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金融圈的形成与发展

武汉金融圈的形成与发展

一、武汉金融圈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佳[1](2017)在《湖北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和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一带一路”是我国持续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国际场合积极阐述了“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各省市都在摩拳擦掌,期待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为全省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湖北省自身经济的发展呈现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各个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影响下发挥各自优势,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各个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协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建设。而湖北省作为中部大省,应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进行友好贸易往来,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来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同时实现湖北省跨越式发展。本文整体行文思路是首先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基础做了阐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主要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发展极理论及国际贸易理论等理论来发挥国际国内效应,根据相关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解释“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内涵,目标及意义。本文在理论阐述后继而对湖北省进行了SWOT分析,针对湖北省的优势及机遇提出了湖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湖北省是连接东西各省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人口较多的大省,对于人才的培养及输出有强大的支持力,且湖北省的产业结构链已经相对完整,自由贸易实验片区的建立使得贸易往来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不仅对于湖北省自身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同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互动作用。根据对湖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依次从产业结构方向、贸易发展方向、物流运输方向对湖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路径发展作出分析。在落实到具体的路径分析时,先简要阐述各个可发展的路径存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相关的策略中提炼出可以成为助推湖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发展具体实施路径。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路径中分析了近年来的相关数据并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提出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的相关策略,并以博弈矩阵来分析比较湖北省与“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问题;在对外贸易中提到湖北省自贸区的建立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路径;在物流运输方面,根据湖北省的区位优势来助力湖北省“走出去”的发展路径;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及路径提出相关建议及展望。本文经过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湖北省可定位为三大发展通道,从而协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2、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进程中,湖北省在产业转移问题上,要实施产业升级、拉动外商引资等措施;在贸易往来的发展的问题上,将最新建立的武汉自贸区实验片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在物流运输问题上,要实现陆运、航运、水运的有效结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地区做好基础保障工作,从而更好地来投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大环境中。

陆文哲[2](2015)在《湖北省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与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之后,我国两大贸易合作伙伴美国与欧盟深陷经济衰退的泥潭,作为我国重要经济增长点的对外出口因此大受影响;我国政府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为了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在推出了四万亿的投资政策后,反倒增大了危机前就已出现的楼市泡沫并推高了物价;在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我国依靠对外出口、投资以及粗放型生产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开始把政策的实施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特别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上。先进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会刺激产业结构朝实现优化的目标调整。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结构改善明显,三大产业内部结构趋于优化,同时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生变化,但是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需要正确的产业政策引导,其中,财政政策是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最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选择和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并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分析湖北省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并提出改进与完善财政政策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旨是研究湖北省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完善财政政策的对策建议。本文在梳理了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湖北省当前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1978年至2013年以来产业结构之间变动情况和产业结构内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1999年至2013年的财政支出数据、1993年至2013年的财政支出数据以及三大产业的产值数据录入计量统计软件,然后通过计量经济学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ADF检验、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以及VAR模型中的方差分解,对湖北省财政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的实际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财政支出与财政税收都能优化产业结构的结论,并指出财政政策在优化产业结构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和经济分析的结论,建议湖北省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职能、重点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以及大力发展第一产业、有效引导第二产业、重点支持第三产业。

明洪盛[3](2013)在《建立武汉1+8城市金融圈的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武汉1+8城市金融圈为例,运用金融与经济共生等金融理论分析法,分析了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意义并用以指导武汉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洪丹丹[4](2010)在《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经济和金融发展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中部和东部发达地区金融合作的顺利进行,是防止“中部塌陷”,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国内外金融合作的经验显示:应寻求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对中部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将中部和全国及东、西、东北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中部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问题和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中东部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其次,通过聚类分析,将中东部16省根据金融发展水平的相似程度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北京、上海、天津,第二类包括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第三类包括河北、山西、湖北、河南、湖南、海南、江西、安徽。再次,中东部金融合作的模式应遵循:政府推动——政府与市场联动——市场推动的循序渐进模式。通过重复博弈,减少坐享其成的收益等方式有效地缓解了非合作博弈造成的“囚徒困境”和“搭便车”,并通过构建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促进中东部金融合作的进程。最后,结合聚类分析和博弈分析,本文提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加强政府金融资源的合作,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和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等相应对策。

王兰萍[5](2009)在《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部塌陷”的现实引发了中部六省人民的深刻反思,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首次在2004年举行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提出。而要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就是提高中部六省的经济协作程度,以求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在中部地区经济协作中必然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金融协作是基础也是关键。然而,长期以来,中部六省金融行业的发展却存在着内部发展不协调和外部金融分割的现状,并不能有效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比如储蓄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投资、资金大量外流造成供求失衡、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都制约着中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也使得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加强中部六省金融的联动协调发展一方面将推动六省金融业的发展,促进金融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提高区域内资本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本外流,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另一方面,利用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功能,即通过信息生产、风险管理、动员储蓄和公司控制等功能的综合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中部六省金融的联动协调发展,将会大大提高中部六省金融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最终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与长三角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的状况相比,中部六省有差距,也有优势,差距在于中部六省金融发展水平及经济基础远远比不上长三角,但中部地区有着金融合作的更强大的动力——改变“中部塌陷”状况,另外中部六省地势相连,法制环境也比较相似,以及中部六省金融发展各具特色等都是中部六省能够达成合作意向的原因所在。中部六省要很好地实现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短期内需要加强各省市政府合作的意向,这就要看各省市在协调与否之间所作的博弈,只有突破了各地的行政壁垒,金融资源才能很好地自由流动,降低区域之间的信息成本,除此之外还要尽快构建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加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

王进[6](2009)在《武汉城市圈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金融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者认为:武汉城市圈中的农村金融存在供给型和需求型抑制;建议通过重构武汉城市圈中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施土地金融制度、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和改善监管体制等方式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曹俊[7](2009)在《村镇银行法律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户、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被提上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日程。自2006年底银监会发布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国家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等三类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十七大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从而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而村镇银行正好赶上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协调处理好村镇银行发展的法律问题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立足点。研究中,围绕村镇银行的法律问题,笔者首先从基本概念、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入手,对村镇银行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总结。主要结合弱势群体理论、金融创新理论、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金融发展权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此奠定村镇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围绕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借鉴美国、日本、孟加拉等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归结社区银行、乡村银行、小额信贷的先进经验。着重对湖北省村镇银行的具体发展实践展开了深入分析,从动态考察和静态分析角度入手,分析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法律制度建设打下基础。再次,以村镇银行具体法律制度为刚要,从具体制度建设层面上设想一套完整的村镇银行法律制度,为制度完善和村镇银行具体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从基础建构上构建覆盖目标、原则、定位、关系协调的框架体系;从基本内容上形成主体制度和程序制度综合协调的内生机制体;从运行及保障机制层面上,系统研究产权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监管制度、利益分享制度、风险防范制度、纠纷解决制度;从责任安排层面,力求形成“四位一体”的强制性安排,使研究在现实中得到体系化的应用。最后,从加强村镇银行的宏观调控、市场规制、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应对方略着手,寻求促进村镇银行理性发展的具体对策。在宏观上构建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立法体系和政府调控,在中观上通过市场规制的运行促进村镇银行的和谐发展,在持续性发展上提出切合实际的持续性发展体系。本论文寄希望通过对村镇银行法律问题的理性研究,为促进新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全发展作出指引,进而为村镇银行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作出可资借鉴的对策建议。

何艳[8](2009)在《加快金融商贸集聚区建设 提升武汉中心城市地位》文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抢占中部金融制高点,是提升武汉中心城市地位的必然选择。该文基于对武汉金融商贸业发展的历史和空间演变的特征分析,在争取政策支持、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发展武汉金融集聚区的对策建议。

徐波[9](2008)在《建设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已经成为现代城区发展的重要捷径之一,为此,国内许多区域中心城市都纷纷加入到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作为区域性的综合型中心城市,必须具有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辐射功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金融辐射功能。把济南市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无论对金融业本身,还是对实现济南的均衡和可持续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区域金融中心形成、发展的规律,从中找出促进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动力。本文利用规模经济学、产业集群理论、区位经济学及金融地理学等经济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给予了理论解释,从中理清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条件,为分析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总结分析了当前国内主要城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经验和共同特征。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具备的条件。如,必须在区域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必须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金融体系;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要结合实际提出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并抓好实施;在具体实施中,还要充分认识当前的激烈竞争形势,注意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理论分析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范围法和频度统计法确定了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并运用主成份分析法、熵值法对国内主要区域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价、排名;还构建了AHP评价模型,对天津、济南、青岛三个环渤海地区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多种评价方法,本文得出了济南具有“较强金融竞争力,具备较好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条件”的结论,并列举了存在的不足,为建设济南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现实支持和努力方向。本文还对济南区域金融中心进行了战略定位,提出在区域定位上形成“服务山东,辐射环渤海区域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区域金融中心。”在功能定位上要使济南成为“金融总部、区域总部、监管中心聚集,能有效支持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示范区”。同时,本文依据战略管理理论和金融产业组织理论,确定了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战略:一是通过推动网络金融市场推广、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推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建立合理的监管体制等措施,降低信息费用、谈判和履约费用、交易费用、监督费用等,实现总成本领先。二是通过打造金融都市品牌、“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品牌和稳定品牌,集中塑造济南亮点,做到标新立异。三是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将济南市金融业的优势再一次整合协调,实现优势的一次提升,为济南市金融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开拓更开阔的市场,更广泛的利润来源,使济南成为真正的功能性金融中心、具有集聚力的区域金融中心。本文最后提出,济南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完善金融功能、拓展金融业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并精心打造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确保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余飞[10](2008)在《武汉城市圈信用环境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湖北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而城市圈的发展离不开圈内金融信用的支持。城市圈金融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金融信用体系的完善与成熟。武汉城市圈金融信用环境存在信贷投向两极分化、银行企业信用关系恶化。这其中主要是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日益恶化。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是政府要搭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用桥梁;其次,企业和银行要主动从自身找原因,逐步完善自身,并尽力协调好和对方的关系。

二、武汉金融圈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金融圈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和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一带一路”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
    2.2 发展极理论和增长极理论
    2.3 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 “一带一路”的战略分析
    3.1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3.2 “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和目标
        3.2.1 “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
        3.2.2 “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
        3.2.3 “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第4章 湖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SWOT分析及定位
    4.1 湖北省的SWOT分析
        4.1.1 优势因素
        4.1.2 劣势因素
        4.1.3 机会因素
        4.1.4 威胁因素
        4.1.5 SWOT综合分析
    4.2 基于SWOT分析湖北省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
        4.2.1 打造交通运输中转的枢纽
        4.2.2 拓展区域对外贸易的窗口
        4.2.3 承接物流与产业联合发展的通道
第5章 湖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分析
    5.1 湖北省在“一带一路”下的产业路径
        5.1.1 湖北省产业发展现状
        5.1.2 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1.3 湖北省在“一带一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
        5.1.4 湖北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产业转移的博弈矩阵分析
    5.2 湖北省在“一带一路”下的贸易路径
        5.2.1 湖北省对外贸易的特点
        5.2.2 湖北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5.2.3 湖北省在“一带一路”下的对外贸易契机
        5.2.4 湖北省建立自贸区与“一带一路”的对接
    5.3 湖北省在“一带一路”下的物流路径
        5.3.1 湖北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5.3.2 湖北省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5.3.3 湖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物流业功能的对策
第6章 对“一带一路”中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6.1 建议
        6.1.1 从信息和政策方面对企业进行扶持
        6.1.2 加强人才储备与引进
        6.1.3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发展
        6.1.4 加强国内外经济贸易合作交流
        6.1.5 加快构建国际通道建设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湖北省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思路框架图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本文基本概念界定
        (一)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优化
        (三)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依据
    三、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
        (一)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
        (三)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 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及相关财政政策分析
    一、三大产业结构变迁及不足
        (一)三大产业结构改善明显
        (二)三大产业内部结构趋于优化
        (三)三大产业贡献率不断变化
        (四)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
    二、优化产业结构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专项支出政策
        (二)财政补贴政策
        (三)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章 湖北省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二)建立模型及分析结果
    二、财政收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选取实证指标
        (二)平稳性检验
        (三)E—G协整检验
        (四)VAR模型中的方差分解
    三、实证结论与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证结论
        (二)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促进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职能作用
        (一)转变财政政策职能
        (二)改善财政资金的供给结构
        (三)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重点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一)支持科技创新
        (二)加快建立创新体系
        (三)推动环保经济发展
    三、继续优化三大产业结构
        (一)大力扶持第一产业
        (二)有效引导第二产业
        (三)重点支持第三产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建立武汉1+8城市金融圈的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金融与经济共生发展分析
三、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共生关系的作用机理
    1、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
    2、区域经济增长拉动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机理
四、区域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1、区域金融中心的聚集效益能加速资金的聚集融通,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2、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效应能发挥中心城市增长级的作用
    3、区域金融中心能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区域金融中心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5、区域金融中心能为本区域企业提供融投资便利
    6、区域金融中心能促进本地区经济国际化水平
    7、区域金融中心能为所在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4)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金融合作研究综述
        1.2.2 国内金融合作研究综述
        1.2.3 小结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金融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2.1 区域经济与金融理论综述
    2.2 国外区域金融合作现状
    2.3 国内金融合作现状
    2.4 国内外区域金融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借鉴
第3章 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现状分析
    3.1 中部和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和合作现状
        3.1.1 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1.2 我国四大区域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3.1.3 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现状
    3.2 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3.3 基于计量分析的中东部金融差异分析
        3.3.1 聚类过程
        3.3.2 中东部地区金融的分类分析
    3.4 中东部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4章 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模式与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4.1 金融合作模式选择
    4.2 非合作博弈下的利益不协调情况
        4.2.1 同类地区间的金融合作
        4.2.2 不同类地区间的金融合作
    4.3 中东部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4.3.1 重复博弈
        4.3.2 转移支付
        4.3.3 达成合作协议
    4.4 政府推动—政府与市场联动—市场推动的利益协调机制
第5章 中东部金融合作的对策研究
    5.1 发挥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5.2 加强区域内政府金融资源的合作
    5.3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5.4 构建区域金融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的现状考察
    2.1 总量分析
        2.1.1 中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低
        2.1.2 中部地区金融业的经济贡献率低
        2.1.3 中部地区贷款规模小,质量低
        2.1.4 中部地区存款增长较快,普遍有存差
    2.2 结构分析
        2.2.1 中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
        2.2.2 中部六省金融行业发展不均衡
        2.2.3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突出,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2.3 中部地区金融业与其他产业地理集中度的比较
    2.4 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2.4.1 中部六省金融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2.4.2 中部地区外部金融分割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的必要性
    3.1 基于金融功能视角下的各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的分析
        3.1.1 通过信息生产功能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
        3.1.2 通过风险管理功能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3.1.3 通过储蓄动员功能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3.2 微观主体有限理性与各省利益非均衡
        3.2.1 不协作时的状况
        3.2.2 协作时的状况
第四章 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的可能性
    4.1 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发展的共生界面
        4.1.1 金融共生概念
        4.1.2 中部六省金融资源存在共生界面
    4.2 中部六省金融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第五章 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
    5.1 长三角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5.2 中部地区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整合金融机构体系
    6.2 构建金融中心
    6.3 区域金融合作机制
        6.3.1 信息流动机制
        6.3.2 资金流动机制
    6.4 塑造地方服务型政府
    6.5 实行差异化货币政策
    6.6 促进中部地区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6)武汉城市圈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武汉城市圈中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 武汉城市圈中农村金融的供给抑制。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供给不足。
        2.存在严格的农村金融管制。
        3.农村资金的流失现象严重。
    (二) 武汉城市圈中的农村金融需求抑制。
三、武汉城市圈中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后果
    1.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降低。
    2.信用状况恶化。
    3.不符合两型社会的目标。
四、武汉城市圈中农村金融发展建议
    (一) 重构武汉城市圈中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 在武汉城市圈中实施土地金融制度。
    (三) 在武汉城市圈中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
    (四) 改善武汉城市圈中农村金融监管制度。

(7)村镇银行法律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难点
第二章 村镇银行的基础理论
    2.1 村镇银行的概述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村镇银行的特点
    2.2 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2.2.1 弱势群体理论
        2.2.2 金融创新理论
        2.2.3 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
        2.2.4 金融发展权理论
    2.3 发展村镇银行的必要性
    2.4 村镇银行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异同
第三章 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与实证
    3.1 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
    3.2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实证分析
        3.2.1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动态考察
        3.2.2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静态分析
        3.2.3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4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述评
    3.3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对湖北省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村镇银行的具体法律制度建构
    4.1 村镇银行的总体发展规划
        4.1.1 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
        4.1.2 村镇银行的发展原则
        4.1.3 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
        4.1.4 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关系
        4.1.5 村镇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
    4.2 村镇银行的设立制度
        4.2.1 村镇银行的设立主体
        4.2.2 村镇银行的设立程序
    4.3 村镇银行的运行及保障制度
        4.3.1 村镇银行的产权制度
        4.3.2 村镇银行的经营制度
        4.3.3 村镇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
        4.3.4 村镇银行的监管制度
        4.3.5 村镇银行的利益分享制度
        4.3.6 村镇银行的风险防范制度
        4.3.7 村镇银行的纠纷解决制度
    4.4 村镇银行的责任制度
        4.4.1 村镇银行的责任主体
        4.4.2 村镇银行的责任分类
第五章 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村镇银行的宏观调控
        5.1.1 立法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立法体系完善
        5.1.2 多元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完善
    5.2 完善村镇银行的市场规制
        5.2.1 双重四元:培养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
        5.2.2 层次选择:加强村镇银行的信息化建设
        5.2.3 外在监督:强化村镇银行的市场监管
    5.3 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5.3.1 主体发展可持续:以理性发展促生存
        5.3.2 文化发展可持续:以金融文化促和谐
        5.3.3 环境发展可持续:以竞争合作促发展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样卷
附录2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与活动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附录4 研究生期间的社会工作及奖励
致谢

(8)加快金融商贸集聚区建设 提升武汉中心城市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武汉金融商贸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
    1.1 民族资本主义时期, 武汉金融商贸业地位达到鼎盛, 滨江地区金融贸易中心成为“大武汉”的显着标志
    1.2 计划经济时期, 武汉金融职能仍处区域中心地位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债和其他证券交易中心, 之后进入新一轮调整和规范发展阶段
    1.4 武汉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总结
        (1) 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是武汉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2) 武汉在全国的城市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和金融产业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3) 开放的姿态和金融创新是武汉确立地区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4) 政策环境
2 武汉金融商务区空间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加强整合和引导建设武汉金融集聚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 武汉金融集聚区发展对策建议
    4.1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建设中部地区金融中心
    4.2 实施“两业并举”发展战略, 促进金融商贸业向主城中央活动区聚集
    4.3 对主城区金融商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 形成沿地铁2号线的金融商务轴
    4.4 打造汉口江汉路至永清的滨江商务带
    4.5 发展王家墩为市级金融商务集聚区
    4.6 优化发展环境, 形成吸引金融机构入驻的综合竞争优势

(9)建设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义和内涵
    1.3 区域金融中心成长理论综述
    1.4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第2章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借鉴
    2.1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现状
    2.2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共同特征
第3章 建设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优劣势分析
    3.1 区域金融中心评价指标的选择
    3.2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区域金融中心评价
    3.3 运用熵值法对区域金融中心评价
    3.4 区域金融中心AHP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3.5 对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劣势分析
第4章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战略
    4.1 战略定位: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定位
    4.2 战略构建: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战略
    4.3 战略实施:当前构建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具体措施
    4.4 战略重点:精心打造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10)武汉城市圈信用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武汉城市圈面临的金融信用环境问题
    第一, 严格的信贷资源配给政策, 导致信贷投向“两极分化”。
    第二, 城市圈金融融合进程滞后, 缺乏一个金融协作的平台和长效机制。
    第三, 金融机构缺乏创新。
    第四, 银企信用关系劣化。
二、 金融信用环境建设对策
    (一) 政府层面。
    (二) 企业层面。
        第一, 加快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 中小企业要注重自身信用意识的培育。
        第三, 建立诚信教育制度。
        第四, 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 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
    (四) 建立担保机制。

四、武汉金融圈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和发展路径研究[D]. 徐文佳.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2)
  • [2]湖北省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陆文哲. 中南民族大学, 2015(03)
  • [3]建立武汉1+8城市金融圈的意义研究[J]. 明洪盛. 当代经济, 2013(07)
  • [4]中东部地区金融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对策研究[D]. 洪丹丹. 南昌大学, 2010(02)
  • [5]中部六省金融联动协调发展研究[D]. 王兰萍. 郑州大学, 2009(S1)
  • [6]武汉城市圈农村金融发展研究[J]. 王进.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9(05)
  • [7]村镇银行法律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曹俊.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8]加快金融商贸集聚区建设 提升武汉中心城市地位[J]. 何艳. 华中建筑, 2009(01)
  • [9]建设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与发展战略研究[D]. 徐波. 山东大学, 2008(05)
  • [10]武汉城市圈信用环境建设研究[J]. 余飞.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8(05)

标签:;  ;  ;  ;  ;  

武汉金融圈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