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方案优选的模糊决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月秋[1](2021)在《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及风险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物质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匮乏,如何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综合考虑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满足防洪、发电、供水、航运等多种综合利用目标需求条件下,开展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及风险分析研究,寻求变化环境下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对于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防灾减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于这一涉及多个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本文基于水文学、水力学、经济学、数学及计算机等,在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算法、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入库径流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改进和声搜索算法及其在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中的应用。为了解决和声搜索算法的初始和声记忆库分布不均及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生成初始和声记忆库以增加其多样性和有效性,引入混沌序列来改善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提出了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并将其应用于梯级水库群发电优化调度模型的求解。通过与和声搜索算法、动态规划算法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和声搜索算法的优越性,为梯级水库群发电优化调度模型求解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2)基于边际转换率的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研究。为得到入库径流不确定条件下的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本文以防洪和发电具有结合库容的三峡水库为研究对象,在对入库径流过程预报误差进行量化估计的条件下,以耦合微观经济学中的产品转换曲线和等收入线获取最大效益的原理,将边际转换率应用于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寻求防洪和发电矛盾对立转化的最佳均衡点。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方法不仅可以得到确定性来水条件下防洪和发电效益的最佳均衡点,而且还能得到考虑入库径流过程预报误差时的发电最大蓄水位的动态控制区域,为合理确定中小洪水时的起调水位和洪水的资源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3)基于改进VIKOR模型的来流不确定下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研究。针对传统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时往往忽略入库径流不确定性影响的不足,一方面对评价指标选用区间数,此区间数的上下限为以考虑入库径流预报误差下的模拟入库径流为输入时优化计算得到的最大和最小值;另一方面在采用博弈论集合模型对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主观权重和Critic法的客观权重进行组合赋权的基础上,对VIKOR模型进行改进以提高评价指标权重的可信度和合理性。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为入库径流不确定下水库多目标调度方案决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4)考虑多元入库径流预报误差的梯级水库群短期发电调度风险分析。针对大型水库群短期联合发电调度风险分析时,下级水库入流不仅要考虑上级各水库入库径流预报误差的影响还要考虑区间入流预报误差的影响,而不同预报时刻的径流预报误差也有相关性的这一多元且相关的问题,在分析各预见时刻误差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采用t-Copula对多元径流预报误差函数进行联合拟合,建立了多个预见时刻的入库径流过程预报误差随机模型,对基于预报误差的预报径流过程进行随机模拟,进而对梯级水库群短期发电调度的风险进行相关分析。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对梯级水库群短期发电调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学宗[2](2020)在《基于工况逼近的在役风电叶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方法》文中认为风电叶片是风电机组中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件,长期运行在复杂多变的工况下,极易发生变形过大和前后缘开裂故障,进而导致叶片折断、叶筒相撞乃至倒塔、电网烧毁等恶性事故,因此,开展在役叶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状态监测和预测是PHM的首要环节,但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在役叶片性能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致使后续的健康评估、故障识别和预测、健康管理决策等环节的研究也停滞不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助课题组建造的液压激振式疲劳试验台和山东德州某风机制造厂的65k W风电样机,采用工况逼近思想间接实现了在役叶片的状态监测和预测,结合其典型故障模式和工况特点给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在役叶片PHM方法,并以65k W叶片为例对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在役叶片抗弯刚度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方法。通过工况逼近实验,获得疲劳载荷、低速冲击载荷、环境温度及风速分布共同作用下叶片的抗弯刚度退化规律,并据此构造出抗弯刚度退化公式,运用该公式对叶片不同服役阶段的抗弯刚度退化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且满足精度要求,验证了工况逼近方法的合理性和公式的准确性。(2)提出在役叶片前后缘抗裂韧度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方法。通过工况逼近实验,获得各级拉裂载荷下前后缘抗裂韧度的退化规律以及环境温度对抗裂韧度检测值和退化速率的影响规律,并据此构造出抗裂韧度退化公式,运用该公式对叶片不同服役阶段的抗裂韧度退化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且满足精度要求,验证了工况逼近方法的合理性和公式的准确性。(3)提出在役叶片健康评估及剩余健康寿命(Remaining Healthy Life,RHL)预测方法。基于灰色关联度(Grey Relation,GR)模型提出在役叶片多权重模式健康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对叶片不同服役阶段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评估,准确识别出叶片非健康运行状态,成功触发故障识别和预测机制。所提出的方法可为不同的评估需求提供备选模式,且为缺乏经验的评估者提供可信的评估区间。(4)提出在役叶片故障识别与趋势预测方法。根据静载标定记录编制故障字典并构造故障点火路线图,结合服役工况和性能状态实现故障状态识别。运用局部比对(Local Alignment,LA)法和马尔可夫过程(Markov process,MP)实现10min和24h故障预测,并基于风速和温度统计结果实现长期故障趋势预测。运用该方法对在役叶片不同服役阶段的故障状态进行分析,并根据故障趋势预测结果对在役叶片剩余使用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与实测记录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从而间接验证了健康评估模型的准确性。(5)提出在役叶片健康管理决策方法。针对现有决策模型缺乏量化依据和映射关系的现状,制定了指标量化规则,并基于层次分析-模糊决策(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AHP-F)模型在决策目标与备选策略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映射关系,实现准确的健康管理决策。运用该方法对叶片不同服役阶段的健康管理策略进行优选。结果表明:日常保养模式在叶片服役超6年后便不再适用,必须开展以健康评估和故障预测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决策,以避免主观判断对决策结果的不利影响。最后,基于Lab VIEW软件设计出健康管理界面,以动态显示在役叶片PHM的相关结果。
潘涛[3](2020)在《基于模糊决策的南海岛礁救助力量部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上救助是海上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提升海上救助能力历来备受各方重视。随着我国南海海域事务的日益繁忙,海上事故率持续增加,因此优化南海岛礁搜救基地布局,快速调度救助力量,缩短救援响应时间,提升我国中远海海上救助成功率,成为海上救助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问世,以及我国稳步推进南海岛礁的建设,为我国未来中远海海上救援提供了基地保障,加快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快速提升应急救援响应能力。因此研究我国南海岛礁救助力量的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本文首先建立了南海岛礁部署水陆两栖飞机的合理性评价体系,基于南海岛礁的自然条件和岛礁建设情况,结合水陆两栖飞机设计参数,遴选出合理性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建立评价模型。其次针对南海海域面积广,救助资源有限,结合南海救助案例研究了南海等中远海海域的海上救助力量优选调度问题,运用加权评分决策和模糊相似优先比决策两种方法建立决策模型。最后实际选取我国南海的三个岛礁,运用建立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水陆两栖飞机在这几个岛礁部署进行合理性评价,进而验证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拟定将水陆两栖飞机部署在评价结果最好的某个岛礁上,结合南海实际的救助案例,运用构建的加权评分决策和模糊相似优选比决策模型对案例中的救助力量和部署的水陆两栖飞机进行优选排序研究,最终得到的排序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成果对于未来海上搜救的决策评估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秦云甫[4](2020)在《市场环境下储能运营经济性评估及交易优化模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力能源供给侧结构不断调整,电网中接入可再生能源比例越来越高。然而,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自身具有间歇性、随机性等特点,导致大规模并网拉大了负荷峰谷差,在现有调峰资源不足条件下,系统调峰压力越来越大。为缓解调峰困境,各电网纷纷展开火电机组深度调峰,但深度调峰会增加运行成本。这意味着需要解决如何平衡火电调峰经济性与性能,及如何挖掘和优化利用新调峰资源。储能既能平抑供给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根据需求侧负荷动态变化做出及时响应,通过存储与释放电能,使得电力实时平衡的“刚性”电力系统变得更加“柔性”,有利于储能的大规模并网。然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规[2019]897号)明确抽水蓄能电站、电储能设施、电网所属且已单独核定上网电价的电厂的成本费用不计入输配电成本,这意味着如何建立储能市场化机制将成为影响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推广及其商业价值实现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储能技术发展现状、相关政策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首先,从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和应用现状两个角度,对比了全球、中国储能发展和应用规模,并对未来储能发展趋势进行了预估。然后,对比分析不同储能技术的发展前景,梳理了中国储能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储能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分析了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2)提出了储能发展成本演化趋势及最优设备选型模型。针对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及其他类型储能,对比了不同储能技术的成熟度,提出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储能度电成本测算模型,并将学习曲线引入储能成本分析中,确立不同储能成本的演化趋势。最后,从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和技术性等4个维度构建储能设备类型优选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一致性原则和模糊最优最劣方法的储能设备选型评估模,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锂离子电池的经济性较差,但其社会性、环境性和技术性相对较好,综合效益最大,发展前景广阔。(3)提出了储能参与电量市场交易经济性界值分析模型。考虑清洁能源去补贴情景,提出了考虑清洁能源出力波动性的净负荷曲线概念,并提出了峰谷时段聚类优化模型,灵活划分负荷曲线的峰、平、谷时段。进一步,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分析储能参与电量市场的成本和收益,提出储能最优峰谷分时价差测算模型,并对锂离子电池和液流钒电池开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2025年和2030年锂离子电池和液流巩电池单位容量投资成本下降至7500元/kW、4900元/kW和5500元/kW、2800元/kW,对应临界盈利价差分别为0.68元/kW·h、0.79元/kW-h和0.45元/kW·h、0.52元/kW·h,已接近抽蓄和压缩空气储能临界盈利价格。(4)提出了储能参与电量市场多级协同交易优化模型。考虑电量市场存在长期合约、日前现货和实时平衡三级时差,分析储能参与不同电力市场策略交易的差影响,分别提出储能参与电力合约交易效益协调模型、储能参与微网日前交易优化模型以及储能参与风电实时交易优化模型。通过构建上述三级市场交易模型,实现了储能参与“中长期-日前-实时”三级市场的逐级优化,特别是实时平衡市场,考虑了风电的不确定性,构造了风储联合竞价交易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对上述三级市场交易优化模型开展实例分析,确立了所以交易策略的适用性。(5)提出了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经济性界值分析模型。对比了目前中国西北区域市场和东北区域市场储能参与调峰交易规则,并从经负荷率视角出发,研究了储能参与调峰交易的最优容量。进一步,以西北区域青海储能调峰交易规则为指导,提出了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经济性界值分析模型。结果表明:1)储能参与调峰的最佳填谷比例20%,电网的最佳储能系统容量占比9%;2)当调峰小时数在500h时,储能调峰价格应达到1.385元/kW·h,若存在峰谷分时电价,则储能调峰价格为1.008元/kW·h,若享受清洁能源发电补贴(50%),调峰价格可降低至0.585元/kW·h;3)若完全市场化方式进行成本回收,则调峰价格为1.602元/kW·h。随着储能调峰小时数增加,储能调峰价格阈值也逐渐下降。(6)提出了储能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优化模型。分别测算了火电、储能和灵活性负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交易的成本,其中,考虑了火电常规调峰、深度调峰和投油调峰三种调峰状态。然后,构造了储能参与光伏调峰辅助服务交易优化模型,对比了储能参与前后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光伏调峰辅助服务交易方案。最后,提出了火电、储能和需求响应联合开展调峰交易优化模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当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参与系统时,系统调峰成本和弃风率达到最低,表明多源联合调峰具有协同优化效应,会给系统带来增量收益。(7)设计了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价值分析及商业模型。综合考虑储能在辅助服务、电网、电力用户以及可再生能源接入等5方面的综合价值,分析了储能系统的功能作用和综合价值,遴选了储能综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从经济效益、外部效益和减排效益等维度分别测算了储能给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带来的综合价值。进一步,分别设计了针对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储能运营商业模型,最后对不同商业模式的盈利性开展实例分析。
张斐[5](2020)在《集对分析方法在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多属性问题的模糊性、综合性的提升,运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法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同时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提高决策收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阐述了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发展历史,梳理相关学者研究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分析了集对分析用于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基于此,采用联系数和Fisher最优分割法的多属性决策模型用于水库正常蓄水位方案优选的实例,提出基于减法集对势的多属性动态决策模型用于包含时间维度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案优选的实例。论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用Fisher最优分割法进行单个决策指标等级划分数和划分标准阈值的确定,运用集对分析的相关理论选择合适的三元联系数,优选水库正常蓄水位的方案。所给出的决策方法在决策等级的划分、决策等级标准阈值的确定有一定的合理可靠性,得到的决策结果有一定的科学性。(2)CNF-MADM模型所得到的决策结果与经典TOPSIS方法用于该实例得到的决策结果总体上保持一致,局部上有差异。CNF-MADM决策模型较好的解决了TOPSIS方法存在“逆序”的问题,使得决策结果科学有效。(3)CNF-MADM模型所得到的决策结果与传统的集对分析方法用于该实例所得决策结果总体上保持一致,局部上有差异。CNF-MADM决策模型较好的解决了传统集对分析方法因较难确定差异度系数从而导致决策结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问题,使得决策结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4)利用蒙特卡洛随机模拟决策指标的权重,随机模拟20000次结果显示备选方案4成为最优方案的可能性为84.7%,备选方案5成为最优方案的可能性为15.3%,表明备选方案4(正常蓄水位为608 m)为确定最终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5)在研究集对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用联系数的伴随函数来解决动态多属性决策问题,在认识到除法集对势存在不足后尝试用减法集对势用于解决动态多属性决策问题,将减法集对势应用于包括时间维度的动态水利工程方案优选实例,结果表明:减法集对势用于该实例所得决策结果与较为成熟的投影寻踪模型应用该实例得到的决策结果相一致,说明减法集对势用于动态多属性决策具有可行性,且运算过程简洁便于实现。综上所述,在研究集对分析基础上构建的决策模型可以有效的解决静态和动态多属性决策问题,且计算过程简明、可操作性强,为多属性决策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蒙彦昭[6](2020)在《基于模糊Vikor算法的水利工程应急决策专家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大幅度增长,安全风险急剧增加,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严重的损失。事故的应急救援可以有效地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决策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应急决策。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决策者往往处于一定的时间和心理压力之下,他们面临的决策问题往往以非结构化的形式出现,这可能导致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为了提高应急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专家系统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为决策人员的工作提供有效支持,有效加强应急管理。因此,关于水利工程应急决策专家系统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水利工程应急决策方法问题,本文通过对已有的模糊理论进行梳理,针对以往多属性决策方法忽视群体意见与个人意见对结果的影响的不足,充分考虑群体效用值与个人遗憾值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Vikor算法的多属性群体决策方法。首先定义了区间直觉模糊数,其次采用语言短语来表示决策专家的属性评价值,接下来通过集结算子将个体意见进行集结;紧接着采用熵权法求解属性权重。最后,通过引入群体满意度阈值来控制群体决策的交互,以此给出基于模糊Vikor算法的多人多轮多属性决策方法。最后给出了该算法的算例分析,其中也包括了敏感性分析与对比分析。这些为后面专家系统的主要功能——方案决策做了算法铺垫。(2)针对水利工程事故发生时,决策专家面临信息不易收集、不能快速决策问题。专家系统能对事故信息快速收集并将专家意见迅速处理。本文在这里对专家系统的系统进行分析与实现。通过对系统的可行性、业务需求和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系统进行建模和实现。最终设计出具有一定通用型的基于模糊评价语言的应急决策专家系统,最后利用实例进行可行性论证。本文的研究首先从基于模糊理论的Vikor法出发,解决了水利工程应急决策中的救援方案排序算法问题,使整个决策流程变得合理、清晰,且决策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合理性。另外,本文也对专家系统应用于水利工程决策做了尝试,最后,给出一种基于模糊Vikor算法的应急决策专家系统的实际工程应用,也为在水利工程领域内下专家系统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但鹏飞[7](2020)在《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文中提出铁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大动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铁路同时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关键基础设施,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主要交通方式之一。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选择是一项统筹全局的总体性决策工作,直接关系整体线路技术经济、实施难度、国家战略以及国民经济,线路方案一旦确定,铁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可靠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社会接纳性等已基本定格。传统铁路线路方案评价方法均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未考虑决策者的认知情况以及决策者的偏好态度,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提高决策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从考虑决策者偏好作为研究视角,以认知有限、环境复杂、追求优化为决策前提。因此,本文研究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问题,力争构建最佳的决策模型来契合决策者的偏好特征和偏好习惯,减少决策结果误差,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为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从决策者偏好角度提供理论参考价值,增添新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决策偏好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以及决策偏好的理论渊源,阐述决策偏好与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关系,形成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和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两类问题,并探讨决策偏好理论在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中的适用性。然后,研究直觉模糊集表达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度,阐述直觉模糊数运算法则、距离测度公式、直觉模糊数比较方法、直觉模糊集结算子的相关定义,进一步阐述直觉模糊熵及直觉模糊交叉熵的相关概念,以更加精确测量直觉模糊数的距离。其次,构建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运用直觉模糊交叉熵和TOPSIS—灰色关联投影分析法的思想构建优选评价模型,考虑指标权重完全未知和部分未知两种情况时,分析决策者属于确定型偏好类型下的线路方案优选。再次,构建基于决策者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运用直觉模糊熵和直觉模糊加权平均算子的思想构建优选评价模型,利用基于风险偏好的直觉模糊得分函数,分析决策者分别属于风险追逐、风险保守、风险中立三种不同风险偏好类型下的线路方案优选。最后,选取某艰险山区铁路(康定至八宿段)经甘孜、昌都方案,经理塘、昌都方案和沿G318国道方案作为线路方案优选实例,通过实例验证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和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和科学性,为其他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景立挺[8](2020)在《复杂机电产品概念设计原理方案博弈决策与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复杂机电产品概念设计阶段,需要对经由功能求解得到的多个原理方案进行评价,从而决策出最优原理方案,以此为后续详细设计提供优质输入。在复杂机电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多学科设计约束,并会形成大量原理解组合,使得原理方案初始筛选较为艰难;其次,由于原理方案评价目标之间客观存在冲突或依赖的定性作用关系,所以无法对各目标的约束关系精确建模,难以确保最优决策结果的稳健性;再者,决策得到的原理方案具体化程度不高,很难借助现有数值优化算法分析其性能预期,易造成后续反复迭代设计。因此,研究获取与设计意图最相关的评价准则集来寻求筛选方向,并构建多目标冲突权衡的求解规律,是确保原理方案多目标决策中可靠且有效的关键手段。同时,研究在不建立数学模型情况下表征方案性能价值的求解路径,融合性能到概念设计阶段,是提高机电产品原理方案性能价值的有效途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借助博弈理论的协调特性来重新架构原理方案决策过程中的多准则期望冲突和多目标约束难量化的问题,以此构建出不同原理方案博弈决策模型;同时,构造原理解性能价值模型来获取高性能价值的原理解知识,驱动原理方案改进。此外,依据上述研究理论研制了原理方案博弈决策原型系统,并以采煤机的截割部减速传动装置实例进行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一种基于功能设计准则的初始原理方案筛选模型。围绕功能需求和初始设计约束引导功能设计准则的生成,构建基于二次模糊聚类的多准则博弈模型,转换功能设计准则冲突问题为博弈决策过程;结合相关系数函数来构造博弈效用函数,并对不同博弈主体下的策略组合进行效用分析,以此选择最符合设计意图且冲突最小的功能设计准则集,并应用到某种传送装置的形态学矩阵中进行原理解筛除,快速获取可行原理方案集。(2)构建一种面向新设计原理方案的非合作-合作串行博弈决策模型。基于模糊聚类模型将分功能和原理解映射为博弈过程中的策略和变量集,构建出多评价目标的博弈决策模型;其次构建非合作博弈效用函数来均衡各目标自身利益并获取多重占优方案;在此基础上,构造基于合作博弈模型的最优方案求解路径,围绕整体设计利益最大化对上述多重占优方案进行决策,确保原理方案在可行性基础上追求性价比。最后,对功能性晾衣架原理方案实例进行验证,并与TOPSIS对比分析,证明所提方法的稳健性。(3)构建一种面向适应性设计原理方案的Shapley值法博弈决策模型。构建基于信任度函数的多决策者数据融合模型,形成原理方案价值矩阵;基于评价目标和方案价值,定义“经济性-技术性”目标的联盟博弈模型,进而构造原理方案的博弈效用矩阵;以特征函数寻求不同博弈方合作时的最优联盟效用,利用Shapley值法对其进行分配,依据离差函数给出一个多目标期望综合最优原理方案。最后,以采煤机摇臂调高装置作为实例进行验证,并与其他多目标决策方法比较来说明所提方法的唯一性和可行性。(4)提出了一种基于原理解性能价值的原理方案改进优化模型。基于性能特征模型来构建性能-分功能关联矩阵;根据现有研究基础,提出“条件激励-性能响应-工作状态”原理解知识模型,用于构建原理解-性能关联矩阵;在此基础上,构建表征原理解与分功能关系的性能价值矩阵,进而识别高性能价值的原理解知识;研究并提出三种原理解操作方法来驱动原理方案改进。基于上述研究理论开发原理方案优化求解原型系统,并以中厚煤层采煤机进行实例验证,有效提升原理方案的性能价值。(5)基于前述理论模型开发了原理方案博弈决策原型系统,用于原理方案初始筛选,非合作-合作集成博弈模型以及基于Shapley值法的原理方案决策的辅助求解,并以采煤机的截割部减速传动装置原理方案为实例,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刘永[9](2020)在《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随着国家各项规划的实施与政策推动,未来一个时期高速公路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高速公路规模的扩大、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公众出行方式的改变,使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面临巨大挑战,重大交通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提升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需求更甚。同时,管理决策能力在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实践工作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管理指挥功能不强、协调联动效能不足、信息沟通共享不够、决策方法针对性不强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为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发展形势,研究如何构建与其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方法,强化提升应急管理决策能力,已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在分析既有研究工作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探讨我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设计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经验参考分析方法,进而从已有问题的管理实践经验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探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然后,针对当前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管理决策能力不足,从强化应急信息集成整合、利于管理决策的角度,建构基于云技术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框架;考虑信息在应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分别从决策信息质量、信息更新性两个角度,构建应对复杂不确定突发事件的高速公路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探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首先,针对典型省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对比分析“两家管”、“上分下合,属地管理”和“一家管”三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经验;其次,从应急管理体系的角度,分析讨论执法主体的合法性、执法行为的可监督性和可约束性、权责统一的整体性、运行管理模式高效性四个方面的要求,确定了影响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最后,聚焦关键影响因素,设计基于经验挖掘理论的能力提升策略分析的方法,利用RStudio平台编程从已有的高速公路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中挖掘有价值的策略信息,据此探讨了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健全法制建设,保障依法应急;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强化集中管控与决策;推进应急管理决策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互通共享能力,以期为各级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或机构提供有效的经验决策参考。(2)建构云技术驱动下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框架。结合前述应急管理决策平台信息化能力建设需求,首先系统分析阐述高速公路网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新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提出高速公路网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建设目标和思路,重点分析路网运行管理中的应急管理功能需求和工作流程;然后,考虑运行管理中交通资源分散、资源共享能力不足、信息共享沟通强度不够等现实问题,设计基于云技术的应急管理决策系统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交通物联信息感知层、云架构信息接入与管理层、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服务应用层三层结构,并分析各层的组织结构及应用功能。最后,提出对保障平台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系统架构方案,可有效实现交通运行状态感知信息和业务管理信息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为全面提高高速公路网运行日常管理效率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3)研究基于决策信息质量的高速公路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应急管理决策信息平台为应急响应的方案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研判基础,考虑有限决策信息的最大化利用,提出一种不确定决策环境下基于前景理论和热力学方法的应急决策方法。首先,利用梯形直觉模糊数对不确定信息的强表征特质,有效实现决策专家对应急方案的初始偏好判断;基于前景理论,将决策专家的有限理性行为引入量化过程中,构造前景效用矩阵,实现初始决策属性信息向前景效用的转化。然后,考虑决策信息质量,提出基于热力学方法的信息质量量化方法,将前景效用矩阵转化为新的基于热力学方法的前景效用矩阵,实现最大化利用前景效用信息。最后,利用梯形直觉模糊Choquet积分算子和加权平均算子有效集结各备选方案的前景效用矩阵信息,并引入带有风险态度参数的得分函数,得到备选应急预案的最终排序决策,并对排序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进而确定最优应急决策方案。(4)研究基于决策信息更新的高速公路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考虑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的应用局限,结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多阶段性、动态不确定性、信息更新性等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决策者心理参考满意度信息更新的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首先,以区间梯形直觉模糊数形式刻画各个决策阶段的判断偏好信息,有效克服决策专家无法用精确数表达隶属度、非隶属度和犹豫度的现实判断困难;其次,利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各事件演化阶段下专家属性的客观权重,进而采用IVTr IFWA算子集结各个决策阶段方案的价值,避免主观赋权的结果偏差;然后,结合事件态势动态演变过程和决策者的心理参考预期效应,提出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原理,继而构造新的满意度参数公式,提出基于满意度信息阶段更新的权重优化动态模型,获得各演化阶段的最优满意度及权重;最后,构建基于决策者风险态度的应急方案价值效用函数,得到各演化阶段下各方案的综合价值及排序,进而揭示决策结果受决策专家风险态度影响的变化规律。上述研究一方面为政府完善当前形势下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供参考建议,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张宁[10](2020)在《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于水利政策的调整,吉林省中部地区水资源供需不对等,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矛盾突出,如果想要解决此地区的缺水情况,需要在节水、治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通过从水质较好的松花江调水来解决吉林中部地区的缺水情况。中部供水工程从丰满水库库区引水,是解决吉林省中部地区城市供水问题的大型调水工程,中部供水工程的实施将为长春市、四平市、辽源市及所属的九台区、德惠市、农安县、公主岭市、梨树市、伊通县、东辽县、长春双阳区等11个市、县、区的城区供水。在中部供水工程11座城市中,除长春市建设了“引松入长”供水工程外,其它10座依靠当地水资源供水的城市,现状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按照退还农业、生态用水并合理开采地下水核算,供水能力仅为5.61亿m3,缺水量2.89亿m3,缺水率高达34%。受本区水资源条件限制,本区已无条件新建城市水源地,超采地下水和挤占农业用水成为城市增加供水量的现实选择。中部供水工程设计水平年为2030年。设计水平年多年平均引水量为8.94亿m3,丰满水库取水口设计引水流量为38.0m3/s。根据习近平总书记“3·14”重要讲话中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和吉林省中部地区用水效率低等因素初步拟定中部供水工程三个水资源配置方案(三个节水方案),本文研究采用吉水院使用的数学建模对中部供水工程中的三个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模型建立,使用水科院研制的模型求解并且考虑供水城镇缺水深度之后,选2030年强化节水方案为最优方案。在此基础上,文章中通过对模糊决策法和水资源配置的研究过程的充分研究和分析。对于定性目标在调水工程中不能进行定量分析这一问题结合相关规范和指导原则,在资料研究,现场查勘,咨询专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半结构化的模糊决策分析方法来建立中部供水工程水资源配置方案比选模型。同时对模型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测试和调整。根据模糊决策理论的应用要求,向专家咨询各层系统每个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对工程决策的影响程度,并根据模糊决策理论对计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每个目标的相对优属度,最后将2030年强化节水方案作为中部供水工程水资源配置方案的最优方案。通过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分析证明了,模糊决策理论方法在中部供水工程水资源配置中是可行的。模糊决策理论方法是将定性目标进行定量,之后将已经定量的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一起进行定量分析,这样可以对方案进行完整的优劣分析。这一可以完整的分析工程方案优劣的方法对于中部供水工程及其他调水工程来说是一种新的方法。
二、生产方案优选的模糊决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方案优选的模糊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1)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及风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库优化调度方法 |
1.2.2 多目标调度方案决策 |
1.2.3 水库调度风险分析 |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改进和声搜索算法及在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 |
2.2.1 和声搜索算法 |
2.2.2 基于均匀设计生成初始解 |
2.2.3 基于混沌生成机制的全局搜索 |
2.2.4 IHSA的计算步骤 |
2.3 基于IHSA的梯级水库群发电优化调度 |
2.3.1 梯级水库群中长期发电优化调度模型 |
2.3.2 模型的求解 |
2.4 算例分析 |
2.4.1 梯级水库群概况 |
2.4.2 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边际转换率的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研究 |
3.1 引言 |
3.2 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及求解 |
3.2.1 目标函数 |
3.2.2 约束条件 |
3.2.3 模型的求解 |
3.3 基于边际转换率的多目标调度方案决策 |
3.3.1 边际转换率法 |
3.3.2 确定性来水条件下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的决策 |
3.3.3 考虑来水不确定性条件下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的决策 |
3.4 算例分析 |
3.4.1 确定性来水条件下防洪和发电效益分析 |
3.4.2 考虑径流预报误差的防洪和发电效益关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入库径流不确定下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区间数的改进VIKOR模型 |
4.2.1 基于区间数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2 基于博弈组合赋权法的VIKOR模型 |
4.3 算例分析 |
4.3.1 入库径流不确定下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的决策分析 |
4.3.2 实际径流过程下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的决策分析 |
4.3.3 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多元入库径流预报误差的梯级水库群短期发电调度风险分析 |
5.1 引言 |
5.2 基于入库径流预报误差的多元径流过程的随机模拟 |
5.2.1 多元入库径流预报误差 |
5.2.2 多元径流预报误差联合分布函数 |
5.2.3 多元入库径流过程的随机模拟 |
5.3 梯级水库群短期发电调度风险分析 |
5.3.1 模型建立及求解 |
5.3.2 发电调度风险指标 |
5.3.3 发电调度风险估计 |
5.4 算例分析 |
5.4.1 各预报时刻误差特性 |
5.4.2 联合分布函数的分析 |
5.4.3 两种拟合方法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工况逼近的在役风电叶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役叶片性能状态的实时监测 |
1.2.2 在役叶片的PHM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于工况逼近实验的抗弯刚度退化规律分析 |
2.1 引言 |
2.2 抗弯刚度 |
2.2.1 抗弯刚度的定义 |
2.2.2 实验叶片抗弯刚度检测方法 |
2.2.3 在役叶片抗弯刚度检测方法 |
2.3 实验对象及装置介绍 |
2.4 实验1:疲劳载荷下的刚度退化规律 |
2.4.1 实验方案 |
2.4.2 实验结果 |
2.5 实验2:温度对抗弯刚度检测值的影响规律 |
2.5.1 实验方案 |
2.5.2 实验结果 |
2.5.3 温度对抗弯刚度检测值的影响在工程中的体现 |
2.5.4 抗弯刚度退化曲线的一次修正 |
2.6 实验3:温度对抗弯刚度退化速率的影响规律 |
2.6.1 实验方案 |
2.6.2 实验结果 |
2.6.3 温度对抗弯刚度退化速率的影响在工程中的体现 |
2.6.4 抗弯刚度退化曲线的二次修正 |
2.6.5 在役叶片抗弯刚度退化分析 |
2.7 实验4:低速冲击载荷下的抗弯刚度退化规律 |
2.7.1 风速突变量的定义 |
2.7.2 低速冲击加载方案 |
2.7.3 实验结果 |
2.7.4 抗弯刚度退化曲线的三次修正 |
2.7.5 在役叶片抗弯刚度退化分析结果的优化 |
2.8 风速分布对抗弯刚度退化进程的影响规律 |
2.8.1 风速分布对3.5m截面抗弯刚度退化速率的影响 |
2.8.2 风速分布对7m截面抗弯刚度退化速率的影响 |
2.8.3 在役叶片抗弯刚度退化分析结果的再次优化 |
2.9 在役叶片抗弯刚度退化公式的建立 |
2.9.1 抗弯刚度监测中损伤计算方法 |
2.9.2 抗弯刚度预测中损伤计算方法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工况逼近实验的抗裂韧度退化规律分析 |
3.1 引言 |
3.2 前后缘裂纹长度检测方法 |
3.2.1 实验叶片前后缘裂纹长度检测 |
3.2.2 在役叶片前后缘裂纹长度检测 |
3.3 弯矩下的裂纹形态变化规律 |
3.3.1 加载时的裂纹形态 |
3.3.2 闭合弯矩的定义 |
3.3.3 卸载时的裂纹形态 |
3.4 前后缘抗裂韧度的定义和标定 |
3.4.1 抗裂韧度的定义 |
3.4.2 抗裂韧度的静载标定 |
3.5 实验1:疲劳载荷下的抗裂韧度退化规律 |
3.6 实验2:温度对抗裂韧度检测值的影响规律 |
3.6.1 实验方案 |
3.6.2 实验结果 |
3.6.3 抗裂韧度退化曲线一次修正 |
3.7 实验3:温度对抗裂韧度退化速率的影响规律 |
3.7.1 实验方案 |
3.7.2 实验结果 |
3.7.3 抗裂韧度退化曲线的二次修正 |
3.7.4 在役叶片抗裂韧度退化分析 |
3.8 实验4:拉裂载荷下的裂纹损伤规律 |
3.8.1 加载方案 |
3.8.2 实验结果 |
3.8.3 在役叶片抗裂韧度退化二次分析 |
3.9 抗裂韧度退化公式的建立 |
3.9.1 抗裂韧度监测中损伤计算方法 |
3.9.2 抗裂韧度预测中损伤计算方法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多权重模式健康评估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GR的多权重模式健康度模型 |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 多权重模式健康度定义 |
4.3 算例1:65kW在役叶片健康评估与健康趋势预测 |
4.3.1 当前时刻健康评估 |
4.3.2 24h健康趋势预测 |
4.3.3 一年内健康趋势预测 |
4.3.4 长期健康趋势预测 |
4.4 剩余健康寿命预测 |
4.5 算例2:65kW在役叶片RHL预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点火路线的故障识别与预测方法 |
5.1 引言 |
5.2 故障点火路线 |
5.2.1 故障模式及其监测 |
5.2.2 故障等级划分 |
5.2.3 故障字典编制 |
5.2.4 故障点火路线图的构造 |
5.3 基于点火路线的故障识别 |
5.3.1 故障识别流程 |
5.3.2 算例1:65kW在役叶片故障识别 |
5.4 基于LA的10min风速预测和故障识别 |
5.4.1 风速特征分析 |
5.4.2 平均相对误差 |
5.4.3 基于LA模型的10min风速预测流程 |
5.4.4 算例2:10min风速预测效果验证及故障预测 |
5.5 基于MP的24h故障趋势预测模型 |
5.5.1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构建 |
5.5.2 状态转移概率的计算 |
5.5.3 算例3:65kW在役叶片24h故障预测 |
5.6 基于风速统计的长期故障预测方法 |
5.6.1 方法介绍 |
5.6.2 算例4:65kW在役叶片长期故障预测 |
5.7 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AHP-F的健康管理决策方法 |
6.1 引言 |
6.2 健康管理备选策略 |
6.3 健康管理决策指标及其量化规则 |
6.4 基于AHP-F的健康管理决策模型 |
6.4.1 建立健康管理决策的AHP模型 |
6.4.2 构造判断矩阵 |
6.4.3 构造权重向量 |
6.4.4 构造隶属度矩阵 |
6.4.5 构造模糊决策向量 |
6.4.6 算例:65kW在役叶片健康管理决策 |
6.5 基于Lab VIEW的在役叶片健康管理界面设计 |
6.5.1 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
6.5.2 界面设计 |
6.5.3 PHM报告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3)基于模糊决策的南海岛礁救助力量部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救助基地选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救助力量调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南海岛礁部署水陆两栖飞机合理性评价 |
2.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2.1.1 层次分析法 |
2.1.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2.2 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 |
2.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2.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2.3 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2.3.1 合理性与隶属度转换 |
2.3.2 各指标隶属度函数 |
2.4 本章小结 |
3 海上救助力量优选调度研究 |
3.1 救助力量优选评价指标体系 |
3.1.1 评价指标含义解释 |
3.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 模糊决策优选研究方法 |
3.2.1 加权评分决策 |
3.2.2 模糊相似优先比决策 |
3.3 本章小结 |
4 实例分析 |
4.1 南海岛礁部署水陆两栖飞机合理性分析 |
4.1.1 南海岛礁情况概述 |
4.1.2 部署合理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4.2 海上救助力量优选调度实例分析 |
4.2.1 海上救助时效性研究 |
4.2.2 近岸救助案例分析 |
4.2.3 远海救助案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南海岛礁部署水陆两栖飞机合理性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 |
附录B 海上救助力量优选调度医疗条件评价指标 |
附录C 海上救助力量优选调度救助装备评价指标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市场环境下储能运营经济性评估及交易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储能参与市场交易容量配置研究现状 |
1.2.2 储能参与多级电量市场交易研究现状 |
1.2.3 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研究现状 |
1.2.4 储能参与交易效益协调机制研究现状 |
1.2.5 储能参与市场交易价值评估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储能发展现状及在电力系统应用前景 |
2.1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2.1.1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
2.1.2 储能技术应用现状 |
2.2 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 |
2.2.1 储能技术发展趋势 |
2.2.2 中国储能技术发展政策 |
2.2.3 中国储能发展问题分析 |
2.3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现状与前景 |
2.3.1 储能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
2.3.2 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现状 |
2.3.3 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前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储能发展成本演化趋势及最优设备选型模型 |
3.1 储能技术发展成熟度分析 |
3.1.1 储能技术类型 |
3.1.2 储能技术成熟度 |
3.2 储能技术成本演变趋势分析 |
3.2.1 储能度电成本测算模型 |
3.2.2 储能成本演变趋势分析 |
3.2.3 实例分析 |
3.3 储能技术设备最优选型模型 |
3.3.1 评估指标体系 |
3.3.2 最优选型模型 |
3.3.3 实证分析 |
3.4 储能技术设备最优选址模型 |
3.4.1 复杂网络模型的机制 |
3.4.2 储能运营商满意度模型 |
3.4.3 案例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储能参与电量市场交易经济性界值分析模型 |
4.1 净负荷需求分布曲线分析 |
4.1.1 净负荷测算模型 |
4.1.2 净负荷需求分布 |
4.2 储能最优峰谷分时时段划分 |
4.2.1 数据样本集构建 |
4.2.2 峰谷时段聚类优化模型 |
4.2.3 实例分析 |
4.3 储能最优峰谷分时价差测算 |
4.3.1 全寿命周期理念 |
4.3.2 储能成本-收益分析 |
4.3.3 储能峰谷价差测算 |
4.3.4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储能参与电量市场多级协同交易优化模型 |
5.1 储能参与电力合约交易协调模型 |
5.1.1 不同利益主体效益分析 |
5.1.2 不同利益主体效益测算 |
5.1.3 不同利益主体效益协调 |
5.1.4 实例分析 |
5.2 储能参与微网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5.2.1 储能系统动态功率模型 |
5.2.2 微网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5.2.3 算例分析 |
5.3 储能参与风电实时交易优化模型 |
5.3.1 风储联合运行模型 |
5.3.2 实时竞价交易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经济性界值分析模型 |
6.1 储能系统参与调峰交易相关政策 |
6.1.1 西北储能调峰政策 |
6.1.2 东北储能调峰政策 |
6.2 储能参与调峰交易最优容量分析 |
6.2.1 净负荷率变化 |
6.2.2 储能最优容量比 |
6.2.3 实例分析 |
6.3 储能参与电网调峰交易价格测算 |
6.3.1 储能运营情景分析 |
6.3.2 储能运营收益测算 |
6.3.3 储能调峰交易价格测算 |
6.3.4 实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储能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优化模型 |
7.1 电源调峰交易成本测算 |
7.1.1 火电调峰成本 |
7.1.2 储能系统调峰成本 |
7.1.3 灵活性负荷调峰成本 |
7.2 储能参与光伏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
7.2.1 光伏调峰交易目标 |
7.2.2 光伏调峰约束条件 |
7.2.3 实例分析 |
7.3 储能参与多源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
7.3.1 多源调峰优化目标 |
7.3.2 多源调峰约束条件 |
7.3.3 算例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价值分析及商业模式 |
8.1 储能功能与价值分析 |
8.1.1 储能功能作用 |
8.1.2 储能价值分析 |
8.2 储能参与电力交易价值评估模型 |
8.2.1 储能价值评估体系 |
8.2.2 储能价值评估模型 |
8.2.3 算例分析 |
8.3 储能参与电力交易运营商业模式 |
8.3.1 不同商业模式对比 |
8.3.2 储能运营商业模式 |
8.3.3 储能运营商竞争力分析 |
8.3.4 储能商业模式盈利性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集对分析方法在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多属性决策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多属性决策的发展 |
1.3 集对分析用于多指标决策的理论分析探讨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工程需求 |
2.1 区域概况 |
2.2 工程区概况 |
2.2.1 工程所属流域概况 |
2.2.2 工程所属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
2.2.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2.2.4 工程建设的任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集对分析联系数和Fisher最优分割法的静态多属性决策模型研究 |
3.1 概述 |
3.2 基于联系数和Fisher最优分割法的多属性决策模型构建 |
3.3 应用实例 |
3.3.1 CNF-MADM模型应用得背景介绍 |
3.3.2 CNF-MADM模型实例应用的计算过程 |
3.3.3 CNF-MADM决策模型与SPA和 TOPSIS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
3.3.4 CNF-MADM决策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减法集对势的多属性动态决策模型研究 |
4.1 概述 |
4.2 基于减法集对势的多属性动态决策模型构建 |
4.2.1 集对分析中集对势函数用于方案决策的理论探讨 |
4.2.2 减法集对势的动态多属性方案决策应用步骤 |
4.3 应用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6)基于模糊Vikor算法的水利工程应急决策专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绪论 |
1.1 前言 |
1.2 应急决策研究 |
1.3 专家系统研究 |
1.4 论文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2.模糊多属性决策研究 |
2.1 模糊集理论 |
2.2 多属性决策方法 |
2.3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集的Vikor算法 |
2.4 敏感性与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水利工程应急决策专家系统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开发技术与工具 |
3.3 数据库设计 |
3.4 模型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水利工程应急决策专家系统的应用 |
4.1 实例应用 |
4.2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决策偏好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艰险山区铁路选线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决策偏好理论在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中的适用性探讨 |
2.1 决策偏好 |
2.1.1 决策 |
2.1.2 决策偏好 |
2.1.3 决策偏好的影响因素 |
2.1.4 决策偏好的形成机制 |
2.2 决策偏好的理论渊源 |
2.2.1 决策者偏好与期望值理论 |
2.2.2 决策者偏好与期望效用理论 |
2.2.3 决策者偏好类型 |
2.3 考虑决策偏好在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中的适用性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觉模糊集理论 |
3.1 模糊集与直觉模糊集 |
3.1.1 模糊集 |
3.1.2 直觉模糊集 |
3.2 直觉模糊集 |
3.2.1 直觉模糊数的运算法则 |
3.2.2 直觉模糊集距离测度公式 |
3.2.3 直觉模糊数的比较方法 |
3.2.4 直觉模糊集结算子 |
3.3 直觉模糊熵 |
3.3.1 信息熵 |
3.3.2 直觉模糊熵 |
3.3.3 直觉模糊交叉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构建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 |
4.1 构建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
4.1.2 建立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指标体系 |
4.2 构建决策者确定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 |
4.2.1 问题描述 |
4.2.2 决策方法及步骤 |
4.3 构建决策者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 |
4.3.1 问题描述 |
4.3.2 决策方法及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实例研究 |
5.1 某艰险山区铁路(康定—八宿段)线路方案 |
5.1.1 方案概述 |
5.1.2 方案分析 |
5.2 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 |
5.2.1 建立直觉模糊矩阵 |
5.2.2 计算直觉模糊交叉熵距离矩阵 |
5.2.3 确定正、负理想方案 |
5.2.4 计算正、负理想灰色关联系数矩阵 |
5.2.5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5.2.6 计算正、负灰色关联投影值 |
5.2.7 计算灰色关联投影综合偏好系数并排序 |
5.2.8 决策结果分析 |
5.3 基于决策者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 |
5.3.1 建立直觉模糊矩阵 |
5.3.2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5.3.3 计算直觉模糊综合评价值 |
5.3.4 计算直觉模糊得分值并排序 |
5.3.5 决策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复杂机电产品概念设计原理方案博弈决策与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机电产品概念设计原理方案决策的研究现状 |
1.2.1 概念设计原理方案生成 |
1.2.2 概念设计原理方案决策 |
1.2.3 概念设计原理方案优化 |
1.3 博弈理论在产品设计决策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1 基于博弈理论下的产品开发应用研究 |
1.3.2 博弈理论在机电产品原理方案决策的适用性 |
1.3.3 面向机电产品原理方案决策的博弈理论关键技术研究 |
1.4 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来源 |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及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功能设计准则的初始原理方案筛选 |
2.1 引言 |
2.2 面向初始原理方案快速筛选的基本流程 |
2.2.1 功能设计准则定义 |
2.2.2 功能设计准则生成 |
2.2.3 多准则博弈决策模型构建 |
2.2.4 围绕最优功能设计准则的方案快速筛选 |
2.3 实例验证-小型室内货物传送机电装置 |
2.3.1 传送装置的功能设计准则获取 |
2.3.2 基于合作博弈的功能设计准则优选 |
2.3.3 基于最优功能设计准则的初始传送装置原理方案筛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新设计原理方案的非合作-合作串行博弈决策 |
3.1 引言 |
3.2 面向整体设计利益最大化的原理方案串行博弈模型构建 |
3.2.1 建模流程 |
3.2.2 博弈策略划分 |
3.2.3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解获取 |
3.2.4 基于合作博弈模型的最优原理方案求解 |
3.3 实例验证-功能性晾衣架 |
3.3.1 功能性晾衣架的博弈策略求解 |
3.3.2 面向均衡需求的原理方案非合作博弈决策 |
3.3.3 面向整体设计期望的原理方案合作博弈决策 |
3.4 与TOPSIS决策方法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适应性设计原理方案的Shapley值法博弈决策模型 |
4.1 引言 |
4.2 面向经济性技术性综合最优的原理方案Shapley值求解 |
4.2.1 构建基于定性和定量评价目标的方案决策矩阵 |
4.2.2 融合多决策专家的评价数据 |
4.2.3 基于Shapley值法的原理方案博弈求解 |
4.3 实例验证-采煤机摇臂调高装置 |
4.3.1 构建摇臂调高原理方案初始决策矩阵 |
4.3.2 建立摇臂调高转置的方案价值矩阵 |
4.3.3 基于联盟博弈的摇臂调高方案最优决策验证 |
4.4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4.4.1 Shapley值法与理想点法、ELECTREⅠ法对比 |
4.4.2 原理方案中经济性和技术性目标的博弈规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原理解性能价值的原理方案优化 |
5.1 引言 |
5.2 概念产品设计中原理解性能价值求解 |
5.2.1 原理解性能价值定义与计算 |
5.2.2 基于DSM的产品核心分功能获取 |
5.2.3 构建产品性能-分功能关联矩阵 |
5.2.4 构建产品原理解-性能关联矩阵 |
5.2.5 原理解性能价值驱动的原理方案优化 |
5.3 实例验证-中厚煤层双滚筒采煤机 |
5.3.1 获取采煤机核心功能模块 |
5.3.2 构建采煤机的性能-分功能关联矩阵 |
5.3.3 构建采煤机的原理解-性能关联矩阵 |
5.3.4 采煤机原理方案优化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理方案博弈决策的原型系统与工程实例 |
6.1 引言 |
6.2 原型系统实现 |
6.2.1 系统开发平台及编程语言 |
6.2.2 系统中各项功能模块设计 |
6.2.3 数据库设计 |
6.3 工程实例-采煤机的截割部减速传动装置 |
6.3.1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以及功能建模模块 |
6.3.2 原理方案决策模块 |
6.3.3 基于非合作-合作博弈的原理方案决策模块 |
6.3.4 基于Shapely值法的原理方案决策模块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贡献与研究局限性 |
1.4.1 主要贡献 |
1.4.2 研究局限性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相关理论与研究评述 |
2.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
2.1.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定义 |
2.1.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 |
2.1.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征 |
2.1.4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 |
2.1.5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2.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及应急管理决策应用 |
2.2.1 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处理及应用 |
2.2.2 突发事件信息的应急管理决策应用 |
2.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基础 |
2.3.1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 |
2.3.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 |
2.3.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特性 |
2.4 研究现状评述及展望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能力提升策略 |
3.1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
3.1.1 样本收集与选择 |
3.1.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
3.1.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模式现状 |
3.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评析 |
3.2.1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发展脉络分析 |
3.2.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实证分析 |
3.3.1 问题分析 |
3.3.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3.3.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3.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3.4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技术驱动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分析与建构 |
4.1 问题分析 |
4.2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构建分析 |
4.2.1 系统总体与建构思路 |
4.2.2 系统的基本需求分析 |
4.2.3 系统总体架构分析 |
4.3 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体系架构逻辑分析 |
4.3.1 交通信息感知层 |
4.3.2 云架构信息接入与管理层 |
4.3.3 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服务应用层 |
4.4 系统实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 |
5.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分析 |
5.2 相关理论方法 |
5.2.1 梯形直觉模糊数 |
5.2.2 前景理论 |
5.2.3 热力学方法 |
5.3 基于Choquet积分的梯形直觉模糊集结算子 |
5.4 基于信息质量的高速公路应急决策模型 |
5.4.1 问题描述 |
5.4.2 决策模型与方法 |
5.5 案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 |
6.1 问题分析 |
6.2 区间梯形直觉模糊数 |
6.3 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 |
6.3.1 问题描述 |
6.3.2 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原理 |
6.3.3 基于满意度信息更新的动态应急决策方法 |
6.4 案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第2章 受水区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
2.1 基本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2 受水区水资源概况 |
2.2.1 受水区范围 |
2.2.2 受水区水资源总量 |
2.2.3 受水区水资源质量 |
2.3 受水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3.1 水利工程现状 |
2.3.2 供水现状 |
2.3.3 用水现状 |
2.3.4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
2.3.5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受水区需水预测 |
3.1 需水预测 |
3.2 需水定额分析 |
3.2.1 供水城镇现状用水定额 |
3.2.2 用水水平 |
3.2.3 需水定额 |
3.3 节水量预测 |
3.3.1 生产节水 |
3.3.2 生活节水 |
3.3.3 节水率分析 |
3.4 需水量预测成果 |
第4章 水资源方案配置(三次平衡思想) |
4.1 水资源配置思想与模型 |
4.1.1 水资源“三次平衡”的配置思想 |
4.1.2 水资源配置模型 |
4.2 水文系列与需水方案 |
4.3 基准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4.4 基于现状供用水模式的“一次平衡”分析 |
4.5 基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二次平衡”分析 |
4.5.1 配置方案设置 |
4.5.2 水资源“二次平衡”分析 |
4.6 基于外调水的“三次平衡”分析 |
4.6.1 配置方案设置 |
4.6.2 水资源“三次平衡”分析 |
4.7 推荐的水资源配置成果 |
第5章 水资源方案配置(模糊决策法) |
5.1 半结构多目标决策理论 |
5.1.1 多目标系统的目标相对优属度矩阵 |
5.1.1.1 定量目标相对优属度确定 |
5.1.1.2 定性目标相对优属度确定 |
5.1.2 半结构性决策系统模糊优化方法 |
5.1.3 多层系统模糊优选 |
5.2 模糊优化理论在引松供水工程水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
5.2.1 第一层单元系统相对优属度 |
5.2.1.1 水资源指标系统 |
5.2.1.2 工程投资指标系统 |
5.2.1.3 社会影响指标系统 |
5.2.1.4 环境影响指标系统 |
5.2.1.5 施工难易指标系统 |
5.2.2 整体方案的相对优属度向量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中部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比选结果 |
6.1.2 模糊决策模型比选结果 |
6.1.3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四、生产方案优选的模糊决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及风险分析研究[D]. 吴月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工况逼近的在役风电叶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方法[D]. 白学宗.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3]基于模糊决策的南海岛礁救助力量部署研究[D]. 潘涛.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市场环境下储能运营经济性评估及交易优化模型研究[D]. 秦云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集对分析方法在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应用[D]. 张斐.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模糊Vikor算法的水利工程应急决策专家系统的研究[D]. 蒙彦昭. 三峡大学, 2020(06)
- [7]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D]. 但鹏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复杂机电产品概念设计原理方案博弈决策与优化的研究[D]. 景立挺.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9]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D]. 刘永.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D]. 张宁.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