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

一、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廖杨科[1](2021)在《钛酸铜钙纳米线制备及其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各类储能装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向着小型化、轻量化发展。介质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及良好的使用条件和寿命,作为介质电容器重要组成部分的电介质复合材料,具有易加工成型、成本低的优点,但储能密度较低,这也是介质电容器储能密度相比于其他的储能装置低的主要原因。高击穿场强的聚合物基体与高介电常数的陶瓷填料复合后,复合材料同时具备二者的优点,从而提高介质电容器的储能密度,以满足电子设备将来的各种需求。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钛酸铜钙(CCTO)纳米线作为填料,以高击穿场强和较高介电常数的聚合物聚偏氟乙烯(PVDF)以及具有良好加工性能的聚合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为基体,分别制备了CCTO/PVDF、CCTO/ABS/PVDF多相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微观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研究了不同填料含量对于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影响,确定最佳填料含量。1、通过两步水热法制备了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的NTO纳米线以及CCTO纳米线,研究了水热法制备过程对于NTO纳米线和CCTO纳米线成分和形貌的影响,XRD结果表明,水热法各条件下均成功合成了NTO,在此基础上也成功合成了CCTO。SEM形貌显示,水热法的各条件下均合成了线型结构NTO,直径相近,且水热法的反应时间越长、反应温度越高,所合成的NTO纳米线长度越长,在240℃、36h条件下制得最大长径比的NTO纳米线。将水热法制备的NTO纳米线用于制备CCTO纳米线,NTO纳米线结构越长,CCTO纳米线也越长,各条件下的CCTO纳米线直径也较为接近,240℃、36h条件下的前驱体制备了最大长径比的CCTO纳米线。烧结后的CCTO纳米线结构比所用的NTO纳米线长度明显缩短,直径增加,且存在一些团聚现象。2、将两步水热法制备的不同长径比CCTO纳米线通过溶液法与PVDF基体复合制备复合材料,采用SEM和介电阻抗分析仪研究了CCTO含量、频率(100~107 Hz)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和介电性能的影响。(1)随着CCTO填料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呈增长趋势;随着频率的升高,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在低频区迅速下降,在中频区平稳下降,在高频区缓慢下降;CCTO纳米线长径比的不同使得其加入复合材料后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也有所不同,CCTO纳米线长径比越大,制备的复合材料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越大;最小长径比CCTO纳米线的复合材料在f=100 Hz、70 wt%填料含量下相比于60 wt%发生突增,具有最大的介电常数120.9和介电损耗1.09,含有最大长径比CCTO纳米线的复合材料在f=100 Hz、70 wt%填料含量下相比于60 wt%发生突增,具有最大的介电常数160.3和介电损耗1.61,说明纳米线长度越大,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也越大。(2)SEM形貌显示,CCTO纳米线在PVDF基体中分散性良好,CCTO/PVDF复合材料在填料含量为70 wt%时,填料在基体中排列规则,分散均匀,颗粒间隙小,说明CCTO/PVDF复合材料的最佳填料含量为70 wt%。3、通过溶液法制备了CCTO/ABS、ABS/PVDF、CCTO/ABS/PVDF复合材料,采用介电阻抗分析仪和万能试验机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填料含量和频率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1)随着CCTO含量的增加,CCTO/ABS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缓慢增加,在全频率下随频率升高缓慢下降,相比于CCTO/PVDF复合材料,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均较低,CCTO填料的加入可以提高CCTO/ABS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在f=100Hz、70 wt%含量下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相比于60 wt%发生突增,从纯ABS的6提高到17.7,介电损耗保持在较低水平。(2)随着ABS含量的增加,ABS/PVDF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相对于PVDF基体先降低后增加,介电损耗相对于PVDF基体先降低后增加;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在低频区迅速下降,在中频区平稳下降,在高频区缓慢下降,介电损耗在低频区和中频区前半段迅速下降,在中频区后半段和高频区上升后略微下降,ABS/PVDF复合材料在f=100 Hz、50 wt%时具有最大的介电常数22;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表明,ABS与PVDF以物理方式混合,相容性较差,存在较多气孔缺陷。(3)随着CCTO填料含量增加,CCTO/ABS/PVDF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增加,在f=100Hz、70 wt%处达到最大的介电常数85.1和最大的介电损耗0.59,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在低频区急剧下降,在中频区较为平缓,在高频区缓慢下降,而介电损耗在低频区迅速下降,中频区缓慢下降,高频区略有上升;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表明,CCTO纳米线含量提高时,复合材料中相界面处填料颗粒增加,填料颗粒进入聚合物基体间的孔隙,使得复合材料中的孔隙减少。(4)测试了PVDF、ABS、填料质量分数70%的CCTO/PVDF、填料质量分数70%的CCTO/ABS、ABS质量分数50%的ABS/PVDF、填料质量分数70%的CCTO/ABS/PVD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比较其制品尺寸,结果表明仅含PVDF基体的复合材料尺寸收缩率比加入ABS基体的复合材料大,含有ABS的复合材料成型较好;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加入ABS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但同时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CCTO填料的加入同样提高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以及降低拉伸强度、伸长率。

郑圆圆[2](2021)在《碳纳米材料/MXene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污染成为现代世界关注的主要问题。电磁屏蔽材料除了满足高效电磁屏蔽性能的同时还需要满足成本低、轻质、柔韧、防水、耐用性、可穿戴、以吸收损耗为主等特点。传统聚合物复合材料需要高负载量填料才能获得高电导率和高效电磁屏蔽性能,然而此情况会导致产品的高成本、低加工性、力学性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从开发新型制备方法或寻找具有高电导率的导电填料来制备低填料含量、低成本、轻质、以吸收为主导的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等研究思路进行了相关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将氧化石墨烯(rGO)/单壁碳纳米管(SWCNT)/氧化镝(Dy2O3)通过化学还原自组装制备三维网络导电骨架,随后抽真空将硅橡胶回填到三维导电骨架中,制备rGO/SWCNT/Dy2O3/PDMS纳米复合材料。将rGO与具有导电性的SWCNT和导磁性的Dy2O3纳米材料相结合,通过增加电损耗、涡流损耗、界面极化和磁损耗等来增强材料的反射和吸收损耗,从而显着增加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当填料为0.57 wt%时,厚度为2 mm,PTGCDA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和电磁屏蔽性能分别达到0.12 S·cm-1和20.9 dB。为制备轻质、柔韧、低填料含量、吸收为主的高效电磁屏蔽聚合物复合材料提供一种新的制备路径。2.本论文使用一种新型具有高导电性的二维材料-MXene。通过浸渍法将MXene&SWCNT导电涂料涂覆到PET基膜上,通过原位生长溶胶-凝胶法和涂覆低表面能的PDMS,制备可穿戴PET/MXene&SWCNT/Si O2/PDMS导电复合材料。当浸渍达到15次时,沉积密度为0.0069 g/cm2,涂层厚度为100μm,电磁屏蔽值和接触角可分别高达48.4 dB和153°。通过对导电自清洁织物进行弯曲、磨损和腐蚀等测试,复合涂层材料仍保持较高的电磁屏蔽性能(>30 dB)和稳定的防水性(接触角>125°),说明材料具有优异的环境稳定性、自清洁性能的高效电磁屏蔽复合织物。

陆俊[3](2021)在《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将有机高分子与无机纳米粘土(MMT)特性充分结合,展现出优异的功能性和极高的应用价值,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由于粘土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差,存在着如何实现粘土的定向排列以解决其分散性等问题。因此本课题设计对MMT进行有机改性处理并与水性聚氨酯(WPU)、聚乙烯醇(PVA)、热塑性聚氨酯(TPU)复合制备了一系列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采用氨基磺酸盐(AS)对MMT进行改性(AS-MMT),通过预聚体乳化法与WPU复合制备了一系列WPU/AS-MMT纳米复合乳液、复合膜及涂层,探究了不同AS-MMT含量对乳液粒径,对复合膜形貌结构、力学性能、耐热性、耐水性及对复合涂层的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SEM和XRD的结果显示,AS-MMT在复合膜中均匀分散,并随着AS-MMT含量的提升在WPU中逐渐形成规整的定向排列;拉伸测试结果表明,WPU/AS-MMT-60 wt%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增加到62.45 MPa和9.82 GPa;复合膜的吸水率在AS-MMT含量为70 wt%时下降至2.23%;WPU/AS-MMT-50 wt%纳米复合涂层的水蒸气透过率(WVTR)和氧气透过率(OTR)分别达到2.68 g/(m2·day)和26.71 cm3/(m2·day·bar),较WPU下降了73.3%和46%。2.设计将PVA在AS-MMT水分散液中溶解共混,分别采用溶液蒸发法和真空抽滤法制备了一系列PVA/AS-MMT纳米复合膜及复合涂层。ATR-FTIR结果显示,AS-MMT成功通过氨基与硫酸根与PVA形成了氢键作用;SEM和XRD的结果显示,随着AS-MMT含量的增加,其在复合膜中有序定向排列,PVA对AS-MMT进一步插层和剥离;拉伸测试结果表明,真空抽滤法制备的复合膜的力学性能优于溶液蒸发法,在AS-MMT含量为40 wt%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可达147.85 MPa和8.18 GPa,与纯PVA相比分别提高至2.76倍和10.23倍;阻隔性能结果显示,复合涂层的WVTR和OTR可下降到4.64 g/(m2·day)和0.82 cm3/(m2·day·bar)。3.设计通过自制的阳离子水性聚氨酯对MMT进行吸附改性得到OMMT,由溶剂共混法与TPU复合制备得到TPU/OMMT纳米复合膜,探讨OMMT对复合膜形貌结构、力学性能、耐热性、耐水性和透光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OMMT与TPU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在TPU中呈均匀的、完全剥离的分散状态;当OMMT含量达到3 wt%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模量及断裂伸长率分别可达到64.05 MPa、17.41 MPa和887%,较纯TPU分别提高了67.3%、59.6%和20%,实现了既增强又增韧;复合膜的吸水率下降到1.6%,并在低于5 wt%的OMMT含量下保持80%以上的透光率。

王猛[4](2021)在《微纳米SiO2/LDPE复合电介质空间电荷与直流电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合物电介质内空间电荷的积聚,使局部形成高场,绝缘材料击穿强度降低,成为了制约高压直流输电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聚合物中掺杂适量无机纳米粒子能够抑制空间电荷,并改善其某些介电性能,改善程度与纳米颗粒分散状态密切相关,改善机理尚不明确。也有研究表明,微米颗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微、纳米颗粒同时掺杂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通过调控载流子输运机制,获得性能更优异的材料。本文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作为聚合物基体,以表面经过疏水改性的微米、纳米SiO2作为无机填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微米及微-纳米SiO2/LDPE复合材料。探讨了微-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成中,微米、纳米SiO2添加顺序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添加微米SiO2混炼一定时间后在加入纳米SiO2所制备的微-纳米复合材料性能最优,基于这种制备工艺,探讨了微米、纳米SiO2浓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偏光显微镜(PL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LDPE和微、纳米SiO2/LDPE复合材料的结晶形态与微晶尺寸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纳米SiO2颗粒使球晶尺寸减小。纳米SiO2通过异相成核作用使纳米复合材料内部形成了小而致密的球晶结构,球晶结晶完善,结晶度提高;微米SiO2异相成核作用较弱,对球晶生长有阻碍作用,使微米复合材料内部球晶尺寸有所减小,球晶结晶不完善,结晶度变化不明显。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随着无机颗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利用电声脉冲法(PEA)实验研究了LDPE和微、纳米SiO2/LDPE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特性。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材料在两极附近积累了少量同极性电荷,微米复合材料在阳极附近积累了同极性电荷,在阴极附近积累了异极性电荷。纳米SiO2对空间电荷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纳米SiO2含量为0.5wt%时,纳米复合材料抑制效果最优,当纳米SiO2含量超过0.5wt%时,随着浓度增加,抑制效果降低。微米SiO2对空间电荷抑制能力不明显,但微米复合材的短路电荷衰减速率高。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特性介于二者之间。实验研究了LDPE和复合材料的热激电流特性,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材的电流峰峰温向高温方向移动,微米复合材料的电流峰峰温略向低温方向移动,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电流峰与纳米复合材料的接近。说明纳米SiO2使LDPE内部引入了深陷阱,而微米SiO2使LDPE内部则产生了较多的浅陷阱。基于陷阱理论,建立了电极界面电荷层屏蔽模型和载流子在不同陷阱间的输运模型。实验研究了LDPE和复合材料的电导特性和直流击穿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电导电流均低于LDPE,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电流最低,微-纳米复合材料次之,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电导电流增大。在J-E曲线中,LDPE、微米复合材料和微米SiO2含量较高的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电流出现了三个斜率变化区域,微米SiO2对阈值电场E1影响较小,但使阈值电场E2明显提高,而纳米复合材料及微米含量较低的微-纳米复合材料未出现第三个斜率变化区域,且纳米SiO2使得阈值电场E1明显提高。纳米复合材料的直流击穿场强明显高于LDPE,但随着纳米SiO2的含量增加,击穿场强逐渐降低,纳米SiO2含量为0.5wt%时,击穿场强最高,较LDPE提高约29.2%;微米复合材料的直流击穿场强低于LDPE,随着微米SiO2含量的增加,击穿场强明显下降,当微米SiO2含量较低时,击穿场强与LDPE接近;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击穿场强随着SiO2整体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微米SiO2含量较低时,击穿场强随着纳米SiO2的增加降低比较缓慢,当微米SiO2含量较高时,随着纳米SiO2的增加,击穿场强降低幅度较大。基于实验结果和复合材料的聚集态结构,结合多核模型、介电双层模型及聚合物陷阱理论,建立了LDPE和复合材料内部的陷阱形成、载流子输运过程中入陷、脱陷与复合以及热电子对LDPE分子链轰击的过程模型。运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LDPE、纳米SiO2以及LDPE与经过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的纳米SiO2间的界面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模拟,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探讨两种体系的陷阱和击穿特性。结果表明,纳米SiO2与LDPE间以范德华力作用为主,纳米SiO2/LDPE中的陷阱为深陷阱,LDPE中的陷阱为浅陷阱,纳米SiO2/LDPE的击穿场强较纯LDPE提高约18.2%。

李凌飞[5](2021)在《无机填料改性聚1-丁烯基高储能复合膜的制备及介电性能》文中指出储能电容器因其具有超高的功率密度,微秒级充放电速率和循环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电力及电子行业和民用领域。目前,聚合物基复合电介质常被用作储能电容器的隔膜材料。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无机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性较差,界面相互作用较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聚1-丁烯(PB-1)为基体,采用溶液流延法制备不同系列复合膜材料。设计并研究了无机填料形貌尺寸和无机-有机界面对PB-1基复合膜材料结构、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相应的介电机制,探讨极化特性与能量储存性能之间的关系。PB-1是多晶型聚合物,控制晶型类型和缩短转晶周期是解决薄膜加工问题的关键。通过控制溶解温度和引入聚丙烯有机相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无机相来制备PB-1基薄膜,优选结晶性能和介电性能良好的PB-1基薄膜的加工工艺。研究表明,PB-1溶液结晶过程中,130℃高温溶解更有利于PB-1溶液结晶体系内生成晶型II,晶型II向晶型I转晶周期为168 h。聚丙烯和MWCNTs均可作为异质成核剂,有效缩短PB-1的转晶周期。此外,与双向拉伸工艺相比,溶液流延法更容易实现无机粒子与PB-1基体的分散性问题。为了提高PB-1基体膜的介电常数,解决导电填料介电损耗大的问题,本论文选用MWCNTs作为填料,并在其表面进行多巴胺修饰形成聚多巴胺层(PDA)包覆的MWCNTs,采用溶液流延法制备PDA修饰的MWCNTs/PB-1二元复合膜。MWCNTs的引入、PDA的修饰和不同填充量均会对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能产生影响。当单独添加MWCNTs含量为0.67 vol.%时,复合膜的介电常数在1 k Hz测试频率下达到43.9,是PB-1膜的20倍,介电损耗为0.19。MWCNTs经过PDA包覆后,填充量为0.33 vol.%时制备的二元复合膜表现出最优的储能特性。当施加电场为320 MV·m-1时,有效储能密度为2.14 J·cm-3,充放电效率为93.0%。通过溶胶-凝胶-水热法设计合成锆钛酸钡(BZT)包覆的多壁碳纳米管(BZT-MWCNTs)纳米复合粒子,利用包覆聚多巴胺(PDA)进行表面修饰,将其与PB-1基体复合并采用溶液流延法制备三元复合膜。通过BZT铁电相的电荷存储行为与MWCNTs导电相的电荷传输行为之间的协同效应,改善PB-1基复合膜的介电性能。在1 k Hz测试条件下,PDA修饰的10 vol.%BZT-0.5 vol.%MWCNTs/PB-1三元复合膜的介电常数为25.43,是PB-1的12.7倍,其介电损耗仅为0.0077。此外,在210 MV·m-1的弱电场下,该复合膜的最大储能密度可达4.57 J·cm-3,充放电效率为83.5%。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的高介电常数的锆钛酸钡纳米纤维(BZT NF)和具有二维结构、高击穿场强的氮化硼纳米片(BNNS)共同作为填料,与PB-1基体复合后采用溶液流延法制备三元复合膜,在提高击穿场强和介电常数的同时,显着改善了PB-1基复合膜的储能特性。当BNNS含量为2.0 vol.%,BZT NF含量为2.5 vol.%,施加电场为440 MV·m-1时,该三元复合膜的有效储能密度高达7.34 J·cm-3,充放电效率为94.9%。

曹成林[6](2021)在《生物可降解PBST/氧化镁/银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其完美结合了脂肪族聚酯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与芳香族聚酯良好的机械和热稳定性,在食品包装薄膜相关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在食品卫生与安全领域,微生物污染是减少食品保质期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制备兼具有抗菌性和生物降解性的复合型包装薄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中负载Ag以增强MgO的抗菌性,将其与PBST复合制备薄膜,并探究其在食品包装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以乙酸镁为镁源,蔗糖和木质素磺酸钠为分散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gO纳米粒子(NPs),在不添加外在还原剂的情况下在MgO的表面负载了Ag NPs,制备了MgO/Ag NPs,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PBST基纳米复合膜,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了纳米粒子和复合膜的基本性能,如机械性能、阻隔性能、热学性能、抗菌性能及保鲜性能。结果表明,Ag的负载可增强MgO的抗菌性,纳米粒子与基体之间没有化学键相连,在基体中分散性较差,MgO/Ag的加入促进了复合膜的结晶,提高了复合膜的机械性能,亲水性,紫外阻隔性,水蒸气阻隔性能,热稳定性和抗菌性能,降低了复合膜的初始降解温度和透光率,制备的复合膜对圣女果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针对MgO/Ag和PBST相容性较差的问题,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己二酸(AA)和钛酸酯偶联剂(NDZ-130)对MgO/Ag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含改性MgO/Ag的复合膜,研究了改性MgO/Ag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gO/Ag表面改性成功,KH-550、KH-570和NDZ-130和MgO/Ag之间通过化学键相连,AA和MgO/Ag之间存在氢键;对比添加MgO/Ag的复合膜,改性MgO/Ag在基体中的分散性更好,改性MgO/Ag复合膜有着较高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紫外阻隔性,水蒸气阻隔性能和保鲜效果,两者的抗菌性能相差无几,改性MgO/Ag复合膜作为食品包装薄膜的应用潜力更大。采用碱液加速降解法对PBST复合膜进行降解实验,并对降解前后复合膜的各项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复合膜的质量损失率不断增加,膜表面变得粗糙,并出现孔洞,力学性能变差,初始降解温度和透光率不断降低,亲水性变好,结晶温度,熔融温度和热焓不断增加,MgO/Ag的加入可促进PBST的降解。

赵鹏[7](2021)在《界面强度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近些年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瞩目。与常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相比,这种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只需添加很少的纳米填料(3~5wt%)就可以实现复合材料诸多性能的显着提升,并且不损失材料原有的特性。通过添加纳米填料实现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纳米填料需以高度无规剥离状态均匀分散在基体中;二是在聚合物基体和纳米填料之间构建一定强度的界面作用力。本实验室创立的“粘土淤浆复合法”已经成功解决了粘土在聚合物基体中均匀分散并且高度无规剥离这一关键问题。如何在聚合物基体与纳米粘土之间构建较强的界面作用力以及界面强度对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是这一领域的关键和难点。本文以环氧树脂(EP)为基体,采用两种不同的策略在环氧树脂基体和粘土片层间成功构建了较强的界面作用力,重点研究了不同界面强度对EP/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溴代正丁烷(BB)与等摩尔的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反应,制备了保留部分叔胺基的反应型季铵盐(BBDMP30);同时通过对DMP30的酸化反应合成了与BBDMP30结构相似的非反应型有机修饰剂(CPDMP30)。分别以这两种化合物作为有机修饰剂对原始粘土进行改性,获得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有机化粘土(反应型的BBDMP30-clay与非反应型的CPDMP30-clay)。以这两种粘土为增强体,通过“粘土淤浆复合法”制备了具有相同无规剥离结构但界面强度不同的两种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测试揭示两种不同性质的有机粘土都以高度无规剥离形式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当中。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界面强度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热机械性能的影响。拉伸测试结果表明:粘土质量分数为3.5%时,BBDMP30-clay/EP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幅度达250%;这可归因于BBDMP30-clay上保留的叔胺基团在固化阶段参与了固化反应,在粘土片层与环氧树脂基体间形成了较强的界面作用力。非反应型的CPDMP30-clay因所构建的界面强度相对较弱,只能使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190%。动态力学分析(DMA)显示BBDMP30-clay导致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提高了6℃,而CPDMP30-clay仅使得材料的Tg提高了3℃。2.将质子化的乙醇胺(MEA)用作有机修饰剂改性粘土,得到乙醇胺改性粘土(MEA-clay)。在环氧树脂/MEA-clay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叔胺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作为催化剂,促使有机修饰剂上的羟基与环氧预聚体上环氧基团发生反应,从而在环氧树脂基体与粘土片层间形成了化学健,从而构建了较强的界面作用力。同时制备了不添加催化剂的环氧树脂/MEA-clay纳米复合材料(界面作用力为中等强度的氢键)作为参比。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测试揭示两种不同途径制备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近似的无规剥离/插层混合结构。拉伸测试结果表明:粘土质量分数为3%时,催化体系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176.92%,而非催化体系则为147.69%。动态力学分析(DMA)显示两种不同体系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提高了1.53℃和0.54℃。

康成虎[8](2021)在《纳米三氧化二锑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及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对现有聚合物材料进行加工、改性研究以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是开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一种重要的半结晶型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加工性能、电绝缘性能和耐湿、耐化学腐蚀等特点,其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电器行业、汽车工业、机械设备行业、生物医学器件、光缆光纤包覆行业等。然而,纯PBT也存在缺口冲击强度低、热变形温度低、阻燃性能较差等缺点。同时,其在燃烧时热释放速率较大,火焰传播速度较快且不易熄灭,释放出大量的烟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在工程材料方面的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本文针对PBT在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纳米Sb2O3为无机颗粒,溴化聚苯乙烯(BPS)为阻燃添加剂,制备了不同填料状态下的Sb2O3/PBT二元复合材料以及纳米Sb2O3/BPS/PBT三元复合材料。借助模型法与显微图像法定量表征了复合材料中填料的分散与分布状态,并考察了填料分散状态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关系,阐述了分散机制与阻燃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机械球磨法,采用硬脂酸、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KH-56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磷酸三聚氰胺(MP)改性剂,以单独改性与复配改性的方式对纳米Sb2O3颗粒进行表面修饰。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60可以有效取代纳米颗粒表面羟基,避免颗粒之间形成氢键,当改性剂的含量为3wt%,在辛烷溶剂当中平均粒径与PDI分别为57 nm与0.21;阳离子改性剂CTAB通过电离出带正电的CTA+活性基团,以静电吸引作用吸附在带有负电荷的纳米Sb2O3颗粒表面;采用2wt%的CTAB(C2)与3wt%的KH-560(K3)复合改性的纳米Sb2O3颗粒(CM-Sb2O3)接枝率达到47.6%,颗粒之间形成较强的静电稳定效应与空间位阻效应。当通过MP进一步对CM-Sb2O3颗粒包覆时,KH-560发生开环反应,促使氨基基团接枝在颗粒表面,获得的纳米Sb2O3颗粒(CM@MP-Sb2O3)包覆层平均厚度约为5.2 nm,表面接枝率为73.2%。(2)通过球磨分散法与熔融共混法制备出纳米Sb2O3/PBT二元复合材料以及纳米Sb2O3/BPS/PBT三元复合材料,详细探讨了纳米颗粒的表面特性、形貌、粒径、填充量对PBT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填料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特性。CM表面改性的纳米Sb2O3颗粒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当其含量为3wt%时,CM-Sb2O3/PBT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59.6 MPa,结晶度为41.55%,两相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参数为15.5。当球磨时间分别为6 h、12 h和24h时,纳米Sb2O3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分别为100 nm,75 nm和55 nm。在相同质量分数的填料状态下,二元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而逐渐提高;对于纳米Sb2O3/BPS/PBT三元复合体系,当添加8wt%的BPS与3wt%的Sb2O3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62.3 MPa,缺口冲击强度为9.6 KJ/m2,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结晶度,为43.85%。(3)通过组合Maxwell模型与Halpin-Tsai模型,对纳米Sb2O3在PBT基体中的分散参数(8进行系统表征。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显微图像进行二值化,测量并统计了颗粒间自由路径间距,对纳米Sb2O3的分散指数D进行计算。未改性纳米Sb2O3与C2、K3、CM、CM@MP改性的纳米Sb2O3填充的PBT复合材料的(8参数分别为0.20、0.70、0.80、1.50和1.30;当CM-Sb2O3含量为3wt%时,PBT基二元复合材料的分散度0.1与0.2分别为17.5%与23.2%,实际颗粒间距值与理论间距值相接近,并呈现出较好的分布特性;而球磨时间分别为6 h、12 h、24制备的纳米Sb2O3颗粒,随着粒径的降低,Sb2O3颗粒的表面能增强,颗粒之间的团聚趋势增强,其填充的PBT基二元复合材料的(8参数分别为0.36、0.30与0.20;在二元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不同含量的阻燃协效剂BPS时,对复合材料的(8参数影响较小,复合表面改性的CM-Sb2O3与CM@MP-Sb2O3填料在PBT基体当中具有较好的分布特性。(4)在定量表征纳米Sb2O3填料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的基础上,对PBT基三元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燃烧产物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分散性与阻燃性能之间的关系。将Sb2O3与BPS协同使用时,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CM-Sb2O3与CM@MP-Sb2O3填充的PBT基三元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分散状态,当BPS的含量为8wt%时,3wt%的CM-Sb2O3与CM@MP-Sb2O3填充的PBT基三元复合材料的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分别为253.5、251.1 k W/m2,比纯PBT分别下降了78.8%与79.0%,总热释放量(THR)分别为88.5、98.7 MJ/m2,比纯PBT分别下降了61.3%与56.8%;对于填料分散性较好的三元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稀释可燃性气体、猝灭自由基、气相阻隔与催化炭化的效应,发挥出较好的长效阻燃效率,对实现力学性能与阻燃性能兼优的复合材料的制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歆虞[9](2020)在《超支化聚酯改性纳米BaTi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提高储能器件的储能特性,人们迫切需要整体性能优异且易加工的高介电常数材料。目前常见的有,以钛酸钡(BaTiO3,BT)为填料、环氧树脂(Epoxy Resin,EP)为基体制成的高介电复合材料,由于其介电损耗较高、且耐击穿性能不强,严重影响了它的使用寿命与适用领域。本文分别用偶联剂、超支化聚酯(Carboxyl-terminated Hyperbranched Polyester,CHBP)协同偶联剂改性BaTiO3,并与环氧树脂相混制成复合材料,研究BaTiO3含量及改性方式对BaTiO3/EP复合材料的电性能与导热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两种改性方式对BaTiO3粉末进行表面改性,观测其傅立叶红外光谱,对比改性前后官能团变化情况,证明超支化聚酯已成功接枝在BaTiO3表面。然后,制备BaTiO3/EP复合材料,观测两种改性方式的SEM图,分析超支化聚酯改性对复合材料内填料分布特性的影响,得知超支化改性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BaTiO3与环氧基体间的相容性,提高分散性,改善团聚缺陷。宏观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超支化改性BaTi03/EP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得到显着提升,在频率为1kHz,质量分数60wt%时达到了峰值37.1,虽然比同条件下偶联剂改性方式的介电常数下降了 10%,但其介质损耗却得到较大改善,降低了 31%,因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使用寿命;同样在含量60%时,其局放起始电压与交流击穿场强分别比偶联剂改性方式提高了 13%、22.7%,改善了绝缘性能;导热系数在填充量最高时达到最高值0.383 W/(m·k),比同质量分数偶联剂改性BaTiO3/EP复合材料的提高了 31%,有利于减少热老化。综上所述,经超支化聚酯协同偶联剂改性后的BaTiO3表面有大量长链分子,能够进一步撑开团聚体,提升分散性,同时使BaTiO3与环氧基体间以更多共价键紧密相连,界面作用得到增强,进而使材料的整体性能得到提升。

王晓虹[10](2020)在《聚氨酯基复合功能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光催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研发了越来越多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纳米催化剂。然而纳米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容易团聚以及很难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和回收等问题。目前,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负载型催化剂已经有一些研究,但是对兼具光催化和抗菌活性的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相关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本研究以聚氨酯为研究对象,结合湿法相转化法和原位生成法制备具有催化和抗菌功能的聚氨酯基纳米复合膜,进一步深入研究复合膜的光催化和抗菌性能,并对相关的污染物降解机理进行探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通过湿法相转化法和浸渍-沉淀-光还原法制备了Ag@AgCl-聚氨酯/丝素蛋白(Ag@AgCl-PU/SF)复合多孔膜,探讨Ag+离子浓度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合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表征手段分析复合膜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复合膜的表面和截面均呈多孔结构,复合膜上分布着大量粒径大小约为50-500 nm的立方形Ag@AgCl NPs,其粒径随着Ag+离子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Ag+离子浓度增加到0.075 M时,出现了Ag@AgCl NPs的团聚现象;复合膜在紫外和可见光区的吸收增强,吸收边发生红移。以罗丹明B(Rh B)为模型污染物,探究复合膜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0.050Ag@AgCl-PU/SF复合膜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在紫外和可见光照射120 min后,分别约有88%和97%的Rh B被降解;复合膜经过四次循环光降解Rh B实验后,光催化活性略有下降,但总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为典型的模型细菌,通过圆盘扩散法评价复合膜的抗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通过湿法相转化法和浸渍-沉淀-离子交换法制备了Ag3PO4@Ag Br-聚氨酯/负氧离子粉(Ag3PO4@Ag Br-PU/NI)复合多孔膜。结合XRD、FE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FTIR、UV-vis和电化学工作站等表征手段分析复合膜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复合膜的表面和截面均为多孔结构,复合膜上分布着粒径大小约为0.1~2μm的Ag3PO4@Ag Br粒子,且Ag3PO4在与Br-进行离子交换后棱角发生钝化,由多边形转变为不规则形状,说明部分Ag3PO4通过离子交换法成功转变为Ag Br,两者之间形成异质结构;复合膜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区域都有较强响应,吸收边约为610 nm;复合膜上的光生电子-空穴对能够较快分离和传输。以甲基橙(MO)为模型污染物,评价复合膜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Ag3PO4@Ag Br-PU/NI复合膜在可见光照射75min后,约有92.07%的MO被降解,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app)为0.03331min-1;复合膜经过三次循环降解实验后,降解率仅降低了7.3%;通过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发现h+和·O2-是复合膜光催化降解MO的主要活性物种,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降解机理;以S.aureus和E.coli为典型的模型细菌,通过圆盘扩散法评价复合膜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通过一步原位共沉淀法和光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Ag@Ag X-氧化铈/聚氨酯复合多孔膜(Ag@Ag X-Ce O2/PU,其中X=Cl,Br,和I)。结合XRD、FESEM、EDX、FTIR和UV-vis等表征手段分析复合膜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复合膜的表面和截面均为多孔结构,Ce O2颗粒均匀地嵌入聚氨酯基质中,同时在Ag@Ag X-Ce O2/PU(X=Cl,Br,和I)复合膜上分别观察到立方体的Ag@AgCl,球形的Ag@Ag Br和Ag@Ag I NPs,粒径大小约为100~500 nm,Ag@AgCl NPs在复合膜表面分布均匀,但是Ag@Ag Br和Ag@Ag I NPs却发生部分团聚;复合膜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增强,吸收边发生红移,Ce O2/PU,Ag@Ag X-Ce O2/PU(X=Cl,Br,和I)复合膜的禁带宽度分别为3.01、2.65、2.88和2.81 ev;以盐酸四环素(TC)和MO为模型污染物,评价复合膜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Ag@AgCl-Ce O2/PU复合膜的光催化效果最好,该复合膜在可见光照射150 min和100 min后,分别约有72.30%和89.95%的TC和MO被降解,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kapp分别为0.00847和0.02215,是Ce O2/PU复合膜的11.00和20.51倍;复合膜经过三次循环降解实验后,光催化效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发现·OH,h+和·O2-是Ag@AgCl-Ce O2/PU复合膜光催化降解TC和MO的主要活性物种,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降解机理;以S.aureus和E.coli为典型的模型细菌,通过圆盘扩散法评价复合膜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Ag@Ag X-Ce O2/PU(X=Cl,Br)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总之,本论文成功制备了一系列成本低、稳定性好、效率高、易于分离回收的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为设计新型高效的多孔聚氨酯膜反应器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和细菌失活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钛酸铜钙纳米线制备及其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电池
        1.1.2 燃料电池
        1.1.3 超级电容器
        1.1.4 介质电容器
    1.2 介电材料基础理论
        1.2.1 电介质的极化
        1.2.2 介电常数
        1.2.3 介电弛豫
        1.2.4 介电损耗
    1.3 PVDF基介电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 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体系与制备工艺
        1.4.1 零维填料
        1.4.2 一维填料
        1.4.3 二维填料
        1.4.4 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材料制备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2.3.1 水热法制备纳米线
        2.3.2 制备复合材料
    2.4 填料形貌及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2.4.1 微观形貌表征
        2.4.2 X射线衍射分析
        2.4.3 介电性能测试
        2.4.4 力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CCTO纳米线制备
    3.1 引言
    3.2 CCTO纳米线制备方法
    3.3 NTO纳米线的制备
    3.4 CCTO纳米线的制备
    3.5 结论
第四章 CCTO/PVDF复合材料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CCTO/PVDF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CTO/PVDF复合材料介电性能随频率的变化
        4.3.2 CCTO/PVDF复合材料介电性能随填料含量的变化
        4.3.3 CCTO/PVDF复合材料介电性能随前驱体反应时间的变化
        4.3.4 CCTO/PVDF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4.4 结论
第五章 CCTO/ABS/PVDF复合材料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CCTO/ABS复合材料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
        5.2.1 CCTO/ABS复合材料介电性能随频率的变化
        5.2.2 CCTO/ABS复合材料介电性能随填料含量的变化
        5.2.3 CCTO/ABS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表征
    5.3 CCTO/ABS/PVDF复合材料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
        5.3.1 ABS/PVDF基体
        5.3.2 CCTO/ABS/PVDF复合材料介电性能随频率的变化
        5.3.3 CCTO/ABS/PVDF复合材料介电性能随填料含量的变化
        5.3.4 CCTO/ABS/PVDF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5.4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5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碳纳米材料/MXene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屏蔽机理
    1.3 电磁屏蔽材料
        1.3.1 金属基材料
        1.3.2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1.4 碳纳米材料基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1.4.1 碳填料
        1.4.2 制备方法
    1.5 MXene基导电涂层型聚合物复合材料
        1.5.1 MXene及其制备方法
        1.5.2 制备方法
    1.6 课题提出
    1.7 研究内容
        1.7.1 碳纳米材料基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7.2 MXene基导电涂层复合织物的制备与性能
2 碳纳米材料基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2.3 碳纳米管的预处理
        2.2.4 氧化镝的制备
        2.2.5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均匀分散液的制备
        2.2.6 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气凝胶的制备
        2.2.7 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和氧化镝的结构
        2.4.2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分散均匀性
        2.4.3 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气凝胶
        2.4.4 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硅橡胶复合材料
    2.5 本章小结
3.MXene基导电涂层复合织物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MXene的制备
        3.2.3 PET/MXene/SWCNT导电织物的制备
        3.2.4 PET/MXene/SWCNT导电自清洁复合织物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Xene的结构与形貌
        3.4.2 PET/MXene/SWCNT导电自清洁复合织物的结构和性能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1.1 纳米材料
        1.1.2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1.1.3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 水性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1 水性聚合物
        1.2.2 水性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3 水性聚氨酯
        1.2.4 水性聚氨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5 聚乙烯醇
        1.2.6 聚乙烯醇/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3 热塑性聚氨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3.1 热塑性聚氨酯
        1.3.2 热塑性聚氨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性聚氨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WPU/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WPU/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S改性MMT的分析
        2.3.2 WPU/AS-MMT纳米复合乳液的分析
        2.3.3 WPU/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乙烯醇/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PVA/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PVA/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VA/AS-MMT混合溶液的研究
        3.3.2 PVA/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复合机理分析
        3.3.3 PVA/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塑性聚氨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T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T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OMMT的分析
        4.3.2 T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微纳米SiO2/LDPE复合电介质空间电荷与直流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背景
    1.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电介质研究进展
        1.2.1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
        1.2.2 纳米复合电介质中的界面
        1.2.3 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理论研究现状
        1.2.4 纳米复合电介质的介电性能研究现状
    1.3 聚合物基微纳米复合电介质介电性能研究现状
    1.4 空间电荷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聚乙烯基微纳米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2.1 聚乙烯基微纳米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 微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结构表征
        2.2.1 无机颗粒的分散性
        2.2.2 化学结构表征
        2.2.3 不同工艺制备的材料的结晶结构表征
        2.2.4 不同浓度的微纳米复合材料结晶度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纳米SiO_2/LDPE复合材料空间电荷特性
    3.1 空间电荷的形成和PEA测试系统
        3.1.1 空间电荷的形成
        3.1.2 PEA法测量空间电荷的装置系统
    3.2 聚合物电介质空间电荷陷阱理论
    3.3 不同制备工艺的微纳米复合电介质空间电荷特性
        3.3.1 预压电场对空间电荷的影响
        3.3.2 短路时空间电荷分布
    3.4 不同浓度的微纳米复合电介质空间电荷特性
        3.4.1 预压电场对空间电荷的影响
        3.4.2 短路时空间电荷分布
    3.5 复合材料的热激电流特性和抑制空间电荷机理分析
        3.5.1 复合材料的热激电流特性
        3.5.2 复合材料抑制空间电荷的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纳米SiO_2/LDPE复合材料直流电性能研究
    4.1 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特性
        4.1.1 固体介质电导理论概要
        4.1.2 不同工艺制备的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特性
        4.1.3 不同浓度的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特性
    4.2 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直流击穿特性
        4.2.1 固体介质击穿理论概要
        4.2.2 不同工艺制备的微纳米复合材料击穿特性
        4.2.3 不同浓度的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直流击穿特性
    4.3 微纳米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理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SiO_2/LDPE复合材料电学性能仿真
    5.1 模型构建
        5.1.1 经硅烷改性的纳米SiO_2表面模型构建
        5.1.2 低密度聚乙烯模型构建
        5.1.3 纳米SiO_2/LDPE模型构建
    5.2 分子动力学模拟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纳米SiO_2/LDPE的界面结合能与相互作用力分析
        5.3.2 LDPE和纳米SiO_2/LDPE的击穿场强分析
        5.3.3 LDPE和纳米SiO_2/LDPE的陷阱特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无机填料改性聚1-丁烯基高储能复合膜的制备及介电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聚合物电介质概述
        1.2.1 电介质材料评价指标
        1.2.2 聚合物电介质的分类
        1.2.3 聚1-丁烯及其改性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聚合物基复合薄膜
        1.3.1 聚合物基复合膜的制备
        1.3.2 聚合物基复合膜的理论模型
        1.3.3 陶瓷粉体/聚合物基复合膜
        1.3.4 导体/聚合物基复合膜
        1.3.5 陶瓷粉体/导体/聚合物基复合膜
        1.3.6 二维填料或/多层结构设计聚合物基复合膜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的制备
        2.2.1 聚1-丁烯基膜的制备
        2.2.2 PDA修饰的MWCNTs/PB-1 二元复合膜的制备
        2.2.3 PDA修饰的BZT-MWCNTs/PB-1 三元复合膜的制备
        2.2.4 BNNS/BZT/PB-1 三元复合膜的制备
    2.3 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2.3.1 材料的表征方法
        2.3.2 材料的性能测试
第3章 聚1-丁烯基膜的制备及介电性能
    3.1 引言
    3.2 溶解温度及陈化时间对PB-1 膜晶型的影响
        3.2.1 溶解温度对PB-1 膜晶型和形貌的影响
        3.2.2 陈化时间对PB-1 膜晶型转变的影响
    3.3 聚丙烯的引入对PB-1 转晶周期和介电性能的影响
        3.3.1 聚丙烯的引入对PB-1 转晶周期的影响
        3.3.2 拉伸条件对PB-1 膜形貌和介电性能的影响
        3.3.3 聚丙烯含量对PB-1 膜形貌和介电性能的影响
    3.4 MWCNTs的引入对PB-1 转晶周期和介电性能的影响
        3.4.1 MWCNTs的引入对PB-1 膜转晶周期的影响
        3.4.2 MWCNTs的引入对PB-1 基膜介电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PDA修饰的MWCNTs/PB-1 二元复合膜的结构与储能性能
    4.1 引言
    4.2 MWCNTs/PB-1 二元复合膜的表征与性能研究
        4.2.1 MWCNTs/PB-1 复合膜的结构和形貌
        4.2.2 MWCNTs/PB-1 复合膜的DSC表征
        4.2.3 MWCNTs/PB-1 复合膜的TGA和力学性能
        4.2.4 MWCNTs/PB-1 复合膜的流变性能
        4.2.5 MWCNTs/PB-1 复合膜的介电性能
    4.3 PDA修饰的MWCNTs/PB-1 二元复合膜表征和性能研究
        4.3.1 PDA包覆MWCNTs颗粒的结构
        4.3.2 PDA包覆MWCNTs颗粒的形貌
        4.3.3 PDA包覆程度对复合膜介电性能的影响
        4.3.4 MWCNTs-PDA填充量对复合膜介电性能的影响
        4.3.5 MWCNTs-PDA填充量对复合膜储能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DA修饰的BZT-MWCNTs/PB-1 三元复合膜的结构与储能性能
    5.1 引言
    5.2 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BZT纳米粉体的结构和形貌
    5.3 BZT/PB-1 二元复合膜的表征和性能研究
        5.3.1 BZT/PB-1 复合膜的结构和形貌
        5.3.2 BZT/PB-1 复合膜的DSC表征
        5.3.3 BZT/PB-1 复合膜的TGA和力学性能
        5.3.4 BZT/PB-1 复合膜的流变性能
        5.3.5 BZT/PB-1 复合膜的介电性能
    5.4 BZT-MWCNTs复合纳米粉体的表征
        5.4.1 BZT-MWCNTs复合纳米粉体的结构和形貌
        5.4.2 PDA修饰的BZT-MWCNTs复合纳米粉体的结构和形貌
    5.5 PDA修饰的BZT-MWCNTs/PB-1 三元复合膜的性能研究
        5.5.1 PDA修饰的BZT-MWCNTs/PB-1 复合膜的形貌
        5.5.2 PDA修饰的BZT-MWCNTs/PB-1 复合膜的介电性能
        5.5.3 PDA修饰的BZT-MWCNTs/PB-1 三元复合膜介电机理
        5.5.4 PDA修饰的BZT-MWCNTs/PB-1 三元复合膜的储能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BNNS/BZT/PB-1 三元复合膜的结构与储能性能
    6.1 引言
    6.2 BNNS和 BZT NF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6.2.1 BNNS的结构和形貌
        6.2.2 BZT NF的结构和形貌
    6.3 BNNS/PB-1 二元复合膜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6.3.1 BNNS/PB-1 复合膜的结构和形貌
        6.3.2 BNNS/PB-1 复合膜的DSC表征
        6.3.3 BNNS/PB-1 复合膜的导热和力学性能
        6.3.4 BNNS/PB-1 复合膜的介电性能
    6.4 BNNS/BZT/PB-1 三元复合膜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6.4.1 BNNS/BZT/PB-1 复合膜的结构和形貌
        6.4.2 BNNS/BZT/PB-1 复合膜的介电性能
        6.4.3 BNNS/BZT/PB-1 复合膜的储能性能
    6.5 不同无机填料制备PB-1 基复合膜的储能性能比较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生物可降解PBST/氧化镁/银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食品包装材料
        1.2.1 PE包装材料
        1.2.2 PP包装材料
        1.2.3 PLA包装材料
        1.2.4 PBAT包装材料
    1.3 PBST共聚酯
        1.3.1 PBST的合成方法
        1.3.2 PBST共聚酯的研究现状
    1.4 纳米氧化镁的特性及应用
    1.5 MgO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1.6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1.7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降解性能的研究现状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PBST/MgO/Ag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MgO/Ag的制备
        2.2.3 PBST/MgO/Ag复合膜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gO/Ag的理化性质
        2.3.2 PBST复合膜的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PBST/MgO/Ag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改性MgO/Ag的制备
        3.2.3 改性NPs复合膜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MgO/Ag NPs的表征
        3.3.2 改性MgO/Ag复合膜的形貌
        3.3.3 改性MgO/Ag复合膜的热稳定性
        3.3.4 改性MgO/Ag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3.3.5 改性MgO/Ag复合膜的透光率分析
        3.3.6 改性MgO/Ag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性
        3.3.7 改性MgO/Ag复合膜的亲水性
        3.3.8 改性MgO/Ag复合膜的抗菌性能
        3.3.9 改性MgO/Ag复合膜的保鲜性能
        3.3.10 复合膜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BST/MgO/Ag复合膜的水解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碱液加速降解实验
        4.2.3 样品表征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薄膜降解后的质量分析
        4.3.2 薄膜降解后的红外分析
        4.3.3 薄膜降解后的表面形貌分析
        4.3.4 薄膜降解后的力学性能分析
        4.3.5 薄膜降解后的热学性能分析
        4.3.6 薄膜降解后的透光率分析
        4.3.7 薄膜降解后的亲水性分析
        4.3.8 薄膜降解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界面强度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复合材料
    1.2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1 粘土的结构
        1.2.2 粘土的有机化改性
        1.2.3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及结构
        1.2.4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2.5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界面作用力
    1.3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
        1.3.1 环氧树脂简介
        1.3.2 环氧树脂改性
        1.3.3 环氧树脂基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1.3.4 有机修饰剂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2.2 粘土淤浆复合法
    2.3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1 有机化粘土的制备
        2.3.2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实验表征与测试条件
第三章 反应型有机粘土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有机修饰剂的合成路线
    3.2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TEM)
    3.3 X射线衍射(XRD)
    3.4 成功制备反应型BBDMP30-clay的佐证
    3.5 反应型有机粘土对纳米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6 反应型有机粘土对纳米复合材料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催化作用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TEM)
    4.2 X射线衍射(XRD)
    4.3 催化作用对纳米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4.4 催化作用对纳米复合材料热机械性能的影响(DMA)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纳米三氧化二锑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及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粒子及其表面改性研究概述
        1.2.1 纳米材料制备及其特性概述
        1.2.2 表面改性剂的概述与分类
        1.2.3 纳米颗粒表面改性方法
        1.2.4 纳米颗粒表面改性效果评价方法
    1.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概述
        1.3.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3.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1.3.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
        1.3.4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其它性能研究
        1.3.5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分散性研究
        1.3.6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纳米Sb_2O_3颗粒表面的吸附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试样制备
        2.2.4 纳米Sb_2O_3颗粒的表征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硬脂酸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2 钛酸酯偶联剂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3 KH-560 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4 阳离子改性剂CTAB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5 单一改性剂在纳米Sb_2O_3颗粒表面吸附机理
        2.3.6 复合改性剂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7 复合改性剂在纳米Sb_2O_3颗粒表面吸附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Sb_2O_3颗粒填充PBT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试样制备
        3.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表面特性的纳米Sb_2O_3颗粒对PBT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粒径的纳米Sb_2O_3颗粒对PBT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纳米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试样制备
        4.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散性定量表征方法
        4.3.2 不同表面特性的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3.3 不同粒径的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3.4 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基三元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3.5 混合体系分散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Sb_2O_3颗粒填充的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5.2.3 试样制备
        5.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Sb_2O_3的表面特性对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影响
        5.3.2 纳米Sb_2O_3的粒径对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影响
        5.3.3 纳米Sb_2O_3颗粒填充的PBT基复合材料降解产物分析
        5.3.4 PBT基复合材料在不同分散状态下的阻燃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超支化聚酯改性纳米BaTi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介电材料概述
        1.2.1 介电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其表征
        1.2.2 介电材料的极化机理
        1.2.3 介电材料的击穿
        1.2.4 介电性能的外界影响因素
    1.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1.3.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3 聚合物基纳米陶瓷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
    1.4 超支化改性纳米填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超支化改性纳米BaTiO3样品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1 超支化聚合物
        2.1.1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及特点
        2.1.2 超支化聚合物接枝方法
    2.2 超支化聚酯改性纳米BaTiO3的制备
        2.2.1 实验原料及主要设备
        2.2.2 样品制备
    2.3 样品红外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超支化聚酯改性纳米BaTiO_3/E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3.1 实验原料及主要设备
    3.2 样品制备
    3.3 复合材料微观性能表征
    3.4 复合材料电性能测试
        3.4.1 介电性能
        3.4.2 局放起始电压及交流击穿场强
    3.5 复合材料导热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超支化聚酯改性纳米BaTiO_3/EP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4.1 复合材料微观性能表征分析
    4.2 复合材料电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介电性能
        4.2.2 局放起始电压
        4.2.3 交流击穿场强
    4.3 复合材料导热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复合材料导热性能测试结果
        4.3.2 导热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聚氨酯基复合功能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1.1.1 纳米材料的特性
        1.1.2 纳米复合材料
        1.1.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2 聚氨酯基纳米复合材料
        1.2.1 聚氨酯的结构性质
        1.2.2 聚氨酯的分类
        1.2.3 聚氨酯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2.4 聚氨酯基纳米复合催化材料
    1.3 高分子膜的制备方法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氯化银修饰聚氨酯/丝素蛋白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氯化银修饰聚氨酯/丝素蛋白复合膜的制备
        2.2.3 实验表征
        2.2.4 光催化性能评价
        2.2.5 抗菌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组成和结构表征
        2.3.2 光催化活性评价
        2.3.3 抗菌活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盐负载聚氨酯/负氧离子粉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银盐负载聚氨酯/负氧离子复合膜的制备
        3.2.3 实验表征
        3.2.4 光催化性能评价
        3.2.5 抗菌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组成和结构表征
        3.3.2 光催化活性评价
        3.3.3 抗菌活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卤化银沉积氧化铈/聚氨酯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卤化银沉积氧化铈/聚氨酯复合膜的制备
        4.2.3 实验表征
        4.2.4 光催化性能评价
        4.2.5 抗菌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组成和结构表征
        4.3.2 光催化活性评价
        4.3.3 抗菌活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钛酸铜钙纳米线制备及其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D]. 廖杨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2]碳纳米材料/MXene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应用[D]. 郑圆圆.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陆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4]微纳米SiO2/LDPE复合电介质空间电荷与直流电性能的研究[D]. 王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1)
  • [5]无机填料改性聚1-丁烯基高储能复合膜的制备及介电性能[D]. 李凌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6]生物可降解PBST/氧化镁/银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曹成林.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界面强度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D]. 赵鹏.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8]纳米三氧化二锑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及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D]. 康成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9]超支化聚酯改性纳米BaTi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 杨歆虞.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10]聚氨酯基复合功能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晓虹.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