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剖析职业学院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邹小育[1](2021)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走进健身房,参加器械训练,以塑造形体美为主,多半是减重。很多女大学生在各项身体指标非常标准的情况下,还主观的认为自己偏胖或超重,因此不科学的减重给女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了缓解女大学生的体像焦虑,改善她们的自尊状况,本研究引用器械训练做为运动干预手段,试图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像认知态度和改善她们的自尊状况,引导女大学生的身心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4周的器械训练对普通女大学生的体像和自尊水平是否有影响,(2)4周的器械训练是否能让女大学生的体像和自尊水平产生显着性的变化,(3)探讨4周的器械训练对普通女大学生形体的影响,(4)探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体育锻炼对促进女心理健康的作用。为改善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提供方法和数据参考。最后,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推动器械训练在女性群体中的推广,化解女性群体对器械训练的误解与偏见,向更多的女性普及器械训练的好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探索4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的积极影响。经过被试条件筛选后,随机选取了上海体育学院24名普通女大学生(均为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她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12人为实验组,12人为对照组。对12名实验组的普通女大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运动干预,每周训练两次,共8次,每次90分钟。另外12人不参加器械训练作为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她们的自尊水平和体像水平以及形体指标特征进行测试,并利用SPSS19.0对实验前后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研究结果:(1)外显自尊: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外显自尊得分差异显着(P<0.05),实验组的被试实验前后外显自尊得分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的被试实验前后外显自尊得分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组的外显自尊水平较实验前有了显着性的提升,对照组的外显自尊水平较实验前没有显着性的变化。(2)内隐自尊: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内隐效应对比值(P>0.05),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内隐效应对比值(P>0.05),实验组被试在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后她们的内隐自尊没有显着性的提高,但是实验后实验组的内隐效应平均值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290.16毫秒,提升至480.02毫秒,说明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有一定的积极影响。(3)体像认知: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在实验后实验组被试在相貌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和自我分类七个分量表上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在相貌倾向,舒适评估,健康倾向三个分量表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对照组在体像十个维度上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形体: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被试的身体形态在骨骼肌和体脂百分数两个指标上变化显着(P<0.05),在身体素质方面前后对比下肢力量和心肺能力有显着性的变化(P<0.05),对其他指标没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所以得出结论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型变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结论:(1)4周的器械训练能显着提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2)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的显着性变化:相貌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和自我分类。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像认知有提高和改善的积极趋势。(3)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被试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她们的形体没有显着的变化。
张鑫鑫[2](2021)在《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篮协的实体化改革,篮球裁判员成为了中国篮协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如今,山东篮协紧跟中国篮协的脚步,不断地进行改革,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山东省作为体育大省之一,篮球联赛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篮裁判员的执裁水平和判罚尺度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到比赛的胜负。据调查发现,参加山东省举办的省级篮球联赛至少为一级裁判员,且一级裁判员是省级联赛的主力军。因此,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构建山东省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目的,以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专家访谈结果,初步拟定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邀请了在篮球教学、篮球教练、篮球竞赛与组织等领域的20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打分。经过两轮的专家打分以及指标的筛选、剔除、修改,最终完成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权重,并确定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估模型。最终,选取参加第二十三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一、二级联赛基层赛(山东赛区)的十名裁判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比本文的实证评估结果与参加CUBA的十名裁判员评估结果,验证了出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操作的科学性。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出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0各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职业道德、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这四个维度构成一级指标,以道德情操、道德准则、道德品质、理论水平、临场水平、身体运动素质、身体健康素质、情绪、注意力、暗示为二级指标,以及54个三级指标,体现了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的层次分明性和针对性。(2)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中方根法,计算得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权重,其权重由高到低分别为:职业道德(0.5454)、业务素质(0.2638)、心理素质(0.1033)、身体素质(0.0875)。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权重也全部计算出结果,且都经过一致性检验。(3)建立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模型,确定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标准,将其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为后面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以参加第二十三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一、二级联赛基层赛(山东赛区)的10名一级裁判员为调查对象,通过5位专家的现场打分,再利用综合评分法来计算裁判员执裁能力的总得分,结合评价标准,得出裁判员达到什么等级。根据计算结果分析,10名一级裁判员有七位达到优秀的标准,三位达到良好的标准。说明参加本次联赛的一级裁判员都具有较高的执裁能力,能够圆满完成本次联赛的临场执裁任务。
李怡漩[3](2021)在《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郑州市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健美操项目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高校健美操课程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体育教师充分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校教育改革逐步转向内涵化建设,注重对体育课程的核心力发掘,并对教学改革模式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但郑州市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尚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存在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使得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手段,将合作学习模式积极融入健美操教学之中,并对郑州市高职高专进行理论验证与教学实验,以此指导郑州市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工作,充分剖析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旨在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参与健美操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体育动作技能,完善学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质,增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望对郑州市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更好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改善枯噪乏味的传统模式的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要好。(2)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3)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流与纠正,能不断提高健美操技能。(4)合作学习模式使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我想学、我要学的想法贯彻进学生心中,参与到健美操课程当中,积极锻炼身体,能够提高身体素质。(5)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增强与他人合作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6)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编能力。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模式适用于郑州市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
郑美玲[4](2021)在《哈他瑜伽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在高校健身健美课程中引入哈他瑜伽练习,探讨哈他瑜伽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丰富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内容和提高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2020级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探讨和分析哈他瑜伽的引入对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在常规健身健美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哈他瑜伽练习作为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的教学内容。经过16周,96学时的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班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身体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测试指标、健身健美专项技术考核指标以及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结果:(1)16周,96学时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将哈他瑜伽作为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式和手段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2)哈他瑜伽的引入使得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健身健美训练的时间要少于对照班,但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测得的身体围度变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班,且在胸围和大腿围这两项测试指标上出现了显着性差异(P<0.05),这说明将哈他瑜伽练习作为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比单一的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更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提高健美训练效果。(3)通过对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上提高幅度更大,尤其是在引体向上、俯卧撑和坐位体前屈这三项反映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测试指标上与对照班学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这表明将哈他瑜伽引入到高校健身健美课程中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4)教学实验结束后,两个班学生的FMS测试总分出现了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高于对照班。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只在深蹲和躯干稳定俯卧撑这两个子项测试的得分上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5),而实验班学生则在深蹲、跨栏架步、直线弓箭步、肩部灵活性、主动直膝提抬腿、躯干稳定俯卧撑、躯干旋转稳定性这7个FMS测试动作的得分上均出现了极显着性变化(P<0.01)。这说明将哈他瑜伽引入到高校健身健美课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功能动作完成质量,这对促进学生掌握健身健美专项技术和降低学生运动损伤发生风险具有实践意义。(5)在期末健身健美专项技术考核成绩方面,实验班学生的动作示范和动作讲解成绩均高于对照班且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表明哈他瑜伽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健身健美专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6)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哈他瑜伽练习的引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健身健美课程教学内容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建议:(1)将哈他瑜伽作为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式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项技术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教学能力;(2)将哈他瑜伽引入高校健身健美课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瑜伽的正确认识;(3)丰富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4)将哈他瑜伽练习引入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中的方式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李天蒙[5](2021)在《自媒体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对女性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以如皋市蓝宝儿有氧操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高新技术应运而出,使得社会劳动生产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更多的人从体力劳动者投入到紧张的脑力劳动中,加快的生活节奏,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产生。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需要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体健康。2019年年底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国家疫情防控期间,大众都居家隔离身体活动量减少。线上教学、直播平台因此得到爆发性发展,腾讯视频、钉钉、抖音短视频、一直播等线上直播平台,为教师与学生、教练与大众居家锻炼提供平台。有氧健身操作为时尚的健身项目,深受广大女性热爱。本研究对如皋市蓝宝儿有氧操线上学员随机抽取30人,进行自身对照线上有氧操锻炼对比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进行自身对比研究,心理方面通过POMS量表进行心理测量,通过对蓝宝儿线上学员进行12周有氧操课程练习,测量前后心境的水平,比较练习前后的变化,探讨自媒体线上有氧操教学对女性身体和心境的积极影响,为改善女性身心健康及线上自媒体直播有氧操教学的发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实验结果:(1)实验前对受试者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进行测试结果分析,经过12周有氧操实验结束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身体形态中身高、胸围、上臂围、大腿围、小腿围各项测量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体重、腰围、臀围、WHR测量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身体成分中BMI、脂肪含量、体脂率、骨质、肌肉、骨骼肌、基础代谢等各项测量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瘦体重、身体水分、蛋白质等各项测量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身体素质中试者的闭目单足站立、握力、坐位体前屈、1min仰卧起坐等各测试数据研究结果显示,闭目单足站立、握力、坐位体前屈、1min仰卧起坐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身体机能中安静心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肺活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12周实验结束后,受试者前后锻炼心境状态的7个维度和情绪纷乱总分(TMD)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紧张”维度、“愤怒”维度、“疲劳”维度、“抑郁”维度、“精力”维度、“慌乱”维度、“自尊感”维度以及TMD中各项测量指标中,“紧张”维度、“愤怒”维度、“抑郁”维度以及TMD值等各项测量指标与锻炼前相比均下降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疲劳”维度、“精力”维度、“慌乱”维度等各项测量指标较锻炼前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经过12周蓝宝儿有氧操学习,实验组自身对照在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中均有测量指标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上,与锻炼前相比显着性强。(2)在12周蓝宝儿有氧操直播教学中,实验组学员的心境状况各维度均有不同程限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消极情绪上,其中紧张、愤怒、抑郁三个情绪维度效度最佳,明显优于锻炼前情绪状态。(3)线上直播教学对于女性的心理有积极的影响,对促进健康也非常有效果,因此线上有氧操直播教学应积极推广优化深入发展。
叶高亮[6](2020)在《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模型的大学生体质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开展宜春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在读学生体质调查,了解全校学生体质状况和分布特征;构建男女大学生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体质健康质量评估模型,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收集宜春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信息,体质测量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各项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进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体质指数等级组的体质健康指标差异,并进行两两比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有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确定体质健康影响的重要因子及权重,建立各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并以此构建体质得分的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方程。结果:共测量12249人,女生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9.01%、1.59%,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为12.53%、4.93%;在各个年龄段中,立定跳远、肺活量体重指数、1000米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在不同体质指数等级组之间分布均有差异(p<0.05),且肥胖组的成绩普遍低于正常体重组;在≥21岁的年龄段中,体重正常组的50米跑成绩优于肥胖组,在<23岁的年龄段中,坐位体前屈表现在肥胖、正常、超重、低体重之间有差异(p<0.05),且肥胖组的成绩相对于正常体重组更差;在主成分分析中,男生体质共提取出6个主成分分别代表形态、力量、机能、速度、耐力、柔韧性,并以此构建体质得分与体质指标的线性回归方程:score=41.92+0.2×身高-0.057×体重+0.19×肺活量体重指数-2.69×50米跑+0.094×立定跳远+0.31×坐位体前屈-0.089×1000米跑+0.52×引体向上;女生体质共提取6个主成分,分别代表:形态、素质、力量、机能、柔韧性、速度,并以此构建体质得分与体质指标的线性回归方程:score=41.92+0.24×身高-0.072×体重+0.24×肺活量体重指数-2.98×50米跑+0.13×立定跳远+0.38×坐位体前屈-0.14×800米跑+0.14×仰卧起坐。结论: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全国一般水平,肥胖组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方面都比其他组差。影响大学生体质主要因素为身体素质方面指标,构建的大学生体质主成分模型能够真实有效的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徐瑞矫[7](2020)在《时代新人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的未来与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就“培养什么人”问题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和行动部署。此后,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又反复强调“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是对“时代新人”内涵的最基本、最直接的界定,只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才能是“时代新人”,指明了“时代新人”是我国新历史阶段发展的新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主体。“时代新人”这一概念包含了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展现了新时代的育人目标,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需要长期深入探索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因而,深刻剖析和理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大命题的思想内涵、本质特征、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审慎思考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怎样为党和国家培养好青年一代,怎样培养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时代新人培养这一主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文献分析、多学科交叉、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力图分析如下五个基本命题:一是分析“时代新人是什么”问题。重在厘清时代新人的本质内涵,即新时代要培养的时代新人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历史使命,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标识,以信仰坚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基本素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青年群体。二是解析“为什么培养时代新人及其历史必然性”问题。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育新人”历史进程的梳理,重点把握各历史时期党关于新人培养的思想发展、实践内容,进而总结与把握中国共产党新人培养的历史经验。三是解析“时代新人培养现状”问题。结合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本文于2018年实证调查获取的1401份有效样本中,利用spss25.0软件分析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政治观与政治行为、价值观与价值选择、学习观与学习能力、生态观与环保行为、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五方面的发展现状,重点剖析时代新人培养中的不足之处。四是剖析“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因素与基本遵循”问题。时代新人培养除了受青年自身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外部宏观层面的社会现实环境、社会虚拟环境、社会思潮,微观层面的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影响。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应明确时代新人培养的基本遵循,即时代新人培养应把握“三有”基本要求,将“六个下功夫”作为努力方向,同时坚持“三结合”的基本原则。五是解析“时代新人培养如何科学实现”的问题,本文从激发时代新人培养的内生动力、优化时代新人培养的外部条件与营造时代新人培养的精神文化氛围三个层面阐述了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实现路径。在激发时代新人培养的内生动力层面,提出应着力从唤起青年的自我意识、满足青年发展需求、增强青年主体性能动力、培育青年精神物化能力四方面入手,实现青年对于自身“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这一历史使命的坚信坚守。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时代新人培养的外部条件,应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提升育人效果,以优良家风为助力涵养青年的道德品格,以新媒体为支撑打造网络化育人平台。此外,还应通过推进马克思大众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构筑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自信三方面为时代新人培养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使新时代育人目标提出有声、落地有根、生长有规。
张之海[8](2020)在《《江苏省大学生体能考核指导标准》教学效果分析 ——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使用,大学生体力活动不足已经成为显着流行趋势,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为了减缓和扭转这一趋势。2016年,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大学生体能考核指导标准(试行)》(以下称《省体能考核标准》),通过测试心肺耐力、肌力、肌肉耐力三个指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助体育锻炼来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目前,对《省体能考核标准》教学效果的研究较为少见。本课题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教学实验法等具体研究方法,对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称南城院)为案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合《省体能考核标准》,通过实施前后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变化和体育学习兴趣变化情况以及教师和学生对《省体能考核标准》的认可度分析,评价《省体能考核标准》的实证效果,为高职院校的优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依据。本课题主要结论如下:(1)《省体能考核标准》可以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2)《省体能考核标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心肺耐力、肺活量、柔韧性素质水平显着提高(3)《省体能考核标准》的测试指标较为合理,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教师与学生对《省体能考核标准》有较高认可度。
王亚亚[9](2020)在《12周动感单车对久坐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压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习惯受到现代生活的很大冲击,接踵而来的一些潮流疾病应运而生。当代大学生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由于学业和社会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使得他们处于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中,体育活动便逐渐减少,而长时间的保持久坐、静态行为正是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各种身体不适症状的原因,其体质越来越差,生活质量也随之降低,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强健康教育,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身心健康的教育也成为高校重要的工作关注点。运动能够有效增强体质、缓解压力已被认可,但由于运动方式和内容较多,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的健康运动方式,也成为了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选择在健身房进行健身,而动感单车课程无非是当下健身房最火爆的操课之一,但动感单车运动是否能够在一定运动干预周期后改善久坐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缓解大学生的压力,是本研究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目的本文通过以动感单车为干预方式,通过12周运动干预来探讨动感单车对久坐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压力的影响,旨在为久坐大学生改善身体素质、缓解压力提高睡眠质量提供可行的运动方案与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吕梁学院符合条件的久坐大学生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实验组30名),对照组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实验组采用动感单车为干预方式,并在每个月对其进行一次久坐行为危害的知识普及。实验前、后通过测试久坐大学生的肺活量、握力、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定跳远、50米、1000米(男)、800米(女)、反应时、坐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足立等指标的测试来反应久坐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同时采用《大学生压力量表》分析久坐大学生在动感单车干预后压力的变化和采用《匹兹堡睡眠量表》分析对久坐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变化。研究结果1.12周动感单车对久坐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影响:(1)通过12周的实验研究,对照组久坐男、女大学生在实验后各项指标同实验前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组通过12周的动感单车干预后:实验组久坐男大学生在50米、反应时、1000米方面成绩有显着性上升(P<0.05);在握力、立定跳远成绩显着性提高(P<0.05);在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闭眼单足立成绩极显着提高(P<0.01);实验组久坐女大学生在50米、反应时、800米方面有显着性的变化(P<0.05);握力、立定跳远方面有显着性的增加(P<0.05);肺活量、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闭眼单足立成绩极显着提高(P<0.01)。2.12周动感单车对久坐大学生的压力指标的影响:(1)通过12周的实验研究对照组久坐男、女大学生在各项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组通过12周的动感单车干预后:久坐男、女大学生在个人烦恼、学习烦扰、消极生活事件方面得分均极显着下降(p<0.01);压力测试总分也极显着降低(p<0.01)。3.12周的动感单车对久坐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的影响:通过12周的实验研究对照组久坐大学生在男女大学生方面各项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通过12周的动感单车干预得出:久坐男女大学生在睡眠质量、入睡效率方面有显着性提高(P<0.05);日间障碍有显着性降低(P<0.05);睡眠总分具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5);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入睡障碍、催眠药物方面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4.久坐大学生压力与睡眠的相关性:(1)实验前久坐男、女大学生压力与睡眠质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2)12周的动感单车干预后,久坐男、女大学生的压力与睡眠质量均显着改善但仍呈显着正相关(P<0.05)。说明大学生压力与睡眠质量显着正相关,即压力越大(压力的得分越高),其睡眠质量越差(PSQI得分越低),反之,压力越小(压力的得分越低),其睡眠质量越差(PSQI得分越高)。研究结论12周的动感单车可显着提高久坐大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并可有效缓解久坐大学生的压力,同时明显改善了由压力大导致的低睡眠质量。
邱建华[10](2020)在《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文中指出目的:以上饶师范学院大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比较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传统体育课程等三种干预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同影响,弄清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实验结果:(1)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各实验组SCL-90量表测试各因子得分实验后较实验前均有所减少,其中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拓展课程,传统课程不明显。(2)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除对照组男生的BMI(P=0.063>0.05)和腿围(P=0.465>0.05)、对照组女生腿围(P=0.904>0.05)外,其余各组学生在各项身体形态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在BMI、腰围、臀围三个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在腿围指标上,传统体育教学+体育拓展训练组学生测试结果下降,体育拓展训练学生测试结果提高,传统体育教学组变化较为平缓;因此就改善学生身体形态而言,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比较明显,但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3)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机能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肺活量、台阶测试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上升;安静心率、安静血压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但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效果最明显。(4)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上升;50米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结论: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体质健康影响效果一般,明显弱于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干预效果;体育拓展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身体机能改善效果明显;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相结合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提升显着;传统体育课程与拓展课程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扩大宣传,提高师生对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认识;建立机制,实现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研究,达到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剖析职业学院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剖析职业学院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
1.1.2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1.1.3 器械训练是改善大学生体像和自尊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
1.1.4 体像和自尊水平的高低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3)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其研究 |
2.1.1 器械训练 |
2.1.2 体像概念 |
2.1.3 自尊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有关器械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2 有关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
2.2.3 有关体像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有关器械训练的研究现状 |
2.3.2 有关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
2.3.3 有关体像的研究现状 |
2.4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实验法 |
3.2.6.1 实验目的与任务 |
3.2.6.2 实验假设 |
3.2.6.3 实验对象 |
3.2.6.4 实验步骤 |
3.2.6.5 .实验控制 |
3.3 研究工具 |
3.3.1 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MBSRQ) |
(1)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MBSRQ)来源及使用 |
(2)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2 Rosenberg自尊量表 |
(1)Rosenberg自尊量表来源及使用 |
(2)Rosenberg自尊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3 内隐联想测试(Implict Assocition Test) |
(1)内隐联想测试(IAT)来源及使用 |
(2)实验程序 |
(3)施测方法 |
(4)内隐联想测试(IAT)的信度、效度检验的 |
3.3.4 电脑 |
3.3.5 InBody720 体测仪 |
3.3.6 AI智能体测一体机 |
4.结果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情况 |
4.2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自尊的影响分析 |
4.2.1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外显自尊的影响 |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总体状况 |
(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
(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总体状况 |
(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
(5)实验前后实验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
4.2.2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内隐自尊的影响 |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总体状况 |
(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状况差异分析 |
(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总体状况 |
(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状况差异分析 |
(5)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内隐自尊变化对比差异分析 |
4.3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的影响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3 实验组实验前后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4 对照组实验前后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5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形体的影响 |
(1)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
(2)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访谈提纲1(健身教练版) |
附件二 访谈提纲2(参与器械训练的女大学生) |
附件三 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MBSRQ) |
附件四 Rosenberg自尊量表 |
附件五 体育活动适应能力调查问卷(PAR-Q) |
附件六 4 周的运动训练计划表 |
附件七 实验实拍图(部分) |
(2)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篮球运动高速发展,对篮球裁判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
1.1.2 裁判员暴露出的问题 |
1.1.3 篮球一级裁判员的执裁能力尚需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山东省篮球裁判员的研究 |
2.1.1 篮球一级裁判员成为山东省省级比赛的主力军 |
2.1.2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的现状 |
2.2 篮球裁判员执裁能力的研究 |
2.2.1 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能力现状研究 |
2.2.2 篮球裁判员执裁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3 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发展对策 |
2.3 裁判员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2.4 一级裁判员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述评 |
2.5 本研究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 |
2.5.1 能力的相关概述 |
2.5.2 篮球裁判员执裁能力 |
2.5.3 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层次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执裁能力与相关概念的厘清 |
4.2.2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的解释与说明 |
4.2.3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结果分析 |
4.2.4 第一轮问卷指标的筛选研究 |
4.2.5 第二轮问卷指标的筛选研究 |
4.2.6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确定 |
4.3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分析 |
4.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3.2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
4.3.3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
4.3.4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4.4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估模型 |
4.4.1 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
4.4.2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的指标量化标准 |
4.4.3 评价指标的计算 |
4.4.4 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的评估标准 |
4.5 实证研究 |
4.5.1 实证研究的对象选取 |
4.5.2 专家团队的组成 |
4.5.3 计算过程 |
4.5.4 计算评价得分 |
4.5.5 评价结果分析 |
4.5.6 与传统裁判员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郑州市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合作的社会需求 |
1.1.2 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需求 |
1.1.3 学生合作能力的需求 |
1.1.4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足之处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合作学习模式的概念界定 |
2.1.2 传统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2.2 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
2.2.1 合作学习模式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2.2.2 合作学习模式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2.2.3 合作学习模式在健美操项目的研究现状 |
2.2.4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院校健美操项目的研究现状 |
2.3 健美操对学生影响效果的相关研究 |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本文的创新点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2.5 问卷调查法 |
3.2.6 专家访谈法 |
3.3 研究步骤 |
3.3.1 实验对象与分组 |
3.3.2 实验时间 |
3.3.3 实验地点 |
3.3.4 实验设计问题 |
3.3.5 实验假设 |
3.3.6 实验目的 |
3.3.7 实验方法 |
3.3.8 实验变量 |
3.3.9 教学实验设计 |
3.3.10 实验实施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健美操合作学习模式对课堂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4.2 健美操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自主参与运动的意识及行为对比分析 |
4.3 健美操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健美操技能对比分析 |
4.4 健美操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5 健美操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对比分析 |
4.6 健美操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创编能力的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健美操教学能够调动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
5.1.2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健美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意识及行为 |
5.1.3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健美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体育技能 |
5.1.4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健美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
5.1.5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健美操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 |
5.1.6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健美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创编能力 |
5.2 建议 |
5.2.1 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
5.2.2 转变课程目标,课程评价面向“三位一体”发展 |
5.2.3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5.2.4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
附录 |
(4)哈他瑜伽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哈他瑜伽 |
2.1.2 健身健美课程 |
2.1.3 教学效果 |
2.2 哈他瑜伽的相关研究 |
2.2.1 哈他瑜伽的练习风格及特点 |
2.2.2 哈他瑜伽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2.2.3 关于将瑜伽运用到其他体育项目中的研究 |
2.3 健身健美课程的相关研究 |
2.3.1 健身健美课程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2.3.2 高校健身健美课程开设现状 |
2.4 关于瑜伽练习对健身健美运动的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身体形态指标数据分析 |
4.1.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组内纵向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2 身体素质测试指标数据分析 |
4.2.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组内纵向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3 身体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测试指标数据分析 |
4.3.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FMS测试得分的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FMS测试得分的组内纵向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FMS测试得分的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4 健身健美专项技术考核结果与分析 |
4.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5.1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4.5.2 哈他瑜伽练习在实验班学生中的反馈情况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件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自媒体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对女性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以如皋市蓝宝儿有氧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身体活动量减少引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 |
1.2.2 有氧操项目丰富多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1.2.3 自媒体直播时代的快速发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有氧操的概念及特征 |
2.1.2 线上直播 |
2.2 国内有关有氧操锻炼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有关有氧操锻炼的现状研究 |
2.4 自媒体直播国内外发展研究 |
2.4.1 国内自媒体直播发展现状 |
2.4.2 国外自媒体直播发展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观察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生理机能影响 |
4.1.1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身体形态的影响 |
4.1.2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身体成分的影响 |
4.1.3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身体素质的影响 |
4.1.4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身体机能的影响 |
4.2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心理素质各指标的对比研究 |
4.2.1 实验前对女性心理素质各指标数据的研究分析 |
4.2.2 实验后对女性心理素质各指标数据的研究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对女性心理素质各指标数据的对比研究分析 |
4.3 线上直播教学对女性健康效果影响的研究分析 |
4.3.1 基本情况 |
4.3.2 直播课程内容与效果 |
4.3.3 线上直播教学的特点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线上直播教学身体指标效益 |
5.1.2 线上直播教学心境效益 |
5.1.3 线上直播教学的隐身效益 |
5.2 建议 |
5.2.1 注重因势利导,促进线上锻炼 |
5.2.2 加强直播教练培训,建立线上规划体系 |
5.2.3 优化线上体育内容,推动体育特色化健身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线上有氧操健身学员调查问卷表 |
附录B 线上有氧操教练问卷 |
附录C 简式POMS量表 |
附录D 效度检验专家评价表 |
致谢 |
(6)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模型的大学生体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
1.2.1 体质概念 |
1.2.2 健康概念 |
1.2.3 体质与健康 |
1.3 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1.3.1 身体形态研究 |
1.3.2 身体素质研究 |
1.3.3 身体机能研究 |
1.4 体质评价方法 |
1.4.1 判别分析法 |
1.4.2 层次分析法 |
1.4.3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况 |
3.1.1 研究对象分布 |
3.1.2 各年龄段男女BMI分布 |
3.1.3 男生各个年龄段BMI与体质健康指标分析 |
3.1.4 女生各个年龄段BMI与体质健康指标分析 |
3.2 主成分适应性检验 |
3.3 男生体质健康指标主成分分析 |
3.4 女生体质健康指标主成分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质状况分布 |
4.2 基于PCRA的大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时代新人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1.1 时代新人培养的战略地位 |
1.1.2 时代新人培养的现实困境 |
1.2 研究的重要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时代新人培养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时代新人的本质内涵 |
2.1.1 历史使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
2.1.2 精神标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1.3 基本素养:信仰坚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
2.2 时代新人的主体定位及基本特征 |
2.2.1 青年是时代新人的主体 |
2.2.2 新时代青年的基本特征 |
2.3 时代新人培养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2.3.2 马克思主义新人观 |
2.3.3 习近平对青年培养的重要论述 |
3 中国共产党新人培养的历史进程 |
3.1 以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新人”为核心的时期(1919-1949) |
3.1.1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新人”的思想发展 |
3.1.2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新人”的历史实践 |
3.1.3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新人”的主要经验 |
3.2 以培养“‘又红又专’新人”为核心的时期(1949-1978) |
3.2.1 培养“‘又红又专’新人”的思想发展 |
3.2.2 培养“‘又红又专’新人”的历史实践 |
3.2.3 培养“‘又红又专’新人”的主要经验 |
3.3 以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的时期(1978—2012) |
3.3.1 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发展 |
3.3.2 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实践 |
3.3.3 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经验 |
3.4 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核心的时期(2012—今) |
3.4.1 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想发展 |
3.4.2 培养“时代新人”的具体实践 |
3.4.3 培养“时代新人”的主要经验 |
4 时代新人培养的实证调查与现状分析 |
4.1 时代新人培养现状调研情况说明 |
4.1.1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
4.1.2 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 |
4.2 时代新人培养调研数据研究 |
4.2.1 政治观与政治行为 |
4.2.2 价值观与价值选择 |
4.2.3 学习观与学习状况 |
4.2.4 生态观与环保行为 |
4.2.5 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 |
4.3 时代新人培养现状分析 |
4.3.1 时代新人培养的总体情况 |
4.3.2 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 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因素与基本遵循 |
5.1 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因素 |
5.1.1 时代新人培养的内在影响因素 |
5.1.2 时代新人培养的外在影响因素 |
5.1.3 影响时代新人培养的矛盾因素 |
5.2 时代新人培养的基本遵循 |
5.2.1 时代新人应具备“三有”基本要求 |
5.2.2 时代新人培养“六个下功夫”的工作方向 |
5.2.3 时代新人培养应坚持“三结合”的基本原则 |
6 时代新人培养的实现路径 |
6.1 激发时代新人培养的内生动力 |
6.1.1 唤起青年自我意识 |
6.1.2 满足青年发展需求 |
6.1.3 提升青年主体性能动力 |
6.1.4 培养青年精神物化能力 |
6.2 优化时代新人培养的外部条件 |
6.2.1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提高育人效果 |
6.2.2 以优良家风为助力涵养青年的道德品格 |
6.2.3 以新媒体为支撑打造网络化育人平台 |
6.3 营造时代新人培养的精神文化氛围 |
6.3.1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增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 |
6.3.2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强化对青年的价值引领 |
6.3.3 在进一步构筑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自信中培养青年的理论自信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时代新人培养状况调查问卷 |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江苏省大学生体能考核指导标准》教学效果分析 ——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访谈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比较分析法 |
2.2.6 实验法 |
3 文献综述 |
3.1 相关概念的研究概述 |
3.1.1 体育课程概念解析 |
3.1.2 体育教学内容概念 |
3.1.3 身体素质概念 |
3.1.4 体能的概念 |
3.1.5 体育课程考核概述 |
3.2 国内外学生体质研究以及开展现状 |
3.2.1 美国体质评价标准研究概述 |
3.2.2 日本体质标准概述 |
3.2.3 欧洲青少年身体素质测试概述 |
3.2.4 港澳台地区体质研究概述 |
3.2.5 中国体质健康测试发展概述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施教学效果分析 |
4.1.1 身体机能:肺活量 |
4.1.2 身体素质:速度50米 |
4.1.3 身体素质:耐力 |
4.1.4 身体素质:柔韧性 |
4.1.5 小结 |
4.2 教学实验效果分析 |
4.2.1 身体机能:肺活量 |
4.2.2 身体素质:速度、耐力、柔韧性 |
4.2.3 对照实验组学生体能指标分析 |
4.3 教学实验调查结果分析 |
4.3.1 学生对《省体能考核标准》认可度高 |
4.3.2 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调查 |
4.3.3 教师实施情况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全面贯彻落实《省体能考核标准》 |
5.2.2 优化体育课程 |
5.2.3 优化体育教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9)12周动感单车对久坐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压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名词概念界定 |
2.1.1 久坐行为 |
2.1.2 久坐行为的危害 |
2.1.3 久坐大学生的界定 |
2.2 动感单车 |
2.2.1 动感单车的运动原理 |
2.2.2 动感单车运动时肌群分布 |
2.2.3 动感单车运动效果 |
2.3 久坐大学生压力 |
2.3.1 压力定义 |
2.3.2 大学生压力 |
2.3.3 久坐大学生压力 |
2.3.4 压力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
2.3.5 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压力的研究 |
2.4 身体素质 |
2.4.1 体质概念 |
2.4.2 身体素质的概念 |
2.5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
2.6 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2.7 研究展望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12周的动感单车对久坐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影响情况 |
4.1.1 久坐大学生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前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 |
4.1.2 12周动感单车干预后久坐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 |
4.2 12周动感单车对久坐大学生压力与睡眠质量的影响状况 |
4.2.1 实验前久坐大学生压力与睡眠质量的状况 |
4.2.2 12周动感单车干预后久坐大学生压力与睡眠质量的结果 |
5 讨论与分析 |
5.1 12周的动感单车实验干预对久坐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5.2 12周的动感单车实验干预对久坐大学生压力的影响 |
5.3 12周的动感单车实验干预对久坐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
5.3.1 12周动感单车对久坐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
5.3.2 久坐大学生压力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讨论 |
6 结论 |
7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8 参考文献 |
附录 表1--体育锻炼等级量表 |
附录 表2--《中国大学生压力量表》 |
附录 表3-《匹兹堡睡眠量表》 |
附表4-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10)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相关研究 |
2.1.1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现状 |
2.2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质概念界定 |
2.2.2 健康概念界定 |
2.2.3 体质与健康的相关性 |
2.2.4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
2.2.5 大学生体质促进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测量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
4.1.1 实验前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
4.1.2 实验中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
4.1.3 实验后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
4.2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
4.2.1 对学生BMI指数的影响分析 |
4.2.2 对学生身体围度的影响分析(腰围、臀围、腿围) |
4.3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分析 |
4.3.1 肺活量变化情况分析 |
4.3.2 台阶试验变化情况分析 |
4.3.3 安静心率变化情况分析 |
4.3.4 安静血压变化情况分析 |
4.4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
4.4.1 对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2 对学生5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3 对学生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4 对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5 对学生1000米跑成绩和80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A 教学进度表 |
附件B 访谈提纲 |
附件C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附件D 部分测试数据统计结果 |
附件E 实验过程部分照片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剖析职业学院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D]. 邹小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山东省篮球一级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张鑫鑫.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郑州市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实验研究[D]. 李怡漩.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哈他瑜伽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 郑美玲.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自媒体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对女性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以如皋市蓝宝儿有氧操为例[D]. 李天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模型的大学生体质评估[D]. 叶高亮. 南昌大学, 2020(08)
- [7]时代新人培养研究[D]. 徐瑞矫.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江苏省大学生体能考核指导标准》教学效果分析 ——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D]. 张之海.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9]12周动感单车对久坐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压力的影响研究[D]. 王亚亚.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D]. 邱建华.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