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拾遗——对实验教学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波[1](2021)在《Okay智慧平板在高中生物精准教学中的现状调查和实践探究》文中认为
苏欣[2](2021)在《初中生物学短视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教育”模式进入爆发增长阶段,短视频在教育领域的渗透逐渐深入,其教育潜能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抖音短视频,对其在初中生物学中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探究,以期为丰富中学生物教学资源提供新思路,为教师自制抖音短视频教学资源及提高中学生物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方法论指导,并为全面客观评价其在生物教学中的可行性、适用性及实效性提供参考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微型学习理论及经验之塔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分析抖音短视频辅助中学生物教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抖音短视频普及度高,受众基础良好,且师生及家长对抖音短视频辅助课堂教学期待度较高。(2)在此基础上,研究选取人教版初一生物中的《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内容为实例,结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及章节知识内容,从设计原则、学情分析、素材选择、脚本设计、视频编辑、作品上传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抖音短视频教学资源的开发流程,供教师借鉴参考。(3)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抖音短视频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问卷、量表及访谈量化研究抖音短视频教学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抖音短视频教学资源的应用显着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课堂参与度、专注度和配合度以及课后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度,证实了抖音短视频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对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知识理解力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性。综上,本研究得出结论:基于抖音短视频的教学资源在辅助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适用性及实效性。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反馈实时调整抖音短视频的形式、内容及应用策略,扬其长,避其短,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初中生物教学。
周丽威[3](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李玉梅[4](2020)在《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探究与案例设计》文中认为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化、历史、哲学成果,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值得我们后世继承与发展。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将传统文化与各学科教学联系起来。《纲要》中明确表示,修订课程标准以及进行课程建设时,应注重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比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各学科中的应用。在文史、艺术等学科的课程标准中的增加传统文化比重;在数理化生等理科类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环节需求,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可见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中,探索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的教学策略,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顺应习近平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理念,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关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研究,文史类学科研究较多,理科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并没得到充分的重视。且传统文化融入化学教学的研究,思路比较单一,主要为收集传统文化素材,但缺乏系统的整理;应用方式主要为课堂导入,且传统文化的呈现都是直接呈现。针对这一现状,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策略,为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教学提供新思路。通过对200名中学生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大部分认为传统文化可以融入到语文、历史等学科,对化学教学中能否渗透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传统文化融入化学教学的困境在于备课时间紧张,寻找合适的传统文化素材很难,且学生课程时间安排紧张。以此调查结果为依据,按照匹配性、适度性、生活性、趣味性原则,将中学知识内容分块,从无机化学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反应类型三方面为依据建立传统文化素材库,供教学工作选取使用。同时提出三个策略:开设校本课程,作为课堂教学材料,课后习题提升。(1)开发了基于古代科技史的化学校本课程《梦回古代学化学》,从古代科技史中选取符合中学化学教学的、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容,分章节编制,采取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以《神奇的火浣布》为例,从史料、化学原理、现实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2)中华传统文化可用于化学课堂教学材料,对《铁的重要化合物》、《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进行融合传统文化的具体教学案例设计。(3)对1995年至今的高考试题化学部分进行筛查,发现传统文化出现在高考题中最早始于2015年的全国Ⅰ卷,之后开始出现在全国卷以及各地方高考卷中。发现传统知识融汇在习题中的习题类型主要是选择题形式,少部分出现在选修部分的题干中;考察内容主要是物质性质、实验操作等,设计习题案例进行分析。
逯珺铭[5](2020)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策略改进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增加,中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也变得十分重要。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反应了化学的本质特征,将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学习能力和化学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引导学生掌握未来发展必备的化学基础,而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核心素养则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氧化还原教学中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教学策略的改进,让学生能从微观粒子水平解释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原因及性质并自己建立氧化还原反应认知模型来解决问题,甚至可以主动地进行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实验的科学探索,体验到化学学科的魅力,并尝试对实验进行创新改进。此次研究以高中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方式为例,首先通过前测卷对保定市某高级中学高一(9)、(13)班的学生思想中已存在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意义进行先导测试及调研,根据测试结果发现的问题在现有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改进,来体现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将(9)班作为实验班,(13)班作为对照班,对两个班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比较与分析。并提出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模型、引导学生用微观的角度解释从宏观看到的现象、设计实验来验证结论等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相应的建议,更好地体现核心素养。本文通过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的研究,设计了一些对化学教学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式,并进行实验研究,希望能找到提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且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陆野[6](2020)在《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来华留学预科生这一特殊的汉语学习者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预科教育的特点,通过大规模调查研究、个案跟踪研究、归因分析、认知诊断、构建模型、教学实验等方法,对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规律、特征、成因、认知、模式、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预科汉语词汇教学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的基础性研究是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先导调查、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编撰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表。通过实施问卷调查,收集、处理、分析数据深入考察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具体展开研究(1)关注预科学生个体因素对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以及学习策略的使用与汉语水平的相关性。本研究还选取成功预科生作为个案,对其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采取跟踪、记录、访谈等手段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追溯研究对象运用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时的心理活动和使用轨迹。(2)归因分析重点关注预科教育的教学、管理、教师、教材、课外语言环境等外部因素对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揭示外部因素与词汇学习策略的具体因果关系并给出合理的解释。(3)认知诊断研究通过文献法确定预科生汉语学习的认知属性和层级关系,编制出反映这些认识属性的测验题目,并使用特定的认知诊断模型分析测试结果,从而定量考察预科生汉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结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4)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基于用法”的语言理论为基础,构建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特征模型。本研究将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静态描写转换为动态模型,通过对特征模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论证进一步考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运行机制和体系。(5)运用教学实验法,通过“假设—设计—实施—观察—结果—论证”等一系列环节验证该模型是否能有效提高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水平,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思路和建议。本研究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对比现行的预科词汇教学大纲,着重探讨预科汉语词汇教学的定位和标准、任务和原则、方法和技巧。通过对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相结合,在全面描写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完成本研究由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转化,并组建由预科教育、预科生、预科教师三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性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机制。本文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并指出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王奥妮[7](2020)在《微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变革,学校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师可以采用电子白板,展示课件,播放微课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课堂丰富多彩。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为教育打开了新大门,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软件盛行的微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会越来越广,网校、网课等也开始流行起来,或将取代线下培训班。在笔者目前所带班级中,部分学优生正进行网课学习,不过,当下网课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不太现实,网络信息繁杂、学生自控力差,这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故仅在高校及社会群体中,网课应用较为普遍。在中小学教育的众多信息技术应用中,微课正逐渐崭露头角。2012年教育部举办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2016年湖北省举办首届“长江教育杯”微课大赛,趁着微课大赛的热度,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使用微课,并参与微课制作。在笔者从教地区,微课已成为优质课的新亮点。微课,短小精悍,博人眼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将碎片化知识逐一突破,使得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若微课在课余时间应用,将有助于学生攻克重难点。笔者从事湖北省襄阳市初三化学教学工作,面临中考,任务重、压力大、课程紧,期待微课的应用减轻初三教师及学生的压力,有效提升学习效果。本文通过七个章节的内容向读者展示微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第1、2章从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等方面来简要阐述该论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及价值,并简述微课应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3、4、5章分别从授课课型、中考备考、学生层次三个方面实施微课应用研究。第6章根据樊城区微课制作现状,简单介绍几种制作微课的软件。第7章分析微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成效,并得出微课设计模板。简述微课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挑战,同时又对未来微课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抱有期许。
柳一铭[8](2020)在《基于弹幕的互动课堂行为数据的实践与研究 ——以杭州市某高中高一信息技术课为例》文中提出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高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将信息技术科目纳入高考。创新型、高素养人才能使国家在当今风云际会的局势中率先抢占制高点,信息技术将成为衡量当今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等原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要求。弹幕因为其实时性、匿名性、强互动性等特点,逐渐被应用在各大视频网站中,弹幕互动式教学也逐渐被应用在课堂中。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某高中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为例,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课堂情况进行观察,结合学生学习成绩,分析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出发,结合当下广受青少年喜爱的弹幕,提出了弹幕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实验研究其教学效果。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相关背景与意义,对相关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界定了相关概念,并明确了研究方法。第二章通过对教师访谈内容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针对现今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弹幕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改善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的假设,明确实验对象、实验材料与环境,实验流程,收集并整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弹幕互动式教学能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改善课堂互动情况;降低学生认知负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完善教师教学设计,进行有效教学。第四章对弹幕互动式教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余柏青[9](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提出《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余璐[10](2018)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材“二次开发”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物理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新的课程目标,最新(2017版)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和责任等方面。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改革深化进程中课程观念、师生观念、教学观念都有新的转变,而且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材观也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教材观念。教师作为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教师能否有目的高效地使用教材,影响着教材是否能够更加有价值地服务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教材的“二次开发”成为研究教材使用、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坚持新课程理念,在分析国内外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教材“二次开发”研究现状基础上,选取了研究视角,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教材“二次开发”原则和策略,最后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实践。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分析研究国内外现状,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通过对教师进行核心素养下教材“二次开发”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中出现的问题;第三章研究核心素养下教材“二次开发”的教育理论基础,以此分析人教版物理教材系列;第四章利用案例设计、分析及实践对教材“二次开发”总结出的原则和策略;第五章在原则和策略基础上进行以笔者所任教师的班级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实验,通过学生问卷和学生成绩分析实施效果。本研究认为教材的“二次开发”要以课标本位、最近发展区、学生中心和可持续性为原则;设计四个教材“二次开发”策略,并以策略为基础设计教学案例以培养核心素养;以提出的原则和策略为指导进行了实践,实践研究表明教材的“二次开发”策略具有可行性。
二、课堂拾遗——对实验教学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拾遗——对实验教学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生物学短视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推动“短视频+教育”模式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
1.1.2 抖音短视频的优势贴合中学生物教学需要 |
1.1.3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使用抖音应用程序开发和制作生物教学资源 |
1.3.2 探讨抖音短视频在中学生物中的应用途径 |
1.3.3 量化抖音短视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问卷法 |
1.4.3 教学实验法 |
1.4.4 访谈法 |
1.4.5 量表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短视频(Short video) |
2.1.2 碎片化学习(Fragmented learning)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微型学习理论 |
2.2.3 “经验之塔”理论 |
第3章 抖音短视频辅助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1 方法 |
3.1.1 问卷调查法 |
3.1.2 访谈法 |
3.2 结果 |
3.2.1 问卷调查结果 |
3.2.2 教师访谈结果 |
3.3 讨论 |
3.3.1 加强短视频资源库的建设 |
3.3.2 提升教师加工处理视频和应用短视频的能力 |
3.3.3 强化家长和学生对“短视频+教育”的认知 |
3.3.4 预防可能出现的学生手机沉迷现象 |
第4章 抖音短视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
4.1 抖音短视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实例——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 |
4.1.1 抖音短视频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原则 |
4.1.2 抖音短视频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一般流程 |
4.2 讨论 |
第5章 抖音短视频用于初一生物教学的效果研究 |
5.1 方法 |
5.1.1 研究时间及对象 |
5.1.2 研究方法 |
5.2 结果 |
5.2.1 抖音短视频教学资源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影响 |
5.2.2 抖音短视频教学资源对学生测试成绩的影响 |
5.2.3 学生对抖音短视频辅助教学的反馈 |
5.2.4 同行对抖音短视频辅助教学的反馈 |
5.3 结论 |
5.3.1 抖音短视频用于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5.3.2 抖音短视频用于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 |
5.3.3 抖音短视频用于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生物成绩 |
5.3.4 抖音短视频用于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1.1 教师层面 |
6.1.2 学生层面 |
6.2 研究反思 |
6.2.1 研究的局限性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探究与案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需要 |
1.1.2 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
1.1.3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认知发展学习理论 |
2.1.2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2.1 文化 |
2.2.2 传统文化 |
3 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计划与实施 |
3.3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3.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5 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
4 与中学化学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 |
4.1 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的基本原则 |
4.1.1 匹配性原则 |
4.1.2 适度性原则 |
4.1.3 生活性、趣味性原则 |
4.2 建立传统文化─中学化学素材库 |
4.2.1 无机化学知识素材库 |
4.2.2 有机化学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库 |
4.2.3 反应类型传统文化方面素材库 |
5 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探究 |
5.1 开设基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梦回古代学化学》 |
5.1.1 课程理念 |
5.1.2 教学目标 |
5.1.3 课程内容 |
5.1.4 评价方式 |
5.1.5 后续实施 |
5.1.6 “神奇的火浣布”教学案例设计 |
5.2 课堂教学材料 |
5.2.1 基于传统文化的“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案例设计 |
5.2.2 基于传统文化的“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教学案例设计 |
5.3 课后习题提升 |
5.3.1 分析全国卷Ⅰ、Ⅱ、Ⅲ化学卷中传统文化试题 |
5.3.2 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
5.3.3 一定的信息提取能力 |
5.3.4 基于传统文化的试题案例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B 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调查问卷(教师访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策略改进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与特点 |
1.1.2 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的重要地位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1.2 教学策略 |
2.1.3 氧化还原反应 |
2.2 研究综述 |
2.2.1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研究综述 |
2.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综述 |
2.2.3 述评 |
三、理论基础 |
3.1 概念转变学习理论 |
3.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3.3 布鲁纳学习理论 |
3.4 三重表征理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3.1 行动研究法 |
4.3.2 文献分析法 |
4.3.3 问卷调查法 |
五、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现状与反思 |
5.1 前测卷分析 |
5.2 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困难分析 |
六、核心素养下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策略 |
6.1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策略改进 |
6.1.1 改进教学引入的措施 |
6.1.1.1 以氧化还原发展史引入 |
6.1.1.2 以生活情境引入 |
6.1.1.3 以古诗词引入 |
6.1.2 氧化剂、还原剂概念教学策略改进 |
6.1.2.1 “宏—微—符”结合 |
6.1.2.2 建构概念模型 |
6.1.2.3 氧化还原的实验教学 |
6.2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
七、数据分析 |
7.1 学生后测卷概述 |
7.2 学生后测卷数据分析 |
八、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九、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高一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前概念测查卷 |
附录B 高一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后测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缘由及目的 |
1.2.1 选题缘由 |
1.2.2 选题目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1.5.2 认知理论 |
1.6 相关研究综述 |
1.6.1 来华留学预科教育研究综述 |
1.6.2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
1.6.3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设计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调查工具 |
2.2.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2.2.4 调查工具的信效度 |
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2.3.1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基本情况 |
2.3.2 来华留学预科生个体差异对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 |
2.3.3 不同汉语水平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
2.3.4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与汉语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2.4 结论 |
2.4.1 主要发现 |
2.4.2 研究结果对预科生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
第三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 |
3.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个案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
3.1.1 个案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2 个案研究的实际应用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实施 |
3.2.3 研究对象 |
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3.1 记忆策略 |
3.3.2 认知策略 |
3.3.3 补偿策略 |
3.3.4 元认知策略 |
3.3.5 社交/情感策略 |
3.4 结论 |
3.4.1 研究对象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和选择 |
3.4.2 个案研究结果对预科词汇教学的启示 |
第四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归因分析 |
4.1 预科汉语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
4.1.1 预科强化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
4.1.2 预科分层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
4.1.3 预科阶段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
4.1.4 预科课后辅导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
4.2 预科考评体系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
4.2.1 每两周一次的单元测试及反馈 |
4.2.2 预科教师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
4.3 预科教材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
4.3.1 预科教材的编排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
4.3.2 预科教材的使用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
第五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的认知诊断研究 |
5.1 认知诊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5.2 研究设计 |
5.2.1 研究目标 |
5.2.2 研究对象 |
5.2.3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3.1 认知诊断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5.3.2 预科生汉语词汇习得的整体认知情况 |
5.3.3 预科生词汇习得的认知掌握模式的基本情况 |
5.4 预科生个体认知结构的诊断评估及教学建议 |
5.4.1 预科生个体认知结构的诊断评估 |
5.4.2 教学建议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用法”的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模型构建 |
6.1 “基于用法”的语言理论与预科教育 |
6.1.1 “基于用法”的理论基础 |
6.1.2 预科教育对于“基于用法”语言理论的现实需要 |
6.2 “基于用法”的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模型构建 |
6.2.1 词汇学习策略模型的研究背景 |
6.2.2 “基于用法”的词汇学习策略理论 |
6.2.3 “基于用法”的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模型构建 |
6.3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模型的教学实验 |
6.3.1 实验目的 |
6.3.2 实验对象 |
6.3.3 实验设计 |
6.3.4 课堂教学实录 |
6.3.5 课堂教学记录 |
6.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七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
7.1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教学的任务 |
7.1.1 预科汉语词汇的教学任务 |
7.1.2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7.2 来华留学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研究 |
7.2.1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的背景 |
7.2.2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 |
7.2.3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的展望 |
7.3 来华留学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原则 |
7.3.1 结合汉语的特点进行预科汉语词汇教学 |
7.3.2 利用语言环境进行预科汉语词汇教学 |
7.3.3 注重预科汉语词汇教学的实用性 |
7.4 来华留学预科汉语词汇教学方法 |
7.4.1 词汇的展示 |
7.4.2 词汇的讲解 |
7.4.3 词汇的练习 |
第八章 结语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表 |
附录2: 预科生汉语词汇测试 |
附录3: 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认知诊断测验 |
附录4: 《汉语教程》第二册第1-5课单元测试卷(词汇部分) |
致谢 |
(7)微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 |
1.3 微课概述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2 研究方法 |
第3章 微课在不同课型中的应用 |
3.1 微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
3.2 微课在练习课中的应用 |
3.3 微课在实验课中的应用 |
第4章 微课在中考备考中的应用 |
4.1 系统复习 |
4.2 专题复习 |
第5章 微课在不同层次学生中的应用 |
5.1 学优生——优化能力 |
5.2 学中生——突破难点 |
5.3 学困生——夯实基础 |
第6章 微课制作 |
6.1 屏幕录制软件 |
6.2 课件制作软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微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的成效 |
7.2 微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的不足 |
7.3 微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弹幕的互动课堂行为数据的实践与研究 ——以杭州市某高中高一信息技术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弹幕研究现状 |
二、弹幕互动式教学研究现状 |
三、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访谈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弹幕 |
二、互动式教学 |
三、有效教学 |
四、游戏化学习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三元交互决定论 |
三、认知负荷理论 |
第六节 研究的组织架构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二节 调查的实施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式与内容 |
第三节 调查结果 |
一、教师访谈结果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第四节 存在问题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弹幕互动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假设 |
第二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对象 |
二、实验材料与环境 |
三、实验变量控制 |
四、实验流程 |
五、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三节 教学部分案例 |
一、案例一《数据库系统》 |
二、案例二《算法及其实现》 |
第四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课堂观测表结果分析 |
二、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三、弹幕互动式教学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学生学习成绩结果与分析 |
第五节 实验结论 |
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
二、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 |
三、改善课堂互动情况 |
四、降低学生认知负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
五、完善教师教学设计,进行有效教学 |
第六节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弹幕互动式教学策略 |
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诉求 |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9)《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概况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材“二次开发”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物理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2.1 教师问卷编制设计及实施 |
2.2 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 |
2.2.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
2.2.2 基于教师关于核心素养下教材“二次开发”问卷下的现状问题 |
第3章 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学理论基础及教材分析 |
3.1 教学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理论 |
3.1.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2 教材分析 |
3.2.1 在新课标落实上 |
3.2.2 开放性上 |
3.2.3 课程“弹性”上 |
第4章 核心素养下教材“二次开发”原则、策略总结和案例分析 |
4.1 教材“二次开发”的原则 |
4.1.1 课标本位原则 |
4.1.2 最近发展区原则 |
4.1.3 学生为中心原则 |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2 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
4.2.1 入微地渗透物理观念 |
4.2.2 长期以科学思维品质带动科学思维能力 |
4.2.3 真正地实践实验探究 |
4.2.4 浸润式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学 |
4.3 教材实例实践及分析 |
4.3.1 必修1 案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实践关系”教学案例及分析 |
4.3.2 必修1 案例“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及分析 |
4.3.3 必修2 案例“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案例及分析 |
4.3.4 选修3-1 案例“多用电表的原理”教学案例及分析 |
4.3.5 选修3-2 案例“划时代的发现”教学案例及分析 |
4.3.6 选修3-2 案例“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教学案例及分析 |
4.3.7 选修3-3 案例“气体现象的微观意义”案例及分析 |
4.3.8 选修3-5 案例“粒子波动性”教学案例及分析 |
第5章 实践结果和分析 |
5.1 学生调查统计及分析 |
5.2 学生成绩统计及分析 |
5.2.1 前测说明 |
5.2.2 后测 |
5.3 研究结论 |
5.4 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主要研究工作和学术成果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课堂拾遗——对实验教学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Okay智慧平板在高中生物精准教学中的现状调查和实践探究[D]. 王波. 西南大学, 2021
- [2]初中生物学短视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苏欣.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探究与案例设计[D]. 李玉梅. 河南大学, 2020(02)
- [5]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策略改进行动研究[D]. 逯珺铭.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 陆野.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微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研究[D]. 王奥妮. 西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弹幕的互动课堂行为数据的实践与研究 ——以杭州市某高中高一信息技术课为例[D]. 柳一铭.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材“二次开发”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物理教材为例[D]. 余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