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大五查力度 确保节日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郝瑞丽[1](2021)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以河南省Y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都发挥重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乡风文明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引导基层党员和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向上、和谐淳朴的文明乡风,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本研究分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阐释:第一部分阐释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进而分析乡风文明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本文首先归纳多视角下“乡风”、“乡风文明”的不同含义,在此基础上笔者以中国共产党引领者为视角对乡风文明建设作出明确的内涵界定,进而总结其特征。其次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内涵及显着特征。最后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和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概括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是从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认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农村党风这三方面来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以坚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来促进文化建设;三是通过提升农民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第三部分从现实层面阐释乡风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不足。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充分了解Y镇乡风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现状,总结目前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短板,并深入剖析其原因。第四部分对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提出思考。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物质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优化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结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弘扬良好社会风尚。
姜峰[2](2020)在《二十二冶路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迅速发展。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2019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48446亿元,同比增长5.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经济形势趋好,但经济增速放缓,建筑行业势必会受一定影响,导致建筑市场竞争剧烈。因此我国建筑企业应主动适应建筑市场的竞争激烈的环境,加强战略管理,制定长远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战略发展研究现状,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运用PEST分析方法、五力模型对二十二冶路桥公司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公司外部存在的机会与威胁;结合企业自身资源与能力,明确其自身优势与劣势;通过SWOT矩阵模型确定最适合二十二冶路桥公司的发展战略,明确公司发展方向,确定公司战略定位、目标及总战略。最后,提出二十二冶路桥公司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保障公司战略顺利实施。通过本文研究,提出二十二冶路桥公司战略发展新思路,为公司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并建立保证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战略保障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任雨馨[3](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提出“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对南五里桥的发展实践进行阐述。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地区,农村地区多,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大理州南五里桥在近几年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高,南五里桥的乡村发展已经颇有成效;南五里桥党支部带领村民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因村制宜,发挥好民族地区的优势,促进了南五里桥的乡村振兴,实现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南五里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发展实践的调查研究,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等学科的多方面知识对其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当地在社会经济等方面中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提出自己的思考,同时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相关思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在在乡村振兴研究对象上有一定创新,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南五里桥,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是村内居民又以回族为主,在此背景下该村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建设发展模式。本文在在研究思路上有一定创新,本文对南五里桥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该村发展路径和路径通过思考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系统性的分析。最后,本文在内容上有一定创新,本文的相关调研材料详实、新颖,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张瑜[4](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认为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蒋典[5](2020)在《治理理论视角下玉林市扶贫领域腐败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侵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精准脱贫的进度和实效。本文结合治理理论,在收集玉林纪检监察网公开通报的扶贫领域典型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广西玉林市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主要类型、特点及产生原因加以研究分析。归纳分析了玉林市扶贫领域腐败主要集中在吃拿卡要、截留挪用、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玩忽职守等方面,呈现类型多样化、主体基层化、目标经济化、受益群体化、手段隐蔽化等特点。分析梳理了玉林市从治理谋划、治理客体、治理手段等方面加强扶贫领域腐败的防治实践,并结合治理理论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包括治理主体上倡导共同参与,强调多元化;治理过程中强调协同合作,突出协作化;治理目标上注重有力有效,追求高效性。
本刊编辑部[6](2020)在《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文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钢铁各企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方面积极驰援武汉,支援疫区抗击疫情,一方面构筑防控疫情"钢铁长城",确保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方面加紧落实责任,组织抓好生产经营工作。以下是本刊撷取各企业防控疫情片段
蒋光贵[7](2017)在《新形势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八大还提出,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
屈海彦[8](2019)在《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对新疆边防部队官兵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超过7.72亿,用户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手机网民占比接近97.5%[1]。可见,移动媒体的广泛发展和应用,成为用户接触互联网的主要工具,方便了用户进行互联网活动,新媒体时代也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近年来,互联网大范围普及,新疆边防部队的广大官兵同其它网络用户一样,通过移动互联网便利地接触着外界信息。但是,边防官兵通过互联网接受外界信息,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互联网传播速度即时性、身份隐匿性、信息海量化产生的巨大效应,也给封闭性军营带来了强烈冲击,尤其是泛滥的负面涉军言论和繁杂难辨的网络涉军舆情,容易使官兵思想陷入误区,言行产生极端,引发事故案件,影响部队正常秩序和发展建设。因此,边防官兵应该认识到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斗争严峻性,要能经受住没有硝烟的战场考验,也必须承担起抵制涉军负面舆情不良影响的责任。本文学习借鉴国内外互联网舆情研究,运用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新闻学等知识,从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入手,剖析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对部队产生的不良影响,针对边防部队特点,提出了防范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的对策。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提出的对策进行定量分析和排序,为提高边防部队官兵防范能力提供对策参考。
姜似海[9](2018)在《资源、机会与能力: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人类学考察 ——元阳县良心寨村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云南省元阳县良心寨村易地扶贫搬迁为切入点,在对搬迁的原因和政策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国家扶贫政策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机会结构和发展能力获得扶贫搬迁指标和国家政策扶持。并在移民社区建设过程中搬迁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彝族移民如何利用自身的社会文化资源实现社会结群,以及作为少数派的哈尼族移民遭遇彝族文化冲击时如何实现适应与调适。同时搬迁后,搬迁人口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机会结构和发展能力与具体的环境相结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形成具有差异性的资源配置格局和发展路径选择。最终,不同的搬迁人口在资源转移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和参与区域开发的机会实现自身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拓展,进而如何利用新旧资源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从而在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即在资源的技术配置和社会配置的相互关系中实现搬迁人口经济收入增加、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秩序重构。从良心寨村易地扶贫搬迁的效果来看,该搬迁项目的安置类型属于行政村内就近安置,就作为避灾和摆脱迁出地居住空间限制而言,已达到其最初目的。并且行政村内就近安置搬迁人口并没有完全脱离原来的社会文化空间和放弃原来的耕地等自然资源,因此无论在社会文化还是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比较容易实现适应与调适。但作为扶贫和拓展搬迁人口发展空间的途径而言,行政村内就近安置并没有因搬迁本身而使得搬迁人口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得到实质性的拓展,其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的进一步获得依然依赖于国家扶贫政策和区域扶贫开发等发展战略的支持。因此易地扶贫搬迁能否实现脱贫与发展的目标,还取决于搬迁人口能否有效利用原来的资源以及充分利用优先获得国家扶贫政策支持和享受扶贫资源分配的权利拓展自身的资源禀赋的同时,通过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和在旅游开发中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本优势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和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从而利用国家产业扶贫的契机调整耕地利用制度和从业结构,并积极参与区域开发实现“外部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和发展空间的拓展,形成新的资源配置格局和经济发展新动能。事实上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具体实践中,不同地区因其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状况的差异,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精准脱贫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也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同时,由于地区文化差异以及潜在搬迁对象之间在资源禀赋、机会结构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因、搬迁对象类型以及搬迁实施过程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就良心寨村易地扶贫搬迁而言,作为国家和政府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政策支撑上,表现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红河州南部山区综合扶贫开发”政策的双重特征。从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因来看,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山体滑坡自然灾害导致部分村民居住安全出现问题,因此需要通过迁移的方式获得新的居住空间,使得生活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资源禀赋、机会结构和发展能力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搬迁户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受灾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随迁户以及危房改造户等;但从国家扶持政策的角度来看,又将搬迁对象划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随迁户(即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同步搬迁户)两种类型;从民族成分来看,良心寨村搬迁户还可以划分为彝族和哈尼族两种类型。从而使得良心寨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上,还存在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因素。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村民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以及多方利益博弈导致搬迁户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情形,并且不同搬迁户类型不仅反映了不同搬迁人口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还导致搬迁户之间对扶贫资源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机会结构和发展能力的利用方式差异,从而形成不同搬迁对象实现脱贫和发展的路径差异。质而言之,是不同搬迁户基于自身条件以及对未来发展空间的期待差异,即基于不同的机会成本考量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实现脱贫、发展途径。在不同搬迁人口选择、支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的机会、能力和方式差异中,以及由这些资源构成的资源利用或资源配置格局中,不同搬迁人口支配的不同资源的资源存量和增量的组合、增长过程不断行塑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即在资源重新配置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并且在资源的技术配置和社会配置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经济资本累积向象征资本累积的资本转化,从而实现“权利的重新配置”或“支配性结构权利”的再分配。积极参与占主导地位的现存社会秩序的建构,成为重塑自身新的社会地位的能动主体。基于此,使得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获得意义。
贺勇[10](2018)在《三台山德昂族乡脱贫攻坚中的博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决策的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并实现最大多数人最根本的利益。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首先触及到的是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问题,由体制机制变革引发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与重构,从而激发社会矛盾冲突,导致社会动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是社会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在利益不断出现分化、多元利益结构的社会背景下,公共决策面临有限理性与公共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整合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控制此消彼涨的零和博弈,寻求实现公共决策价值理性的正和博弈成为公共决策中的突出问题。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探索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机制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协商民主制度,通过有序政治参与的方式;探索科学的资源分配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就成为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党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红利,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1)只有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但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乡是全国德昂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三台山作为“直过民族”地区深得党和政府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其扶贫的力度比其它地区相对更大,投入也更多,三台山乡贫困面貌发生着历史性的改变。但传统扶贫工作存在的没有精准识别到户到人,导致贫困人口底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确,扶贫对象选取不合理,扶贫工作针对性不强,扶贫措施不够有力,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将扶贫工程简单理解为生活救济,使一些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扶持,或者无法满足贫困对象多样化的需要,导致扶贫工作成效不够明显。由于三台山乡德昂族、景颇族等“直过民族”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扶贫开发成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涉及到中央、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企业、群众、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等各个利益群体,如何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价值取向,根据贫困地区发展实际,创新工作方法,落实主体责任;围绕贫困标准的制定、贫困人口的确定与统计,脱贫标准的评定,各个主体的责任及彼此之间工作的协调;以及脱贫工作成效的评定等各个方面,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各个主体之间,扶贫各方面与贫困地区、贫困户贫困人口,在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方法和内容、规则与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和价值追求理解上的冲突,存在事实上的利益博弈。选择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程作为研究案例,认真分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运用博弈理论的基本方法,从信息、策略(行动)、规则、结果等方面,探索研究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权力与义务,目标与方法,行动与成效,从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变化,促进各个主体行动中的功能性变化,尽可能避免纳什均衡,避免彼此之间负和博弈,追求帕累托改善,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价值目标。运用博弈理论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纳什均衡,实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迈入小康的宏伟目标,并以此推动解决我们在制定和实施各项公共政策中应该注意,并应该努力采取科学的方法,实现最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是论文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核心内容。目前,理论界在运用博弈理论对基层协商民主,选择典型调查研究政府公共决策,尤其是涉及边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共决策各个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研究得不够,缺乏对典型个案的深入剖析,特别对协商民主的本质和博弈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到位,尚存较大的研究和拓展空间,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上述领域的研究。通过对田野点三台山德昂族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过程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分析,一是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过程都是不同群体博弈的过程,都会产生利益冲突和博弈,而解决的办法就是承认各种利益群体的真实存在,针对他们的不同利益诉求,在坚持公共决策中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基层协商民主的形式来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推动各项公共政策高效、有序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二是在认真总结分析公共决策中的纳什均衡与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决策是治国理政中一个重大严峻的课题,利益博弈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方法手段,制度性变迁是破解纳什均衡的根本选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变计划体制下资源约束和GDP为唯一政绩标准的激励机制,引入新的约束激励机制,才能避免纳什均衡现象,建构更加有利于充分调动利益博弈参与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体制机制,实现合作共赢,真正体现公共决策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价值目标。三是通过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过程中,如何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统一规划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二、加大五查力度 确保节日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大五查力度 确保节日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以河南省Y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一节 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第三节 乡风文明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乡风文明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 |
第二章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
第一节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认识 |
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
三、端正基层党风建设 |
第二节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
一、坚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
第三节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
一、有助于提高农民政治素质 |
二、有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
三、有益于提高农民心理素质 |
四、有利于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
第三章 Y镇乡风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研 |
第一节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
第二节 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一、党组织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
二、党组织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
第三节 淳朴民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一、民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
二、民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
第四章 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
第一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优化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结构 |
一、加强基层党员队伍教育,提升党员综合素质 |
二、构建社会人才参与机制,壮大乡风文明队伍建设 |
三、强化农民群众主体意识,明确主人翁地位 |
第二节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物质基础 |
一、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促进乡镇产业发展 |
二、培养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劳动技能 |
三、提升贫困群众发展信心,促进精神脱贫 |
第三节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弘扬良好社会风尚 |
一、加强榜样示范教育,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守农村公共文化阵地 |
三、创新大众传播载体,营造良好文明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二十二冶路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战略 |
2.1.2 战略管理 |
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工具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十二冶路桥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同行业竞争者 |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5 替代品的威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十二冶路桥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2 组织架构分析 |
4.3 人力资源分析 |
4.3.1 人员年龄结构 |
4.3.2 人员学历结构 |
4.3.3 各专业人员结构 |
4.3.4 一级建造师持证情况 |
4.4 企业文化分析 |
4.5 财务状况分析 |
4.6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4.6.1 市场营销部构成 |
4.6.2 市场营销资质情况 |
4.6.3 现有市场营销策略 |
4.7 项目管理水平分析 |
4.7.1 项目部组织结构 |
4.7.2 项目管理现状 |
4.8 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二十二冶路桥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5.1 公司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1.5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2 战略定位 |
5.3 战略目标 |
5.3.1 主要经济目标 |
5.3.2 市场营销目标 |
5.3.3 业务结构调整目标 |
5.3.4 人才建设目标 |
5.3.5 项目管理目标 |
5.4 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5.4.1 发展总战略 |
5.4.2 业务战略 |
5.4.3 职能战略 |
5.5 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5.5.1 基础阶段 |
5.5.2 实施阶段 |
5.5.3 调整阶段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二十二冶路桥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结构保障措施 |
6.2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6.2.1 完善薪酬考核机制 |
6.2.2 强化员工培训工作 |
6.2.3 做好减员增效工作 |
6.3 资金及成本管理保障措施 |
6.3.1 强化资金及成本管控 |
6.3.2 加大两金清欠力度 |
6.3.3 加强预算完善采购管理 |
6.4 市场开发保障措施 |
6.4.1 坚持“十二字”方针 |
6.4.2 加强营销团队建设 |
6.4.3 加大资质获取力度 |
6.5 项目管理保障措施 |
6.5.1 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
6.5.2 加强预算采购管理 |
6.5.3 提升管理效率 |
6.6 科技创新保障措施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重点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及南五里桥发展现状 |
一、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及其提出的背景 |
(一)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 |
(二)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
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五里桥村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现状 |
(一)南五里桥历史沿革 |
(二)南五里桥发展现状 |
第二章 “产业兴旺”奠定南五里桥振兴的物质基础 |
一、南五里桥以产业发展为重点 |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三、餐饮住宿业的发展 |
四、创建活动促进产业发展 |
(一)“南五里桥文明集市”活动 |
(二)“食品安全培训”活动 |
(三)“厨师培训”活动 |
第三章 “生态宜居”提升南五里桥的人居环境水平 |
一、南五里桥环保行动的背景 |
二、南五里桥环保行动 |
(一)环保行动的提出及实施效果 |
(二)环保行动的具体措施 |
(三)生态宜居稳步推进 |
第四章 “乡风文明”提升南五里桥的精神风貌 |
一、南五里桥创建全国文明村目标制定 |
二、南五里桥创建全国文明村工作部署 |
三、南五里桥创建成全国文明村 |
(一)“示范户”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
(二)丰富精彩的文化文艺生活 |
第五章 “治理有效”促进南五里桥创建平安村 |
一、村党支部保障“治理有效” |
二、平安村建设主要任务 |
三、平安村建设实施方案及成果 |
第六章 “生活富裕”提升南五里桥村民生活品质 |
一、经济发展实现南五里桥村民生活富裕 |
二、民族团结互助实现脱贫致富 |
三、党员致富带动群众发展 |
第七章 南五里桥乡村振兴发展思考 |
一、对南五里桥产业兴旺的思考 |
二、对南五里桥生态宜居的思考 |
三、对南五里桥乡风文明的思考 |
四、对南五里桥治理有效的思考 |
五、对南五里桥生活富裕的思考 |
六、党支部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
七、继续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
八、继续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
(一)学生时代 |
(二)军旅生涯 |
(三)成为“反革命” |
(四)接受改造 |
(五)成为“群众” |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
(二)改造生活 |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
(一)求学 |
(二)工作 |
(三)管制 |
(四)改造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
(一)大队书记 |
(二)大队长 |
(三)其他干部 |
三.小队干部 |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
(一)党课制度 |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
(三)作风问题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
一.制造模范 |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
二.解读模范 |
(一)模范贴近生活 |
(二)模范无处不在 |
(三)模范的奖励 |
三.典型模范 |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
四.事件中的模范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
(三)效果和经验 |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
(一)新的要求 |
(二)新的举措 |
(三)新的变化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
(一)人数统计 |
(二)组织、干部结构 |
(三)年龄分析 |
(四)基本情况 |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
(一)军事训练制度 |
(二)宣传、学习制度 |
(三)武器管理制度 |
(四)评优制度 |
(五)问题及对策 |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
(一)改造种子山 |
(二)抗旱蓄水 |
(三)抗洪抢险 |
(四)科学种田 |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
五.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治理理论视角下玉林市扶贫领域腐败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综合评述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贫困及扶贫 |
1.4.2 腐败及扶贫领域腐败 |
1.4.3 治理理论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玉林市扶贫领域腐败主要表现形式、特点及原因 |
2.1 扶贫领域腐败主要表现形式 |
2.1.1 吃拿卡要 |
2.1.2 截留挪用 |
2.1.3 虚报冒领 |
2.1.4 优亲厚友 |
2.1.5 玩忽职守 |
2.2 扶贫领域腐败呈现的特点 |
2.2.1 各类型层出不穷——类型多样化 |
2.2.2 蝇贪式腐败突出——主体基层化 |
2.2.3 经济类问题交织——目标经济化 |
2.2.4 窝串案普遍存在——受益群体化 |
2.2.5 微腐败不易察觉——手段隐蔽化 |
2.3 扶贫领域腐败发生的原因 |
2.3.1 经济利益驱使 |
2.3.2 社会环境欠佳 |
2.3.3 制度约束不够 |
2.3.4 个人动机不纯 |
第三章 玉林市扶贫领域腐败治理现状及问题 |
3.1 扶贫领域腐败治理现状 |
3.1.1 治理谋划:强调统筹部署,开展系列专项整治 |
3.1.2 治理客体:突出精准监督,力求全面发现问题 |
3.1.3 治理手段:创新监督方式,不断提高监督质量 |
3.1.4 治理工具:运用好大数据,加大科技反腐力度 |
3.1.5 治理背景:围绕各级检查,抓好反馈意见整改 |
3.2 扶贫领域腐败治理存在的问题 |
3.2.1 专项治理特色不够鲜明 |
3.2.2 合力机制运转不够顺畅 |
3.2.3 监督执纪重点不够突出 |
3.2.4 线索深挖核查不够有力 |
3.2.5 党纪政务问责不够精准 |
第四章 基于治理理论的扶贫领域腐败防治建议 |
4.1 治理主体多元化:共同参与 |
4.1.1 廉政政策制定的多元参与 |
4.1.2 扶贫政策落实的多元监督 |
4.1.3 社会廉政文化的共同培育 |
4.2 治理过程协作化:协同合作 |
4.2.1 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协调配合 |
4.2.2 推动第三部门发挥积极作用 |
4.2.3 确保公民个人平等有序参与 |
4.3 治理目标高效性:有力有效 |
4.3.1 紧盯重点领域 |
4.3.2 强化建章立制 |
4.3.3 探索监督措施 |
4.3.4 加强宣传公开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论文提纲范文)
武钢:用行动书写责任担当 |
保障医疗用电源源不断 |
宁愿高炉少氧,不让病人缺氧 |
“金银潭”工地上的钢铁战士 |
宝武:因地制宜施策 筑牢钢铁防线 |
确保防控措施落地 |
党员先锋队在行动 |
快速响应快速落实 |
鞍钢:奋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
首钢:众志成城共筑牢固防线 |
严防死守加强重点防控全面落实到位 |
全力以赴构筑防控疫情“钢铁长城” |
河钢:“五到位”筑牢疫情防控“钢铁长城” |
筑牢疫情防控“防火墙” |
为企业和城市传递正能量 |
山钢: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
马钢:群策群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
陕钢:群策群力织密疫情联防联控网 |
主动作为,落实责任 |
精准施策,科学防治 |
强化宣传,正确引导 |
安钢:部署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工作 |
南钢:凝心聚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
科学统筹,筑牢防疫“安全网” |
凝聚力量,党旗在防疫斗争一线高高飘扬 |
外防内控,坚决保障生产经营安全有序 |
本钢:上下齐心 防疫情 稳生产 |
包钢:疫情防控,生产经营“两不误” |
(7)新形势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找到符合民族地区各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方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
(一)注意重点推进 |
(二)从实际出发推进产业化 |
(三)政策上解决“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 |
(四)积极加强扶贫开发 |
二、大力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通过制度和工作方法创新保障人民权益的实现 |
(一)深入群众,面对面地开展民主法治宣传 |
(二)创新制度,保障群众的权益 |
(三)创新工作方法,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保障群众的权益 |
三、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
(一)帮助少数民族学习和适用科技种田 |
(二)帮助少数民族由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 |
四、加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努力为群众办实事 |
(一)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
(二)努力为群众办具体的实事 |
五、加强党员、干部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
(8)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对新疆边防部队官兵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新疆边防部队特点和互联网使用现状 |
2.1 新疆边防部队特点 |
2.1.1 新疆边防部队驻地自然环境恶劣,社情复杂 |
2.1.2 新疆边防部队履行任务多元,红色基因厚重 |
2.1.3 新疆边防部队教育管理难度大 |
2.2 新疆边防部队官兵使用互联网活跃度分析 |
2.2.1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与样本结构 |
2.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新疆边防部队信息传播变化特点 |
2.4 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产生的不良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涉军舆情形成和传播构成要素模型及原因分析 |
3.1 互联网涉军舆情形成和传播构成要素和模型 |
3.1.1 互联网涉军舆情形成和传播构成要素 |
3.1.2 互联网涉军舆情形成和传播构成要素模型 |
3.2 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形成和传播的原因分析 |
3.2.1 利益驱使是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产生和传播的源动力 |
3.2.2 矛盾突出是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产生和传播的助燃剂 |
3.2.3 盲从跟风是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产生和传播的催化剂 |
3.2.4 新兴媒体是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产生和传播的倍增器 |
3.2.5 监管不力是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产生和传播的助推器 |
3.3 新疆边防部队形成和传播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的风险分析 |
3.3.1 新疆边防部队官兵在互联网涉军舆情构成要素模型中的角色分析 |
3.3.2 新疆边防部队形成和传播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的风险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边防部队应对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的策略 |
4.1 健全机制提高预知和应对能力 |
4.2 占领网络舆论高地,加强正面舆论影响 |
4.3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提高官兵的思想认识 |
4.4 提高管理能力,防止发生涉军涉网问题 |
4.5 加强风气建设,营造和谐的军营环境 |
4.6 小结 |
第五章 边防部队应对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策略的分析评估 |
5.1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 |
5.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1.2 构造判断矩阵 |
5.2 层次排序计算方法 |
5.2.1 用和积法对判断矩阵A-C进行层次单排序 |
5.2.2 层次总排序 |
5.3 实例分析评估 |
5.4 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资源、机会与能力: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人类学考察 ——元阳县良心寨村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方法 |
(一) 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 |
(二) 比较分析法 |
(三) 文献研究法 |
三、文献综述 |
(一) 有关资源禀赋的研究 |
(二) 有关机会结构的研究 |
(三) 有关人的发展能力的研究 |
(四) 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 |
(五) 有关移民社区重建的研究 |
(六) 有关农村(农业) 资源配置的研究 |
四、中心论点 |
五、田野点概况 |
(一) 牛角寨乡概况 |
(二) 良心寨村概况 |
第一章 良心寨村的易地扶贫搬迁 |
第一节 搬迁的原因 |
一、自然灾害频发 |
二、水资源紧张 |
三、土地、山林资源匮乏 |
四、居住空间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 |
五、文化习俗的影响 |
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足 |
第二节 迁入地概况 |
一、选址原则 |
二、迁入地条件 |
第三节 投资预算、发展规划及预期效益 |
一、投资预算 |
二、发展规划 |
三、预期效益 |
第二章 搬迁对象与分户现象 |
第一节 搬迁对象的识别、规模调整与搬迁户类型 |
一、搬迁对象范围 |
二、贫困户的识别与扶贫资源分配的价值评判 |
三、搬迁对象的识别 |
四、搬迁对象的变化与搬迁规模的调整 |
五、搬迁户类型 |
第二节 搬迁户补助标准差异与政策纠偏 |
一、搬迁户补助政策 |
二、不同搬迁批次的补助标准 |
三、搬迁户人均补助标准差异与政策纠偏 |
第三节 分户现象及意义 |
一、“农转非”与分户类型 |
二、分户的原因 |
三、分户的意义 |
第三章 搬迁项目实施的主体实践与政策纠偏 |
第一节 宅基地分配的主体实践 |
一、宅基地分配原则 |
二、宅基地分配的主体实践 |
第二节 住房建设的主体实践与政策纠偏 |
一、住房建设标准 |
二、住房超标建设与政策纠偏 |
第四章 搬迁人口的社会文化适应与调适 |
第一节 社区组织重建 |
一、庙会组织 |
二、厨房组织 |
三、搬迁精英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
第二节 社会关系重构 |
一、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关系重构 |
二、迁入地村民组重构 |
三、搬迁人口的关系重构 |
第三节 搬迁人口的适应与调适 |
一、“彝族特色村”问题 |
二、搬迁人口的社会文化适应与调适 |
三、搬迁人口生产生活的适应与调适 |
第五章 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户脱贫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搬迁户资源禀赋状况 |
一、搬迁贫困户资源禀赋状况 |
二、随迁户资源禀赋状况 |
第二节 搬迁户机会结构状况 |
一、搬迁贫困户机会结构状况 |
二、随迁户机会结构状况 |
第三节 搬迁户发展能力评估 |
一、搬迁人口年龄结构及分布 |
二、搬迁人口文化水平及技能分布 |
第四节 搬迁户资源配置方式与脱贫发展路径差异 |
一、搬迁户资源配置方式选择 |
二、搬迁户资源配置差异 |
三、搬迁户实现脱贫发展的路径差异 |
第六章 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 |
第一节 易地扶贫搬迁的构成要素 |
一、自然资源权属的转移 |
二、人口的转移 |
三、人力资本的转移 |
四、物质资本的转移 |
五、神圣事物的转移 |
第二节 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户资源拓展 |
一、自然资源的拓展 |
二、社会资源的拓展 |
三、人力资源的拓展 |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 |
一、自然资源重新配置 |
二、人力资源重新配置 |
三、物质资本重新配置 |
第四节 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意义 |
一、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意义 |
二、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社会意义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硕士阶段参与项目和发表论文 |
后记 |
(10)三台山德昂族乡脱贫攻坚中的博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对博弈及博弈论的研究 |
(二)对贫困定义及划分标准的研究 |
(三)对德昂族历史、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的研究 |
(四)对基层协商民主及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利益博弈问题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公共决策中的纳什均衡与制度变迁 |
第一节 利益博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 |
一、公共决策:治国理政中一个重大严峻的课题 |
二、利益博弈:公共政策研究的客观基础 |
三、公共决策中的博弈理论与纳什均衡 |
四、制度体系:公共决策中利益博弈的规则 |
第二节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博弈关系分析 |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关系 |
二、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 |
三、村委会与驻村工作组之间的博弈 |
四、贫困人口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博弈 |
五、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
第三节 制度性变迁:破解纳什均衡的根本选择 |
一、公共政策是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协调、平衡 |
二、约束激励机制的创建是破解纳什均衡的关键 |
三、坚持博弈的动态时空概念,推进演化博弈 |
四、坚持科学系统发展的序贯博弈思路 |
五、加强监管,维护博弈规则 |
第二章 三台山德昂族乡扶贫工作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田野调查点三台山德昂族乡概况 |
一、三台山德昂族乡情概况 |
二、三台山乡的经济发展情况 |
第二节 三台山德昂族乡“直过民族区”的脱贫攻坚 |
一、开发式扶贫带来的发展机遇 |
二、“十二五”以来扶贫政策的叠加期 |
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实施 |
四、开发式扶贫的绩效 |
五、协商民主是脱贫攻坚的政治保障 |
第三节 三台山德昂族乡的跨境婚姻与深度贫困 |
一、三台山德昂族乡跨境婚姻现状及特点 |
二、三台山德昂族乡跨境婚姻的促成因素 |
三、三台山乡跨境婚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 |
第一节 各级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 |
一、中央政府 |
二、地方政府 |
第二节 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基层组织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 |
一、地方政府部门之间 |
二、地方政府与村委会之间 |
三、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之间 |
第三节 政府与贫困人口、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 |
一、政府与贫困人口之间 |
二、政府与企业之间 |
第四节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 |
一、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
二、中国扶贫基金会 |
第四章 精准识别:各级组织之间、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
第一节 扶贫标准的确定 |
一、贫困的概念及内涵 |
二、贫困的类型 |
三、我国的贫困标准 |
第二节 精准识别的方法和程序 |
一、建档立卡阶段 |
二、“回头看”阶段 |
三、动态管理阶段 |
第三节 精准识别的博弈 |
一、各级政府之间的博弈 |
二、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
三、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 |
第五章 权利与责任:各级组织之间的博弈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的博弈 |
一、关于政策方面的博弈 |
二、关于脱贫时间的博弈 |
三、关于统计报表的博弈 |
四、关于产业扶贫方面的博弈 |
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的博弈 |
第二节 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 |
一、参与三台山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织 |
二、各参与市直单位的职责 |
三、各参与市直单位之间的博弈 |
第三节 基层组织之间的博弈 |
一、乡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博弈 |
二、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之间的博弈 |
第四节 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
一、参与企业的责任 |
二、三台山乡企业帮扶工作情况 |
三、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
第六章 权利和义务:贫困户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
第一节 政府与贫困人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
一、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权利和政府的义务 |
二、政府的权利与贫困人口的义务 |
第二节 政府与贫困户之间的博弈 |
一、易地扶贫搬迁方面 |
二、产业发展方面 |
三、成效评估方面 |
第七章 破解纳什均衡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 |
第一节 健全政府决策协商机制确保决策科学合理 |
一、健全决策前的调研、咨询、协商制度 |
二、决策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 |
第二节 完善执行协商制度推进政策高效落实 |
一、执行协商的主体 |
二、执行协商的范围 |
三、执行协商的方式 |
第三节 推进政策评估协商强化结果运用 |
一、公共政策评估与政策评估协商 |
二、政策评估协商的主体、内容及方式 |
三、评估的价值追求是正和博弈,实现帕累托改善的制度规范 |
第四节 健全决策、执行、评估协商的保障机制确保协商目的有效实现 |
一、改善党的基层领导方式 |
二、构建公民协商意见整合机制 |
三、健全群众协商意识培育机制 |
四、加强协商民主文化建设 |
五、积极构建利益捆绑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
第八章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实现 |
第一节 强化对协商民主的监督问责 |
一、加强对协商过程的监督 |
二、加强对协商成果落实情况的监督 |
三、健全责任追究制 |
第二节 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 |
一、突出监督重点 |
二、强化执纪审查 |
三、加大问责力度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加大五查力度 确保节日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以河南省Y镇为例[D]. 郝瑞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二十二冶路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姜峰. 燕山大学, 2020(06)
- [3]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D]. 任雨馨. 大理大学, 2020(05)
- [4]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5]治理理论视角下玉林市扶贫领域腐败防治研究[D]. 蒋典. 广西大学, 2020(07)
- [6]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J]. 本刊编辑部. 冶金企业文化, 2020(01)
- [7]新形势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J]. 蒋光贵. 西南学林, 2017(00)
- [8]互联网涉军负面舆情对新疆边防部队官兵影响及对策研究[D]. 屈海彦.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9]资源、机会与能力: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人类学考察 ——元阳县良心寨村的个案研究[D]. 姜似海. 云南大学, 2018(01)
- [10]三台山德昂族乡脱贫攻坚中的博弈问题研究[D]. 贺勇.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