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国外医学》系列期刊稿源不足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然[1](2021)在《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预印本作为开放获取的一种模式,其影响力在学术界迅速提升,由此发展出的预印本平台正逐步得到用户认可,其中预印本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为平台提供标准的学术信息服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总结阐述了预印本平台及其信息服务模式的定义、种类及特点,分析了影响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的主要因素。首先对国内外预印本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根据特定学科类和综合学科类两种平台类型的划分,对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具体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研究。其次从用户角度出发结合问卷调查和运营数据分析,对实际的用户信息服务体验进行了调研,从而得出目前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在实际运营中所暴露的问题。最后基于上述问题和分析,进而构建出我国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的理论框架,并就平台建设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实践措施。
马峥[2](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栾嘉[3](2020)在《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几十年高速经济发展,中国开始拓展国家发展战略,把卫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对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科学的医学研究成果是临床决策的指南,也是国家制定卫生政策的依据。作为记载、传播医学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医学科技期刊承载着为各类医疗卫生决策提供证据的重任。然而,我国至今处于临床医学研究证据的“进口国”地位,多年来我国的临床指南主要参照欧美国家的指南或研究结果;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与欧美国家相比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中文医学期刊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一直未能获得国际业界的广泛认可。针对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深入查找并证实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聚焦医学期刊编辑部,探讨我国临床研究论文整体质量控制对策。首先,从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概念内涵的描述出发,梳理文献,结合专家访谈,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以及“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界定“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质量评价”与“质量影响因素”的概念并丰富其内涵。其次,采用“滚雪球法”抽取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229篇,以研究注册率、伦理审查率、前瞻性研究患者知情同意等数据评价其伦理;以该篇论文发表之前国内同类研究论文篇数评估其创新性;以“国际医学报告清单”评估其报告质量;“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其方法学质量并评价其证据强度。结果显示: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了大量单中心(97.38%)、小样本(单组≤100例占77.3%)、纯阳性结果(99.22%)、高重复性(国内同类研究>10篇占37.11%)、低质量(报告率≤50%占85.15%,高偏倚风险论文占44.10%)的临床研究论文;研究注册率(3.06%)和伦理审查率(16.95%)均低;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均不可考。再次,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募集、筛选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自行设计问卷,对纳入评估的229篇临床研究论文的作者、编辑部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作者因素方面,专业阶层(学历、职称)对论文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弱,而作者科学思维、科研方法学水平、对论文质量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机构环境方面,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科研资源既能直接对论文质量发挥正向影响,也能通过作用于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间接影响论文质量。编辑部(编辑)因素方面,编辑的专业能力、期刊管理水平、审稿人水平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格式标准化要求对论文质量有负向影响。最后,采用析因设计证实以上可能因素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作者与研究机构相关的23项可能影响因素里仅伦理审查1项与论文综合质量相关(χ2=11.075,P=0.010);在编辑部与编辑相关的18项可能因素中,编辑是否具有医学专业背景(χ2=21.533,P=0.000)、医学编辑的统计学水平(t=2.221,P=0.028)、编辑工作时间和精力用于版面形式消耗(t=-3.064,P=0.002)与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χ2=4.714,P=0.034)等4项与论文质量显着相关。研究证明:期刊编辑部及编辑相关因素是国内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为控制我国医学临床研究论文质量,针对我国医学期刊编辑部管理构架提出:医学编辑必须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按照发展要求满足医学编辑数量并进行功能性分工,向学术型方向培养医学编辑等举措建议。针对编辑部审定稿流程提出:中文医学期刊亟待统一临床研究论文录用的基本标准,严格实行临床研究注册制度,复核研究的伦理审查,加强临床研究国际规范、评价工具以及报告清单的认知普及,注明利益冲突以及允许发表阴性结果等举措建议。针对医学编辑的职能拓展提出:医学编辑应在执行论文发表准入标准的同时做好作者教育,并为审稿人提供详细的审稿标准及必要的相关培训等举措建议。从而令中文医学期刊能够严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出口”关,真正服务于“健康中国”。
张倩[4](2020)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科技期刊是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近5000种,是当之无愧的科技期刊大国,而要想实现从科技期刊大国向科技期刊强国的转变必须要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繁荣,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中国科技期刊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期,提升国际影响力,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科技期刊沿“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化发展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前景;第二部分运用定量分析法对我国科技期刊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我国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出版机构、语种和载体形式,又根据科技期刊的施引情况得出我国科技期刊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现状;第三部分在前文统计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我国科技期刊在沿“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科重点不突出、区域发展不协调、集约化出版程度低,缺乏“一带一路”国家语种期刊、期刊数字化水平低等问题;最后一部分,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实际提出“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策略,包括优化科技期刊出版结构,推动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创新科技期刊出版模式、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场管理与运营能力、全面保障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
蔡敬羽[5](2020)在《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开放科学的本质是提高科学研究的透明度、开放性与协作性,推动传统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在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参与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虚假同行评议、优质稿源外流、再现性危机、传播能力弱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不断影响学术期刊质量和水平。为此,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积极主动谋求转型,提高学术期刊出版的开放性与透明度,探索建立以高质量同行评议和高水平学术传播为核心的期刊服务能力,对于重塑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学者基本只是就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单一实践进行论述。因此,本文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与学术传播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出版创新的策略。具体来说,本文在第一章绪论中探讨了研究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开放科学、同行评议和学术传播等相关概念,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并对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有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寻找当前研究不足,确定今后研究方向,以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和学术传播协同创新作为本文研究的突破口开展后续研究;在第二章中,本文对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调研,分析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需要着重应对的发展困境,以期为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出版创新实践现状提供针对性的研究方向;在第三章中,选择代表性的案例,以学术期刊寻求转型的必要性为基础,探索国内外学术期刊解决发展困境的创新实践;在第四章中,利用SWOT模型分析学术期刊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的转型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为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因应策略提供了落脚点;在第五章中,从同行评议、科研评价、学术传播和期刊服务入手,探索学术期刊在开放科学驱动下的出版创新因应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在第六章中,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研究的局限性,也就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新的展望。
王建慧[6](2019)在《中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学术期刊能够高效整合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科研发展的战略高地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国6000余种学术期刊中,英文期刊凭借语言优势,成为中国科研成果走进国际学术界的重要载体。相较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中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如何大力发展我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使之与我国不断提升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不断增强的国际话语权相协调,是当前期刊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对我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其次,运用定量分析法对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宏观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包括学术期刊的创刊时间、出版周期、主办单位、地区分布、学科分布和出版机构,得出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宏观发展现状;再次,从国际化建设和国际化影响力两方面分析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包括主编、编委会、稿源和数字化平台国际化现状,以及国际图书馆馆藏、知名数据库收录和国际施引现状等国际影响力现状,运用具体的数据直观显示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传播能力。然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我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包括国际化发展特征不够突出,国际化内容质量亟待提升,国际化数字出版水平较低,以及国际化评价体系发展缓慢等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提出我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创新路径,包括加强对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支持和引导,调整期刊结构,加强内容建设,提升数字出版能力,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以及深化面向用户的服务体系建设等。
杨欣妍[7](2019)在《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新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科技、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冲突、融合。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科技期刊及其相关产品“走出去”是我国参与新全球化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和路径。本文首先在综述分析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互联网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不同于传统科技期刊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科技期刊产品”的概念,认为科技期刊产品是科技出版产业的核心,而科技出版产业的发展为产品优化提供了需求和支撑。其次从科技期刊产品和产业的双重视角出发,对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现状从现阶段成果、产业相关要素和产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存在产品定位不明确、产品开发能力低、产品组合不够丰富、未能打造产品品牌等方面的不足。再次,结合国内国外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分析归纳了典型国际化科技期刊的产品特点及其所采取的产品策略和保障措施,同时对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提出相应的措施。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应强化产品意识,加强科技期刊产品开发,在产品定位上应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国际化科技期刊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要适应其定位;(2)产品组合包括内容的组合和形态的组合,在产品组合上需大力开发数字化产品、建设平台及数据库;(3)在产品开发上除了选题的多角度,还应提供除期刊本身外的多样化服务,并通过系列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品牌;(4)加强科技期刊产业人才队伍、市场运行、数字出版等建设,保障科技期刊产品策略的实现。在本文中,笔者力求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吸取优秀个案的成功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全方位探讨我国科技期刊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
胡晨沛[8](2019)在《CSSCI收录对期刊稿源质量提升效应的多期双重差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CSSCI收录对期刊稿源质量的提升效应及长期影响。【方法】基于2008—2018年100种社会科学期刊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计算分析CSSCI收录对稿件第一作者单位科研水平、基金资助比例情况的影响。【结果】CSSCI收录能够显着提高第一单位为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研究机构以及具有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的比例; CSSCI收录对期刊稿源质量提升具有长期动态效应,但对不同指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对于基金资助比例的长期影响更为显着。【结论】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和核心变量滞后一期处理后,发现所得结论稳健可信,并从完善期刊评价体系、提高期刊审稿标准等角度给出提升期刊稿源质量的建议。
宋小雪[9](2018)在《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用户调查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适应未来学术交流的发展要求及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缓解“学术期刊危机”,开放存取期刊应运而生。开放存取期刊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交流新模式,是实现开放存取的主要途径。开放存取运动首先在国外兴起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开放存取期刊的研究仍有待深入。目前为止,仍鲜有人从开放存取期刊用户的角度对其展开系统的研究,缺少对用户使用情况的了解,不利于这一新兴媒体的健康发展,故而本文致力于对开放存取期刊用户进行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一手资料,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围绕用户特征、用户信息行为、使用态度、使用障碍和影响用户使用的主要因素等方面展开分析,指出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开放存取期刊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综合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结果,分别从国家、开放存取期刊自身、期刊集成平台、高校图书馆等层面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提高开放存取期刊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为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佟倩[10](2017)在《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愈来愈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在稳步实施,大量的外文学术期刊应运而生。但是与其他非英语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陆英文期刊的发展起步较晚,速度较慢。尤其是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更是落后于很多非英语国家。因此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大力发展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使之与中国不断提升的科技、文化水平相适应,同时也对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起到强有力地促进作用,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文章将通过文献计量法、个案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首先,对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历史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研究对象为版权归属于中国大陆单位的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其次,运用文献计量法,对61种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基本情况、数字化水平、办刊主体和学术影响力这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排序分区。再次,运用个案分析法,对其中4种被SSCI/A&HCI收录期刊的载文情况、学术影响力和网络传播情况这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运用比较研究法,将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与同学科领域的中文期刊进行对比,并将3种被SSCI收录期刊与外国同学科领域被SSCI收录的期刊进行对比。第五,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进展、特点与不足,并提出了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今后的发展对策。最后,结合前文的分析结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并明确了文章的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通过研究,文章发现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存在着数量较少、出版地区和学科分布不平衡、办刊资源分散、出版周期较长、编辑团队的国际化水平较低、数字化水平较低的缺陷。提出了中国政府要大力扶持此类期刊的创办与发展、填补空白学科并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学期刊、创办二三级学科期刊和特色期刊的对策,还提出主办方和出版方要大力提高编辑团队的素养和国际化水平、着力缩短出版周期并大力搭建独立的数字化平台的建议。同时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不仅要走出去更要主动引进来,要主动与外国专家学者合作,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发展水平。
二、浅析《国外医学》系列期刊稿源不足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国外医学》系列期刊稿源不足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创新点 |
第2章 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概述 |
2.1 预印本的定义及发展 |
2.1.1 预印本的概念 |
2.1.2 预印本的特点分析 |
2.1.3 预印本的发展 |
2.2 预印本平台及信息服务模式 |
2.2.1 预印本平台的定义和分类 |
2.2.2 预印本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 |
2.2.3 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2.3 影响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的主要因素 |
2.3.1 服务宣传推广 |
2.3.2 资源质量控制 |
2.3.3 平台建设运营 |
2.3.4 服务保障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案例分析 |
3.1 国外特定学科类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 |
3.1.1 arXiv经典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3.1.2 bioRxiv新兴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3.1.3 SSRN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3.2 国内综合类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 |
3.2.1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平台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3.2.2 China Xiv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3.2.3 NSTL平台预印本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3.3 国内外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对比分析 |
3.3.1 国内外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相同点 |
3.3.2 国内外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不同点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的调查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工具的选择 |
4.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4.1.3 调查的内容及发放 |
4.2 调查结果的分析 |
4.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2 用户对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的认知情况 |
4.2.3 用户对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的质量评价 |
4.2.4 用户对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的需求分析 |
4.3 预印本平台用户服务存在的问题 |
4.3.1 平台用户规模和认知度 |
4.3.2 信息资源数量和来源 |
4.3.3 信息资源质量 |
4.3.4 信息资源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 |
5.1 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的目标、原则及内容 |
5.1.1 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目标 |
5.1.2 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原则 |
5.1.3 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内容 |
5.2 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的组织框架 |
5.2.1 面向多学科的信息资源服务 |
5.2.2 面向多机构的平台服务合作 |
5.2.3 面向全流程的服务质量监督 |
5.2.4 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的人员组织 |
5.3 预印本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 |
5.3.1 针对信息服务的理念推广 |
5.3.2 面向学术资源的合作拓展 |
5.3.3 资金结构的调整优化 |
5.3.4 保障平台发展的政策制定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
2.3.1 热力学熵概念 |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
2.3.3 信息熵概念 |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
2.3.5 信息熵的应用 |
2.4 小结 |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
3.2.1 构造指标矩阵 |
3.2.2 标准化处理 |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
3.3.1 数据来源 |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
3.3.3 指标计算 |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
3.4 小结 |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
4.1.1 研究假设 |
4.1.2 测度思路 |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
4.3.1 实证测算 |
4.3.2 结果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
5.1 构建指标体系 |
5.1.1 准则层构建 |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
5.2.3 计算权重 |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
5.3.1 样本的特点 |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
6.3 讨论 |
6.3.1 未来研究展望 |
6.3.2 研究局限性 |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
2.1 临床研究的定义 |
2.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概念辨析 |
2.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辨析 |
2.4 本研究涉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及其评价方式 |
2.5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的概念辨析 |
2.6 小结 |
第3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现况的抽样调查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访谈 |
4.1 访谈目的 |
4.2 访谈设计 |
4.3 访谈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及作用机理阐释 |
6.1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
6.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
6.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及修正 |
6.5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
6.6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关系及机理探讨 |
6.7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
7.1 研究结论 |
7.2 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对策 |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7.5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定量分析法 |
(四)跨学科研究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文化环境 |
第二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 |
一、中国科技期刊在“一带一路”国家图书馆馆藏现状 |
(一)学科分布 |
(二)地区分布 |
(三)出版机构分布 |
(四)语种分布 |
(五)载体形式分布 |
二、中国科技期刊在“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影响力现状 |
第三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重点学科不突出,优势领域不明显 |
二、覆盖国家数量少,区域发展不协调 |
三、集约化出版程度低,合作出版规模小 |
四、缺少“一带一路”国家语种期刊 |
五、数字化程度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出版平台 |
第四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策略 |
一、优化科技期刊出版结构 |
(一)内容结构:以区域需求为导向 |
(二)学科结构:做强优势学科,布局前沿学科 |
(三)语言结构:中、英、本土语言联动 |
二、推动科技期刊融合出版 |
(一)积极拓展全媒体出版形式 |
(二)打造国际化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 |
(三)充分构建学术资源知识体系 |
三、创新科技期刊出版模式 |
(一)推进科技期刊开放获取进程 |
(二)推动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 |
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场管理与运营能力 |
(一)推进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 |
(二)探索多元化经营方式 |
(三)创新协同办刊形式 |
五、全面保障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 |
(一)制度保障 |
(二)人才保障 |
(三)技术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科技期刊在“一带一路”国家图书馆馆藏现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1.2.1 开放科学 |
1.2.2 同行评议 |
1.2.3 学术传播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2.1 解决同行评议信任危机日益紧迫 |
2.1.1 审稿过程不透明引发学术界乱象 |
2.1.2 审稿人激励不足影响审稿参与度 |
2.2 改进“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方式 |
2.2.1 影响因子至上带动学术造假利益链 |
2.2.2 “唯SCI”造成优质稿源外流现象 |
2.3 顺应科研数据共享的常态化趋势 |
2.3.1 再现性危机降低学术诚信度 |
2.3.2 “付费墙”阻碍学术交流进程 |
2.4 重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格局所需 |
2.4.1 出版形态单一限制知识开放程度 |
2.4.2 学术资源分散缺乏高度读者黏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出版创新实践现状 |
3.1 突出同行评议的学术质量控制功能 |
3.1.1 进一步提高同行评议的透明度 |
3.1.2 优化审稿流程以降低出版时滞 |
3.1.3 完善审稿贡献认定及激励措施 |
3.2 多渠道联动合力拓展学术传播空间 |
3.2.1 建立新型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 |
3.2.2 提供形态多样化的开放资源 |
3.2.3 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学术交流 |
3.3 重视学术期刊出版的综合服务功能 |
3.3.1 以作者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期刊服务 |
3.3.2 鼓励学术团体共建共享期刊数字内容 |
3.3.3 期刊出版平台建设符合国际发展潮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学术期刊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的态势分析 |
4.1 优势(Strengths) |
4.1.1 专业性强 |
4.1.2 稿源丰富 |
4.1.3 创新空间 |
4.2 劣势(Weaknesses) |
4.2.1 出版时滞 |
4.2.2 资源浪费 |
4.2.3 服务不足 |
4.3 机遇(Opportunities) |
4.3.1 开放获取的需求日益增长 |
4.3.2 开放科学的政策环境大好 |
4.3.3 资助机构大力支持与推动 |
4.4 挑战(Threats) |
4.4.1 学术评价不合理 |
4.4.2 分散经营规模小 |
4.4.3 出版商利益冲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放科学驱动的学术期刊出版创新因应策略 |
5.1 维护同行评议学术把关的可靠性 |
5.1.1 推动出版透明保障期刊学术质量 |
5.1.2 优化评审过程提高论文的时效性 |
5.1.3 加强公众对开放同行评议的认识 |
5.2 建立回归学术交流本位的评价导向 |
5.2.1 拓展单篇论文的内容价值及出版形态 |
5.2.2 引入替代指标结合传统文献计量方法 |
5.2.3 政策支持扭转“唯论文”学术评价倾向 |
5.3 构建可持续性的学术传播互动方阵 |
5.3.1 场景化思维深入挖掘读者内容需求 |
5.3.2 期刊作为多元化传播渠道的链接点 |
5.3.3 公众参与提高研究的社会开放程度 |
5.4 提高学术期刊服务品牌建设能力 |
5.4.1 坚持服务个性化和学术研究多样性 |
5.4.2 采取分散与统一的集群化办刊模式 |
5.4.3 探索学术出版服务模式新的盈利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 |
(6)中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六)概念界定 |
一、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相关政策分析 |
二、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宏观分析 |
(一)创刊时间 |
(二)出版周期 |
(三)主办单位 |
(四)地区分布 |
(五)学科分布 |
(六)出版机构 |
三、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 |
(一)国际化建设现状 |
1.主编国际化现状 |
2.编委会国际化现状 |
3.稿源国际化现状 |
4.数字化平台国际化现状 |
(二)国际化影响力现状 |
1.国际图书馆馆藏现状 |
2.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现状 |
3.国际期刊施引现状—以SSCI收录的2 种学术期刊为例 |
四、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存在问题 |
(一)国际化发展特征不够突出 |
1.主编与编委会本土化程度高 |
2.期刊数量少且区域分布不均衡 |
3.集约化出版程度较低 |
4.学科分布不均衡且优势不明显 |
(二)国际化内容质量亟待提升 |
1.语言障碍依然存在 |
2.国际化优质稿源不足 |
3.选题策划需要创新 |
4.学术规范与国际脱节 |
(三)国际化数字出版水平较低 |
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国际化数字平台缺失 |
2.数字出版先进技术应用不足 |
3.从数字发布到科研支撑转变乏力 |
(四)国际化评价体系发展缓慢 |
五、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对策研究 |
(一)加强对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支持与引导 |
(二)调整期刊结构,合理配置出版资源 |
1.统筹优化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地区与学科分布 |
2.集约化办刊,促进刊群协同发展 |
3.创办新刊,提高刊物专业化、特色化水平 |
(三)加强内容建设,提高期刊质量 |
1.克服语言障碍,增强期刊可读性 |
2.依靠专家办刊,保证学术期刊质量 |
3.加强期刊策划,有效组织期刊内容 |
4.加强学术规范,与国际出版接轨 |
(四)提升数字出版能力,促进期刊广泛传播 |
1.深化数字内容加工,实现内容多次发布 |
2.拓展多种信息渠道,实现期刊广泛传播 |
3.构建复合商业模式,实现数字化可持续发展 |
(五)拓展国际合作方式,建立自主传播平台 |
1.拓展合作方式,推动期刊走入国际视野 |
2.强调主体地位,促进期刊独立自主传播 |
(六)深化面向用户的服务体系建设 |
1.强化用户服务意识,提升学术期刊服务内涵 |
2.全媒体发力,提高期刊服务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39种英文社科学术期刊 |
致谢 |
(7)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探讨 |
2.1 概念界定 |
2.2 研究综述 |
2.3 相关理论 |
3 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概况 |
3.2 我国科技期刊产业相关要素“走出去”的现状 |
3.3 我国科技期刊面向国际市场的服务现状 |
3.4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存在的产品及策略问题 |
4 国内外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案例分析及启示 |
4.1 国外科技期刊“走出去”典型案例 |
4.2 国内科技期刊“走出去”典型案例 |
4.3 借鉴及启示 |
5 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SWOT分析 |
5.1 优势 |
5.2 劣势 |
5.3 机遇 |
5.4 威胁 |
5.5 SWOT分析小结 |
6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优化策略 |
6.1 明确科技期刊产品“国际化”定位 |
6.2 丰富科技期刊产品组合 |
6.3 科技期刊产品开发多元化 |
6.4 加强科技期刊产业要素的保障措施 |
7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CSSCI收录对期刊稿源质量提升效应的多期双重差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设计 |
1.1 模型设定 |
1.1.1 CSSCI收录对期刊稿源质量的影响 |
1.1.2 CSSCI收录对期刊稿源质量影响的长期动态效应模型 |
1.2 变量说明 |
1.2.1 被解释变量:稿源质量的度量指标 |
1.2.2 其他控制变量 |
2 实证研究 |
2.1 实证结果分析 |
2.1.1 CSSCI收录对期刊稿源质量的影响 |
2.1.2 CSSCI收录对期刊稿源质量影响的长期动态效应模型 |
3 稳健性检验 |
3.1 平行趋势检验 |
3.2 滞后回归模型 |
4 结语 |
(9)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用户调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开放存取概述 |
1.1 开放存取定义 |
1.2 开放存取产生背景 |
1.3 开放存取运动发展历程 |
1.3.1 萌芽阶段 |
1.3.2 初步发展阶段 |
1.3.3 稳步发展阶段 |
2 开放存取期刊概述 |
2.1 开放存取期刊定义 |
2.2 开放存取期刊类型 |
2.2.1 根据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不同分类 |
2.2.2 根据开放存取期刊运作模式不同分类 |
2.2.3 根据开放存取期刊营利模式不同分类 |
2.3 开放存取期刊特征 |
2.3.1 读者免费、作者付费 |
2.3.2 时效性 |
2.3.3 交互性和直接性 |
2.4 传统期刊与开放存取期刊比较 |
2.4.1 学术交流模式不同 |
2.4.2 运营模式不同 |
2.4.3 授权模式不同 |
3 开放存取期刊研究现状 |
3.1 国内研究现状 |
3.1.1 文献研究数量统计分析 |
3.1.2 着者统计分析 |
3.1.3 文献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 国外研究现状 |
4 国内外开放存取期刊发展取得的成就 |
4.1 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发展取得的成就 |
4.1.1 建立了开放存取期刊资源整合平台 |
4.1.2 开放存取期刊数量增多 |
4.1.3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揭示率不断提高 |
4.2 国外开放存取期刊取得的成就及典型案例分析 |
4.2.1 非营利性开放存取期刊——PLoS系列期刊 |
4.2.2 营利性开放存取期刊——BMC系列期刊 |
4.2.3 国外开放存取期刊发展的特点 |
5 开放存取期刊用户调查分析 |
5.1 用户特征 |
5.2 用户信息行为 |
5.2.1 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了解情况 |
5.2.2 开放存取期刊的使用渠道 |
5.2.3 利用开放存取期刊的目的 |
5.3 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使用态度 |
5.3.1 用户认为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对比的优势与不足 |
5.3.2 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是否能满足其学术需求的评价 |
5.4 用户使用障碍 |
5.5 影响用户使用开放存取期刊的重要因素 |
5.5.1 论文发表费用和周期 |
5.5.2 版权转让模式 |
5.5.3 论文质量控制 |
5.5.4 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期刊资源的揭示 |
6 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1 国家扶持开放存取期刊的政策力度有待加强 |
6.1.1 现有科研成果评价体制和职称晋升体制不利于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 |
6.1.2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
6.2 开放存取期刊自身建设方面的不足 |
6.2.1 论文质量控制问题重重,论文数量有限,用户使用满意度低 |
6.2.2 出版运营模式不够科学 |
6.2.3 版权转让模式不清晰 |
6.2.4 缺乏对用户需求的了解 |
6.2.5 不重视宣传和培训工作 |
6.2.6 缺乏与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图书馆的合作 |
7 实现开放存取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7.1 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
7.1.1 文化方面 |
7.1.2 经济方面 |
7.1.3 法律法规方面 |
7.2 规范期刊出版流程,提高开放存取期刊办刊质量 |
7.2.1 优化组稿环节,提高期刊稿源质量 |
7.2.2 重视审稿环节,规范同行评审制度 |
7.2.3 强化编辑工作,提高形式和技术规范 |
7.3 促进开放存取期刊集成平台建设 |
7.3.1 明确目标用户,灵活开展宣传 |
7.3.2 明确平台定位,建设专业性平台 |
7.3.3 建立互动平台,重视用户信息反馈 |
7.3.4 重视首发集成平台建设 |
7.3.5 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
7.3.6 探索盈利模式,扩大经费来源 |
7.4 加强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 |
7.4.1 重视宣传工作,拓展宣传渠道 |
7.4.2 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技能培训 |
7.4.3 设立资源专栏,凸显开放存取期刊资源 |
7.4.4 整合开放存取期刊资源,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10)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产生与概况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计量法 |
1.3.2 个案分析法 |
1.3.3 比较研究法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的基本概念 |
2.1.1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
2.1.2 数字化平台 |
2.1.3 同行评议 |
2.1.4 合作度和合作率 |
2.1.5 JCR引证指标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文献增长定律 |
2.2.2 布拉德福定律 |
2.2.3 引文分析理论 |
3 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宏观考察 |
3.1 基本情况分析 |
3.1.1 数量 |
3.1.2 出版地区 |
3.1.3 创刊年份 |
3.1.4 学科分布 |
3.1.5 出版周期 |
3.2 数字化水平 |
3.2.1 数字化平台 |
3.2.2 流程保障 |
3.3 办刊主体 |
3.3.1 主办方 |
3.3.2 出版方 |
3.3.3 编辑团队 |
3.4 学术影响力 |
3.4.1 影响因子 |
3.4.2 载文量 |
3.4.3 篇均论文下载频次 |
3.4.4 总被引次数 |
3.4.5 收录情况 |
3.5 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分级 |
4 被SSCI/AHCI收录的4种期刊的个案分析 |
4.1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的个案分析 |
4.2 China&World Economy的个案分析 |
4.3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的个案分析 |
4.4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的个案分析 |
4.5 对被SSCI收录的3种期刊的对照分析 |
5 大陆英文版与中文版及与英文期刊比较研究 |
5.1 同学科英文期刊与中文期刊的比较分析 |
5.1.1 学科分布不平衡 |
5.1.2 地区分布不平衡 |
5.1.3 出版周期较长 |
5.1.4 创刊年份较晚 |
5.1.5 主办方以高校为主 |
5.2 被SSCI收录的3种期刊与外国同学科的英文期刊的比较分析 |
5.2.1 中国大陆被SSI收录期刊数量较少 |
5.2.2 出版地区主要为发达国家 |
5.2.3 出版周期较中国大陆期刊短 |
5.2.4 出版方以国外出版集团为主 |
5.2.5 2015年JCR引证指标的比较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
6.1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进展 |
6.1.1 期刊数量大幅增加 |
6.1.2 学科分布更加广泛 |
6.1.3 期刊整体的影响力提高 |
6.1.4 集团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有所发展 |
6.1.5 个别期刊的影响力有所提高 |
6.2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特点 |
6.2.1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
6.2.2 新刊增加较快 |
6.2.3 经济学期刊最多 |
6.2.4 出版周期以季刊为主 |
6.2.5 数字化水平不一 |
6.2.6 合作办刊较多 |
6.2.7 编委与编辑国际化水平不等 |
6.2.8 期刊稿源国际化程度不一 |
6.3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不足 |
6.3.1 期刊数量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平衡,办刊资源分散 |
6.3.2 学科分布不均衡,仍存在空白学科 |
6.3.3 出版周期较长,不利于学术传播 |
6.3.4 编辑团队国际化程度不高,学术影响力不高 |
6.3.5 数字化水平较低,过度依赖外国出版集团 |
7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对策 |
7.1 中国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
7.2 大力创办经济学期刊、二三级学科期刊和特色期刊 |
7.3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编辑团队素养 |
7.4 大力搭建独立数字化平台 |
7.5 依托高校办刊的同时组建中国自己的出版集团 |
7.6 走出去同时要引进来 |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析《国外医学》系列期刊稿源不足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印本平台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 李浩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3]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 栾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4]“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研究[D]. 张倩. 河南大学, 2020(04)
- [5]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D]. 蔡敬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6]中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研究[D]. 王建慧. 河南大学, 2019(01)
- [7]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D]. 杨欣妍.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CSSCI收录对期刊稿源质量提升效应的多期双重差分研究[J]. 胡晨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02)
- [9]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用户调查的分析[D]. 宋小雪. 云南大学, 2018(01)
- [10]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D]. 佟倩. 南京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