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办法控制木蛀虫

有办法控制木蛀虫

一、防治木材蛀虫有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彭东明[1](2021)在《一生的长征》文中研究说明人物小传喻杰(1902-1989):1902年3月出生于平江县嘉义乡一贫农家庭。1926年夏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19日随红六团军团从桑植出发长征。1936年7月初,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七七事变"后,历任八路军129师385旅供给部长、西北贸易公司经理兼西北农民银行行长、陕甘宁边区工商厅厅长等,为陕甘宁边区发展、保证军队供给、支援抗日战争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曾作为中共和边区工商界代表随周恩来同志参加国共重庆谈判。

张帆[2](2017)在《民国地方社会的生存危机应对 ——基于1934年东南大灾荒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祸患频仍,地方社会屡受摧残。1934年夏季及其后一段时间,东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超常灾荒,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起而应对危机。无论从灾荒的致因、长期的影响还是从地方应对之策看,对1934年东南超常灾荒的考察在近代中国灾害史研究中都别具意义。异常天气是1934年大旱灾的直接诱因,但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利功能的欠缺以及地方社会的仓促应对则是促使大旱成荒、灾黎遍地的深层原因。旱灾严重摧残了灾区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发了频繁的社会动荡。面对大灾荒,在中央政府规划和领导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勉力应对。在灾荒应对方案上,地方政府依据已有成规或临时法令,构建救济机制,重视社会宣传和赈灾经费筹募。在赈济统筹层面,地方政府除注意上下级机关、各平级机关以及与各事务部门的有效互动,重视与社会力量的赈灾合作,注意对灾民自救因势利导。地方政府的赈灾举措各有侧重,无论是急赈、工赈、蠲缓和农贷,还是机械灌溉的引入、人工降雨的提议与水利工程的推进,均显示地方政府的灾荒应对在承续传统荒政基础上的现代性趋向。行政与市场手段并重以维持经济稳定,严格审查、惩恶扬善以保证赈济功效,抚慰、规劝、命令与震慑多管齐下敉平社会动荡,对确保救灾赈济、维持经济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毋庸置疑,政府的灾荒应对也存在一些弊端,常态治理和日常准备的不足,产生了如反应迟缓、资金匮乏、抗旱设备缺少等等问题,导致政府在一些减灾行动上事倍功半,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社会力量在灾荒应对中贡献甚巨。社会力量因灵活多样的募捐方式吸纳了众多赈济资源,故土情结、慈善理念与人道主义的感召使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扩大了赈济势力。在当地赈济与跨区域赈济的过程中,社会力量颇为注意放赈对象的管控、施赈过程的监督与赈务公开等赈济监控环节。社会力量居于政府、灾民之间发挥其桥梁作用,同时,各社会慈善团体间也注意协调与合作。在精神抚慰与舆论导向层面,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安抚灾民,监督政府,贡献意见,鼓励捐输。“甲戌全浙救灾会”在此次大灾荒中的作为,突出显示了社会力量在灾荒应对中的积极作用。大灾荒造成被灾百姓生活困难:收益剧减、生活成本陡增造成生计的窘迫,农时违逆、日常生活错乱造成日常节奏的紊乱,谣言传播、行为反常反映灾民心理的异化,疫病流行更使他们雪上加霜。灾民的自救在积极一端,通过补水、改种、加强副业等手段进行农事补救,通过多种渠道挣取资金、寻找代食品等手段进行生活补救,灾民之间的互助以及灾民向政府和社会寻求赈济,都体现出灾民灾荒应对的主动性。在消极一端,祈雨求神虽给心理以安慰,却造成了资源的损耗;逃难就食与聚众抢米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卖儿鬻女、遗弃、自杀等极端方式则显现了灾民自救能力的薄弱与国家赈救能力的不足。城市民众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显示了不同阶层民众旱灾中的生活状态与应对方式。危机时段的非常态应对与常态的地域经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1934年的超常灾荒在一定意义上检视了东南地方社会的生态系统状态,说明了生态环境因素在地方生存和发展中的潜在而长久的影响力。地方政府常态治理与应急方案显示了一定的灾荒应对能力,但财政困窘、措施仓促,极大滞碍了政府荒政效能的发挥。社会力量的灾荒应对既体现了地域慈善的传统,也显示了赈灾方式的时代转型。灾民面临生活危机的种种应对方式,积极与消极并存,凸显了民国时期乡村地区之日渐凋敝和民众自救能力的单薄。在灾荒史研究中,这样的非常态—常态关联应该是社会史学者更为关注的方面。

申富强[3](2012)在《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尝试着从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略、执政基础、执政风险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和在全国执政后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执政实践,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旧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握了当时中国社会运动的规律,寻找到了“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色革命道路,进而实现了中国革命胜利并领导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又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新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执政主题,在历经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全面执政实践中,再次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运动的规律,走上了一条“与时俱进,用发展服务人民,科学对待政权”的特色执政道路,指引中共实现了长期执政,取得了辉煌的执政成就。这条道路,笔者将其称之为:“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同时并认为,这条道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而且还是中国共产党继续长期执政、实现执政理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主要论述了本文选题的缘由和开展研究的意义以及当前的相关研究现状。认为时代需要研究这个课题。它的提出使中国特色道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理论整体,并使得总结和论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正确把握中国社会运动规律而从革命走向执政的历史更全面、更科学、更贴切,更符合逻辑,更具有说服力。研究这一课题,不仅能全面科学地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而且能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把握执政规律,继续长期执政、实现执政理想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孕育与诞生。本章从回顾国民党丧失大陆执政地位的原因着手,然后从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略、执政基础、执政风险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局部执政、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及其在解放战争时期领导创建新中国前夜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的孕育和萌芽阶段,不仅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执掌国家政权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而且实现了其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革命道路到执政道路的转变,影响了其建国后的执政实践。第三章:开局与转折。本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由正确到失误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实现了执政道路的转折的执政实践。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更加认识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执政愿望是美好的,在成功实施社会主义改造方略后,由于中国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的认识还不全面,导致了后来在执政实践中忽左忽右,以至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执政失误。这一时期,其执政体制虽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其执政基础依然牢靠,对执政风险的措施依然有力,并积累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总体上还是取得了较大执政成绩,并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执政道路的成功转折,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合格的执政党。第四章:演进与拓展。本章主要探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不断演进和成功拓展的执政实践。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排除了左和右的干扰,牢牢把握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执政主题,恢复和完善了执政体制,成功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执政方略,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落实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三步走”宏伟蓝图,并取得了辉煌的执政成就,执政基础继续扩大和巩固,对执政风险的预防措施进一步完善,为其继续长期执政实现执政理想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增强,执政道路充满了无限希望。第五章:结语与展望。本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的实践意义,并尝试界定“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的涵义,实现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并指出这条道路和特色革命道路一起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继续长期执政实现执政理想的必然选择。同时,根据当前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执政地位的实际,指出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和不断变化的执政环境,科学对待政权,走符合自身实际国情的特色执政道路,否则就会不可避免地丧失执政地位、断送执政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牢牢把握了这一点,从而对未来继续长期执政实现执政理想充满信心,同时也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事业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邓群刚[4](2010)在《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文中指出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互助组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终结的特殊历史时期——集体化时代,是中国山区变动最为剧烈和深刻的时期。在此期间,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一直是夺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孜孜追求的目标。以国家话语为中心的一系列山区建设工程,前后相继,一路走来,促使中国山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加强对集体化时代山区建设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前学界方兴未l艾的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添砖加瓦,而且能够为当前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以山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利用新近发现的《乔钦起工作笔记》,结合基层档案材料和田野调查所得的口述资料,着重考察集体化时代邢台县西部山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山区、建设山区的总体历程,探讨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活动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山区的命运的,进而对集体化时代山区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当前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反思。邢台县西部山区人多地少,长期存在一个粮食问题。由于耕地不足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传统社会时期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一方面向山要地、大修梯田,向河要粮、大造滩地,使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采取大力兴修农田水利、修整土地、增施肥料、合理密植、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机械等措施,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两者相结合,为邢西山区粮食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通过规模宏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促使邢台县西部山区实现了从“糠菜半年粮”到“粮食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转变奠定了基础。邢台县西部山区资源丰富,有着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基础,其中尤以经济林特产资源品种居多,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是受开发条件的限制,在传统时期山区资源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还比较重视多种经营的发展。其间虽也曾受到“以粮为纲”等政策的影响,但是“文革”后期,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山区建设没有了后顾之忧,山区建设方针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的转变,以林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获得了发展空间,邢台县西部山区从此踏上了富裕之路。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由于乱伐滥砍、毁林毁草、开荒种粮、放牧过度等历史原因,传统时期的邢台县西部山区,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山区群众深受其害。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经历了合作化时期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沟谷治理、大跃进时期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大造林、调整时期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经济沟建设等阶段,最终实现了从“光山秃岭”到“山青水秀”的转变,最终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蓄水保土之路,影响全国。靠山吃山,靠山用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会吃和会用。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既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考验,又遭受过多年“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但出于国家不断的调整政策,广大基层干部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山区群众的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实现了从“糠菜半年粮”到“粮食自给有余”、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从“光山秃岭”到“山青水秀”三大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邢西山区传统时期“穷山恶水”的面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影响全国的“太行山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集体化时代邢台县西部山区三大历史性转变的实现,与集体化时代实行的集体化体制、基层干部的素质、乡村政治结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具有密切的关系。当前的山区建设应该在山区建设的规划、多种经营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干部的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时代精神的发扬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

莫子刚[5](2005)在《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文中指出如今西部的经济开发建设问题已成为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的热点,也是目前学界很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企业公司为例,通过对该公司成立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筹资途径、投资办厂特点、经营机制及策略措施、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力图提示当时各省营企业的内部特征、国民政府在民族危机十分深重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国家资本去组织、开发建设贵州等西南地区及其成败所在以及抗战结束后至国民党统治在大陆跨台时立足于贵州等西南地区工矿企业的最终衰败命运,从而为当今西部的经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该公司是抗建时代的特殊产物,也与吴鼎昌氏的经济思想不能分开。贵州以前的开发建设自古以来不受中央政府的重视。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国民党中央政府在政治上控制了黔省地区,随着日寇侵华活动的不断展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贵州战略地位的日显重要,国民党中央政府愈来愈认识到从经济上建设发展贵州等西南地区的重要性。因之,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经济干才吴鼎昌即被派往贵州主政。吴氏主张抓住抗战时机开发贵州经济建设。在吴氏经济思想的直接影响支配之下,经过一番考虑、筹备之后,以“开发贵州、建设西南”为历史使命,根据战时经济形势和贵州财政经济状况特点,我国抗战时期第一家省营大型企业贵州企业公司得以建立。该公司成为当时贵州省政府用以完成全省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千手之佛,因此,它以扶植、引导为主要的办法宗旨。第二,根据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征,把公司10余年的经营历程分为前期强盛、后期衰落等2个时期和初创、调整、鼎盛、衰落和结束等5个阶段。并对各时期、各阶段该公司各项业务的开展,各下属生产单位的创建简况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探讨。前期公司强盛的原因不外乎抗日

忱东[6](2001)在《防治木材蛀虫有办法》文中指出 新盖的房子,椽檀蛀虫后,出现许多小扎。会严重影响房子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根据有关资料,这里介绍几种防治方法,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试验采用。 1 伐倒的树木,应立即进行剥皮堆集,并在原木上喷1605柴油乳剂或1605原液。1605乳剂的配制方法是:柴油2.5kg,1605原液50g,固胶50g,水50kg。先用热水将固胶化开,加足水量,再加柴油,然后用喷雾器往返喷射3~4次,使液体充分乳化后,再加入1605乳油50g,搅匀即成。亦可用手持式的超低量电动喷雾器,

周生贤[7](2001)在《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领会精神 扎扎实实做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

郭津伍[8](1997)在《木制家具防蛀复光有办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防蛀法 1.选用干木材 做家具购买木材时,要选干燥、含水量低和木质好的。买回的木材如含水量高,要立即按家具规格,锯成木板或小方料,叠放在通

二、防治木材蛀虫有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木材蛀虫有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一生的长征(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小传
回乡
到横圳去
走过的路蹲过的山
丽江电站
乡村顾问
太平洋警察
调羹
靠山吃山
白胡子黑胡子
没有落后的群众
一河水一把伞
娘啊,娘
我欠你的债最多
猪事
家事国事
前门后门
偷瓜贼
1985年的秋天
国家没有粮食
长征长征
补记

(2)民国地方社会的生存危机应对 ——基于1934年东南大灾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1934年超常旱灾及其生存危机
    第一节 灾情及其成因
        一、灾区分布
        二、灾情轨迹
        三、异常的气候
        四、旱灾的社会成因
    第二节 民众生存危机
        一、旱灾的经济影响
        二、灾荒之年的社会动荡
    小结
第二章 政府的灾荒应对
    第一节 灾荒应对方案
        一、应对流程
        二、救济机制
        三、应对政策与社会宣传
        四、赈灾经费的筹集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赈济统筹
        一、政府内部互动
        二、政府与社会的赈灾合作
        三、灾民自救的引导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赈灾举措
        一、抗旱技术的实施与推广
        二、急赈
        三、工赈
        四、蠲缓与农贷
    第四节 经济社会秩序的维持
        一、稳定经济秩序
        二、关注赈济功效
        三、敉平社会动荡
    小结
第三章 社会力量的灾荒应对
    第一节 赈济资源的募集
        一、多样的募捐方式
        二、赈济力量的聚合
    第二节 社会赈济的实施
        一、社会赈济的范围
        二、社会赈济的监控
        三、赈济力量的整合与协调
    第三节 精神抚慰与舆论导向
        一、信仰的力量
        二、社会舆论的导向
    第四节 个案考察:“甲戌全浙救灾会”的作用
        一、“全浙会”的组建及救灾行动
        二、“全浙会”为民发声
        三、“全浙会”的资源整合
    小结
第四章 灾民的生活危机自救
    第一节 灾民生活窘态
        一、窘迫的生计
        二、紊乱的生活节奏
        三、异常的心理
        四、疫病流行
    第二节 灾民的积极应对
        一、农事补救
        二、生活补救
        三、灾民互助
        四、向政府和社会寻求赈济
    第三节 灾民的消极应对
        一、祈雨求神
        二、逃难就食
        三、抢米风潮
        四、极端方式
    第四节 旱灾与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基于城市的考察
        一、消夏饮食的改变
        二、消夏空间的调整
        三、公共生活的变化
    小结
余论:地方社会的危机应对与常态运行
    一、地方发展中的生态要素
    二、地方政府的常态荒政效能
    三、地方社会的常态救助检视
    四、近代市场条件下民众的生活自救能力
附录
    一、1934 年东南旱灾各地概况
    二、1934 年旱灾东南各省农业损失统计
    三、1934 年东南旱灾天气数据样本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后记

(3)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本课题的缘起和开展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缘由
        (二)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三)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与试图实现的创新之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一) 学界对中共“执政规律”的研究现状
        (二) 学界对中共四代领导人“执政思想”的研究现状
        (三) 学界对中共“执政经验”的研究现状
        (四) 学界对中共“执政党建设”的研究现状
        (五) 学界对“中国模式”及“中国道路”的研究现状
        (六) 部分国外学者对中共执政实践的关注
        (七) 时代需要一个研究中共长期执政问题的科学命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回答的关键问题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拟回答的关键问题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选择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的孕育与诞生
    一、国民党政权没有跳出中国历史周期率的怪圈
        (一) 国民党执政地位的取得及其政权的隐患
        (二) 国民党执政后的实践及失误
    二、中共的诞生及土地革命时期局部执政的理论与实践
        (一) 中共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二) 古田会议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和对苏区局部执政的奠基
        (三) 明确执政理念,为夺取全国政权指明方向
        (四) 建立执政体制,为工农行使专政权力提供保障
        (五) 实施有效的执政方略,确保经济建设实效
        (六) 积极巩固执政基础,防范执政风险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与抗日战争时期局部执政的理论与实践
        (一) 遵义会议为中共抗日战争时期的局部执政提供了前提
        (二) 与时俱进,调整完善抗日根据地的执政理念
        (三) 建立抗日根据地相应的执政体制
        (四) 科学实施执政方略,推动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
        (五) 巩固抗日根据地执政基础,积极扩大执政资源
        (六) 整顿党的作风,提高在抗日根据地的执政能力
    四、中共创建新中国前夜的执政准备和中共特色执政道路的诞生
        (一) 明确创建新中国的目标,确立中共的执政地位
        (二) 整建解放区的执政机制,构划全面执政新体制
        (三) 实施工作重心转移,确立新的执政方略
        (四) 牢牢掌握执政资源,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五)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做好抵御执政风险的各项准备
        (六)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的诞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的开局与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开局与探索时期的执政理念
        (一) 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执政理念
        (二) 中共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10年的执政理念
        (三) 中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执政理念
        (四) 1976-1978年间中共执政理念的回归
    二、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开局与探索时期的执政体制
        (一)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运行与停滞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和停滞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和挫折
        (四) 文革时期执政体制的异化
        (五) 政治体制生活秩序的恢复
    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开局与探索时期的执政方略
        (一)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建社会主义制度
        (二) 以苏联为戒,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开局与探索时期执政方略的成效
    四、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开局与探索时期的执政基础
        (一) 完善农村政策,巩固群众基础
        (二) 壮大工人阶级
        (三) 发展自身组织
        (四) 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和军队
    五、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开局与探索时期的执政风险
        (一) 1949-1956年中共执政初期的反腐实践
        (二) 1956-1978年中共反腐工作的曲折发展
        (三) 1949-1978年中共反腐工作的经验教训
        (四) 适应执政要求坚持学习
    六、正确对待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开局与探索时期的失误
        (一) 是激励当代中国人不懈奋斗的强大推动力
        (二)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根本保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的演进与拓展
    一、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演进与拓展时期的执政理念
        (一) 中共执政理念的演变
        (二) 中共执政理念的推进
        (三) 中共执政理念的拓展
    二、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演进与拓展时期的执政体制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备
        (二)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基本健全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实施
        (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扩大
    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演进与拓展时期的执政方略
        (一) 实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 “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 实施改革开放方略以来取得的巨大执政成就
    四、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演进与拓展时期的执政基础
        (一) 强化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二) 回报农民阶级,巩固阶级盟友
        (三) 重视吸收社会新阶层
        (四)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五) 加强自身组织建设
        (六) 加强人才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抵御执政风险制度的深化
        (一) 改革开放以来腐败出现的新情况
        (二) 腐败是前苏联崩溃的主要原因
        (三) 走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
        (四) 全面建设学习型政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结果
        (一) 先进的执政理念
        (二) 科学的执政体制
        (三) 成功的执政方略
        (四) 坚实的执政基础
        (五) 自觉抵御执政风险
    二、展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是中共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
        (一) 历史和现实告诉中共:执政者要科学对待政权
        (二) 历史和现实告诉中共:实现执政理想要走中国特色的执政道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4)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资料介绍
    五、概念说明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传统时期的邢西山区状况
    第一节 邢西山区的社会生态
    第二节 邢西山区的资源开发
    第三节 生态环境
    小结
第二章 战争状态下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组织起来,生产度荒
    第二节 战争状态下的山区农业
    第三节 以副补农:战争状态下的山区副业
    第四节 植树造林
    小结
第三章:山区建设的起步:合作化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山区建设方针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必须解决粮食问题:农业
    第三节 植树造林,绿化山区
    第四节 多种经营
    第五节 从沟谷治理到综合治理:合作化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建设繁荣幸福的新山区":"大跃进"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演变
    第二节 人民公社在山区:邢西山区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
    第三节 山区农业大跃进
    第四节 多种经营与社队企业
    第五节 大造林:大跃进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六节 山区农村电气化的初步尝试
    小结
第五章 "一手抓山,一手抓川":调整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一手抓山,一手抓川":山区建设方针的形成
    第二节 一手抓川:修滩地
    第三节 下楼出院:山区的半机械化工具改革
    第四节 一手抓山: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战天斗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山区建设方针的确定
    第二节 向山要地:综合治理英谈沟
    第三节 向河要地:决战南河滩
    第四节 建设高标准大寨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五节 一种、二养、三加工、四采掘:多种经营
    小结
第七章 太行山道路的先行者: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改革开放新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转变
    第二节 科技初进太行山
    第三节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第四节 办企业,跨小康
    第五节 新世纪,再创业
    第六节 集体化道路的坚守者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集体化时代邢西山区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集体化时代邢西山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集体化时代的邢西山区建设所留下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论文提纲范文)

第—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此题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五、关于资料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 成立过程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吴鼎昌的社会经济思想
    第三节 筹备与成立
第三章 各主要下属单位的组建和其前期业务的发展壮大
    第一节 初创阶段(1939.6——1940.1)
    第二节 调整阶段(1940.初——1941.秋)
    第三节 鼎盛阶段(1941年.秋——1943.底)
    第四节 前期业务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初探
第四章 资本构成、筹资途径、投资特点及经营机制与策略
    第一节 资本构成
    第二节 筹资途径
    第三节 投资特点
    第四节 经营机制
    第五节 其它经营策略与措施
第五章 管理体制
    第一节 严密的组织系统
    第二节 颇具活力的领导决策机制
    第三节 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为标的的各种人事制度
    第四节 企业文化
    第五节 财务制度
第六章 走向衰落的贵州企业公司
    第—节 抗战胜利前后的贵企公司
    第二节 内战时期之概况
    第三节 人民政府的接管
第七章 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余论
附图表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防治木材蛀虫有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生的长征[J]. 彭东明. 当代, 2021(03)
  • [2]民国地方社会的生存危机应对 ——基于1934年东南大灾荒的考察[D]. 张帆. 苏州大学, 2017(04)
  • [3]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研究[D]. 申富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4]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D]. 邓群刚. 南开大学, 2010(10)
  • [5]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D]. 莫子刚. 四川大学, 2005(03)
  • [6]防治木材蛀虫有办法[J]. 忱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1(01)
  • [7]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领会精神 扎扎实实做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周生贤. 中国林业, 2001(01)
  • [8]木制家具防蛀复光有办法[J]. 郭津伍. 农家顾问, 1997(09)

标签:;  ;  ;  ;  ;  

有办法控制木蛀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