型之间。(4)在铁坚油杉纯林和混交林中,乔木层中的铁坚油杉种群生物量分别为122.70 t/hm2、 54.76 t/hm2,纯林的种群生物量明显大于混交林的。铁坚油杉纯林和混交林的铁坚油杉种群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上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根兜>侧根,生物量比率依次为(纯林)43.61%、33.40%、8.92%、8.13%、3.85%、2.09%,混交林:43.92%、33.20%、8.98%、8.03%、3.92%、1.93%。(5)乔木层铁坚油杉不同器官碳含量平均值在464.91-512.62g/kg之间。纯林和混交林中,乔木层的铁坚油杉种群碳储量分别为61.77t/hm2和28.94 t/hm2,前者是后者的2.13倍。

土小宁,梁月,杨松,徐楠,王丹[6](2015)在《云南省高效水土保持植物开发与利用》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4%,只有充分发挥当地植物资源优势,结合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充分发挥高效水土保持植物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特点,进而达到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双赢目的,最终为实现"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提供有力保障。

李小双,赵安娜,党承林,彭明春[7](2013)在《昆明西山云南油杉针阔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及其更新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揭示现存云南油杉混交林的稳定性和演替趋向,采用标准样地设置法研究了昆明西山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针阔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群落垂直结构较为复杂,乔木上层主要是云南油杉,个体数量不多;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和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分布在群落乔木中层以下;在乔木中、下层中云南油杉植株较多,但大多为枯立、断梢或生长不良的植株.云南油杉的幼苗和幼树在林下层更新不足,云南油杉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然而,滇青冈和高山栲个体径级分布为连续分布,且通过实生繁殖和萌生繁殖2种方式进行更新,主要以萌生苗方式更新,使其具有很大的"幼苗库",为其更新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南油杉种群极有可能被滇青冈或高山栲种群所取代,混交林将会演化为以滇青冈或高山栲为建群种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王国祥,楚永兴[8](2013)在《怒江山茶种子育苗技术》文中指出阐述怒江山茶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种子采集、贮藏、容器苗培育及管理技术。

邓媛媛[9](2013)在《景谷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文中研究表明

牟凤娟,戴兴芬,马士祝,邓长仙[10](2013)在《珍稀植物蓑衣油杉濒危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对云南特有珍稀植物蓑衣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var.pendula)的地理分布、自然生境概况及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等种群特性进行研究,并掌握其形态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及种子散布和萌发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蓑衣油杉在云南省华宁县主要分布于平地和吗哒等山区村寨周边地区;现有蓑衣油杉自然居群均为小种群,高群集分布,年龄结构不合理,种群处于相对不稳定阶段;虽然种子的种翅特征利于远距离传播,但可育种子产率极低,种子向幼苗难以转化使其有性生殖受阻,生活史趋于断裂,是最终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内因之一;自然生境的严重破坏、成年植株的过度采挖对蓑衣油杉种群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也是造成部分野生种群个体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外因。本文还针对蓑衣油杉的濒危机制提出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措施。

二、云南油杉“百日苗”培育及人工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油杉“百日苗”培育及人工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市造林绿化树种选择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时期人工造林树种选择及适应性分析
    1.1 树种选择及应用情况
    1.2 树种适应性分析
2 森林植被类型及构成
    2.1 森林植被主要类型
    2.2 森林植被主要构成树种
3 古树资源及主要树种
    3.1 古树资源
    3.2 古树主要树种构成
4 造林绿化树种选择及应用
    4.1 选择原则
        4.1.1 乡土树种为主,适当补充外来树种
        4.1.2 适应性强,适宜困难立地条件
        4.1.3 生态效益为主,突出森林生态功能
        4.1.4 满足多树种配置,营建混交林
    4.2 造林树种选择结果
    4.3 造林树种应用
5 结语

(2)中国西南地区四种松树火适应性状与生态适应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火与植物进化的相关研究
    1.2 火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
    1.3 火与松属植物进化的相关研究
    1.4 松属植物火适应生活史对策和火进化系统树的相关研究
    1.5 论文选题依据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树皮厚度的调查和测量
        2.2.2 球果宿存情况、开闭状态的调查和测量
        2.2.3 球果采集及球果大小、干重的测量
        2.2.4 球果鳞片松脂含量的测定
        2.2.5 种子大小、种子质量、种翅长宽和面积、狭长度、翅载力的测量及计算
        2.2.6 针叶的采集及长度、直径的测量
        2.2.7 种子热冲击效应的测定
        2.2.8 木材密度和林下枝自疏的调查和计算
        2.2.9 幼苗生长的调查和测量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松树调查样点火气候特征的分析
    3.2 树皮特性的比较
        3.2.1 四种松树胸径与树皮厚度的关系
        3.2.2 四种松树相对树皮厚度的比较
        3.2.3 四种松树内、外树皮占总树皮厚度比例的比较
    3.3 球果性状的比较
        3.3.1 四种松树球果长度的比较
        3.3.2 四种松树球果直径的比较
        3.3.3 四种松树球果长径比的比较
        3.3.4 四种松树球果干重的比较
        3.3.5 球果鳞片松脂含量的比较
    3.4 球果延迟开放特性的比较
        3.4.1 四种松树球果延迟开放度的比较
        3.4.2 四种松树球果宿存年、延迟年和球果延迟开放树占比的比较
    3.5 木材密度和林下枝自疏的比较
        3.5.1 木材密度的比较
        3.5.2 林下枝自疏的比较
    3.6 针叶性状的比较
        3.6.1 四种松树针叶长度和针叶直径的比较
        3.6.2 四种松树针叶长度与针叶直径比值的比较
    3.7 种子和种翅性状的比较
        3.7.1 种子长度和直径的比较
        3.7.2 种子质量的比较
        3.7.3 种翅长度、宽度和面积的比较
        3.7.4 种翅狭长度和翅载力的比较
    3.8 种子热冲击的比较
        3.8.1 云南松种子热冲击效应
        3.8.2 思茅松种子热冲击效应
        3.8.3 高山松种子热冲击效应
        3.8.4 马尾松种子热冲击效应
        3.8.5 四种松树热冲击效应指数的比较
    3.9 幼苗生长状况的比较
        3.9.1 四种松树100d幼苗生长性状的比较
        3.9.2 四种松树100d幼苗生物量的比较
        3.9.3 四种松树两年幼苗株高的比较
    3.10 部分火适应性状与火险等级之间的关系
        3.10.1 相对树皮厚度与火险等级的关系
        3.10.2 延迟开放与火险等级的关系
        3.10.3 两年幼苗株高与火险等级的关系
        3.10.4 木材密度与火险等级的关系
        3.10.5 翅载力与火险等级的关系
    3.11 火适应性状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3.11.1 火适应性状主成分分析
        3.11.2 火适应生活史对策类型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11.3 火适应性状聚类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四种松树火适应生活史对策类型及其适应意义
        4.1.2 火因子对我国西南地区四种松属植物进化和分布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火对云南松种内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火对植物进化的影响
    1.2 火对松属物种进化的影响
    1.3 云南松种内分化
    1.4 云南松与火关系的研究
    1.5 论文选题依据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区域概况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地的选择及气象资料数据的获取
        2.2.2 树皮调查
        2.2.3 针叶和自然整枝调查
        2.2.4 植冠种子库
        2.2.5 球果及种子特性
        2.2.6 种子热冲击效应
        2.2.7 草丛状树苗期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地气候特性分析
    3.2 树皮特性
        3.2.1 云南松三个变种树皮的厚度和结构
        3.2.2 树皮厚度的比较
        3.2.2.1 云南三个变种相对树皮厚度的比较
        3.2.2.2 云南三个变种树皮的厚度与胸径的关系
    3.3 针叶和自然整枝调查
        3.3.1 不同类型云南松林针叶长度及中部直径的比较
        3.3.2 枝下高调查
    3.4 植冠种子库宿存程度的差异
        3.4.1 云南松三个变种,宿存球果延迟开放度的差异
        3.4.2 云南松三个变种无球果株数的差异
        3.4.3 云南松三个变种开放球果百分比
    3.5 球果和种子特性
        3.5.1 不同变种类型球果的生物学性状
        3.5.2 种子特性
        3.5.2.1 不同种云南松种子千粒重比较
        3.5.2.2 不同种云南松种子种翅性状
    3.6 种子热冲击效应
        3.6.1 萌发前高温处理对云南松三个变种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3.6.2 萌发前高温处理对云南松三个变种种子萌发率萌发率的热冲击效应指数
    3.7 草丛状树苗期
        3.7.1. 云南松三个变种的幼苗生长状况比较
        3.7.2. 云南松三个变种幼苗生物量及根冠比
    3.8 火适应性状间的关系探讨及聚类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云南松三个变种与火有关的主要性状之间的比较
        4.1.2 云南松三个变种内部主要火适应性状之间的权衡关系及其适应策略。
        4.1.3 火对云南松种内分化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致谢

(4)昆明西山云南油杉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研究人工种植的云南油杉生长规律
    3.2 云南油杉胸径生长规律
        3.2.1 胸径总生长量
        3.2.2 胸径连年生长量
        3.2.3 胸径平均生长量
    3.3 树高生长规律
        3.3.1 云南油杉人工林树高生长总量
        3.3.2 云南油杉人工林树高连年生长量
        3.3.3 云南油杉人工林树高平均生长量
4 结论与讨论

(5)雅长林场中山区铁坚油杉天然种群特征及碳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种群生态学研究
        1.2.1 种群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1.2.2 油杉属种群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1.3 铁坚油杉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4 研究的目的与创新性
第2章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样地概况
    2.2 技术路线
    2.3 调查方法
        2.3.1 大小级和树高级
        2.3.2 年龄级的调查
        2.3.3 单株生物量模型
        2.3.4 碳含量和碳储量
    2.4 数据分析
第3章 铁坚油杉天然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3.1 铁坚油杉生长规律的研究
    3.2 树高生长规律研究
    3.3 胸径生长规律研究
    3.4 材积生长规律研究
    3.5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铁坚油杉的种群结构特征
    4.1 大小级和树高级
    4.2 铁坚油杉年龄结构
        4.2.1 铁坚油杉年龄拟合
        4.2.2 铁坚油杉种群年龄结构特征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铁坚油杉种群生物量和碳储量
    5.1 单株生物量
    5.2 生物模型的拟合
    5.3 铁坚油杉种群生物量估算
    5.4 铁坚油杉种群碳储量
        5.4.1 铁坚油杉不同器官碳含量
        5.4.2 铁坚油杉种群碳储量分配格局
    5.5 小结与讨论
        5.5.1 讨论
        5.5.2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昆明西山云南油杉针阔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及其更新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调查
    2.2 径级划分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的外貌特征和物种组成
    3.2 优势种群的大小结构
    3.3 主要优势种的幼苗更新
4 讨 论
    4.1 群落特征
    4.2 群落演替和更新

(8)怒江山茶种子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窄叶西南红山茶形态学及生态学特性
    1.1 形态学特性
    1.2 生态学特性
2 种子采集及处理
3 营养袋苗培育
    3.1 苗圃地的选择
    3.2 芽苗培育
    3.3 营养袋苗培育
4 苗期的管护措施
5 苗木出圃

(9)景谷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景谷县概况与县城发展情况
    1.1 自然地理状况
        1.1.1 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
        1.1.2 气候与气象
        1.1.3 水文与水资源
        1.1.4 土壤条件及植被资源
    1.2 人文历史状况
        1.2.1 县城历史沿革
        1.2.2 风貌特色
    1.3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1.3.1 人口组成特性及规模
        1.3.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4 县城概况
    1.5 县城总体规划概况
        1.5.1 县城发展方向及总体布局
        1.5.2 县城规划建设用地概况
        1.5.3 总规中对城市绿地的规划概况
2 县城绿化现状与分析
    2.1 县城绿地建设现状
    2.2 县城绿地特色
    2.3 县城绿地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2.3.1 县城绿地发展优势
        2.3.2 存在的问题
        2.3.3 县城绿地发展的制约因素
3 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总则
    3.1 规划编制的意义
    3.2 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3.2.1 制定依据
        3.2.2 规划期限
        3.2.3 规划范围及规模
4 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4.1 规划目标
        4.1.1 规划总体目标
        4.1.2 规划具体目标
    4.2 规划指标
        4.2.1 制定指标的原则
        4.2.2 规划指标
5 县域绿地系统结构布局与分类发展框架
    5.1 县域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5.2 生态村镇绿地系统规划
        5.2.1 景谷县乡镇现状及特点
        5.2.2 生态村镇绿地规划分区
        5.2.3 村镇绿地建设指标规划
6 县城规划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与分区
    6.1 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6.2 县城绿地分区
        6.2.1 老城商业景观风貌区
        6.2.2 大寨民族文化景观风貌区
        6.2.3 江东居住风貌区
        6.2.4 江南居住景观风貌区
        6.2.5 西部特色产业景观风貌区
        6.2.6 南部工业产业景观风貌区
7 县城规划区绿地分类规划
    7.1 公园绿地(G1)规划
        7.1.1 公园绿地规划指标
        7.1.2 公园绿地分期规划
        7.1.3 公园绿地分类规划
    7.2 生产绿地(G2)规划
        7.2.1 生产绿地现状
        7.2.2 生产绿地分期规划
        7.2.3 生产绿地布局
    7.3 防护绿地(G3)规划
        7.3.1 防护绿地现状
        7.3.2 防护绿地规划
    7.4 附属绿地(G4)规划
        7.4.1 附属绿地发展指标
        7.4.2 附属绿地分类控制指标
        7.4.3 附属绿地分类规划
    7.5 其他绿地(G5)规划
8 县城绿线管理规划
    8.1 绿线管理
    8.2 各类绿地绿线控制指标
        8.2.1 公园绿地绿线
        8.2.2 生产绿地绿线
        8.2.3 防护绿地绿线
        8.2.4 道路绿线
        8.2.5 河流按照以下规定划定城市绿线
        8.2.6 其他绿地绿线
9 树种规划
    9.1 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9.2 植被资源状况
    9.3 县城树种现状
    9.4 技术经济指标
    9.5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特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选定
        9.5.1 基调树种
        9.5.2 骨干树种
        9.5.3 特色树种
        9.5.4 一般树种
    9.6 县花、县树的选择与建议
10 避灾绿地规划
    10.1 避灾绿地规划的意义
    10.2 避灾公园绿地指标体系及设施构建要求
    10.3 避灾绿地植物规划要点
    10.4 景谷县城避灾绿地结构布局
11 分期建设规划与投资估算
    11.1 分期建设规划
    11.2 近期建设规划
    11.3 远期建设规划
    11.4 投资估算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所获成果目录清单
附件

(10)珍稀植物蓑衣油杉濒危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生物学特性观察
        1.2.2 群落学特征调查
        1.2.3 种子形态特征检测
        1.2.4 种子飞行试验
        1.2.5 种子萌发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性
    2.2 群落学特征
    2.3 居群特征
    2.4 种子散布特征
    2.5 种子萌发能力
3 讨论
    3.1 濒危的内部原因
    3.2 濒危的外部原因

四、云南油杉“百日苗”培育及人工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市造林绿化树种选择与应用[J]. 阚丹妤,范军,马骏. 南方农业, 2021(16)
  • [2]中国西南地区四种松树火适应性状与生态适应意义[D]. 张辉红. 云南大学, 2018(01)
  • [3]火对云南松种内分化的影响[D]. 霍冬芳. 云南大学, 2017(05)
  • [4]昆明西山云南油杉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J]. 刘觉醒,袁丽萍,史庆伟,赵秦龙.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6(06)
  • [5]雅长林场中山区铁坚油杉天然种群特征及碳储量研究[D]. 韦秋思. 广西大学, 2015(03)
  • [6]云南省高效水土保持植物开发与利用[A]. 土小宁,梁月,杨松,徐楠,王丹. 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15
  • [7]昆明西山云南油杉针阔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及其更新特征研究[J]. 李小双,赵安娜,党承林,彭明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8]怒江山茶种子育苗技术[J]. 王国祥,楚永兴. 中国园艺文摘, 2013(06)
  • [9]景谷县城绿地系统规划[D]. 邓媛媛. 西南林业大学, 2013(03)
  • [10]珍稀植物蓑衣油杉濒危机制的初步研究[J]. 牟凤娟,戴兴芬,马士祝,邓长仙. 植物研究, 2013(02)

标签:;  ;  ;  ;  

云南油“百日苗”栽培及人工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