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细胞亚群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唐建华,贺韦东,孙桂芝,魏蕾[1](2021)在《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治疗的MD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成分输注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输血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O-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血清HO-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后7 d比较血清IL-6和TNF-α显着降低[(152.10 ± 21.89) ng/L比(201.14 ± 28.90) ng/L、(1.34 ± 0.45)ng/L比(2.89 ± 1.01)ng/L],而HO-1显着升高[(78.91 ± 15.74)μg/L比 (58.99 ± 13.3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着升高[(49.11 ± 19.13)%比(47.13 ± 12.84)%、(25.23 ± 10.80)%比(21.09 ± 12.28)%、(24.74 ± 10.84)%比(21.88 ± 11.18)%、1.02 ± 0.25比0.96 ±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能够提高MDS患者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

朱亚男[2](2021)在《8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吉林省人民医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MDS患者年龄、血细胞分析、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与MDS不同诊断亚型及预后分层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01-2020.12在吉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诊断亚型、预后分层、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活检、流式、染色体、基因突变等资料,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MDS患者共88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33例,男女比例:1.66:1。2、88例MDS患者中,临床表现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占89.77%,且多数为中重度贫血。各诊断亚型中,MDS-MLD亚型患者最多,MDS-U亚型患者最少。预后评估中,IPSS预后评分系统中危-1组患者42例最多,高危组患者3例最少;IPSS-R预后评分系统:极高危组患者21例最多,极低危组患者1例最少。3、本研究88例MDS患者平均年龄65.88岁,发病年龄高峰位于61-70岁。诊断亚型中,MDS-EB-2亚型组患者年龄较其他亚型组小。IPSS预后评分系统中,高危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其他危险组,具有统计学意义。4、分析88例MDS患者血常规,结果显示,血象以两系、三系减少为主。各诊断亚型中MDS-EB-2患者血小板计数较低。IPSS-R预后评分系统中极高危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较其他危险组减低,具有统计学意义。5、分析88例MDS患者骨髓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43.84%。各诊断亚型中,MDS-MLD患者染色体异常占37.5%最高。IPSS预后评分系统中,中危-1患者染色体异常占50%最多,低危患者染色体异常占3.125%最少。6、88例MDS患者39例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显示基因突变率为84.6%,突变基因中剪接因子(42.42%)和表观遗传因子(39.4%)突变率较高,其中ASXL1,U2AF1,SF3B1为突变频率较高的基因,SF3B1基因突变主要见于MDS-RS亚型。各诊断亚型中,MDS-MLD患者基因突变占30.3%最高。IPSS预后评分系统中,中危-1患者基因突变占39.39%最高。结论:1、MDS以老年人发病多见,贫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2、血细胞的减少,尤其是血小板减低对MDS的诊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突变检测是MDS诊断、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

赵艳秋,郭芳,杨卫东[3](2021)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效果》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地西他滨联合阿柔比星+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CAG)方案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安阳地区医院高危MD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30例)与单一组(30例),单一组采用CAG方案治疗,联合组采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表达,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总缓解率(93.33%)高于单一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联合组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D-1+CD3+T、PD-1+CD8+T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TLA-4+CD3+T、CTLA-4+CD8+T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与单一组(13.3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高危MDS患者效果显着,可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中PD-1、CTLA-4表达,改善血常规水平,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可为临床治疗高危MDS患者提供科学依据。

林晓菲[4](202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细胞因子TGF-β1、IFN-γ、IL-4、IL-17A的表达水平,探讨不同阶段MDS以及AML患者免疫状态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临床上新确诊的未治疗的MDS患者共20例,根据IPSS-R危险度分组分为相对低危组和相对高危组各10例,AML患者15例,设置1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表达比例。3.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1、IFN-γ、IL-4、IL-17A的表达水平。结果:(1)Treg细胞在MDS组和AML组患者中的表达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表达比例随疾病发展呈现递增趋势(P<0.05);与相对低危组比较,Treg细胞在相对高危组和AML组中的表达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与相对高危组比较,Treg细胞在AML组中的表达比例升高(P<0.05)。(2)TGF-β1、IFN-γ、IL-4和IL-17A在MDS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GF-β1、IL-4在AML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两种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相对低危组比较,TGF-β1、IL-4在相对高危组和AML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IFN-γ、IL-17A在相对高危组和AML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减低(P<0.05);与相对高危组相比,TGF-β1在AML组中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IFN-γ、IL-4、IL-17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阶段MDS以及AML患者的免疫状态并不相同,免疫异常可能参与MDS疾病的发生、发展。

黄紫莹[5](202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Th9、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Th9、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和PD-1在MDS中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初诊MDS患者26例(较低危15例,较高危11例),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及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9(interleukin-9,IL-9)、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水平。结果:在较高危MDS组,Th9细胞比例(3.04±0.43%)高于较低危组(2.30±0.27%)和对照组(0.74±0.35%),P<0.05;Th17细胞比例(1.21±0.48%)低于较低危组(4.57±0.49%)和对照组(2.45±0.67%),P<0.05;较低危组与对照组相比,Th9、Th17细胞比例升高(2.30±0.27%vs 0.74±0.35%,4.57±0.49%vs 2.45±0.67%,P<0.05)。较高危组与对照组相比,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的表达均明显升高(13.85±1.07%vs 4.57±0.85%,9.93±1.89%vs 4.85±1.64%,17.72±1.16%vs 5.25±1.18%,P<0.001);较高危组与较低危组相比,PD-1+Th9、PD-1+Th17和PD-1+Treg表达均明显升高(13.85±1.07%vs 10.61±1.55%,9.93±1.89%vs 6.88±1.45%,P<0.05;17.72±1.16%vs 14.30±1.33%,P<0.001);较低危组与对照组相比,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01)。在较高危组中,IL-9、IL-10、TGF-β 水平高于较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IL-17水平低于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较低危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因子IL-9、IL-10、TGF-β 水平升高(P<0.05),IL-17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10)。MDS患者Treg细胞上PD-1表达与IL-10、TGF-β 呈正相关,与IL-17呈负相关;Th17细胞上PD-1表达与IL-17呈负相关;Th9细胞上PD-1表达与TGF-β 呈正相关。结论:1.MDS患者Th9/IL-9、Th17/IL-17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MDS的发病。2.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表达升高,并与疾病危险度分层呈正相关,提示PD-1有望成为MDS分层与预后指标。3.高危MDS中细胞因子IL-9、IL-10、TGF-β 水平升高,低危MDS中IL-17水平升高,且与PD-1表达存在相关性,提示不同危险度分层的MDS均存在免疫异常,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鸿彬[6](2021)在《调节性B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水平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初治较低危、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及细胞因子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初步探讨Bregs及相关细胞因子在MDS中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确诊的初治MDS患者28例,其中较低危组18例、较高危组10例,健康对照组1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外周血Bregs细胞比例,流式微球捕获芯片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L-6、IL-10、IFN-γ和TNF-α水平,并分析Bregs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Bregs水平在MDS较高危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MDS较低危组,MDS较低危组低于健康对照组,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IL-6、IL-10、IFN-γ、TNF-α水平在MDS较低危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IL-2、IFN-γ、TNF-α水平在MDS较高危组明显低于MDS较低危组(P<0.001),而IL-10水平在MDS较高危组明显高于MDS较低危组(P<0.001);IL-2、IFN-γ水平在健康对照组明显高于MDS较高危组(P<0.01)。IL-6、IL-10、TNF-α水平在健康对照组明显低于MDS较高危组(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较低危组MDS患者Bregs细胞与IL-2、IL-6、IFN-γ、TNF-α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较高危组MDS患者Bregs细胞与IL-2、TNF-α呈负相关,与IL-6、IL-10呈正相关。进一步与临床参数比对发现,初诊MDS患者外周血Bregs水平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间无相关性。结论:1.Bregs及IL-2、IL-6、IL-10、IFN-γ及TNF-α在不同危险分层MDS中异常表达,提示Bregs等免疫紊乱可能参与了MDS的发病、发展。2.较低危组MDS患者Bregs与细胞因子IL-2、IL-6、IFN-γ、TNF-α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较高危MDS组患者Bregs与细胞因子IL-2、TNF-α呈负相关,与IL-6、IL-10呈正相关,提示Bregs与细胞因子可能相互作用,共同导致MDS的免疫微环境紊乱。3.MDS患者Bregs水平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提示Bregs可能在MDS患者贫血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马蓉艳[7](2020)在《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指标特点等,探讨慢性炎症及免疫异常与MDS发病的相关性,阐述MDS免疫功能紊乱对疾病的影响及其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01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首次确诊的、血清免疫学检查完善或既往有明确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Ds)病史的142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自身免疫异常或ADs,将患者分为三组:(1)合并ADs组(n=33);(2)无相关症状的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n=19,简称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3)无自身免疫异常组(n=90,为对照组)。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三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血清EPO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2016WHO分型、IPSS-R预后分组、转白率及生存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142例MDS患者中52例(36.62%)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其中33例(23.24%)合并明确诊断的ADs,19例(13.38%)仅合并血清免疫检查异常。与无自身免疫异常组相比,合并ADs组:女性、MDS-EB-1亚型、IPSS-R评分为中高危组比例较高,血清EPO水平较低,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IL-6、TNF-α、IFN-γ、IL-17水平较高(P<0.05);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中位发病年龄较大且年龄≥60岁患者占有比例较高,外周血中仅IL-6、IFN-γ水平较高(P<0.05),但在性别、2016 WHO分型构成比、IPSS-R预后分组、转白率方面无显着差异。三组间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TET2、SF3B1等基因突变频率均无明显差异,但TET2在合并ADs组中突变频率最高,DNMT3A在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中突变频率最高,U2AF1、SF3B1在无自身免疫异常组中突变频率最高。异常染色体核型、突变基因与相关免疫学指标无明显相关性。合并ADs组、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无自身免疫异常组(分别为34.00个月、37.00个月vs48.00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77、0.208),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合并ADs是影响MDS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MDS合并自身免疫异常高达36.62%,合并ADs与MDS-EB-1亚型、IPSS-R评分较高危组及预后不良相关,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MDS其炎症和免疫指标变化更为明显,提示慢性炎症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参与了MDS的发生、发展,该研究结果对指导MDS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蔡秀[8](2020)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60名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具体情况,分为3组,分别是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的MDS患者(n=32)和合并无症状血清免疫学异常的MDS患者(n=123)和单纯MDS患者(n=405)。比较其临床特征、骨髓淋巴细胞亚群、基因突变及预后等指标。结果:在560例MDS患者中,155例(27.7%)MDS患者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其中32例(5.7%)MDS患者合并AID,123例(22.0%)MDS患者合并无症状血清免疫学异常。与单纯MDS相比,合并AID的MDS患者中骨髓低增生比例较高(P=0.046),预后中等核型多见(P=0.026),+8染色体异常比例为29.6%(n=8),骨髓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较低(P=0.024),人类白细胞抗原-DR15(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15,HLA-DR15)表达阳性比例较高(P=0.004),SETBP1、ITIH3基因突变比例较高;与单纯MDS相比,合并无症状血清免疫学异常的MDS患者RCMD亚型多见(P=0.001),SETBP1基因突变比例较高(P=0.020)。是否合并自身免疫异常,与转白率、预后危险度分层和OS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AID的MDS患者中骨髓低增生,+8染色体异常比例较高,与单纯MDS相比,合并AID患者骨髓CD19淋巴细胞比例低,HLA-DR15阳性、SETBP1、ITIH3基因突变多见。合并无症状血清免疫学异常的MDS患者RCMD亚型多见。是否合并自身免疫异常与MDS预后无关。

骆天琪[9](2020)在《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预激方案治疗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预激方案治疗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with excess blasts,MDS-E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58例初诊为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EB)患者。其中35例患者接受地西他滨单药治疗,23例患者接受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CAG、CHG)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1疗程后血小板计数倍增、骨髓原始细胞计数、WHO诊断分型、IPSS-R危险度分层、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RUNX1、DNMT3A、TP53、ASXL1、TET2)这些单影响因素对地西他滨或联合预激方案治疗MDS-EB患者疗效的影响,选择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结果:1.总体治疗效果分析:58例患者中位化疗周期为3(111)个。58例患者总有效率(ORR)为75.9%(44/58例),其中完全缓解(CR)21例,骨髓完全缓解(m CR)20例,骨髓完全缓解伴血液学改善(m CR/HI)3例,疾病稳定(SD)3例,治疗失败11例,其中早期死亡2例。地西他滨单药组ORR为74.3%(26/35例),其中CR 9例,m CR 15例,m CR/HI 2例,SD 2例,治疗失败7例,其中早期死亡1例;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组ORR为78.3%(18/23例),其中CR 12例,m CR 5例,m CR/HI 1例,SD 1例,治疗失败4例,其中早期死亡1例。两组ORR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周期和4周期后OR及CR率比较:2个治疗周期后,地西他滨单药组ORR为45.7%(16/35例),其中CR率为5.7%(2/35例),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组ORR为60.9%(14/23例),其中CR率为34.8%(8/23例);组间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治疗周期后,地西他滨单药组ORR为71.4%(25/35例),其中CR率为22.9%(8/35例);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ORR为73.9%(17/23例),其中CR率为47.8%(11/23例);两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IIIIV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与感染。对比地西他滨单药组与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组不良反应,两组全部出现了IIIIV级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IIIIV级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为94.3%vs 100%(P>0.05),IIIIV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74.3%vs82.6%(P>0.05);感染主要以肺部感染、血流感染为主,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71.4%vs 69.6%(P>0.05),血流感染发生率为45.7%vs 60.9%(P>0.05);其他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还有肝功能损伤、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其中两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2.6%vs 26.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脏器出血、严重失血情况发生。4.影响疗效因素分析:单影响因素分析中1疗程后血小板计数倍增、染色体核型、性别是地西他滨或联合预激方案治疗MDS-EB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1疗程后血小板计数倍增是预测地西他滨或联合预激方案治疗MDS-EB患者获得CR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发现预测获得ORR的独立影响因素。5.两组生存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12(132)个月。地西他滨单药组中位OS期为12(132)个月,中位PFS期为9(132)个月,其中10例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26例死亡。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化疗组中位OS期为11(226)个月,中位PFS期为9(226)个月,其中5例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6例死亡;两组OS与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9P=0.370)。结论:1.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预激方案治疗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肯定,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有更高的完全缓解率,且起效快;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IIIIV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和感染,给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可耐受。2.1疗程后血小板计数倍增、中等/良好染色体核型及女性MDS-EB患者应用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预激方案后更易达到临床缓解;1疗程后血小板计数倍增是预测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预激方案治疗MDS-EB患者CR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毛何晴[10](2020)在《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解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进行单倍体外周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MDS患者资料。结果:他们的中位年龄33岁(25~45岁),男性3例,女性2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MDS分型标准(2008年)进行分类,难治性贫血伴多系异常(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RCMD)占2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RAEB-1)占2例,RAEB-2占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染色体检查,有1例染色体核型表达异常,为-7染色体,剩下为正常核型。所有患者移植前均未进行化疗。患者自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后距离进行移植术的中位时间为3(1-37)个月。按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m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评分,3例患者为中危-1(均有输血依赖),2例患者为高危。移植后有4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7(14-27)天;有3例患者血小板植入,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20(11-23)天。1例患者发生Ⅲ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 GVHD),1例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 GVHD)。有1例患者移植后早期死亡,考虑死因为肝静脉血栓。4例患者存活超过100天,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肾脏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最终死于多脏器衰竭。截止至随访时间结束时5例患者有3例无病生存,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为60%,无病存活时间为7.2~16.9个月。结论:由此可见,对于年轻的中、高危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采用亲缘单倍体移植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细胞亚群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细胞亚群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2)8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及相关病因研究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资料采集
        2.2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临床情况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临床表现
        3.1.4 诊断亚型分布情况
        3.1.5 预后分层情况
        3.2 实验室检查
        3.2.1 血常规分析
        3.2.2 淋巴细胞分析
        3.3 专科检查
        3.3.1 骨髓形态学检查
        3.3.2 骨髓活检及流式
        3.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3.3.4 基因突变分析
        3.4 治疗
    4 讨论
        4.1 年龄
        4.2 血常规分析
        4.3 染色体核型
        4.4 基因突变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免疫紊乱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概述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分层
    1.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免疫反应
        1.3.1 先天免疫信号的异常激活
        1.3.2 免疫紊乱
        1.3.3 Th17 细胞
        1.3.4 Th9 细胞
        1.3.5 细胞因子水平异常
    1.4 程序性死亡受体1
    1.5 本研究科学假设及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资料
        2.1.2 正常对照组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设备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2.3.2 PBMC体外刺激
        2.3.3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 细胞比例及PD-1在Th9 细胞上的表达
        2.3.4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 细胞比例及PD-1在Th17 细胞上的表达
        2.3.5 流式细胞术检测PD-1在Treg细胞上的表达
        2.3.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人静脉血血清IL-9、IL-17、IL-10、TGF-β
    2.4 实验结果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不同危险度分层MD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h9及Th17 细胞比例
    3.2 MDS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h9、Th17、Treg细胞上PD-1 表达
    3.3 MDS患者与对照组外周血血清IL-9、IL-17、IL-10、TGF-β 水平
    3.4 MDS患者PD-1 表达与细胞因子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Th9 细胞与IL-9
    4.2 Th17 细胞与MDS
    4.3 Th9、Th17、Treg细胞上PD-1 的表达
    4.4 细胞因子IL-17、IL-10、TGF-β 在MDS中的研究
    4.5 PD-1 表达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4.6 实验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调节性B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水平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MDS概述
    1.2 MDS免疫发病机制
        1.2.1 细胞免疫紊乱
        1.2.2 细胞因子
    1.3 Bregs
        1.3.1 Bregs的发现
        1.3.2 Bregs的表型
        1.3.3 Bregs的作用机制
        1.3.4 Bregs与疾病
    1.4 本研究科学假设及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例资料
        2.1.2 健康对照组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流式细胞术检测Bregs(CD19~+CD24~(hi)CD38~(hi))占CD19~+B细胞的表达比例
        2.3.2 流式微球捕获芯片技术(CBA)法检测IL-2、IL-6、IL-10、IFN-γ、TNF-α水平
    2.4 实验结果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MDS 较低危组、MDS 较高危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Bregs比例
    3.2 MDS患者Bregs细胞比例与临床指标比较
    3.3 MDS 较低危组、MDS 较高危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
    3.4 MDS较低危组及较高危组患者Bregs细胞的比例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5 MDS患者Bregs细胞的表达与血红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Bregs在 MDS中的水平及作用
    4.2 细胞因子在MDS中的水平及作用
    4.3 MDS中 Bregs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
    4.4 实验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随访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与MDS相关的自身免疫异常的特征
    3.2 性别和年龄分层比较
    3.3 MDS诊断分型和预后分层比较
    3.4 初诊时免疫指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比较
        3.4.1 血清EPO水平
        3.4.2 T淋巴细胞亚群
        3.4.3 细胞因子水平
        3.4.4 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和预后分组
        3.4.5 基因突变
    3.5 转白率和中位生存时间
        3.5.1 三组MDS患者转白率比较
        3.5.2 三组MDS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比较
        3.5.3 MDS患者中影响生存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合并ADs的 MDS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2 合并ADs的 MDS患者免疫指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
    4.3 合并ADs的 MDS患者预后分析
    4.4 合并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的MDS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4.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索引
绪论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MDS患者合并自身免疫异常情况
    2.2 临床特征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9)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预激方案治疗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免疫异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 一般情况
    二、 个人经历
    三、 获奖情况
    四、 承担或主研课题情况

(10)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非清髓性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后自然杀伤细胞的恢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细胞亚群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陈敏,唐建华,贺韦东,孙桂芝,魏蕾.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10)
  • [2]8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例分析[D]. 朱亚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效果[J]. 赵艳秋,郭芳,杨卫东. 中国实用医刊, 2021(08)
  •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D]. 林晓菲.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黄紫莹. 兰州大学, 2021(12)
  • [6]调节性B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水平及意义[D]. 张鸿彬. 兰州大学, 2021(12)
  • [7]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D]. 马蓉艳. 兰州大学, 2020(04)
  •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临床特征研究[D]. 蔡秀.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预激方案治疗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D]. 骆天琪.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 毛何晴.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