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剂型现状

浅谈儿科剂型现状

一、浅谈小儿用药剂型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蒋境兴,武英茹,兰子君,郭福贵,程玉钏,倪艳[1](2022)在《中国儿科药品常用剂型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儿科药品剂型较丰富,但是常用药物种类及规格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药需求。综述我国儿科药品常用剂型种类及其应用现状,发现儿童常用药物剂型有片剂、颗粒剂、注射剂等,口服剂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口感差、用药依从性低;非口服剂型用药依从性相对较高,但儿童用产品较少,需大力开发。针对各剂型研发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未来儿童用药首选剂型仍是口服制剂,但是会向微片、微丸、分散片的形式发展。

马礼俊,姜紫薇,冉春浪,陈绍成[2](2021)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儿童中成药收载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儿童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统计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儿童中成药的种类、剂型、处方等数据,梳理我国儿童中成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共收载药名含"儿童""小儿"的儿童专用中成药53种,儿童可用中成药55种,慎用或禁用中成药18种;儿童中成药主要功效以止咳平喘类最多(78.84%),药性以寒性为主(47.20%),药味以苦味为主(42.40%);我国儿童中成药的发展存在专用品种匮乏、用法用量不明确、功能主治不规范等问题。结论应加大儿童中成药的科研力度,加强上市儿童中成药再评价工作,规范儿童用药说明书信息,保障儿童中成药临床使用安全性。

席崇程[3](2021)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基本框架和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其肾命学说对现代中医临床的指导作用;以知识图谱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古籍进行研究,望能为现代文献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将知识图谱与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对于孙一奎、赵献可和张介宾三人的研究,构建其肾命学说知识图谱。对于知识图谱的分析,以节点度、BC度量和人工判定确定肾命学说核心组成,并在可视化展示的基础上,引入扎根理论和数据挖掘的方式。最后从哲学、医学两方面出发探讨三者肾命学说,以及其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对名老中医治疗腰痛的医案以数据挖掘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腰痛的辨治特色,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在现代中医临床的应用。各个板块所涉及的主要数据挖掘算法详细如下。孙一奎:改进后关联规则、K-Means聚类、PCA降维赵献可:改进后关联规则、XGBoost张介宾:神经网络、贝叶斯信念网络名老中医:改进后关联规则结果1孙一奎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元气、命门、原气、三焦、真气、动气、肾。原气与动气同类,是人体之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其气与肾相通;原气与谷气共同构成元气,并以三焦为通道,发挥对后天的管控。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孙一奎临床辨证多从元气入手,认为劳逸过度、疾病损耗、脾胃不足、人欲过度、滥用苦寒和邪气侵袭是导致元气不足的主要病因病机,从营卫不足、脏腑失养、经络异常、躯体异常、神志异常和三焦异常六方面论述元气不足导致的病症。治疗方面,除了戒除奢欲和日常调养保养元气,孙一奎还通过方药以复元气之不足。关于孙一奎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孙一奎补元气方剂108个,最常用剂型为汤剂;孙一奎补元气常用药物19味,常用药对18个,以温热药物和甘味药物为主。药物剂量方面,人参、茯苓、白术、黄芪、当归等核心药物用量之差较大,但是总体用量偏小。2赵献可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命门、命门之水、命门之火、真阴、真水、元精、三焦、相火、真火、真阳、元气、肾阴、肾阳、肾。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其性属火,为真君太极。命门以三焦为通道,主宰后天脏腑。命门水火作为先天之水火,位于两肾之中,二者互根互用,互相制约。相火与真阴为命门水火下一级的先天水火,相火为命门之火寄运于三焦的产物,并由命门之火主管;真阴为命门之水所化生,并由命门之水主管。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赵献可认为导致命门水火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贪奢之欲望,分而论述命门水火不足的表现与治法。关于命门火衰的表现,赵献可从元气不足、命门之火不归元、水液不化、冲任异常、脾胃阳虚、神光化生不足和真水偏盛七方面进行论述,治之以八味丸进行加减;关于命门水亏的表现,赵献可从冲任异常、后天失养、肾阴不足和相火离位四方面进行论述,治之以六味丸进行加减。关于赵献可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相关方剂77个,赵献可补命门的主要治法体现在对六味丸和八味丸的加减应用。附子、熟地、芍药、肉桂、陈皮、人参对于赵献可补命门水火方剂贡献较大。3张介宾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命门、元气、元精、元阳、命门之水、真阴、真气、命门之火、元阴、肾、真水、真阳、真精。命门之水火蕴藏于命门之中,属于先天精气的范畴。命门在人体为子户,兼备水火二性,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向上抽象出形而上的真阴,向下形成命门水火。真阴藏于命门,决定命门功能的发挥,嗜欲过度、气血失调、邪气侵扰和不合理治法可以导致真阴异常;命门在两肾之间,其气与肾相通,因此既可通过调节命门水火调补肾阴肾阳,又可补益肾阴肾阳恢复命门水火。张介宾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以真阴与命门水火为中心,而真阴的相关内容可以归入命门水火。张介宾认为嗜欲过度、外邪侵袭、不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肾阴不足会影响命门之水,先天不足、外感邪气、命门水盛、后天失养可以影响命门之火。治之之法,张介宾不仅通过戒除奢欲、艾灸等治法恢复命门水火,还自创新方,培补真阴命门。关于张介宾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补命门之水方剂95个,补命门之火方剂152个,补益真阴方剂29个;张介宾补命门常用药物24个,形成补命门之水马尔科夫毯21条,补命门之火马尔科夫毯22条。张介宾补命门之水以平性药和甘味药为主,补命门之火以温热药和辛温药为主。4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方剂一共纳入284份,涉及7位名老中医的腰痛诊治病例,治疗18个西医疾病,共涉及常用药物39味,以温性药和甘味药为主。常用药对49个,以扎根理论的方式进行编码形成亚类别5个,类别2个。结论1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相关内容进行结构化整理,并对知识图谱包含的专业知识进行推理,可以获取与传统文献研究方法相似的结论。而在症状、方药节点的处理上,以数据挖掘和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节点进行分析,其信度和效度都十分可观。因此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中医古籍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切实可行。2孙一奎吸收“气一元论”的思想,借由《黄帝内经》藏象理论、道教和《易经》相关内容定义命门,并借“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命门以三焦为通道,发挥对后天的管控,构建起命门-三焦主水道系统和命门-三焦气化系统。基于“气一元论”和“理一分殊”,孙一奎构建起元气-原气(动气)系统。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孙一奎以《黄帝内经》和理学相关理论构建病因病机,确定治法和指导养生,其处方思路大致可以分为温脾健运、补中兼温、补中兼升、脾肾双补和营卫同调五方面。3赵献可从《黄帝内经》、道家、《易经》等角度定义命门,并旁参阴阳学说为指导定义命门水火、真阴相火的相关内容。赵献可借三焦,构建命门-三焦津液代谢系统、命门之火-三焦阳气运行系统和命门之水-三焦神水运行系统。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对于命门火衰导致的病症,赵献可治之以八味丸进行加减,温补命门、补肾生脾、脾肾双补以益命门之火;对于命门水亏导致的病症,赵献可治之以六味丸进行加减,滋补命门、引火归原、滋阴降火、肝肾同调、脾肾同调以壮命门之水。4张介宾借无极定义真阴,以《黄帝内经》藏象理论和哲学的相关概念定义命门,并以太极为指导,构建命门-命门水火-阴阳系统。同时张介宾借藏象理论构建真阴-命门-肾先后天系统,并以太极、理气、精气和道器等相关概念定义命门与命门水火、真阴与命门之间的关系。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张介宾以理学和《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指导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治则治法的确立。张介宾将“补法”作为其调理命门之核心,视真阴亏损之程度,而分别采用补益真阴和峻补真阴的治法;补命门水火处方以药物阴阳属性为依据,调节真阴之动静而达到化生命门水火的作用。同时张介宾以精气学说作为切入点,补精以复命门之水,佐以补气“阳中求阴”;补气以复命门之火,佐以补精“阴中求阳”。5明代温补学派继承《黄帝内经》精气阴阳学说,进而构建肾命学说的组成以及各组成之间的关系;继承《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以命门与肾的关系突出命门之重要地位,以三焦和相火为媒介将命门与后天联系起来;继承《黄帝内经》的温补思想,使其与肾命学说相佐为用;继承《黄帝内经》的病因病机理论,指导辨证与处方。6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最常用的治法为补肾、补脾、清湿热、除寒湿和活血。明代温补学派的肾命学说中以六味八味作为补肾基础方,脾肾双补等思想用于现代中医临床腰痛的治疗效果显着。

姚渊[4](2021)在《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结合当今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养生需求,运用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在整理金元时期食疗相关着作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总结归纳、分析比较、分类对比的理论研究方法,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从食疗的概念开始,对历代食疗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总结金元以前食疗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影响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分析,研究其发展的时代背景。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时段是从公元11 15年至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的一段时间,期间包括了北宋末期、辽代、南宋、金代、元代,据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着作和医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归纳,其中着作分为三类:第一,食疗类着作,例如《饮膳正要》、《寿亲养老新书》、《饮食须知》;第二,中医学方书,例如《普济本事方》、《妇人大全良方》、《世医得效方》、《御药院方》、《医说》;第三,非医学着作如《山家清供》、《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代表性医家包括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通过以上研究,概括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特点,并从基本原理、应用原则、选方原则、食禁四个方面论述食疗理论的内容,通过数据分析探索金元时期食疗方应用规律,旨在全面掌握金元时期食疗理论,提高食疗在防病治病中的地位,指导现代食疗实践。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1)食疗的含义及食疗理论的发展本部分从食疗的概念、食疗理论的发展、金元以前食疗理论现状、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对明清及对现代的影响五小节进行论述。第一节通过追根溯源明确了食疗的概念。第二节从商周时期至明清时期食疗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商周时期食疗的萌芽,在先秦两汉时期初具理论雏形,魏晋隋唐时期快速发展,宋金元时期得以完善,至明清时期趋于成熟。第三节将金元以前的食疗理论现状总结为食药不分,药食同用;取百家所长,重视饮食禁忌;食疗方法多样,剂型丰富。第四小节金元时期食疗理论从食疗方种类、归经理论以及粥的运用三个方面对明清时期有一定影响。第五节金元时期饮食清淡和食肥甘注意配伍两方面对现代运用食疗有借鉴意义。(2)金元时期食疗发展的时代背景本部分将金元时期食疗发展的时代背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并分别进行分析。在政治上,统治者重视医药的发展,并设立专门的医疗机构,比如两宋时期设有地方药局,金代全盘采用汉制致使医学上做到了兼收并蓄,元代设置广惠司,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间医疗经验的交流。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发展,印刷术促进了医学着作典籍的保存和流传。金代重视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多,为食疗学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社会文化方面,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统治者重视汉族文化,并积极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人民注重养生保健。由于统治者对医学的重视,加之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使医学流派百花齐放,这是金元时期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显着特色,因此,在食疗理论和方法方面见解独特,极具特色。(3)金元时期医学相关方书研究本部分内容分为五小节进行研究。第一节对金元时期食疗相关着作分类罗列,从其中选取部分代表性着作作为研究的载体。第二节对金元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饮膳正要》、《寿亲养老新书》、《饮食须知》作为食疗类着作进行研究。第三节对《普济本事方》、《妇人大全良方》、《世医得效方》、《御药院方》、《医说》五部方书中涉及食疗内容进行研究。第四节对《山家清供》、《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三部非医学着作进行研究。第五节对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三位代表性医家的食疗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本部分将选取的金元时期食疗相关着作和医家逐一分析总结概括,梳理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基本内容。(4)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内容本部分内容分四个小节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内容总结并详细论述。第一节将食疗理论的基本原理总结为阴阳整体观、精气化神论、性味配伍理论、脾胃为本论四个方面。第二节概括了养生防病保健延寿、药食共用辅助治疗、病后食补防疾反复三个应用原则。第三节提出了辨证、辨病、辨体三个选方原则。第四节从四时、平时、病中、病后的食禁提出要求。通过四节内容,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的主要内容。(5)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现状金元时期食疗理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因人制宜,分段食养;第二,因病制膳,辨证食疗;第三,温胃暖脾,护卫中焦;第四,随时宜忌,节制饮食。(6)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特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善用肉食,民族融合特色显着;第二,多用单方,药食两用简便验廉;第三,饮食清淡,食疗理论百花齐放。(7)金元时期食疗方应用规律本部分从食疗的剂型、药物的寒热特性、食疗方功效的攻补、食疗方的服用时间四个方面,运用图表直观的反映食疗方应用规律。通过研究发现,食疗方应用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食疗方剂型多种多样,以粥、汤、羹、菜为主;②食疗方中偏温补性的方剂较多;③攻邪补虚皆有,其中以补为主;④服用时间有空腹服用和饭后服用之别,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服用时间。

王建新[5](2021)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目前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本研究拟运用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方法学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南制定手册,系统检索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Cochran系统评价方法,参考当前最佳证据,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制定《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遴选出临床定位准确、疗效确切、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或专家共识意见高度支持的中成药,解决哮喘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中成药滥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规范化并推广中成药在成人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并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研究方法:1.形成指南制定小组:指南发起者中国中药协会建立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指导委员会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确立指南共识专家组成员、指南秘书处和指南专家顾问。2.指南选题:依据PICO(P:人群;I:干预措施;C:对比;O:结局指标)模式,确定指南范围、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本指南主要关注中成药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优势。通过两轮调查问卷获取临床专家的意见并使用专家共识法完成临床问题的确立和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临床问题通过PICO进行解构,达成共识。结局指标分为关键结局(7-9分)、重要结局(4-6分)、不重要结局(1-3分),由指南小组组员进行打分并有效排序。3.中成药遴选:基于全面的数据库(《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等药品查询网站)检索和专家推荐意见进行中成药的筛选。4.证据获取与系统评价:制定高效准确的检索策略,运用网络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如果为质量较高的系统评价则直接利用,如果需要更新则在原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新。如需进行新的系统评价,则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指导手册进行。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别相同的RCT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中医药的特殊性,本指南充分考虑中医古典文献、中医教科书中推荐的中成药并将中医经典方药的汤剂文献也纳入到指南证据当中。5.证据质量分级:对于证据数量充足的中成药,采用GRADE方法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制定证据总结表和从证据到决策的框架表。证据数量不足、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中成药由秘书组制作共识意见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根据GRADE方法,专家应在充分考量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间接性、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和3个升级因素(大效应量、剂量效应关系和负偏倚)基础上形成证据总结表,得出初步推荐意见。6.推荐意见形成与共识方法:指南共识小组成员基于当前最佳研究证据,考虑经济学因素、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公平性、可及性等因素就形成推荐意见。对基于临床证据水平的推荐意见采取1次或多次的专家共识法,对于某些中医传统经典名方和根据名老中医验方化裁的中成药,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1轮调查,形成推荐意见共识。研究结果:1.循证研究:共纳入10种中成药(循证证据支持:8种,专家共识推荐:2种),涉及研究文献69篇,包括13篇小青龙汤研究、32篇苏黄止咳胶囊、3篇玉屏风颗粒、2篇丹龙口服液相关、3篇平喘益气颗粒、喘可治注射液10篇、2篇固本咳喘胶囊、三拗片4篇,另有寒喘祖帕颗粒、止喘灵口服液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共识法纳入指南。2.指南推荐意见:(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遇寒受冷发作,咳嗽痰少或清稀泡沫痰,舌淡苔白(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推荐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极低质量,强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咳嗽,咳痰较重(寒哮证)的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白清稀、神疲乏力,怕风怕冷(气虚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低质量,弱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黄粘稠、烦热燥渴,舌红苔黄(热哮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以喘息,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多,痰黄粘稠,舌红苔黄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咳嗽,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期患者,如胸闷、咳嗽较重,兼见痰多,色白或黄白相间,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症状反复加重,怕风怕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肾虚挟痰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喘可治注射液(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丹龙口服液、止喘灵口服液或喘可治注射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3)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以出汗多,怕风怕冷,气短乏力,体弱易感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玉屏风颗粒(极低质量,弱推荐);以气短乏力,咳痰,食少,面色萎黄,手脚发冷,腰腿酸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固本咳喘胶囊(低质量,弱推荐);(4)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以咳嗽,阵发性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风咳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苏黄止咳胶囊(低质量,强推荐);以咳嗽声重,咳嗽有痰,痰白清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推荐联合使用三拗片(低质量,弱推荐)。3.指南质量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方面,本指南纳入的多数研究质量偏低,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证据水平,因此本指南推荐意见的质量等级较低,只有1项B级(中等质量)、4项C级(低质量)和3项D级(极低质量)。指南方法学方面,基于AGREE-Ⅱ工具的指南评价显示本指南的得分较高,范围与目的得分为96.3%、参与人员为75.9%、制定的严谨性为93.1%、清晰性与可读性为90.5%、应用性为16.7%、编辑的独立性为100%,全面评估方面均为建议使用。研究结论: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本指南的制定,将中成药治疗哮喘从经验用药发展为“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推荐。经专家共识后得出以下推荐意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证患者正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强推荐,极低质量)、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气虚寒哮证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弱推荐,低质量),热哮证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推荐痰热壅肺证患者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胸闷咳嗽痰多患者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肾虚挟痰证患者使用喘可治注射(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以上中成药(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推荐表虚自汗证患者使用玉屏风散(弱推荐,极低质量)、脾肾气虚证患者使用固本咳喘胶囊(弱推荐,低质量)。咳嗽变异性哮喘,推荐风咳证患者使用苏黄止咳胶囊(强推荐,低质量)、咳嗽声重有痰患者使用三拗片(弱推荐,低质量)。本指南基于循证方法,严格遵循指南制定方法学,但局限于低质量的临床研究和有限的证据,本指南推荐意见证据质量较低,且依赖于间接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因此本指南的推荐意见可靠性较低。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中成药治疗哮喘提供有力的证据。

甘文平[6](2021)在《《妇人大全良方》外治方药的文献计量与内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妇人大全良方》中药物外治法的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归纳《妇人大全良方》中外治方药的用药特点,深入探讨其药物外治法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使其诊疗经验和理论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深入阅读原着,全面搜集原着中关于药物外治法的相关条文,对其中的方药进行整理。利用Excel 2016表格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方剂中的药物频次、高频药物分类、性味归经、常用组合、药物剂型、给药方式、适应症等情况进行统计。并使用文献计量研究和文献内容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妇人大全良方》药物外治法的用药特点、外治思想和学术成就。并将其内容与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着作进行比较,以更加清晰地梳理《妇人大全良方》对历代医家的继承关系和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结果:在与药物外治法相关的140个条文中,共有外治方138首,方剂组成简单,以单方、小方为主。总用药频次为353次,涉及药物180味,各药物使用频次均较低。使用频次在3次以上的药物有34味占18.89%;使用频次为2次的药物32种,占17.78%;使用频次为1次的药物有114种,占63.33%。在性味归经方面,药性以温性和寒性为主,五味以辛味为主,苦味、甘味次之,归经以脾经、肝经、胃经为主。再进一步分析,得到9个常用组合,分别为雄黄-藜芦、朱砂-雄黄、川芎-当归、朱砂-藜芦、细辛-皂荚、雄黄-白矾、吴茱萸-花椒、吴茱萸-蛇床子、朱砂-雄黄-藜芦。全书共涉及散剂、汤剂、栓剂、糊剂、膏剂等十余种外治剂型,主要的给药方式为经官窍给药、经皮肤给药和经穴位给药,灵活运用多种基质及辅助器具。其适应症远超出妇产科学的范畴,还涉及到了内、外、五官科等内容。将《妇人大全良方》中的外治法内容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理瀹骈文》对比,在理法方药上存在前后继承关系。结论:陈氏广泛搜集历代医疗着作,并结合自家数代人的行医经验,整理并保存了大量南宋之前的外治方药及文献理论。陈氏继承了前人外治法的基本思想及部分方药,同时又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影响。其外治方药及外治思想可为中医外治法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值得深入研究。

刘子馨,胥淑娟,李磊,贾飞凡,郭浩,陈文黎,刘昆,张琼,付建华,刘建勋[7](2021)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儿童咳嗽中成药的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治疗儿童咳嗽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组方、剂型和用药特点,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并为儿童咳嗽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治疗咳嗽的中成药名称、剂型、处方、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信息,筛选明确用于儿童咳嗽的中成药,将相关信息录入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通过组方用药规律分析模块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分析功能与主治中注明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痰热咳嗽的中成药,通过VOSviewer 1.6.14制作药物聚类网络视图。结果: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可供儿童服用治疗咳嗽的中成药共75种,包含34种儿童与成人均可用中成药,41种仅用于儿童咳嗽中成药。适应的证型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等7种。用于治疗外感咳嗽类中成药45种,占比60%,其中用于外感风热咳嗽35种,风寒咳嗽10种。用于治疗内伤咳嗽的中成药30种,其中治疗痰热壅肺咳嗽19种,痰湿蕴肺咳嗽4种、痰食积滞咳嗽4种、阴虚肺热咳嗽2种、肺脾气虚咳嗽1种。组方分析发现,甘草、桔梗、黄芩、苦杏仁、陈皮出现频次较高,以寒性,苦、甘味药为主,主要归肺、胃经。从给药途径和剂型来看,经胃肠道给药71种,其中颗粒剂20种,口服液15种,其他还包括糖浆剂、丸剂、胶囊剂、片剂、散剂、露剂、膏剂、茶剂等;非胃肠道给药的仅有2个栓剂和2个注射剂。大多数药物用法用量不明确。结论: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治疗儿童咳嗽中成药的治疗证型以外感风热证、痰热壅肺证为主,用药以寒性,苦、甘味为主,其归经主要为肺、胃经。外感风热证药味多选用黄芩、金银花、连翘;外感风寒证药味多选用紫苏叶、陈皮、麻黄;痰热壅肺证药味多选用黄芩、桔梗、苦杏仁。目前,用于治疗儿童咳嗽的中成药剂型偏少、剂量标注多不全面,需加强适宜儿童特点的中药新药研发。

段瑶[8](2020)在《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是中成药制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中成药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中药堂作为中成药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数量众多,其中的佼佼者凭借代表性中成药脱颖而出,成为整个中成药业的代表和缩影。彼时传统的中药堂仍以前店后场为主要制售模式,一方面传承传统中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以及制药方法,另一方面一些着名的中药堂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创制新的剂型,或是尝试引入简单的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提升效率,这些均是现代中成药制药的萌芽。民国时期留下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仅有文物的价值,更是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相关文献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中药堂、中成药,乃至整个中成药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关于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中药堂经营之道,如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但对其生存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中成药研究不足;一些研究虽涉及药堂的代表性中成药,但多数未系统探讨其源流、传承等,有待深入。本研究拟通过对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史料、档案等进行系统整理,以文献为线索,纵横比较分析,并结合古代医籍厘清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形成和发展的源流;在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大背景视野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中药堂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前中成药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传统文献学、文献计量学、口述史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同时参考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梳理着名中药堂发展历程,探求其代表性中成药的源流,同时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地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的相关文献。文献搜集包括网络与实地调研。网络资料收集以民国、中成药业、国药业、中药堂名称(根据不同中药堂名称)、中成药名(根据不同中成药名称)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网站、数据库、档案网站以及相关报刊网站。实地调研则前往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调研民国时期中成药业、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文献及档案资料。走访以上七地着名药堂祖铺及其博物馆,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借助以上诸种文献资料,梳理着名中药堂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源流。在全面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形成体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中成药发展的借鉴。论文正文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对研究时间、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对“成药”及“中药”、“国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历代成药发展概述”,梳理成药起源及民国以前历代成药发展概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成药发展的特点及中医药学术进步对成药发展的影响。第三至第八部分选择有地域代表性和覆盖性且经济繁荣、成药业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长春堂、永安堂、延龄堂皮赞公老药铺、达仁堂、隆顺榕成记药庄、雷允上诵芬堂、胡庆余堂、姜衍泽堂、童涵春堂、蔡同德堂、陈李济杏和堂、潘高寿药行、梁仲弘蜡丸馆、冯了性药铺、流泽堂源吉林号、梁家园药号等共计16家,及其代表性成药“凉开三宝”、乌鸡白凤丸、避瘟散、阿魏化痞膏、灵宝如意丹、虎骨酒、全鹿丸、药露、沉香舒郁九宝丹、加味藿香正气丸、六神丸、鳖甲煎丸、宝珍膏、人参再造丸、光明水眼药、虎骨木瓜酒、追风苏和丸、陈皮、川贝枇杷露、抱龙丸、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梁家园少林膏药等共计20余种。每一地区首先总述该地中成药业发展状况,然后遴选当地最着名中药堂2~3家,从其创办与发展、经营特色与理念、规模入手加以论述,从各药堂辗转流传至今的第一手药目文献出发,分析各药堂成药的品种数量、功效主治和治疗疾病的分布,并与其他药堂药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不同药堂的成药特色,或将同一药堂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药堂不同剂型代表性成药若干种,重点介绍其组成用量、功效主治、剂型特色、源流考证、后世发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第九部分为讨论,分析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达地区代表性中药堂特点与中成药特色、中药堂与代表性中成药的关系、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以及对现代中成药业的借鉴等内容。具体而言,民国时期中药堂数量较之清代有所增长,规模也有所扩大,中成药加工生产分工更加细化,开始出现机械化代替纯手工生产,产品也开始大量行销外省及海外各地;成药则种类数量繁多,涵盖丸、散、膏药、膏滋、丹、胶、露、油、酒等多种剂型,主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等科,覆盖常见病疾病谱,满足临床使用。且着名中药堂代表性成药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如同仁堂作为御药供奉,强调品质,成药以温和调养的补益之品如乌鸡白凤丸和应对急症的急救药品凉开三宝为代表;民国时期传染病多发,江南多湿热,故而治疗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的六神丸应时而生;此外还有各种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滋补壮阳的内服药酒,以及外用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膏药和南方特有清热败火的凉茶,都是各中药堂的特色中成药。中药堂凭借优质的中成药提升影响力、获得利益,而中成药又借助中药堂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之所以中药堂和成药在民国时期呈现以上发展态势,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理念的激烈碰撞,以及西方医药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的影响,民国时期国内战事频发,各行各业都受到极大冲击,虽然许多老字号、大品牌在战争的间歇期都曾有过短暂的快速扩充,飞速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末期多因为内战影响而几近凋敝。建国后,许多老字号保存了其原有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在今天仍然换发着活力,但也有不少一度辉煌的老字号和其代表性中成药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通过上述九部分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民国时期的中成药业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积极的,亦有负面的。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相较于清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成药业整体呈现发展趋势。无论药堂数量还是规模均较之前有所增加,一些着名药堂制售的成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其影响力。二、尽管受到西医药的巨大冲击,种类繁多、剂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常见病疾病谱的中成药与中药汤剂共同承担着祛除疾病、保障健康的重任,在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三、民国是传统中成药制药向现代中成药制药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成药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制药方法等内容的精华,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亦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尝试着自我革新,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中成药制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中成药发展体现的守正融合创新态势是其在激烈生存环境及竞争下焕发活力且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为中成药在当今如何借力时代发展的东风提供思路线索。民国时期着名的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是整个中成药业的缩影,在民国这一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传承了历代积淀下来的成药精华,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当今现代医药科技迅猛发展,中成药依然广泛运用于临床,在中医药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令人深思,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及其成药的深入探寻研究可为之提供有力借鉴。

邹冰姿[9](2020)在《我院儿科门诊口服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科门诊处方中口服中成药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加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提供保障。方法通过我院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儿科门诊口服中成药处方960张,针对用药患儿不同年龄,使用药品作用类别、剂型、毒性成分及不合理处方的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儿童专用口服中成药有41个品种,占全院中成药的19.34%,在口服中成药处方中,作用类别与剂型居首位的分别为止咳化痰平喘类[329张(34.27%)]和颗粒剂[18种(43.90%)],含有毒性成分的药品共16种,其中口服药14种,外用药2种;有10种含苦杏仁的药品;其中不合理处方56张,占被抽查处方的5.83%,主要问题是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用法用量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等。结论我院儿科口服中成药使用情况总体合理,但由于专业所限,西医师对中成药的用药欠合理,需要强化对西医师中医药知识的培训,确保中成药在儿科临床使用中更加合理安全。

王晓雅[10](2020)在《基于可及性角度的儿童用药品现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当前,儿童用药品的现状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各界的方方面面。其中,儿童用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可及性等相关问题是当前国家、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相关医药企业以及家长非常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之一。但是目前,儿童用药品的品种、规格、剂型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儿童用药品的匮乏也引发一系列的用药安全性问题。本文基于儿童用药品的可及性角度,从可及性的三个维度对儿童用药品的现状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剖析影响到儿童用药品可及性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本研究对儿童用药品方面的文献和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目前国内外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儿童用药品可及性提供理论支持、为儿童用药品的研制、生产、使用、信息管理、监督管理等政策出台提供参考。(2)实践意义:政府有关政策制定对提高儿童用药品可及性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推进儿童用药品相关立法工作,推动儿童群体以可负担的价格,安全、实际地获得对症且有效的用药品,并获取儿童用药品的相关信息。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定量分析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文献检索,以及相关政策和专着的收集,了解国内外对于儿童用药品的相关政策以及儿童用药品的现状,找出我国儿童用药品政策存在的不足,并了解整理当前儿童用药品存在的问题;(2)问卷调查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医生、药剂师等)、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医生以及儿童家长对于儿童用药品的看法和需求,分析不同选项间的差异;了解药物研发存在的问题、医疗机构儿童用药品的配备情况以及家长的需求;(3)实地调研法:通过选取医疗机构和连锁药店的儿童用药品数据,通过可及性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儿童用药品的可及性现状;(4)定量分析法:应用数理统计学软件SPSS作为分析工具,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儿童用药品可及性现状方面:我国与WHO存在差距,有关儿童用药品的相关目录缺乏,剂型、规格等方面存在不足,且儿童用药品数量匮乏,各级医疗机构的儿童用药品需求与机构等级呈现一定相关性,等级越高,需求越大;在儿童用药品可及性指标分析方面:根据WHO/HAI标准调查法,选取医院和连锁药店的常用儿童用药品进行价格水平、可获得性、可负担性进行分析,发现儿童用药品现状不容乐观,可及性的各项指标与成人用药品也存在差距,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儿童用药品还存在超说明书现象,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等有待于解决。研究结论:当前儿童用药品可及性存在诸多问题,并对儿童用药的安全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隐患,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首先,国家层面进行法治保障,鼓励企业进行儿童用药品研制、生产。对于儿童用药品,建立专门针对儿童用药品的法律以及政策,对相关企业进行药品研发予以政策扶持,保障企业生产效益。2016年发布的《关于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中提到提升儿童用药品临床试验质量,并加快具备临床优势的儿童用药品的优先审评。在国外已经上市的儿童用药品,其临床试验数据可直接用于中国药品注册申请,以减少重复试验;2018年10月,卫健委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加大对儿科用药的关注,增加了儿科用药大类;2019年8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9年版)》中,儿童用药品的数量明显增多;同年,最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中,提到鼓励儿童用药品的研制创新,保障儿童用药品的供应可及。与此同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大环境,积极发展儿童用药品也十分必要。其次,儿童用药品的相关知识普及离不开儿科临床医生、医师和药师。加强儿科临床队伍建设,培养儿科临床药师队伍,普及儿童用药品相关知识,加大家庭儿童用药方面的进行宣传,拓宽家长获取儿童用药品安全信息的渠道也十分必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推动儿童用中成药品可及。儿童用药品在所有药品中的份额较低,儿童用中成药品的不可及的情况与西药相比更加严重。在我国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大背景下,儿童用中成药品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发展中医药事业,对于推进儿童用中成药品可及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改善儿童用药品的可及性现状,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建立儿童用药品的标准法律体系。以法律为保障,医疗机构、研发机构以及家长的各方协作,医保部门更多地将儿童用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共同促进儿童用药品的可及。

二、浅谈小儿用药剂型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小儿用药剂型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儿科药品常用剂型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口服药物剂型
    1.1 片剂
        1.1.1 咀嚼片
        1.1.2 口腔崩解片
        1.1.3 分散片
        1.1.4 泡腾片
    1.2 颗粒剂
    1.3 糖浆剂
    1.4 口服液
    1.5 胶囊剂
    1.6 微丸
2 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2.1 注射剂
    2.2 栓剂
    2.3 气雾剂
    2.4 经皮给药贴剂
3 结语
    3.1 口服给药剂型前景分析
    3.2 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的前景分析

(2)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儿童中成药收载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各版《中国药典》收载情况及相关信息统计
2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情况
3 分析与建议
    3.1 用药现状
    3.2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3 建议

(3)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明代温补学派概述
        2 肾命学说的基本内容
        3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4 小结
    综述二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2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3 小结
    综述三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
        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问题及解决建议
        4 小结
    综述四 扎根理论在中医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扎根理论在中医应用现状
        2 扎根理论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存在问题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
    第一节 知识图谱构建
        1 数据来源
        2 抽样方法
        3 本体构建
        4 知识抽取
        5 消歧技术
        6 知识补充
        7 剂量换算
        8 核心组成确定
        9 图数据库构建
        10 知识图谱构建流程图
    第二节 知识图谱分析
        1 可视化展示
        2 扎根理论编码
        3 数据挖掘
    第三节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孙一奎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孙一奎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元气不足内容展示
        5 补元气用药特点
    第二节 以藏象和儒道相关概念定义命门
        1 借太极阐释命门特征
        2 以气一元论定义命门所指
        3 以藏象理论、道教和《易经》确定命门位置
    第三节 基于精气学说构建命门-肾主后天系统
        1 以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
        2 命门-肾主呼吸系统
        3 命门-肾主后天系统
    第四节 基于三焦的命门-三焦先后天系统
        1 命门-三焦-膀胱主水道系统
        2 命门-三焦气化系统
    第五节 基于“气一元论”和“理一分殊”的元气-原气思想
        1 元气真气所指为一
        2 元气原气所指不同
        3 原气动气所指相同
    第六节 以《黄帝内经》与哲学相关理论指导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1 以《黄帝内经》“劳伤”与理学“人欲”构建病因病机
        2 以《黄帝内经》治则和理学“革尽人欲”构建治法
        3 以《黄帝内经》与哲学、道教“真气”指导养生
    第七节 基于元气理论的辨治思路
        1 温脾健运
        2 补中兼温
        3 补中兼升
        4 脾肾双补
        5 重营卫气血
    第八节 孙一奎肾命学说总结
        1 孙一奎肾命学说框架
        2 孙一奎以元气为纲的辨治特色
第三章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命门水火异常内容展示
        5 补命门水火用药经验
    第二节 以精气、藏象和哲学定义命门
        1 以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
        2 以真君真主、太极定义命门人身之主
        3 以“中道”“坎卦”和“小心”确定命门位置
        4 以命门指导养生
    第三节 以阴阳为指导阐释先天水火
        1 医哲范畴下的阴阳
        2 以阴阳理论构建先天水火
        3 以阴阳理论阐述先天水火关系
        4 以阴阳理论指导先天水火的临床应用
        5 以阴阳理论形成“重阳”特色
    第四节 基于“理气”与藏象阐释命门-命门水火-肾系统
        1 基于理气关系构建命门与命门水火的关系
        2 从藏象理论阐释先天水火-肾内容
    第五节 借三焦构建命门-三焦先后天系统
        1 三焦概念
        2 命门-三焦-膀胱的津液代谢系统
        3 命门之火-三焦-相火的阳气运行系统
        4 命门之火-相火-君火的阳气运行系统
        5 命门之水-三焦-神水的神水运行途径
    第六节 肾命学说下的命门水火应用
        1 八味丸处方思路
        2 六味丸处方思路
    第七节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总结
        1 赵献可肾命学说框架
        2 赵献可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四章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命门水火异常内容展示
        5 补命门水火用药特点
    第二节 借无极定义真阴
        1 真阴类似无极
        2 真阴之象在形体
    第三节 以藏象和太极定义命门
        1 以藏象定义命门形而下内容
        2 以哲学构建命门形而上的内容
    第四节 以太极定义命门-命门水火-阴阳系统
        1 以太极定义命门主宰后天
        2 以太极定义命门水火为阴阳之根
    第五节 以藏象理论构建真阴-命门-肾先后天系统
        1 真阴藏于肾与命门
        2 命门主肾
    第六节 借“道器”、太极动静定义先天关系
        1 命门与命门水火关系
        2 真阴与命门关系
    第七节 以理气阴阳阐释命门水火之关系
        1 以理气为框架阐释命门与命门水火
        2 以阴阳精气阐释命门水火之联系
        3 以重阳思想定义命门之火的重要性
    第八节 以理学和《内经》指导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1 以“过用”指导认识病因病机
        2 将“灭人欲”作为真阴命门异常基本治则
    第九节 肾命学说下的真阴、命门应用
        1 真阴之治分缓急
        2 命门水火重精气动静
    第十节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总结
        1 张介宾肾命学说框架
        2 张介宾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五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内容讨论
    第一节 医哲互参构建基本框架
        1 哲学思想为划分先后天之依据
        2 医学思想是肾命学说成形之保证
        3 医哲相合服务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二节 以阴阳学说作为基础,辅以精气
        1 以阴阳学说决定肾命学说的组成
        2 以精气学说对肾命学说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重阳思想与肾命学说互补互用
        1 重阳思想贯穿于肾命学说
        2 肾命学说为重阳思想提供理论支持
    第四节 重视命门与脏腑的相关性
        1 肾与命门理论相关
        2 补肾以复命门之不足
        3 温脾以助补肾
    第五节 三者肾命学说特色
        1 三者肾命学说框架比较
        2 孙一奎肾命学说重元气
        3 赵献可肾命学说重水火
        4 张介宾肾命学说重水火精气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发扬
    第一节 对《黄帝内经》中精气阴阳学说的继承发扬
        1 天人相应理论
        2 精气学说
        3 阴阳学说
    第二节 对《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继承发扬
        1 命门与肾
        2 脾与肾
        3 三焦与相火
    第三节 对《黄帝内经》温补思想的继承发扬
        1 温补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
        2 处方思路来源于《黄帝内经》
    第四节 对《黄帝内经》病机治法的继承发扬
        1 命门之不足源于“过用”
        2 保命门之关键在于防止过用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在现代中医临床应用举隅
    第一节 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流程
        1 数据来源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结果
        1 数据基本情况
        2 jaccard相关系数结果
        3 定量研究结果
        4 扎根理论研究结果
    第三节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辨治思路
        1 扶正以治本
        2 驱邪以治标
        3 现代名老中医与明代温补学派诊治相似之处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4)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食疗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1.1 食疗概念
    1.2 食疗理论发展概述
        1.2.1 商周时期:食疗的萌芽
        1.2.2 先秦两汉时期:食疗理论开始出现
        1.2.3 魏晋隋唐时期:食疗理论快速发展
        1.2.4 宋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得以完善
        1.2.5 明清时期:食疗理论趋于成熟
    1.3 金元以前食疗理论状况
        1.3.1 食药不分,药食同用
        1.3.2 取百家所长,重视饮食宜忌
        1.3.3 食疗方法多样,剂型丰富
    1.4 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对明清时期食疗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1.4.1食疗方种类增多
        1.4.2 归经理论运用于食疗
        1.4.3 拓展粥的运用
    1.5 金元时期食疗经验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1.5.1 饮食清淡用单方
        1.5.2 食肥甘注意配伍
2 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2.1 政治背景
    2.2 经济背景
    2.3 社会背景
3 金元时期食疗相关着作及代表性医家的研究
    3.1 金元时期食疗着作概况
    3.2 金元时期代表性食疗着作研究
        3.2.1 《饮膳正要》倡饮食“守中”
        3.2.2 《寿亲养老新书》重“养胃气”
        3.2.3 《饮食须知》:知反忌,勿多食
    3.3 金元时期食疗相关方书研究
        3.3.1 《普济本事方》
        3.3.2 《妇人大全良方》
        3.3.3 《世医得效方》
        3.3.4 《御药院方》
        3.3.5 《医说》
    3.4 其他非医学书籍
    3.5 代表性医家
        3.5.1 刘完素
        3.5.2 张从正
        3.5.3 朱丹溪
4 金元时期食疗理论主要内容
    4.1 基本原理
        4.1.1 阴阳整体观
        4.1.2 精气化神论
        4.1.3 性味配伍理论
        4.1.4 脾胃为本论
    4.2 应用原则
        4.2.1 合理配伍,卫生饮食
        4.2.2 药食共用,辅助治疗
        4.2.3 病后食补,防疾反复
    4.3 选方原则
        4.3.1 辨证选方
        4.3.2 辨病选方
        4.3.3 辨体选方
    4.4 食禁原则
        4.4.1 四时禁忌
        4.4.2 平时禁忌
        4.4.3 病中禁忌
        4.4.4 病后禁忌
5 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现状
    5.1 因人制宜,分段食养
    5.2 因病制膳,辨证食疗
    5.3 温胃暖脾,护卫中焦
    5.4 随时宜忌,节制饮食
6 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特点
    6.1 善用肉食,民族融合特色显着
    6.2 多用单方,药食两用简便验廉
    6.3 饮食清淡,食疗理论百花齐放
7 金元时期食疗方应用规律
    7.1 食疗剂型:剂型多种多样,粥汤羹菜为多
    7.2 食疗方药物寒热特性:药性有寒有热,多数方剂偏温
    7.3 食疗方主要功效:攻邪补虚皆有,其中以补为主
    7.4 食疗方服用时间:多数不拘时候,亦分饭前饭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卫生健康委规定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附录二: 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
附录三: 保健食品禁用中药名单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近20年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五、文献综述结果与结论
        六、文献质量评估结果与结论
        七、讨论
        八、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我国中成药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分析
        一、前言
        二、中成药的概念
        三、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四、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五、中成药常见剂型与制备
        六、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以连花清瘟胶襄为例
        七、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八、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 临床问题
        2. 中成药遴选
        3. 文献检索
        4. 纳排标准与资料提取
        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6. 证据综合分析
        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8. 推荐意见形成
    三、结果
        1. 研究概述
        2. 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
        2.1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2.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
        2.3 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
        2.4 咳嗽变异性哮喘
        4. 指南质量评价
    四、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
    附录2: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3 常用产品使用临床情况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临床应用指南》常用产品临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慢性持续续期中成药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成药的调查问卷
    附录5 新增中成药及修改意见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中成药品种及修改推荐意见调查问卷
    附录6 中成药筛选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妇人大全良方》外治方药的文献计量与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主要研究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中药名称的规范化处理
        1.4 建立数据库与数据统计
    2 外治方药的统计结果
        2.1 全书外治方药概况
        2.2 全书外治药物使用情况
        2.3 外治方药的剂型
        2.4 外治方药的给药方式
        2.5 外治方药的其他情况
    3 讨论
        3.1 用药特点
        3.2 外治法思想
        3.3 学术成就
        3.4 与历代药物外治法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妇人大全良方》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7)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儿童咳嗽中成药的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治疗儿童咳嗽的中成药收集
    1.2 数据录入与核对
2 结果
    2.1 治疗儿童咳嗽中成药的剂型分析
    2.2 仅用于儿童咳嗽中成药、儿童与成人均可用咳嗽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2.3 治疗儿童咳嗽中成药的适用证型分析
    2.4 治疗儿童咳嗽中成药的处方药味分析
        2.4.1 频次分析
        2.4.2 药性、药味及归经分析
    2.5 治疗儿童咳嗽中成药的组方规律分析
        2.5.1 外感风寒证型中成药
        2.5.2 外感风热证型中成药
        2.5.3 痰热壅肺证型中成药
3 讨论
    3.1 儿童咳嗽病因复杂,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指南有待完善
    3.2 儿童咳嗽专用中成药缺乏,剂型偏少且剂量不规范
    3.3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选择治疗儿童咳嗽的中成药
    3.4 结合我国儿童药的研究现状,应大力开展儿童咳嗽中成药的现代研发

(8)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成药”相关概念的界定
        1.1.2 “中药”、“国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1.3 小结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资料搜集方法
        1.3.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2 历代成药发展概述
3 北京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1 北京中成药业概况
    3.2 同仁堂
        3.2.1 创办与发展
        3.2.2 同仁堂药目
        3.2.3 同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3.3 长春堂
        3.3.1 创办与发展
        3.3.2 长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3.4 其他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4.1 永安堂与化痞膏
        3.4.2 延龄堂皮赞公与灵宝如意丹
    3.5 小结
4 天津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4.1 天津中成药业概况
    4.2 达仁堂
        4.2.1 创办与发展
        4.2.2 达仁堂药目
        4.2.3 达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4.3 隆顺榕成记药庄
        4.3.1 创办与发展
        4.3.2 隆顺榕参茸庄药目
        4.3.3 隆顺榕成记药庄代表性中成药
    4.4 小结
5 苏杭地区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5.1 苏杭地区中成药业概况
    5.2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
        5.2.1 创办与发展
        5.2.2 雷允上诵芬堂药目
        5.2.3 雷允上诵芬堂代表性中成药
    5.3 杭州胡庆余堂
        5.3.1 创办与发展
        5.3.2 胡庆余堂药目
        5.3.3 胡庆余堂代表性中成药
    5.4 小结
6 上海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6.1 上海中成药业概况
    6.2 姜衍泽堂
        6.2.1 创办与发展
        6.2.2 姜衍泽堂药目
        6.2.3 姜衍泽堂代表性中成药
    6.3 童涵春堂
        6.3.1 创办与发展
        6.3.2 童涵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6.4 蔡同德堂
        6.4.1 创办与发展
        6.4.2 蔡同德堂药目
        6.4.3 蔡同德堂代表性中成药
    6.5 小结
7 广州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7.1 广州中成药业概况
    7.2 陈李济杏和堂
        7.2.1 创办与发展
        7.2.2 陈李济代表性中成药
    7.3 潘高寿药行
        7.3.1 创办与发展
        7.3.2 潘高寿药行代表性中成药
    7.4 小结
8 佛山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8.1 佛山中成药业概况
    8.2 梁仲弘蜡丸馆
        8.2.1 创办与发展
        8.2.2 梁仲弘蜡丸馆代表性中成药
    8.3 冯了性药铺
        8.3.1 创办与发展
        8.3.2 仿单中的冯了性药酒
    8.4 流泽堂源吉林
        8.4.1 创办与发展
        8.4.2 凉茶发展沿革
        8.4.3 流泽堂源吉林甘和茶
    8.5 梁家园药号
        8.5.1 创办与发展
        8.5.2 梁家园少林膏药
    8.6 小结
9 讨论
    9.1 民国时期中药堂特点
    9.2 民国时期中成药特点
    9.3 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与其代表性中成药相互促进发展
    9.4 民国时期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
    9.5 反思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我院儿科门诊口服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患儿年龄分布情况
    2.2 中成药作用类别及剂型分布情况
    2.3 含有毒性药材在儿科中成药中的应用情况
    2.4 中成药的不合理处方使用情况
3 讨论
    3.1 患儿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3.2 中成药作用类别及剂型分布情况分析
    3.3 含有毒性药材在儿科中成药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3.4 中成药的不合理处方使用情况分析
        3.4.1 临床诊断书写不全
        3.4.2 用法用量不适宜
        3.4.3 遴选药品不适宜
    3.5 小结

(10)基于可及性角度的儿童用药品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不足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儿童的概念
        2.1.2 儿童用药品的概念
        2.1.3 儿童用药品可及性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供求理论
        2.2.2 药物经济学理论的成本-效益分析
3.儿童用药品政策研究
    3.1 各国有关儿童用药品政策的横向对比
    3.2 我国有关儿童用药品政策的纵向对比
    3.3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 版》(NEML)的研究分析
    3.4 2017 版和 2019 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儿童用药品的比较
    3.5 讨论
        3.5.1 我国目录制定等方面与 WHO 存在差距
        3.5.2 儿童用药品数量无法满足医疗机构临床需求
4.儿童用药品的可及性指标评估分析
    4.1 儿童用药品的价格水平评估分析
        4.1.1 常见儿童用药品的价格水平评估
        4.1.2 常用儿童用药品的价格差异化评估
    4.2 儿童用药品的可获得性评估分析
        4.2.1 医疗机构儿童用药品的可获得性情况
        4.2.2 连锁药店儿童用药品的可获得性情况
    4.3 儿童用药品的可负担性评估分析
        4.3.1 经济层面的可负担性分析
        4.3.2 心理层面的可负担性分析
5.存在的问题
    5.1 价格水平存在的问题
        5.1.1 价格水平存在差异
        5.1.2 实际支付费用高于定价
    5.2 可获得性存在的问题
        5.2.1 儿童用药品的剂型可获得性低
        5.2.2 儿童用药品说明书信息缺失
    5.3 可负担性存在的问题
        5.3.1 儿童家长经济负担增加
        5.3.2 儿童用药品超说明书现象常见
    5.4 儿童用中成药品发展不足
6.问题产生的原因
    6.1 价格水平
        6.1.1 儿童用药品临床试验成本高
        6.1.2 儿童用药品生产企业积极性低
    6.2 可获得性
        6.2.1 儿童用药品市场份额低
        6.2.2 儿童用药品生产厂家供应不足
    6.3 可负担性
        6.3.1 儿童用药品医保覆盖面小
        6.3.2 儿童用药品安全性要求更为严格
    6.4 中医药事业近年来逐步得到重视
7.对策与建议
    7.1 价格水平
        7.1.1 建立儿童用药品专用法律及政策,稳定药品价格
        7.1.2 推动本国企业创新发展,把握药品价格机遇
    7.2 可获得性
        7.2.1 加大儿童用药品扶持力度,保证企业效益
        7.2.2 构建社会环境,促进儿童用药品发展
    7.3 可负担性
        7.3.1 加强儿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减轻儿童患者就医压力
        7.3.2 普及用药安全知识,提高用药安全性
    7.4 加大对中成药的研发力度,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四、浅谈小儿用药剂型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科药品常用剂型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J]. 李宁,蒋境兴,武英茹,兰子君,郭福贵,程玉钏,倪艳. 药物评价研究, 2022
  • [2]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儿童中成药收载情况分析[J]. 马礼俊,姜紫薇,冉春浪,陈绍成. 中国药业, 2021
  • [3]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D]. 席崇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研究[D]. 姚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王建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妇人大全良方》外治方药的文献计量与内容研究[D]. 甘文平.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7]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儿童咳嗽中成药的情况分析[J]. 刘子馨,胥淑娟,李磊,贾飞凡,郭浩,陈文黎,刘昆,张琼,付建华,刘建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7)
  • [8]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D]. 段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我院儿科门诊口服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J]. 邹冰姿. 中国医药导报, 2020(16)
  • [10]基于可及性角度的儿童用药品现状研究[D]. 王晓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浅谈儿科剂型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