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重指数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左迪迪[2](2021)在《长春地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目前最常用的判断体重是否正常的方法,BMI超标意味着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的风险增加。但有一部分BMI在正常范围内的人群同样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HBP)、高甘油三酯血症等代谢紊乱。这种体重正常的个体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weight,MONW)。这部分人群因为体重正常,所以其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的风险容易被忽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1.了解长春市正常体重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T2DM、HBP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明确MONW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MONW人群身体成分,了解脂肪分布与代谢紊乱的相关性。2.观察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病率,评价不同指标预测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价值,建立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预测模型;建立MONW新的诊断标准。3.评价不同人体测量学指标对MONW的诊断和预测价值,找到可以反映和预测MONW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方法:1.第一部分是横断面研究,以长春市40岁以上正常体重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第一节采集基本信息和人体测量学指标,进行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计算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HBP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明确MONW的患病率和基本特点,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到可能的危险因素。第二节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身体成分分析,了解MONW人群在全身及各部位脂肪分布特点,使用偏相关分析将性别、年龄和BMI设为控制变量,分析不同部位脂肪分布与代谢紊乱的相关性。2.第二部分是队列研究,以长春市40岁以上正常体重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先以非T2DM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发T2DM作为结局指标,对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明确可以影响结局的指标,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和计算约登指数明确各指标的最佳切点值,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软件构建T2DM的预测模型并转化为列线图;绘制模型的ROC和校准曲线,使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使用Bootstrap重采样法(1000次重采样)进行内部验证。再以非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发高甘油三酯血症作为结局指标,使用同样的方法建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和验证。之后通过R软件使用以上两个模型中的预测指标及其切点值建立一个新的模型,可以预测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转换为评分表的形式,通过绘制ROC曲线和计算约登指数明确评分的最佳切点值。该评分系统可作为MONW新的诊断标准。使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和AUC比较新旧两个标准对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能力。3.第三部分是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建立的MONW新标准,绘制常见人体测量学指标筛查和预测MONW的ROC,通过AUC找到可以准确反映和预测MONW的指标,并计算指标的最佳切点值。结果:1.第一部分第一节纳入体重正常的研究对象3303人,其中男性931人(28.19%)。在正常体重人群中明确诊断T2DM 726人(21.98%),HBP 1465人(44.35%),高甘油三酯474人(14.35%)。MONW 774人,在正常体重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3.43%。MONW组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P)、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 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the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显着高于正常体重正常代谢(metabolically healthy normal-weight,MHNW)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于MHWN组(p<0.05)。MONW组T2DM患病率45.99%,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43.67%,HBP患病率70.03%,显着高于MHNW组(分别是14.63%,19.07%和36.50%,p<0.001)。每日午休习惯和目前没有工作是MONW的危险因素(p<0.05)。MONW组冠心病、脑卒中、脂肪肝、肾结石、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骨折、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于MHNW组(p<0.05)。2.第一部分第二节纳入体重正常的研究对象318人,其中男性107人(33.65%)。MONW 115人(36.16%),其腹部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面积、质量、体积和腹部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面积明显高于MHNW组(p<0.05);VAT面积、质量、体积与代谢紊乱组分数呈正相关(p<0.001)。MONW组躯干、Android部位和全身的脂肪质量(fat mass,FM)、脂肪质量指数(fat mass index,FMI)、脂肪组织百分比(fat mass percent,FM%)均高于MHNW组,而大腿部位的FM、FMI和Gyroid部位的FM%明显低于MHNW组(p<0.05);躯干和Android部位的FM、Android部位的FMI、FM%与代谢紊乱组分数呈正相关,大腿和Gyroid部位的FM、FMI、FM%与代谢紊乱组分数呈负相关(p<0.05)。内脏脂肪与大腿脂肪比(visceral adipose tissue mass to thigh fat mass ratio,VTR)与性别、年龄、BMI、代谢紊乱组分数、FPG、P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糖负荷2小时后胰岛素(2-hour postprandial insulin,2h-INS)、空腹C肽(fasting blood C-peptide,FCP)、Hb A1c、HOMA-IR、LDL-C、HDL-C、TG、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酐(creatinine,Cr)、尿酸有关(p<0.05)。3.第二部分共纳入正常体重1492人,男性397人(26.61%),人均随访时间2.93年。基线时无T2DM 1133人,无高甘油三酯血症1285人。随访时新诊断T2DM 55人(4.85%),T2DM发病率为1.66人/百人年;新诊断高甘油三酯血症141人(10.97%),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病率为3.74人/百人年。基线时SBP、PPG、Hb A1C、HOMA-IR可以显着影响T2DM的发生,最佳切点值分别是140mm Hg、7.15mmol/l、5.95%和2.3。使用上述指标及其切点值建立T2DM的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绘制校准图和ROC(AUC=0.80),C-index为0.80(95%CI 0.74-0.86),内部验证C-index为0.79,说明该模型具有中等预测能力。基线时FINS、TG、HDL-C和LDL-C可以影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其最佳切点值分别为6.00μU/ml、1.45 mmol/l、1.21 mmol/l和2.98 mmol/l。使用上述指标及其切点值建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绘制校准图、ROC(AUC=0.78),C-index为0.78(95%CI 0.74-0.82),内部验证C-index为0.78,说明该模型有中等预测能力。综合以上两个模型,纳入血糖、胰岛素、血压、血脂四方面指标,建立一个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风险的综合模型。转换为评分表形式,最佳切点值为110,即该评分标准以110分为界。高于110分代表未来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较大,可以诊断为代谢异常;低于110分代表未来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较小,可以诊断为代谢正常。这就是MONW新的诊断标准。对比新标准(AUC=0.63,p<0.001,95%CI 0.584-0.680)与旧标准(AUC=0.58,p=0.003,95%CI 0.525-0.636),并计算新标准的NRI为5.00%>0,说明新标准的准确性高于旧标准。4.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有WC、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和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 R),近期研究较多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有人体肥胖指数(body adiposity index,BAI)、人体肥胖腰围指数(body adiposity index-WC,BAI-WC)、身体形态指数(a body shape index,ABSI)、锥度指数(conicity index,CI)、身体圆润指数(body roundness index,BRI)和TMI(tri-ponderal mass index)。首先基于基线数据,利用上述研究中制定的MONW新标准,绘制以上指标筛选MONW的ROC并计算AUC,发现以上各指标均有诊断价值(p<0.05,AUC>0.5),其中诊断能力最强的是WHt R(AUC=0.674,95%CI 0.647-0.702)、BAI-WC(AUC=0.673,95%CI 0.646-0.701)和BRI(AUC=0.665,95%CI 0.637-0.692),其最佳切点分别是0.48,19.19和4.03。然后基于随访数据,绘制以上指标预测MONW的ROC并计算AUC,发现WHt R、BAI、BAI-WC、BRI、CI和TMI有一定预测能力(p<0.05,AUC>0.5)。其中预测能力最强的是BAI(AUC=0.635,95%CI 0.551-0.719)、BAI-WC(AUC=0.617,95%CI 0.531-0.703)和BRI(AUC=0.614,95%CI 0.527-0.701),其最佳切点值分别是27.49、19.57和4.24。结论:1.长春地区40岁以上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HBP、高甘油三酯血症和MONW患病率较高。MONW人群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代谢紊乱指标、T2DM、HBP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MHNW人群。每日午休习惯和目前没有工作是MONW的危险因素。MONW人群的腹部、躯干和Android部位脂肪较多,大腿和Gyroid部位的脂肪较少。VTR与代谢紊乱指标呈正相关。2.使用SBP、PPG、Hb A1C和HOMA-IR及其最佳切点值140mm Hg、7.15mmol/l、5.95%和2.3建立的T2DM预测模型,以及使用FINS、TG、HDL-C和LDL-C及其最佳切点值6.00 u IU/ml、1.45 mmol/l、1.21 mmol/l和2.98 mmol/l建立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都具有中等预测能力。综合以上两个模型,纳入血糖、胰岛素、血压、血脂四方面指标的MONW的评分表,优于目前使用的旧标准。3.诊断MONW能力最强的是WHt R、BAI-WC和BRI,其最佳切点分别是0.48,19.19和4.03;预测MONW能力最强的是BAI、BAI-WC和BRI,其最佳切点值分别是27.49、19.57和4.24。
叶燕霞,林家仕,郑磊石[3](2021)在《睡眠、工作久坐、体力活动与成年人慢性疾病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睡眠时间、工作类久坐时间、体力活动水平与成年人慢性疾病的关联性,以期为相关健康问题的干预提供依据。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在厦门市地区选取20~69岁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质监测,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其调查结果。结果:除年龄增长、城乡因素、运动频率、教育程度、职业类型、体质指数≥24.0 kg/m2是导致患有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外,<7 h的睡眠时间、≥4 h的工作类久坐时间、≥3 h的屏幕类久坐时间、体力活动水平的高低与慢性病的关系独立显着。每天工作日睡眠时间增加1 h,患有慢性病的可能性将降低51%。不同久坐时段0~2 h、4.01~6 h和6.01~8 h,患有慢性疾病风险发生比分别增加为51%、60%和75%。低体力活动水平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是高体力活动水平的1.718倍,中等体力活动水平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是高体力活动水平的0.612倍,表明随着每周体力活动增加,患有慢性疾病的风险会随之下降。结论: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频率和增加体力活动量可以降低年龄增长带来的慢性病发生风险,其作用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显着。久坐、屏幕、睡眠等时间与慢性病有较强的联系,成年人应多锻炼,减少工作类久坐时间和屏幕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正确的干预和控制,降低患病风险。
韩英华[4](2021)在《体重指数对老年共病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老年共病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某三甲医院60岁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342例,其中男性175例,女性167例。根据患者入院期间所记录的身高、体重,通过公式: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得出每位研究对象的BMI后,依据BMI<18.50kg/m2与18.50≤BMI<24.00kg/m2分为2组。同时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共病指数、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ADL评分、FRAIL衰弱量表评分,研究对象在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其发生死亡、MACE、AECOPD、脑卒中或TIA、严重感染及其他可引起老年人再入院等不良结局的时间。生存时间即发生不良结局的日期与先前所记录BMI日期的时间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计算出生存时间均数及生存率,其差异性应用Log-rank test进行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的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自变量为已用单因素分析评估过的有意义的因素,结果用校正后的优势比(HR)和与之相应的95%可信区间表示;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确定对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低体重指数组有91例(54.2%)发生不良结局,正常体重指数组有48例(27.6%)发生不良结局。两组患者PA、NRS2002、ADL评分、衰弱量表、是否发生不良结局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的主要疾病构成比较,P>0.05,即本研究两组间的主要疾病构成比没有统计学差异。2.本研究中的342例观察对象整体未发生不良结局的时间均数为10.08月,3月内未发生不良结局率为97.1%,6月内未发生不良结局率为88.6%,1年内未发生不良结局率为58.8%。3.应用生存分析发现,BMI、NRS2002、ADL评分、共病指数均是影响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BMI<18.50kg/m2(HR=1.553;95%CI1.027-2.349,P<0.05),NRS2002越高(HR=1.204;95%CI 1.006-1.440,P<0.05),ADL评分越小(HR=0.979;95%CI 0.964-0.995,P<0.05),共病指数越高(HR=1.149;95%CI 1.035-1.276,P<0.05),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越高,而其余指标均不是影响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仍是BMI<18.50kg/m2(OR=1.461;95%CI0.806-2.648,P<0.05),NRS2002越高(OR=1.458;95%CI 1.023-1.465,P<0.05),共病指数越高(OR=1.224;95%CI 1.023-1.465,P<0.05),ADL评分越小(OR=0.963;95%CI 0.940-0.985,P<0.05),是老年共病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BMI<24kg/m2的老年共病患者群体中,BMI<18.50kg/m2、高共病指数、高NRS2002、低ADL评分均是影响患者发生死亡、MACE、AECOPD、脑卒中或TIA、严重感染及其他可引起老年人再入院等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田倩倩[5](2021)在《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诊断模型构建》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且发病率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加强心血管疾病管理工作刻不容缓,防控关口前移需从危险因素筛查和管理开始。大学生时期作为青少年到青年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健康行为和身体形态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大学生的心血管健康对其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研究目的基于国内首个大学生运动健康队列—上海体育学院校友健康队列,本研究旨在:(1)评估体育生和非体育生不同专业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流行特征;(2)从健康行为、饮食习惯、体力活动、身体成分、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分析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因素;(3)探究体脂率、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和关联关系;(4)寻找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切点,构建不同专业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研究方法实验一:选取上海体育学院校友健康队列研究中数据完整的受试者共计805人(男=421,女=384),对其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压、血糖、血脂等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测试;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受试者全身以及区域部位的肌肉量和脂肪量。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定义为两个及以上的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异常:血压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血糖升高。评价体育生和非体育生各组的心血管代谢风险流行特征。实验二:除实验一的测试指标外,使用问卷调查评价受试者健康行为和饮食习惯;通过佩戴7天加速度传感器客观测量体力活动包括:静坐行为、轻强度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和高强度体力活动;利用身体素质测试系统评价受试者握力、最大肺活量、全身反应时、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最大摄氧量、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等身体素质。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评价各单项指标以及各个指标相互作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实验三:通过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体脂率、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以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为自变量,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为因变量作线性回归,分析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计算受试者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同性别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Z分的总和)=平均动脉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空腹血糖;身体素质分数(同性别身体素质Z分的总和)=握力指数+最大摄氧量。将身体素质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前1/4的大学生为身体素质较高组,后1/4的大学生为身体素质较低组。参考诊断中国人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体脂率切点,将受试者分为低体脂率和高体脂率。将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联合分为: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和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通过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四组间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的差异。采用SPSS插件PROCESS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中是否存在相互中介调节作用。实验四:以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为金标准,使用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在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价值。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寻找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采用逻辑回归分析计算体脂率、握力指数和最大摄氧量的联合预测因子,使用Z检验对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体脂率与身体素质联合指标的AUC进行比较。以P<0.05具有显着性水平。研究结果1.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总体检出率为14.9%,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未见性别差异。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随BMI升高而升高,分别为:体重较轻(0.0%)、体重正常(11.1%)、超重(25.8%)和肥胖(47.2%);与BMI正常的同龄人相比,BMI正常但体脂率较高的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较高,代谢紊乱状态趋于肥胖人群。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19.1%)显着高于体育生(11.6%);心血管代谢风险存在运动项目差异,对抗性运动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检出率较高(23.3%),球拍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检出率较低(6.3%)。2.在健康行为和饮食习惯、静坐行为和体力活动水平、身体成分以及身体素质等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因素方面,体脂率和身体素质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单因素逻辑回归结果发现,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中,较高BMI(男生:OR=1.277,95%CI=1.152-1.416;女生:OR=1.239,95%CI=1.128-1.361)、体脂率(男生:OR=1.107,95%CI=1.063-1.153;女生:OR=1.095,95%CI=1.044-1.147)和Android脂肪率(男生:OR=1.083,95%CI=1.050-1.117;女生:OR=1.094,95%CI=1.052-1.139)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握力指数(男生:OR=0.524,95%CI=0.356-0.769;女生:OR=0.587,95%CI=0.391-0.880)和最大摄氧量(男生:OR=0.910,95%CI=0.866-0.957;女生:OR=0.867,95%CI=0.810-0.928)等身体素质水平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保护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发现,体脂率和身体素质是相互影响心血管代谢风险的。3.体脂率与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呈显着正相关,身体素质则与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呈显着负相关。体脂率升高则会引起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而最大摄氧量升高则会引起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的下降。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对心血管代谢风险既有独立又有联合的关联关系,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由高到低分别为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mean=1.70)、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mean=0.03)、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mean=-0.06)以及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mean=-0.54)。另外,在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中,体脂率具有中介效应,在男生中体脂率的贡献率为85.7%,在女生中为56.7%。在体脂率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中,身体素质的中介效应不显着。4.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均可用于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BMI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指标分别为:23.2 kg/m2(体育生男生)、22.0 kg/m2(体育生女生)、25.7 kg/m2(非体育生男生)以及23.3 kg/m2(非体育生女生);通过DXA法测量身体成分,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体脂率切点分别为16.3%(体育生男生)、22.7%(非体育生男生)以及35.2%(非体育生女生);Android脂肪率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分别为18.7%(体育生男生)、33.8%(体育生女生)、30.2%(非体育生男生)和42.1%(非体育生女生)。身体素质包括握力指数和最大摄氧量可显着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握力指数和最大摄氧量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可能存在专业和性别差异。握力指数诊断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为0.53,最大摄氧量诊断体育生男生和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为分别为41.2 m L/kg/min和28.3 m L/kg/min。关于体脂率、握力指数、最大摄氧量以及体脂率与身体素质联合指标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存在专业差异。在体育生男生中,体脂率与身体素质联合指标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作用大于单独的身体素质(最大摄氧量);而在非体育生男生和女生中,体脂率、身体素质(男生:握力指数,女生:最大摄氧量)以及体脂率与身体素质的联合指标均可作为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有效指标,且诊断价值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有14.9%的体育院校大学生存在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情况,且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随BMI升高而升高;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存在运动项目差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球拍类运动可能是降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适宜运动项目。2.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包括握力和最大摄氧量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的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最高。提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应该重视体脂率升高和身体素质下降带来的心血管代谢风险。3.确定了诊断体育生和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切点。分别为BMI(体育生男生:23.2 kg/m2,体育生女生:22.0 kg/m2,非体育生男生:25.7 kg/m2,非体育生女生:23.3 kg/m2);体脂率(体育生男生:16.3%,非体育生男生:22.7%,非体育生女生:35.2%);Android脂肪率(体育生男生:18.7%,体育生女生:33.8%,非体育生男生:30.2%,非体育生女生:42.1%);握力指数(非体育生男生:0.53)以及最大摄氧量(体育生男生:41.2 m L/kg/min,非体育生女生:28.3 m L/kg/min)。为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应用于临床心血管代谢风险评估提供了指导。
李梦瑜[6](2021)在《高校教职工慢性颈痛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颈部疼痛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由于高校教职工的日常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多数人存在颈部疼痛,健康体适能也受到影响。据我们所知,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调查高校教职工慢性颈痛人群健康体适能状况与这种肌肉骨骼疼痛的关系。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大连理工大学教职工群体的慢性颈痛流行情况,并进一步探究慢性颈痛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本实验招募了60名受试者,其中慢性颈痛组30人,健康对照组30人。基于颈部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二点问卷结果,再分别采集两组受试者的体成分、握力、坐位体前屈、肩关节柔韧性、心肺耐力以及颈部肌肉耐力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慢性颈痛组与健康对照组健康体适能的差异,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探究颈痛程度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研究结果:1)慢性颈痛情况:初步调查大连理工大学教职工中慢性颈痛发生率为48.02%,以轻、中度颈部功能障碍为主。2)健康体适能特征:慢性颈痛组标准化皮下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躯干肌肉含量则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慢性颈痛组的标准化握力、颈部屈肌耐力和伸肌耐力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慢性颈痛组的右肩柔韧性显着差于健康对照组(p<0.05);慢性颈痛组的最大摄氧量绝对值显着低于健康组(p<0.05)。3)健康体适能与颈痛的关系:无论是否校正年龄、性别、BMI,内脏脂肪面积、腰臀比与NDI量表结果呈显着正相关(p<0.05);颈部伸肌耐力与VAS呈显着负相关(p<0.0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BMI后,还发现肌肉含量比值与NDI量表结果呈显着负相关(p<0.05),VAS评分与右侧肩关节柔韧性呈显着负相关(p<0.05)。研究结论:1)高校教职工中慢性颈痛发生率较高,颈部功能障碍以轻、中度为主,应注意该群体的相关健康问题。2)慢性颈痛人群的颈部屈肌、伸肌的肌肉耐力均有显着下降,尤其颈部伸肌耐力与慢性颈痛程度有显着的联系,所以无论是预防还是康复中都要注重颈部功能的训练。3)慢性颈痛人群的躯干脂肪含量较高,躯干肌肉含量较低,握力较低,最大摄氧量绝对值较低,所以在康复训练中,不仅要注重颈部功能的锻炼,更要加强全身性运动的加强,注重肌肉质量的提升,提高慢性颈痛人群的身体素质。4)健康体适能与慢性颈痛之间的关系表明,内脏脂肪面积、腰臀比与慢性颈痛互相影响;此外,颈部长时间的疼痛不仅会影响到颈部功能,也会影响到肩关节柔韧性。
潘新梅[7](2021)在《T淋巴细胞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探讨T淋巴细胞在重度AE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变化、临床意义,寻找重度AECOPD患者发生免疫功能紊乱的病因。方法:(1)收集76例在我院呼吸内科诊治的重度AECOPD患者,将研究对象分为营养正常组43例、营养不良组33例;收集同期30例营养正常的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30例营养不良的健康体检者为实验对照组。(2)测量各组身高及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集各组实验室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和血常规;应用肺功能仪测定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肺功能,并记录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采用免疫病理分析方法对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3)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各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FEV1%pred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1)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计数在营养正常组和营养不良组降低,且营养不良组降低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营养正常组、营养不良组中,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体重指数(r=0.235,0.273;r=0.245,0.249;均P<0.05)呈正相关;但在营养正常组、营养不良组中,CD8+T淋巴细胞与体重指数无相关性(P>0.05)。(3)在营养正常组、营养不良组中,FEV1%pred与体重指数(r=0.331,0.281;r=0.245;均P<0.05)呈正相关。结论:(1)重度AECOPD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普遍降低,在营养不良患者降低更明显。(2)在重度AECOPD患者中,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BMI相关,FEV1%pred与BMI相关,营养不良可能加重了重度AECOPD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纠正营养不良状态可能改善重度AECOPD患者的肺功能。
陆瑶[8](2021)在《T2DM老年肥胖与代谢免疫的关系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老年肥胖(Elderly obesity,Eo)成为多种疾病危险因素,其机理可能集中于对机体代谢和免疫的影响。本文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为对象,研究Eo代谢和免疫的特征,证实向心性肥胖(Abdominal obesity,Ao)的危害性,并探究Eo更准确的衡量方法,及Eo可能的代谢免疫机制、作用通路。方法:收集医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肥胖代谢与免疫特征、肥胖衡量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小鼠高血糖老年肥胖模型,研究在肥胖可能的代谢免疫通路。1.收集临床T2DM老年患者共3260例,详细收集就诊期间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并根据腰围(WC)、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腰高比(WHt R)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se of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IR)进行分组,分析肥胖指标、IR与代谢免疫指标的关系。(1)代谢研究中,据BMI、WC、WHR及WHt R数值分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组间代谢指标分析包括血压(SPB、DBP),血脂(TC、TG、HDL-C、HDL-C),血糖(FPG、Hb A1c),尿微量白蛋白(ALBU)、尿肌酐(Uc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糖尿病肾病(DKD)、糖尿病神经病变(DN)、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PV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2)免疫研究中,同样据WC、BMI及IR值分组,比较组间炎症指标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中性粒细胞(N)及C反应蛋白(s CRP),及免疫指标补体C3(C3)、补体C4(C4)、Ig M、Ig A、Ig G组间差异;(3)相关性研究中,分60-69、70-79、≥80岁3个年龄段,分析各年龄段代谢指标与肥胖指标相关性,探讨老年群体最恰当的肥胖衡量方法。使用Graphpadprism 8.0及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双侧P<0.05作为有统计学差异。2.动物实验中,以C57BL/6J小鼠建立高血糖老年肥胖模型,监测造模过程中代谢特征变化,造模结束检测小鼠血糖,并留取肝脏、肠系膜脂肪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患者研究。1)WC分组中,Ao占比44.95%,与非Ao相比,Hb A1c、血压、TC、TG、ALBU、Cr和代谢性疾病均呈上升趋势,T2DM并发症在男性中呈上升趋势,女性中DKD、DN呈上升趋势,PVD、DR呈下降趋势,其中男性肥胖患者高血压(18.68%vs.43.39%)、血脂异常(29.18%vs.80.95%)、肾损害(11.28%vs.20.1%)及DR(21.4%vs.41.8%)患病率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2)BMI分组中,SBP、DBP、TC、TG、Cr、ACR及血脂异常比例均随BMI的增加而上升,FPG、Hb A1c、HDL、PVD、DR随BMI的增加而下降。肥胖组与正常组相比,SBP、DBP、HDL、TG及肾损害均有差异(P<0.05)。3)WHR分组中,男性Ao组TC、HDL、TG及高血脂与非Ao组有差异(P<0.05),女性中只有TG有差异(P<0.05),T2DM并发症及代谢疾病在男性中呈下降趋势,女性中相反。4)WHt R分组中,两组比较SBP、DBP、TG及血脂异常有差异(P<0.05),T2DM并发症及代谢疾病无明显差异。5)炎症指标中,WBC与BMI正相关(r=0.2,p<0.001),与正常组相比,低体重(F1组)或超重和肥胖(F3组、F4组、F5组)均增加WBC绝对值,但L、N及NLR无统计学差异。6)IR分组中,WBC(r=0.12,p=0.002)、N(r=0.13,p<0.001)、C3(r=0.3,p<0.001)和s CRP(r=0.1,p=0.007)与IR正相关,而Ig M(r=-0.1,p=0.02)与IR负相关。7)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脂衡量方法与代谢指标不再相关。2.动物实验中,实验组小鼠经25周高脂饲料喂养后,造模全部成功,继续喂养到13-15月龄后处死小鼠。(1)糖耐量试验显示,肥胖组在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180min6个时间点血糖水平显着高于常规喂养组(P<0.001),其曲线下面积(AUC)显着升高(P<0.001)。(2)HE染色可见肥胖组肝脏组织淤血、脂肪浸润,肠系膜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异常增大及炎性浸润。(3)Western-blot结果示AMPK、MyD88、IL-1β及NLRP3在肥胖组中表达上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ERK1/2、p-AKT在对照组表达上调(p<0.05),p-AKT显着上调(p<0.001)。结论:(1)老年T2DM中,女性肥胖高于男性,WC定义的Ao比BMI定义的全身肥胖,具更高的T2DM并发症及代谢疾病,Ao比全身肥胖危害更大。(2)老年T2DM中,Ao衡量指标WC、WHt R比BMI能更准确的衡量肥胖,高龄老人不能只用BMI来衡量肥胖,肥胖悖论并不可靠。(3)随着年龄的增加,BMI衡量体脂的误差增大,若以BMI来衡量老年肥胖,成人衡量切点将不再适用。(4)高血糖老年肥胖小鼠中代谢的异常,可能与AKT信号通路受损有关,AMPK仍作为其主要的能量调节中心。(5)高血糖老年肥胖小鼠中,同时存在MyD88依赖型和非依赖型通路共同参与免疫和炎症的调控,但以MyD88依赖型为主。
刘正平[9](2021)在《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运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CKD3-5期非透析患者的人体成分,探讨不同分期患者体液及营养状况,为CKD中晚期容量管理及营养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依据。2.研究CKD3-5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此探索CKD中后期病机演变规律,将分期与辨证相结合,为后续用药遣方提供新思路,以期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3.研究CKD3-5期患者中医舌象分布规律,为舌诊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依据,为中医辨证论治及预测疾病预后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且符合本研究制定的CKD3-CKD5期纳入标准的患者95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参考2002年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人体分析仪测量人体成分,记录人体成分指标。使用ZMT-1A中医舌象数字化分析系统相机拍摄并保存舌象照片,记录患者的舌色、舌形、苔色、苔质特征。将获得的全部数录入数据库保存,并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探索不同分期CKD患者的中医证型、舌象分布规律及人体成分的变化特点。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5例CKD3-5期患者,纳入男性54例,女性41例,其中最大年龄为88岁,最小年龄24岁。本次研究的CKD患者,原发病构成前三名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逐渐加重,肾性贫血、肾性骨病、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在CKD5期有超过95%患者存在肾性贫血。2.CKD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型分布不同,本虚证:CKD3期以脾肾气虚证(27.6%)、肝肾阴虚证(27.6%)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脾肾阳虚证(20.7%)、气阴两虚证(13.8%)、阴阳两虚证(10.3%);CKD4期以脾肾阳虚证(38.9%)最多见,其次排序为阴阳两虚证(27.8%)、气阴两虚证(16.7%)、肝肾阴虚证(11.0%)、脾肾气虚证(5.6%);CKD5期以脾肾阳虚证(41.7%)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脾肾气虚证(25.0%)、阴阳两虚证(20.9%)、气阴两虚证(6.2%)、肝肾阴虚证(6.2%)。标实证:CKD3期以湿热证(38.0%)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湿浊证(20.7%)、血瘀证(20.7%)、水汽证(10.3%)、风动证(10.3%);CKD4期以血瘀证(44.4%)最为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湿热证(22.2%)、湿浊证(16.7%)、水汽证(16.7%)、风动证(0.0%);CKD5期以湿热证(31.2%)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血瘀证(27.1%)、湿浊证(18.8%)、水汽证(14.6%)、风动证(8.3%)。3.不同CKD分期患者的部分人体成分存在差异:①体液指标:CKD4期的ECV%、ECV/TBW、ECV/ICV%明显高于 CKD3 期和 CKD5 期(P<0.05),且 CKD4 期和 CKD5期患者的平均浮肿指数(ECV/TBW)大于0.390,提示CKD4期、CKD5期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液体超负荷的情况。②营养指标:不同CKD分期患者的体重指数、蛋白质%、无机盐%、肌肉量%、体脂肪%、去脂体重%,身体细胞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不同分期患者的相位角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与CKD3期相比,CKD4期与CKD5期均显着降低(P<0.05)。提示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患者体内细胞数量及细胞膜功能受损加重,患者的营养状态也越来越差。4.人体成分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身体总水分与ALB呈负相关;体脂肪与Hb呈正相关,与BUN呈负相关。BMI与Hb成呈正相关,与BUN呈负相关;细胞外水分与ALB呈负相关;细胞外水比率与ALB成负相关;相位角与Hb、ALB呈正相关;内脏脂肪面积与Hb呈正相关;腹围与Hb呈正相关。5.不同分期的CKD患者舌象分布不同:①舌色:CKD3-CKD5期患者均以青紫舌最为多见,且随着疾病进展,淡白色比例增加。②苔色:CKD3-5期均以黄苔最多见,白苔逐渐增加,焦黄苔减少。③舌形:95例CKD患者以胖舌最为多见,但随着疾病进展,瘦舌比例有所增加。不同分期的CKD患者齿痕舌、点刺舌、裂纹舌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④苔质:95例CKD患者以厚苔为主,且随着疾病进展,厚苔比例逐渐增加。纳入的CKD患者中超过一半为腻苔,且由CKD3至CKD5期,正常苔比例减少,腻苔和腐苔的比例增加。纳入的CKD患者剥苔较少见,仅有4例为剥苔。结论:1.CKD3期发展至CKD5期,本虚证由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逐渐发展为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CKD3-5期标实证均以湿热证、血瘀证为主。2.CKD4期、CKD5期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液体超负荷的情况。随着肾功能损害加重,相位角降低,提示患者营养状态越来越差。3.人体成分与部分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当CKD患者ALB降低时,CKD患者身体总水分、细胞外水、细胞外水比率升高,而全身相位角降低。当患者Hb降低时,体脂肪、相位角、内脏脂肪面积、腹围均降低。但本研究未发现血肌酐水平与人体成分有相关关系。4.CKD3-5期患者舌色均以青紫舌为主,苔色以黄苔为主;CKD3期舌形以胖舌多见,CKD4、5期以舌适中多见,CKD3、4、5期患者齿痕舌、点刺舌、裂纹舌分布无显着差异;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厚苔、腻苔、腐苔比例增加。
钟富秀[10](2021)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weakness,ICU-AW)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2)明确CPB术后患者发生ICU-AW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以便医护人员更好识别ICU-AW。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就诊某省心脏医学中心CPB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CPB资料和超声测量的数据。按超声诊断标准分为ICU-AW组和非ICU-AW组,对收集的资料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其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结果(P<0.05)的所有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取方差膨胀因子<3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P<0.05)作为独立风险因素。基于独立风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内部验证和图形校准对列线图模型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本研究CPB术后所有患者的横截面积、肌肉层厚度和肌肉纤维进入腱膜的角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ICU-AW组患者肌肉下降较明显。(2)本研究共纳入473例患者,其中ICU-AW组241例,非ICU-AW组232例,CPB术后患者ICU-AW的发生率为50.95%。男性患者253例,发生ICU-AW共140例,占比55.34%;女性患者220例,发生ICU-AW共101例,占比45.91%。(3)在241例ICU-AW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5.69±11.59)岁,其中41~60岁的患者123例,占比例最高为51.04%;体重指数超重的患者119例,占比接近一半为49.38%。(4)CPB术后患者心功能分级大部分为II级和III级,总占比88.4%。ICU-AW组心功能III级和IV级占比例大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3.88±8.72)%,ICU-AW组低于非ICU-AW组。患者术前巴氏量表分级大部分为III级,占比81.8%,ICU-AW组I级多于非ICU-AW组,而III级却低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CPB时间为(129.43±59.92)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9.93±39.06)min,平均手术时间(266.67±87.11)min,ICU-AW组均高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II)为(22.29±3.52)分,ICU-AW组高于非ICU-AW组。(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巴氏量表分级、钙离子、白蛋白、乳酸、总胆红素、肌酐、尿素、肌钙蛋白、肌酸激酶-1、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手术时间、最低鼻温、滤液输出量、术中输注红细胞、术中输注血小板、APACHE-II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肾功能不全、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血红蛋白、血小板、术后低蛋白血症、肝功能不全及疾病转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白蛋白、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APACHE-II评分是CPB术后患者ICU-AW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7)基于以上7个独立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18,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18~0.856);标准曲线和预测曲线符合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9。结论:CPB术后患者的肌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ICU-AW患者的肌肉萎缩较明显。CPB术后患者ICU-AW的发生率较高,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CPB术后患者心功能III级以上,较低的射血分数,较差的自理能力,较长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高的APACHE-II评分,较低的最低鼻温,较长的机械通气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基于以上因素,ICU-AW发生率较高。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白蛋白、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APACHE-II评分是CPB术后患者发生ICU-AW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CPB术后患者ICU-AW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符合度,有助于医护人员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二、体重指数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重指数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长春地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第1章 绪论 |
综述: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的研究现状 |
1.1 MONW概念的提出 |
1.2 MONW诊断标准的演变 |
1.3 MONW患病率 |
1.4 MONW的危险因素 |
1.5 MONW的发病机制 |
1.6 MONW的危害 |
1.7 MONW的防治 |
1.8 总结 |
第2章 长春市MONW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特点分析 |
第1 节 长春市MONW的流行病学调查 |
2.1.1 前言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第2 节 MONW的身体成分特点分析 |
2.2.1 前言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第3章 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
3.2.2 现场调查 |
3.2.3 统计学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的预测模型 |
3.3.2 正常体重人群发生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 |
3.3.3 MONW的新的诊断标准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反映和预测MONW的人体测量学指标 |
4.1 前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查 |
4.2.3 诊断标准 |
4.2.4 计算公式 |
4.2.5 统计学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意义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睡眠、工作久坐、体力活动与成年人慢性疾病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问卷调查法 |
1.2.2 数理统计法 |
1.2.3 其他判定标准 |
2 变量设置及慢性疾病调查结果 |
2.1 变量设置 |
2.2 慢性疾病调查结果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影响厦门市成年人慢性疾病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
3.2 影响厦门市成年人慢性疾病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3.3.1 主要控制变量与慢性疾病的关系 |
3.3.1.1 城乡、年龄、教育程度与慢性疾病关系 |
3.3.1.2 职业类型、运动频率、体质指数与慢性疾病 |
3.3.2 预防疾病中3类生活时间与慢性疾病 |
3.3.2.1 工作日睡眠时间与慢性疾病 |
3.3.2.2 工作类久坐时间与慢性疾病 |
3.3.2.3 屏幕时间与慢性疾病 |
3.3.3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与慢性疾病关系 |
4 成年人工作日睡眠、工作久坐时间、屏幕久坐时间、体力活动水平投入的年龄差异 |
5 讨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4)体重指数对老年共病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及排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一般临床资料的收集 |
3.2 研究对象的分组 |
3.3 实验室检查 |
3.4 研究对象的评分 |
3.5 生存时间的计算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生存分析 |
2.1 Kaplan-Meier法单因素生存分析 |
2.2 Cox多因素生存分析 |
3.Logistic回归分析 |
3.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重指数水平与老年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1.缩略词表 |
2.伦理审批意见 |
3.Charlson共病指数合并症评分 |
4.ADL评分项 |
5.NRS2002 评分标准 |
6.FRAIL衰弱量表 |
致谢 |
(5)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诊断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问题的提出 |
3.研究目的 |
文献综述 |
1.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情况 |
2.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
2.1 心血管疾病的不可控因素 |
2.1.1 年龄与心血管疾病 |
2.1.2 性别与心血管疾病 |
2.1.3 种族与心血管疾病 |
2.1.4 家族史、基因与心血管疾病 |
2.2 心血管疾病的可控因素 |
2.2.1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 |
2.2.2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
2.2.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
2.2.4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
2.2.5 饮食与心血管疾病 |
2.2.6 吸烟、饮酒与心血管疾病 |
2.2.7 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 |
2.2.8 身体素质与心血管疾病 |
3.心血管代谢风险 |
3.1 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评估 |
3.1.1 心血管代谢风险评估标准 |
3.2 体脂率、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系 |
4.展望 |
第一部分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流行特征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体格检查 |
1.2.1 身高、体重 |
1.2.2 BMI |
1.2.3 血压 |
1.3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
1.3.1 空腹静脉血采集 |
1.3.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4 心血管代谢风险定义 |
1.5 身体成分 |
1.6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2.2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检出率 |
2.3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性别差异 |
2.4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BMI差异 |
2.5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体脂率差异 |
2.6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专业差异 |
2.7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运动项目差异 |
3.分析与讨论 |
3.1 成年初期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
3.2 青年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流行率 |
3.3 性别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
3.4 BMI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
3.5 体脂率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
3.6 运动项目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
4.小结 |
第二部分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体格检查 |
1.2.1 身高、体重 |
1.2.2 BMI |
1.2.3 血压 |
1.3 问卷调查 |
1.3.1 健康行为 |
1.3.2 饮食习惯 |
1.4 体力活动 |
1.5 身体成分 |
1.6 身体素质 |
1.6.1 握力 |
1.6.2 最大肺活量 |
1.6.3 全身反应时 |
1.6.4 坐位体前屈 |
1.6.5 闭眼单脚站立 |
1.6.6 最大摄氧量 |
1.6.7 仰卧起坐 |
1.6.8 立定跳远 |
1.7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
1.7.1 空腹静脉血采集 |
1.7.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8 心血管代谢风险定义 |
1.9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2.2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
2.2.2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单因素逻辑回归 |
2.2.3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多因素逻辑回归 |
2.3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2.3.1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
2.3.2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单因素逻辑回归 |
2.3.3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多因素逻辑回归 |
2.4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2.4.1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
2.4.2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单因素逻辑回归 |
2.4.3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多因素逻辑回归 |
2.5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小结 |
3.分析与讨论 |
3.1 健康行为和饮食习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3.2 体力活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3.3 身体脂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3.4 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4.小结 |
第三部分: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体格检查 |
1.2.1 身高、体重 |
1.2.2 BMI |
1.2.3 血压 |
1.3 身体成分 |
1.4 身体素质 |
1.4.1 握力 |
1.4.2 最大摄氧量 |
1.4.3 身体素质分数计算 |
1.5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
1.5.1 空腹静脉血采集 |
1.5.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6 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计算 |
1.7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2.2 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2.3 体脂率联合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2.4 体脂率在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 |
2.5 身体素质在体脂率与心血管代谢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 |
3.分析与讨论 |
3.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
3.2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3.3 体脂率在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中介效应 |
4.小结 |
第四部分: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模型构建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体格检查 |
1.2.1 身高、体重 |
1.2.2 BMI |
1.2.3 血压 |
1.3 身体成分 |
1.4 身体素质 |
1.4.1 握力 |
1.4.2 最大摄氧量 |
1.5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
1.5.1 空腹静脉血采集 |
1.5.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6 心血管代谢风险定义 |
1.7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
2.1.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
2.1.2 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联合指标在诊断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
2.2 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
2.2.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
2.3 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
2.3.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
2.3.2 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联合指标在诊断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
2.4 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
2.4.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
2.4.2 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联合指标在诊断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
3.分析与讨论 |
3.1 体脂率在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 |
3.2 身体素质在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 |
3.3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在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
4.小结 |
全文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局限性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一、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
二、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
三、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四、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五、健康行为量表 |
(6)高校教职工慢性颈痛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慢性颈痛的研究现状 |
1.1.1 慢性颈痛的定义及发生率 |
1.1.2 颈痛的分类 |
1.1.3 慢性颈痛的危险因素 |
1.1.3.1 一般人口学因素 |
1.1.3.2 身体成分 |
1.1.3.3 工作中的物理因素 |
1.1.3.4 身体活动 |
1.1.3.5 颈部肌肉力量和耐力 |
1.2 高校教职工的颈部健康现状 |
1.3 健康体适能的基本概念 |
1.4 高校教职工的体适能现状及其与颈痛的联系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问卷法 |
2.2.3 实验法 |
2.3 实验器材 |
2.3.1 身高体重测试仪 |
2.3.2 坐位体前屈测试仪 |
2.3.3 握力计 |
2.3.4 生物电阻抗仪(Tanita MC-980MA) |
2.3.5 功率自行车 |
2.4 实验流程 |
2.4.1 身高体重测试 |
2.4.2 体成分测试 |
2.4.3 心肺耐力测试 |
2.4.4 肌肉力量测试 |
2.4.5 柔韧性测试 |
2.4.6 肌肉耐力测试 |
2.5 测试指标 |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2.7 技术路线图 |
3 实验结果 |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3.1.1 高校教职工慢性颈痛情况前瞻性调查 |
3.1.2 受试者招募 |
3.2 慢性颈痛人群的健康体适能特征 |
3.2.1 身体成分 |
3.2.2 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
3.2.3 柔韧性 |
3.2.4 心肺功能 |
3.3 慢性颈痛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 |
3.3.1 慢性颈痛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 |
3.3.2 慢性颈痛与肌肉力量、颈部肌肉耐力的相关性 |
3.3.3 慢性颈痛与柔韧性的相关性 |
3.3.4 慢性颈痛与心肺功能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高校教职工慢性颈痛情况分析 |
4.2 高校教职工中慢性颈痛人群的健康体适能特征 |
4.3 高校教职工中慢性颈痛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分析 |
4.4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T淋巴细胞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8)T2DM老年肥胖与代谢免疫的关系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老年肥胖T2DM代谢免疫特征及不肥胖衡量方法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收集资料 |
1.3 研究类型及方法 |
1.4 相关疾病定义及诊断标准 |
1.5 实验试剂和仪器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肥胖衡量指标分组比较代谢指标间差异 |
2.2 不同体脂评估指标分组中炎症指标差异 |
2.3 胰岛素抵抗与免疫指标相关性分析 |
2.4 各年龄段肥胖常规衡量指标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高血糖老年肥胖小鼠代谢免疫相关通路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4 相关溶液配制 |
1.5 实验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小鼠体重的变化 |
2.2 小鼠血糖的变化 |
2.3 肝脏及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 |
2.4 代谢相关蛋白AMPK、ERK1-2、p-AKT的表达 |
2.5 免疫相关蛋白MyD88、IL-1β、NLRP3、TRIF的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肥胖与慢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学认识 |
1 慢性肾脏病中医病名的认识 |
2 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型分布 |
4 慢性肾脏病舌象特征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生物电阻抗法在慢性肾脏病的运用 |
1 生物电阻抗法的原理 |
2 生物电阻抗法在慢性肾脏病的运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的基本资料 |
2.2 患者的CKD分期情况 |
2.3 CKD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4 CKD不同分期人体成分的变化情况 |
2.5 CKD不同分期舌象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3.2 CKD不同分期人体成分情况 |
3.3 CKD不同分期中医证型分布 |
3.4 CKD不同分期的舌象特征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问题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操作性定义及相关概念 |
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列线图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
2 研究创新点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ICU患者获得性衰弱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体重指数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长春地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D]. 左迪迪. 吉林大学, 2021(01)
- [3]睡眠、工作久坐、体力活动与成年人慢性疾病关系[J]. 叶燕霞,林家仕,郑磊石. 体育科学研究, 2021(04)
- [4]体重指数对老年共病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D]. 韩英华. 青岛大学, 2021(02)
- [5]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诊断模型构建[D]. 田倩倩.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6]高校教职工慢性颈痛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 李梦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7]T淋巴细胞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研究[D]. 潘新梅.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8]T2DM老年肥胖与代谢免疫的关系及机制研究[D]. 陆瑶.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9]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D]. 刘正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D]. 钟富秀.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