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亲聚合物改性二氧化硅及其与聚丙烯酸酯乳液复合体系的研究

两亲聚合物改性二氧化硅及其与聚丙烯酸酯乳液复合体系的研究

一、两亲性聚合物改性二氧化硅及其与聚丙烯酸酯乳液复合体系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烨[1](2021)在《颗粒稳泡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聚氨酯发泡涂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大量研究表明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式在无机颗粒的表面接枝或者吸附上疏水分子,可以制备具有两亲性的固体颗粒。与表面活性剂相比两亲性的固体颗粒具有更好的稳泡性能,尤其是耐热稳泡性。现在对固体颗粒稳泡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纯水泡沫体系中,对其在聚氨酯乳液中的稳泡性能鲜有报道。有研究证明,固体颗粒也可充当聚氨酯发泡涂层的填料或功能助剂,不仅可以提升涂层的机械强度,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本论文以碳酸钙(CaCO3)、二氧化硅(SiO2)为原料,通过改性剂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制备具有两亲性的CaCO3颗粒和SiO2颗粒。该类颗粒不仅保持了颗粒自身特性,还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既能增强发泡涂层的机械强度、耐热耐水性,又能在气液界面吸附增强泡沫稳定性,而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硬脂酸(SA)和全氟辛基磺酸钾(FC)作为改性剂,SiO2和CaCO3颗粒为原料,通过物理和化学改性的方式制备具有两亲性的CTAB/SiO2颗粒、SA/CaCO3颗粒和FC/SA/CaCO3颗粒。通过红外、热重以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产品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剂成功吸附或者接枝到了固体颗粒表面。改性剂与固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改变固体颗粒的疏水性,而固体颗粒的外观形貌以及晶体结构保持不变。以活化度和沉降体积作为评判指标,探究SA用量,反应时间以及水溶液的pH对SA/CaCO3颗粒改性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SA用量,延长反应时间以及增加水溶液的pH可以提高CaCO3的活化度,降低沉降体积。以接触角为指标对CTAB/SiO2颗粒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可以将最终产物CTAB/SiO2颗粒的接触角控制在90°左右。通过漂浮实验对FC/SA/CaCO3颗粒、SA/CaCO3颗粒和FC/CaCO3颗粒的界面吸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使用FC和SA共同改性的CaCO3颗粒,同时具有疏水和疏油性能,可以优先在气液界面吸附;SA/CaCO3颗粒可以在水-气界面或者油-水界面吸附;FC/CaCO3颗粒只能在油-气界面吸附。(2)以CTAB/SiO2颗粒、SA/CaCO3颗粒和FC/SA/CaCO3颗粒作为稳泡剂,采用机械发泡和干法制膜的方式,制备水性聚氨酯(WPU)泡沫浆料和WPU发泡涂层。以半衰期和平均孔径作为评判指标,对三种改性颗粒的稳泡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稳泡性能:FC/SA/CaCO3颗粒的>SA/CaCO3颗粒>CTAB/SiO2颗粒。探究SA的接枝度,CTAB的吸附量,SA/CaCO3颗粒和CTAB/SiO2颗粒添加量,粒径大小对WPU泡沫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SA/CaCO3颗粒中SA接枝度为2.73%时,其泡沫稳定性能最好;当CTAB/SiO2颗粒上CTAB吸附量为1.12%时,其接触角最接近90°,其稳泡性能最佳。随着SA/CaCO3颗粒和CTAB/SiO2颗粒添加量逐渐增多,WPU泡沫寿命逐渐延长,WPU涂层平均孔径逐渐减小,说明提高颗粒稳泡剂用量,可以制备气孔更加细腻的WPU涂层。与2μm的固体颗粒相比0.5μm的固体颗粒稳泡性能更好,WPU涂层孔径更小。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发现,CTAB/SiO2颗粒稳泡性能优于CTAB和SiO2的混合体系,说明使用表面活性剂改性固体颗粒可以提高产品的稳泡性能。根据FC/SA/CaCO3、SA/CaCO3以及FC/CaCO3三种改性颗粒界面吸附能力的差异和稳泡性能的强弱,探究颗粒稳泡剂在WPU中的稳泡机理。结果表明,颗粒的稳泡性能:FC/SA/CaCO3>SA/CaCO3>FC/CaCO3;WPU泡沫中,与吸附在聚氨酯-水界面的颗粒相比,吸附在水-气界面处的颗粒更有利于提高泡沫的稳定性。(3)以SA/CaCO3颗粒作为稳泡剂,制备WPU发泡涂层(SA/CaCO3/WPU)。探究SA/CaCO3颗粒对SA/CaCO3/WPU发泡涂层机械强度,耐摩擦性,耐热性,耐水性以及透湿性的影响。测试结果显示,SA/CaCO3颗粒同时具有表面活性和固体颗粒的特征。与未添加SA/CaCO3颗粒的WPU发泡涂层相比,当SA/CaCO3颗粒添加量为10%时,SA/CaCO3/WPU涂层的抗张强度由原先的1.57MPa增加至1.86MPa,说明SA/CaCO3颗粒可以提高涂层机械强度。与空白WPU涂层相比,SA/CaCO3/WPU涂层摩擦系数较小,耐磨性能提高。受热收缩率测试和热重分析结果显示,SA/CaCO3/WPU涂层的耐热性能比空白WPU涂层更好。耐水性测试和透湿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A/CaCO3/WPU发泡涂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透湿性。稳泡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硬脂酸铵乳液(ASE)和SA/CaCO3颗粒中SA含量相同时,SA/CaCO3颗粒的稳泡性能更好。探究烘干温度对ASE和SA/CaCO3颗粒稳泡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烘干温度由80℃增加至160℃时,ASE/WPU发泡涂层的孔径由129μm增加至232μm,而SA/CaCO3/WPU涂层平均孔径几乎没有变化,维持在100μm左右,这说明SA/CaCO3具有更好的耐热稳泡性。与ASE/WPU发泡涂层相比,SA/CaCO3/WPU涂层的机械强度、耐水耐热等性能都明显改善。

杨自远[2](2021)在《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哑光涂料具有自然雅致、符合现代的美学观以及能降低光环境污染的优点,近年来在涂料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二氧化硅(SiO2)因化学惰性强、粒径可控、折射率与成膜树脂相近等特点,已成为高档涂料中常用的无机消光剂。在涂料合成工艺中,紫外光(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涂料固化速率快、安全高效且其制备的涂膜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耐磨性和断裂伸长率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涂料、纺织物、油墨等制造业。将SiO2应用于PUA涂料中制备UV固化复合材料能够结合无机粒子与UV固化技术的优势,可得到性能优异的哑光型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然而,SiO2表面活性高且存在不同键合状态的羟基,在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中易团聚,导致所制备的复合材料消光性差,综合性能不理想。为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SiO2进行化学改性,将高分子聚合物或有机物接枝到SiO2表面以提高SiO2在PUA涂料中的分散性。并将改性SiO2与PUA光固化涂料混合,制备一系列UV固化复合材料,深入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消光性、热稳定性、耐磨性等。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SiO2表面的羟基进行缩合反应,再用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完成封端,得到了聚合物接枝改性的SiO2。将改性后的SiO2加入到PUA光固化涂料中,制备了含不同SiO2粒径的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SiO2粒径越小,复合材料的光泽值越低,亲水性越强,同时复合材料的附着性和耐磨性均优于UV-PUA材料。当SiO2的平均粒径(D50)为2.5μm,含量为1.40 wt%时,和纯UV-PUA材料相比,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的表面光泽度(60°)降低至14.1,附着力等级提高至0级,磨耗失重率降低至0.05%,水接触角降低至40.2°。2、利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SiO2进行预处理,将环氧基团引入到颗粒表面,再通过环氧开环反应在其表面接枝顺丁烯二酸酐/甲基丙烯酸羟乙酯(MAH/HEMA)有机物,得到了有机物改性的SiO2。并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将改性SiO2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蜡(PEW-g-MAH)一起作为消光成分加入到PUA光固化涂料中,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制备了含不同PEW-g-MAH用量的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改性SiO2表面的-C=C与PUA涂料中的-C=C产生化学交联,使其能在聚合物体系中均匀分散,同时PEW-g-MAH的加入也进一步改善了SiO2在光固化涂料中的分散性。与纯UV-PUA材料相比,当改性SiO2的含量为1.30 wt%时,复合材料的光泽度(60°)降低至50.7,再加入1.40 wt%的PEW-g-MAH时,复合材料的光泽度(60°)降低至19.5,附着力等级提高至为0级,磨耗失重率降低至0.10%,水接触角降低至72.2°。3、利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SiO2进行氨基化,然后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进行环氧开环反应,得到表面接枝了活性碳碳双键的改性SiO2。将改性SiO2引入到甲乙酮肟(MEKO)改性的PUA光固化涂料中,通过UV/热双重固化的方法,制备了含不同MEKO用量的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接枝有机链段后,改性SiO2能有效地分散于光固化涂料中,并导致复合材料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膜相结构。同时,在UV固化机的辐射下,成膜过程中解封的-NCO可与HEMA分子中的-OH形成氨基甲酸酯键,分子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涂膜表面产生一定的微相分离,进一步增大了复合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当改性SiO2含量为3.50 wt%时,复合材料的表面光泽度(60°)相比于纯UV-PUA光固化材料下降至40.8,而当光固化涂料中n(MEKO)/n(NCO)为0.6时,复合材料的表面光泽度(60°)降低至13.9,附着力等级提高至0级,磨耗失重率降低至0.12%,邵氏硬度提高至96.3 HD,水接触角提高至97.8°。

李金洁[3](2021)在《新型超稳定、高荧光水溶性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的构建及其体外诊断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半导体量子点(QDs)由于其荧光波长可调、激发光谱宽、量子产率高、发射强度高且稳定等优点,在过去几十年中已逐渐成为生物领域重要的荧光标记材料。尤其在体外诊断领域,量子点优异的发光性能和独特的光稳定性可以赋予检测结果高的精准性和灵敏度。对高效、精确和灵敏体外检测需求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具有高荧光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量子点的快速发展。在赋予量子点水溶性的方法中,水溶性量子点荧光微球因具有信号放大、生物相容性好、操作方便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提升检测性能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现有的量子点微球制备技术中,量子点的荧光不稳定性成为主要的挑战,往往会遇到不可逆的量子产率损失、荧光衰减和在生物环境中稳定性降低等问题,成为其用于体外诊断领域提升准确定量分析能力和灵敏度的一大障碍。因此,本文主要以开发新型超稳定、高荧光水溶性纳米尺度量子点荧光微球(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为研究重点,并将其用于构建新型的体外诊断技术体系,实现相关疾病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化学键嵌入法合成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并实现C反应蛋白(CRP)的定量检测。首先合成单分散性好、结构均匀的Si O2纳米球,将其进行表面氨基化处理后,通过酰胺键的形成使羧基化修饰的水溶性量子点负载于Si O2球上形成Si O2@QDs纳米微球,为了避免负载于纳米微球表面的量子点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采用二氧化硅包覆进行进一步的保护,表面羧基化修饰后以得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Si O2@QDs@Si O2-COOH纳米微球。这种制备纳米微球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可以精确控制单个Si O2球中量子点的负载量,使量子点的损失最小化。所合成的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显示出优异的发光性能(50倍于单个量子点)和在复杂环境中(p H和温度)较强的稳定性。我们以合成的纳米微球为标记材料采用量子点荧光免疫吸附分析(QLISA)技术进行了CRP的定量检测,由于纳米微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偶联更多的抗体,随着抗体偶联比例的增加,检测信号也相应增强,在0.5 ng/m L-1000 ng/m L较宽的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越好,最低检出限可达0.32 ng/m L。临床样本的数据结果与免疫吸附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采用微乳液双保护法合成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并实现心肌钙蛋白I(c Tn I)的定量检测。在微乳液体系中,疏水性量子点在乳化器作用下被限制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形成的胶束中。无毒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两亲性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包裹于外层,以制备具有水溶性的量子点纳米微球(QBs)。为了提高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在QBs表面进一步包覆了二氧化硅壳层和亲水层。在该方法中,采用合适尺寸(14nm)的Cd Se/Zn S量子点构建纳米微球,消除量子点之间的能量转移,并且由于量子点表面的有机配体没有被破坏而保留了其原有的荧光性质。与构成纳米微球的单个疏水性量子点相比较,QBs@Si O2-COOH纳米微球(235±15nm)的荧光强度增加了大约1967倍。PVP和Si O2的双重保护可以使QBs@Si O2-COOH纳米微球对表面损伤不敏感,在各种复杂条件下(p H值、盐溶液和热处理)均表现出极强的光稳定性。采用QBs@Si O2-COOH纳米微球作为侧向免疫层析方法(LFIA)检测的探针,可在10min内实现c Tn I的快速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0.12 ng/ml-125 ng/m L,检测下限可达36 pg/m L。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ADVIA Centaur Tn I Ultra法)测定的103份临床检测结果相对比,相关系数可达0.983,更重要的是,即使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条件下保存后,所构建的检测体系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仍具有极佳的重现性和稳定性(CV<8%)。3.采用生物分子修饰法合成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并实现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定量检测。在超声条件下,将量子点的氯仿溶液分散于含有牛血清蛋白(BSA)的水溶液中,形成微乳液滴,并达到动态平衡。BSA作为天然的生物大分子,具有一个游离巯基和八对二硫键,可优先与液滴外层的量子点表面疏水基团发生作用,在减压作用下液滴内部的氯仿快速挥发,从而使多个量子点包裹于BSA之中,形成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BSA本身存在的水溶性基团则使量子点纳米微球溶于水,并稳定存在。为了进一步提升稳定性,使用二氧化硅壳层包裹QDs@BSA纳米微球,并利用硅烷基化作用对其表面进行羧基修饰以提供其生物相容性。BSA与二氧化硅的共同保护,赋予了QDs@BSA@Si O2-COOH较强的稳定性。将所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包覆的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应用于LFIA体系中实现了糖化血红蛋白(Hb A1c)(4.2%-13.6%)的定量检测。临床检测数据表明,采用基于纳米微球的检测方法对Hb A1c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与相应的标准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综上所述,为了提升体外检测体系准确定量分析能力和灵敏度,采用三种新思路合成了新型超稳定、高荧光水溶性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并应用于QLISA和LFIA技术实现了相关生物标志物的高灵敏、精准、稳定性检测,为临床相关疾病的检测提供了支撑,也为体外诊断中其他标志物的检测提供了新的平台。

张辉[4](2021)在《水性聚氨酯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环保法规的颁布,环境友好、无污染的水性材料的研究、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水性聚氨酯(WPU)作为典型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具有无毒、阻燃等特点,在汽车、木器、粘合剂、涂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稳定的WPU乳液是WPU应用的前提,在WPU乳液制备过程中,稳定的WPU乳液的获得可通过外加大量乳化剂的外乳化法和/或在聚氨酯分子链上引入大量亲水基团的内乳化法获得,其中外乳化法中乳化剂的大量使用会使得最终获得的WPU产品耐水性差、胶层物理机械性能差等;内乳化法中亲水基团在提高WPU乳液存储稳定性的同时亦会使得WPU胶膜耐水性能变差,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在高性能材料领域的应用。针对以上外乳化法或内乳化法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WPU产品的性能,如何进一步克服大量乳化剂或亲水基团的使用对WPU乳液下游产品性能的影响至今仍是WPU乳液制备领域备受关注且极具挑战的研究内容。氧化石墨烯(GO)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其在材料表面极低的成膜厚度可有效阻止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向材料内部扩散和渗透;此外GO固有的两亲性的特点,使得其可用作纳米乳化剂替代传统的小分子表面活性剂来使用,在Pickering乳液制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为了改善WPU产品的耐水性,本文将GO用作稳定WPU乳液的纳米乳化剂,取长补短,以期制备出性能更好的WPU乳液。为了考察GO表面化学结构对稳定WPU乳液效果的影响,本文分别使用两种GO来稳定WPU乳液,具体工作如下:1、分别采用经典的Hummer法及改进的Hummer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和Janus-like氧化石墨烯(JGO),并用原子力显微镜、显微拉曼成像、动态光散射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制备的GO和JGO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GO的氧化程度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氧化程度及表面电荷量高;JGO表面不同区域氧化程度不同,其相对氧化程度及表面电荷量较低。基于GO纳米片和JGO纳米片均具有两亲性,分别制备GOs纳米片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和JGOs纳米片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偏光结果表明GOs纳米片平行于油/水界面处,JGOs纳米片在油/水界面处形成类睫毛状的具有垂直取向的液晶排列。有趣的是,与GOs纳米片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相比,JGOs纳米片稳定的Pickering乳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2、成功制备了GOs纳米片和JGOs纳米片稳定的WPU Pickering乳液。通过调控乳化体系的p H、GOs和JGOs的用量等,研究其对WPU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Os纳米片分散液在中碱性条件下,GOs纳米片稳定的WPU Pickering乳液未能长时间(小于30天)储存,最终出现沉降、分层现象。而JGOs稳定的WPU Pickering乳液在p H=8,浓度为0.7%可以长时间(大于30天)储存,有效的改善了WPU乳液的稳定性。3、将JGOs纳米片稳定的WPUPickering乳液成膜考察其成膜性,并对膜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JGOs纳米片均匀的分散在WPU基体中,有效的促进了微相分离程度,促进了软段结晶,同时JGOs的均匀分散有效改善了胶膜的耐水性和耐热性。有趣的是,JGOs纳米片引入对WPU胶膜起到了增强增韧的效果。当JGOs用量为0.7%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提高到11.2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710%。综上,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在解决传统外乳化法或内乳化法制备的WPU乳液不稳定性和胶膜耐水性差的问题,同时解决了JGOs纳米片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等问题,为制备功能化WPU复合材料打下了基础。

赵洲洋[5](2021)在《基于两亲性Janus粒子构筑疏水抗菌棉织物》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棉织物易被污染和细菌滋生的问题,设计具有“双重保险”的疏水抗菌表面以赋予棉织物防水、自清洁以及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性能十分重要。本研究提出采用Pickering乳液法对具有抗菌性能的纳米粒子进行两亲性改性,使粒子具有一侧为亲水性氨基,另一侧为疏水性长链烷烃的不对称Janus结构;进而将Janus粒子用于整理环氧改性棉织物,粒子亲水侧的氨基基团与棉织物纤维上的环氧基团发生共价结合,疏水链段面向环境,赋予织物防水、抗菌以及自清洁等性能。通过Pickering乳液法制备了两亲性TiO2 Janus粒子,考察了不同摩尔比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和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DS)制备的TiO2 Janus粒子对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KH-550和OTDS的摩尔比为1:3时,粒子能稳定存在于油水界面之间,且整理织物疏水性能最佳,接触角为148°。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及同步综合热分析仪(TG)等手段,对TiO2 Janus粒子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亲疏水单体链段已成功接枝于TiO2 Janus粒子表面,且接枝量分别为2.21%和8.51%。TiO2 Janus粒子的能谱(EDS)及Ag标记TiO2 Janus粒子的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粒子具有不对称结构。应用结果表明:当TiO2 Janus粒子整理浓度为2.0%时,整理织物接触角最大为169°;在32个磨损循环后,破损处接触角仍可达到159°;与原棉织物相比,整理织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对E.coli和S.aureus的抗菌率均达35%以上;整理织物在24 h内有效降解油污与罗丹明B染料,且紫外防护性能提升60.8%。以葡萄糖和硝酸银(AgNO3)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 Ag/C球模板,进而以酞酸丁酯为钛源在其表面水解生成TiO2壳层,通过煅烧获得中空Ag@TiO2微球。当反应时间为10 h,反应温度为180℃,AgNO3用量为0.1 mmol时,Ag/C球模板尺寸约为360 nm;当Ag/C球用量为6%,煅烧温度为450℃,Ag@TiO2微球尺寸约为495 n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紫外-可见光谱(UV-Vis)结果表明:Ag@TiO2微球具有中空结构,且在可见光区的吸光强度较高,对可见光有较好的利用率。采用Pickering乳液法制备了两亲性Ag@TiO2 Janus粒子,考察了不同摩尔比KH-550和OTDS制备的Ag@TiO2 Janus粒子对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KH-550和OTDS的摩尔比为1:4时,粒子能稳定存在于油水界面之间,且整理织物疏水性能最佳,接触角为143°。对Ag@TiO2 Janus粒子的结构进行了 FT-IR及TG等表征,结果表明:亲疏水单体已成功接枝于粒子表面,且接枝量分别为2.49%和5.47%。Ag标记Ag@TiO2 Janus粒子的TEM结果表明:粒子具有不对称结构。应用结果表明:当Ag@TiO2 Janus粒子整理浓度为2.5%时,整理织物接触角最大为160°;在50个磨损循环后,破损处接触角仍可达到152°;与原棉织物相比,整理织物抗菌效果优异,对E.coli和S.aureus的抗菌率均可达95%以上;在经历8次超声洗涤循环后,抗菌率仍能维持80%以上;整理织物在12 h内有效降解油污与罗丹明B染料,且紫外防护性能提升82.3%。

白云刚[6](2021)在《改性硅藻土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及其聚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改性硅藻土替代传统的表面活性剂来调控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并以此Pickering乳液为模板,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不同结构的复合物微球、两亲性凝胶以及絮凝材料,系统研究硅藻土基Pickering乳液对聚合产物微观结构及性能的调控作用。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以疏水改性的硅藻土颗粒替代传统的小分子表面活性剂,通过一步乳化法制备了稳定的硅藻土基油包水包油(O/W/O)型多重Pickering乳液,并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多孔的复合物微球。系统研究了粒子浓度以及油水体积比对多重乳液形貌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硅藻土粒子浓度的增加,乳液液滴尺寸减小,乳液体系的粘度增加;随着水相体积比增加,乳液液滴尺寸增加;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硅藻土稳定多重乳液的可能机理。第二,以乙二醇/水的二元混合溶液为分散相,以改性硅藻土稳定的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为模板,分别在分散相以及连续相中引入可聚合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耐低温的两亲性有机水凝胶。研究了乳液体系与有机水凝胶结构及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以两亲性的PEGDA作为交联剂,得到的有机水凝胶具有双连续的网络结构。由于双连续网络的相互作用及乙二醇的引入,提高了有机水凝胶的抗冻性能以及质量稳定性,使有机水凝胶在-40℃到60℃之间保持了稳定的弹性和可压缩性能。同时,有机水凝胶的双连续网络结构中,亲水性网络与亲油性网络的相互作用改善了有机水凝胶的机械性能,使其具有优异的压缩循环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第三,以改性硅藻土稳定的水包油(O/W)型Pickering乳液为模板制备了不同表面润湿性的复合物微球。研究了改性硅藻土粒子初始分散场所对复合物微球表面组成及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在水相的硅藻土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制备得到的微球表面相对光滑,XPS结果显示复合物微球表面的硅藻土含量仅为0.2%,复合物微球表现出超疏水的特性,水接触角为151°。而硅藻土颗粒分散在油相中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制备得到的微球表面被硅藻土颗粒包覆,形成表面粗糙的核壳结构硅藻土/聚合物复合微球,复合物微球表面的硅藻土含量为4.8%,复合物微球表面水接触角为88°,而且具有水下超亲油的特性。硅藻土/聚合物复合微球独特的表面润湿性可以用于水包油乳液的破乳分离。第四,以改性硅藻土稳定的W/O型Pickering高内相乳液为模板,在乳液的水相中加入丙烯酰胺、乙烯基咪唑以及交联剂,制备了多功能复合物微球。结果表明,得到的硅藻土/聚合物复合微球表面油的接触角为0°,而且由于复合物微球中聚合物的亲水性,油下的水滴能够被复合物微球吸附,从而表现出对水的选择性去除,可以实现油水乳液的破乳分离。同时,由于在复合物微球中引入了可与重金属离子以及阳离子染料发生络合作用的咪唑基团,复合物微球在进行油水乳液分离的同时,可以去除乳液中的重金属离子以及染料等污染物。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物微球的油水分离效率高于99.92%,染料以及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大于99.6%。第五,以改性硅藻土替代小分子表面活性剂,调控稳定的W/O型Pickering乳液,然后进行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高分子絮凝脱水剂,并进行絮凝脱水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硅藻土基两性离子型絮凝脱水剂对油基泥浆表现出优异的絮凝脱水性能,当两性离子型絮凝脱水剂的用量为7 kg/t绝干泥时,污泥的滤水值由原来的212 g/100s增加到434 g/100s。而且离心脱水后污泥的含水量为48.6%,而板框脱水后污泥的含水量为42.5%。

徐陈静[7](2021)在《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和涂层特性》文中研究说明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具有分子结构和性能可调、安全环保、耐候等优点,在建筑、纺织、造纸、石油和工业防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聚丙烯酸酯涂层的耐热性、耐水性较差,存在“冷脆热黏”现象,在实际应用中发展受限。采用刚性无机纳米颗粒与聚丙烯酸酯复合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乳液是增强涂层性能的有效途径。然而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极性差异较大,相容性不好,纳米氧化硅改性聚合物时分散不均,往往需要在聚合前先进行化学改性,复合乳液制备工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辅助单体与纳米氧化硅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分别采用原位Pickering乳液聚合和细乳液聚合合成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并对聚合过程、复合乳胶粒径分布和形貌、复合粒子形成机理及复合乳液成膜后涂层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单体、1-乙烯基咪唑(1-VID)为辅助单体、纳米氧化硅为Pickering乳化剂,通过Pickering乳液聚合合成MMA共聚物/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纳米氧化硅无需额外的表面处理,在辅助单体的作用下纳米氧化硅粒子吸附在聚合物乳胶粒子表面,充当反应体系乳化剂。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合成的复合粒子具有明显的“草莓状”结构。研究了纳米氧化硅用量、阳离子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浓度等对MMA乳液聚合转化率、乳胶粒子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发现随着AIBA浓度增大,Pickering乳液聚合速率增大,复合乳胶粒子粒径分布逐渐变窄;随着氧化硅用量增加,复合乳胶粒子粒径分布逐渐变宽;由于辅助单体和AIBA均能通过物理作用吸附在纳米氧化硅表面,通过原位Pickering乳液聚合可以得到高纳米氧化硅含量(如大于20wt%)的MMA共聚物乳液。其次,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氨水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氧化硅溶胶。以MMA为主单体、1-VID为辅助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HD)为主/助乳化剂,通过细乳液聚合合成MMA共聚物/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研究了温度、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浓度和氧化硅用量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引发剂浓度越大,细乳液聚合反应速率越大,而氧化硅的存在对细乳液聚合有一定的缓聚作用。研究了纳米氧化硅粒径和用量、乳化剂浓度对复合乳胶粒子形貌的影响。对于粒径为20 nm的纳米氧化硅,乳化剂SDS浓度的变化影响复合乳胶粒子粒径,但当聚合前期采用Tween-80乳化剂,后期补加少量SDS时,氧化硅可起到一定的Pickering乳化剂的作用,确保复合胶乳的稳定性。不同氧化硅用量的复合乳胶粒子粒径在90~200 nm之间,氧化硅含量增加会导致复合乳胶粒径增大和粒径分布变宽。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证明在MMA共聚物乳胶粒子表面也存在氧化硅粒子。最后,以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1-VID为辅助单体、SDS/HD为主/助乳化剂,通过细乳液聚合制备了不同纳米氧化硅用量的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透射电镜证实了复合粒子的形成,复合乳液成膜过程受温度影响。随着纳米氧化硅粒子含量的增加,复合胶膜的疏水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都有所提高。AFM分析表面形貌发现纳米氧化硅的添加增加了乳胶膜的表面粗糙度,使其耐水性增加。在一定纳米氧化硅用量范围内(如3%~9%),纳米氧化硅的添加可提高丙烯酸酯聚合物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和储能模量。

荣立夺[8](2021)在《乙酰乙酸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的可控构筑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纤维素作为一种来源广、绿色可再生、生物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已经大规模应用于纺织、造纸、建筑涂料、食品等领域。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的当下,基于纤维素的功能性材料的开发备受关注。纤维素是由β-吡喃葡萄糖单元脱水缩合而成的线性聚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存在大量羟基可以作为化学反应修饰位点,用于表面改性或构筑功能性纤维素衍生物。但是作为活性位点,羟基的反应活性主要基于亲核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接入基团的类型。乙酰乙酸纤维素(CAA)作为一种纤维素酯型衍生物,其侧链上带有的β-二羰基结构具有更多样化的化学反应活性。具体来说,其羰基可以作为亲电基团与胺基等亲核基团反应,其活泼的亚甲基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去质子化形成相应的碳负离子,具有亲核反应性,并且能够参与多种多组份反应。此外,与纤维素相比,不同取代度的CAA在水或者其他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更适用于均相修饰功能化。因此,利用乙酰乙酸基团的化学反应活性,以CAA为起点对纤维素进行二次衍生功能化有望构筑更丰富多样化的纤维素功能材料。本课题利用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与乙酰乙酸叔丁酯(t-BAA)反应,获得取代度可控的CAA,并作为起始材料实现一系列基于羰基烯胺化反应的纤维素功能材料。CAA材料的功能化:以分子设计结构多样化,大分子两亲性能以及三维网络构建作为出发点,从结构、性能与功能进行设计。此外,还利用非均相反应在不破坏原有形貌结构的前提下,对棉织物等纤维素材料进行表面乙酰乙酸化修饰,并通过后修饰实现纤维素基材料功能化。具体来说,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利用Biginelli多组份反应对CAA进行改性,实现纤维素二氢嘧啶酮衍生物的构建,为纤维素改性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新思路。在本章工作里以CAA、尿素与带有不同取代基团的苯甲醛反应制备了系列纤维素二氢嘧啶酮衍生物。以FTIR,1H NMR进行跟踪表明,在4 h内底物的转化率(以乙酰乙酸基计)均达到80%以上。制得的纤维素衍生物在特定的溶剂(DMSO,DMF)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以及热稳定性。使用带有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的苯甲醛可以实现模块化的纤维素mPEG接枝修饰。结果表明,通过经典的Biginelli多组份反应可以实现对CAA的高效选择性衍生化;对反应单元的模块化选择,例如各种醛类,尿素,硫脲等,可以实现纤维素多样化修饰。(2)以CAA作为反应性天然大分子乳化剂,稳定百里香精油水包油(O/W)乳液。具有不同内相负载量(最高达50%)的百里香/CAA乳液均显示出均匀的液滴分布(3-5μm)和良好的储存稳定性(7 d)。将羟丙基壳聚糖(HPCS)水溶液添加到乳液的连续相中与CAA反应,获得烯胺键交联的有机水凝胶,并通过FTIR、光学显微镜和流变仪系统表征该有机水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乳液液滴均匀地分散在有机水凝胶烯胺键交联三维网络中,通过调节前驱体乳液的粘度和交联密度可以改变凝胶的模量。制得的有机水凝胶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显示出优异的抗菌性能。本研究充分利用CAA的乳化性与反应性,实现了百里香精油在水相中的稳定分散,制备了性能稳定的抗菌有机水凝胶。(3)为了拓展水溶性CAA在多孔材料方面的应用,在此,利用氨基硅烷(APTES)交联CAA、纤维素纳米线(CNF)构建三维网络结构,经冷冻干燥成功制备了CAA多孔材料。通过改变APTES添加量调节多孔材料表面未反应乙酰乙酸基团含量,为后续化学修饰保留活性反应位点,再与含氨基化合物形成烯胺键实现纤维素多孔材料多样化功能性后修饰。具体来说,分别实现了十八烷基伯胺(ODA),半胱氨酸(CYS)和谷氨酸(GLU)等含伯胺基功能性分子对纤维素多孔材料的长链烷基化、巯基化及羧基化后修饰。此外,烯胺键作为pH响应的动态共价键,可以赋予CAA多孔材料循环可逆修饰性,即改变pH可以实现该多孔材料的可逆修饰与去修饰,实现多孔材料的重复利用。结果表明,通过温和简单的后修饰策略,CAA多孔材料可作为多功能纤维素多孔材料前驱体,为智能多孔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4)为了充分利用乙酰乙酸基团的反应性,利用非均相酯交换反应,在棉织物等纤维素基材上引入乙酰乙酸基团,形成了非均相改性纤维素基材料的通用方法。用FTIR、固态13C NMR、顶破强度和热重分析(TGA)对制得的乙酰乙酸棉织物进行了系统的表征,证实了该方法的温和性与有效性。相比均相乙酰乙酸改性,该工作无需将纤维素溶解,可以直接在材料宏观表面共价接枝乙酰乙酸基团,保持材料的原始形貌。此外,乙酰乙酸化棉织物作为通用中间体,可以与庆大霉素(Gen)和ODA进行烯胺化反应,从而获得疏水、抗菌双重功能。抗菌测试结果表明,功能化的棉织物对E.coli和S.aureus具有优异且持久的抗菌、疏水性能,经过10次标准洗涤后,水动态接触角仍保持在145°,杀菌率超过99.99%。因此,纤维素材料的非均相乙酰乙酸化为改性调节纤维素材料的表面性能提供了一种便捷、通用的方法,利用这种后修饰改性策略,可以设计各种新功能材料以满足特殊需求。

解长海[9](2020)在《辣素衍生物改性涂层的制备及防污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海洋污损生物附着在水下设备表面会对海洋工业造成严重危害,如导致船舶航行阻力增大、能耗增加及船体腐蚀等。有机硅基低表面能涂料和无锡自抛光涂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环境友好型防污涂料。然而,这两种涂料的静态防污性能并不理想。本文以辣素衍生物丁香酚为防污功能分子,分别对有机硅基低表面能防污涂层和自抛光防污涂层进行功能化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甲基丙烯酸丁香酯(EM),然后将其与亲水性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TESPMA)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EM改性硅氧烷聚合物(PEP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证明了该聚合物的成功合成。之后,基于羟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HO-PDMS-OH)和PEPS聚合物,本文通过化学交联法制备了两亲性涂层(PDMS-PEPS)。动态接触角测试表明在室温和50%相对湿度条件下,该涂层会在50 s内呈现亲水性表面。表面自由能测试表明涂层具有低表面能特性。防污实验结果表明该涂层可以抑制90%以上的细菌和硅藻粘附。本文又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EM改性聚丙烯酸聚合物(PAPS-EM)。1H NMR、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证明了PAPS-EM聚合物的成功合成。研究发现,所有样品的硬度均为4 B-5 B,漆膜附着力均为2 H-3 H,表明该涂层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水解实验和静态接触角实验显示所有样品的水解率均低于7%,接触角降低值低于5°。防污剂控释实验显示EM功能分子可以延缓丁香酚的渗出率。实验室内防污实验和实海挂板实验显示PVP功能分子、EM功能分子和丁香酚可以有效抑制蛋白、细菌、硅藻及其他污损生物的粘附。所构建的协同防污机制赋予该涂层优异的长效静态防污能力。

蒋喆峰[10](2020)在《高韧性低收缩高抗裂粘结砂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推进和发展,预制墙板配套砂浆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现有的砂浆存在易开裂、收缩大和粘结性能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装配式构件连接用材料的无收缩、高抗裂、高韧性等需求,研究水胶比、聚灰比、粉煤灰、固体养护剂和纤维对粘结砂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聚灰比和粉煤灰掺量可以有效降低砂浆的收缩,提高抗裂能力。降低水胶比和提高聚灰比可以提高砂浆的粘结性能,但会降低砂浆稠度。适量的固体养护剂和硫铝酸型膨胀剂复合可以有效补偿收缩。掺入纤维能够提高粘结砂浆的抗拉强度,限制收缩和提高抗裂能力。本文对比研究聚丙烯酸酯乳液(PAE)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乳液(VAE)对粘结砂浆性能的影响差异,研究PAE和VAE不同比例下共混对粘结砂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掺量下,PAE改性效果在工作性、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方面都要优于VAE,在粘结性能、收缩和和抗裂性能方面则要弱于VAE。当两者比例为1:1共混时,对粘结砂浆性能产生了协同作用,有效地弥补了两者单掺对砂浆性能造成的不足。本文利用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2,对比研究了纳米SiO2和改性纳米SiO2改性VAE乳液对砂浆的工作性、力学性能、收缩和抗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纳米SiO2和改性纳米SiO2均能够提高VAE涂膜的硬度、耐冲击性和耐酸耐碱性等性能。掺入纳米SiO2改性乳液会降低砂浆的流动性和干燥收缩,提高粘结强度。纳米SiO2经改性后,可降低纳米SiO2改性乳液对砂浆流动性的负面效果。同时,改性纳米SiO2改性乳液可进一步提高砂浆的粘结强度和抗拉强度,减少自收缩和干燥收缩。最终制得的粘结砂浆其稠度为62mm,保水率大于99%,初凝时间180min,终凝时间260min,7d粘结强度1.04MPa,28d抗拉强度4.7MPa,28d自收缩率12×10-6,28d干燥收缩率310×10-6,开裂指数小于1。

二、两亲性聚合物改性二氧化硅及其与聚丙烯酸酯乳液复合体系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亲性聚合物改性二氧化硅及其与聚丙烯酸酯乳液复合体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颗粒稳泡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聚氨酯发泡涂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发泡涂层
        1.1.1 发泡涂层简介
        1.1.2 发泡涂层在合成革中的应用
        1.1.3 发泡涂层材料分类
    1.2 水性聚氨酯
        1.2.1 水性聚氨酯简介
        1.2.2 水性聚氨酯发泡方法
        1.2.3 水性聚氨酯成膜机理
    1.3 稳泡剂
        1.3.1 稳泡剂分类
        1.3.2 颗粒稳泡机理
        1.3.3 颗粒稳泡剂研究进展
    1.4 水性聚氨酯/无机填料复合材料
        1.4.1 无机填料简介
        1.4.2 水性聚氨酯/无机填料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5 无机颗粒表面改性
        1.5.1 改性方法简介
        1.5.2 改性工艺分类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颗粒稳泡剂的制备及其工艺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SA/CaCO_3颗粒制备
        2.2.3 CTAB/SiO_2颗粒制备
        2.2.4 FC/SA/CaCO_3颗粒制备
        2.2.5 产物测定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A/CaCO_3颗粒的结构与表征
        2.3.2 SA改性CaCO_3改性工艺条件优化
        2.3.3 CTAB/SiO_2颗粒结构与表征
        2.3.4 CTAB改性SiO_2工艺条件优化
        2.3.5 FC/SA/CaCO_3颗粒结构与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颗粒稳泡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泡沫半衰期测试
        3.2.3 WPU发泡涂层的制备
        3.2.4 光学显微镜观察
        3.2.5 气孔直径统计
        3.2.6 视频接触角测试
        3.2.7 扫描电镜
        3.2.8 接枝度和吸附量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A/CaCO_3颗粒的稳泡性能分析
        3.3.2 CTAB/SiO_2颗粒的稳泡性能分析
        3.3.3 SiO_2颗粒改性前后稳泡性能比较
        3.3.4 CTAB/SiO_2颗粒和SA/CaCO_3颗粒稳泡性能比较
        3.3.5 FC/SA/CaCO_3颗粒的稳泡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颗粒稳泡剂在聚氨酯发泡涂层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WPU发泡涂层的制备
        4.2.3 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测试
        4.2.4 摩擦系数测试
        4.2.5 热收缩性能测试
        4.2.6 热重分析
        4.2.7 溶胀率测试
        4.2.8 吸水率和耐水质损比测试
        4.2.9 透湿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WPU发泡涂层的机械性能
        4.3.2 WPU发泡涂层的耐热性能
        4.3.3 WPU发泡涂层的耐水性能
        4.3.4 WPU发泡涂层的透湿性能
        4.3.5 颗粒稳泡剂与硬脂酸铵乳液稳泡性和制备涂层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哑光型UV固化涂料概述
        1.1.1 哑光涂料
        1.1.2 UV固化技术
        1.1.3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在UV固化涂料中的应用
    1.2 涂层的消光原理、方法和影响因素
        1.2.1 涂层的消光原理
        1.2.2 涂层的消光方法
        1.2.3 影响涂层光泽的因素
    1.3 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3.1 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1.3.2 二氧化硅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4 聚氨酯丙烯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1.4.1 聚氨酯丙烯酸酯
        1.4.2 聚氨酯丙烯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主要仪器设备和性能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仪器设备
    2.2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2.2.1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中异氰酸酯基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 改性SiO_2/PUA复合溶液的性能测试
        2.2.3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第3章 聚合物改性SiO_2及其紫外光固化PUA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改性SiO_2/PUA低聚物的制备
        3.2.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表征
        3.3.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SiO_2/PEW-g-MAH协同制备紫外光固化PUA哑光材料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改性SiO_2的制备
        4.2.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UV/热双重固化改性SiO_2及其紫外光固化PUA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改性SiO_2的制备
        5.2.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表征
        5.3.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新型超稳定、高荧光水溶性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的构建及其体外诊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溶性荧光量子点的制备
        1.2.1 水相法合成水溶性荧光量子点
        1.2.2 生物法合成水溶性荧光量子点
        1.2.3 疏水性量子点的表面修饰
    1.3 水溶性量子点荧光微球的研究进展
        1.3.1 水溶性量子点荧光微球的构建方法
        1.3.1.1 将量子点固定于微/纳米球中
        1.3.1.2 在微/纳米球形成体系中引入量子点
        1.3.1.3 在微/纳米球表面连接或组装量子点
        1.3.2 水溶性量子点荧光微球的性能
    1.4 水溶性量子点荧光微球的生物应用
        1.4.1 生物标记与成像
        1.4.2 生物编码
        1.4.3 生物医学诊断
    1.5 量子点荧光微球体外诊断检测平台
        1.5.1 量子点荧光免疫吸附法(QLISA)
        1.5.2 侧向免疫层析法(LFIA)
        1.5.3 微流控检测技术
    1.6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化学键嵌入法合成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及对C反应蛋白的定量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合成SiO_2@QDs@SiO_2-COOH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
        2.2.3.1 制备水溶性Cd Se/Zn S量子点
        2.2.3.2 合成氨基化二氧化硅球基底
        2.2.3.3 合成SiO_2@QDs纳米微球
        2.2.3.4 合成SiO_2@QDs@SiO_2纳米微球
        2.2.3.5 合成SiO_2@QDs@SiO_2-COOH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
        2.2.4 制备SiO_2@QDs@SiO_2-COOH荧光探针
        2.2.5 基于SiO_2@QDs@SiO_2-COOH纳米微球QLISA体系定量检测CRP
        2.2.6 临床样本
    2.3 结果和讨论
        2.3.1 配体交换前后Cd Se/Zn S量子点的表征
        2.3.2 SiO_2@QDs@SiO_2-COOH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的表征
        2.3.3 SiO_2@QDs@SiO_2-COOH荧光探针的表征
        2.3.4 基于SiO_2@QDs@SiO_2-COOH纳米微球QLISA体系定量检测CRP
        2.3.5 临床CRP样本定量检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乳液双保护法合成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及对心肌钙蛋白I的定量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合成单色QBs
        3.2.4 合成双色QBs
        3.2.5 合成单色QBs@SiO_2-COOH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
        3.2.6 制备单色QBs@SiO_2-COOH荧光探针
        3.2.7 基于单色QBs@SiO_2-COOH纳米微球LFIA体系的组装..
        3.2.8 临床样本
    3.3 结果和讨论
        3.3.1 单色QBs@SiO_2-COOH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3.3.2 双色QBs的表征
        3.3.3 基于单色QBs@SiO_2-COOH纳米微球LFIA体系检测原理
        3.3.4 基于单色QBs@SiO_2-COOH纳米微球LFIA体系定量检测cTn I
        3.3.5 基于单色QBs@SiO_2-COOH纳米微球LFIA体系临床可行性及稳定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分子修饰法合成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及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定量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合成QDs@BSA纳米微球
        4.2.4 合成QDs@BSA@SiO_2-COOH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
        4.2.5 制备QDs@BSA@SiO_2-COOH荧光探针
        4.2.6 基于QDs@BSA@SiO_2-COOH纳米微球LFIA体系的构筑
        4.2.7 临床样本
    4.3 结果和讨论
        4.3.1 QDs@BSA@SiO_2-COOH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的合成
        4.3.2 QDs@BSA纳米微球的合成机理探究
        4.3.3 QDs@BSA@SiO_2纳米微球的合成条件优化
        4.3.4 QDs@BSA@SiO_2-COOH纳米微球的表征
        4.3.5 QDs@BSA@SiO_2-COOH荧光探针的表征
        4.3.6 基于QDs@BSA@SiO_2-COOH纳米微球LFIA体系定量检测Hb A1c
        4.3.7 临床Hb A1c样本定量检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水性聚氨酯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的概述
        1.1.1 水性聚氨酯的发展历程
        1.1.2 水性聚氨酯的发展趋势
        1.1.3 现阶段对水性聚氨酯的要求
        1.1.4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1.5 按聚氨酯的水性化方法分类
        1.1.6 水性聚氨酯的基本原料与结构
        1.1.7 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因素
        1.1.8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方法
    1.2 石墨烯
        1.2.1 石墨烯结构与特性
        1.2.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2.3 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1.3 氧化石墨烯
        1.3.1 氧化石墨烯结构与特性
        1.3.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3.3 聚合物/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1.4 Pickering乳液概述
        1.4.1 Pickering乳液
        1.4.2 Pickering乳液的发展历程
        1.4.3 Pickering乳液的物理化学
        1.4.4 纳米片在界面的吸附
        1.4.5 氧化石墨烯Pickering乳液
        1.4.6 影响Pickering乳状液性能的主要因素
        1.4.7 Pickering乳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及其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JGO纳米片和GO纳米片的合成
        2.2.4 Pickering乳状液的制备工艺
    2.3 JGO纳米片和GO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2.3.1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2.3.2 拉曼表征
        2.3.3 Zeta电位表征
        2.3.4 偏振光显微镜表征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及乳液稳定性
        2.4.1 GO纳米片和JGO纳米片微观形貌及结构表征
        2.4.2 GO纳米片和JGO纳米片界面自组装行为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水性聚氨酯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3.2.4 水性聚氨酯/氧化石墨烯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3.2.5 水性聚氨酯/非对称性氧化石墨烯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3.3 乳液稳定性及结构表征
        3.3.1 复合乳液稳定性
        3.3.2 复合乳液胶粒粒径测试
        3.3.3 复合乳液胶粒形貌测试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1 氧化石墨烯稳定的水性聚氨酯Pickering乳液
        3.4.2 非对称性氧化石墨烯稳定的水性聚氨酯Pickering乳液
        3.4.3 水性聚氨酯Pickering乳液胶粒结构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性氧化石墨烯乳化的水性聚氨酯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复合胶膜的制备
    4.3 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测试
        4.3.1 JGO纳米片分散情况
        4.3.2 JGO纳米片及复合膜结构测试
        4.3.3 JGO纳米片及复合膜X-射线衍射测试
        4.3.4 胶膜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
        4.3.5 胶膜广角X-射线散射测试
        4.3.6 胶膜小角X-射线散射测试
        4.3.7 胶膜力学性能测试
        4.3.8 胶膜热重测试
        4.3.9 接触角测试
        4.3.10 膜的耐水性测试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1 复合膜的扫描电镜分析
        4.4.2 复合膜的红外分析
        4.4.3 复合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
        4.4.4 复合膜的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
        4.4.5 复合膜的广角X-射线散射分析
        4.4.6 复合膜的小角X-射线散射分析
        4.4.7 复合胶膜力学性能分析
        4.4.8 复合胶膜耐热性分析
        4.4.9 复合胶膜亲疏水性分析
        4.4.10 复合胶膜耐水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两亲性Janus粒子构筑疏水抗菌棉织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Janus纳米粒子的概述
        1.2.1 Janus纳米粒子的简介
        1.2.2 Pickering乳液聚合法制备Janus纳米粒子
    1.3 疏水抗菌表面的制备
        1.3.1 无机疏水抗菌表面
        1.3.2 有机疏水抗菌表面
        1.3.3 无机/有机疏水抗菌表面
    1.4 功能型Janus粒子在表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1.4.1 生物医药领域
        1.4.2 功能涂层领域
        1.4.3 功能棉织物领域
    1.5 课题的提出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及主要实验设备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两亲性TiO_2 Janus粒子的制备
        2.2.1 半包覆TiO_2石蜡胶体的制备
        2.2.2 HO-TiO_2-NH_2粒子的制备
        2.2.3 TiO_2 Janus粒子的制备
        2.2.4 亲疏水单体比例的优化
    2.3 Ag/C球模板的制备
        2.3.1 Ag/C球模板的制备方法
        2.3.2 银源用量
        2.3.3 水热温度
        2.3.4 水热时间
    2.4 Ag@TiO_2微球的制备
        2.4.1 Ag@TiO_2微球的制备方法
        2.4.2 模板用量
    2.5 两亲性Ag@TiO_2 Janus粒子的制备
        2.5.1 两亲性Ag@TiO_2 Janus粒子的制备方法
        2.5.2 亲疏水单体比例的优化
    2.6 应用实验
        2.6.1 环氧改性棉织物的制备方法
        2.6.2 多功能疏水抗菌棉织物整理工艺
    2.7 性能检测
        2.7.1 两亲性
        2.7.2 疏水性及疏水耐久性
        2.7.3 抗菌性
        2.7.4 耐洗牢度
        2.7.5 接枝率
        2.7.6 自清洁性能
        2.7.7 紫外防护性能
        2.7.8 服用性能
    2.8 表征
        2.8.1 光学接触角
        2.8.2 X-射线衍射
        2.8.3 紫外-可见光谱
        2.8.4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
        2.8.5 透射电子显微镜
        2.8.6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
        2.8.7 纳米粒度表面电位分析仪
        2.8.8 同步综合热分析仪
3 结果与讨论
    3.1 两亲性TiO_2 Janus粒子的制备结果
        3.1.1 亲疏水单体比例的优化
        3.1.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1.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3.1.4 能谱分析
        3.1.5 粒径分析
        3.1.6 热重分析
    3.2 两亲性TiO_2 Janus粒子在棉织物上的应用结果
        3.2.1 粒子浓度对棉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3.2.2 扫描-能谱分析
        3.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2.4 疏水性能
        3.2.5 疏水耐久性
        3.2.6 抗菌性能
        3.2.7 自清洁性能
        3.2.8 紫外防护性能
        3.2.9 服用性能
    3.3 Ag@TiO_2微球的制备结果
        3.3.1 银源用量对Ag/C球模板形貌的影响
        3.3.2 水热温度对Ag/C球模板形貌的影响
        3.3.3 水热时间对Ag/C球模板形貌的影响
        3.3.4 模板用量对Ag@TiO_2微球形貌的影响
        3.3.5 煅烧温度对Ag@TiO_2微球晶型的影响
        3.3.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3.7 X-射线衍射分析
        3.3.8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3.9 扫描-能谱分析
    3.4 两亲性Ag@TiO_2 Janus粒子的制备结果
        3.4.1 亲疏水单体比例的优化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4.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3.4.4 粒径分析
        3.4.5 热重分析
    3.5 两亲性Ag@TiO_2 Janus粒子在棉织物中的应用结果
        3.5.1 粒子浓度对棉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3.5.2 扫描-能谱分析
        3.5.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5.4 疏水性能
        3.5.5 疏水耐久性
        3.5.6 抗菌性能
        3.5.7 自清洁性能
        3.5.8 紫外防护性能
        3.5.9 服用性能
    3.6 综合性能对比
        3.6.1 疏水性能对比
        3.6.2 抗菌性能对比
        3.6.3 服用性能对比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6)改性硅藻土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及其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Pickering乳液
    1.2 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粒子
        1.2.1 无机粒子
        1.2.2 聚合物粒子
        1.2.3 天然高分子粒子
    1.3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理
    1.4 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4.1 固体粒子的表面润湿性
        1.4.2 固体粒子浓度
        1.4.3 油相和油水体积比
        1.4.4 粒子的初始分散介质
        1.4.5 其他影响因素
    1.5 Pickering乳液的应用
        1.5.1 Pickering界面催化
        1.5.2 生物医学应用
        1.5.3 功能材料的开发
    1.6 高内相乳液
    1.7 硅藻土概述
        1.7.1 硅藻土的改性
        1.7.2 硅藻土的应用现状
    1.8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2章 一步乳化法制备多重Pickering乳液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硅藻土的改性
        2.2.3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2.2.4 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硅藻土的改性
        2.3.2 多重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2.3.3 粒子浓度的影响
        2.3.4 油水体积比的影响
        2.3.5 多重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理
        2.3.6 多孔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硅藻土基Pickering乳液模板制备两亲性双连续抗冻有机水凝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有机凝胶和水凝胶的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有机水凝胶的制备
        3.3.2 有机水凝胶的抗冻行为
        3.3.3 有机水凝胶的机械性能
        3.3.4 有机水凝胶的热稳定性
        3.3.5 有机水凝胶的吸附行为
        3.3.6 有机水凝胶的质量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藻土基Pickering乳液模板制备不同表面润湿性的复合物微球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改性硅藻土的制备
        4.2.3 复合物微球的制备
        4.2.4 油水分离实验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硅藻土的改性
        4.3.2 改性硅藻土的润湿性
        4.3.3 硅藻土粒子分散在水相或油相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
        4.3.4 硅藻土粒子分散在水相或油相对复合物微球形貌的影响
        4.3.5 不同形貌微球的形成机理
        4.3.6 分离材料的表面形貌及润湿性
        4.3.7 油水乳液的分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硅藻土基Pickering乳液模板制备多功能复合物微球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
        5.2.2 改性硅藻土的制备
        5.2.3 复合物微球的制备
        5.2.4 油水分离实验
        5.2.5 重金属离子以及染料的吸附
        5.2.6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硅藻土的改性
        5.3.2 复合物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5.3.3 重金属离子以及染料的吸附
        5.3.4 分离材料的润湿性和选择性吸附
        5.3.5 W/O乳液的破乳分离
        5.3.6 含有重金属离子和染料的油包水乳液的分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絮凝脱水剂的制备及产业化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试剂
        6.2.2 絮凝脱水剂的制备
        6.2.3 污泥脱水工艺
        6.2.4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相Pickering乳液体系的调控
        6.3.2 有机高分子絮凝脱水剂的制备及表征
        6.3.3 絮凝效果评价
        6.3.4 应用性能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果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果
    7.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和涂层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纳米氧化硅的表面修饰
        2.1.1 基于化学相互作用的表面修饰
        2.1.2 基于物理相互作用的表面修饰
    2.2 原位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纳米氧化硅复合粒子
        2.2.1 传统乳液聚合
        2.2.2 分散聚合
        2.2.3 无皂乳液聚合
        2.2.4 Pickering乳液聚合
        2.2.5 细乳液聚合
    2.3 无机纳米粒子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1 纳米粒子分散状态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2 纳米粒子粒径和含量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3 无机纳米粒子接枝情况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4 无机粒子增强增韧机理
    2.4 研究内容
3 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粒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
        3.2.3 测试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聚合时间对乳液聚合转化率和复合粒子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3.3.2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转化率和复合粒子粒径分布的影响
        3.3.3 纳米氧化硅用量对复合粒子粒径分布和形貌的影响
        3.3.4 复合物结构分析
        3.3.5 复合粒子形成机理
    3.4 小结
4 细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粒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不同粒径氧化硅溶胶的制备
        4.2.3 细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
        4.2.4 测试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粒径氧化硅的合成
        4.3.2 原位细乳液聚合动力学
        4.3.3 复合乳胶粒径及粒径分布
        4.3.4 细乳液法制备PMMA/纳米氧化硅复合乳胶及其形貌
        4.3.5 结构分析
        4.3.6 复合粒子形成机理
    4.4 小结
5 丙烯酸酯共聚物/纳米氧化硅复合乳胶膜的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共聚物/纳米氧化硅软质复合乳液
        5.2.3 细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共聚物/纳米氧化硅软质复合乳液
        5.2.4 复合乳胶膜的制备
        5.2.5 测试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乳液的合成和成膜过程
        5.3.2 乳胶膜的接触角
        5.3.3 乳胶膜的热稳定性
        5.3.4 乳胶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5.3.5 复合乳胶膜的力学性能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乙酰乙酸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的可控构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纤维素概述
        1.2.1 纤维素及其结构
        1.2.2 纤维素的溶解
    1.3 纤维素的衍生及其拓展应用
        1.3.1 纤维素的衍生
        1.3.2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4 乙酰乙酸纤维素概述
        1.4.1 乙酰乙酸化高聚物的制备
        1.4.2 乙酰乙酸基反应性及其应用
        1.4.3 乙酰乙酸纤维素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Biginelli反应构筑纤维素二次衍生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乙酰乙酸纤维素的制备及稳定性测试
        2.2.3 醛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的制备
        2.2.4 Biginelli反应制备纤维素二次衍生物
        2.2.5 纤维素二次衍生物的表征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乙酰乙酸纤维素的结构及稳定性
        2.3.2 纤维素二次衍生物的结构及性质
        2.3.3 聚乙二醇接枝纤维素的结构及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水凝胶的构建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乙酰乙酸纤维素的制备
        3.2.3 百里香/乙酰乙酸纤维素乳液的制备
        3.2.4 百里香/乙酰乙酸纤维素有机水凝胶的制备
        3.2.5 有机水凝胶的表征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乙酰乙酸纤维素乳液性质及稳定性
        3.3.2 有机水凝胶的结构及性质
        3.3.3 有机水凝胶抗菌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修饰纤维素多孔材料的构建及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乙酰乙酸纤维素的制备
        4.2.3 可修饰乙酰乙酸纤维素多孔材料的制备
        4.2.4 含伯胺基分子修饰乙酰乙酸纤维素多孔材料
        4.2.5 乙酰乙酸纤维素多孔材料可逆循环修饰
        4.2.6 多孔材料的表征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可修饰乙酰乙酸纤维素多孔材料的结构及性质
        4.3.2 乙酰乙酸纤维素多孔材料后修饰及性能
        4.3.3 乙酰乙酸纤维素多孔材料循环修饰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烯胺键构筑长效疏水抗菌棉织物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非均相乙酰乙酸化棉织物的制备
        5.2.3 疏水抗菌棉织物的制备
        5.2.4 疏水抗菌棉织物的表征测试
        5.2.5 疏水抗菌棉织物抗菌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非均相乙酰乙酸化棉织物的结构与性质
        5.3.2 疏水抗菌棉织物的结构与性质
        5.3.3 疏水抗菌棉织物抗菌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辣素衍生物改性涂层的制备及防污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海洋生物污损及危害
        1.1.1 海洋生物污损及其形成过程
        1.1.2 海洋生物污损的危害
    1.2 海洋防污技术的发展
    1.3 环保型海洋防污涂料的研究进展
        1.3.1 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
        1.3.2 低表面能防污涂料
        1.3.3 仿生防污涂料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有机硅基两亲性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的制备
        2.3.2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硅氧烷聚合物的制备
        2.3.3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两亲性交联涂层的制备
        2.3.4 材料结构表征
        2.3.5 材料性能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的结构分析
        2.4.2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硅氧烷聚合物的结构分析
        2.4.3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两亲性交联涂层的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聚丙烯酸酯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单体的制备
        3.3.2 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甲基丙烯酸酯的制备
        3.3.3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聚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制备
        3.3.4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制备
        3.3.5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的结构表征
        3.3.6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的物理性能表征
        3.3.7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的耐水性表征
        3.3.8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的防污剂控释性能表征
        3.3.9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的防污性能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功能化丙烯酸单体及树脂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3.4.2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的物理性能分析
        3.4.3 甲基丙烯酸丁香酯改性聚丙烯酸脂涂层的防污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高韧性低收缩高抗裂粘结砂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粘结砂浆研究现状
        1.2.2 聚合物改性粘结砂浆的研究现状
        1.2.3 纤维增强技术研究现状
        1.2.4 纳米改性水泥基材料研究现状
        1.2.5 水泥基材料的收缩研究现状
        1.2.6 水泥基材料的抗裂性研究现状
        1.2.7 水泥基材料的粘结性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聚合物
        2.1.4 集料
        2.1.5 外加剂
        2.1.6 纤维
        2.1.7 拌和用水
    2.2 试验方法
        2.2.1 涂膜制备和测试
        2.2.2 工作性能试验
        2.2.3 力学性能试验
        2.2.4 收缩试验
        2.2.5 抗裂试验
        2.2.6 微观试验
第三章 粘结砂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水胶比对粘结砂浆性能的影响
        3.2.1 对工作性影响
        3.2.2 对力学性能影响
        3.2.3 对收缩影响
        3.2.4 对抗裂性能影响
    3.3 聚灰比对粘结砂浆性能的影响
        3.3.1 对工作性影响
        3.3.2 对力学性能影响
        3.3.3 对收缩影响
        3.3.4 对抗裂性能影响
    3.4 粉煤灰对粘结砂浆性能的影响
        3.4.1 对工作性影响
        3.4.2 对力学性能影响
        3.4.3 对收缩影响
        3.4.4 对抗裂性能影响
    3.5 固体养护剂对粘结砂浆性能的影响
        3.5.1 对工作性影响
        3.5.2 对力学性能影响
        3.5.3 对收缩影响
        3.5.4 对抗裂性能影响
    3.6 纤维种类和掺量对粘结砂浆性能的影响
        3.6.1 对工作性影响
        3.6.2 对力学性能影响
        3.6.3 对收缩影响
        3.6.4 对抗裂性能影响
    3.7 经济性分析
        3.7.1 价值工程理论
        3.7.2 功能分析
        3.7.3 成本分析
        3.7.4 价值指数对比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共混对粘结砂浆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聚丙烯酸酯改性粘结砂浆的性能研究
        4.2.1 对工作性影响
        4.2.2 对力学性能影响
        4.2.3 对收缩影响
        4.2.4 对抗裂性能影响
    4.3 共混乳液制备与性能分析
        4.3.1 制备方法
        4.3.2 性能分析
    4.4 聚合物共混改性粘结砂浆的性能
        4.4.1 对工作性影响
        4.4.2 对力学性能影响
        4.4.3 对收缩影响
        4.4.4 对抗裂性能影响
    4.5 微观分析
        4.5.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5.2 孔结构分析
        4.5.3 微观形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改性VAE砂浆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纳米改性乳液的制备
        5.2.1 改性乳液的制备方法
        5.2.2 改性乳液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5.3 纳米改性粘结砂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3.1 制备方法
        5.3.2 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5.3.3 对收缩的影响
        5.3.4 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4 纳米改性粘结砂浆的微观试验分析
        5.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4.2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5.4.3 孔结构分析
        5.4.4 微观形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两亲性聚合物改性二氧化硅及其与聚丙烯酸酯乳液复合体系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颗粒稳泡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聚氨酯发泡涂层中的应用[D]. 唐烨. 扬州大学, 2021(08)
  • [2]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自远.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新型超稳定、高荧光水溶性量子点荧光纳米微球的构建及其体外诊断应用研究[D]. 李金洁. 吉林大学, 2021(01)
  • [4]水性聚氨酯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辉.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5]基于两亲性Janus粒子构筑疏水抗菌棉织物[D]. 赵洲洋.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改性硅藻土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及其聚合的研究[D]. 白云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和涂层特性[D]. 徐陈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8]乙酰乙酸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的可控构筑与性能研究[D]. 荣立夺. 东华大学, 2021(01)
  • [9]辣素衍生物改性涂层的制备及防污性能研究[D]. 解长海. 天津大学, 2020(02)
  • [10]高韧性低收缩高抗裂粘结砂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蒋喆峰. 东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  

两亲聚合物改性二氧化硅及其与聚丙烯酸酯乳液复合体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