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球菌性脑膜炎40例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晋阳,唐建生,吉中海,王振[1](2021)在《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018年收治的5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56例隐脑患者,有基础疾病者39例(69.6%),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例(3.6%);误诊率为66.1%(37/56),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46.4%,26/56)。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89.3%,50/56),颅内压>330 mmH2O者占25%(14/56),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39例(69.6%),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31例(55.4%)。1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其中12例(12/17)阳性。治疗方案分8种,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方案最优。56例患者治愈12例,好转28例,死亡16例。结论隐脑误诊率和死亡率高,脑脊液墨汁染色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是隐脑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隐脑的有效方法。
刘文卉,陈军华[2](2021)在《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24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男童14例,女童10例,平均年龄(7.5±3.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87.5%)、呕吐(87.5%)。院外误诊15例(62.5%),院内误诊9例(37.5%)。抗真菌治疗后,痊愈出院8例(33.3%),未愈16例(66.7%)。意识障碍、脑脊液葡萄糖及氯化物水平低为预后不良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易误诊,适当、多次腰穿有助于明确诊断,多种检测方法并用可提高隐球菌检出率,减少误诊。意识障碍、脑脊液葡萄糖及氯化物水平低提示预后不良。
庞金宇[3](2020)在《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及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03月至2019年06月收治的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脑脊液(CSF)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与转归。结果:(1)在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鸽子接触史者6例(10.17%)。合并HIV感染者18例(30.51%)、合并基础疾病者41例(69.49%)、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5例(8.47%),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2例(3.39%)。(2)主要症状及体征:头痛54例(91.53%)、恶心呕吐44例(74.58%)、发热39例(66.10%)。脑膜刺激征阳性者50例(84.75%)、病理征阳性者19例(32.20%)、视神经24例(40.68%)和听神经11例(18.64%)为主要受累颅神经。(3)脑脊液检查:45例(76.27%)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墨汁染色阳性率为81.48%,隐球菌培养阳性率为45.76%、荚膜多糖抗原阳性率为97.56%。(4)所有患者均予以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或伏立康唑)单药或联合用药抗感染治疗,各治疗方案患者好转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的好转率最高。而三药联用方案与两药联用方案好转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例患者中,8例(13.56%)完全治愈,23例(38.98%)好转,未愈自动出院27例(45.76%),死亡1例(1.7%)。(5)抗感染过程中,51例(86.44%)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为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为主)、肝肾功损害,其中1例患者因急性肾损伤而死亡。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可能相关。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的早期快速诊断价值较高。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抗真菌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本病需采取早诊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李静乔[4](2020)在《6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入院的6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隐脑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60例经病原学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均给予抗真菌治疗,其中预后良好者39例(65%),预后不良者21例(35%)。单因素分析提示显着影响预后结局的有意识障碍(p=0.002)、两性霉素总量(p=0.01)、抗真菌疗程(p=0.004)、服药规律(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p=0.03)是隐脑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隐脑患者预后较差,意识障碍是隐脑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朱琳[5](2019)在《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国内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国内期刊发表的明确诊断的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诊断途径、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结果1603例患者中,男性1070例,女性533例,比例约为2:1;年龄范围15~84岁,平均年龄(47±9)岁。有明确或可疑鸽、鸟类、土壤等接触史的有150例(9.4%)。无基础疾病1061例(66.2%),有基础疾病542例(33.8%)。496例(30.9%)无任何临床症状,1107例(69.1%)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n=879,79.4%),咳痰(n=589,53.2%),发热(n=368,33.2%),胸、背痛(n=324,29.3%),痰中带血、咯血(n=211,19.1%),胸闷、气喘(n=151,13.6%),乏力、盗汗(n=89,8.0%),呼吸困难(n=9,0.8%),体重减轻(n=24,2.2%),咽部不适(n=2,0.2%)。影像学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n=1134,70.7%),单发或多发斑片浸润影(n=190,11.9%),结节、斑片混合病灶(n=143,9.0%),实变病灶(n=98,6.1%),结节或肿块、斑片、实变、空洞同时存在的混合病灶(n=23,1.4%),单纯空洞性病变(n=12,0.7%),弥漫粟粒样结节病灶(n=3,0.2%)。1602例(99.9%)患者HIV阴性;195例(12.2%)患者行血清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95.4%。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703例(43.9%),经开胸或胸腔镜手术明确诊断666例(41.5%),经支气管镜活检明确诊断196例(12.2%),经内科胸腔镜肺活检明确诊断31例(2.0%),经组织培养明确诊断5例(0.3%),尸检确诊2例(0.1%);行PAS染色701例(44.0%),阳性率98.4%;行GMS染色443例(27.8%),阳性率96.2%;单纯药物治疗(n=971,60.7%),单纯手术治疗(n=239,14.9%),手术联合药物治疗(n=391,24.4%);1326例(82.7%)痊愈或显效,39例(2.5%)无效。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好发于气候潮湿温暖的东部沿海地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中青年多见;多数患者无鸽或其他禽鸟类、霉变环境等接触史。我国原发性肺隐球菌病通常见于HIV阴性患者,绝大多数无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无特异性;右肺多于左肺,下叶多于上、中叶;病灶多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病程长,极易误诊;经皮肺穿刺及手术活检病理是目前最主要的确诊方法;LAT可作为无创性辅助检查手段,提高诊断率。治疗方式首选药物治疗,对于手术治疗患者建议术后抗真菌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王云霞,张家堂,邱恩超,刘若卓[6](2019)在《隐球菌脑膜炎15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CM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10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26~87(54.53±15.92)岁,8例合并基础疾病,仅1例有明确鸽子接触史。12例以"发热、头痛"为首发症状,12例出现高颅压,8例脑脊液压力>300 mmH2O(1 mmH2O=0.009 8kPa),其中4例实施了Ommaya囊置入术。首次就诊时误诊10例。患者出现不适至明确诊断时间为15 d~3个月。15例荚膜抗原检测阳性,其中7例患者首次墨汁染色阴性。伏立康唑单药治疗8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联合治疗2例,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联合治疗5例。1例死亡,14例治愈。结论 CM易误诊为结核或病毒感染,荚膜抗原检测敏感性高。CM患者多出现高颅压,Ommaya囊置入治疗可减轻患者高颅压症状。伏立康唑对隐球菌脑膜炎效果较肯定,尤其对老年多脏器功能障碍及肾移植术后患者。
魏丹丹,黄先琪,李小菊,邓琼,曹先伟,刘洋,杜芳玲,万腊根[7](2018)在《隐球菌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隐球菌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胶体金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对隐球菌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8例疑似隐球菌性肺炎患者与414例疑似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患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对隐球菌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肺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962例患者经病理活检或培养阳性或墨汁染色确诊为隐球菌性肺炎3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38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诊断隐球菌性肺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67%和99.6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9%和99.42%;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37%和99.7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7%和99.73%。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具有准确率高、快速简便的特点,可作为隐球菌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肺炎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管洁[8](2018)在《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预后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纳入本研究病例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31例病例被纳入本研究,其中男女比例2:1,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83.87%),发病人群主要是农民(45.16%)。大多数患者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以头痛(96.77%)、恶心呕吐(74.19%)、发热(51.61%)为主。墨汁染色阳性率低(未离心16.13%,离心54.84%),离心后墨汁染色阳性率显着提高(p=0.0014)。有效组kernig征阳性率(20.8%)少于无效组(7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ernig征阳性与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p=0.02),kernig征阳性是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0R=0.11)。隐球菌对氟胞嘧啶、氟康唑、咪康唑及酮康唑均敏感,大部分对两性霉素B及伏立康唑敏感,极少数对伊曲康唑敏感。使用氟胞嘧啶较未使用氟胞嘧啶的患者治疗效果好(p=0.004)。单独用药较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少(p=0.031),使用氟胞嘧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未使用(p=0.012)。[结论]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好发于中青年,男性,职业以农名为主,多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Kernig征阳性是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Kemig征阳性的患者较阴性的患者预后差,对于Kernig征阳性的患者应加强管理。诱导期联合使用氟胞嘧啶治疗可提高疗效,但同时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方文捷[9](2018)在《高发、新发侵袭性酵母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和早期诊断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侵袭性酵母感染占所有真菌感染的90%以上,引起包括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毛孢子菌病在内的多种严重真菌病。一方面,临床对于高发、新发致病酵母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缺乏认识。侵袭性酵母感染病原谱的不断变迁,以往不致病或者较少致病的酵母感染病例逐年增多,同时传统高发病的酵母感染逐渐累及新的的基础病群体。比如,念珠菌属的多种非致病菌(如Candida auris,Candida fabianii)近年来逐渐成为致病菌,有些甚至发生了暴发流行,但是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干预策略的相关研究仍然较为滞后。又如,虽然国际上对于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但是目前对于隐球菌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于HIV阳性人群。临床研究工作者较少从其他免疫状态人群入手,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策略进行系统的、分类的分析;由于缺乏临床证据,国际指南暂缺乏对不同免疫状态人群的特异性临床干预策略。据此,本研究的第一、二、三、四、五、六部分旨在填补新发、高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流行病学方面相应的空白。另一方面,由于侵袭性酵母感染病原谱的不断变迁,将微生物鉴定到菌种水平显得愈发重要,故传统诊断技术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本研究第七、八、九、十部分利用分子诊断的方法,重点针对以下三个方面开发诊断新技术:1、开发一套诊断策略,可以精准、低成本实现95%以上酵母感染的诊断;2、开发一套针对9个最常见医学相关念珠菌隐匿种的鉴别方法,用于解释90%左右的念珠菌感染;3、针对耳道念珠菌及其近缘种,实现通量高、敏感度高、特异性好、低成本分子诊断方案。【研究方法】本系列研究第一、二、三、四、五、六部分的临床数据来源于上海长征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伊朗设拉子大学医学科学院及9个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使用预先设计的表单,使用EPIDATA等软件抽取临床数据。在统计分析上,我们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多重回归分析用于确定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单个率合并分析用于确定全球患病率。本系列研究第七、八、九、十部分属于分子诊断体系研发。所用参考菌株来自全球最大的菌种保藏和医学真菌研究中心Westerdijk Fungal Biodiversity Institute,临床菌株来自中国、伊朗,科威特和奥地利多家医院。靶标序列来自本研究所内部数据库以及Genbank。序列分析和引物设计使用Geneious?10.1.2软件。体系以参考菌株优化并完成特异性试验后,进一步利用临床菌株体系扩大验证,并同MALDI-TOF MS和一代测序鉴定结果平行比较。【结果】第一部分研究发现:目前全球62.9%的结核/隐球菌共感染病例发表于我国(n=197),56.3%的我国病例发表于2010年之后;99.5%的病例分布于我国季风区。在临床表现上,HIV阳性患者伴发结核/隐球菌共感染的症状比HIV阴性患者更加严重。在诊断方面,几乎所有的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病例均经历误诊或者漏诊(95.2%)。为了解决这一诊断难题,本研究首次提出“联合应用颅内压和脑脊液糖、蛋白、氯”的联合诊断策略,该策略可有效区分结核性脑膜炎单独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单独感染以及结核/隐球菌脑膜炎共感染(AUC=0.89),同时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第二部分研究发现:在SLE人群中,隐球菌脑膜炎的患病率为0.5%。患者主要以成人女性为主。感染前激素治疗剂量大于30?mg/day泼尼松当量同高死亡率相关(OR=9.69(1.54,60.73))。36.8-38.9%患者在隐球菌脑膜炎发病过程中,狼疮活动呈现较低水平,感染发生较为隐匿。该疾病总误诊率为38.2%,死亡率为23.6%。第三部分研究发现:在SLE病程中,狼疮脑病发生时间早于隐球菌脑膜炎(p=0.03)。除发热,头痛和颈部僵硬外,大多数临床表现无法区分两个疾病状态(p<0.05)。狼疮脑病患者C反应蛋白值通常正常,而其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通常升高(p=0.08)。脑脊液压力和生化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7)。第四部分研究发现:II型糖尿病隐球菌患病率为0.21%。此类患者平均年龄为56.1岁(95%CI:51.5,60.6),93%的患者年龄大于40岁。感染前62%的患者未经糖尿病管理或血糖控制不良。MLST分型示所有临床菌株属于ST5型,抗真菌药敏试验未发现耐药菌株。69%肺隐球菌病患者经历误诊误治,60%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接受不标准的抗真菌治疗。总体死亡率为33%。第五部分研究发现:肾病综合征患者中隐球菌病的患病率为0.3%。从肾病综合征确诊到隐球菌病确诊的中位时间间隔为16个月。46%隐球菌病发生于肾病综合征确诊第一年内。皮肤隐球菌病占所有类型隐球菌病的比例较高(35%)。58%患者经历了误诊误治,误诊病例中90%被初诊为细菌感染。总体死亡率为35%。第六部分研究发现:大部分Cyberlindnera fabianii感染病例分布于西欧和波斯湾沿岸。新生儿发病占比较高。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前接受过抗生素治疗、新近接受过外科手术、肿瘤患者以及化疗、激素暴露、透析、低白细胞血症、机械通气和营养不良等可能为其患病的危险因素。Cy.fabianii最常被误诊为Candida utilis,其次为Candida pelliculosa,H.anomala,Pichia jadinii和Candida boidinii。抗真菌药敏试验显示对于氟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16.7%,12.5%,8.3%和12.5%,而对于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和氟胞嘧啶,均未见耐药菌株。总体病例死亡率为33.3%(8/24)。本研究进一步研发的多重PCR鉴别诊断体系可以准确鉴别Cy.fabianii及其近缘种,特异性100%,可作为临床API等检测试剂盒的补充。第七部分首次报道了一项称为“YEAST PANEL”新型临床致病酵母诊断策略,该诊断方法通过最多三次共21重PCR,鉴定并准确区分念珠菌属、毛孢子菌属、红酵母属、隐球菌属以及白地霉属在内的95%以上酵母感染。体系的优化和首轮验证使用了400株CBS参考菌株,并证实可以在不提去DNA的前提下以单菌落作为模板扩增。进一步通过2次共计800株临床菌的第二轮盲法试验证实,在上述菌株的鉴定上,该技术同MALDI-TOF MS以及ITS/LSU测序具有较为等同的准确性。第八部分首次实现无需DNA提取的一步法9重PCR,在单管检测并区分C.albicans,C.dubliniensis,C.africana,C.glabrata,C.nivariensis,C.bracarensis,C.parapsilosis,C.orthopsilosis,和C.metapsilosis。且同系统发育学上关系由近及远的酵母菌、曲霉菌以及人类DNA不存在交叉反应。利用临床菌株同MALDI-TOF MS平行比较发现,本PCR准确鉴别了所有的菌株,而MALDI-TOF无法区分C.albicans和C.africana。第九部分建立和验证一种新型多重终点PCR,用于Candida auris,C.haemulonii,C.dubushaemulonii和C.pseudhaemulonii的临床筛查和诊断。使用该检测体系分别在中国和伊朗进行了前瞻性和回顾性临床菌种筛查,研究发现了中国第一株C.pseudhaemulonii临床分离株和伊朗第一株C.haemulonii临床分离株。本研究首次建立了C.auris和C.haemulonii两个菌种的动物模型,以供诊断体系验证。多重PCR对于感染小鼠的血液和组织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28.6%和92.9%。第十部分建立和验证一项溶解曲线法四重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Candida auris,C.haemulonii,C.dubushaemulonii和C.pseudhaemulonii的临床筛查和诊断。使用177株真菌验证该体系,发现其特异性为100%,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R2=0.99%),且检测极限值高达10 CFU/PCR。以来自科威特的106株被MALDI-TOF MS鉴定为耳道念珠菌的临床菌株进行多技术比较性试验。结果发现,我们的检测体系同以往发表的一项单重探针PCR以及D1/D2测序的结果符合率为100%,且其准确性高于MALDI-TOF MS。【结论】一方面本系列研究阐明高发感染隐球菌病不同免疫状态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影响发病和预后的危险因素等,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上述诊疗难点,提出鉴别诊断策略。同时首次描述了新发感染C.fabianii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提出新型鉴别诊断新策略。另一方面本系列研究基于目前致病酵母病原谱的变迁,尤其是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建立了四项廉价、特异、准确的多重早期诊断技术,并完成初步临床验证。上述体系均有望在临床得以推广应用,作为现有诊断工具的补充或替代技术。
李鹏程[10](2018)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延误分析及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诊断模型》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延误及急性期预后因素分析研究背景和目的: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meningitis,CM)是由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尽管近年来对CM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多进展,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还是观察到许多病人的治疗被延误。之前的研究发现治疗延误会导致出现远期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但是据我们所知,造成治疗延误的危险因素还没有被确定,治疗延误是否和急性期病死率有关也不清楚。这部分研究旨在确定导致CM治疗延误的危险因素及探索影响CM急性期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医一院)2011-2017年间175例CM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启动治疗的时间定义为症状出现(病人自述)至开始抗真菌治疗之间的时间,分为早期治疗(≤20天)和延误治疗(>20天)。急性期病死定义为院内发生的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被用来评估治疗延误和急性期病死率的决定因素。结果:所有CM患者启动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0天(IQR,11至30天)。多因素分析发现首次腰穿时间>14 天(OR=12.84;P=0.001;95%CI,5.63 至 31.54)、需要超过 1次的腰穿来获得涂片阳性和培养阳性(OR = 2.67;P=0.001;95%CI,1.51至5.23)以及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OR = 4.38;P=0.050;95%CI,1.06至22.7)是治疗延误的显着性危险因素。18例患者发生了院内死亡。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 = 7.31;P=0.022;95%CI,1.38至46.5)、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15 分(OR = 7.68;P=0.014;95%CI,1.55 至 43.0)、头颅影像学提示脑积水(OR =19.6;P=0.005;95%CI,2.42 至 177.0)和血浆白蛋白<35g/L(OR = 5.2;P=0.035;95%CI,1.16至28.1)是急性期存活的独立预后因素。CM患者发生急性期死亡和治疗延误无显着性关系(P>0.05)。结论:超过一半的CM患者需要超过20天的时间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我们发现首次腰穿被延误、需要多次腰穿来确诊和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会导致CM治疗的延误。住院期间死亡与患者入院时的基础状态密切相关,高龄、存在意识障碍、发生脑积水和血浆白蛋白低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显着增加。第二部分 CM和TBM的鉴别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诊断模型研究背景和目的:涂片和培养阴性时CM很难和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鉴别诊断。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目前被应用于临床医学的不同领域。ANN是强大的建模工具,它被用于发掘和提取变量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部分研究尝试建立一个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Perceptron,MLP)模型来辅助CM和TBM的鉴别诊断。方法:除了第一部分175例CM患者,另外163例TBM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被收集。比较CM患者和TBM患者间的临床特征。在logistc回归模型和前馈的MLP模型用来拟合数据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来确定模型的输入变量。数据集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包含70%的患者数据资料用于训练模型,另一部分包含30%的数据资料用于测试模型。每个模型构建好之后需要重复运行10次来统计模型的性能。两个模型的准确率用正确诊断CM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比较。结果: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的方法确认了 10个因素对诊断CM和TBM具有预测作用:年龄、发热、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氯、脑脊液蛋白水平、入院后的第一次颅内压、血沉、易感因素、T-SPOT阳性和外周结核感染。一个具有1层隐藏层的MLP模型被构建,隐藏层神经元个数为45。MLP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AUC 分别为 82.7±5.2%(95%CI,79.0 至 86.6),80.8±3.3%(95%CI,78.5 至 83.2)和0.89±0.02(95%CI,0.87至0.90)。MLP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分类准确率上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基于我们的数据集构建的MLP模型对CM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应用于C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MLP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之间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分类准确率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MLP模型应用于CM的诊断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尤其是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和外部数据。
二、隐球菌性脑膜炎40例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球菌性脑膜炎40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2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发病情况 |
2.3 临床表现 |
2.4 实验室检查 |
2.5 影像学表现 |
2.6 诊疗情况 |
2.7 转归 |
2.8 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4)6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5)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隐球菌病的诊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隐球菌脑膜炎15例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 |
2方法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 临床特征 |
3 脑脊液检查 |
4 病原菌检测 |
5 治疗 |
6 预后 |
讨论 |
(7)隐球菌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隐球菌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收集 |
1.2 仪器和试剂 |
1.3 方法 |
1.3.1 病理检查 |
1.3.2 微生物培养 |
1.3.3 镜检 |
1.3.4 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胶体金法检测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8)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预后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高发、新发侵袭性酵母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和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我国结核/隐球菌共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SLE伴发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狼疮脑病的鉴别诊断研究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菌株研究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部分 肾病综合征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六部分 新兴酵母Cyberlindnera fabianii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的诊断新策略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七部分 一项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型致病酵母诊断策略:YEAST PANEL二十一重PCR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八部分 一项用于鉴别九个致病念珠菌隐匿种的一步法多重PCR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九部分 一项用于多重耐药耳道念珠菌以及近缘种的低成本鉴定方案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十部分 一种用于鉴别Candida auris, C. haemulonii, C.duobushaemulonii和C. pseudohaemulonii的四重溶解曲线法荧光定量PCR体系 |
一、引言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全文总结 |
一、主要结论 |
二、工作展望 |
附录 |
第一部分 我国结核/隐球菌共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补充数据 |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 补充数据 |
第三部分 狼疮脑病和SLE伴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研究补充数据 |
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菌株研究 补充数据 |
第五部分 肾病综合征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补充数据 |
第六部分 新兴酵母Cyberlindnera fabianii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的诊断新策略 补充数据 |
第七部分 一项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型致病酵母诊断策略:YEAST PANEL多重PCR补充数据 |
第八部分 一项用于鉴别九个致病念珠菌隐匿种的一步法九重PCR补充数据 |
第九部分 一项用于多药耐药耳道念珠菌以及近缘种的低成本鉴定方案 补充数据 |
第十部分 一种用于鉴别Candida auris, C. haemulonii, C.duobushaemulonii和C. pseudohaemulonii的四重溶解曲线法荧光定量PCR体系 补充数据 |
文献综述: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技术 |
一、引言 |
二、传统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
三、血清学检查是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 |
四、分子诊断是真菌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 |
五、未来真菌诊断技术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一、论文情况(仅列举已发表的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 |
二、参编书籍 |
三、知识产权 |
(一)国际专利申请 |
(二)发明专利授权 |
(三)发明专利申请 |
(四)实用新型授权 |
四、主持基金(第一申请人) |
五、学术奖项 |
六、学术任职 |
致谢 |
(10)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延误分析及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诊断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延误及急性期预后因素分析 |
1.1 前言 |
1.2 资料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资料收集 |
1.2.3 Glascow评分 |
1.2.4 统计方法 |
1.3 结果 |
1.3.1 CM患者一般资料 |
1.3.2 CM患者的诊治情况 |
1.3.3 CM患者的临床表现 |
1.3.4 CM患者的影像学检查 |
1.3.5 CM患者的实验室检查 |
1.3.6 合并HIV感染CM患者的临床特征 |
1.3.7 CM患者治疗延误危险因素分析 |
1.3.8 CM患者的院内死亡的风险和预后因素分析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CM和TBM的鉴别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诊断模型 |
2.1 前言 |
2.2 资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TBM诊断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ML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2.4 结果 |
2.4.1 CM和TBM患者一般信息 |
2.4.2 CM和TBM易感因素比较 |
2.4.3 CM和TBM临床表现比较 |
2.4.4 CM和TBM血液检查 |
2.4.5 CM和TBM脑脊液检查 |
2.4.6 CM和TBM影像学检查 |
2.4.7 诊断模型构建 |
2.5 讨论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隐球菌性脑膜炎40例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 吴晋阳,唐建生,吉中海,王振. 中国医师杂志, 2021(04)
- [2]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24例分析[J]. 刘文卉,陈军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01)
- [3]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D]. 庞金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6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D]. 李静乔.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D]. 朱琳. 苏州大学, 2019(06)
- [6]隐球菌脑膜炎15例临床诊治分析[J]. 王云霞,张家堂,邱恩超,刘若卓.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9(01)
- [7]隐球菌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隐球菌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魏丹丹,黄先琪,李小菊,邓琼,曹先伟,刘洋,杜芳玲,万腊根.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09)
- [8]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预后因素研究[D]. 管洁.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9]高发、新发侵袭性酵母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和早期诊断技术研究[D]. 方文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10]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延误分析及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诊断模型[D]. 李鹏程. 浙江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