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技术在军队建设与作战中的应用

仿真技术在军队建设与作战中的应用

一、仿真技术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玲[1](2019)在《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武器装备体系评估是武器装备论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而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已然成为武器装备体系评估的重要方面,其评估结果可以为后续武器装备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等工作提供定量化依据。目前,由于武器装备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人员较难建立准确、通用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模型,评估结果也较难得到解释和验证。随着网络科学的发展,基于异质网络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将武器装备体系进行形式化描述,也可以借助异质网络的一些评价指标衡量不同装备相互作用产生的涌现效果。本文以武器装备体系异质网络模型为基础,提出了面向作战任务的基于作战环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方法和面向作战过程的基于体系仿真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评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通用的评估方法,异质网络是一种能够有效考虑武器装备体系包含不同功能的装备以及装备之间存在不同的交互关系的半结构化描述方法,基于异质网络模型对体系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具有语义信息。本文在分析武器装备体系及贡献率评估特点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先是将武器装备体系抽象成异质网络模型,再分别从作战能力和作战效能两个视角评估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利用评估结果反馈调整评估模型。本文剖析了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对贡献率的度量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2)提出了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建模方法武器装备体系建模是通过合理的抽象,将体系中的组成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形式化地表示出来,传统的武器装备体系网络化建模方法大多基于同质网络模型,认为装备体系中的节点和边是无差别的,并通过同质网络的一些指标对武器装备体系进行评估。显然,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装备在作战中发挥的不同功能以及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复杂联系。本文首先引入异质网络模型,将武器装备体系抽象为异质网络中的要素,并应用网络属性和概念描述武器装备体系的特征。其次,根据武器装备在作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分别构建侦察类、决策类、打击类装备的节点模型,分析各类装备的指标。然后,将装备之间不同的关联关系进行抽象,构建了目标侦察、信息传输、命令下达、目标打击等交互关系模型。最后,考虑时间因素,构建武器装备体系的动态模型,为装备体系的网络化仿真提供基础。(3)提出了面向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方法在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评估中,目前大多采用的方法是先构建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再选取合适的评估方法进行指标聚合,得到体系能力评估的综合值。现有的评估方法没能将装备指标和体系作战能力进行很好地映射,评估结果的解释性和可追溯性不强。为此,本文提出了面向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方法。首先,将作战任务分解成由相应的子体系支撑完成的不同阶段的子任务,分析子任务之间的约束关系得到任务约束网络,用领域映射矩阵DMM模型表示任务与能力以及能力与装备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基于武器装备体系异质网络模型,利用作战环的方法将不同功能装备节点的能力进行聚合,结合装备面向不同元任务时的作战能力以及任务约束网络,综合计算装备面向整个作战任务时的作战能力贡献率。最后,针对评估模型计算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几种算法用于求解装备体系的作战能力和装备对体系的能力贡献率。(4)提出了面向作战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方法在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中,传统的方法是利用解析方程求解双方兵力情况或利用系统动力学等体系方法分析体系中不同指标的影响关系,评估过程较为简化,没有和实际的作战过程相结合。本文基于异质网络模型,提出武器装备体系网络仿真方法,根据仿真实验得到效能指标,后基于云模型对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进行评估。首先,分析异质网络建模与基于Agent仿真建模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武器装备实体的能力模型和行为模型,作为体系对抗仿真实验的基础。其次,面向作战过程,筹划作战活动方案并分析装备参与作战的流程,明确各装备在不同作战活动下的行为表现,提出基于OODA循环理论的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实现方法和步骤。然后,根据仿真实验得到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的指标,以作战时间、装备战损比、弹药消耗比和胜负结果作为评估指标,利用云模型方法对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进行评估,最终发现以装备战损比和作战胜负结果作为标准评估效能贡献率得到的结果与能力贡献率评估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闫杰,符文星,张凯,陈康,常晓飞,张通,付斌,吴思捷[2](2019)在《武器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器系统仿真技术在武器装备研制与武器装备训练使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近年来武器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简要的介绍与总结,针对我军未来面临的几种新型作战使用场景,包括:复杂环境作战、人机协同作战、信息空间作战、智能系统作战以及作战训练背景下,武器仿真系统技术面临的新需求、发展的新内涵以及存在的新问题,并指出了部分关键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和发展方向。

潘书阳[3](2019)在《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美国人工智能的军事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国强,杨建兵,何天鹏,高清伦[4](2019)在《军事仿真技术的价值分析及发展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仿真技术有着完整的专业技术体系,并迅速地发展为一项通用性、战略性技术。军事领域内的仿真技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军事仿真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对军事仿真技术的军事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军事仿真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

纪梦琪[5](2018)在《面向作战能力需求分析的作战概念建模推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战争复杂性剧增,作战问题已经不能再通过线性、确定性条件求解解决,作战概念从建模再到推演分析的一体化方法框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加强顶层概念设计、多角度模型分析和仿真推演方法的探索性建设,才能满足未来多样化作战使命任务和不断演化的作战能力需求。探索作战能力需求目的是为完成使命任务,达成军事目的,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在战略规划、作战筹划以及武器装备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方面都离不开作战能力需求分析作为前提。本文面向作战能力需求分析这一应用领域,提出以作战概念建模推演为分析手段,通过作战概念建模评估到推演验证修正,实现作战概念的形式化可设计,标准化可分析,过程化可推演,以此作为牵引探索作战能力需求分析的有效途径。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了作战概念建模推演方法框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作战概念的建模和推演。在对作战概念问题总结界定的基础上,构建基于OPM的作战概念元模型,及在此基础上构建作战行动方案模型形式化描述作战问题,并进行模型表达能力的评估和仿真校验,同时通过仿真推演实验进行作战行动方案模型验证和反馈修正。其中作战概念的建模过程保证了对作战问题的分析设计前提和描述表达目的,作战概念推演实验为作战问题的解方案验证与探索提供有效途径。(2)基于OPM构建作战概念元模型和作战行动方案模型对作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总结分类和界定,提炼描述作战概念的核心要素和关联约束,在对象过程方法论的框架下以任务、约束和目标三个主要要素为核心构建作战概念元模型;构建基于对象过程方法论的作战行动方案模型,作为在作战概念框架下可执行,可推演,可反馈建模优化的枢纽。(3)模型的信息性价值分析方法提出从信息性角度评估模型价值的一种模型分析新角度,在以对象过程方法论为框架的统一基础上提出模型信息性分析法MIA(Model Informativity Analysis),衡量和分析形式化概念模型的信息性价值和基于信息的效用,旨在根据各种信息增强因子(IEF)生成具有代表性的综合信息指数I。(4)实现作战概念牵引下的仿真推演采用“人在环”推演模式在模拟战场环境中验证通过实施此方案能否达成预期目标,或方案设想的作战任务规划是否与实际战场情况相符,以对抗模拟的视角辅助解决体系对抗中利用数学建模和理论分析等方法难以有效实现作战整体过程展现和分析的问题,具有较高的现实应用价值。

王鹏[6](2018)在《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若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武器装备及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武器装备的作战样式,使其逐渐体现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对抗和复杂电磁环境等新特点。武器装备试验必须适应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及其作战样式的转变,必须由注重单项性能指标评估向注重作战效能和作战适用性评估转变,必须由简单试验环境向复杂作战环境转变。因此,开展在近似实战环境下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目前,LVC一体化联合仿真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极大进展,被广泛应用于构建贴近实战的武器装备试验环境。但是如何以LVC一体化联合仿真的实现为基础,实现虚拟仿真试验资源和真实物理试验资源之间互利共生和深度融合,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在武器装备试验中充分发挥虚拟仿真试验方法的技术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物理试验中的数据优势,也是当前武器装备试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以LVC各类试验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为基础,以实现虚拟仿真试验资源和真实物理试验资源的互利共生和深度融合为主要研究目的,围绕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基本内涵、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描述与分类、数据同化及其应用技术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同时本文通过大量的武器装备试验应用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技术和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给出了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方法。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已有装备试验和装备作战试验理论的基础之上,全面阐述了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原则和优势。同时,结合虚拟仿真试验与真实物理试验之间的交互特点,给出了开环形式的虚实结合和闭环形式的虚实结合两种分类方法。此外,我们也阐述了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与平行系统技术、动态数据驱动应用系统技术的区别与联系。(2)研究了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分类方法,并提出了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的抽象化描述方法。为了支持与真实物理试验资源的结合,本文以虚实结合为出发点,面向数据同化的技术需求,对仿真系统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和规范化描述。本文以仿真模型、测量模型、测量数据、仿真状态、状态转移概率密度函数和相似性概率密度函数为仿真系统的基本要素,给出了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的抽象化、规范化描述方法。同时,针对仿真系统的应用需求,给出了基于应用需求的仿真系统的分类方法,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仿真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3)提出了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数据同化技术是仿真系统有效利用真实物理试验数据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关键技术。现有数据同化算法不能适应武器装备试验过程中的动态性和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基于随机有限集理论来建立仿真模型和测量模型,由此形成了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支持在武器装备试验中的数据同化,在其他应用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本文针对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在数值计算方面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基于序贯蒙特卡洛的数值计算方法。(4)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仿真模型校正算法。面向模型校正的仿真系统是开环形式的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仿真模型校正算法是其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本文以已经提出的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为基础,研究如何解决武器装备试验中的仿真模型校正问题,并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仿真模型校正算法。该算法能够很好地适应武器装备试验过程中的动态性和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效支撑了面向仿真模型校正的仿真系统的实现。(5)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技术。传感器在线控制是面向决策支持的仿真系统的典型应用,也是闭环形式的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重要方面,本文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控制框架和核心算法。本文以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为基础,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技术,同时也给出了基于动态数据驱动技术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框架。该控制框架和算法为面向决策支持的仿真系统解决传感器在线控制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

杨亮,张亚星,周超,安琪,王洋[7](2018)在《浅谈指挥控制系统和仿真技术在军队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对指挥控制系统以及仿真技术的含义做了简要的概述,简述了仿真技术的发展,在军事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指挥自动化系统在我军的发展需求。

韩毅[8](2018)在《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智能化科技热潮袭来,智能化战争也悄然逼近。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被应用于军事也是世界军事技术革命演变的必然结果。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军在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处于落后地位,与其苦苦追赶,不如另辟蹊径。智能化战争也许就是这条捷径,虽然这不是一条毫无阻碍的坦荡大道,但却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虽然未来是难以预测的,但是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场即将到来的军事革命却又是意义非凡的。本文通过对智能化战争进行哲学视角的分析,首先从人类认识深入的必然产物、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三个方面,讨论了智能化战争到来的时代必然性。其次,本文分析了智能化战争的本质属性及其全新的表现形式,并且研究了贯穿智能化战争全程的矛盾运动规律。此外,本文还探究了智能化战争中的主体与客体,特别讨论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素质、主客关系以及人与武器关系的变动。最后,本文从战争特性、战争思想、作战样式三个角度,对智能化战争的可能形态进行了设想,并且总结了智能化战争的四点应对之策。简而言之,全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认识智能化战争;二是如何应对智能化战争。

刘济西[9](2016)在《虚拟现实技术与新军事变革》文中指出虚拟现实(VR)技术从诞生起就与军事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由于相关技术发展的不足,其并未成为军事活动中的主角,而是以一个“辅助性”的角色延续至今。近年来,随着VR技术的突破和发展,VR产业在这一年井喷式出现并迅速在全球市场产生极大反响,Facebook、谷歌、微软、索尼等世界型企业都在VR领域中投入巨大。VR技术的发展不是一个个体的爆发,而是一个体系的爆发,如AR(增强现实)技术与MR(混合现实)技术,都与VR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具体应用上又各有所长,三者都是虚拟现实领域中的主力军。这种发展势必会带动VR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VR技术会对我军新军事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文章系统地梳理了VR技术的发展脉络以及应用历史,尤其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史,并通过研究其技术特性及发展前景,从武器装备、作战样式、军事训练、军事管理等军事变革的要素入手,分析VR技术将对未来新军事变革造成怎样的影响、起到怎样的作用、带来怎样的改变;探讨了VR技术发展对武器装备信息化的影响。VR技术不仅可以在现有武器装备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虚拟化的武器装备及平台体系,还可以使现有的武器装备研发模式、实验模式、实战检验模式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战斗力;揭示了VR技术与军事理论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虚拟战场环境构建达到指挥-行动-评估的临境化。使军事理论创新从过去战争中学习战争转变到实验室设计战争,提出战争预实践对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理论牵引作用;分析了VR技术通过设置不同的战场环境、战争状况来训练作战人员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累积实战经验,有效的提升战斗力,同时对应用VR技术实现军事管理集约高效提出对策措施。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未来我军新军事变革的方向应该是通过发展VR技术,将诸如军事训练、武器装备研发、军事人才培养等军事实践活动向虚拟化转移,通过低成本高效率可操控的虚拟军事实践更高效的生成战斗力。同时通过大力发展VR技术,在该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在未来以VR空间为核心的信息战中占取先机。

贾珍珍[10](2016)在《信息战的哲学视界》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科学技术恶用的历史,乃是战争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可以说,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确立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技术以龙头地位,从而掀起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改写了材料或者能源主导社会的时代篇章。这一事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就是引发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改弦更张,让一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战响彻世界上空,也使我军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军事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从来就没有逃离过哲人的眼光。面对信息战的到来,当今世界不管富国还是穷国,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其军队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走向,即致力于实现信息化。为什么信息战会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作战样式?信息战的物质基础、科学内涵、领域分布到底是什么?打赢信息战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信息战的源与流、矢与的、本与末等等诸种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认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正确应对未来军事革命与挑战,将不无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世界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密切关系为宏阔背景,以中国特色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领域的长期成果积累为基础,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军事社会历史事实,注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着眼应对军事斗争准备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就信息战的物质基础、战争本质、领域分布、装备创新、智力支持、艺术空间诸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力争在哲学的俯瞰下,将一个全景透视的信息战展示在世人面前。简言之,本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第一,信息战是什么?文章回顾了人类战争中武器装备从材料对抗、能量对抗到信息对抗的漫长历史,根据香农信息论的本源意义和科学界的普遍理解,对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作了基本的逻辑区分,相应地界定了物理信息战、生理信息战和心理信息战的大体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在过去的30年来,有很多人围绕着信息战的特点、规律、战法展开过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却没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谓的信息战,并非他们津津乐道的那般模样,而对于信息战的理解,应当有更宽广、更宏阔的视野。第二,如何打赢信息战?文章以战斗力构成三要素为依据,围绕装备研发,分析比较了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和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三类装备创新模式的利弊优劣,进而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非对称发展两条在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基本思路;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考察了体能、技能、智能因素在武器装备发展不同阶段所占据的地位,分析了个体智慧正在让位于集体智慧的时代大潮,进而论证了现代智库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围绕作战方式创新,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与战争艺术空间拓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战争艺术空间压缩与扩张的辩证法,指出了未来战争艺术空间全维拓展对人类提出的更高要求。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就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后来的中国兵家则将此思想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则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由此看来,物理信息战只是初步的、基础的,当然也是必要的。从物理信息战控制能量的精准杀伤出发,经过生理信息战针对不同个体的选择杀伤,最后达致心理信息战对不同思想观念意识的围剿,进而实现对人的思想控制——那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走向,也是人类战争的最高境界。

二、仿真技术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仿真技术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武器装备体系建模与描述方法研究
        1.2.2 复杂网络与异质网络研究
        1.2.3 武器装备体系能力/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1.2.4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框架
    2.1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基本概念
        2.1.1 武器装备体系
        2.1.2 武器装备体系建模与描述
        2.1.3 武器装备体系评估
    2.2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分析
        2.2.1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的概念与内涵
        2.2.2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度量方式分析
        2.2.3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剖析
    2.3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设计
        2.3.1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方法
        2.3.2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建模方法
    3.1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建模与描述
        3.1.1 异质网络模型
        3.1.2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描述模型
    3.2 武器装备体系网络节点建模
    3.3 武器装备体系网络交互关系建模
        3.3.1 目标侦察交互关系建模
        3.3.2 信息传输交互关系建模
        3.3.3 命令下达交互关系建模
        3.3.4 目标打击交互关系建模
    3.4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动态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静态评估
    4.1 任务分解与装备映射分析
        4.1.1 任务约束结构分析与任务分解
        4.1.2 任务与能力的映射分析及能力需求描述
        4.1.3 能力和装备的映射分析与建模
    4.2 面向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模型
        4.2.1 基于作战环的武器装备体系任务满足度评估
        4.2.2 面向任务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任务满足度评估
        4.2.3 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
    4.3 面向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求解算法
        4.3.1 基于作战环的元任务满足度的求解算法
        4.3.2 面向任务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任务满足度评估算法
        4.3.3 面向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作战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动态评估
    5.1 基于异质网络的多Agent对抗仿真模型
        5.1.1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框架
        5.1.2 武器装备实体的能力模型分析
        5.1.3 武器装备实体的行为建模分析
    5.2 面向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研究
        5.2.1 作战活动方案筹划
        5.2.2 装备作战过程分析
        5.2.3 武器装备体系仿真实现方法
    5.3 基于云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
        5.3.1 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指标分析
        5.3.2 基于云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
        5.3.3 基于云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综合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研究
    6.1 作战想定
        6.1.1 背景想定
        6.1.2 装备体系描述
        6.1.3 作战想定描述
    6.2 面向海上联合作战场景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
        6.2.1 任务描述和任务分解
        6.2.2 武器装备体系的任务满足度评估
        6.2.3 武器装备体系的能力贡献率评估
    6.3 面向海上联合作战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
        6.3.1 想定补充与规则分析
        6.3.2 基于动态对抗仿真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指标分析
        6.3.3 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评估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体系对抗仿真中形成的作战环
附录 B 体系对抗仿真产生的效能指标

(2)武器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武器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1 武器系统仿真设备的发展
    1.2 仿真建模技术的发展
    1.3 仿真工具的发展
    1.4 仿真置信度评估技术的发展
    1.5 武器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
2 复杂环境作战的建模与仿真
    2.1 复杂作战环境仿真的概念与内涵
    2.2 复杂环境作战仿真的需求分析
    2.3 复杂环境作战仿真的难点与挑战
    2.4 复杂作战环境举例
    2.5 复杂环境的作战与仿真展望
3 人机协同作战的建模与仿真
    3.1 人机协同作战仿真的概念与内涵
    3.2 人机协同作战仿真的需求分析
    3.3 人机协同作战仿真的难点与挑战
    3.4 人机协同仿真应用举例
    3.5 人机协同建模与仿真展望
4 信息空间的建模与仿真
    4.1 信息空间仿真的概念与内涵
    4.2 信息空间建模与仿真的需求分析
    4.3 信息空间建模与仿真的难点与挑战
    4.4 信息空间建模与仿真展望
5 智能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5.1 智能作战仿真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5.2 智能作战仿真系统的需求分析
    5.3 智能作战仿真系统的难点与挑战
    5.4 智能作战仿真系统应用举例
6 作战训练中的仿真技术应用
    6.1 作战训练中仿真技术应用的概念与内涵
    6.2 作战训练中仿真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6.3 作战训练中仿真技术应用的难点与挑战
    6.4 作战训练中的仿真技术应用举例
    6.5 作战训练中的仿真技术展望
7 结论

(4)军事仿真技术的价值分析及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军事仿真技术的概念介绍
    1.1 仿真的基本概念
    1.2 军事仿真的基本概念
    1.3 军事仿真的分类
2 军事仿真技术的价值分析
    2.1 军事仿真技术的军事价值
        2.1.1 促进装备研制发展
        2.1.2 促进人员素质提升
        2.1.3 促进部队战法创新
        2.1.4 促进国家战略研究
    2.2 军事仿真技术的经济价值
        2.2.1 减少装备研发成本
        2.2.2 减少训练演习投入
        2.2.3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2.3 军事仿真技术的社会价值
        2.3.1 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2.3.2 较少生态环境影响
        2.3.3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 军事仿真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应用价值展望
    3.1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指挥员模型的智能化水平
    3.2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作战模拟训练的沉浸感
    3.3 通过军事游戏开发技术激发参训人员的训练热情
4 结束语

(5)面向作战能力需求分析的作战概念建模推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
        1.2.1 作战能力需求确定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作战概念理论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1.2.3 作战概念模型与评估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4 作战仿真推演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作战概念建模推演分析方法框架
    2.1 作战概念建模推演分析方法框架
        2.1.1 作战概念建模推演分析方法框架
        2.1.2 作战能力需求分析的任务能力映射
        2.1.3 建模推演方法及思路
    2.2 作战概念的问题域界定
        2.2.1 作战概念界定
        2.2.2 作战概念建模推演方法解决的问题
    2.3 传统作战概念形式化表达相关方法
        2.3.1 UML和SysML作战概念建模
        2.3.2 DODAF作战概念建模
        2.3.3 IDEFO作战概念建模
    2.4 OPM建模方法的特点与适用性
        2.4.1 OPM建模方法的特点与优势
        2.4.2 OPM建模方法应用于作战概念建模的适用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OPM的作战概念建模方法
    3.1 建模原则与建模要素
        3.1.1 作战概念建模的原则与要素
        3.1.2 作战概念中的OPM建模元素
    3.2 基于OPM的作战概念元模型构建
        3.2.1 顶层要素关联视图
        3.2.2 约束元模型
        3.2.3 任务元模型
        3.2.4 目标元模型
    3.3 基于OPM的作战行动方案建模
        3.3.1 作战行动方案通用模式TLT(Tast&Limit&Target)
        3.3.2 作战概念框架下的作战行动方案要素关联
    3.4 基于OPM的作战实例仿真逻辑校验
        3.4.1 登岛作战实例
        3.4.2 基于OPM的逻辑校验内容
        3.4.3 登岛作战行动与过程、对象和资源推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战概念模型评估与仿真推演方法
    4.1 基于OPM的模型价值分析方法
        4.1.1 模型信息性
        4.1.2 模型信息性分析方法MIA
    4.2 模型信息量计算函数IF(Informativity Function)
        4.2.1 模型元素定义IF
        4.2.2 模型逻辑IF
        4.2.3 模型信息性函数IF整合
    4.3 作战概念模型的仿真推演环境
        4.3.1 OCEAN主要功能特点
        4.3.2 作战概念模型到仿真推演的映射
        4.3.3 作战概念仿真推演方法
    4.4 作战概念设计推演评估
        4.4.1 推演过程采集的主要数据
        4.4.2 评估指标的建立
        4.4.3 指标权重分配
        4.4.4 基于灰色TOPSIS分析法的评估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
    5.1 叙利亚空袭问题背景
    5.2 作战概念模型
        5.2.1 问题分析
        5.2.2 作战分析与建模
    5.3 模型信息价值分析
    5.4 模型推演分析与作战能力需求生成
        5.4.1 推演实验分析与任务规划
        5.4.2 “人在环”推演指挥控制
        5.4.3 推演结果评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若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1.2.1 武器装备试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方法
        1.2.2 武器装备试验的研究现状
        1.2.3 虚拟仿真试验方法的应用现状
        1.2.4 真实物理试验方法研究分析
        1.2.5 LVC一体化联合仿真技术与装备试验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结构安排
        1.4.1 主要贡献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概念研究
    2.1 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定义
    2.2 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分类
    2.3 虚实结合相关技术分析
        2.3.1 平行系统技术
        2.3.2 动态数据驱动应用系统技术
    2.4 数据同化及其应用技术
        2.4.1 面向武器装备试验的数据同化技术
        2.4.2 面向武器装备试验的数据同化应用技术
    2.5 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描述方法
        2.5.1 仿真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2.5.2 虚实之间信息交互的抽象化描述
        2.5.3 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抽象化描述
        2.5.4 概率密度函数的生成方法
    2.6 基于应用需求的仿真系统分类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3.1 现有数据同化算法概述
    3.2 随机有限集理论基础
        3.2.1 RFS的基本概念
        3.2.2 RFS的数学基础
        3.2.3 RFS在武器装备试验中的优越性
    3.3 基于RFS的测量模型
    3.4 基于RFS的仿真模型
    3.5 基于PHD的数据同化方程
        3.5.1 基于PHD的预测方程
        3.5.2 基于PHD的校正方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的数值计算
    4.1 现有数值近似计算方法分析
    4.2 基于高斯混合的计算方法
        4.2.1 高斯混合近似的基本原理
        4.2.2 基于无迹变换的非线性模型近似计算
        4.2.3 实验验证
    4.3 测量数据驱动的SMC计算方法
        4.3.1 测量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
        4.3.2 算法实现
        4.3.3 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虚实结合的仿真模型校正算法研究
    5.1 现有仿真模型校正方法综述
    5.2 仿真模型校正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5.2.1 算法的公式推导
        5.2.2 基于模拟回火的重要性密度函数生成算法
    5.3 雷达模型应用案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与传统MH采样算法的对比
        5.5.1 情形一:均匀分布的先验信息
        5.5.2 情形二:高斯分布的先验信息
    5.6 灵敏度分析
        5.6.1 粒子数目N
        5.6.2 样本数M
        5.6.3 模拟回火参数φ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虚实结合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技术研究
    6.1 基于DDDAS的传感器在线控制基本原理
        6.1.1 基于DDDAS的控制框架设计
        6.1.2 性能指标的选取
    6.2 基于SMC的性能指标计算
    6.3 实验设计
    6.4 实验结果
    6.5 灵敏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基于RFS的似然函数推导

(7)浅谈指挥控制系统和仿真技术在军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挥控制系统及仿真技术含义
    1、指挥控制系统。
    2、仿真技术。
二、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
三、仿真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1、在物理系统方面的应用。
    2、在复杂系统方面的应用。
    3、仿真技术在软件系统开放研究方面的应用。
四、指挥控制系统在我国军队的发展需求

(8)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概念辨析
        1.3.1 智能
        1.3.2 人工智能
        1.3.3 智能化战争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论文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智能化战争的时代背景
    2.1 人类认识深化的必然产物
        2.1.1 认识重心转向主体
        2.1.2 认识方法转向系统
        2.1.3 认识内容转向信息
    2.2 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
        2.2.1 战争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
        2.2.2 战争形态演变的相关特性
        2.2.3 战争形态演变的影响要素
    2.3 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2.3.1 信息化步入发展瓶颈
        2.3.2 智能化科技迅速兴起
        2.3.3 智能技术的军事应用
第三章 智能化战争的本质与表现
    3.1 智能化战争的本质属性
        3.1.1 战争的暴力对抗性
        3.1.2 战争的政治从属性
        3.1.3 战争的经济利益性
    3.2 智能化战争的全新表现形式
        3.2.1 新原理—毁伤机理新质化
        3.2.2 新成员—作战对象无人化
        3.2.3 新空间—战争空间虚拟化
    3.3 智能化战争中的矛盾运动
        3.3.1 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矛盾
        3.3.2 发起进攻与开展防御的矛盾
        3.3.3 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的矛盾
第四章 智能化战争的认识论问题
    4.1 智能化战争的主体
        4.1.1 主体地位的人机之争
        4.1.2 主体能力的复合提升
        4.1.3 主体素质的需求转变
    4.2 智能化战争的客体
        4.2.1 智能化战争客体的内涵
        4.2.2 智能化战争客体的特性
        4.2.3 智能化战争的主客关系
    4.3 智能化战争的中介
        4.3.1 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
        4.3.2 人与武器的发展图景
        4.3.3 人与武器的最优结合
第五章 智能化战争的形态设想
    5.1 智能化时代的战争特性
        5.1.1 态势认知自主化
        5.1.2 指挥控制协同化
        5.1.3 作战平台无人化
    5.2 智能化时代的战争思想
        5.2.1 不战思想
        5.2.2 慑战思想
        5.2.3 控战思想
    5.3 智能化时代的作战样式
        5.3.1 “蜂群式”攻击
        5.3.2 “分布式”杀伤
        5.3.3 “云联式”作战
第六章 智能化战争的应对之策
    6.1 提高智能化战争的认识能力
        6.1.1 认识战争系统的复杂特性
        6.1.2 认识复杂系统的应对之策
        6.1.3 认识智能战场的致胜机理
    6.2 更新智能化战争的思维方式
        6.2.1 大数据思维
        6.2.2 体系化思维
        6.2.3 虚拟化思维
    6.3 推进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6.3.1 军事技术发展要军民互融
        6.3.2 军事技术发展要道器并重
        6.3.3 军事技术发展要攻防俱全
    6.4 构建智能化军队的编制体制
        6.4.1 编制转型的驱动因素
        6.4.2 人机协同的优势所在
        6.4.3 人机协同的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虚拟现实技术与新军事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
    1.4 文章创新点
第二章 VR技术发展的特点规律
    2.1 VR技术的发展历程
        2.1.1 VR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2.1.2 国外VR技术发展现状
    2.2 VR技术的应用及主要特点
        2.2.1 VR技术的基本特征
        2.2.2 VR技术的民用应用领域
        2.2.3 VR技术的军事应用
    2.3 需求牵引:VR技术的发展动力
        2.3.1 虚拟实践的需求
        2.3.2 生活方式的需求
        2.3.3 军事需求
第三章 VR技术与武器装备信息化
    3.1 虚拟化的武器装备和平台
        3.1.1 VR头盔
        3.1.2 人机交互设备
        3.1.3 虚拟作战平台
        3.1.4 无人化作战平台
        3.1.5 网络军训系统
    3.2 创新武器装备研发模式
        3.2.1 按照实战需求研发新装备
        3.2.2 打造个性化模块式新装备
        3.2.3 人与武器装备的并重发展
    3.3 武器装备检验的虚拟化
        3.3.1 新旧武器的虚拟对抗
        3.3.2 武器的针对性虚拟试验
        3.3.3 新概念武器的虚拟检验
第四章 VR技术与战争预实践
    4.1 从学习战争到设计战争
        4.1.1 从经验中学习战争
        4.1.2 通过作战计划筹备战争
        4.1.3 在实验室中设计战争
    4.2 虚拟战场环境构建
        4.2.1 真实战场环境的模拟和投射
        4.2.2 数据库和综合处理模拟系统
        4.2.3 作战要素在虚拟中的有机融合
    4.3 作战指挥-行动-评估临境化
        4.3.1 指挥作战实时化
        4.3.2 作战行动直观化
        4.3.3 侦察打击评估一体化
第五章 VR技术与军事训练创新
    5.1 丰富军事训练内容
        5.1.1 虚拟战场环境构建
        5.1.2 单兵训练
        5.1.3 战术训练
        5.1.4 指挥员训练
    5.2 变革军事训练手段
        5.2.1 VR与陆军训练
        5.2.2 VR与海军训练
        5.2.3 VR与空军训练
    5.3 突破军事训练短板
        5.3.1 降低军事训练成本
        5.3.2 降低军事训练风险
        5.3.3 提升训练效率
第六章 VR技术与军事管理科学化
    6.1 思维理念更新
        6.1.1 虚实交融思维
        6.1.2 互联网思维
        6.1.3 大数据思维
    6.2 集约高效的军事管理
        6.2.1 军事管理标准化
        6.2.2 军事管理规范化
        6.2.3 军事管理精细化
    6.3 晓于实战的人才培养
        6.3.1 军事人才的新结构
        6.3.2 对军事人才个体素质的新要求
        6.3.3 VR技术应用在军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信息战的哲学视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信息战的物质基础
    2.1 人类社会的存在
        2.1.1 物质存在
        2.1.2 能量存在
        2.1.3 信息存在
    2.2 信息体系的演进
        2.2.1 系统、体系与体系作战
        2.2.2 古代人力信息体系
        2.2.3 近代电讯信息体系
        2.2.4 当代计算机信息体系
    2.3 武器装备的对抗
        2.3.1 材料对抗
        2.3.2 能量对抗
        2.3.3 信息对抗
第三章 信息战的战争本质
    3.1 信息战的政治目的
        3.1.1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3.1.2 霸权主义的现实表现
        3.1.3 规制霸权主义的载体
    3.2 信息战的暴力内涵
        3.2.1 战争存在的暴力基础
        3.2.2 物理信息战的暴力表现
        3.2.3 信息战中暴力表现的新面貌
    3.3 信息战的实力支撑
        3.3.1 战争力量的内涵
        3.3.2 战争实力的分类
        3.3.3 信息战的实力特点
    3.4 信息战的博弈特性
        3.4.1 战争博弈的组织性
        3.4.2 战争博弈的对抗性
        3.4.3 战争博弈的破坏性
第四章 信息战的领域分布
    4.1 物理信息战领域
        4.1.1 物理信息战的内涵
        4.1.2 物理信息战的发展
        4.1.3 物理信息战的影响
    4.2 生理信息战领域
        4.2.1 生理信息战的内涵
        4.2.2 生理信息战的发展
        4.2.3 生理信息战的影响
    4.3 心理信息战领域
        4.3.1 心理信息战的内涵
        4.3.2 心理信息战的发展
        4.3.3 心理信息战的影响
第五章 信息战的装备创新
    5.1 装备创新的时代内涵
        5.1.1 创新的含义
        5.1.2 装备创新的含义
        5.1.3 需求与装备创新的关系
    5.2 装备创新的发展模式
        5.2.1 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
        5.2.2 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
        5.2.3 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
    5.3 装备创新的弯道超车
        5.3.1 装备创新的瓶颈
        5.3.2 装备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5.3.3 装备创新的非对称发展
第六章 信息战的智力支持
    6.1 从体能较量到智能较量
        6.1.1 体能较量
        6.1.2 技能较量
        6.1.3 智能较量
    6.2 从个体智慧到群体智慧
        6.2.1 我国古代幕僚:个体智慧
        6.2.2 德国总参谋部:集体智慧
        6.2.3 现代智库:专业智慧
    6.3 军队人才发展的建设方略
        6.3.1 智力基础:科技素质
        6.3.2 智力依托:工程机制
        6.3.3 智力表现:技战融合
第七章 信息战的艺术空间
    7.1 古代战法变换塑造的单一维度
        7.1.1 战争艺术的基本内涵
        7.1.2 战法变换的历史选择
        7.1.3 战法变换的艺术表现
    7.2 近代装备革新带来的大幅拓展
        7.2.1 装备革新的社会基础
        7.2.2 装备革新的战争实践
        7.2.3 装备革新的艺术表现
    7.3 现代智能较量创造的广袤空间
        7.3.1 现代战争的信息迷雾
        7.3.2 智能较量的复杂环境
        7.3.3 智能较量的艺术表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科技革命年表
附录 B 美军未来信息作战环境描绘

四、仿真技术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D]. 赵丹玲.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2]武器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综述[J]. 闫杰,符文星,张凯,陈康,常晓飞,张通,付斌,吴思捷. 系统仿真学报, 2019(09)
  • [3]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美国人工智能的军事运用[D]. 潘书阳.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4]军事仿真技术的价值分析及发展展望[J]. 李国强,杨建兵,何天鹏,高清伦. 价值工程, 2019(01)
  • [5]面向作战能力需求分析的作战概念建模推演方法研究[D]. 纪梦琪.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若干技术研究[D]. 王鹏.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7]浅谈指挥控制系统和仿真技术在军队的应用[J]. 杨亮,张亚星,周超,安琪,王洋. 中国新通信, 2018(17)
  • [8]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D]. 韩毅.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虚拟现实技术与新军事变革[D]. 刘济西.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10]信息战的哲学视界[D]. 贾珍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仿真技术在军队建设与作战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