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话测试中仍然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华[1](2021)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之学术发展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自普通话水平测试酝酿研制之年至2020年8月31日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着作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学术发展分期可概况为"三阶段四时期",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究具有领域拓展性、内容螺旋发展性、研究方法"双实"性、科研项目引领性、研究人才迭现性等特点。在未来的发展中,普通话水平测试需在改进现有测试模式的同时,开发专项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需在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进行成果转化,在加大自身研究力度的同时寻求与其他学科的共融发展;坚持服务理念,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修改。
李晨曦[2](2021)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儿化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杨凤[3](2021)在《冈比亚来华留学预科生双字调习得过程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
李欣梅[4](2021)在《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游戏适合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转向中观或微观的实践层面,以小学的拼音课堂为研究的切入口,依托“游戏教学法”,试图让彝族小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本研究针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阶段,根据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所反映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主要为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音书写的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主要聚焦于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即音节的拼读。两轮行动研究环环相扣,每一轮皆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步骤和过程,前一轮的行动研究将为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提供借鉴,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是对前一轮的改进,经过2轮的实践,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率;参与行动研究的师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围绕“语境”展开的游戏设计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有积极影响;角色游戏最受彝族儿童的喜爱。研究者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游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施乐琪[5](2021)在《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山西晋城市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特点。本文依据参考语法的描写性、分析性原则,对晋城市方言语法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的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先对参考语法进行了概述,然后说明目前已有的参考语法研究成果、山西方言研究成果和晋城市方言研究成果,最后介绍晋城市方言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描写晋城市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并对晋城市方言的儿化系统和连调系统进行归纳与描写。第三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词类、构词法、构形法,重点关注附加式和重叠式在构词、构形方面的区别,并首次对方言的重叠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代词系统,主要研究方言里极富特色的人称代词和指示词。三身代词在主宾语位置和领属位置上的用法极具方言特点,存在叠加使用现象;指示词有多种读音,也存在叠加使用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语法化为方言中的结构助词。第五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并深入研究定语领属结构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领属标记结构、并置结构和含三身代词结构,进一步排列出领属结构中的多项等级序列。第六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谓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谓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系统研究具有方言特点的框式状语、中补短语、介词短语。第七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简单句,先介绍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然后描写十三类句式结构,重点分析富有方言特色的“动”字句和“得”字句。第八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复杂句、复合句,先描写方言中的复杂句,然后系统分析方言中复合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类型。第九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句类与语气,分别描写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并从语义角度对晋城市方言的疑问句进行重新分类,同时关注与各个句类密切相关的句末语气词。第十章关注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和时系统,总结出方言里的体标记和时标记,并通过体、时标记在同一句中的共现现象证明晋城市方言体、时相分,最后罗列句末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三者连用的所有可能。第十一章从句法、语义功能描写晋城市方言的话题标记,并总结话题标记的发展过程。第十二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重点回顾具有方言代表性的语法特点,并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马丽娜[6](2021)在《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山西阳曲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的特点。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为音系部分,第三章到第十一章讨论与句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一章是全文的总结。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参考语法的背景,阳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以及阳曲方言的相关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连读变调系统以及方言的文白异读情况。第三章讨论了阳曲话的词类和构词法,重点描写了方言附加式构词和重叠式构词,同时考察了合音词、分音词、逆序词等其他构词形式。第四章重点讨论人称代词、指示词、和疑问代词的语音形式及其句法功能。发现阳曲方言人称代词有专门的领属形式、指示词部分情况三分等特点。第五章主要讨论阳曲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及领属结构。区分外延性定语和内涵性定语,分别探讨了定中短语、指量短语、同位短语、联合短语等多种名词性短语。同时着重考察了方言领属结构特点。第六章考察方言谓词性短语,涉及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连谓短语、述补短语等各种类型。第七章讨论了阳曲话的简单句及其构成,同时在第六章的基础上对动词谓语句的各种句式作了描写。第八章考察了阳曲话的句类系统,重点考察疑问句系统。第九章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复杂句和复合句。先后探讨了补足语从句、定语从句、补语从句以及复句和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十章关注阳曲方言的时体系统。第十一章讨论了阳曲方言的话题标记等问题。第十二章是全文的总结,对阳曲方言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韦招娣[7](2020)在《越南留学生汉语辅音送气与不送气特征高变异知觉训练研究》文中认为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辅音送气—不送气对比存在困难,因为汉语的塞音和塞擦音主要以送气—不送气为区别特征,而越南语塞音主要以清—浊为主要区别特征。为了解决越南留学生的这一学习困难,本研究采用了第二语言语音训练研究领域普遍使用的高变异性语音知觉训练方法,对越南留学生汉语塞擦音zh-ch、塞音g-k的知觉进行了训练,考察了训练对知觉的促进作用,以及训练效果的迁移作用,同时也考察了知觉训练对发音的作用。本研究选用了8名越南留学生来进行知觉训练,并设立了控制组(8人)。研究将前测与后测成绩、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进行比较来考察训练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zh-ch知觉训练提升了越南留学生对汉语zh-ch的知觉。第二、越南留学生在zh-ch训练中提升了对塞擦音送气—不送气的知觉能力可以迁移到未在训练中出现的塞擦音j-q上。第三、g-k知觉训练提升了越南留学生对汉语g的知觉,但没有提升他们对k的知觉。第四、g-k知觉训练的效果迁移到了t的知觉上,但没有迁移到d的知觉上。第五、知觉训练促进了越南留学生汉语ch、q的发音,但知觉训练未促进他们k、t的发音。
潘亚纳[8](2020)在《朗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七年级至九年级增加了14篇背诵篇目,这无疑对学生的文言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文言文教学。然而,基于应试的现实状况,许多教师只关注词句翻译与文本分析,忽视了文言文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是探究朗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本研究的基础是课堂教学实践,以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准备阶段主要是一个探索阶段,在改进和应用阶段,每个阶段中包括了实施阶段和总结反思。为了将完整的行动研究过程展示出来,每个研究阶段中都有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来对该阶段的实验进行说明,这三个研究阶段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本研究以江苏省A市B学校,八年级两个班的8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历时四个多月。首先,对学生做了文言文测试以及调查问卷的前测,调查问卷围绕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朗读策略以及文本理解能力三个方面,探究学生的文言文能力,发现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待加强。通过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来探讨朗读运用于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为了提高实验班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在实验班采用朗读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该班的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朗读的方法,从而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在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和文言文成绩的后测,并把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本研究将朗读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当中,在经过了四个多月的教学实验之后,对于研究过程中的调查问卷和成绩测验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SPSS 21.0统计工具对实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两个班级成绩的结果数据,来讨论朗读教学法是否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水平;通过对两个班级调查问卷的分析,来探讨朗读教学是否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文言文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学习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鲁萝萝[9](2020)在《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的考察及偏误分析》文中认为汉语语音是日本学习者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的一大重难点,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多个方面表明,日、汉语音系统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例如,现代日语书面语中仍存在大量汉字,这些汉字的通过“音读”后其发音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其次,日、汉语音系统间也有一些发音特征较为相似的音素。一般来看,因为日、汉语言语音系统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那么以日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语音习得时受到的阻碍应较小,其发音情况也应较为良好;但通过研究日本学习者的实际汉语语音情况后,我们发现日本学习者的汉语发音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日本学习者在对汉语韵母进行发音和知觉时易将前后鼻音韵母混淆等。因此,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章节对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音习得情况进行研究:本文绪论主要对文章选题原因、前期准备、理论依据等做了详细阐述。第一章从日、汉语音系统对比、日本汉语学习者知觉偏误和发音偏误三个角度出发,对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声、韵、调习得的难易点和具体偏误表现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合。文章第二章从知觉和发音两方面对学习者在汉语声、韵、调上的实际表现进行书面测试,对知觉偏误进行跟踪性书面测试调查;对测试所得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分析,试用实证对日本学习者的汉语语音偏误再发现。最后将其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并对比,从知觉和发音两方面综合总结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音偏误,并试探究相关偏误出现原因。为了减少学习者在对汉语语音知觉和发音时出现的偏误,第三章主要基于第二章的实证测试中所得的学习者偏误情况提出对日汉语声、韵、调教学建议;同时,为了进一步说明某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相应的教学建议部分将用第二章节中调查对象的实际语音变化辅以证明。最后,本文结语主要对上述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
白雁滨[10](2019)在《信阳方言区小学生拼音学习问题及教学干预研究 ——以潢川县农村小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字音的基础,是学习普通话的基石,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工具。因此,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而且能够在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然而由于我国各地方存在方言,对初学汉语拼音者正确发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实际工作情况,经过对潢川县农村小学生拼音学习问题现状调查研究之后,试图利用心理学方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并设计一套适合潢川县农村小学生的拼音教学策略,并检验该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涉及两个研究阶段,分别为研究一和研究二。研究一,通过前期访谈并结合《小学生拼音学习动机问卷》以及《小学生拼音测试卷》的前测,对潢川县农村小学生的拼音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发音存在几方面的系统性语音错误,学习拼音困难,并且学习动机不高。研究二主要分为两个实施阶段,即干预阶段和后测阶段。研究对象选取潢川县白店乡三所农村小学的六个三年级班级,每所学校两个班,其中一个班级为控制组,另一个班级为实验组。在干预阶段,基于前测结果,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制定并实施教学干预策略。在后测阶段,主要利用《小学生拼音学习动机问卷》和《小学生拼音测试试卷》检验教学干预策略的效果,运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这套干预策略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当地小学拼音教学效率。研究一的结果显示:1.潢川县拼音学习者主要出现的语音现象有:47.6%的学生平翘舌音不分;51.3%的学生声母fh不分;42.6%的学生没有鼻音n,只有边音1;59.3%的学生前后鼻音不分等。2.研究地区小学生认为拼音不仅难学,而且枯燥,同时他们还认为拼音的用处并不大,会识字就行,对学习拼音的动机不强。研究二结果显示,把前测数据作为协变量进行了统计控制之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小学生拼音学习动机问卷》和《小学生拼音测试试卷》的后测得分均有显着差异,实验组学生在经过干预策略训练之后,不仅汉语拼音的学习水平有了显着提高,而且对拼音的学习动机明显增强。对以上研究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针对潢川县农村地区拼音教学现状,结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并将游戏教学融入其中,所制定的教学干预策略,能够增强当地小学生学习拼音的动机,并有效提高拼音的教学质量。
二、普通话测试中仍然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话测试中仍然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之学术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PSC研究学术发展分期 |
(一)根据学术成果量看PSC研究学术分期 |
(二)根据学术研究实际调整PSC研究分期 |
三、PSC研究萌芽起步阶段(1982—1994年) |
(一)PSC标准讨论时期(1982—1988年) |
1.主要学术活动 |
2.标志性学者及其代表性论着 |
(二)PSC标准建立时期(1988—1994年) |
1.重要学术事件 |
2.标志性学者及其代表性论着 |
(三)萌芽起步阶段研究特点 |
第一,研究主体的跨界背景。 |
第二,研究内容宏观性强。 |
第三,研究成果少而精。 |
第四,综合性研究多,专题性研究少。 |
第五,学术研究领先于工作实践。 |
第六,学科建设的缺位。 |
四、PSC研究发展探索阶段(1994—2001年) |
(一)重要学术事件 |
(二)标志性学者及代表性论着 |
1.《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和实践》[26] |
2.《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 |
(三)PSC发展探索阶段的研究特点 |
第一,研究主体从专家转向教师。 |
第二,研究主体身份的多重性。 |
第三,研究范围广、内容碎。 |
第四,研究成果量多质疏,良莠不齐。 |
第五,学术研究与工作实践齐头并进。 |
第六,学科建设萌发需求,但仍未启动。 |
五、PSC研究系统深化阶段(2001年至今) |
(一)重要学术事件 |
(二)标志性学者及代表性论着 |
1.新《大纲》 |
2.新《纲要》 |
3.《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 |
4.《普通话水平测试阐要》 |
(三)PSC研究系统深化阶段研究特点 |
第一,研究主体的立体层次感增强。 |
第二,研究主体年轻化、专业化、团队化。 |
第三,研究的全面性和不均衡性。 |
第四,研究成果质、量并重。 |
第五,研究方法多元。 |
第六,测试学科正式确立。 |
六、结论 |
第一,PSC研究具有领域拓展性。 |
第二,PSC研究具有螺旋发展性。 |
第三,PSC研究具有“双实”特性。 |
第四,PSC研究具有科研项目引领性。 |
第五,PSC学术观点不断走向全面。 |
第六,PSC研究人才的迭现性。 |
第七,PSC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正在建立新的研究范式。 |
(4)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1.1.2 基于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
1.1.3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施建议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游戏 |
1.4.2 游戏教学法 |
1.4.3 彝族小学 |
1.4.4 汉语拼音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
1.5.2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5.3 关于游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6 理论基础 |
1.6.1 沉浸理论 |
1.6.2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
1.6.3 语境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2.1 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2.1 访谈法 |
2.2.2 实物研究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测验法 |
3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
3.1 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研究场域分析 |
3.1.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1.3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
3.2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
3.2.1 行动研究思路 |
3.2.2 行动研究过程 |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4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 问题和分析 |
4.1.1 问题提出 |
4.1.2 问题分析 |
4.2 计划与实施 |
4.2.1 准备工作的开展 |
4.2.2 教学活动的实施 |
4.3 观察和反思 |
4.3.1 观察 |
4.3.2 反思 |
5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1 问题和分析 |
5.2 计划与实施 |
5.2.1 计划 |
5.2.2 实施 |
5.3 观察和反思 |
5.3.1 观察 |
5.3.2 反思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
6.1.1 笔试成绩分析 |
6.1.2 口试成绩分析 |
6.2 教师与学生后访谈分析 |
6.2.1 教师访谈及分析 |
6.2.2 学生访谈及分析 |
6.3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4 教学建议 |
6.4.1 围绕汉语语境,展开拼音游戏设计 |
6.4.2 完善游戏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
6.4.3 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 |
6.4.4 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
6.4.5 注重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
6.5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
1.1 参考语法研究综述 |
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晋城市(城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
2.1 地理位置 |
2.2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晋城市方言研究概述 |
3.1 语音方面 |
3.2 词汇、语法方面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
4.1 研究目的、意义 |
4.2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符号说明 |
第二章 晋城市方言音系 |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
1.1 声母 |
1.2 韵母 |
1.3 声调 |
第二节 儿化系统 |
2.1 儿化韵 |
2.2 儿化的主要特点 |
第三节 连调规律 |
3.1 两字组连调规律 |
3.2 重叠连调规律 |
第三章 词类 |
第一节 词类与词义 |
1.1 开放性词类 |
1.2 封闭性词类 |
第二节 构词与构形 |
2.1 复合式 |
2.2 附加式 |
2.3 叠音与重叠式 |
第三节 其他手段 |
3.1 合音词 |
3.2 分音词 |
3.3 变音别义构词 |
小结 |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
第一节 人称代词 |
1.1 三身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
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 |
1.3 三身代词的叠置现象 |
1.4 非三身代词 |
1.5 “热~=”的发展及用法 |
1.6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
第二节 指示词 |
2.1 指示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
2.2 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
2.3 指示词的叠加现象 |
2.4 指示词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 |
2.5 指示词的回指功能 |
第三节 疑问代词 |
3.1 疑问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
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
小结 |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
1.1 定中短语 |
1.2 联合短语 |
1.3 数量短语 |
1.4 同位短语 |
1.5 指量短语、“的”字短语 |
1.6 方位短语 |
第二节 定中领属结构 |
2.1 领属标记结构 |
2.2 并置结构 |
2.3 含三身代词结构 |
小结 |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
第一节 普通谓词性短语 |
1.1 动宾短语 |
1.2 主谓短语 |
1.3 联合短语 |
1.4 连谓短语 |
1.5 兼语短语 |
第二节 中补短语 |
2.1 结果补语 |
2.2 程度补语 |
2.3 情态补语 |
2.4 可能补语 |
2.5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
2.6 数量补语 |
2.7 时地补语 |
第三节 状中短语 |
3.1 短语类别 |
3.2 框式状语 |
第四节 介词短语 |
4.1 介词及介词短语意义分类 |
4.2 介词悬空现象 |
4.3 后置词及框式介词 |
小结 |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
1.1 完整句 |
1.2 非完整句 |
第二节 一般动词谓语句句式 |
2.1 处置句 |
2.2 被动句 |
2.3 连谓句 |
2.4 兼语句 |
2.5 致使句 |
2.6 双宾句 |
2.7 存现句 |
2.8 领有句 |
2.9 系词句 |
2.10 比较句 |
2.11 比况句 |
第三节 特殊动词谓语句句式 |
3.1 “动”字句 |
3.2 “得”字句 |
小结 |
第八章 复杂句和复合句 |
第一节 从句 |
1.1 补足语从句 |
1.2 定语从句 |
1.3 补语从句 |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
2.1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2.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2.3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2.7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2.8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2.9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
小结 |
第九章 句类与语气 |
第一节 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
1.1 陈述句 |
1.2 祈使句 |
1.3 感叹句 |
第二节 疑问句 |
2.1 有疑而问 |
2.2 无疑而问 |
小结 |
第十章 时体系统 |
第一节 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 |
1.1 完成体—兰_1[l(?)~0]、唠[lo~0] |
1.2 持续体—呢_1[n(?)~0] |
1.3 经历体—过[ku?~(53)] |
1.4 起始体—开[k(?)~(33)] |
1.5 继续体—下去[(?)iɑ~(53)k(?)(?)~0] |
1.6 短时体 |
1.7 尝试体 |
1.8 反复体 |
第二节 晋城市方言中的时系统 |
2.1 过去时—来[l(?)~0] |
2.2 现在时—兰_2[l(?)~0]、呢_2[n(?)(?)~0] |
2.3 将来时—呐[n(?)(?)~0] |
2.4 参照时间转移现象 |
2.5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功能分化 |
第三节 体、时标记共现 |
3.1 完成体与时标记共现 |
3.2 持续体与时标记共现 |
3.3 经历体与时标记共现 |
第四节 体、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
4.1 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
4.2 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连用 |
小结 |
第十一章 话题 |
第一节 单音节话题标记 |
1.1 哇 |
1.2 呀 |
1.3 来 |
1.4 咾 |
第二节 多音节话题标记 |
2.1 咾时/咾咾时 |
2.2 咾哇 |
小结 |
第十二章 结语 |
第一节 本文研究重点回顾 |
1.1 附加与重叠 |
1.2 人称代词与指示词 |
1.3 定语领属结构 |
1.4 短语与简单句 |
1.5 复杂句与复合句 |
1.6 句类与语气 |
1.7 时体 |
1.8 话题 |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
1.1.1 参考语法及其研究综述 |
1.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
第二节 阳曲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
1.2.1 地理位置 |
1.2.2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阳曲方言研究概述 |
第四节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
1.4.1 理论框架 |
1.4.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4.3 语料来源 |
第五节 符号说明 |
第二章 阳曲方言音系 |
第一节 阳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2.1.1 声母 |
2.1.2 韵母 |
2.1.3 声调 |
第二节 阳曲方言的连读变调系统 |
2.3.1 非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 |
2.3.2 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三节 阳曲方言的文白异读 |
2.3.1 声母的文白异读 |
2.3.2 韵母的文白异读 |
2.3.3 部分没有规律的文白异读 |
第三章 构词与构形 |
第一节 词类概说 |
3.1.1 开放性词类 |
3.1.2 封闭性词类 |
第二节 复合式构词法 |
第三节 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1 名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2 动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3 形容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4 小结 |
第四节 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1 名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2 动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3 形容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4 量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5 副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6 拟声词和叹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7 代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第五节 其他构词与构形手段 |
3.5.1 合音词 |
3.5.2 分音词 |
3.5.3 变音别义构词与构形 |
3.5.4 逆序词 |
小结 |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
第一节 人称代词 |
4.1.1 三身代词概说 |
4.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及意义 |
4.1.3 非三身代词 |
4.1.4 人称代词的语法化 |
4.1.5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
小结 |
第二节 指示代词 |
4.2.1 指示代词的读音形式 |
4.2.2 指示代词的本体意义 |
4.2.3 指示代词的距离意义 |
4.2.4 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 |
4.2.5 指示代词的语法化 |
4.2.6 指示代词的语用特点 |
小结 |
第三节 疑问代词 |
4.3.1 疑问代词的形式与分类 |
4.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
小结 |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
5.1.1 定中短语 |
5.1.2 数量短语 |
5.1.3 指量短语 |
5.1.4 同位短语 |
5.1.5 联合短语 |
5.1.6 “的”字短语 |
5.1.7 方位短语 |
第二节 定语领属结构 |
5.2.1 阳曲方言领属结构的基本类型 |
5.2.2 身体器官/物品名词领属的特点 |
5.2.3 亲属关系领属的特点 |
5.2.4 .社会关系领属的特点 |
5.2.5 小结 |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
第一节 主谓短语 |
6.1.1 由“词+词”构成的主谓短语 |
6.1.2 由“词/短语+短语”构成的主谓短语 |
第二节 动宾短语 |
6.2.1 名词性宾语 |
6.2.2 谓词性宾语 |
6.2.3 双宾短语 |
6.2.4 离合词 |
第三节 状中短语 |
6.3.1 状中短语的类型 |
6.3.2 框式状语 |
第四节 中补短语 |
6.4.1 结果补语 |
6.4.2 程度补语 |
6.4.3 情态补语 |
6.4.4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
6.4.5 可能补语 |
6.4.6 时地补语 |
6.4.7 对“补语”的重新分析 |
第五节 联合短语 |
6.5.1 联合短语的结构 |
6.5.2 联合标记 |
第六节 连谓短语 |
第七节 兼语短语 |
第八节 介词短语 |
6.8.1 介词短语的类型 |
6.8.2 框式介词 |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
7.1.1 完整句 |
7.1.2 非完整句 |
第二节 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 |
7.2.1 “把”字句(处置式) |
7.2.2 “叫”字句(被动句) |
7.2.3 连谓句 |
7.2.4 兼语句 |
7.2.5 双宾句 |
7.2.6 存现句 |
7.2.7 领有句(“有”字句) |
7.2.8 系词句 |
7.2.9 比较句 |
7.2.10 比况句 |
7.2.11 “动”字句 |
小结 |
第八章 句类和语气 |
第一节 句类概说 |
8.1.1 陈述句(肯定句与否定句) |
8.1.2 祈使句 |
8.1.3 感叹句 |
第二节 疑问句 |
8.2.1 特指问 |
8.2.2 选择问 |
8.2.3 正反问 |
8.2.4 语调问句 |
8.2.5 疑问语气词问句 |
8.2.6 “是”问句 |
8.2.7 小结 |
第三节 语气和语气词 |
8.3.1 语调 |
8.3.2 语气词 |
小结 |
第九章 复杂句与复合句 |
第一节 从句 |
9.1.1 补足语从句 |
9.1.2 定语从句 |
9.1.3 补语从句 |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
9.2.1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2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3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4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5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6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7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8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9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小结 |
第十章 时体系统 |
第一节 体范畴 |
10.1.1 起始体——开[k~h(?)e~(213)]/上[s(?)~(45)]/起[t(?)~hi~(312)] |
10.1.2 延续体——下去[xa~(45)k(?)~(22)] |
10.1.3 持续体——的_着[ti(?)~(22)] |
10.1.4 经历体——过[ku(?)~(45)] |
10.1.5 完成/实现体——咾[lɑu~(312)]/下[xa~(45)]/上[s(?)~(45)] |
10.1.6 短时体 |
第二节 时范畴 |
10.2.1 过去时 |
10.2.2 现在时 |
10.2.3 将来时 |
10.1.4 参照时间的转移 |
第三节 时和体的共现 |
10.3.1 过去时标记“来”和体标记的共现 |
10.3.2 现在时标记“咧”“嘞”和体标记的共现 |
10.3.3 将来时标记“呀”和体标记的共现 |
第四节 时标记与语气词 |
10.4.1 时标记单纯表语气 |
10.4.2 时制标记兼表语气 |
10.4.3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连用 |
小结 |
第十一章 话题标记 |
第一节 话题标记及其用法 |
11.1.1 来[l(?)e~0] |
11.1.2 嘞[l(?)~0] |
11.1.3 哇[va~0] |
11.1.4 散[s(?)~0] |
11.1.5 咾[lɑu~0] |
11.1.6 是[s(?)~0] |
11.1.7 还[x(?)~0] |
11.1.8 么[m(?)~(22)] |
11.1.9 呀[ia~0] |
11.1.10 伢[(?)ia~0] |
第二节 话题标记的连用 |
11.2.1 X+“是” |
11.2.2 X+“还” |
11.2.3 “伢”+X |
11.2.4 “来散”、“哇么”等 |
第三节 话题标记的来源 |
11.3.1 来源于语气词 |
11.3.2 来源于副词 |
11.3.3 来源于人称代词 |
小结 |
第十二章 结语 |
12.1 本文的结论 |
12.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越南留学生汉语辅音送气与不送气特征高变异知觉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理论基础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汉越辅音系统对比 |
1.5 研究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2 塞擦音zh/ch知觉训练实验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被试 |
2.3 实验刺激 |
2.4 实验过程 |
2.5 结果与分析 |
2.6 小结 |
3 塞音g/k知觉训练实验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被试 |
3.3 实验刺激 |
3.4 实验过程 |
3.5 结果与分析 |
3.6 小结 |
4 结语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不足及今后发展方向 |
4.3 面向越南留学生汉语语音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知觉训练材料、知觉测试材料、发音测试材料 |
后记 |
(8)朗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
(二)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三)朗读在教学实践中的启发 |
二、研究意义和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一、朗读的内涵 |
(一)朗读的本质 |
(二)朗读与诵读、默读的概念辨析 |
(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 |
二、朗读的理论基础 |
(一)生理学依据 |
(二)心理学依据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三、朗读的研究综述 |
(一)朗读教学的发展、演变与现状 |
(二)朗读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第三章 朗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一)问卷调查 |
(二)成绩测试 |
(三)访谈 |
四、研究思路 |
(一)行动研究的准备阶段 |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阶段 |
(三)行动研究的结果讨论阶段 |
第四章 朗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过程 |
一、行动研究的准备阶段 |
(一)分析实验班级文言文教学现状 |
(二)注意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
(三)制定行动研究实施阶段的方案 |
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 |
(一)第一阶段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案例 |
(二)第一阶段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三、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 |
(一)第二阶段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案例 |
(二)第二阶段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第五章 朗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研究结果与反思 |
一、朗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
(一)朗读教学法激发了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 |
(二)朗读教学法完善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策略 |
(三)朗读教学法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四)朗读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丰富语文朗读方式 |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完善朗读教学模式 |
三、朗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发现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实验前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实验后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附录四 :实验前测试卷 |
附录五 :实验后测试卷 |
致谢 |
(9)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的考察及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四、理论基础 |
(一) 对比分析假说 |
(二) 中介语理论 |
(三) 偏误分析 |
(四) 语音范畴性知觉 |
(五) 感知同化模型 |
五、研究综述 |
(一) 日、汉语音系统对比研究 |
(二) 日本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偏误研究 |
第一章 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一节 日、汉语音系统对比研究 |
一、日语子音和汉语声母对比 |
二、日语母音和汉语韵母对比 |
三、日、汉声调对比 |
第二节 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知觉偏误研究 |
一、声母知觉偏误 |
二、韵母知觉偏误 |
三、声调知觉偏误 |
第三节 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发音偏误研究 |
一、声母发音偏误 |
二、韵母发音偏误 |
三、声调发音偏误 |
第四节 日、汉语音系统对比及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偏误研究小结 |
第二章 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知觉和发音偏误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偏误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试卷内容编排 |
三、调查试卷具体实施 |
第二节 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知觉偏误调查结果描述 |
一、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知觉偏误情况整体描述 |
(一) 声母知觉偏误 |
(二) 韵母知觉偏误 |
(三) 声调知觉偏误 |
二、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知觉偏误情况个案描述 |
第三节 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发音偏误调查结果描述 |
一、声母发音偏误 |
二、韵母发音偏误 |
三、声调发音偏误 |
第四节 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知觉和发音偏误比较归纳和偏误原因分析 |
一、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知觉和发音偏误现状对比总结 |
二、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偏误原因分析 |
(一) 声母偏误原因分析 |
(二) 韵母偏误原因分析 |
(三) 声调偏误原因分析 |
第三章 针对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音教学建议 |
一、针对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声母教学建议 |
二、针对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语韵母教学建议 |
三、针对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声调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信阳方言区小学生拼音学习问题及教学干预研究 ——以潢川县农村小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方言对语音学习的影响研究 |
1.1.1 方言对语音学习的影响 |
1.1.2 信阳地区语音特点 |
1.2 汉语拼音教学策略研究 |
1.2.1 汉语拼音一般教学策略研究 |
1.2.2 针对方言地区拼音教学策略研究 |
1.3 拼音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
1.3.1 学习动机的激发 |
1.3.2 拼音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
1.4 小结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2.1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一 潢川县农村小学生拼音学习问题调查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区域 |
3.3 研究方法 |
3.3.1 被试 |
3.3.2 研究工具的制定 |
3.3.3 研究程序 |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4.1 语音方面 |
3.4.2 拼音学习动机方面 |
3.5 讨论 |
4. 研究二 拼音教学干预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被试 |
4.2.2 研究工具 |
4.2.3 干预过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动机干预结果分析 |
4.3.2 教学策略干预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5. 总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主导部门应当注重小学生拼音教学工作 |
6.2.2 教育部门应当延长拼音教学的课时时长 |
6.2.3 教师应转变拼音教学思维,丰富拼音教学方法 |
6.2.4 家长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
7. 不足与展望 |
7.1 不足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 教师及学生访谈提纲 |
附件B: 小学生拼音测试试卷 |
附件C: 小学生拼音学习动机问卷 |
致谢 |
四、普通话测试中仍然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之学术发展史[J]. 周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儿化词语研究[D]. 李晨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
- [3]冈比亚来华留学预科生双字调习得过程的实验研究[D]. 王杨凤.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4]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欣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D]. 施乐琪. 山西大学, 2021(12)
- [6]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D]. 马丽娜. 山西大学, 2021
- [7]越南留学生汉语辅音送气与不送气特征高变异知觉训练研究[D]. 韦招娣. 暨南大学, 2020(04)
- [8]朗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 潘亚纳. 江苏大学, 2020(05)
- [9]日本汉语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的考察及偏误分析[D]. 鲁萝萝. 苏州大学, 2020(03)
- [10]信阳方言区小学生拼音学习问题及教学干预研究 ——以潢川县农村小学生为例[D]. 白雁滨.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