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吗丁啉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长期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徐甜甜[1](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学对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应用Cite Space、VOSviewer软件挖掘我国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领域研究热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等相关信息,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为主要数据来源,检索2020.12.31前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文文献。剔除报纸、会议、科技成果以及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所得文献的年发文量、发文机构、期刊收录、基金资助、文献被引等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Cite Space、VOSviewer软件对检索所得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1.该领域发文趋势总体呈现稳步上涨趋势,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初始期(1956-1999年):文献共20篇,年均发文量仅1.43篇。(2)缓慢增长期(2000-2005年):发文量较初始期有所升高。这一时期文献数量共41篇,年平均发文量达到6.83篇。(3)快速增长期(2006-2020年):这一时期发文量呈现井喷式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发文量有所减少但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一时期文献共493篇,年平均发文量为32.87篇。2.该领域纳入的554篇文献中仅177篇文献获得相应基金资助,占比31.95%。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频次最高达到109次,占比43.43%。省级、市级基金项目支持频次分别为95次与47次,占比分别为37.85%与18.73%。3.该领域纳入的505篇中文期刊文献共收录于全国176家杂志。其中被北大核心即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共有66篇,占比13.07%;被科技核心期刊收录的共151篇,占比约29.90%。科技核心期刊《上海针灸杂志》在该领域载刊量最高为27篇,《中国针灸》和《针灸临床杂志》次之分别为25篇与20篇。4.该领域纳入的554篇文献中被引频次高于80有8篇,且均为期刊类文献,占比约为1.44%。彭随风《电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自主神经功能及心理状态》一文被引频次最高,达到183次。博硕士论文被引频次较少,被引频次大于20的仅4篇。5.该领域纳入的554篇文献中共272名作者。梁繁荣为该领域最高产作者,其发文量为14篇。张红星、周利、常小荣、马婷婷、李学军等人发文量次之。作者间形成了六大合作网络,合作关系密切。6.发表该领域相关文献的机构共163家。发文量超过10篇的有6家机构,占机构总量的3.68%;超过5次的有18家机构,占机构总量的11.04%;成都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为该领域的高产发文机构,高质量研究成果颇丰。7.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核心的机构合作网络最为庞大,存在同区域、跨区域合作关系。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核心、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核心、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核心、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核心的关系网络在该领域表现较为活跃,但同区域性特征明显。独立研究机构多见。8.该领域关键词涉及诸多方面。治疗措施如针刺、艾灸、电针、耳针、腹针等较为常用;选穴规律如特定穴、俞募、合募、原络配穴等应用频次较高;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为治疗本病常用穴;观察评定指标如中医证候积分、尼平消化不良指数、量表、胃肠激素、血清细胞因子等最为常见;机制研究如中枢效应、代谢组学、内脏敏感性等研究频率较高;疾病分型如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脾胃气虚为本病治疗主要证型等;研究体裁如疗效观察、临床研究、综述、meta分析、名医经验等形式较为多见。结论:1.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文献发文量呈现稳步上涨趋势表明该领域研究热度不减,仍具有高水平研究价值。2.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文献基金支持占比较少。随着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国家及各省市地区应提高对该领域重视程度、增加学科资金投入。3.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文献收录期刊分布过于广泛。文章质量参差不齐,中文核心及科技核心期刊数量较少。高质量、高影响因子文献有待进一步发展研究。4.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文献总体的高被引频次较低,表明了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小,其继承性和连续性较差。期刊类文献的高被引频次明显高于博硕士学位论文,提示期刊文献质量优于学位论文。5.作者及机构合作方面,核心机构与边缘机构应当加强机构间的学术合作、打破区域间合作障碍以提升整体合作程度,促进该领域进一步发展。6.针刺、艾灸治疗手段仍是该领域未来发展主流研究趋势,脐针、腹针、四神针、胃五针、揿针为近五年来新兴的针刺方式;梅花灸、药饼灸为该领域近五年来新兴的灸疗方式。辅助方法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心理疗法或将成为热点;脾胃气虚型本病可能成为常见证型;研究体裁上疗效观察、临床研究、综述等为该领域热点;中医证候积分、相关量表评测、胃肠激素水平为该领域热点观察评定指标;胃运动、代谢组学、脑肠轴、内脏高敏感性是该领域热点研究机制;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等穴为该领域研究热点治疗穴位。
胡媛媛[2](2021)在《针刺结合八段锦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总体症状积分评价、中医证候积分、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等,比较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针刺治疗、八段锦练习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差异及三种治疗方式治疗前后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治疗肝胃不和型FD提供更优化的选择。方法:于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及附近的肝胃不和型FD患者中,筛查了92例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84例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组28例、针刺组28例、八段锦练习组28例。三组患者各项指标在基线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经过4周治疗后,比较每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消化不良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并比较治疗后,三组评分的组间差异,评估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1.组内比较: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组、针刺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包括早饱、餐后饱胀、上腹痛、烧灼感)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八段锦练习组治疗前后,早饱、餐后饱胀不适较前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腹痛、烧灼感较前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针刺组、八段锦练习对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包括主症和次症)积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治疗方式对患者肝胃不和证的主症和次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经过4周治疗后,3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提示三种治疗方式对患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均有一定改善。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4周治疗后,三组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在总体症状、中医证候积分、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等方面均优于针刺组、八段锦练习组;三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6%,比较三组患者复发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总复发率最低为7.1%,从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两方面来看,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3.不良事件评估: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无不良事件发生,针刺组和八段锦练习组均有1例不良事件,经过及时处理,未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结论:1.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和针刺治疗对于肝胃不和型FD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均优于单纯八段锦练习的患者。2.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组和八段锦练习组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优于单纯针刺组,说明坚持八段锦功法练习,有利于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况。3.从远期效果来看,针刺结合八段锦练习具有较好的效果,其有效性的证实,依赖于未来多中心、更大样本量的试验研究,4.八段锦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具有调节身心的作用,可增强针刺疗效,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邓睎远[3](2020)在《润肠通便贴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整理总结归纳文献中治疗功能性便秘穴位敷贴疗法中的中药药物组成及穴位处方基础上,经过中药药物组方及穴位治疗方案筛选及预试验疗效验证,最终确立优化润肠通便穴位敷贴及治疗方案,观察本方案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为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运用提供研究证据。方法:通过检索“CNKI中国知网”、“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医学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 Med文献数据库”、“Ovid外文数据库”,剔除经验介绍、综述、个案、重复发表、信息不全的文献,筛选出2001-2020年6月国内外穴位敷贴治疗FC的文献228篇。建立数据表,提出文献内容中的关键词,总结归纳文献中关于穴位选取与配伍、敷贴药物、敷贴介质、敷贴时间、敷贴疗程的部分。经过筛选及预试验临床疗效验证,确立敷贴的药物组成及穴位处方。该课题拟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共纳入70例FC患者,药物敷贴组和安慰敷贴组各35例,分别接受4个疗程共计12次穴位敷贴治疗。主要疗效指标:周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s(Complete Spontaneous Bowel Movements,CSBMs)、粪便性状评分Bristol(Bristol stool form scale,BSFS)、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Symptoms,PAC-SYM)。以此评价FC患者使用润肠通便贴治疗功能性便秘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该试验最后得出的所有临床采集数据,均由不参与试验流程独立机构的第三方统计人员,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7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数据符合分析要求,均纳入分析。2.药物敷贴组方及穴位治疗方案组方:大黄,冰片,枳实,厚朴,木香,白术,蜂蜜(介质)穴位: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中脘,神阙3.穴位敷贴对FC患者的治疗效应(1)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与敷贴前相比,药物组可以显着降低患者CSBMs评分(P<0.05)、BSFS评分(P<0.05)以及PAC-SYM评分(P<0.05);(3)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敷贴相比,药物敷贴能够更显着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CSBMs评分(P<0.05)、BSFS评分(P<0.05)以及PAC-SYM评分(P<0.05)。结论:使用该润肠通便贴进行穴位敷贴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是一种方便、疗效可靠的治疗功能性便秘方法。
吴玉洁[4](2020)在《柴枳消痞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柴枳消痞颗粒及多潘立酮片分别医治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多项评分进行比较,来研究和评价柴枳消痞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柴枳消痞颗粒,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两组疗程均4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积分、NDLQI评分及SDS、SAS评分的评定。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所有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成果:最终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两组患者的各疗效性评价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除NDLQI评分无明显差异外,其他指标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柴枳消痞颗粒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作用明显,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及SAS、SDS评分等方面优于多潘立酮;研究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
戴宁[5](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不适、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患病率较高,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脑肠肽密切相关。在辨证论治和病证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中医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作用的机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内涵。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整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西医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同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中医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证型的理论依据。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实验研究阳性药物和疗程的选择奠定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胃肠动力情况来评价模型。此后,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和多潘立酮进行药物干预,通过上述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反证模型成功。同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的最佳干预条件,评价其对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和离体细胞水平两个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血清、组织和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SP,SS,Ghrelin,VIP,GAS,CCK,CGRP)。结果理论研究:(1)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饮食、痰湿、气郁、瘀血等,核心病机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其中脾气虚证的比例最高。在中医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既符合病机特点,也满足辨证论治的要求。因此,具有补脾理脾作用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在理论层面是可行的、科学的。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论是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常规治疗药物合用,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在纳入的27项研究中,有26项研究比较了有效率。在这26项研究中,不论疗程是14天、28天,还是30天,试验组的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这26项研究中,有16项研究仅使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针对这16项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有效率均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这为实验研究的药物选择和疗程提供参考。实验研究:(1)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成功制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的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倦卧怠动,进食量和饮水量增长缓慢,体重显着降低,胃肠动力下降。胃部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胃部均未出现病理改变。(2)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饮水量、体重有所改善,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且各组大鼠胃部和下丘脑均未出现病理改变。(3)大鼠整体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胃中SP、GAS、Ghrelin含量均显着降低,SS、VIP、CCK、CGRP含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增加了大鼠血清和中SP、GAS、Ghrelin含量,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SS、VIP和CGRP含量,同时多潘立酮还降低了大鼠胃中VIP、CCK和CGRP的含量,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SS、VIP和CCK的含量,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CGRP的含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CK和CGRP含量显着升高,三个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中VIP含量均显着高于多潘立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 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 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显着增加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中SP mRNA表达量,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和Ghrelin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SS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蛋白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蛋白表达量和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4)采用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药物血清干预胃窦平滑肌细胞的最佳条件,发现10%浓度药物血清、干预24h为最佳条件,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5)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GAS、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SS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增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含量、GAS含量和Ghrelin含量,降低S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SP mRNA含量显着下降,SS mRNA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上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P mRNA表达量,中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下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S mRNA表达量。结论(1)《中医内科学》仅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的范畴,但并没有分析FD的中医病因病机。此外,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们不仅将FD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还将其归属于反胃、厌食、纳呆等范畴,由此可见中医对FD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现代文献和工具书,同时梳理古代文献,对FD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FD较为对应,FD的主要中医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思虑过度等,病机以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心、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中,脾气虚证位居首位。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理论可行性。(2)临床中,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出现胃肠动力下降,且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表达下降,SS、VIP、CCK、CGRP上升,表明脑肠肽表达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动力增强,其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可以上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的表达,下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S、VIP、CCK、CGRP的表达,表明调节脑肠肽异常、恢复胃动力可能是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之一。
杨圣燕[6](2020)在《调平归源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分析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调平归源法理论的源承以及内涵。调平归源法是李学军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脾胃的基本属性、生理、病理以及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依据《伤寒论》中桂枝汤、小柴胡汤、四逆散、泻心汤等代表方剂,参考成无己、张景岳、汪昂等后世医家提出的脾胃理论,再结合自身近三十年临床经验,提出的治疗脾胃病之大法,旨在通过“调阴阳,调脏腑,调气血,调虚实,调寒热,调升降”,达到“以平为期”,最终取得“后天之本得固,气血生化有源”之疗效。并且李教授在调平归源法指导下,根据脾胃病不同病症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之脾胃病,创立了脾胃培源方、脾胃培源散、脾胃培源灌肠方、调中散痞方、健脾消痞方、清胃降逆方等经验方,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彰显。下篇为调平归源法及健脾消痞方在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研究。1方法:选取安徽省针灸医院脾胃科60例脾虚气滞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药健脾消痞方口服,对照组予莫沙必利口服,连续治疗四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单项积分以及总积分、中医症状疗效及总有效率、血浆MTL水平、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2结果:(1)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相比:比较症状总积分发现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明显(P<0.05);组间相比:治疗后对照组的总积分明显高于治疗组,可见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单项积分:组内相比:治疗组的中医症状单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纳呆、嗳气、便质稀溏、恶心呕吐等方面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不明显(P>0.05);组间相比:在胃脘胀满或疼痛、纳呆、乏力及恶心呕吐方面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嗳气、便质稀溏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3)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66.67%。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4)血浆MTL含量:治疗组、对照组血浆MTL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MT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质量水平:两组生活质量水平均较前提升,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适及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3结论:调平归源法对于脾虚气滞型FD疗效明显,可显着改善脾虚气滞型FD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血浆MTL含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对于脾虚气滞型FD的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谢莹[7](2019)在《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理脾复方制剂对胃肠动力、下丘脑及血清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的影响,探究不同剂量理脾复方制剂治疗厌食大鼠的作用机理,为理脾制剂颗粒剂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96只大鼠适应性喂养3天后,按雌雄各半随机分成空白组12只、模型组84只,空白组正常饲料喂养,模型组特制饲料喂养14天。模型组采取病因模拟法建立厌食症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模型组按雌雄各半随机分为7组,包括模型对照组(12只)、生理盐水组(12只)、理脾复方制剂低剂量组(12只)、理脾复方制剂中剂量组(12只)、理脾复方制剂高剂量组(12只)、硫酸锌组(12只)、吗丁啉组(12只)。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按0.01ml/g蒸馏水干预,生理盐水组均按0.01ml/g生理盐水干预,理脾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0.02ml/g、0.04ml/g、0.08ml/g理脾复方制剂干预,硫酸锌组按0.01ml/g硫酸锌干预,吗丁啉组按0.01ml/g吗丁啉干预,每日1次,连续7天。收集血液分离血清、血浆和下丘脑组织。采用碳末灌胃法测量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采用ELLSA法测定血清及下丘脑胃动素、血清胃泌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实验结果采取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选择LSD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 s T3法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厌食大鼠摄食量、体质量明显下调有差异性(P<0.05),表明造模成功。2.干预治疗后厌食大鼠摄食量上调与模型组有差异性的为硫酸锌组其次为生理盐水组、理脾复方制剂中剂量组;干预治疗后各治疗组厌食大鼠体质量均上调与模型组有差异性,依次为硫酸锌组,生理盐水组,理脾复方制剂中、高、低剂量组,吗丁啉组。3.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造模后模型组厌食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均下调(P<0.05),干预治疗后除生理盐水组在小肠推进率上无差异性(P>0.05),余治疗组对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均有促进作用有差异性(P<0.05),理脾复方制剂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佳,吗丁啉组优于硫酸锌组。4.胃肠激素:造模后,模型组厌食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胃动素、胃泌素明显下调有显着差异(P<0.01),神经降压素上调有差异性(P<0.05),生长抑素上调有显着差异(P<0.01),干预治疗后理脾复方制剂中剂量组能显着提高厌食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胃动素含量,降低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而理脾复方制剂低剂量组提高胃泌素含量优于中剂量组;除下丘脑胃动素方面硫酸锌组无差异性外(P>0.05),吗丁啉组、硫酸锌组均能不同程度提高胃动素、胃泌素含量,降低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含量。结论:理脾复方制剂治疗厌食均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厌食大鼠胃动素、胃泌素含量,下调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含量,从而促进厌食大鼠摄食行为增加,促进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增强胃肠动力而恢复食量、体质量增长,治愈厌食。不同浓度中以中剂量效果最好,该剂量是临床用于治疗厌食常用剂量,为临床使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并为推广名老中医经验方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新的剂型推广奠定基础。
骆小霞[8](2018)在《安胃二号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安胃二号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7年09月在我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郁脾胃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口服安胃二号方)与对照组(口服盐酸伊托必利分散片),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4周。治疗周期足够后对两组临床痊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电话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总体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与复发率,以此探讨安胃二号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郁脾胃证的有效性。结果:(1)60例患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为5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分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总体临床疗效: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9%,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单项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后各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得到显着改善,且除胃脘胀闷、食入胀满两个症状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着差异,其余各项症状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除身重肢倦、恶心两个症状的单项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P<0.05,剩余各单项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症状明显改善(P<0.01)。(4)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MTL、血清GAS水平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足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MTL和血清GAS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治疗组血浆MTL、血清GAS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提示安胃二号方可有效升高FD湿郁脾胃证患者血浆MTL、血清GAS水平,这可能与安胃二号方的作用机制有关。(5)用药安全性与复发率分析:两组患者本次课题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足疗程后3个月对两组治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1.54%,对照组复发率为57.89%。治疗组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安胃二号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郁脾胃证安全性可靠且可有效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郁脾胃证患者的复发率。结论:安胃二号方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郁脾胃证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稳定,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安胃二号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郁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升高患者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
师丽祥[9](2018)在《四逆四君汤合平胃散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并探讨四逆四君汤合平胃散加味对于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型在临床上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平行的对照措施,收集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类型)的患者,经筛选确定是证实与标准符合的患者,将随机分成2组,(即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治疗组四逆四君汤合平胃散加味。对照组以现代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并且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另外同时给予安全性的观察以及疗效性观察,并给予消化不良指数量表的填写和计算。结果1.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整个临床疗效观察期前后,无血常规、肝肾功能异常病例,表明试验组用药安全可靠。3.在中医症状方面,试验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的症候疗效方面,试验组总体优于对照组,而且效果更为持久稳定。4.实验组的综合疗效证实优于对照组,且没有呈现显然的不良反应。结论四逆四君汤合平胃散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解除病痛,并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优于现代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吴克宇[10](2017)在《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与多潘立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探究更值得推广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方法。2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针灸医院住院部及门诊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50例F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化分组,分为穴位埋线组和多潘立酮组,两组各25例。治疗组取中脘、天枢和双侧足三里、肝俞、脾俞,予以穴位埋线,每10天1次;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口服,每次10mg,每日3次。两组受试者均治疗三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受试者症状评分、血清GAS水平和SF-36生存量表评分,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得出结果。3结果埋线组在缓解临床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多潘立酮组(P<0.05),在降低GAS水平方面两组无差异(P>0.05)。埋线组总有效率达96%,治疗组为80%,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说明埋线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更显着。4结论埋线疗法可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多潘立酮。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适宜临床推广。
二、吗丁啉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长期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吗丁啉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长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计量学对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处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数据筛查 |
1.2.4 数据提取与录入 |
1.3 数据规范 |
1.3.1 数据规范准则 |
1.3.2 关键词规范化 |
1.3.3 医疗院所、科研单位等机构名称规范化 |
1.4 数据导出 |
1.5 数据可视化参数的设置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计量学 |
2.2 可视化分析 |
2.2.1 共现分析 |
2.2.2 聚类分析 |
2.2.3 突现分析 |
研究结果 |
1 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
1.1 发文量与发文趋势 |
1.2 基金支持情况 |
1.3 期刊收录情况 |
1.4 文献被引情况 |
2 可视化分析结果 |
2.1 作者可视化分析 |
2.1.1 高产作者与核心作者分析 |
2.1.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
2.1.3 作者突发性检验分析 |
2.2 机构可视化分析 |
2.2.1 机构发文量分析 |
2.2.2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2.2.3 机构突发性检验分析 |
2.3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
2.3.1 关键词可视化参数设置 |
2.3.2 关键词共现分析 |
2.3.3 关键词聚类分析 |
2.3.4 关键词突现分析 |
2.3.5 其他分析 |
2.3.5.1 高中心性关键词 |
2.3.5.2 2015-2020新兴关键词 |
2.3.6 VOSviewer关键词分析 |
讨论 |
1 数据规范化 |
2 一般情况分析 |
2.1 发文趋势 |
2.2 基金支持 |
2.3 期刊收录 |
2.4 被引情况 |
3 可视化分析分析 |
3.1 作者、机构分析 |
3.2 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3.3 关键词分析 |
3.3.1 治疗手段 |
3.3.2 中医证型 |
3.3.3 穴位应用 |
3.3.4 机制研究 |
3.3.5 文献体裁 |
3.3.6 观察评定指标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及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治疗近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针刺结合八段锦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中止研究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 |
2.3 对照 |
2.4 盲法 |
2.5 治疗方法 |
2.6 随访 |
2.7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
2.8 统计学方法 |
2.9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积分比较 |
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 三组患者患者治疗前后NDLQI评分比较 |
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AS和 SDS评分比较 |
3.6 三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3.7 三组患者治疗复发率比较 |
3.8 不良事件评估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2 选题依据 |
4.3 针刺治疗FD的优势 |
4.4 针刺治疗选穴依据 |
4.5 八段锦的现代机理研究 |
4.6 针刺治疗与传统功法练习相结合的优势探讨 |
4.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肝胃不和型FD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润肠通便贴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研究方案 |
1.1 方案优化 |
1.1.1 文献搜集整理 |
1.1.2 方案的制定 |
1.2 研究对象 |
1.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2 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2.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1.2.7 中止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样本量 |
1.3.2 随机方法 |
1.3.3 盲法设计与实施 |
1.3.4 对照设计 |
1.3.5 研究流程图 |
1.4 治疗方案 |
1.4.1 分组 |
1.4.2 腧穴选取及定位 |
1.4.3 材料的选择及制作 |
1.4.4 治疗操作程序 |
1.4.5 疗程及评价 |
1.4.6 合并用药情况 |
1.4.7 治疗操作者 |
1.5 临床资料采集 |
1.5.1 一般资料采集 |
1.5.2 病情相关资料采集 |
1.5.3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事件处理 |
1.5.4 疗效评价标准 |
1.5.5 受试者权益保护 |
1.6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试验病例分组情况 |
2.2 基线分析结果 |
2.3 治疗结果 |
2.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3.2 两组治疗前后CSBMs评分比较 |
2.3.3 两组治疗前后BSFS评分比较 |
2.3.4 两组治疗前后便秘患者PAC-SYM评分比较 |
2.3.5 不良事件发生率 |
2.4 其它 |
2.4.1 依从性评价 |
2.4.2 不良事件报告 |
2.5 总结 |
3 讨论 |
3.1 中西医对FC的认识 |
3.1.1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3.1.2 西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3.2 功能性便秘是穴位敷贴治疗的优势病种 |
3.2.1 药物直达病所 |
3.2.2 药物持续刺激 |
3.2.3 药物整体调节 |
3.2.4 免疫机制影响 |
3.2.5 机械刺激的影响 |
3.3 敷贴治疗功能性便秘常用中药的选择 |
3.3.1 大黄 |
3.3.2 冰片 |
3.3.3 枳实、白术 |
3.3.4 厚朴 |
3.3.5 木香 |
3.3.6 细辛 |
3.3.7 蜂蜜 |
3.4 穴位选择方案 |
3.4.1 天枢 |
3.4.2 上巨虚 |
3.4.3 足三里 |
3.4.4 大肠俞 |
3.4.5 中脘 |
3.4.6 神阙 |
3.5 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指标的选择 |
3.6 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近五年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敷贴药物规律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完全自主排便次数量表 |
附件三: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 |
附件四: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 |
附件五: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柴枳消痞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病例选择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NDLQI评分比较 |
3.6 治疗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
4. 安全性分析 |
二、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1.3 西医治疗现状 |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2.1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治疗现状 |
3. 导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3.1 组方用药分析 |
3.2 现代药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5)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研究 |
5. 小结 |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
1. 脑肠肽的概念 |
2. 相关脑肠肽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理论研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 |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识 |
3.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结论 |
理论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研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2.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与文献依据 |
3. 结论 |
文献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疗效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三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五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条件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六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调平归源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分析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
前言 |
上篇:调平归源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分析 |
1 调平归源法的概述 |
1.1 “平”字的认识 |
1.2 调平归源法的定义和范畴 |
2 调平归源法的源承 |
2.1 《黄帝内经》为调平归源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
2.2 张仲景为调平归源法奠定了方剂基础 |
2.3 后世医家对调平归源法的丰富和完善 |
3 调平归源法的内涵与临证心悟 |
3.1 调阴阳 |
3.2 调脏腑 |
3.3 调气血 |
3.4 调虚实 |
3.5 调寒热 |
3.6 调升降 |
下篇:调平归源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1.1 中医对FD的认识概况 |
1.2 西医对FD的研究进展 |
2 调平归源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7)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饲料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分组 |
2.1.2 厌食模型制备 |
2.1.3 药物与方法 |
2.1.4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1.5 指标检测 |
2.1.6 统计学方法及处理 |
2.1.7 技术路线示意图 |
2.2 结果 |
2.2.1 大鼠摄食量、体质量干预前后变化 |
2.2.1.1 造模后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摄食量、体质量变化 |
2.2.1.2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摄食量变化 |
2.2.1.3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 |
2.2.2 干预治疗前后厌食大鼠胃肠动力的比较 |
2.2.2.1 干预治疗前后厌食大鼠胃排空率的比较 |
2.2.2.2 干预治疗前后厌食大鼠小肠推进率的比较 |
2.2.3 实验大鼠胃肠激素的比较 |
2.3.3.1 实验大鼠下丘脑胃动素(MTL)含量的比较 |
2.3.3.2 实验大鼠外周血胃动素(MTL)含量的比较 |
2.3.3.3 实验大鼠胃泌素(GAS)含量的比较 |
2.3.3.4 实验大鼠神经降压素(NT)含量的比较 |
2.3.3.5 实验大鼠生长抑素(SS)含量的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3.1 胃肠动力低下是造成厌食发生的主要机理之一 |
3.1.1 饮食失调可能是引起胃肠动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
3.1.2 胃肠平滑肌收缩力减低与胃肠动力低下有关 |
3.2 胃肠激素紊乱是造成胃肠动力不足,发生厌食的机理之一 |
3.3 理脾复方制剂能促进胃肠动力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发挥作用的 |
3.3.1 理脾复方制剂参与胃肠激素的调节,使胃肠运动处于平衡状态 |
3.3.1.1 理脾复方制剂能显着上调厌食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胃动素含量 |
3.3.1.2 理脾复方制剂能显着上调厌食大鼠胃泌素含量 |
3.3.1.3 理脾复方制剂能下调厌食大鼠神经降压素含量 |
3.3.1.4 理脾复方制剂能显着下调厌食大鼠生长抑素含量 |
3.3.2 理脾复方制剂能提高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促进胃肠动力 |
3.4 理脾复方制剂促进胃肠动力药理研究分析 |
3.4.1 理脾复方制剂组方分析 |
3.4.2 理脾复方制剂推动胃肠动力的相关物质基础 |
全文总结、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附录二 综述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及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相关实验数据及图表 |
附录四 致谢 |
附录五 个人简介 |
(8)安胃二号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疾病相关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2.6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定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观察指标 |
3.3.1 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测定 |
3.3.2 复发率测定 |
4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 疗效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药安全性分析 |
5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1.1 病名的研究 |
1.2 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1 古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见解 |
1.2.2 近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见解 |
1.3 辨证分型研究 |
1.4 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 |
1.4.1 经方治疗 |
1.4.2 自拟方治疗 |
1.4.3 其他疗法 |
1.4.4 中西医结合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2.1 病因病机的研究 |
2.1.1 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 |
2.1.2 内脏高敏感 |
2.1.3 胃肠激素分泌紊乱 |
2.1.4 精神心理因素 |
2.1.5 遗传、饮食习惯等因素 |
2.2 现代医学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2.2.1 一般治疗 |
2.2.2 促胃肠动力药 |
2.2.3 抑制胃酸分泌药 |
2.2.4 抗焦虑抑郁药 |
2.2.5 抗幽门螺杆菌药 |
2.2.6 胃黏膜保护药 |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
3.1 安胃二号方来源、药物组成及功效 |
3.2 安胃二号方的药性古考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4 胃动素、胃泌素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
5.2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
5.3 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变化分析 |
5.4 用药安全性和复发率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四逆四君汤合平胃散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词汇及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2 文献研究 |
2.1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3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中止、脱落标准 |
3.6 研究方法 |
3.7 观察指标 |
3.8 疗效评价 |
3.9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期比较 |
4.2 观察结果 |
5 讨论 |
5.1 肝郁脾虚型FD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探讨 |
5.2 穴位埋线疗法的机理探究 |
5.3 选穴处方分析 |
5.4 对照组药物研究 |
5.5 结果分析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吗丁啉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长期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计量学对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D]. 徐甜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针刺结合八段锦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D]. 胡媛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润肠通便贴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 邓睎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柴枳消痞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吴玉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D]. 戴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调平归源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分析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D]. 杨圣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D]. 谢莹.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安胃二号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D]. 骆小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四逆四君汤合平胃散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D]. 师丽祥.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吴克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