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dysphagia in 81 cases of stroke(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21)在《“吞咽受损”的NNN-链接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住院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受损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2.以“吞咽受损”护理诊断链接的护理结局,及其结局所链接的措施为理论框架,构建系统、规范的NNN-链接护理方案,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较,评价“吞咽受损”的NNN-链接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1.调查研究: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程等)及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240例,调查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受损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2.类实验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便利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15名,对照组58位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57位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执行“吞咽受损”NNN-链接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干预前后分别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一天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等级、SAP的发生率以及护理结局量表(吞咽状态、顾客满意度)对两组患者的结局状态进行测评。结果:1.240例脑卒中患者中,并发吞咽受损的患者为115例,占比为49.72%。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受损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史、发病次数、卒中类型、BMI指数、BI评分、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等心脏疾患是其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史、卒中类型、BMI指数、BI评分、合并冠心病等心脏疾患是脑卒中患者吞咽受损的影响因素(均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SAP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吞咽状态”、“顾客满意度”护理结局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脑卒中并发吞咽受损主要受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史、卒中类型、BMI指数、BI评分、合并冠心病等心脏疾患因素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应重点关注以上影响因素。2.“吞咽受损”的NNN-链接的护理方案可以显着改善脑卒中吞咽受损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SAP的发生率,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借鉴与推广。
韩冰,王小琴,邓茹,雷正权[2](2020)在《脑卒中后吞咽困难针刺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卒中是危害老年人健康最常见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卒中防治日显重要。脑卒中的后遗症众多,其中吞咽困难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摄食,阻碍营养的自主摄入,导致食物误吸、饮水呛咳等系列问题,进而延缓康复。针刺因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疗效突出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但临床针刺方法颇多,疗效各异,给医生在针刺方法的选择上造成一定困扰。因此,作者对近几年认可度较高的针刺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从3个方面(针刺疗法、针刺联合其他疗法、特色针刺疗法)进行阐述,试图为广大医者在脑卒中后吞咽困难针刺方法的选择上提供思路与参考。
赵梦雄[3](2020)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①从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卫生经济学方面,探究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总体人群基本情况;②探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肺感染、尿路感染、住院时间等预后及其影响因素;③探究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临床诊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研究病例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平台内包括2012年7月至今所有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本研究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并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病历中人群基本情况、干预措施、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住院负担等方面等信息,探究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例总体人群的基本特征,从吞咽功能、肺感染、尿路感染、住院时间,探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共纳入患者1026例,平均年龄66.19岁,男性居多,多数患者有吸烟史,近半数患者有饮酒史,既往史中高血压病占比最多,其次为高脂血症、脑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房颤,有23.3%的患者存在脑血管病家族史。就诊患者中型卒中占比最高,其次是轻型卒中,重型卒中仅占8.0%,以非急性期为主,合并延髓损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较少。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约有1/4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其中45.3%为院内溶栓,54.7%为院外溶栓;约1/4的患者需要鼻饲,超过2/3为院外带入;超过1/3的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心电监护。在治疗期间,所有纳入患者吞咽功能好转率为78.7%,四肢肌力改善率为32.7%,NIHSS评分改善率为43.5%。并发症方面,SAP发病率23.3%,尿路感染7.4%,低蛋白血症11.2%,贫血20.9%,电解质紊乱77.6%。卫生经济学方面,患者住院时间最长86天,最短7天,平均住院18.23天;人均住院费用2.3万元;②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既往冠心病、卒中家族史、鼻饲。针刺介入时点对吞咽功能改善的影响未得到证实;③男性、重型卒中、既往房颤、合并精神障碍、意识障碍、尿路感染且接受过鼻饲、心电监护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合并肺感染的可能性更高。女性、中度卒中、合并肺感染、需要心电监护治疗的患者可能更易合并尿路感染。早期针刺可能预防尿路感染,而早期针刺与肺感染的相关性而未得到而未得到证实;④重度卒中、既往高脂血症、接受心电监护、合并肺感染、贫血、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风险可能更高,早期针刺者住院时间更短。结论:①我院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多数为非急性期入院,病情分级多以轻型、中型卒中为主,多数不伴延髓损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病情相对平稳;患者以高龄、男性为主,复发性卒中居多,多数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且既往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比例很高,应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吞咽障碍或可增加脑梗死患者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②未发现针刺介入时点与吞咽功能改善的相关性;③早期针刺介入可降低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院内尿路感染发生率,可能与降低肺感染发生率有关;④早期针刺介入可缩短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
李丹[4](2020)在《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状况、胃管留置时间及胃管拔除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营养状况及吞咽生存质量的影响,旨在弥补现有吞咽-摄食管理工作的不足,为规范脑卒中吞咽障碍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0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2)给予神经内科吞咽障碍常规护理,内容包括间歇性经口至食管鼻饲、饮食指导、口腔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观察组(n=42)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进行干预,内容包括GUSS吞咽功能筛查、吞咽辅助训练、调整进食体位、代偿性吞咽、量化食物性状和一口量、进食监测及随访等。本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连续校正卡方检验;等级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恢复状况,胃管拔除率及胃管留置时间,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医疗付费方式、脑卒中类型、病程、NIHSS评分、病变部位、洼田饮水试验吞咽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吞咽功能恢复状况比较:干预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90.00%(36/40)明显高于对照组67.50%(2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管拔除率及胃管留置时间比较:干预结束后,观察组胃管拔除率68.00%(17/25)明显高于对照组20.83%(5/24),胃管留置时间(17.40±2.62)明显少于对照组(24.50±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干预28天后,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12.50%(5/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营养状况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BMI、HB、ALB、TP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HB、ALB、TP(122.65±9.56、38.50±2.46、63.45±2.42)明显优于对照组(116.10±9.62、36.50±2.76、60.50±2.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BMI得分(19.80±1.51)与对照组(19.60±1.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吞咽生存质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吞咽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理负担、进食时间、进食欲望、症状频率、选择食物、恐惧、心理健康及社会交往状况(6.05±0.95、7.00±0.64、10.50±1.24、54.85±3.31、8.30±0.73、12.60±1.14、17.15±2.94、9.70±2.03)明显优于对照组(4.45±0.61、5.25±0.64、7.65±1.39、41.15±3.15、6.55±0.61、11.40±0.10、14.20±1.15、8.50±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语言交流、睡眠、疲劳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率,提高胃管拔除率、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对不良结局的预防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邝盈妍[5](2020)在《大艾条灸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大艾条灸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深圳市宝安中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恢复期吞咽困难的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将纳入研究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大艾条灸联合针刺组(观察组)33例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艾条灸和针刺治疗,大艾条灸取百会、风府、风池、足三里穴施予温和灸,每穴约5min,并取脑三针、舌三针进行常规针刺,疗程为4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藤岛一郎吞咽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评价患者吞咽功能,以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最后根据临床症状及藤岛一郎吞咽试验评分的改善情况评估疗效。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藤岛一郎吞咽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性升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藤岛一郎吞咽试验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性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S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1)。3、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性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着(P<0.01)。4、治疗后观察组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9.4%,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其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恢复期吞咽困难的患者,运用大艾条灸联合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吞咽康复训练,同时能够改善吞咽障碍相关性生活质量,针灸结合治疗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申滨艳[6](2020)在《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的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脑卒中延续性护理APP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广州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44例脑卒中患者,利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问卷,以现场调查的方式调查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的需求。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机软件的使用状况以及对延续性护理APP内容及功能的需求。采用SPSS version 23.0分析数据,检验的显着性水平ɑ=0.05,以双侧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不同组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444例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2-94岁,平均年龄67.78±13.03岁;男性256例,占57.7%;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平均得分为4.18±0.61;各维度需求按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疾病健康教育需求(4.65±0.58)、康复指导护理需求(4.24±0.80)、并发症护理需求(4.18±0.87)、生活护理需求(4.12±0.70)、APP远程服务功能需求(4.05±0.79);其中APP远程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复发风险评估、用药提醒、科普功能、血压血糖监测、在线问诊、预约上门服务、设置紧急联系人等方面。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职业状况、文化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现居住地、是否合并房颤、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残疾状况、跌倒风险等级、压疮风险等级、吸烟、饮酒状况、出院去向、照顾者、康复知识了解程度、复诊情况、是否愿意尝试使用APP,在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总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职业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合并房颤、复诊情况、是否首发脑卒中、压疮风险等级、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愿意尝试使用APP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解释总变异的28.7%。结论1、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程度处于较高水平;且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内容的需求呈现多样性。2、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各维度需求按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疾病健康教育需求、康复指导护理需求、并发症护理需求、生活护理需求、APP远程服务功能需求。3、性别、职业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合并房颤、复诊、首发脑卒中、压疮风险等级、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愿意尝试使用APP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的主要因素。
韩春彦[7](2020)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操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焦虑水平、抑郁水平、肺炎发生率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入住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108例,根据就诊时间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干预时间为3周,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操训练。干预前收集一般资料、标准吞咽功能量表评分、洼田饮水试验级别、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等基线资料,干预后收集标准吞咽功能量表评分、洼田饮水试验级别、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肺炎发生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操的依从率等资料,资料收集完成后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操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完成干预及资料收集的研究对象共101例,试验组50例,对照组51例。经过3周的干预后,研究结果显示:(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25.3±3.78 vs.27.23±4.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吞咽康复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0.20±5.03 vs.42.73±5.39)、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2.78±5.92 vs.44.98±5.01)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肺炎的发生率(4.0%)低于对照组肺炎的发生率(11.7%),但是统计分析,两组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5)患者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操训练的依从率在83.3%以上。研究结论: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操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康复护理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焦虑和抑郁状况,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冯定文[8](2020)在《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治疗6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眼针带针康复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当前常见临床治疗方法对改善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差异。材料与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病二科的住院患者,共计6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体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试验组采用眼针带针康复治疗,双侧取穴: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眼针留针选用眼针带针康复针具,针刺后带针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每周5次,2周为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两组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及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的变化。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x2)检验,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通过秩和检验对两组之间的疗效评价。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病例入组前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基线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前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疾病情况具有可比性。(2)洼田饮水试验:两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4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两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4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两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4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眼针带针康复疗法与常规临床治疗方法均能够有效地改善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2.眼针带针康复疗法与常规临床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眼针带针康复疗法从疗效上明显优于常规临床治疗。
杜忠剑[9](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孙晶[10](2019)在《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和比较舌针及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两种治疗方法在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吞咽能力和生活质量上的改变,探究舌针结合运动想像疗法在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舌针组和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舌针治疗和辨证施护。基础治疗:所有纳入患者均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针灸专科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常规治疗,即常规针灸治疗,针刺头面及肢体穴位,静脉输液营养神经及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常规康复理疗,包括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等。舌针治疗:舌针取穴为金津、玉液、海泉、聚泉、廉泉。金津、玉液、海泉均浅刺一下即可。聚泉进针后沿舌体向舌根方向点刺,进针深度可达0.8-1.2寸;金津、玉液、海泉、聚泉点刺后有少量出血;廉泉进针后分别向舌根正中及左、右两侧点刺,进针深度在1.2-1.5寸;所有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辨证施护: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从生活起居、情志调护、辨证施膳、康复锻炼四方面进行辨证施护。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组是在舌针治疗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疗法,通过运动想象指导提示语给予患者康复指导。舌针治疗为每天治疗1次,一周治疗6次,中间间隔一天,运动想象疗法为每天一次。两组治疗方法均以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收集全部数据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在初诊、2周±2天、4周±2天对主要结局指标洼田饮水试验和次要结局指标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洼田吞咽功能障碍评估法及中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ISP进行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干预效果。结果:1.研究过程中无脱失患者,最终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舌针组及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分别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各项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受试者治疗前的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洼田吞咽功能障碍评估法及中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ISP进行比较观察,显示各个量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及病情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2天后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洼田吞咽功能障碍评估法及中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ISP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改善,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2天后较2周±2天后进一步改善,前后对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方案对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且4周内疗效进一步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逐步改善。(2)组间比较:治疗2周±2天,两组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洼田吞咽功能障碍评估法及中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ISP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2天后,对各指标再次进行评级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吞咽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但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组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舌针组。结论:1.舌针结合运动想像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可促进舌咽肌的肌力恢复,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方案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舌针疗法,且长期疗效肯定,以期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二、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dysphagia in 81 cases of strok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dysphagia in 81 cases of stroke(论文提纲范文)
(1)“吞咽受损”的NNN-链接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住院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受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样本含量估算 |
1.4 统计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吞咽受损的发生情况 |
2.2 脑卒中后并发吞咽受损的单因素分析 |
2.3 脑卒中后并发吞咽受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住院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受损的现状分析 |
3.2 住院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受损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吞咽受损”的NNN-链接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含量估算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工具 |
1.5 质量控制 |
1.6 伦理原则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效果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SAP的发生率比较 |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状态”护理结局量表得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3.1 “吞咽受损”的NNN-链接能够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
3.2 “吞咽受损”的NNN-链接能够有效降低患者SAP的发生率 |
3.3 “吞咽受损”的NNN-链接护理方案使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 |
3.4 标准化护理语言的应用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
第四章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不足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脑卒中后吞咽困难针刺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疗法 |
1.1 头针 |
1.2 舌针 |
1.3 芒针 |
1.4 眼针 |
1.5 项针 |
1.6 电针 |
2 针刺联合其他疗法 |
2.1 针刺联合中药疗法 |
2.2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疗法 |
2.3 针刺联合放血疗法 |
2.4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疗法 |
3 特色针刺疗法 |
3.1 醒脑开窍针法 |
3.2 靳三针针法 |
4 讨论 |
(3)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研究变量 |
2.4 结局变量 |
2.5 数据提取 |
2.6 数据整理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基本特征分析 |
3.2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感染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 吞咽障碍发病特点及治疗管理现状 |
2 接受针刺综合治疗方法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基本特征 |
2.1 住院病例中医证型特点及治疗策略探讨 |
2.2 延髓损伤所致吞咽障碍 |
2.3 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及对二级预防的警示 |
2.4 来院患者各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 |
2.5 来院患者住院负担 |
3 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
3.1 针刺介入时机对卒中管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
3.2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
3.3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感染的影响 |
3.4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
6 创新点 |
7 研究局限 |
7.1 病例纳入局限 |
7.2 针刺指标选取 |
7.3 结局指标选取 |
7.4 数据质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吞咽障碍概述 |
1.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
1.2 吞咽障碍定义及分期 |
1.3 吞咽障碍主要危害 |
2 吞咽障碍的研究现状 |
2.1 临床常用床旁筛查工具及GUSS吞咽功能评估量表的应用现状 |
2.2 国内外吞咽障碍患者摄食训练研究现状 |
3 早期吞咽筛查与摄食管理现存问题 |
3.1 吞咽筛查质量参差不齐 |
3.2 吞咽筛查结果处理不足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 |
2.3 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收集 |
2.4 具体实施方法 |
2.5 研究工具 |
2.6 资料统计与分析 |
2.7 医学伦理学原则 |
2.8 质量控制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吞咽困难恢复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胃管拔除率及胃管留置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
2.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相关生存质量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1 GUSS 吞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
2 GUSS 吞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有效缩短留置胃管时间、增加胃管拔出率 |
3 GUSS 吞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对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
4 GUSS 吞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对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
5 GUSS 吞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有效提高吞咽障碍患者生存质量 |
第五章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
附录3 GUSS 吞咽功能筛查记录表 |
附录4 才藤式吞咽疗效评价标准 |
附录5 吞咽相关生存质量量表 |
附录6 吞咽辅助训练具体方法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综述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评估与摄食训练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大艾条灸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研究概况 |
1.1.1 吞咽的生理过程 |
1.1.2 吞咽功能的神经生理病理机制 |
1.1.3 吞咽困难的并发症 |
1.1.4 吞咽功能的筛查与评估 |
1.1.5 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研究概况 |
1.2.1 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病名 |
1.2.2 吞咽功能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1.2.3 中风病恢复期吞咽困难的病因病机 |
1.2.4 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中医治疗 |
1.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剔除标准 |
2.1.5 脱落及终止标准 |
2.2 研究方案 |
2.2.1 样本含量估算方法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3.1 基础治疗 |
2.3.2 观察组 |
2.3.3 对照组 |
2.4 观察项目 |
2.4.1 一般资料 |
2.4.2 藤岛一郎吞咽试验 |
2.4.3 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 |
2.4.4 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研究结果 |
2.7.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7.2 两组患者藤岛一郎吞咽试验评分比较 |
2.7.3 两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比较 |
2.7.4 两组患者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比较 |
2.7.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一般资料 |
3.1.2 吞咽功能评估 |
3.1.3 吞咽障碍相关性生活质量 |
3.1.4 临床疗效评价 |
3.2 大艾条灸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吞咽困难的作用机理探讨 |
3.2.1 大艾条灸的作用机理 |
3.2.2 舌三针的作用机理 |
3.2.3 脑三针的作用机理 |
3.3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调查工具 |
2.3.1 患者的基本资料 |
2.3.2 患者使用手机软件状况 |
2.3.3 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内容及功能的需求问卷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脑卒中患者基本资料 |
3.1.1 脑卒中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构成 |
3.1.2 脑卒中患者疾病相关情况 |
3.1.3 脑卒中患者生活行为方式相关情况 |
3.1.4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相关情况 |
3.2 脑卒中患者手机软件使用状况相关情况调查 |
3.3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现状 |
3.3.1 脑卒中患者生活护理需求现状得分 |
3.3.2 脑卒中患者康复指导护理需求现状得分 |
3.3.3 脑卒中患者并发症护理需求现状得分 |
3.3.4 脑卒中患者疾病健康教育需求现状得分 |
3.3.5 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远程服务功能需求现状得分 |
3.4 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4.1 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
3.4.2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初步构建 |
3.5.1 界面设置 |
3.5.2 功能设置 |
第四章 讨论 |
4.1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现状分析 |
4.1.1 患者对疾病健康教育需求分析 |
4.1.2 患者对康复指导护理需求分析 |
4.1.3 患者对并发症护理需求 |
4.1.4 患者对生活护理需求分析 |
4.2 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的影响分析 |
4.2.1 性别 |
4.2.2 职业状况 |
4.2.3 收入和复诊情况 |
4.2.4 首发脑卒中 |
4.2.5 合并房颤 |
4.2.6 日常生活依赖程度和压疮风险等级 |
4.2.7 愿意尝试使用APP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相关概念定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脑卒中吞咽困难的研究现状 |
2.2 吞咽困难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
2.3 脑卒中吞咽困难的评估 |
2.4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结局的影响因素 |
2.5 脑卒中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类型 |
3.2 研究对象 |
3.3 干预方法及内容 |
3.4 研究指标和工具 |
3.5 资料收集 |
3.6 质量控制 |
3.7 统计方法 |
3.8 医学伦理原则 |
3.9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纳入流程 |
4.2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4.3 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方案的有效性评价 |
4.4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操的有效性评价 |
4.5 对照组干预方案的有效性评价 |
4.6 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方案安全性评价 |
4.7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操的依从率评价 |
第五章 讨论 |
5.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
5.2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操的有效性分析 |
5.3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操的安全性及依从率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研究意义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6.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治疗6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传统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分析处理 |
6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概述 |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
3 选穴上的创新 |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
结论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
2.2 电针治疗 |
2.3 温针灸法 |
2.4 多种针法结合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观察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舌针组 |
2.2 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组 |
2.3 疗程 |
2.4 疗效评价 |
2.5 不良事件的处理 |
2.6 技术路线图 |
2.7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 |
2.病情可比性分析 |
3.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
4.结论 |
讨论 |
1.中医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
1.1 古代中医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
1.2 近代中医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
2.西医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
3.选穴依据 |
3.1 传统医学的选穴依据 |
3.2 现代医学选穴依据 |
4.运动想象疗法的作用机制 |
5.结果讨论 |
5.1 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的效应分析 |
5.2 患者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的效应分析 |
5.3 洼田吞咽功能障碍评估法的效应分析 |
5.4 中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ISP的效应分析 |
6.安全性评价 |
7.依从性评价 |
8.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
8.1 存在问题 |
8.2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病例报告表 |
附录3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dysphagia in 81 cases of stroke(论文参考文献)
- [1]“吞咽受损”的NNN-链接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评价[D]. 李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脑卒中后吞咽困难针刺治疗进展[J]. 韩冰,王小琴,邓茹,雷正权.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11)
- [3]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D]. 赵梦雄.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GUSS吞咽功能筛查联合摄食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李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大艾条灸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D]. 邝盈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APP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申滨艳.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7]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临床应用研究[D]. 韩春彦. 兰州大学, 2020(01)
- [8]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治疗6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D]. 冯定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研究[D]. 孙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脑卒中论文; 吞咽困难论文; 对照组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 脑梗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