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斑须蝽在山东发生日益严重(论文文献综述)
萨初如拉[1](2021)在《斑须蝽耐寒性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斑须蝽危害多种苗木和农作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和古北区、新北区、东洋区其它各国,以成虫滞育并越冬,越冬的成虫是第二年主要虫源。因此研究斑须蝽耐寒能力和在低温下的存活能力,对分析其能够在高纬度地区分布的原因和预测种群动态,预报发生量和综合防治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为解析斑须蝽越冬的耐寒性,本文对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过冷却点、低温存活能力以及体内自由水含量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过冷却点采用热电偶方法,测定了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过冷却点(SCP)。滞育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3.07±0.44℃(♀)和-12.86±0.67℃(♂),非滞育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2.19±0.94℃(♀)和-12.32±0.66℃(♂)。滞育成虫的过冷却点低于非滞育成虫,表明成虫滞育后其过冷却点有一定程度的下降(P>0.05)。2.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致死温度测定了滞育和非滞育成虫在-5℃、-10℃、-13℃、-15℃、-18℃等不同低温下处理1h后的死亡率。温度-5℃时,滞育和非滞育成虫都存活,死亡率为0%。温度-10℃时,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8.93±4.49%(♀)和7.20±3.73%(♂),非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16.99±1.66%(♀)和18.28±0.96%(♂)。温度-13℃时,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24.09±2.15%(♀)和25.47±4.03%(♂),非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35.00±2.55%(♀)和38.33±2.89%(♂)。温度-15℃时,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68.26±1.58%(♀)和70.08±5.90%(♂),非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83.42±3.78%(♀)和80.24±3.09%(♂)。温度-18℃时,滞育和非滞育的死亡率均为100%。除-5℃和-18℃处理外,其他低温处理下,滞育成虫的死亡率均显着低于非滞育成虫,可见,滞育后低温存活能力有显着提高。滞育的半致死温度(Ltemp50)分别为-13.44℃(♀)和-13.40℃(♂),非滞育成虫的半致死温度(Ltemp50)为分别为-12.56℃(♀)和-12.53℃(♂),滞育成虫的半致死温度明显低于非滞育成虫,表明滞育后成虫的半致死温度有明显下降。3.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致死时间测定了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在-5℃条件下处理不同时间的死亡率。处理1-4d,滞育和非滞育成虫均存活。处理5d,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15.56±2.94%(♀)和18.59±1.99%(♂),非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26.87±3.85%(♀)和28.87±0.89%(♂)。处理6d,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32.12±2.86%(♀)和35.26±3.29%(♂),非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50.00±2.22%(♀)和53.10±4.22%(♂)。处理7d,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46.67±3.33%(♀)和53.10±4.21%(♂),非滞育的死亡率分别为69.37±1.41%(♀)和69.24±4.67%(♂)。在低温处理的4-7d内,滞育成虫的存活率均显着高于非滞育成虫(P<0.05),表明滞育后低温存活能力有显着提高。处理8d,滞育和非滞育的死亡率均为100%,无存活。滞育成虫的半致死时间(Ltime50)分别为6.41d(♀)和6.19d(♂),非滞育的半致死时间(Ltime50)分别为5.62d(♀)和5.56d(♂),表明滞育后成虫的半致死时间有明显延长。4.斑须蝽滞育与非滞育成虫的前胸背板宽度通过测量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前胸背板宽度(PW),比较了斑须蝽滞育与非滞育成虫的个体大小。滞育成虫前胸背板宽度分别为9.05±0.05mm(♀)和8.21±0.05mm(♂),非滞育成虫前胸背板宽度分别为8.77±0.07mm(♀)和8.02±0.06mm(♂),同性别间,滞育成虫的体型显着大于非滞育成虫(P<0.05)。5.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体内自由水含量利用冷冻干燥的方法测定了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体内自由水含量。滞育成虫的自由水含量分别为53.23±1.51%(♀)和52.50±1.46%(♂),非滞育成虫的自由水含量分别为63.79±0.55%(♀)和61.22±0.99%(♂)。滞育成虫的自由水含量显着低于非滞育成虫(P<0.05)。以上结果表明,斑须蝽滞育成虫的耐寒能力明显强于非滞育成虫。滞育成虫的过冷却点低于非滞育成虫,而且致死温度明显低于非滞育成虫,滞育成虫的致死时间长于非滞育成虫,表明斑须蝽以滞育状态加强了耐低温能力,提高低温存活率。滞育成虫的体型明显大于非滞育成虫,滞育成虫体内自由水含量显着低于非滞育成虫,说明滞育后对水的管理发生改变,增强了抗低温的能力。
高宇,史树森[2](2019)在《大豆“荚而不实”型“症青”与蝽类害虫为害的相关性及防控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大豆症青与蝽类害虫的相关性,解决目前黄淮海流域大豆生产上"荚而不实"型"症青"的问题,归纳总结最新研究进展,对"荚而不实"型"症青"与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等蝽类害虫为害的相关性做了简要剖析,结合大豆蝽类害虫的发生及为害特点,提出了当前大豆"症青"的防控策略。重点针对点蜂缘蝽等蝽类害虫开展统防统治和兼防兼治,控制越冬和早春虫源,抓住花荚期科学防治。以期为开展大豆"症青"发生及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包亚君[3](2018)在《色板诱集法调查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及优势种发生动态》文中提出黄淮海产区是我国花生重要种植区,花生虫害是影响花生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刺吸类害虫为害日益严重,制约着该产区花生产业的发展。为了明确花生田刺吸类害虫优势种,掌握其种群发生动态,有效防治该类害虫,本研究采用色板诱集法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对黄淮海产区4省7个地区花生田昆虫种类进行调查,明确了各地区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与优势害虫种类,掌握了优势种的发生动态,为该产区花生田优势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色板诱集法对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2017年和2018年分别诱集到昆虫106646头和193295头,共鉴定出67科93种,分别隶属于缨翅目、半翅目、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脉翅目6目。缨翅目昆虫在数量上占优势地位,2017年和2018年所占比例分别为58.15%和72.82%;科级阶元分析结果显示蓟马科为该产区花生田优势科昆虫,相对多度为30.77%-87.77%。2.对河北保定、山东烟台、山东潍坊、河南濮阳、河南开封、河南驻马店以及安徽合肥七个黄淮海地区花生田昆虫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七个地区多样性指数在0.68041.5839之间,均匀度指数在0.23570.5181之间,优势集中性指数在0.31320.7400之间,综合两年研究结果表明河北保定花生田昆虫群落多样性较高,群落较稳定;安徽合肥年度间昆虫群落多样性波动较大。3.黄淮海产区7个地区花生田68月昆虫群落多样性时间动态变化有差异,6月和8月昆虫群落多样性均较高。各地区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时间动态趋势一致,优势集中性指数变化趋势则相反。群落相似性系数Cj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河北保定与河南开封、河南驻马店、安徽合肥,山东烟台与河南濮阳、安徽合肥,河南开封与河南驻马店、安徽合肥,河南驻马店与安徽合肥地区昆虫群落间Cj大于0.75,群落极相似;2018年山东烟台和河南开封群落相似性系数Cj为0.80,群落极相似。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年度间组成差异较大。4.利用形态学特征与mtDNA COI条形码技术相结合对花生田蓟马种类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黄淮海产区花生田蓟马优势种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2017年和2018年西花蓟马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21130.5990和0.42330.6528;花蓟马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11420.2016和0.10690.2650,西花蓟马的优势度指数高于花蓟马,是黄淮海产区的蓟马优势种。5.西花蓟马(F.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intonsa)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产区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8月初。河北保定地区西花蓟马与花蓟马高峰期内种群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花蓟马种群数量高于花蓟马,为花蓟马数量的1.804.15倍。
徐晓厚[4](2018)在《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全面掌握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的基本情况和重点病虫害的关键防控技术,推进无公害绿色苹果生产,课题围绕烟台苹果主栽的县市区,通过田间踏查、灯诱、借机调查等方式,标本采集和病虫显微诊断等方法,明确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种类、危害状况及综合防治技术。1、通过三年普查,共采集制作苹果病虫害标本283种,手绘病虫诊断手记4册。查明了烟台地区苹果病害90种,真菌病害43种、细菌病害3种、病毒病害8种、线虫2种、生理性病害33种、综合病害1种;烟台地区苹果害虫285种,蜻蜓目1种、缨翅目4种、膜翅目6种、直翅目12种、同翅目42种、半翅目20种、鞘翅目67种、鳞翅目118种、双翅目1种、蜱螨目9种、其他有害生物5种。2、调查发现,烟台地区主要病害有腐烂病、干腐病、轮纹病、炭疽病、炭疽叶枯病、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疫腐病、斑点落叶病、霉心病、黑点病、红点病、煤污病、花叶病、锈果病、苦痘病、痘斑病、小叶病、果锈病、裂果病、日灼病共22种。主要害虫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金纹细蛾、苹小卷叶蛾、黄斑长翅卷蛾、山楂叶螨、二斑叶螨、苹果全爪螨、康氏粉蚧、绿盲蝽、苹果绵蚜、绣线菊蚜、瘤蚜、棉铃虫、蛴螬、海棠透翅蛾、大青叶蝉、小绿叶蝉、茶翅蝽、梨网蝽、桑天牛、黑蚱蝉共23种。3、发现了烟台地区苹果3种新害虫(螨),六星黑点蠹蛾、八节黄蓟马、乱跗线螨。危害果实害虫(螨)有2种,分别是乱跗线螨、八节黄蓟马;危害枝条1种,六星黑点蠹蛾。4、创新标本采集方法,采集到大量八节黄蓟马标本,为“苹果白斑症”的准确诊断提供了线索和证据,推翻了生理性病害的诊断结果;结合气象分析,高温、干旱是八节黄蓟马大发生必要条件。5、三年的综合防治方案的推广应用,制定烟台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结合气候特点,编制烟台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历。
李嘉欣[5](2018)在《禁限用农药在金银花上残留筛查及限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银花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中药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应用领域广泛,市场需求量大。金银花在种植过程中易染病虫害,化学农药是其防治的最主要手段。由于金银花无农药登记品种,也无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因此农户农药滥用现象严重。在了解农药残留状况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监管与控制,对保障金银花安全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从源头上了解金银花农药污染情况,并对金银花质量进行有效管理,本研究优先对国家重点监控的禁止和限制使用农药进行残留筛查,选取了 61种禁限用农药及其代谢物作为筛查指标,建立了金银花中禁限用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组;对全国金银花种植资源进行调研,收集了代表性金银花产区样品;分析了金银花禁限用农药的残留状况;并对金银花中禁限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建立了金银花中禁限用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组,分别为金银花中18种禁限用有机氯及菊酯类农药GC-ECD分析方法、金银花中23种禁限用有机磷类农药GC-FPD分析方法、金银花中44种禁限用农药GC-MS/SIM分析方法、金银花中44种禁限用农药GC-MS/MS分析方法、金银花中43种禁限用农药及其代谢物LC-MS/MS分析方法。经方法学考察,五个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68.2~117.3%、80.2~99.4%、66.3~106.0%、68.4~117.5%、60.2~102.6%,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0.0%,各方法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各方法之间可以相互作证,确保定性定量的准确性。2.普查了我国金银花的种植情况,依据各产区种植面积及产量信息收集代表性样品64个批次,应用建立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调查了金银花中禁限用农药残留现状。结果显示,共检出15种禁限用农药,以有机磷类农药检出居多,农药检出量大多在0.001~0.5 mg/kg的范围内,检出率以毒死蜱、克百威、氧乐果较高。3.针对金银花膳食摄入,根据国内外药典中方法,计算各禁限用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理论值,基于理论最大残留限量对金银花上检出农药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样品总体安全性一般,26种禁限用农药未检出,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风险,而在检出的15种禁限用农药中,水胺硫磷、硫丹、蝇毒磷、灭多威、涕灭威、特丁硫磷因检出量很低对人体风险不大,甲胺磷、毒死蜱、氰戊菊酯、甲拌磷、甲基异柳磷、三唑磷、克百威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氟虫腈、氧乐果的风险较大,因此在农药残留监管工作中这些农药需被重点关注。4.参考《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定指南》及《中国药典》中有关规定,对金银花上15种检出禁限用农药分别进行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及短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农药长期与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金银花中15种检出禁限用农药的限量值建议,为金银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李少华[6](2018)在《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金银花、木瓜、菊花和丹参作为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研究旨在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并对4个群落进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以明确其时间格局,为进一步制定4种药用植物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以保障金银花、木瓜、菊花和丹参的绿色和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金银花、木瓜、菊花和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进行系统调查,结合种群消长因子,分析其天敌种群与相应的害虫种群之间的相关性。金银花主要害虫有蚜虫类(胡萝卜微管蚜和棉蚜)、金银花尺蠖、金银花叶蜂和害蝽类,其天敌包括瓢虫类、草蛉类和蜘蛛类。木瓜主要害虫有桃蚜、广翅蜡蝉、梨小食心虫和苹掌舟蛾,其天敌包括蜘蛛类、瓢虫类和草蛉类。菊花主要害虫包括蚜虫类(菊小长管蚜和棉蚜)、叶蝉类(小绿叶蝉和大青叶蝉)、菊天牛、菊瘿蚊、短额负蝗和害蝽类,其天敌有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丹参主要害虫包括蚜虫类(棉蚜和黄褐色蚜虫(未知种))、叶蝉类(小绿叶蝉和大青叶蝉)、跳盲蝽、烟粉虱、短额负蝗和鳞翅目害虫(棉铃虫、紫苏野螟和棉大造桥虫),其天敌有瓢虫类、蜘蛛类、草蛉类和寄生蜂类。结果表明,4种药用植物的天敌与主要害虫之间存在时滞效应,表现出一定的追随现象,并且对害虫的发生具有联合控制作用。2.经调查统计,金银花主要害虫及天敌共71种(包括软体动物),隶属于2门、3纲、12目、43科,其中害虫42种,天敌29种。木瓜主要害虫及天敌共51种(包括软体动物),隶属于2门、3纲、11目、34科,其中害虫35种,天敌16种。菊花主要害虫及天敌共70种(包括软体动物),隶属于2门、3纲、12目、44科,其中害虫40种,天敌30种。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共60种,隶属于1门、2纲、10目、35科,其中害虫30种,天敌30种。3.对4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的相对多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害虫主要为鳞翅目类和蚜虫类;天敌主要包括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木瓜害虫主要为蚜虫类和鳞翅目类;天敌主要包括蜘蛛类、瓢虫类和草蛉类。菊花主要害虫为叶蝉类和蚜虫类;天敌主要包括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丹参主要害虫为蚜虫类和害蝽类;天敌主要包括瓢虫类、草蛉类、蜘蛛类和寄生蜂类。4.根据优势度指数分析4种药用植物中害虫及天敌的优势种。金银花害虫优势种有胡萝卜微管蚜和金银花尺蠖;天敌优势种有三突伊氏蛛、跳蛛、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木瓜害虫优势种有桃蚜、梨小食心虫和苹掌舟蛾;天敌优势种有异色瓢虫、中华通草蛉和跳蛛。菊花害虫优势种有棉蚜、小绿叶蝉和大青叶蝉;天敌优势种有三突伊氏蛛和跳蛛等。丹参害虫优势种有棉蚜和黄褐色蚜虫(未知种);天敌优势种有三突伊氏蛛、七星瓢虫、绒茧蜂和蚜茧蜂。5.利用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特征指数对4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木瓜、菊花和丹参的生育期、环境条件以及害虫优势种群是影响群落结构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6.利用最优分割法将金银花、木瓜、菊花和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划分为4个时间段(金银花:4月22日7月1日,7月8日8月26日,9月2日9月22日,9月29日10月28日;木瓜:4月22日5月13日,5月20日,5月27日6月10日,6月17日10月7日;菊花:4月22日5月27日,6月3日,6月10日6月17日,6月24日10月28日;丹参:4月22日7月8日,7月15日8月5日,8月12日9月22日,9月29日10月28日)。结合药用植物生育期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对金银花、木瓜、菊花和丹参的各个时间段内害虫及天敌的发生特点进行了分析。
李京睿[7](2017)在《驻马店地区葡萄病虫害调查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驻马店地区葡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间接为寄生性病虫的发生、繁殖、流行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并随着葡萄栽种年限的延长,病原苗和虫口基数也在逐渐增加,加上苗木的引种、繁育体系和防治过程尚不够规范等人为因素,葡萄病虫害的发生日趋严重,造成产量下降问题突出。本文对驻马店驿城区诸市葡萄生产基地、水屯镇禾绿葡萄园进行了葡萄园病虫害种类和危害情况调查与分析,针对危害较重的葡萄霜霉病和绿盲蝽开展了防治试验,进行了套袋对葡萄果实的保护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驻马店葡萄园主要害虫种类有19种,分属于6目14科,果园发生较多的是绿盲蝽、金龟子、葡萄透翅蛾、斑衣蜡蝉、葡葡萄二星叶蝉,其他种类均零星发生。2.通过3种常用杀虫剂对驻马店地区葡萄园主要虫害—绿盲蝽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第1次药后10d防效为89.15%,第2次药后10d防效为98.04%,防效最佳。其次是2%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第1次药后10d防效为83.80%,第2次药后10d防效为92.77%。200g/L吡虫啉可溶液剂3500倍液、2%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的防效相当,低于2%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但两者差异不显着,第2次药后防效均在85%以上。3.驻马店葡萄园主要病害17种,包括叶部主要病害葡萄霜霉病、葡萄白粉病、葡萄褐斑病;根茎部主要病害葡萄溃荡病;果实主要病害葡萄灰霉病、葡萄黑痘病、葡萄白腐病、葡萄穗轴褐枯病;生理性病害日灼病、葡萄裂果、葡萄水罐子病、葡萄酸腐病、缺钾、缺磷、缺锌、缺镁、缺硼等。其中危害程度较重的是葡萄霜霉病、葡萄黑痘病、灰霉病、白粉病、葡萄裂果病和葡萄酸腐病。4.通过3种常用杀菌剂对驻马店地区葡萄园主要病害—霜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第2次药后7d田间防效为92.9%,3次药后10d防治效果达到94.48%,防效最佳。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相当,且均略低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但差异不显着。其次是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第2次药后7d田间防效为88.91%,3次药后10d防治效果达到91.79%。5.通过3种不同果袋对葡萄果实进行田间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套袋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葡萄果实病害的发生,不同套袋处理之间没有太大差异。未套袋果穗受鸟为害的比例达37.8%,显着高于各套袋处理的果穗;套白色、黄色单层纸袋的果穗受鸟害的比例为7.1%和6.7%,显着高于受鸟害果穗为零的白色单层布质袋。葡萄未套袋果穗受夜蛾为害的比例为11%,显着高于各套袋处理的果穗;套白色、黄色单层纸袋的果穗受夜蛾危害比例为2.4%和2.7%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但显着高于受夜蛾危害果穗为零的白色单层布质袋。
李昊[8](2016)在《许昌市襄城县大田烟草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烟草病虫害不仅仅影响我国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了烟农的经济收入。我国烟草病虫害种类多,抗药性强,每年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加强烟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确保烟叶产量和品质以及烟农收入的重要途径。许昌市襄城县在我省具有较长的植烟历史,最大植烟面积曾经达到20多万亩,也是我省烟草病虫害常年发生较重的地方。为全面掌握该县烟草病虫害发生、为害及防治现状,作者借着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实地调研、发放调查表格、走访烟农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襄城县大田烟草病虫害的发生现状等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调查区域涵盖11个乡镇52个自然村,调查烟农300多户,调查内容包括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种植方式、育苗方式、底肥使用品种及使用量、追肥使用品种及使用量等栽培管理基本情况方面,烟草病虫害发生种类、为害程度、防治用药、绿色防控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等防治基本情况。通过调研,总结了襄城县烟草种植技术特点、烟草不同生育期病虫害发生和为害情况、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分析了襄城县烟草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和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烟草苗期,小地老虎、沟金针虫、蛴螬、蝼蛄危害程度较为严重,根蛆、细胸金针虫、蜗牛危害程度一般,拟地甲危害程度很轻。苗期病害控制较好,烟草炭疽病和立枯病危害指数一般,猝倒病发病率很低。有烟农表示,根据多年烟叶种植经验,烟草苗期病害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个别烟农烟田苗期未出现病害发生,对育苗工场统一育苗供苗非常满意。烟草现蕾及采收期,虫害方面,烟蚜、烟青虫危害程度较为严重,斑须蝽(臭椿)、烟粉虱危害很轻,蝗虫、甘蓝夜蛾危害程度很轻或未见为害,因此该生长期虫害防治重点是烟青虫和烟蚜,切实减少烟青虫和烟蚜的为害程度。病害方面,烟草黑胫病和烟草根黒腐病发病较为严重,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烟草赤星病、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TMV)危害程度一般,烟草野火病与角斑病、烟草蛙眼病、烟草根结线虫病和烟草蚀纹病毒病(TEV)危害程度较轻,60%烟农反映烟草空茎病、烟草青枯病危害程度很轻,许多烟农反映烟田未见烟草空茎病、烟草青枯病为害。关于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蚜茧蜂防治烟蚜这种生物防治方法有56.86%烟农没有听说过,了解该项生物防治技术的烟农中仅有23.48%使用过,防治效果尚可;利用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棉铃虫NPV)防治烟青虫和棉铃虫这种方法有98.4%的烟农未听说过,几乎所有烟农都没有使用过;黄色粘虫板防治蚜虫和烟粉虱技术有65.03%烟农了解,了解该项防治技术的烟农中有47.74%使用过,使用过该项防治技术的烟农中有66.3%烟农反映防治效果一般,75.79%烟农反映使用成本较高;诱虫灯诱杀害虫有21.24%的烟农未听说过,但由于诱虫灯价格较贵,使用成本高,少有烟农选择使用诱虫灯;性诱剂诱杀棉铃虫和烟青虫这种技术有35.62%烟农了解,但只有2.6%烟农使用过。结合2015年襄城县烟草生产,重点示范推广了适合当地生产的绿色防控技术,包括主要鳞翅目害虫的诱杀防治技术、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烟草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和育苗大棚烟雾机消毒技术等。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准确掌握许昌市襄城县烟草大田种植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襄城县烟草大田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杜芹[9](2015)在《河北康保县苜蓿害虫及其天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明确苜蓿害虫的发生危害规律,研发苜蓿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技术、减少苜蓿害虫造成的产量损失,为我国苜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于2013-2014年系统地调查了河北省康保县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害虫与天敌种类,明确了当地苜蓿害虫优势种及天敌的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及苜蓿害虫群落结构特点;初步研究明确北京异盲蝽(Polymerus pekinensis Horváth)的生物学特性,制定了苜蓿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防治指标;研究了瘦怒茧蜂(Orgilus ischnus Marshall)和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 Spinola)生物学特征,评价了这两种寄生蜂对草地螟的控害作用。所得的主要结果为:1.研究确定了康保苜蓿害虫和天敌种类:通过定时与定点调查共收集到紫花苜蓿害虫95种,隶属7个目26科。其中鞘翅目36种、半翅目21种、鳞翅目18种、同翅目13种、缨翅目6种、双翅目1种、直翅目多种。其中未见报道的有43种:同翅目5种,半翅目8种,鞘翅目为26种,缨翅目4种;就个体数量而言,同翅目最多(68.31%),半翅目次之(17.43%),鞘翅目害虫种类最多,但其个体数仅为害虫总量的7.27%。害虫优势种依次为三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小长蝽(Nysius ericae Schilling)和北京异盲蝽,优势度分别为0.5841,0.0822和0.0596;另外,还收集到捕食性天敌22种:瓢虫6种、步甲5种、隐翅虫2种、蝽类4种,草蛉3种、食蚜蝇2种,蚂蚁和蜘蛛等(未鉴定到种)。2.研究明确了主要害虫、天敌的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和害虫群落结构特征:1)研究明确了三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小长蝽、北京异盲蝽、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 L.)、蓬盲蝽(Chlamydatus sp.),跳甲(Longitarsus orientalis Jacoby)和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Goeze)]等主要害虫的种群动态规律。其中三叶草彩斑蚜在7月份种群数量最大,降雨量和湿度大、温度低,发生数量少。小长蝽主要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害,其它时期仅零星出现。北京异盲蝽发生危害盛期为5月下旬和7月下旬,年生约3代,世代重叠明显。条沙叶蝉的主要危害期为8月17日左右,其它时间数量较低。2)研究明确了主要捕食天敌种类(类群)的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小花蝽[Orius minutus(L.)]、黄纹大眼长蝽[Geocoris ater(Fabricius)]和类缘姬蝽(Nabis feroides mimoferu Hsiao)从7月初至9月上旬均有发生,但以8月的种群数量最大。瓢虫盛发期为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两个时期。蚂蚁的数量从5月中旬至9月上旬逐渐上升,最高为9月7日。总体来看,天敌的发生明显地迟于害虫的发生时期。3)应用丰富度(S)、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和Pielou指数(E)对调查数据的分析,阐明了当地苜蓿害虫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危害规律。其中S值在6月22日至7月13日之间最大(33-36),表明6至7月发生害虫种类较多;D值在调查期间变动幅度较大(0.789-5.419),但以6月8日至7月16日的数值较大,同样表明6-7月害虫种类较多;H值6月初最高,之后逐渐下降,9月份最低,表明6到7月初苜蓿害虫种类最为丰富,9月最少;C值9月的最高(>0.800),6月上旬最低(<0.200),表明9月个别物种个体数量较突出,6月种群数量集中性低。E值6月上旬最大,9月最低,说明不同害虫种类间个体数在6月中旬分配较均匀,9月最不均匀。3.研究明确了北京异盲蝽的生物学特性。针对国内外对北京异盲蝽的危害习性及生物学特性均无报道及其对康保苜蓿危害较重的问题,本文在确认了北京异盲蝽的危害特征,探索出了室内饲养技术的同时,对北京异盲蝽的龄期、发育历期、成虫产卵行为特征等进行了研究。所得的主要结果为:若虫共5龄,即蜕皮4次。在23℃条件下,卵历期约15d,若虫期约17d,其中5龄若虫期最长,为4.8d。平均产卵前期为11.4d,产卵历期9d左右。世代历期约43d。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36.1d和36.4d,差异不显着(P=0.94)。4.研究制定了苜蓿草地螟防治指标,为高寒地区苜蓿草地螟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应用人工接虫法确定了苜蓿产量的损失率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加重的同时,建立了草地螟幼虫密度与苜蓿干草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y=2.9954x-2.8166,R2=0.9836,P=1.1817E05),确定了刈割1和2次的苜蓿草地螟防治指标分别是每百枝12、19头;研究确定了单头草地螟幼虫取食量,建立了单头幼虫食量回归方程(y=3.1692x-0.0258),制定了刈割1和2次的理论防治指标是每百枝7、14头。5.研究明确了瘦怒茧蜂和绿眼赛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害作用。瘦怒茧蜂主要寄生1-2龄草地螟幼虫,卵和幼虫期为12.8d,预蛹和蛹期10.5d,世代历期23.2d。平均茧重为4.1mg。平均交配时间为49s。雌蜂平均产卵量为100.5粒。产卵高峰期为交配后前4 d、第8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1和14d;在5-40头/瓶8个密度下,瘦怒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15头/瓶时,寄生率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大寄生量25.1头,最佳寻找密度为9.3头/瓶,功能反应属Holling II和III型;被寄生幼虫一生取食量为106.7mg,仅为正常幼虫的21.3%,寄生幼虫第6和12d的体重、大小均极显着低于正常幼虫。绿眼赛茧蜂可寄生草地螟3-5龄幼虫。卵和幼虫期为14.7d,预蛹和蛹期14.5d,世代历期30.1d。平均茧重为18.01mg。平均交配时间为101s。雌蜂交配一次可以产104粒卵。产卵盛期为交配后第3和第7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5d和19d;在6个密度条件下,绿眼赛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密度≥15头/瓶时,寄生率会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大寄生量为17头,最佳寻找密度7.56头/瓶,功能反应属Holling II和III型。
刘笛[10](2015)在《褐梗天牛半人工饲料、龄期划分及松褐天牛低温解除滞育的研究》文中认为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innaeus)和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Hope)是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其中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主要传播媒介,而褐梗天牛是继松褐天牛后携带拟松材线虫最多的蛀干害虫,是给松林造成严重危害的昆虫。目前关于褐梗天牛半人工饲料以及松褐天牛解除滞育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对褐梗天牛半人工饲料的配方,褐梗天牛幼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低温解除松褐天牛老熟幼虫滞育后的生物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褐梗天牛幼虫半人工饲料的研制室内3种半人工饲料饲养的褐梗天牛蛹重分别为饲料Ⅰ0.3400 g,饲料Ⅱ0.4063 g,饲料Ⅲ0.3827 g,而野外采集的褐梗天牛老熟幼虫发育后的蛹重为0.2593 g,因此,室内配制的3种半人工饲料饲养的幼虫生长发育比自然界生长发育的幼虫状况要好。另外,3种半人工饲料饲养的褐梗天牛幼虫,其幼虫发育总历期分别为213.4 d、184.8 d、197.7d。2.褐梗天牛幼虫龄期划分明确了室内饲养褐梗天牛的幼虫有10个龄期,此项结果填补了该天牛生物学研究的一项空白;确定了褐梗天牛幼虫头壳和前胸背板宽度值的增长几何级数分别为1.32和1.40;可采用头壳宽度作为褐梗天牛幼虫虫龄划分的主要依据,前胸背板宽度及幼虫体长作为辅助指标。3.松褐天牛滞育解除后的生物学特性明确了松褐天牛幼虫低温滞育解除的最佳条件。室内5℃低温处理已滞育的松褐天牛老熟幼虫30 d,其解除滞育效果最好;化蛹率、羽化率能达到86.67%,且成虫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高于5℃低温处理其他时间的效果。室内人工饲养滞育解除的松褐天牛成虫的单雌产卵量约为121粒,幼虫孵化率最高达到92%以上,孵化期均值约5.3 d。同时,低温刺激不会影响成虫的性比及寿命。
二、斑须蝽在山东发生日益严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斑须蝽在山东发生日益严重(论文提纲范文)
(1)斑须蝽耐寒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斑须蝽研究背景 |
1.2 昆虫耐寒性研究背景 |
1.2.1 昆虫耐寒性的定义与策略 |
1.2.2 昆虫耐寒性分类 |
1.2.3 昆虫耐寒性影响因素 |
1.2.4 昆虫耐寒性测定方法 |
1.3 斑须蝽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斑须蝽国外研究进展 |
1.3.2 斑须蝽国内研究进展 |
1.4 昆虫耐寒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昆虫耐寒性国外研究进展 |
1.4.2 昆虫耐寒性国内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昆虫 |
2.2 滞育和非滞育个体的获得与鉴别 |
2.3 实验器材 |
2.4 试验方法 |
2.4.1 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的测定 |
2.4.2 致死温度(Lethal temperature,Ltemp_(50))的测定 |
2.4.3 致死时间(Lethal time,Ltime_(50))的测定 |
2.4.4 前胸背板(Pronotum width,PW)的测量 |
2.4.5 体内自由水含量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过冷却点 |
3.2 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致死温度 |
3.3 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致死时间 |
3.4 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前胸背板宽度 |
3.5 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体内自由水含量 |
第4章 讨论 |
4.1 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过冷却点 |
4.2 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致死温度 |
4.3 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致死时间 |
4.4 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前胸背板宽度 |
4.5 斑须蝽滞育和非滞育成虫的体内自由水含量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大豆“荚而不实”型“症青”与蝽类害虫为害的相关性及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症青”的表现类型 |
2 “荚而不实”型“症青”与蝽类害虫为害的相关性 |
2.1 蝽类害虫与“荚而不实”型“症青”的发生 |
2.2 蝽类害虫对豆荚和籽粒的影响 |
2.3 不同蝽类害虫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3 大豆蝽类害虫发生及为害特点 |
3.1 大豆蝽类害虫种类繁多 |
3.2 大豆蝽类害虫发生特点 |
3.3 大豆蝽类害虫为害特点 |
4 大豆“症青”的防控策略 |
(1) 统防统治和兼防兼治 |
(2) 控制越冬和早春虫源 |
(3) 抓住花荚期科学防治 |
(3)色板诱集法调查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及优势种发生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黄淮海花生产区概况 |
1.2 花生害虫研究进展 |
1.2.1 地下害虫 |
1.2.2 食叶害虫 |
1.2.3 广义的刺吸类害虫 |
1.3 昆虫群落结构研究 |
1.3.1 昆虫群落结构研究意义 |
1.3.2 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
1.4 色板诱集法 |
1.4.1 色板诱集法适用对象研究 |
1.4.2 色板诱集法监测作用研究 |
1.5 mtDNA COI条形码技术 |
1.5.1 DNA条形码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1.5.2 mtDNA COI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主要试验材料及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色板诱集法 |
2.2.2 形态学方法鉴定花生田昆虫种类 |
2.2.3 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分析 |
2.2.4 花生田蓟马优势种鉴定 |
2.2.5 花生田害虫优势种分析 |
2.2.6 花生田害虫优势种发生动态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组成 |
3.1.1 花生田目级阶元昆虫群落组成 |
3.1.2 花生田科级阶元昆虫群落组成 |
3.2 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特征指数 |
3.2.1 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
3.2.2 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特征指数时间动态 |
3.2.3 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
3.2.4 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昆虫群落的聚类分析 |
3.3 黄淮海产区花生田害虫优势种鉴定与分析 |
3.3.1 蓟马优势种鉴定 |
3.3.2 花生田害虫优势种分析 |
3.4 黄淮海产区花生田西花蓟马与花蓟马发生动态分析 |
3.4.1 西花蓟马发生动态 |
3.4.2 花蓟马发生动态 |
3.4.3 河北保定地区西花蓟马与花蓟马发生动态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烟台市自然条件 |
1.1.2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
1.1.3 烟台市苹果主要病虫害及发生危害特点 |
1.1.4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 |
2 烟台市苹果病虫害发生调查 |
2.1 调查方案 |
2.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
2.1.2 调查区域与范围 |
2.1.3 调查方法 |
2.1.4 调查分级标准 |
2.1.5 数据处理方法 |
2.2 病虫标本采集与鉴定 |
2.2.1 标本采集方法 |
2.2.2 病虫标本制作 |
2.2.3 病虫标本鉴定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烟台地区苹果病害种类 |
2.3.2 烟台地区苹果害虫名录 |
2.3.3 烟台地区苹果3种新害虫 |
2.3.4 烟台地区苹果主要病虫害发生统计 |
2.3.5 各县市区主要病虫害发生比较 |
2.3.6 不同苹果品种抗病性 |
3 八节黄蓟马在烟台苹果的危害及防治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采集地点和时间 |
3.1.2 采集及调查方法 |
3.1.3 标木保存与鉴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形态特征 |
3.2.2 危害症状 |
3.2.3 发生规律 |
3.2.4 综合防治 |
4 烟台市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
4.1 综合防治规程制定 |
4.2 综合防治技术 |
4.2.1 农业防治 |
4.2.2 生物防治 |
4.2.3 物理防治 |
4.2.4 化学防治 |
4.3 烟台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历 |
5 讨论 |
5.1 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现状 |
5.1.1 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种类 |
5.1.2 烟台地区苹果主要病害 |
5.1.3 烟台地区苹果主要害虫 |
5.2 八节黄蓟马在烟台苹果的危害及防治 |
5.2.1 八节黄蓟马危害苹果部位 |
5.2.2 八节黄蓟马危害苹果症状 |
5.2.3 八节黄蓟马抗药性问题 |
5.3 烟台地区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的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专业硕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禁限用农药在金银花上残留筛查及限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金银花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
第二节 中药材农药污染途径及残留状况研究进展 |
第三节 中药材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
第四节 中药材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金银花中禁限用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组研究 |
第一节 检测农药品种选择 |
第二节 金银花中18种禁限用有机氯及菊酯类农药GC-ECD分析方法研究 |
第三节 金银花中23种禁限用有机磷类农药GC-FPD分析方法研究 |
第四节 金银花中44种禁限用农药GC-MS/SIM分析方法研究 |
第五节 金银花中44种禁限用农药GC-MS/MS分析方法研究 |
第六节 金银花中43种禁限用农药及其代谢物LC-MS/MS分析方法研究 |
第七节 方法一致性考察 |
第八节 总结 |
第三章 金银花中禁限用农药残留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我国金银花种植状况调研 |
第二节 金银花样品采集方法 |
第三节 金银花样品测定及农药残留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总结 |
第四章 金银花中禁限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理论值计算方法 |
第二节 金银花中禁限用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安全性评估 |
第三节 禁限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总结 |
第五章 课题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
1.1.1 国内外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
1.1.2 我国药用植物存在的问题 |
1.2 金银花、木瓜、菊花和丹参研究现状 |
1.2.1 金银花 |
1.2.2 木瓜 |
1.2.3 菊花 |
1.2.4 丹参 |
1.3 昆虫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研究 |
1.3.1 昆虫种群及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 |
1.3.2 昆虫群落及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1.1 调查地区概况 |
2.1.2 四种药用植物概况 |
2.2 试验器材 |
2.3 调查方法 |
2.4 分类与鉴定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5.1 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与数量统计 |
2.5.2 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
2.5.3 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
2.5.4 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时间格局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
3.1.1 金银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 |
3.1.2 木瓜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 |
3.1.3 菊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 |
3.1.4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 |
3.2 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
3.2.1 金银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
3.2.1.1 金银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
3.2.1.2 金银花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
3.2.2 木瓜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
3.2.2.1 木瓜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
3.2.2.2 木瓜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
3.2.3 菊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
3.2.3.1 菊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
3.2.3.2 菊花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
3.2.4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
3.2.4.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
3.2.4.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
3.3 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3.1 金银花主要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3.2 木瓜主要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3.3 菊花主要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3.4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4 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
3.4.1 金银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 |
3.4.2 木瓜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 |
3.4.3 菊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 |
3.4.4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 |
3.5 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
3.5.1 金银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
3.5.2 木瓜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
3.5.3 菊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
3.5.4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
4 讨论 |
4.1 四种药用植物害虫及天敌的物种组成 |
4.2 四种药用植物害虫及天敌的优势种 |
4.3 影响四种药用植物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
4.4 四种药用植物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与害虫防治 |
4.4.1 金银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与害虫防治 |
4.4.2 木瓜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与害虫防治 |
4.4.3 菊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与害虫防治 |
4.4.4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与害虫防治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待发表论文 |
附录 |
(7)驻马店地区葡萄病虫害调查及主要病虫害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驻马店地区葡萄生产情况 |
1.1.1 气候状况 |
1.1.2 驻马店葡萄生产现状 |
1.2 我国葡萄病虫害危害种类 |
1.2.1 葡萄病害种类 |
1.2.2 葡萄虫害种类 |
1.3 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 |
1.3.1 检疫制度 |
1.3.2 农业防治 |
1.3.3 物理防治 |
1.3.4 生物防治 |
1.3.5 化学防治 |
1.4 本硏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驻马店葡萄园害虫种类调查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葡萄园害虫种类 |
2.2.2 葡萄园害虫优势种群季节变化 |
2.2.3 葡萄园优势种害虫防治关键期 |
2.2.4 葡萄园优势种害虫——绿盲蝽发生为害情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驻马店葡萄园主要虫害——绿盲蝽防治试验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药剂 |
3.1.2 试验地点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驻马店葡萄园病害种类调查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 |
4.1.2 调查时间 |
4.1.3 调查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葡萄真菌性病害种类及危害 |
4.2.2 葡萄生理性病害种类及其危害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葡萄主要真菌性病害发生规律 |
4.3.2 葡萄生理性病害病因 |
第5章 驻马店葡萄园主要病害——霜霉病防治试验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药剂 |
5.1.2 试验地点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套袋对葡萄果实的保护试验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地点 |
6.1.3 试验方法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套不同材质果袋对葡萄果实病害的影响与分析 |
6.2.2 套不同材质果袋对葡萄果实受鸟害的影响 |
6.2.3 套不同材质果袋对葡萄果实受夜蛾为害的影响 |
6.3 小结与讨论 |
6.3.1 套袋对果实病害的影响 |
6.3.2 套袋对果实虫害及鸟害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许昌市襄城县大田烟草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襄城县基本情况 |
1.2 烟草病虫害发生及危害概况 |
1.3 烟草病虫害研究与防治现状 |
1.3.1 国外烟草病虫害研究与防治进展 |
1.3.2 我国烟草病虫害研究与防治进展 |
1.3.3 我国烟草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2 引言 |
3 调查方法 |
3.1 调查时间 |
3.2 调查样点布局 |
3.3 调查方法 |
3.4 调查内容 |
3.4.1 基本信息调查 |
3.4.2 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3.4.3 病虫害防治用药情况调查 |
3.4.4 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 |
3.4.5 现代化烟草技术推广应用 |
3.4.6 其它辅助调查 |
3.5 主要病虫害危害级别划分标准 |
3.5.1 叶斑类病害分级标准 |
3.5.2 以株为单位根茎类病害分级标准 |
3.5.3 虫害分级标准 |
3.5.4 烟草病毒病分级标准 |
3.5.5 烟草黑胫病分级标准 |
3.5.6 烟草赤星病分级标准 |
3.5.7 烟草野火病(角斑病)分级标准 |
3.6 调查结果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襄城县烟草种植技术特点 |
4.1.1 优质抗性品种选择 |
4.1.2 烟草种植模式和种植品种 |
4.1.3 育苗场选择与管理 |
4.1.4 苗期病虫害防治 |
4.1.5 现蕾-成熟期病虫害防治 |
4.1.6 冬春季空闲期病虫害防治 |
4.1.7 设立病虫监测点,测报指导病虫害防治 |
4.1.8 农药物质储备 |
4.2 襄城县烟草病虫害发生现状 |
4.2.1 烟草苗期病虫害发生与危害情况 |
4.2.2 烟草现蕾及采收期病虫害发生与为害情况 |
4.2.3 烟草主要害虫防治农药使用情况 |
4.2.4 烟草主要病害防治农药使用情况 |
4.2.5 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调查 |
4.3 不同栽培管理措施与烟草病虫害发生的关系 |
4.3.1 栽培品种与烟草病虫害发生的关系 |
4.3.2 施肥方式与烟草病虫害发生的关系 |
4.3.3 育苗方式与烟草病虫害发生的关系 |
4.3.4 烟田茬口与烟草病害发生的关系 |
4.3.5 栽培方式与烟草病害发生的关系 |
4.4 2015 年襄城县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
4.4.1 鳞翅目害虫诱杀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 |
4.4.2 烟蚜“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 |
4.4.3 烟草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 |
4.4.4 育苗大棚烟雾机消毒技术应用 |
4.4.5 烟情测控系统的建立 |
5 问题与对策 |
5.1 襄城县烟叶生产中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 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与方法 |
5.2.1 普及推广农药科学使用常识 |
5.2.2 加强田间管理,增加科技支持 |
5.2.3 加强烟田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与应用 |
5.2.4 建立烟草病虫害监测系统 |
5.2.5 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
参考文献 Reference |
附表 |
abstract |
(9)河北康保县苜蓿害虫及其天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立题依据 |
1.1 苜蓿地害虫研究现状 |
1.1.1 苜蓿地害虫调查情况 |
1.1.2 主要害虫危害特点及发生动态 |
1.1.3 苜蓿田昆虫生态学研究 |
1.1.4 防治指标及预测预报 |
1.1.5 苜蓿害虫防治方法 |
1.1.6 害虫-苜蓿互作研究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康保县紫花苜蓿地害虫及天敌调查 |
2.1 调查地概况及试验方法 |
2.1.1 调查地的选择依据 |
2.1.2 调查地概况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紫花苜蓿地害虫及天敌种类 |
2.2.2 苜蓿害虫群落组成 |
2.2.3 苜蓿害虫群落与其天敌群落的消长规律 |
2.2.4 苜蓿害虫及天敌优势种 |
2.3 讨论 |
第三章 害虫与天敌种群动态规律及害虫群落结构特征 |
3.1 试验方法 |
3.1.1 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规律调查 |
3.1.2 害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方法 |
3.1.3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优势害虫发生动态 |
3.2.2 优势天敌发生动态 |
3.2.3 害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
3.3 讨论 |
第三章 北京异盲蝽生物学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北京异盲蝽各龄期若虫发育历期 |
3.3.2 北京异盲蝽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历期和卵期 |
3.4 讨论 |
第四章 苜蓿地草地螟防治指标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人工接虫法草地螟防治指标的制定 |
4.3.2 草地螟取食苜蓿的量及其防治指标制定 |
4.4 讨论 |
第五章 两种寄生蜂的发育生殖及对草地螟的控制作用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5.2.1 供试材料和试验条件 |
5.2.2 寄生蜂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确定 |
5.2.3 寄生蜂对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功能反应 |
5.2.4 瘦怒茧蜂寄主幼虫取食量、体重和大小的确定 |
5.2.5 数据统计分析 |
5.3 结果分析 |
5.3.1 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 |
5.3.2 对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功能反应 |
5.3.3 寄主与正常幼虫在取食量、体重和大小的差异 |
5.4 讨论 |
5.4.1 瘦怒茧蜂 |
5.4.2 绿眼赛茧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褐梗天牛半人工饲料、龄期划分及松褐天牛低温解除滞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褐梗天牛概述 |
1.1.1 形态特征 |
1.1.2 寄主及分布 |
1.1.3 生物学特性 |
1.1.4 主要危害 |
1.1.5 检疫防治措施 |
1.2 松褐天牛概述 |
1.2.1 形态特征 |
1.2.2 寄主及分布 |
1.2.3 生物学特性 |
1.2.4 主要危害 |
1.2.5 预测预报 |
1.2.6 综合防治措施 |
1.2.6.1 植物检疫 |
1.2.6.2 营林措施 |
1.2.6.3 物理防治 |
1.2.6.4 化学防治 |
1.2.6.5 生物防治 |
1.3 天牛的人工饲养方法研究 |
1.3.1 寄主木段饲养法 |
1.3.2 韧皮部饲养法 |
1.3.3 天牛人工饲料 |
1.3.3.1 人工饲料分类 |
1.3.3.2 半人工饲料基本的营养成分 |
1.4 昆虫滞育概述 |
1.4.1 滞育判断 |
1.4.2 滞育解除 |
1.4.3 昆虫滞育后生物学特性 |
1.4.3.1 滞育后性比 |
1.4.3.2 滞育后寿命 |
1.4.3.3 滞育后雌虫的生殖能力 |
1.4.3.4 滞育后雄虫的生殖能力 |
1.4.3.5 重复滞育 |
1.4.3.6 滞育后子代发育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溶液及试剂 |
2.1.2 仪器 |
2.1.3 材料来源 |
2.2 试验方法 |
2.2.1 材料处理 |
2.2.2 褐梗天牛幼虫饲料的研制 |
2.2.3 室内饲养褐梗天牛幼虫龄期划分 |
2.2.4 松褐天牛的滞育解除研究 |
2.2.4.1 老熟幼虫滞育解除所需时间测定 |
2.2.4.2 滞育解除的松褐天牛羽化率测定 |
2.2.4.3 滞育解除的松褐天牛雌成虫繁殖特性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半人工饲料饲养褐梗天牛幼虫生长发育的研究 |
3.1.1 幼虫历期比较 |
3.1.2 幼虫化蛹率比较 |
3.1.3 室内饲养与野外采集幼虫蛹重、蛹期比较 |
3.1.4 成虫羽化率比较 |
3.2 室内饲养的褐梗天牛幼虫龄期划分 |
3.2.1 幼虫头壳宽度的测定 |
3.2.2 幼虫前胸背板宽度的测定 |
3.2.3 幼虫体长的测定 |
3.3 松褐天牛滞育解除研究 |
3.3.1 滞育解除后的松褐天牛化蛹率、蛹期研究 |
3.3.2 滞育解除后松褐天牛羽化率的测定 |
3.3.3 羽化性比 |
3.3.4 雌成虫产卵前期及产卵期研究 |
3.3.5 雌成虫单雌产卵量研究 |
3.3.6 卵期及幼虫孵化率比较 |
3.3.7 成虫寿命比较 |
4 讨论 |
4.1 褐梗天牛半人工饲料的研究 |
4.2 室内饲养褐梗天牛幼虫龄期划分 |
4.3 低温解除松褐天牛老熟幼虫滞育研究 |
5 结论 |
5.1 褐梗天牛幼虫半人工饲料 |
5.2 褐梗天牛幼虫龄期划分 |
5.3 松褐天牛解除滞育的生物学特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斑须蝽在山东发生日益严重(论文参考文献)
- [1]斑须蝽耐寒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 萨初如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大豆“荚而不实”型“症青”与蝽类害虫为害的相关性及防控策略[J]. 高宇,史树森. 大豆科学, 2019(04)
- [3]色板诱集法调查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及优势种发生动态[D]. 包亚君.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5)
- [4]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D]. 徐晓厚.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
- [5]禁限用农药在金银花上残留筛查及限量标准研究[D]. 李嘉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6]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D]. 李少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7]驻马店地区葡萄病虫害调查及主要病虫害防治[D]. 李京睿.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6)
- [8]许昌市襄城县大田烟草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调查[D]. 李昊.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9]河北康保县苜蓿害虫及其天敌的研究[D]. 杜芹.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10]褐梗天牛半人工饲料、龄期划分及松褐天牛低温解除滞育的研究[D]. 刘笛.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