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TEN基因与子宫内膜增生及内膜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洋[1](2020)在《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影响子宫内膜癌耐受放化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子宫内膜癌遗传学和基因型鉴别的深入研究在优化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上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已有报道的基因突变中,子宫内膜癌患者体内最频繁发生是PTEN、PI3K和KRAS突变。目前,针对基因突变型子宫内膜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研究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传统治疗手段(如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的耐受性是当前癌症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涵盖子宫内膜癌三种主要基因突变(PI3K,PTEN和KRAS突变)的7种基因突变型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和2种对照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利用细胞活性实时分析检测系统,研究了子宫内膜癌关键基因的突变是否对其多西他赛及多西他赛联合放射治疗产生影响。通过对比3种不同PTEN基因突变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细胞受多西他赛-电离辐射处理后的活性变化,研究了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对电离辐射抑制多西他赛作用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剂量电离辐射作用下子宫内膜癌细胞活性的变化,研究辐射剂量差异对多西他赛联合放疗处理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影响;通过对比多西他赛联合辐射对PTEN突变和野生型细胞系的作用效果,研究PTEN突变是否对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的调控产生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发现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不仅能增强子宫内膜癌的多西他赛耐受性;还能减弱多西他赛联合辐射治疗的效果;以及辐射治疗会部分拮抗多西他赛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杀伤;且联合治疗的耐受效果不受辐射剂量的影响;通过影响凋亡蛋白的表达起到降低药物的细胞毒作用。目前,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是子宫内膜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优化放疗和化疗的联合用药条件能有效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发现,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不仅能增强子宫内膜癌对多西他赛的耐受性,还能减弱多西他赛联合放射治疗的效果。本研究结果为临床上有针对性的设计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手段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将肿瘤异质性研究与妇科肿瘤精准治疗实践相结合,有望建立子宫内膜癌个体化治疗新方案,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陈娜[2](2020)在《子宫内膜癌基因突变检测技术的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BM-PCR方法富集突变型DNA的原理验证【目的】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链迁移的选择性PCR(BM-PCR)方法,在该方法中我们引入了链迁移抑制链Blocker链(BM Blocker)以选择性地降低野生型基因的扩增效率,从而富集突变型基因。【方法】在PCR过程中引入链迁移抑制链BM Blocker。我们设计BM Blocker与野生型DNA(wild-type,WT)序列完全匹配,而与突变型DNA(mutant-type,MT)有一个碱基错配。当引物和Blocker链与WT结合时,它们会经历链迁移过程,WT在PCR扩增过程中的扩增概率为1/(1+n),其中n是BM Blocker链和引物的重叠区,而MT在PCR扩增中的扩增概率约为1,因为BM Blocker与MT有一个碱基的错配,因而不能与MT紧密结合。因此,MT可以通过PCR进行富集。【结果】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引物和BM Blocker之间的链迁移过程对聚合酶的延伸率有负面影响。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 analysis,HRM)结果进一步表明BM-PCR可明显提高突变丰度。【结论】我们的实验数据证实了BM-PCR能够在扩增过程中富集低丰度点突变。第二部分BM-PCR方法联合DNA探针法用于人子宫内膜癌突变基因的检测【目的】低丰度点突变的富集对于生物分析和分子学诊断至关重要。我们在BM-PCR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荧光DNA探针用于富集低丰度突变。【方法】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条荧光DNA探针链,其序列与突变型DNA完全匹配,因此其与野生链有一个碱基的错配。另外,我们设计探针与BM Blocker链之间有部分碱基的重叠。对于BM PCR,考虑到聚合酶延伸的间隙,我们设计引物与BM Blocker之间重叠4个碱基,剩下9个碱基区域用于Blocker链与探针重叠。这样,探针将与BM Blocker链竞争性的与底物链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本方法对MT和WT的识别能力,并将富集步骤和随后的分析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实际上,BM Blocker链具有两种功能:与引物竞争以丰富突变型DNA的丰度;与探针竞争以提高对突变位点的识别能力。总的来说,三种成分的结合使低丰度点突变的检测变得快速而灵敏。【结果】Sanger测序表明,BM-PCR可以将突变丰度从5%提高到约50%。荧光DNA探针可以在BM-PCR过程中与MT偶联,以进一步提高本方法的特异性,并将检测限降低到0.1%。我们对癌症患者的血细胞和子宫内膜癌组织样本中的基因组DNA进行了BM-PCR扩增,结果证明了BM-PCR在实际临床样本中的实用性。【结论】总体而言,与其他富集突变方法相比,BM-PCR易于设计,且操作简便。研究人员只需要优化Blocker链的温度,整个检测过程仅仅是PCR扩增。我们期望我们建立的BM-PCR方法将在分子诊断和临床分析中被广泛应用。第三部分BM-PCR方法联合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用于人子宫内膜癌突变基因的检测【目的】血液和组织中低丰度点突变的检测方法的不断创新正在成为未来检测癌症和其他与基因突变相关疾病的新方向。我们开发出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检测癌症患者组织样本中的低丰度点突变。【方法】基于上述BM-PCR方法,我们认为在BM-PCR方法基础上结合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将进一步提高突变基因检测的灵敏度。对于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条含有一个空位碱基的荧光DNA探针序列。该探针的5’端标FAM发光基团,3’端标BHQ1荧光猝灭基团。设计探针序列与突变DNA链互补,而与野生型DNA链有一个碱基的错配。另外我们在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中引入了一条与探针竞争的竞争链即s-Blocker。设计s-Blocker的序列与野生型DNA互补,因此其与突变型DNA有一个碱基的错配。这样,竞争性s-Blocker将和探针竞争性的与底物DNA链结合,其中一条链将在一定的解链温度下从底物DNA链上解离。重要的是,我们设计的探针与竞争链s-Blocker链具有相同的DNA序列。因此,s-Blocker/野生型DNA双链复合物和探针/突变型DNA双链复合物的熔解温度几乎相同。总体而言,MT的信号被放大,因此检测极限将进一步降低。【结果】Sanger测序结果表明,BM-PCR方法可以将突变丰度从5%提高到40%,具有较高的富集效率。此外,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的引入将进一步降低本方法的检测限。BM-PCR方法联合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中的PTEN r130q(389g>a)和PTEN rs121909219突变,结果表明该两种突变的检测限分别为0.02%和0.01%。【结论】我们建立了BM-PCR与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用于检测低丰度点突变。据我们所知,我们的方法对于检测临床实际组织中基因组DNA低丰度突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我们期望该方法可以为子宫内膜癌基因突变的分析以及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参考。
张靖羚[3](2021)在《OCT4及假基因POU5F1B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检测OCT4蛋白及其假基因POU5F1B mRNA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与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蚌埠医学院附属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2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另取50例因良性病变切除子宫的增生期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方法检测组织中的OCT4mRNA、假基因POU5F1B mRNA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组织中OCT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OCT4蛋白与子宫内膜癌腺癌患者年龄、病理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POU5F1B mRNA在62例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50例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OCT4 mRNA在62例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50例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OCT4蛋白的表达率(61.0%)高于对照组(38.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62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年龄<50岁和≥50岁的OCT4蛋白表达率分别是60%和62.5%(P>0.05),组别间相比无显着差异。FIGO临床分期中Ⅰ期与Ⅱ~Ⅳ期的表达率分别是46.9%和76.7%,组别间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肌层浸润深度≤1/2和>1/2的表达率分别是50.0%和75.0%(P<0.05),组别间相比有显着差异,有无淋巴结转移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9.3%和45.5%(P<0.05),组别间相比有显着差异。中-低分化和高分化的表达率分别为63.9%和57.7%(P>0.05)。组别间相比无显着差异。结论:OCT4 mRNA及其假基因POU5F1B mRNA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上调。OCT4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呈高表达,并且与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年龄、分化级别无关。
丁智颖[4](2020)在《子宫内膜癌中PRL-3诱导miR-21调节PTEN的假基因PTENP1》文中指出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增长。目前,子宫内膜癌已成为我国继宫颈癌之后第二大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目前认为子宫内膜癌与持续高雌激素刺激、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有关。本实验在先前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PRL-3介导的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探究PRL-3、miR-21、PTENP1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应用瞬时转染的方法在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中分别干扰PRL-3siRNA(小干扰RNA)、PRL-3 NC(PRL-3 siRNA negative control)、转染miR-21mimic(miR-21的类似物)、miR-21 NC(miR-21 mimic negative control),real-time RT-PCR检测干扰、转染后PRL-3 mRNA、miR-2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2.干扰PRL-3 siRNA、PRL-3 NC后miR-21及PTENP1的变化。3.转染miR-21mimic、miR-21 NC后PTENP1的变化。结果: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干扰组PRL-3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转染组miR-21 mRNA相对表达量比阴性对照组增加(p<0.05*)。2.干扰PRL-3siRNA后miR-21 mRNA及PTENP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有下降、上升的趋势(p<0.05*)。3.转染miR-21 mimic后PTENP1 mRNA相对表达量有下降的趋势(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中PRL-3通过上调miR-21下调PTENP1的表达。
丁巍[5](2020)在《CMKLR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子宫内膜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病学显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关。肥胖症者脂肪组织增加,细胞分泌功能紊乱,导致体内多种脂肪因子水平异常。Chemer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在脂肪组织中高度表达,可参与糖脂代谢,调节细胞分化等过程,与受体CMKRL1结合后可促进胰岛素抵抗、炎症及癌症的发生。现已证实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在多种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多项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chemerin/CMKLR1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与子宫内膜癌是否存在联系,以及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采集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子宫内膜癌住院患者(20例)作为子宫内膜癌组,以BMI进行配对(1:2,40例)选择同一时期体检或因良性病变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chemerin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CMKLR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探究CMKLR1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预后的联系。2.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及HEC-1B中加入不同浓度重组chemerin因子,通过CCK-8和划痕实验观察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3.慢病毒转染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实验,经过嘌呤霉素筛选获得敲低CMKLR1的稳定克隆细胞系;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干扰效率。利用CCK-8检测稳转细胞系与空载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敲减CMKLR1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能力。4.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敲减CMKLR1蛋白对稳转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为(871.4±302.2)ng/ml,高于正常对照组(727.8±303.9)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免疫组化显示CMKLR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在TCGA数据库中,CMKLR1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02),在预后方面,与生存时间存在负相关性(P=0.005)。2.细胞学显示,外源性重组chemerin对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及HEC-1B促增殖及迁移作用与对照组无差异。3.RT-PCR显示,HEC-1B细胞CMKLR1表达较其它子宫内膜癌细胞系高(P<0.01)。因此选择HEC-1B细胞进行细胞学实验。利用质粒敲减CMKLR1基因表达获得低表达CMKLR1蛋白的稳定克隆HEC-1B细胞系,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 CMKLR1组CMKLR1-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载组(P<0.01);CCK-8细胞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空载组相比,si CMKLR1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敲减目的基因组细胞迁移能力与空载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4.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i CMKLR1细胞中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靶标,包括c-Myc、cyclin D1、MMP-7蛋白表达量减少,降低CMKLR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了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中磷酸化β-catenin蛋白的水平(P<0.01)。结论:1.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并且外源性脂肪因子chemerin对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无明显影响;2.子宫内膜癌组织CMKLR1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敲减CMKLR1基因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
张越[6](2019)在《子宫内膜癌C-erbB-2和TTF-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C-erbB-2与TTF-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病理类型、病理分期、组织分化、肌层浸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二者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并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及预测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初治,并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石蜡包埋标本80例,要求入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且均符合术后随访标准。另外选取同期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30例,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正常子宫内膜患者30例(增殖期18例、分泌期12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三组子宫内膜组织中C-erbB-2与TTF-1的表达。并对80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erbB-2、TTF-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患者五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子宫内膜癌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65%、36.67%、16.6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分化、肌层浸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其病理类型无显着相关性(P>0.05)。2.TTF-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75%、53.33%、70.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分化、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呈阳性表达而TTF-1呈阴性表达者为32例,C-erbB-2呈阴性表达而TTF-1呈阳性表达者为14例,二者同为阳性表达者为13例,同为阴性表达者为21例。C-erbB-2和TTF-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117,P>0.05)。4.子宫内膜癌中C-erbB-2阳性表达者五年生存率为81.80%,显着低于C-erbB-2阴性表达者(93.9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1阳性表达者五年生存率(88.90%)略高于TTF-1阴性表达者(86.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的表达显着上调,随着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越晚、组织分化程度越差、肌层浸润深度增加、或伴有淋巴转移,C-erbB-2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强。提示C-erbB-2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正向调控的作用。2.随着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越晚、组织分化越差、深肌层的浸润,TTF-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调,其表达程度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降低,提示TTF-1的低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负向调控的作用。3.子宫内膜癌患者随着C-erbB-2阳性表达率的升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越低,临床预后越差。提示C-erbB-2的表达上调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袁雨林岚[7](2019)在《STX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TEN、PIK3CA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中STX3、PTEN、PIK3CA的表达水平,比较三者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内膜、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差异,分析STX3与子宫内膜癌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与PTEN、PIK3CA表达间关系,探讨STX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方法:取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组织标本共87例,分设为子宫内膜癌组共46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共14例及正常内膜组共27例。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中STX3、PTEN、PIK3CA的表达水平。使用χ2检验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STX3、PTEN、PIK3CA间的关系。使用χ2检验分析STX3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示STX3在子宫内膜癌组中表达增多,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2.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示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中表达减少,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3.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示PIK3CA在子宫内膜癌组中表达增多,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4.经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子宫内膜癌中STX3的表达与PTEN、PIK3CA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关联系数分别是-0.316、0.360。5.在子宫内膜癌组中,STX3表达与年龄、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附件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与月经状态、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淋巴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STX3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增多。STX3表达阳性者年龄较小、FIGO分期较早、肿瘤分化程度较好、存在附件转移趋势。2.STX3的阳性表达率在Ⅰ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最高,ⅢⅣ期次之,而Ⅱ期则较低,此规律与PTEN表达规律相符。3.STX3与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而STX3与PIK3CA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STX3可能与PTEN-PI3K/AKT信号通路存在相关性。
李少玉[8](2019)在《宫腔镜技术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子宫内膜癌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一旦确诊,术前分期直接关系患者的手术方案及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估了宫腔镜技术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相关的临床因素分析,为选择最佳诊断方法,优化患者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0日期间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或其癌前病变的病例3730例,从中筛选出经宫腔镜检查或电切术获得内膜组织取材而诊断的子宫内膜癌的病例共677例为研究对象,详细查阅患者临床资料并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及百分位表示,单因素分析时两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77名子宫内膜癌患者经宫腔镜检查和分段诊刮诊断452例(452/677,66.8%),其中30例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漏诊率6.6%;经宫腔镜电切诊断225例(225/677,33.2%),其中14例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漏诊率6.2%。宫腔镜电切与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漏诊率没有差异(P>0.05)。2.诊断深肌层浸润,灵敏度:术中所见>核磁共振,特异度:核磁共振>术中所见;诊断宫颈受侵,灵敏度:核磁共振>宫腔镜>术中所见,特异度均大于99.0%;诊断病灶大小,灵敏度:宫腔镜>术中所见,特异度:术中所见>宫腔镜;诊断淋巴结转移,灵敏度:核磁共振>术中所见,特异度:术中所见>核磁共振。宫腔镜不用于深肌层受侵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核磁共振因对病灶大小的回报过少而未做分析。3.术前仅有76例(76/677,11.2%)病理诊断结果提示了肿瘤的分级,其中低分化癌59例,占回报总例数的77.6%,59例患者中最终确诊低分化癌41例,诊断准确率为69.5%(41/59)。4.宫腔占位伴血流信号、子宫内膜增厚伴质地不均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常见的B超表现;绝经后阴道出血,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排液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5.年龄>50岁、超重、绝经后阴道出血、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糖类抗原125在早期诊断中不敏感。结论:宫腔镜检查结合分段诊刮与宫腔镜电切都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手段,两者的诊断准确性在本研究中没有差异;宫腔镜、核磁及术中剖视子宫所见在诊断中各具优势,应该相互结合,综合考虑,对宫颈受侵的评估,核磁表现出优势,但有待进一步证实;高龄、超重、绝经后阴道出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马雅茹,阿艳妮,张丽芳,赵淑萍[9](2018)在《miR-17-5p和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微小RNA 17-5P(miR-17-5p)、内膜中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2年4月在该院妇产科进行子宫内膜切除治疗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6例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作为正常组,22例子宫内膜增生标本作为内膜增生组,51例子宫内膜腺癌标本作为内膜癌组。应用RT-PCR法测定子宫内膜组织中miR-17-5p、PTEN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分析miR-17-5p、PTEN与临床病理参数的联系,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内膜增生组、内膜癌组子宫内膜组织中miR-17-5p、PTEN基因表达均低于正常组,且内膜癌组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内膜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内膜增生组及内膜癌组患者PTEN蛋白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7-5p表达与病理学分期、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联系,PTEN表达与病理分级、浸润程度存在一定联系(P<0.05)。生存曲线显示,miR-17-5p、PTEN 5年内高表达患者生存率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iR-17-5p和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水平下降,且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
丁智颖,明健[10](2018)在《抑癌基因PTEN及其假基因PTEN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其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基因改变致癌的研究成为热点。国内外研究报道发现:PTEN(与张力蛋白同源第1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是目前已知的子宫内膜癌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常发生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对其突变的检测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并为子宫内膜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另外,研究发现,PTENP1(PTEN的假基因)转录调控PTEN的表达,被认为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本文就PTEN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突变情况、临床意义及PTENP1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二、PTEN基因与子宫内膜增生及内膜癌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TEN基因与子宫内膜增生及内膜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影响子宫内膜癌耐受放化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子宫内膜癌概述 |
1.1.1 子宫内膜癌的分类 |
1.1.2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 |
1.2 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分子特征 |
1.2.1 PTEN与子宫内膜癌 |
1.2.1.1 PTEN蛋白的结构 |
1.2.1.2 PTEN的抑癌机制 |
1.2.1.3 PTEN相关的细胞凋亡蛋白 |
1.2.1.4 PTEN与细胞周期调控 |
1.2.2 PI3K与子宫内膜癌 |
1.2.3 KRAS与子宫内膜癌 |
1.2.4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 |
1.3 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性放化疗 |
1.3.1 辅助性放化疗治疗现状 |
1.3.2 多西他赛 |
1.3.3 子宫内膜癌对化疗药物和辐射的耐受性 |
1.4 立题依据 |
1.5 创新性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子宫内膜癌细胞株 |
2.1.2 9种子宫内膜癌细胞株的遗传背景信息 |
2.2 药品和试剂 |
2.2.1 试剂 |
2.2.2 药品 |
2.2.3 实验溶液配制 |
2.3 主要仪器 |
2.4 耗材 |
2.5 实验方法 |
2.5.1 细胞株的复苏 |
2.5.2 细胞株的传代 |
2.5.3 细胞株的冻存 |
2.5.4 线粒体分离及测序 |
2.5.5 MTT实验(4,5-二甲基噻唑-2-基-2,5-二苯基四唑溴化物检测) |
2.5.6 多西他赛给药剂量 |
2.5.7 照射条件 |
2.5.8 xCELLigence系统实时细胞分析 |
2.5.9 实时荧光定量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
2.5.10 流式细胞术的检测 |
2.5.11 Western Blot检测 |
2.6 统计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子宫内膜癌细胞多西他赛给药最佳浓度测定 |
3.2 筛选电离辐射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活性影响的最佳剂量 |
3.3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对EEC多西他赛耐药性的影响 |
3.3.1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EEC对多西他赛有耐受的现象 |
3.3.2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EEC对多西他赛影响的机制分析 |
3.3.3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EEC对多西他赛耐受的实时细胞分析 |
3.4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对多西他赛联合放射治疗的影响 |
3.4.1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对多西他赛联合放射治疗的机制分析 |
3.4.2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EEC对多西他赛联合放射治疗的实时细胞分析 |
3.5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对辐射抑制多西他赛作用的影响 |
3.6 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抑制多西他赛治疗效果的影响 |
3.7 电离辐射对多西他赛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8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对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多西他赛耐药性 |
4.2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减弱多西他赛联合放射治疗的效果 |
4.3 通过xCELLigence分析优化子宫内膜癌的化疗和放疗策略 |
4.4 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增加子宫内膜癌的耐药性作用模型 |
4.5 在肿瘤细胞凋亡中PTEN的作用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子宫内膜癌基因突变检测技术的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BM-PCR方法富集突变型DNA的原理验证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中所用到的链 |
3.实验原理 |
4 实验方法 |
4.1 DNA溶液处理和浓度测定 |
4.2 Taq DNA聚合酶延伸反应 |
4.3 BM-PCR方法结合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优化链浓度和DNA序列 |
4.4 BM-PCR富集能力的检测 |
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1 链迁移反应中抑制链Blocker链抑制DNA聚合酶延长 |
5.2 优化Blocker链与引物链的最佳浓度比 |
5.3 检测BM-PCR对突变基因的富集 |
5.4 BM-PCR与Blocker PCR的比较 |
6 实验小结 |
第二部分 BM-PCR方法联合DNA探针法用于人子宫内膜癌突变基因的检测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中所用到的链 |
3 实验原理 |
4 实验方法 |
4.1 血细胞基因组DNA提取 |
4.2 组织基因组DNA提取 |
4.3 基因组DNA浓度测定 |
4.4 Sanger测序法检测组织样品中突变基因的信息 |
4.5 BM-PCR方法联合Sanger测序方法检测基因突变 |
4.6 BM-PCR方法联合探针法检测基因突变 |
A)基因突变'>4.7 BM-PCR联合探针法盲测子宫内膜组织异常增生症和子宫内膜癌患者PTEN R130Q(389G>A)基因突变 |
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1 Sanger测序检测BM-PCR对合成链DNA突变基因的富集 |
5.2 Sanger测序检测人血细胞和组织中的突变基因 |
5.3 Sanger测序检测BM-PCR对基因组DNA突变基因的富集 |
5.4 BM-PCR联合探针对合成链DNA样本的区分 |
5.5 BM-PCR联合探针对合成链DNA样本的检测限 |
5.6 BM-PCR结合DNA探针检测基因组DNA突变基因的检测限 |
5.7 BM-PCR盲测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患者组织中PTEN基因突变 |
6 实验小结 |
第三部分 BM-PCR方法联合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用于人子宫内膜癌突变基因的检测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中所用到的链 |
3.实验原理 |
4.实验方法 |
4.1 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基因组提取 |
4.2 确定组织中基因突变信息 |
T)的野生链和突变链'>4.3 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区分合成链PTEN rs121909219(C>T)的野生链和突变链 |
A)和PTEN rs121909219(C>T)基因的检测限'>4.4 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检测合成链PTEN R130Q(389G>A)和PTEN rs121909219(C>T)基因的检测限 |
A)和PTEN rs121909219(C>T)基因的富集'>4.5 BM-PCR联合Sanger测序检测BM-PCR对PTEN R130Q(389G>A)和PTEN rs121909219(C>T)基因的富集 |
A)和PTEN rs 121909219(C>T)基因'>4.6 BM-PCR方法扩增不同突变丰度的PTEN R130Q(389G>A)和PTEN rs 121909219(C>T)基因 |
4.7 BM-PCR反应产物纯化 |
A)和PTEN rs121909219(C>T)基因组DNA检测限'>4.8 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检测PTEN R130Q(389G>A)和PTEN rs121909219(C>T)基因组DNA检测限 |
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1 常规PCR扩增后一代测序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基因突变 |
5.2 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对合成链DNA样品的检测区分作用 |
5.3 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对合成链DNA样品的检测限 |
A)和 PTEN rs121909219(C>T)突变基因的富集作用'>5.4 BM-PCR对PTEN R130Q(389G>A)和 PTEN rs121909219(C>T)突变基因的富集作用 |
A)和PTEN rs121909219(C>T)基因组DNA突变的检测'>5.5 常规PCR联合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对PTEN R130Q(389G>A)和PTEN rs121909219(C>T)基因组DNA突变的检测 |
A)和PTEN rs121909219(C>T)突变基因的检测'>5.6 BM-PCR联合内切酶Ⅳ信号放大系统对PTEN R130Q(389G>A)和PTEN rs121909219(C>T)突变基因的检测 |
6 实验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循环肿瘤DNA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3)OCT4及假基因POU5F1B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英中文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已发表文章 |
附录 C 文献综述 假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子宫内膜癌中PRL-3诱导miR-21调节PTEN的假基因PTENP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细胞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RNA干扰 |
2.2.3 转染mi R-21 mimic |
2.2.4 提取RNA |
2.2.5 real-time RT-PCR |
2.2.6 mi RNA q RT-PCR |
2.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CMKLR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Chemerin/CMKLR1 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临床标本收集 |
1.1.2 病理切片收集 |
1.1.3 TCGA数据库资料提取分析 |
1.1.4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1.1.5 实验方法 |
1.1.6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特征 |
1.2.2 子宫内膜癌组与对照组血清chemerin水平无差异 |
1.2.3 Chemerin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分期、分级不相关 |
1.2.4 免疫组化显示CMKLR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增高 |
1.2.5 TCGA统计分析CMKLR1 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密切相关 |
1.3 讨论 |
1.3.1 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 |
1.3.2 不良生活习惯与子宫内膜癌发病 |
1.3.3 子宫内膜癌与周围慢性炎症微环境 |
1.3.4 脂肪因子与子宫内膜癌 |
1.3.5 脂肪因子chemerin的命名和结构 |
1.3.6 Chemerin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
1.3.7 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 与恶性肿瘤发生的病因学说 |
1.3.8 血清chemerin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无差异性探讨 |
1.4 小结 |
二、脂肪因子chemerin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3 细胞培养及分组 |
2.1.4 实验方法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CCK-8法鉴定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无差异 |
2.2.2 划痕实验检测chemerin对细胞迁移能力无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CMKLR1 通过Wnt信号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细胞学材料 |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4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HEC-1B相较于其他子宫内膜癌细胞系CMKLR1 表达更高 |
3.2.2 划痕试验显示HEC-1B细胞体外迁移能力较强 |
3.2.3 携带CMKLR1-si RNA慢病毒感染HEC-1B细胞 |
3.2.4 鉴定敲低CMKLR1的HEC-1B细胞系构建成功 |
3.2.5 下调CMKLR1 蛋白表达抑制HEC-1B细胞增殖 |
3.2.6 下调CMKLR1 蛋白表达抑制HEC-1B细胞迁移 |
3.2.7 下调CMKLR1 蛋白表达抑制Wnt信号通路靶基因激活 |
3.3 讨论 |
3.3.1 CMKLR1的命名、结构和功能 |
3.3.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恶性肿瘤 |
3.3.3 子宫内膜癌转移特征 |
3.3.4 子宫内膜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现状 |
3.3.5 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 |
3.3.6 下调CMKLR1 蛋白通过Wnt信号途径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脂肪因子与癌症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子宫内膜癌C-erbB-2和TTF-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试剂与方法 |
1.3 结果判读 |
1.4 随访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三种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C-erbB-2和TTF-1 的表达 |
2.2 C-erbB-2和TTF-1 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2.3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和TTF-1 表达的相关性 |
2.4 C-erbB-2和TTF-1 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第三章 讨论 |
3.1 子宫内膜癌中C-erbB-2 的表达意义 |
3.2 子宫内膜癌中TTF-1 的表达意义 |
3.3 C-erbB-2、TTF-1 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erbB-2和TTF-1 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
1.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 |
2.C-erbB-2 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 |
3.TTF-1 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 |
4.C-erbB-2和TTF-1 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
5.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英文缩写词表 |
致谢 |
(7)STX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TEN、PIK3CA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3 实验结果 |
3.1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3.2 各组中STX3、PTEN、PIK3CA的表达情况 |
3.3 子宫内膜癌中STX3 的表达与PTEN及 PIK3CA表达的关系 |
3.4 STX3 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4.讨论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宫腔镜技术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miR-17-5p和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主要试剂 |
1.4 RT-PCR法测定子宫内膜组织中miR-17-5p、PTEN表达 |
1.5 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检测 |
1.6 结果判定 |
1.7 随访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子宫内膜组织中miR-17-5p、PTEN基因表达 |
2.2 免疫组化检测PTEN蛋白表达情况 |
2.3 miR-17-5p、PTEN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2.4 miR-17-5p、PTEN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
3 讨论 |
(10)抑癌基因PTEN及其假基因PTEN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PTEN基因的发现与结构 |
(一) PTEN基因的发现 |
(二) PTEN基因的结构 |
(三) PTENP1的研究现状 |
1. PTENP1的结构特点: |
2. PTENP1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
3. 影响PTENP1表达的因素: |
二、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突变 |
三、PTEN的抑癌机制 |
四、抑癌基因PTEN及PTEN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 |
四、PTEN基因与子宫内膜增生及内膜癌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PTEN蛋白Y68移码突变影响子宫内膜癌耐受放化疗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海洋. 吉林大学, 2020(01)
- [2]子宫内膜癌基因突变检测技术的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D]. 陈娜.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2)
- [3]OCT4及假基因POU5F1B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D]. 张靖羚.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子宫内膜癌中PRL-3诱导miR-21调节PTEN的假基因PTENP1[D]. 丁智颖.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CMKLR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D]. 丁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子宫内膜癌C-erbB-2和TTF-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D]. 张越. 青岛大学, 2019(02)
- [7]STX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TEN、PIK3CA的关系[D]. 袁雨林岚. 暨南大学, 2019(02)
- [8]宫腔镜技术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D]. 李少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12)
- [9]miR-17-5p和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马雅茹,阿艳妮,张丽芳,赵淑萍. 中国妇幼保健, 2018(19)
- [10]抑癌基因PTEN及其假基因PTEN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J]. 丁智颖,明健.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