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含量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病毒唑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郄玫莉[1](2019)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利巴韦林的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利巴韦林,一种广谱抗病毒类药物,常用于治疗丙肝、出血热等病毒性疾病,由于监管不严,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中。这类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长期大规模使用本品可导致畜禽中毒、免疫抑制、药物残留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畜禽产品的质量。目前国内外利巴韦林的检测研究较少,现存的方法主要为固相萃取柱净化后使用仪器检测,包括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其他类型的吸附材料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更多新颖的仪器检测方法如压电检测、电化学检测等也未见充足报道,因此,探究利巴韦林的新型检测技术十分有必要。针对色谱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可特异性识别利巴韦林的MSPE-HPLC检测方法。首先,利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一种锆功能化的四氧化三铁吸附材料,此材料可与利巴韦林上的顺式二羟基发生特异性结合。在最优的萃取条件和液相检测条件下,对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评价,发现材料对利巴韦林吸附迅速,可在5 min内达到吸附饱和;进一步利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材料的吸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磁性材料与利巴韦林之间确实存在有力的化学结合作用。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建立的MSPE-HPLC方法对不同浓度的利巴韦林溶液(10-200μg/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检出限为2.68 μg/L(S/N=3)。此外,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精密度及重复性。最后对方法的实际应用性进行评价,经过对三种空白样品(鸡肝、鸡蛋、虾)的加标实验,发现回收率范围为74.13%-92.90%。针对传感器检测技术,制备了一种可特异性识别利巴韦林的抑制性免疫传感器。首先,将对氨基苯甲酸电聚合到金电极表面以获得羧基修饰的金电极,经活化后,羧基修饰的金电极与带有氨基的利巴韦林抗原结合,得到可与利巴韦林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传感器。由于利巴韦林也可与利巴韦林抗体特异性结合,故而利巴韦林与传感器之间会形成竞争关系,当三者共存时,利巴韦林的含量变化会引起与传感器结合的利巴韦林抗体量的变化,从而导致传感器频率发生变化。在最优的羧基修饰条件下,选择合适量的抗原进行连接,对制备的传感器进行了电化学表征,显示传感器已成功制备。在最优量的抗体条件下,利巴韦林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750μg/L,检出限(IC15)为2.64 μg/L,灵敏度(IC50)能够达到31.49 μg/L。将制备的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利巴韦林的检测,回收率范围为88.01%到94.42%。

毛政[2](2014)在《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指出利巴韦林是化学合成的核苷类药物,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对病毒的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有明显抑制作用。作为老牌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在国外的原发厂家为美国ICN Scientists,于1972年在美国首先上市。国内于1973年开始试制,1980年通过鉴定,1981年原料、针剂、滴鼻液等获得生产批文,在国内已使用了三十多年,实践表明,与同类药物相比,利巴韦林具有强效、广谱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强于阿糖腺苷、阿糖胞苷、金刚烷胺、吗啉胍、碘汞等,因此临床适用范围广,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特别对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利巴韦林的制剂种类很多,但口服制剂存在药物起效时间慢,吞咽困难患者不适用等缺点;外用剂型不可能取得全身效应,更不能用于急性病毒性感染的全身治疗;注射剂作为临床常用剂型,具有药效迅速、胃肠道粘膜刺激性小,并可避免口服剂型的首过效应等特点。实际应用中,将利巴韦林制成葡萄糖注射液后,可以避免临时将一些小针剂加到输液中使用带来的如热原、微粒、pH变化等诸多医疗隐患,同时也使护士操作更轻松、更安全,并可有效地避免交叉污染,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且在显效时间上优于小针剂。本研究以相关国家标准为依据,通过处方筛选试验确定了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的完整处方;通过灭菌工艺选择和验证研究,将灭菌参数提高到“121℃保温8分钟”,使本制剂的生产工艺符合国家化学药品注射剂的技术要求;并且,针对在试验中发现的活性炭对利巴韦林吸附较大的问题,在查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了改进完善,确定了主药后加的工艺流程。经过小试样品的影响因素试验验证,最终确定了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本研究通过对自制的利巴韦林葡萄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开展系统的研究和方法学验证,建立了本品科学完整的质量检验方法。对本品三种规格各三批样品的质量检查的结果均合格,表明采用本研究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生产的注射液质量符合国家药典标准。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确定了本品的贮藏条件和有效期,要求本品应当在遮光的阴凉处密闭保存。同时也证明了本品在合理储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各项质量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研究认为,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的工艺路线较短、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污染较小,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可操作性强,可实现产业化大生产。摸索出的质量控制标准可行,为今后的产业化大生产提供了质量控制的参考依据,也为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更安全有效地治疗病毒性疾病提供质量保证。

邱霞琳[3](2013)在《Fe3+-H2O2-钙黄绿素弱化学发光体系在药物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和容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已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生物、农业的分析检测。本论文包括绪论和研究报告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简单阐述了化学发光的历史、基本原理、主要化学发光体系,包括Fenton和类Fenton反应体系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研究报告,围绕Fe3+-H2O2-钙黄绿素弱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条件和反应机理,以及应用于药物测定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Fe3+-H2O2-钙黄绿素化学发光新体系,探索了该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机理并用于肌苷的测定。实验发现,在酸性介质中,肌苷溶液对Fe3+-H2O2-钙黄绿素化学发光体系有增敏作用,据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测定肌苷含量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线性范围为8.0×10-7~2.0×10-5mol·L-1,检出限为2.4×10-7mol·L-1。对浓度为2.0×l0-6mol·L-1的肌苷溶液平行测定11次,标准偏差为2.9%。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测定片剂和注射液中肌苷的含量,实验结果与药典方法结果无显着差异。(2)在酸性条件下,硫酸庆大霉素溶液加入Fe3+-H2O2-钙黄绿素化学发光体系后,化学发光强度明显增强。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硫酸庆大霉素的方法。相对化学发光强度与硫酸庆大霉素浓度在4.6×10-8~4.6×10-6mol·L-1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2.3×10-8mol-L-1。对浓度为3.6×10-7mol·L-1的硫酸庆大霉素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7%,将该方法用于注射液中硫酸庆大霉素含量的测定,所得结果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研究还探索了硫酸庆大霉素对Fe3+-H2O2-钙黄绿素体系的增敏机理。(3)在酸性条件下,利巴韦林对Fe3+-H2O2-钙黄绿素化学发光体系有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化学发光测定利巴韦林含量的新方法,探讨了化学发光反应的增敏机理。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1×10-7~2.0×10-5mol·L-1、检出限为3.1×10-7mol·L-1。对浓度为1.0×10-6mol·L-1的利巴韦林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4%。此方法用于片剂和注射液中利巴韦林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4)在酸性介质中Fe3+-H2O2-钙黄绿素体系能产生弱化学发光,邻菲啰啉可明显增强该化学发光的强度,左旋多巴对这一现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据此,建立了一种化学发光测定左旋多巴含量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10-8~2.0×10-6mol·L-1检出限为1.2×10-gmol·L-1。对浓度为2.0×10-7mol·L-1的左旋多巴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1%。该方法用于注射液和片剂中左旋多巴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刘建云[4](2012)在《头孢哌酮钠在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及配伍综述》文中认为对近年来国内期刊有关文献检索,归纳了临床上头孢哌酮钠在几种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其中以在木糖醇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最好;以及其与几种常用药物在临床上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使用头孢哌酮钠提供用药依据。

陈绍堂,方玮[5](2012)在《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配伍稳定性》文中指出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抗菌药物及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抗感染治疗的首先药物。在临床抗感染治疗工作中,特别是细菌病毒共同引起的混合性感染,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配伍使用的情况较为常见。而药物配伍后的理化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药物疗效的发挥,甚至是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本文综述2005年以来

姜芳宁,任洁[6](2009)在《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文中指出目的考察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5%葡萄糖中配伍后,在室温(22℃)下6 h内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含量变化,观察外观并测定pH值。结果两种药物配伍后,6 h内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6 h内可以使用。

李全斌,乔明艳,钱宏波[7](2007)在《利巴韦林及其制剂定量分析方法概述》文中研究说明

陈鸣,刘永强,吕建海[8](2001)在《紫外光谱法测定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含量》文中提出目的 :建立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快速测定方法。 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含量。 结果 :在 2 0 7nm处 ,以水为溶媒 ,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浓度在 3~ 15μg/ m l,与其相应的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n =5 ;r =0 .9999) ,样品平均回收率为 10 1.4%±0 .5 3%。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 ,适合药房快速分析。

许恒忠,高培平,胡延水,苏华[9](2001)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病毒唑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含量》文中提出

刘亚军,谢燕萍[10](2000)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含量》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含量 ,以 2 0 6 .8nm为测定波长。平均回收率为10 0 .0 6 % ,RSD为 1.0 4%。本法简便 ,结果满意 ,适用于医院制剂分析。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病毒唑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病毒唑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源性食品中利巴韦林的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抗病毒类药物简介
    1.2 利巴韦林简介
        1.2.1 利巴韦林的结构
        1.2.2 利巴韦林的危害
        1.2.3 利巴韦林的检测方法
    1.3 磁性固相萃取
        1.3.1 与固相萃取的区别
        1.3.2 磁性材料的种类
    1.4 免疫传感器简介
        1.4.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4.2 光学免疫传感器
        1.4.3 压电免疫传感器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工作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工作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MSPE-HPLC实验方法的建立
        2.2.1 Zr-Fe_3O_4的合成及表征
        2.2.2 HPLC检测条件的确定
        2.2.3 MSPE的操作步骤
        2.2.4 Zr-Fe_3O_4的吸附行为评价
        2.2.5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2.3 QCM检测方法的建立
        2.3.1 传感器的制备
        2.3.2 传感器的检测过程
        2.3.3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MSPE-HPLC对利巴韦林的检测分析
        3.1.1 Zr-Fe_3O_4材料的表征
        3.1.2 HPLC检测条件的优化
        3.1.3 MSPE萃取条件的优化
        3.1.4 吸附动力学实验
        3.1.5 吸附平衡实验
        3.1.6 吸附选择性分析
        3.1.7 方法特征量分析
        3.1.8 方法的实际应用性
        3.1.9 方法的优势
    3.2 QCM免疫传感器对利巴韦林的检测分析
        3.2.1 传感器的表征
        3.2.2 传感器制备条件的优化
        3.2.3 传感器的再生性
        3.2.4 传感器的检测过程
        3.2.5 传感器的性能评价
        3.2.6 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性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创新之处
    4.3 论文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2)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ATALOGUE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病毒概述
    1.2 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1.3 病毒感染治疗及抗病毒药物
        1.3.1 病毒感染治疗
        1.3.2 抗病毒药物
    1.4 利巴韦林及其临床应用概况
        1.4.1 强效、广谱抗病毒作用
        1.4.2 临床适用范围广
        1.4.3 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小
        1.4.4 安全性
    1.5 利巴韦林相关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1.5.1 口服制剂
        1.5.2 外用制剂
        1.5.3 注射剂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7 本课题创新点
第2章 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制剂工艺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2 处方与依据
    2.3 处方筛选
        2.3.1 处方1
        2.3.2 处方2
        2.3.3 处方3、4、5
        2.3.4 Fo值
        2.3.5 活性炭吸附试验
        2.3.6 处方6
    2.4 完整处方及制备工艺
        2.4.1 完整处方
        2.4.2 制备工艺
    2.5 工艺流程
    2.6 辅料在处方中的作用
    2.7 小结
第3章 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2 质量研究试验方法和结果
        3.2.1 外观性状
        3.2.2 鉴别
        3.2.3 检查
        3.2.4 含量测定
    3.3 药物稳定性研究试验
        3.3.1 影响因素试验
        3.3.2 加速试验
        3.3.3 长期试验
        3.3.4 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1.1 生产工艺流程合理
        4.1.2 质量控制标准可行
        4.1.3 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质量标准草案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Fe3+-H2O2-钙黄绿素弱化学发光体系在药物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学发光分析法
        1.1.1 简要发展历程
        1.1.2 化学发光原理
        1.1.3 常见化学发光体系
    1.2 流动注射技术和化学发光分析法联用
    1.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
        1.3.1 抗生素的分析
        1.3.2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分析
        1.3.3 循环系统药物的分析
        1.3.4 维生素的分析
    1.4 化学发光机理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增敏法测定肌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2.3.2 实验仪器参数的设置
        2.3.3 Fe~(3+)浓度的选择
        2.3.4 H_2O_2浓度的选择
        2.3.5 钙黄绿素浓度的选择
        2.3.6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影响
        2.3.7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2.3.8 干扰实验
        2.3.9 样品分析
    2.4 机理探讨
    2.5 结论
第三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测定硫酸庆大霉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3.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3 Fe~(3+)浓度的选择
        3.3.4 H_2O_2浓度的选择
        3.3.5 钙黄绿素浓度的选择
        3.3.6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影响
        3.3.7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3.3.8 干扰实验
        3.3.9 样品分析
    3.4 机理探讨
    3.5 小结
第四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增敏法对利巴韦林含量的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
        4.3.2 实验仪器参数的设置
        4.3.3 Fe~(3+)浓度的选择
        4.3.4 H_2O_2浓度的选择
        4.3.5 钙黄绿素浓度的选择
        4.3.6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影响
        4.3.7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4.3.8 干扰实验
        4.3.9 样品分析
    4.4 机理探讨
    4.5 小结
第五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测定左旋多巴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化学发光动力曲线
        5.3.2 实验参数的设置
        5.3.3 H_2O_2浓度的影响
        5.3.4 钙黄绿素浓度的影响
        5.3.5 Fe~(3+)浓度的影响
        5.3.6 邻菲啰啉的影响
        5.3.7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影响
        5.3.8 工作曲线、精密度、检出限
        5.3.9 干扰实验
        5.3.10 样品分析
    5.4 机理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头孢哌酮钠在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及配伍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头孢哌酮钠在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
    1.1 5%葡萄糖注射液
    1.2 10%葡萄糖注射液
    1.3 0.9%氯化钠注射液
    1.4 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
    1.5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1.6 木糖醇注射液[6]
2 头孢哌酮钠与其他药物配伍的稳定性
    2.1 甲硝唑注射液
    2.2 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2.3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2.4 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
    2.5 利巴韦林注射液
    2.6 维生素C
    2.7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2.8 盐酸氨溴索
    2.9 氨茶碱
    2.10 穿琥宁注射液
    2.11 双黄连注射液
    2.12 莪术油注射液
3 结 语

(5)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配伍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与利巴韦林注射液配伍
    1.1 氟罗沙星注射液[1]
    1.2 注射用加替沙星[2]
    1.3 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3]
    1.4 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4]
    1.5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5]
    1.6 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注射液[6]
    1.7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7]
    1.8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8]
    1.9 注射用头孢他啶[9]
    1.1 0 注射用头孢地嗪钠[10]
    1.1 1 注射用氯唑西林钠[11]
    1.1 2 克林霉素磷酸酯氯化钠注射液[12]
2 与注射用阿昔洛韦配伍
    2.1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3]
    2.2 注射用加替沙星[14]
    2.3 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注射液[15]
    2.4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16]
3 与更昔洛韦配伍
    3.1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7]
    3.2 注射用加替沙星[18]
    3.3 注射用头孢尼西钠[19]
    3.4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20]
    3.5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21]
    3.6 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拉定、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替硝唑注射液、西米替丁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22]

(7)利巴韦林及其制剂定量分析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光光度法
    1.1 比色法
    1.2 单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
    1.3 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
    1.4 一阶导数分光光率法
    1.5 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
    1.6 P-矩阵紫外分光光度法
2 色谱法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2.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RP-HPLC)
3 旋光法
4 电泳法
5 流动注射发光法

(8)紫外光谱法测定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紫外光谱图的绘制
    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3 回收率试验
    2.4 精密度试验
    2.5 样品测定
3 讨论

(10)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紫外吸收光谱
    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3 回收率试验
    2.4 稳定性试验
    2.5 干扰试验
    2.6 样品测定
3 讨论

四、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病毒唑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源性食品中利巴韦林的检测方法研究[D]. 郄玫莉.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2]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毛政. 山东大学, 2014(04)
  • [3]Fe3+-H2O2-钙黄绿素弱化学发光体系在药物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D]. 邱霞琳. 广西大学, 2013(03)
  • [4]头孢哌酮钠在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及配伍综述[J]. 刘建云. 广州化工, 2012(12)
  • [5]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配伍稳定性[J]. 陈绍堂,方玮. 中国医药指南, 2012(08)
  • [6]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J]. 姜芳宁,任洁. 中国实用医药, 2009(17)
  • [7]利巴韦林及其制剂定量分析方法概述[J]. 李全斌,乔明艳,钱宏波. 东南国防医药, 2007(03)
  • [8]紫外光谱法测定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含量[J]. 陈鸣,刘永强,吕建海.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1(02)
  • [9]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病毒唑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含量[J]. 许恒忠,高培平,胡延水,苏华. 中国药学杂志, 2001(01)
  • [10]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含量[J]. 刘亚军,谢燕萍. 海峡药学, 2000(02)

标签:;  ;  ;  ;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中利巴韦林的含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