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湿地退化及保护对策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湿地退化及保护对策

一、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湿地退化与保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雅慧[1](2020)在《长江口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生态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盐沼的生态修复已成为应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供生态服务的关键保护措施,是遏制中国滨海盐沼植被退化的一项重要策略。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是长江口和杭州湾滨海湿地重要的本土建群种之一,其所在的盐沼分布区能够为维持当地生物多样性提供有利的生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口引种的具有较广生态幅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快速扩张,使得本地物种海三棱藨草种群的分布面积急剧减少。目前长江口海三棱藨草种群的恢复主要采用春季植株和球茎带土移植的方式进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高投入、低效率的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生态学理论,研发高成功率、低成本、简便有效的海三棱藨草种群生态恢复技术,以期为全球变化下海岸带保护和滨海湿地修复重建等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本研究在长江口“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区外动态变化的自然潮滩湿地的三个典型的区域开展了海三棱藨草种群生态修复实践;研究了海三棱藨草在新生自然潮滩上定居和扩散的过程与机制;研发了基于植株移栽和种子的海三棱藨草修复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验证了互惠理论在长江口海三棱藨草种群生态恢复中的适用性选取长江口崇明东滩新生潮滩为研究区域,通过沿潮滩高程梯度的海三棱藨草植株斑块的移植实验,探究了胁迫梯度假说和互惠理论(即种内的正相互作用)对长江口海三棱藨草种群恢复的指导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在一定的胁迫梯度范围内(潮滩高程2.0 m以上),增大种植斑块可以促进海三棱藨草的种内正相互作用,显着提高种植斑块的存活率和植株密度(P<0.05);(2)潮滩水文动力沉积条件与潮滩高程梯度密切相关(P<0.05),水文动力沉积作用对海三棱藨草定居和生长的胁迫随高程梯度下降而增强。潮滩高程2.0 m以下处强烈的水文动力条件干扰限制了生物-物理因素的正反馈作用。滨海湿地盐沼植被修复工作的成功率可以通过改进种植方式,增强种内的正相互作用得到极大的提高。本研究可为开展大规模滨海湿地盐沼植被修复工程和提高生态修复效率提供借鉴与指导。2.开展了提高海三棱藨草实生苗定植的人工辅助措施研究在春季播种期,探讨了人工辅助措施(麻袋)对提高种子在水文扰动频繁区域出苗率方面的作用。在实验室无显着干扰环境下,人工辅助措施的设置不会对种子萌发和定植产生抑制作用,且种子密度对出苗率无显着影响(P>0.05)。在野外动态潮滩条件下以人工辅助定植方式播种的样方内的种子出苗率显着高于5 cm埋深直接播种(P<0.05),添加人工辅助措施可以为海三棱藨草种子出苗提供机会窗口,显着提高了其出苗率。3.识别了海三棱藨草在潮间带成功定植的机会窗口以长江口崇明东滩新生潮滩为研究区域,在对盐沼植被定居和扩散动态监测的基础上,设置沿高程梯度的由植被区向光滩区延伸的调查样带,对海三棱藨草种子或实生苗从源到潜在扩散地点的时空动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探明了海三棱藨草种群定居和扩散过程中的物理和生物干扰阈值,识别了海三棱藨草在潮间带动态环境下定植和建立的机会窗口。海三棱藨草盐沼在光滩成功定居和扩散需要超越潮滩上的生物与物理阈值以打开幼苗的定居机会窗口。其机会窗口同现包括了生长季初期的繁殖体(幼苗)源、潮滩适合的高程、适宜的冲淤动态以及排除入侵物种的竞争。实生苗定植区域的滩面高程要高于2.2 m的阈值点,沉积环境应稳定在冲淤阈值以下。与此同时,互花米草的覆盖面积应控制在盐沼总面积的10%以下,且在生长季初期有充足的繁殖体供应。本项研究首次识别和强调了与生物与物理阈值相关的机会窗口在长江口盐沼先锋植物海三棱藨草种群定居和扩散中的重要作用。4.提出了基于机会窗口的海三棱藨草种子播种的经济高效恢复方法基于上述研究识别的海三棱藨草种群定居和扩散过程中与生物和物理阈值相关的机会窗口,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海三棱藨草种子播种野外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经济有效的恢复技术。本研究强调了机会窗口的相关阈值在长江口先锋盐沼定植和扩散过程中的重要性,为盐沼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机会窗口的海三棱藨草种子播种野外实验表明,通过创造能够跨越生物和物理干扰等多重阈值的机会窗口,海三棱藨草的植株密度在首年可达478—611株/m2,且成本降低至1—1.5元/m2。在大规模盐沼恢复过程中,需要考虑与机会窗口相关的盐沼植被建立和定植阈值以及恢复的成本效益。基于机会窗口的海三棱藨草种子播种恢复方法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盐沼植被恢复方法,为盐沼植被恢复开辟了新途径。盐沼植被在潮滩上的成功定居和生长是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结果。滨海湿地生物-物理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响应的研究是受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本研究研发的海三棱藨草植株移栽和基于种子的生态修复技术也验证了互惠理论和机会窗口理论在盐沼湿地生态修复中的重要性,可为开展大规模滨海湿地盐沼生态修复和提高生态修复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潘家琳[2](2020)在《海岸生态工程对水鸟栖息地的影响及综合调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滨海湿地是海陆交汇的生态过渡带,是重要的水鸟栖息地,也是海岸带人类活动最为剧烈的区域。然而,因受大量海岸生态工程的影响,水鸟栖息地内部失去了自然潮汐过程,生境逐渐出现了淡水化、陆地化及格局快速演变等趋势,出现了面积降低、质量减退等问题,亟需科学的管控对策,以减缓海岸生态工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海岸生态工程影响下水鸟栖息地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探究海岸生态工程对水鸟栖息地和水鸟种群的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管控技术与对策,对于海岸带水鸟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以水鸟栖息地为研究对象:(1)针对海岸生态工程对水鸟栖息地的影响,选取横沙东滩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遥感影像处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分析了近十多年来海岸工程对水鸟栖息地与水鸟种群的影响,阐明生境因子与雁鸭类种群数量的相关关系,为海岸工程区水鸟栖息地的综合管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2)针对崇明东滩水鸟栖息地优化工程(以下简称生态修复区),围绕植被和水文这两个与水鸟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生态要素,通过室内植物“水-盐”双因素控制实验,分析在工程实施后,水位、盐度的变化对湿地植物的影响,量化植物的水位、水体盐度阈值,提出植物管控技术。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降雨、水面蒸发、植物蒸散和土壤下渗等水文过程,计算生态需水量,制定水文调控方案。综合植物管控技术和水文调度方案集成科学、合理、可实施的水鸟栖息地综合调控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岸生态工程对水鸟栖息地及水鸟种群的影响横沙东滩海岸生态工程显着改变了滨海湿地水鸟生境及种群特征。随着工程的推进,自然潮滩的盐沼湿地呈动态变化趋势,光滩面积有所减少,但植被覆盖度在不断增加;促淤区因泥沙不断的补给,新生了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植物快速生长繁殖,水域所占面积比例降低;成陆区逐渐向淡水生态系统演替,优势植物物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逐渐被水烛(Typha angustifolia)代替,且水域出现大量沉水植物。伴随着生境的变化,雁鸭类种群逐渐从成陆区和自然潮滩向促淤区转移。未实施工程的自然潮滩影响雁鸭类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海三棱藨草/藨草(Scripus mariqueter/Scripus triqueter)群落面积;正在实施工程的促淤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挺水植物面积、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和无植被覆盖水域面积;已实施工程的成陆区主要影响因素为沉水植物面积。综上,工程内湿地生境应具有开阔水域、充足食物供给和相对较低植被盖度的生境类型供水鸟栖息。2.海岸生态工程区水鸟栖息地的植物管控技术崇明东滩生态修复区因海岸生态工程失去了自然潮汐过程,内部生境水位相对稳定,水体盐度逐渐降低。近年来,海三棱藨草面积减少,逐渐被淡水植物水烛替代。实验结果表明,在稳定水位条件下海三棱藨草和芦苇适宜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分别是低盐度(05‰)、低水位(010 cm)和中低盐度(010‰)、中低水位(020 cm)。淡水植物水烛适宜生存在低盐(05‰)、高水位(50 cm)的环境中,限制其生长的主要是高盐条件。在较低水位范围内,水位的升高能促进植物株高和生物量的增长,但过高的水位和盐度将起到限制作用。海三棱藨草的存活最高盐度和最高水位阈值(11.916.6‰;8.723.8 cm)都明显低于自然环境。芦苇的存活最高盐度阈值(14.718.3‰)要高于自然环境;当盐度>10‰时,芦苇的存活最高水位阈值(41.553.3 cm)明显高于自然潮汐下。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可在植物生长初期维持低盐、低水位的生存条件;植物生长旺盛期,在维持低盐的基础上,提高一定的水位来促进保护植物物种的株高增长;植物繁殖期间,利用低盐、中低水位的环境保证植物的繁殖过程。另外可结合人工刈割辅助措施来进行淡水植物水烛的管控。3.海岸生态工程区水鸟栖息地的水文调控技术通过以水量平衡为原理的生态需水量计算可知,崇明东滩生态修复区C区(雁鸭类生境类型)的生态需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在雁鸭类的水位需求目标下的生态需水量:5月、夏季(78月)和秋季(911月)较小;冬季到春季初期较大。研究区C区北部1号区域(C1N)需水量最大;海三棱藨草修复区(C4)需水量较小。总体而言,在开阔水域需要在冬、初春季节增加水量以保持高水位条件,为雁鸭类水鸟栖息服务;芦苇带区域,可利用秋季的高盐度水体进行调控,控制水体过度淡化。生态修复区还需加强动态监测与管理,以实现合理科学的水文调控。4.海岸生态工程区水鸟栖息地综合调控技术在综合管理目标下,生态修复区低水位区域调水集中在3月和9月,其他区域集中在3月、6月和11月;生境内部还可通过区域调水达到合适水位;因春季水位需求较低,区域排水集中在3月份。在未来水鸟栖息地的管控中,在保证生态需水量的前提下,需综合考虑生境的合理性和适宜性,突出重点加以保护;加强环境的监测与保护,高效利用水资源;以水鸟栖息地典型案例为目标加强宣传教育,实现水鸟栖息地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海岸生态工程若不进行合理的管控,会使水鸟栖息地逐渐向淡水、陆地生态系统演替,并改变湿地格局,从而影响水鸟生境质量及其稳定性,建议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管控和水文调控来维持工程区湿地内适当的植物、光滩和水域面积配比和充足的水鸟食物来源,来实现水鸟适宜栖息地营造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减缓工程对水鸟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良好的水鸟补充栖息地。

祁辉[3](2020)在《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湿地与森林、海洋合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着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作用。湿地不光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源,而且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人口压力的日益上升、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趋扩大,而对湿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湿地环境的日趋恶化,也大大降低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使湿地成为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了。汉江滨河湿地位于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我省引汉济渭的引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对汉江及其滨河湿地管理保护不力,导致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严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研究及修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典型湿地修复案例分析、湿地资源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修复策略。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全国51个已经退化的湿地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了不同湿地的退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得出了7条湿地退化的一般特征以及12条影响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将这些退化因素划分为A、B、C、D四类,构建出湿地功能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2)对我国4个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按照修复效果差异总结出可以借鉴的修复经验与技术,归纳出滨河湿地的一般修复方案与措施。3)通过建立汉江滨河湿地资源指标体系,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湿地资源综合评价。其中首先将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然后将准则层分成5个部分,将指标层细化为对应的17项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结合专家综合赋分的方式,通过相应的矩阵计算确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数,结合对评价结果做出的相应分析,得出汉江滨河湿地资源的现状评价结论。4)结合前面的研究内容,综合分析判定出汉江滨河湿地的8条退化因素,并提出了6条对应的修复策略。

李楠[4](2020)在《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围垦造田等强烈人为活动干扰下,作为海陆纽带的滨海湿地正面临着面积萎缩、资源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沿海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类型复杂且变化频繁,由于缺乏长时间序列的湿地监测资料,限制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及机制研究,难以提出针对性的滨海湿地科学管理及生态修复的政策。因此,亟需采用新方法快速有效的开展滨海湿地信息的准确提取,查明海陆交错地带复杂地类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建立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安全评估体系,探索滨海湿地生态价值及生态安全变化,明确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滨海湿地资源的合理保护与生态恢复政策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论文选择杭州湾为研究区,在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遥感数据的连续性、真实性、系统性等特点,基于GF-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1973年至2015年的长时间的Landsat MSS/TM/OLI系列遥感影像,开展滨海湿地信息提取和动态变化监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湿地生态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评价,对研究区滨海湿地时空演变进行系统研究,探讨杭州湾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提出一种结合面向对象、物候特征和专家知识的规则树分类方法,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精准提取滨海湿地信息。该方法充分利用不同湿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物候差异,可以准确地识别和提取研究区内土地覆盖类别,遥感分类结果总体精度达90.28%,kappa系数为0.89。结果表明,结合物候特征的专家知识规则树分类方法,能够有效增大不同类型湿地间的遥感可分离性,比最大似然和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更具有优势,适用于复杂滨海湿地信息提取。(2)基于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滨海湿地信息,开展杭州湾湿地类型动态变化监测,分析滨海湿地的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73年至2015年间,杭州湾滨海湿地空间格局变化显着,湾滨海湿地(海三棱藨草盐沼,互花米草盐沼,淡水草本沼泽)靠海一侧逐年向外扩张,靠内陆一侧不断转化为水产养殖塘及不透水地表等类型。不透水地表的面积增加935.72 km2,扩大了16.3倍,向北扩展明显,滨海湿地受到严重影响。自然及人为因素驱动下,滨海湿地的演变过程及规律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基于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结合遥感土地覆盖结果,分别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成递减趋势,分别为413.01亿元,261.25亿元,259.52亿元和224.3亿元。其中调节服务的总价值最高,水质净化、气候调节、保持土壤和促淤造陆是湿地核心功能。围垦和城镇建设与生态服务价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是造成生态价值降低的最主要驱动因素。(4)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等5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评估杭州湾滨海湿地2000年至2015年间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杭州湾滨海湿地在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413、0.382、0.287和0.582,安全等级由预警等级恶化到脆弱等级,又恢复到预警等级,呈下降后上升趋势。基于灰色模型预测2020年杭州湾滨海湿地将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5)定性的分析了杭州湾滨海湿地在自然演替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长时间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和物种入侵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因素,人口、经济、政策、围垦、城镇建设和水产养殖是主要的人为驱动因素。论文从滨海湿地生态视角出发,充分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形成了一套运用遥感技术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复杂地类信息提取-时间序列湿地动态变化监测-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的技术方法。该成果为类似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科学合理选择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杭州湾滨海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铭轩[5](2020)在《海三棱藨草湿地动态演变的时空过程、影响因素及自组织行为》文中提出滨海湿地是位于陆地和海洋交相面的过渡生态系统,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能抵御沿海风险并提供具生态和经济意义的生物栖息地,但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其生境高度敏感且脆弱。与日俱增的围垦、城市化等人类侵袭活动致使湿地面积遭受挤压、结构和功能被破坏。随着近年来对于滨海湿地极高生态价值的认知,针对性的生态修复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本研究依据不同已退化湿地的驱动背景和跟踪具体的生态修复进程,为有效阻止修复后的再退化提供可行性方案。本文以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修复为基线,描述跨越60年景观尺度的长江口湿地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湿地演变的动态和退化的驱动力。另一方面,监测并描述了海三棱藨草及核心因子高程和土壤孔隙水盐度的动态变化,探讨了植被空间格局与核心因子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盐沼植被在南汇东滩复杂水文沉积环境下的演变格局及主要控制因素。最终结合海三棱藨草斑块自组织的行为策略的研究,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后的管理和再修复提出了更为有效的方案。一、长江口湿地景观60年以来的动态演变及驱动力研究本研究选取1960年至2015年间6个主要年份的土地利用/覆被矢量资料,计算和描述长江口的景观尺度和动态。在长江口湿地景观格局研究中,首次考虑了水深6m曲线,即湿地定义的下限。并利用社会经济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探讨相关的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研究得出三个主要结论:首先,从1960年开始,滨海湿地总面积持续增加,景观格局日趋复杂。结合研究期间的相关经济发展政策,2000年被认为是景观指数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节点。其次,6m等深线为湿地格局和动态的描述提供关键了信息。尽管在不考虑6m等深线时,总体景观指数的变化与考虑时类似,但湿地景观面积范围存在明显差异,景观演变的剧烈程度也高于不考虑6m等深线时。第三,农业和城市发展被认为是推动长江口湿地景观演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强调了在制定世界海岸湿地保护政策时,统筹陆地和海洋发展的重要性。二、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虽然主导盐沼植被空间格局的因素在不同的滨海湿地有所差异,但土壤孔隙水盐度被认为是大多数盐沼植被物种的主要控制因子。本文以南汇东滩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为主线,详细记录了植被密度、土壤孔隙水盐度和湿地表面高程三个核心因子的季节变化;这些因素相互作用,逐渐呈现出协同一致的分布趋势。本研究首先根据海三棱藨草植被群落动态,将修复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描述。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揭露了湿地高程而非土壤孔隙水盐度是主导南汇东滩植被生存、扩展和灭绝空间格局的最关键因素。而植被的消亡格局对滨海湿地的修复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在像南汇东滩等水文动力和沉积分异复杂的环境中;当植被的格局并没有成型稳定,植被的恢复能力较弱,面临强大且连续的水文扰动后,可能导致物种的消亡。本研究认为,植被与裸露光滩之间的“敏感区”是决定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成败的关键区域。三、海三棱藨草斑块动态的自组织行为随着盐沼植被的成功定植,多数物种趋于形成斑块的生长模式以寻求进一步扩张。而在具有高复杂性的滨海湿地,斑块的行为策略能够增强植被在面对水动力和沉积分异扰动后的恢复能力。本研究通过筛选出有效拟合海三棱藨草自然稳定的生长曲线的函数模型,对比实验建立的海三棱藨草斑块的生长曲线,探究海三棱藨草斑块自组织行为。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不同高程和不同斑块尺度对海三棱藨草的有效扩张的影响。结果显示,1)渐近回归模型能够反映海三棱藨草自然生长的生境变化。在适宜的高程区间(2.7m-3.7m),自组织的斑块生长模式与稳定自然态的生长相吻合。2)斑块化自组织行为是海三棱藨草重要的扩张模式。3)在南汇东滩3.2m高程区和1×1㎡的斑块尺度,海三棱藨草将会呈现最有效的扩张格局。同时,探讨了海三棱藨草与沉积环境之间存在着的尺度依赖反馈将会决定其扩张与消亡。当局部的正反馈作用大于负反馈时,植被斑块扩张;而负反馈作用更大时,植被斑块消亡。本研究提出在生态修复进程中,尤其对于植被生境不断恶化的滨海湿地,对能够有效抵抗扰动的斑块补充,能够缓解盐沼植被的挤压。

胡梦瑶[6](2020)在《崇明东滩潮间带前沿植被与泥沙沉积协同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口滨海湿地在海岸保护、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减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近五十年来,随着长江上游来沙量的持续减少,以及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可能对长江口滨海湿地造成潜在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生态学和地貌学,生物地貌学(Bio-geomophology)是通过辨识生物与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系统研究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动态的一种新理念。生物地貌学研究对于明确滨海湿地地貌和潮滩生物相互关系,以及对河口泥沙冲淤和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的响应具有较好的科学价值,对于湿地的威胁因子分析、生态保育和恢复等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以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了东部偏淤泥质的E样地和南部偏粉砂质的S样地,观测了不同生长季节潮滩植被(藨草属Scirpus species)在塑造地貌形态中的作用,以及潮滩植被在潮滩不同高程梯度上的生长特征,初步分析了湿地生物地貌的相互关系。并通过遥感信息解译多年尺度植被格局变化,结合大通水文站水沙通量数据,评估了崇明东滩植被和泥沙沉积对上游来水来沙短期变化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研究区域2018-2019年滩面垂向泥沙冲淤动态观测结果所示,E样地和S样地年平均泥沙淤积高度分别为27 cm和10 cm。在植物生长季初期,E样地有植被样点平均淤积量为2.8 cm,无植被样点呈现侵蚀趋势为-2.6 cm;S样地有植被样点平均淤积高度为0.9 cm,无植被样点平均侵蚀量为-6.3 cm。在植物生长季中期,E样地平均泥沙淤积量达7.5 cm,有植被样点平均淤积量为无植被样点的1.45倍,S样地有植被样点平均淤积量为无植被样点的7.8倍,植被的促淤作用显着。两处样地的泥沙冲淤量与植被密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其中S样地相关关系极其显着(p<0.01)。在植物生长季初期和中期,两处样地的泥沙冲淤量与植物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其中E样地生长中期相关关系极显着(p<0.01)。E样地潮滩表层沉积物主要为黏土质粉砂和粉砂,S样地潮滩表层沉积物主要为砂质粉砂和粉砂。在植被生长季,两处样地的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呈现由陆向海方向由细变粗的趋势。2)沿潮滩高程降低梯度,生长季中期E样地藨草属植物株高逐渐减小(p<0.01),生长季初期在中高潮滩区域的植物地上生物量最高,到生长季中期,滩面各高程的植被长势逐渐一致。S样地在生长季初期植物地上生物量在高潮滩区域最高,到生长季中期,中低潮滩植被生长迅速,地上生物量逐渐与高潮滩植被长势趋向一致。S样地植被在生长季各时期地上生物量沿潮滩高程降低逐渐减小(p<0.01)。E样地在生长季初期植被地下生物量沿高程梯度减小而减小(p<0.01),S样地植被在生长各时期地下生物量沿潮滩高程减小而减小(p<0.01)。沿高程梯度,两处样地生物量根冠比差异不显着。E样地的植物生物量根冠比显着(p<0.01)低于S样地的藨草属植物,株高、密度和生物量等指标均显着高于S样地。3)通过对2013-2017年崇明东滩湿地潮滩高程和前沿植被动态观测,结果显示,即使目前处在长江来沙量历史最低点时期,长江口滨海湿地的潮滩淤涨和前沿植被扩张仍未中断。在两处监测地,潮滩高程的净增长量为24.3-57.5 cm,前沿植被面积增加了2.18-4.74倍。而且2016-2017年期间由于长江径流量激增,潮滩泥沙沉积率和植被定植率较其他年份更高。可见上游来水量的短期大幅增加可导致泥沙输运量的大幅度增加,满足潮滩植被定居及扩散的需要。然而,由于河流输沙过程的不确定性,长江口上游大通水文站记录的年输沙量可能不是直接解释长江河口潮滩和植被动态的适合指标。基于目前的河流泥沙输运量以及植被建群与泥沙沉积过程的正反馈相互作用,崇明东滩湿地能够抵御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但如果上游来沙量持续减少,崇明东滩滨海湿地状态转换的风险将增加。综上所述,在植物生长中期,当崇明东滩植被高于一定生物量(E样地:100g/m2,S样地:54g/m2)和植株密度时(E样地:1650株/m2,S样地:1500株/m2)具有明显的泥沙促淤作用。同时在泥沙淤积量较高的区域,有助于植物的生长。2016-2017年潮滩高程和植被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可能与短期长江径流增水增沙有关。目前上游输沙量仍能维持崇明东滩滨海湿地的滩面淤涨和植被定居。

曹牧[7](2019)在《崇明东滩湿地鸟类种群动态及其多样性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是长江口发育最为完善,规模最大的一处河口型滩涂湿地。其丰富的湿地资源及江海交汇的独特的水文条件,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成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迁徙水鸟的重要栖息地,每年过境水鸟近百万只,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保护区内互花米草的入侵与清除,对迁徙鸟类的停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简述了东滩湿地植物群落、底栖动物及鱼类群落结构,采集一年期的鸟类观测数据,研究了水鸟对人工修复湿地和自然湿地的选择偏好;采用累积11年的鸟类种群环志数据,分析了鸟类种群的变化趋势,探明了东滩湿地环境因子和崇明县(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鸟类种群变化的影响;并对东滩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价值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崇明东滩人工修复湿地恢复初期,人工修复湿地单条样线鸟类观测数量与自然湿地差异并不大,但种类组成与自然湿地差异巨大。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东滩保护区鸟类观测记录到各种水鸟共计84225只,分属8目13科74种,多样性指数2.09,均匀度指数0.49。其中,自然湿地区域观测到鸟类70441只,分属7目11科56种,平均每条样线观测到17610只,多样性指数1.73,均匀度指数0.43。人工修复湿地区域观测到鸟类13784只,分属7目10科57种,多样性指数2.59,均匀度指数0.64。两种湿地类型鸟类的相似度指数为0.36,群落组成成分中等不相似。全年鸟类生物多样性及均匀度自然湿地低于人工修复湿地。分布两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鸻形目鸟类的数量、种类、雁形目鸟类的种类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鸟类数量、种类数、雁形目鸟类数量则无显着差异。在自然湿地中,鸻形目鸟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占62.92%);而在人工修复湿地中,雁形目鸟类的数量最多(占50.20%)。在鸟类迁徙过程中,自然湿地的雁形目鸟类变化与人工修复湿地的雁形目鸟类变化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鸻形目鸟类则无此特征。7个优势种及常见种鸟类的变化中,两种类型湿地分布的雁鸭存在显着的种内及种间相关性;在自然湿地记录到的4种鸻鹬及白鹭的数量变化与出现在人工修复湿地的4种鸻鹬及白鹭无显着种内相关性。人工修复湿地可为途经东滩的多种水鸟,尤其是雁形目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而的鸻形目鸟类更偏好栖息于东滩自然湿地。(2)环志鸟类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其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变化不明显。于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东滩湿地共环志鸟类3目(鸻形目、鹳形目和鸥形目)8科53种。年环志种类在32~45种间波动,环志鸟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在2.38~2.79间波动,均匀度指数在0.68~0.76间波动;日均环志数量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日均环志59.07只下降到2014年日均环志17.13只。11年间年均环志量均超过环志总数1%的常见种有大滨鹬、黑腹滨鹬、红颈滨鹬等10种鸻鹬类。对其进行两两种间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9对呈显着正相关,其中1对呈极显着正相关。(3)环境改变、崇明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志鸟类种群变化有影响。其中,引起环志鸟类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崇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因子。在环境方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日均环志数量与海三棱藨草面积、鱼类数量和鱼类种类显着正相关。环志鸟类种类与降水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平均温度均呈现负相关。因子分析表明,13个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觅食空间、植被、底栖动物和温度四个因子,环境综合因子无明显变化趋势。采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环境因素综合因子对鸟类数量的变化有较强的影响。其中,底栖动物因子是环志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主要影响因子,是鸟类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社会经济方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崇明县(区)工农业产值等22个指标中的15个指标与11年间东滩湿地共环志鸟类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环志鸟类的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无相关性。因子分析表明,22个指标可归纳为经济、素质、生存、工业化四大因素,综合因子得分呈上升趋势。采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引起环志鸟类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崇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因子,而环志鸟类种群自然演替对自身数量变化的影响较小。以环志鸟类种群数量自身变化影响力为标准,崇明社会经济综合因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力大于环境综合因子。(4)基于条件价值法(CVM)对东滩湿地鸟类多样性价值进行了评价,并估算出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维持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116.9亿元/a。本文采用支付卡式问卷进行鸟类多样性价值调查,共发放问卷49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结果表明受访者为保护崇明东滩湿地鸟类多样性及东滩湿地环境,平均每年愿意支付58.3元。由Spearma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支付意愿与年龄、职业、旅游次数呈极显着相关,与教育程度、对崇明湿地的熟悉程度呈显着相关,与性别、月收入、居住地等因素相关性不显着。WTP(最大支付意愿)值与性别、教育程度、旅游次数极显着相关;WTP值与年龄、职业、月收入、对崇明湿地了解程度、居住地的相关性不显着。

吴文挺[8](2019)在《基于遥感和数值模拟的河口湿地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河口三角洲地区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最为敏感脆弱的地区。由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河口湿地正受到双重的胁迫风险。因此,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口湿地演变的过程,对开展河口三角洲地区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利用,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江河口湿地为例,综合地区社会、经济、人文以及自然变化特征数据,分析不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河口湿地演变驱动因子。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耦合流域水文模型和河口水动力模型,模拟流域-河口湿地-近海海域大区域水文和水动力过程。利用模型嵌套的方式,实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口湿地水动力过程影响尺度的转换,并耦合遥感数据、盐沼植被扩张模型和盐沼均衡模型,模拟区域生态地貌变化。通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情景的叠加分析,探究不同驱动因子影响下河口湿地的演变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综合水文-水动力过程模型建立研究基于大尺度流域水文模型VIC模型和近海河口水动力过程模型Delft3D建立综合水文-水动力过程模型,实现流域径流、河口湿地和近海海域的潮汐、流场、盐度场和泥沙场等主要水文、水动力过程的模拟。模型结果与观测数据对比表明:流域水文模拟中径流模拟精度NS系数为0.88;河口水动力过程模拟中,潮位、流速、流向、盐度、悬浮泥沙浓度模拟结果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81,0.82,0.76和0.70,平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6 m,0.31 m/s,53°,3.86和0.48 kg/m3。以上结果表明综合水文-水动力过程的大尺度模型能够实现“流域-河口湿地-近海海域”一体的水文-水动力过程的综合模拟。(2)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河口湿地水动力过程评估在不同海平面上升情景下,盐度、潮流和水位都随着海平面上升显着增加,并与海平面上升幅度存在线性关系。在0-2 m海平面上升范围内,每0.5 m海平面上升引起河口湿地平均的盐度、流速和水位的变化分别为0.70,0.02 m/s和0.46 m,并增强河口湿地水动力过程的层化作用。径流模拟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径流量在未来会减少。在RCP 2.6和RCP 8.5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大通站年均径流从目前的29,193 m3/s分别下降到25,928 m3/s和25,867 m3/s。气候变化引起的流域径流减少和海平面上升导致河口地区水动力过程中的海洋影响作用增强,极端干旱事件造成河口湿地水动力显着增强,事件期间盐度增大超过200%,流速增大超过50%。径流和海平面上升协同作用对河口湿地水动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径流在盐度变化影响权重约为70%,流速变化的比重约为67%。海平面上升则是影响河口湿地水位变化的重要因素,影响权重约91%。两种驱动因子叠加对水动力过程影响大于二者独立影响的线性叠加,表明径流减少和海平面上升非线性的增强造成更为剧烈的水动力过程改变。(3)耦合遥感的生态地貌模型建立通过耦合遥感数据、嵌套水动力模型、盐沼植被空间扩张模型和盐沼均衡模型,构建耦合生态地貌模型,模拟河口盐沼湿地地貌演变过程。基于综合水文-水动力模型,通过嵌套模型的方法为生态地貌模型提供水动力基础,模拟盐度、高程和淹没时间等环境限制条件,提高依据现有的植被种间竞争关系模拟盐沼植被演替的精度。崇明东滩的模拟结果表明,更新水动力过程的空间扩张模型的模拟精度为0.86,能够反映盐沼植被演替的空间变化过程。遥感数据能够为数值模型提供重要的输入数据和校准信息,实现植被群落信息动态过程模拟,提高生态地貌过程模拟精度。(4)不同海平面上升和海岸工程情景下河口湿地生态地貌演变评估生态地貌过程能够加速泥沙在盐沼湿地处沉积,加快滩面淤高。在当前海平面情景下,崇明东滩北侧盐沼淤积速率约为0.3 m/yr,低潮滩处速率更高,达到0.5 m/yr。生态地貌对于海平面快速上升十分敏感,海平面快速上升会导致湿地植被群落淹没死亡,1 m的海平面上升会造成50%以上盐沼湿地淹没。在1.5 m和更高的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植被群落完全淹没死亡,引起滩面的高速侵蚀,冲刷速率大于0.5 m/yr,造成湿地底质泥沙和碳汇的源汇转换过程。海岸工程能够减弱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水动力过程增强造成的盐沼底质侵蚀和高程减小,逆转盐沼湿地淹没的趋势,并促进淤积过程,冲淤速率差值在部分区域可达1 m/yr以上。促淤工程结构引起的水动力减弱造成泥沙沉积湿地高程增加,加速河口盐沼湿地植物群落演替,使湿地生物量密度增加,增大滩面摩擦系数,促进有机物积累引起的滩面高程变化,速率可达0.01 m/yr。情景分析结构表明,盐沼湿地滩面高程是维持生态地貌过程的关键,在未来海岸保护管理中,应通过合理的海岸工程结构,采用生态共建的方式维持湿地高程和生态地貌过程,构建生态屏障,保障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

张达[9](2018)在《长江口湿地退化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文中提出长江口滨海湿地长期以来对上海市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特征发生巨大变化,呈严重衰退趋势。基于卫星影像数据及实地调查等资料,分析其资源淤涨和侵蚀的变化显示,除横沙东滩外,崇明东滩、九段沙、南汇边滩都转为侵蚀,边滩湿地总体转为侵蚀趋势明显,湿地不断退化;导致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为流域来沙量不断减小、人工围滩造地强度不断加大及全球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为此提出相关措施,以期解决长江口湿地存在的问题,为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促进湿地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厉成伟[10](2018)在《海三棱藨草对滩涂沉积环境的响应机制及生态修复》文中研究说明滨海湿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极敏感脆弱的生境,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复杂多样。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围垦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以及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加剧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大面积的滨海湿地遭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具体表现在景观破碎化加剧、水盐失衡、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紊乱、功能丧失等方面。所以如何缓解滨海湿地的破坏压力,修复甚至重建其自然生境已然成为当前国际湿地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研究在对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趋势及其驱动力的分析结果上,选取围垦工程实施后促淤形成的新生湿地南汇东滩湿地为研究区域,探讨海三棱藨草对滩涂沉积环境的响应机制,定量分析湿地植被-土壤系统的相互作用,以期为长江口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实践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一)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本章利用196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共6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覆被矢量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对长江口总体景观及类型水平上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长江口湿地总面积在景观级别上持续增长,景观破碎化持续加剧,与此同时景观呈现总体团聚状态,景观聚集度稳定持续增加,斑块类型复杂多样,呈现不同程度地均衡趋势。2000年作为特殊的节点,景观优势度、破碎度、聚集度都发生转变。2)在类型水平上分析长江口具体湿地类型格局的演变,选取了等深线6m的浅海海域、滩涂、盐水沼泽、水库坑塘、养殖池作为类型级别,滩涂与盐水沼泽的面积随年份呈现波动递增趋势,其他类型湿地面积逐年递增。其中破碎程度以养殖池、浅海海域、盐水沼泽、滩涂、水库坑塘的顺序逐次递减;养殖池和水库坑塘聚集度持续增长,团聚状态明显,盐水沼泽和滩涂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波动变化;等深线6m的海域优势度明显,对景观格局演变贡献最大,其次是滩涂,盐水沼泽在1990年优势度极其显着。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指标,以及人口、GDP、城市道路面积、工业产值、渔业等指标与总体景观水平破碎度具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渔业产业对类型水平上斑块破碎度具有显着相关性。综上所述,长江口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趋势复杂多变,斑块破碎程度还在加剧,以城市建设为主要人类活动显着影响其格局的演变。(二)影响海三棱藨草动态分布的土壤影响因子及其阈值效应采用曲线拟合、阈值统计等方法进行土壤因子与海三棱藨草植被空间分布的阈值分析表明:1)滩涂湿地土壤盐度、含水率和有机碳作为土壤关键因子显着影响植被年际动态分布,但是不同季节主要的影响因子不同。春季海三棱藨草在生长周期初始阶段,有机碳、总氮和硝氮等土壤营养盐对其生长都有显着相关性,而在夏季植被快速扩散周期内,土壤盐度和含水率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其他两季。此外,本文在回归分析中得出总氮也是重要的土壤因子。2)通过回归曲线拟合和数理计算得出,土壤的阈值效应体现在总氮、高程和盐度三个因子上,当滩涂达到2.754m时,海三棱藨草的生长与扩散速率最大;盐度值为0.8368us/cm时,植被生物量累积速率最大;当土壤总氮含量超过0.5475g/kg时,植被动态分布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三)滨海湿地植被-土壤相互作用及其对沉积环境分异的响应格局海三棱藨草如何响应湿地土壤沉积环境及植被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统计分析表明:1)围垦后南汇东滩高程逐年增长,NDVI值呈增加趋势。这表明在一定范围里,滩涂高程与植被NDVI变化在空间动态里具有同步性;2)滩涂高程与土壤盐度、含水率的空间分布具有统计学的显着性,而土壤盐度、含水率与植被群落参数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因此沉积环境分异是海三棱藨草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上海市南汇边滩湿地,NDVI变化与滩涂高程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同步性,因而NDVI分析能够快速、及时的整体把握植被扩散动态,进而分析滩涂沉积环境的空间分异。研究首次对长江口区域采用湿地公约的6米等深线湿地定义分析了长江口区域的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因此合理健康的城市化发展是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此外,研究采用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影响海三棱藨草的空间分异的土壤因子及其阈值,以及沉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未来长江口区域海三棱藨草湿地的快速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湿地退化与保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湿地退化与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口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沼生态修复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海三棱藨草盐沼修复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互惠理论的海三棱藨草植株移栽生态修复
    2.1 引言
    2.2 研究地点与方法
        2.2.1 研究地点
        2.2.2 海三棱藨草移植实验
        2.2.3 潮滩水文动力沉积动态测定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
        2.3.1 潮滩水文动力沉积动态
        2.3.2 移植海三棱藨草的存活与生长
    2.4 讨论
第三章 提高海三棱藨草实生苗定植的人工辅助措施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种子采集与室内种植实验
        3.2.2 野外播种实验与冲淤动态测定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
        3.3.1 人工辅助措施对海三棱藨草种子萌发和定植的影响
        3.3.2 潮滩冲淤动态及海三棱藨草实生苗定植
    3.4 讨论
第四章 自然潮滩海三棱藨草定居与扩散的机会窗口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地点与方法
        4.2.1 研究地点
        4.2.2 地形与沉积动态测定
        4.2.3 盐沼植被的建立和动态监测
        4.2.4 海三棱藨草种群定植和扩散机会窗口的识别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研究地点的地形和冲淤情况
        4.3.2 盐沼植被的扩散和面积变化
        4.3.3 实生苗定居的机会窗口
    4.4 讨论
第五章 基于机会窗口的海三棱藨草播种实验
    5.1 引言
    5.2 研究地点与方法
        5.2.1 研究地点
        5.2.2 海三棱藨草种子播种实验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
        5.3.1 播种海三棱藨草的出苗和植株密度
        5.3.2 海三棱藨草的生长与繁殖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海岸生态工程对水鸟栖息地的影响及综合调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岸生态工程对水鸟种群及栖息地的影响研究进展
        1.2.2 水鸟栖息地调控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海岸生态工程对水鸟生境及种群的影响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2.2.1 遥感解译
        2.2.2 植被归一化指数计算
        2.2.3 生境因子计算
        2.2.4 水鸟调查方法
        2.2.5 水鸟数据分析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海岸生态工程实施后横沙东滩生境因子的时空变化
        2.3.2 海岸生态工程实施后横沙东滩雁鸭类种群数量的时空变化
        2.3.3 雁鸭类种群数量与生境因子相关关系
    2.4 .讨论与小结
        2.4.1 海岸生态工程对水鸟生境的影响
        2.4.2 海岸生态工程对雁鸭类种群的影响
        2.4.3 海岸生态工程后水鸟栖息地保护管理建议与意见
第三章 海岸生态工程区水鸟栖息地植物管控技术研究
    3.1 研究区域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监测
        3.2.2 优势植物空间分布研究
        3.2.3 优势植物“水-盐”双因素控制实验
        3.2.4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生态修复区植物时空分布及生长状况
        3.3.2 无潮汐动力“水-盐”对盐沼植物的影响
        3.3.3 生态修复区优势植物最高盐度存活阈值
        3.3.4 生态修复区优势植物最高水位存活阈值
        3.3.5 生态修复区植物管控技术
    3.4 讨论与小结
        3.4.1 无潮汐动力“水-盐”对盐沼植物的影响
        3.4.2 植物水位、盐度存活阈值
        3.4.3 植物管控技术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海岸生态工程区水鸟栖息地水文调控技术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本底生境调查及数据收集
        4.1.2 生态修复区水鸟栖息地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4.2 研究结果
        4.2.1 生态修复区本底情况
        4.2.2 生态修复区生态需水量
    4.3 小结
第五章 海岸生态工程区水鸟栖息地综合调控对策
    5.1 研究方法
    5.2 研究结果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国外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2.2 国内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湿地的基础概述
    2.1 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2.1.1 湿地的概念
        2.1.2 湿地的分类
    2.2 湿地的基本功能
        2.2.1 调节功能
        2.2.2 供给功能
        2.2.3 文化功能
        2.2.4 支持功能
3 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分析
    3.1 具体湿地的文献调研
    3.2 湿地退化的特征总结
        3.2.1 物理方面特征
        3.2.2 化学方面特征
        3.2.3 生物方面特征
    3.3 湿地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
4 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分析
    4.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修复
        4.1.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1.2 淇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1.3 经验借鉴
    4.2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修复
        4.2.1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2.2 丹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2.3 经验借鉴
    4.3 顾洞河滨河湿地修复
        4.3.1 顾洞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3.2 顾洞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3.3 经验借鉴
    4.4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修复
        4.4.1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4.2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4.3 经验借鉴
    4.5 案例比较分析及总结
        4.5.1 案例比较分析
        4.5.2 滨河湿地修复小结
5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概况及湿地资源评价
    5.1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的概况
        5.1.1 自然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1.3 汉江滨河湿地概况
    5.2 汉江滨河湿地的资源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5.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生态功能
        5.3.2 水资源
        5.3.3 生物资源
        5.3.4 旅游资源
        5.3.5 保障体系
6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相应的修复策略
    6.1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6.1.1 全球气候变暖
        6.1.2 盲目开垦,围滩造地
        6.1.3 湿地水体污染
        6.1.4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6.1.5 湿地旅游业盲目发展
        6.1.6 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淡薄
        6.1.7 湿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6.1.8 政府投入湿地的保护设施及资金不足
    6.2 相应的修复策略
        6.2.1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植被建设
        6.2.2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6.2.3 完善湿地的保护设施建设,加大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6.2.4 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6.2.5 健全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制体系
        6.2.6 实施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1 具体湿地文献调研情况表
附录2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问卷

(4)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滨海湿地及其类型的划分
        1.2.2 基于遥感的湿地监测
        1.2.3 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1.2.4 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生物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研究区湿地资源与遥感分类系统
3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杭州湾湿地精细分类
    3.1 数据及预处理
        3.1.1 数据获取
        3.1.2 影像预处理
        3.1.3 影像分割
    3.2 典型湿地植被特征分析
        3.2.1 典型湿地植被概述
        3.2.2 分布特征
        3.2.3 物候特征
        3.2.4 光谱特征
    3.3 湿地信息提取方法
        3.3.1 训练样本的选择
        3.3.2 最大似然分类
        3.3.3 专家知识决策树分类
        3.3.4 随机森林分类
        3.3.5 精度评价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分类结果
        3.4.2 分类精度
        3.4.3 不确定性分析
    3.5 讨论
        3.5.1 选择合适的变量和方法提取土地覆盖类型
        3.5.2 物候特征在遥感信息提取中的潜力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长时间序列影像监测杭州湾湿地动态变化
    4.1 数据及预处理
        4.1.1 遥感影像获取
        4.1.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1.3 遥感变量提取
        4.1.4 野外调查数据
    4.2 湿地动态监测方法
        4.2.1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湿地动态监测框架
        4.2.2 专家知识决策树分类
        4.2.3 湿地动态监测
        4.2.4 精度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分类结果及精度
        4.3.2 湿地动态变化
        4.3.3 空间异质性分析
        4.3.4 缓冲区分析
    4.4 讨论
        4.4.1 杭州湾湿地动态变化的空间异质性
        4.4.2 不透水地表扩张对滨海湿地的影响
        4.4.3 杭州湾滨海湿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
    5.1 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5.1.1 物质生产价值
        5.1.2 供水价值
        5.1.3 水质净化价值
        5.1.4 水源涵养价值
        5.1.5 气候调节价值
        5.1.6 固碳价值
        5.1.7 大气调节价值
        5.1.8 促淤造陆价值
        5.1.9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5.1.10 保持土壤价值
        5.1.11 旅游休闲价值
        5.1.12 科研教育价值
    5.2 人为驱动因素对生态价值的影响分析
        5.2.1 驱动因素及指标数据
        5.2.2 相关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时间变化特征
        5.3.2 人为驱动因素对生态价值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滨海湿地生态价值研究对比
        5.4.2 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不确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安全评价及预警
    6.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概念模型
        6.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6.1.3 评价等级的划分
    6.2 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
        6.2.1 生态安全指标数据的获取
        6.2.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6.2.3 熵权法确定权重
        6.2.4 基于TOPSIS模型评价生态安全
        6.2.5 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生态安全评估结果与分析
        6.3.2 各准则层生态安全状况
        6.3.3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5)海三棱藨草湿地动态演变的时空过程、影响因素及自组织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滨海湿地退化及其修复
        1.2.2 盐沼植被的空间格局及其机制研究
        1.2.3 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长江口湿地景观60年以来的动态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湿地景观动态
        2.1.3 景观指数计算
    2.2 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的空间分异及其及其影响因素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高程监测及样品采集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海三棱藨草斑块动态的自组织行为
        2.3.1 植被斑块设置
        2.3.2 统计斑块长势
        2.3.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长江口湿地景观60年以来的动态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3.1 结果
        3.1.1 长江口景观格局
        3.1.2 景观转换格局
        3.1.3 景观指标分析
        3.1.4 斑块尺度景观尺度分析
    3.2 讨论
        3.2.1 2000年的重要性
        3.2.2 各类湿地分布格局
        3.2.3 景观格局动态的主要驱动力
    3.3 结论
第四章 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的空间分异及其及其影响因素
    4.1 结果与分析
        4.1.1 植被空间格局
        4.1.2 土壤孔隙水盐度与高程的动态演变
        4.1.3 植被与土壤孔隙水盐度、湿地高程的相互关系
    4.2 讨论
        4.2.1 南汇东滩湿地的生态修复过程
        4.2.2 土壤孔隙水盐度的动态及其影响
        4.2.3 什么主导了植被的空间格局?
    4.3 结论
第五章 海三棱藨草斑块动态的自组织行为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海三棱藨草密度自然扩张曲线与函数模型拟合
        5.1.2 斑块扩张曲线与渐近回归模型拟合
        5.1.3 不同生境下植被斑块长势分析
    5.2 讨论
        5.2.1 海三棱藨草斑块自组织行为
        5.2.2 海三棱斑块生长最佳尺度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与项目参与
致谢

(6)崇明东滩潮间带前沿植被与泥沙沉积协同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影响滨海潮间带地貌冲淤动态的因素
        1.2.2 潮滩植被定植与生长特性
        1.2.3 潮滩植被与地貌间的生物-物理反馈
        1.2.4 长江流域泥沙输运变化及对滨海湿地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的创新性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简介
    2.2 实验样地的选择
    2.3 研究方法
        2.3.1 潮滩冲淤动态监测
        2.3.2 植物和沉积物样品采集与处理
        2.3.3 植被与水边线的遥感影像解译
        2.3.4 潮汐水位与上游水沙数据获取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潮滩植被与泥沙冲淤和表层沉积物性质的关系
    3.1 研究样地沉积物特性
    3.2 潮滩冲淤变化
    3.3 植被在潮滩中的促淤作用
    3.4 植被对潮滩表层沉积物的细化作用
    3.5 讨论
第四章 潮滩泥沙沉积过程对潮滩植被生长的影响
    4.1 研究样地水文特性
    4.2 藨草属植物沿高程梯度的生长特征
    4.3 藨草属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
    4.4 讨论
第五章 长江来水来沙变化对崇明东滩湿地前沿植被和地貌的影响
    5.1 长江上游大通站水沙数据特征分析
    5.2 潮滩水边线与潮滩前沿植被变化特征
    5.3 潮滩高程的沉积动态特征
    5.4 潮滩高程增长与植被扩张的关系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参与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致谢

(7)崇明东滩湿地鸟类种群动态及其多样性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鸟类群落变化及影响因素
        2.2 鸟类环志
        2.3 崇明东滩湿地鸟类种群及群落研究进展
        2.4 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价值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1 研究地点区划
    2 崇明东滩湿地结构
        2.1 崇明东滩湿地地貌特征
        2.2 东滩湿地植物区系与群落
        2.3 湿地底栖生物
        2.4 东滩湿地鱼类
    3 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
        3.1 互花米草入侵现状及危害
        3.2 互花米草治理区域和模式
        3.3 互花米草治理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影响
        3.4 修复湿地与自然湿地植被差异
        3.5 修复湿地与自然湿地底栖动物差异
    4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4.1 供给服务
        4.2 调节服务
        4.3 支持服务
        4.4 文化服务
第三章 东滩保护区水鸟群落构成及两种类型湿地鸟类比较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点与样地设置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类型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2.2 东滩湿地鸟类群落月际变化
        2.3 两种类型湿地主要鸟类群落特征月际变化及对比
        2.4 两种湿地优势种鸟类月际变化
        2.5 两种类型湿地鸟类群落相关性分析
        2.6 两种类型湿地共有优势种及常见种鸟类种群相关性分析
        2.7 珍稀濒危水鸟在两种类型湿地的分布
    3 讨论
        3.1 两种湿地鸟类群落差异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2 东滩湿地鸟类主要种群的种间相关性与生境选择
第四章 东滩湿地环志鸟类动态变化分析(2005-2015)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滩湿地环志鸟类组成分析
        2.2 环志鸟类种群年际变化动态
        2.3 常见环志鸟类变化趋势及其种间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环志鸟类总体特征
        3.2 常见环志鸟类种间关系
        3.3 环志鸟类种群特征变化影响因素
第五章 影响环志鸟类变化的环境因素分析(2005-2015)
    1 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2 环志鸟类与当年东滩湿地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 环志鸟类与上一年度东滩湿地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 崇明东滩湿地环境因素对环志鸟类影响的因子分析
    5 环志鸟类变化环境因素驱动力分析
        5.1 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5.2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6 讨论
第六章 影响环志鸟类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2005-2015)
    1 指标选取和研究方法
    2 环志鸟类与当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环志鸟类与上一年度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崇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志鸟类影响的因子分析
    5 环志鸟类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5.1 变量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
        5.2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6.讨论
第七章 崇明东滩湿地非使用价值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问卷设计
        1.2 问卷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访者特征分析
        2.2 支付意愿分析
        2.3 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2.4 生物多样性价值估算
        2.5 非使用价值估算
    3 小结与讨论
        3.1 生物多样性价值与非使用价值的评价结果
        3.2 影响支付意愿的分析
        3.3 与其他湿地保护区非使用价值对比
        3.4 湿地的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8)基于遥感和数值模拟的河口湿地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口湿地遥感研究现状
        1.2.2 河口湿地水动力生态地貌模型研究现状
        1.2.3 耦合遥感与数值模型研究进展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河口湿地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2.1 长江河口湿地现状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水文泥沙状况
        2.1.3 潮滩和湿地分布
    2.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背景下的河口湿地可能演变趋势
        2.2.1 气候变化引起的河口湿地可能演变趋势
        2.2.2 人类活动引起的河口湿地可能演变趋势
第三章 河口湿地水文-水动力综合模型构建
    3.1 水文-水动力综合模型介绍
        3.1.1 VIC流域水文模型
        3.1.2 Delft3D河口水动力模型
    3.2 水文-水动力综合模型设置
        3.2.1 流域水文模型设置
        3.2.2 河口水动力模型设置
    3.3 模型验证、敏感性分析以及不确定性
        3.3.1 径流敏感性测试
        3.3.2 综合模型结果验证
        3.3.3 模型不确定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海平面上升和流域极端水文事件下的河口湿地水动力模拟
    4.1 数值模拟实验设计
        4.1.1 气候变化下的极端水文事件
        4.1.2 海平面上升情景
        4.1.3 数值模拟实验设置
    4.2 海平面上升和流域极端水文事件下的河口湿地水动力变化分析
        4.2.1 海平面上升对河口湿地水动力的影响
        4.2.2 极端水文事件对河口湿地水动力的影响
        4.2.3 海平面上升与极端水文事件的协同作用
    4.3 气候变化引起的河口湿地水动力变化及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耦合遥感和数值模拟的河口湿地生态地貌模型
    5.1 耦合遥感数据的生态地貌模型建立
        5.1.1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5.1.2 嵌套水动力模型
        5.1.3 植被群落空间扩张模型
        5.1.4 盐沼均衡模型
    5.2 遥感资料与数值模拟的耦合探究
    5.3 耦合生态地貌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海平面上升和海岸工程对河口湿地生态地貌的影响
    6.1 典型河口湿地生态地貌演变情景
    6.2 海平面上升和工程影响下的生态地貌演变
        6.2.1 快速海平面上升情景下的开放式湿地生态地貌过程丧失
        6.2.2 海岸工程半开放区域维持湿地生态地貌过程
        6.2.3 促淤工程引起的生态地貌加速过程
    6.3 植被群落与海岸工程共建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工程
    6.4 小结
第七章 河口湿地利用、保护管理和风险应对
    7.1 河口湿地资源可持续化管理
    7.2 对未来河口湿地管理的启示
    7.3 长江口综合管理策略与潜在风险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长江口湿地退化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长江口湿地现状
3 长江河口湿地退化原因
    3.1 流域来沙量不断减少
    3.2 人工围滩造地强度不断加大
    3.3 全球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4 长江口地区的湿地保护及对策
5 结论

(10)海三棱藨草对滩涂沉积环境的响应机制及生态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滨海湿地退化的研究现状
        1.2.2 长江口滨海湿地分布现状及退化压力研究
        1.2.3 海三棱藨草湿地退化及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方法
        2.2.2 数据处理方法
第3章 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的演变以及驱动力
    3.1 结果与分析
        3.1.1 长江口各年代景观格局分布图
        3.1.2 各年代湿地整体景观格局分析
        3.1.3 长江口各类型湿地景观指数分析
    3.2 讨论
    3.3 结论
第四章 影响海三棱藨草动态分布的直接影响因子及其阈值提取
    4.1 结果与分析
        4.1.1 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1.2 土壤理化因子与植被群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1.3 基于曲线回归法土壤关键影响因子阈值提取
    4.2 讨论
    4.3 结论
第五章 滨海湿地植被-土壤相互作用及其对沉积环境分异的响应格局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海三菱藨草反射率光谱特征分析
        5.1.2 植被指数与植被动态相关性分析
        5.1.3 NDVI变化对滩涂高程变化的响应分析
        5.1.4 土壤理化因子对高程分异的响应分析
        5.1.5 基于NDVI对土壤盐度与含水率函数模型的反演
    5.2 讨论与分析
        5.2.1 泥沙淤积改变滩涂沉积环境
        5.2.2 地貌变化干扰植被动态分布
        5.2.3 水环境变化影响海三棱藨草光谱特征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性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湿地退化与保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口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生态修复研究[D]. 陈雅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2]海岸生态工程对水鸟栖息地的影响及综合调控对策[D]. 潘家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3]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D]. 祁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D]. 李楠.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海三棱藨草湿地动态演变的时空过程、影响因素及自组织行为[D]. 吴铭轩.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6]崇明东滩潮间带前沿植被与泥沙沉积协同动态研究[D]. 胡梦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7]崇明东滩湿地鸟类种群动态及其多样性价值研究[D]. 曹牧.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2)
  • [8]基于遥感和数值模拟的河口湿地演变研究[D]. 吴文挺.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长江口湿地退化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J]. 张达. 水力发电, 2018(06)
  • [10]海三棱藨草对滩涂沉积环境的响应机制及生态修复[D]. 厉成伟.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湿地退化及保护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