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高频设备配电改造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钻钻[1](2020)在《山西晋中介休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文中指出电网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水平,在此过程中,变电站是最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着全部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安全,是连接用户与发电厂的重要枢纽,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重要作用。设计出最经济最优秀的变电站成了未来电网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地区的高速发展,当地的用户用电需求已经远远大于目前电网的供电能力,要增加新的变电站,让用户与企业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使得国家经济得到更完整的发展。根据山西省电力公司的批复,山西晋中介休开发区220k V变电站新建项目初步确定了电压等级、主变远景设计规模和总体规模。本文根据具体的标准对电气一次系统以及电气二次系统进行了完整的配置,确定了相关的电气设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变电站系统的接入方案确定。在考虑山西省晋中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山西省电网发展现状之后,对此地区进行正确的负荷预测,以这个为主要依据进行变电站接入系统的相关设计。2.变电站规模设计。上面确定了变电站系统的接入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可以确定变电站规模的设计,在进行实地考察后能够做出合理的决定。3.系统的通信以及监控系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确定。对变电站的系统网络的几种接入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其中还包括具体的二次设备的选择以及调度自动化的具体方案。
李蒙瑶[2](2020)在《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动态供电设计及电气安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它可以代替有线连接充电且特殊环境下旋转设备的无线供电以及受电弓的滑动式接触供电方式,可以避免产生接触火花、尖端放电、导体裸露等问题,提高了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超导无线电能传输(superconducting wireless power transfer,SWPT)技术,是在常规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中引入近似零损耗的超导线圈,可以利用超导线圈低损耗、高效率等特点来提高电能的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目前的相关文献侧重于技术方案研究,没有对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安全性分析,而本文是在研究提高超导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效率的同时实现系统的本质安全化。首先,本文对特殊环境下的电气安全事故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无线电能传输方式,例举了现有的一些无线供电的产品。其次还分析了超导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发现在突破高功率、高效率的传统技术瓶颈上,超导有望成为解决这个技术瓶颈的方案。然后基于电路原理推导出了四种拓扑结构的系统原边补偿电容值、传输功率、传输效率的表达公式。并对四种谐振补偿拓扑结构进行仿真电路的搭建。发现SS型传输功率最大,因此本文选择SS型作为谐振补偿电路。还对四种拓扑结构进行了安全隐患分析,得到SS型和SP型副边不能短路或断路,PP和PS型在谐振时不能有大电流通过否则都会发生安全事故等结论。其次,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先是设计了旋转型和滑动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三维模型,然后利用COMSOL对进行了两种模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仿真。研究得到了要提高传输功率和效率,减小气隙是有效方法;气隙一定,随着负载增大,传输功率和效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适当改善初级电流可以提高传输功率;匝数比一定,适当增大初级匝数可以提高传输功率等结论。最后也对两种系统进行了结构安全性分析,发现气隙过大可能造成失耦合而发生安全事故。然后,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Roebel复合超导带材的安全电流及交流损耗。先对Roebel复合超导带材进行了三维设计,然后进行了三维有限元仿真。通过比较了6股、8股、12股Roebel复合超导带材及直接堆叠式带材的垂直磁场和安全临界电流,以及交流损耗的计算比较,得到Roebel复合超导带材比直接堆叠式带材的交流损耗更小,安全工作电流更大的结论。最后,总结前几章提出的安全问题,分析了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利用事故树绘出了每个基础事件,针对每个安全隐患给出了相应的安全对应措施,以达到本质安全化的目的。
王大洲,宋林柯[3](2020)在《高能加速器磁铁电源探索40载——徐中雄研究员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中国科协资助项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创新团队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系列访谈之一,根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中雄先生口述资料整理。从求学哈军工、九院岁月、入职高能所、访学康奈尔、担任磁铁电源组组长、担任BEPCII副总工程师、突破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磁铁电源技术、心系人才等八个方面,再现了徐中雄先生的学术生涯特别是40多年来伴随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和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不断探索高能加速器磁铁电源的奋斗历程,由此从我国高能加速器创新发展的一个侧面揭示了大科学工程作为技术创新源和人才培养摇篮的特殊功能。
杜福吉[4](2019)在《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作为渔业生产大国,对渔业生产的安全越来越重视。渔船航行作业安全离不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保障,加强渔船通信能力,能够提高我国渔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实现平安渔业。因此,对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通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正是衡量渔船通信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认清形势,找出不足,制定对策,对提高我国渔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介绍了国内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现状,并对收集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研究。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国际公约、渔船相关检验规则和检验报告单,在分析了众多影响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因素的基础上,广泛求专家意见建立了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本文在确定底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时采用了综合权重,分别计算出各层级指标的主观权重(层次分析法)和客观权重(熵权法),通过给定拟合系数λ将主客观权重相结合,计算得出最终的综合权重。然后改进灰色评价法中传统的端点型三角白化权函数,采用云理论,将其应用到白化权函数的确定中,构造出新的非线性白化权函数,相比于传统的白化权函数更精确。最后,对远洋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进行综合评价,对结果进行分析,在整体上对我国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现状进行评价,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未来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对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领域的深入研究工作有所贡献。
卢宇[5](2019)在《贵州空管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是空中交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装置,关系着空中交通安全,同时也是管理部门进行空中运输管理的主要工具。但是由于设备管理不善等原因,因空管设备故障导致的不安全情况时有发生,对设备故障也只有定量的统计,而没有对设备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尤其在设备生命周期和可靠性方面的探讨较少。本文以贵州空管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设备不正常情况的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造成设备不正常的技术原因和管理原因,针对造成设备不正常的技术原因,主要运用威布尔分布模型和MATLAB拟合对设备可靠度进行评估,以解决设备管理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针对造成设备不正常的管理原因,主要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方法,从设备前期管理、设备维护维修管理、设备现场6S管理三个方面对设备精细化管理进行研究,为提高贵州空管设备管理水平、增强空管设备保障能力、保证航空管制安全提供了建设性的方案。
郑彦[6](2019)在《高频电源在火电厂电除尘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当前世界各国都将大气环境的保护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燃煤电厂的烟尘排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浓度的要求不能超过30mg/m3,就目前我国的燃煤电厂来说,在排放时采用的基本都是电除尘器,常规电除尘设备要达到这个排放指标难度非常大。提高电除尘设备电源频率是有效提高除尘效果的一种方法,经过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电除尘器高频电源己经开始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极大提升了火电厂减排的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对电除尘器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对影响除尘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粉尘特性、烟气特性、结构因素以及操作因素等等。第三,对电除尘高频电源的工作原理及其功能进行了相关的介绍,给出了电除尘高频电源的相关概念,分析高频电源的主要构成及其功能;第四,完成了高频电源控制电路的设计;最后结合华润电厂的实际情况,运用本文所设计高频电源,完成了电厂#3机组电除尘器的升级改造,投入生产运行。在320MW工况条件下,改造前后除尘效率提高1.2%,每年可实现减少排放粉尘284余吨,每天节能657.6kWh,技术改造达到了预期效果。
赵文武[7](2018)在《兴安巴达尔胡220kV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扎赉特旗仅有一座220kV变电站,位于扎赉特旗政府所在地音德尔镇,主变容量120MVA,承担着扎赉特旗全旗的供电任务。66kV电压等级为辐射型网架结构,线路串接和“T”接较多,供电可靠性差,末端站的供电半径较长,输电能力不足,负荷高峰期,变电站出口电压低,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生产、生活用电。随着巴彦套海、巴达尔胡、图牧吉等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业用户陆续入驻发展,近几年兴安盟扎赉特旗经济发展迅速,电力负荷快速增长,扎赉特旗现在电网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的供电可靠性要求。因此考虑建设220kV巴达尔变电站,加强网络结构,满足负荷增长需求。由于兴安盟工业长期处于欠开发的局面,因此规模较小,在内蒙古自治区东西帮扶政策,以及兴安盟自身交通等方面形成的便利,吸引的投资,形成了目前的工业快速发展趋势,从而加快了电力负荷的快速增长。多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兴安盟全社会用电量和最大负荷增长较快,电力市场潜力巨大,兴安电网网架结构随着不断建设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各电源项目建设及负荷增长实际进展情况,为满足兴安盟扎赉特旗负荷增长需要,缓解兴安盟扎赉特旗电网的供电压力,提高该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所以凸显兴安巴达尔胡220kV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对促进兴安盟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作用。本文参照相关项目可行性标准及国家电网公司的规定,对巴达尔胡220kV输变电工程系统方案、系统二次方案及变电站位置的选择、输电线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可行性分析。并对相关工程的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对巴达尔胡220kV输变电工程做了详细的工程投资预算,项目投资满足公司的项目建设要求。
李敏杰[8](2018)在《300MW火力发电厂电除尘器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和国家对过剩行业去产能的政策影响下,燃煤发电机组,特别是600MW以下容量的火力发电机组面临着政策和市场的双重考验。能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甚至是决定发电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笔者所在的包头第三热电厂(以下简称包三电厂)2×300MW火力发电机组,每台锅炉配两台双室四电场电除尘器,由于电除尘器从2006年投产至今运行12年,长期运行使其阴极线、阳极板长时间受到烟气冲刷和腐蚀,造成电晕线断裂、电极极板扭曲,阴阳两极距离缩小,二次侧工作电流、工作电压降低,收尘效果变差,最终导致电除尘效率下降[10]。包三电厂为了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愈加严格的烟尘浓度排放标准和PM2.5细颗粒物监测指标,近年来对电除尘器本体和各电场电源的高、低压部分实施了多次改造。本文介绍了包三电厂改造前后电除尘系统设备配置,着重研究作为电除尘特种电源的工频电源与高频电源工作原理,通过运行数据和参数设置分析设备不同控制方式下的可靠性能,研究其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功能,并在应用中的设备运行和维护等方面对几种设备做出对比,以便深入探讨各种设备特性的优劣,以及环保、节能方面的效果,为燃煤火力发电厂电除尘器特种电源的使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卢杰[9](2017)在《包钢轨梁轧钢厂节电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钢铁企业大国,成本费用是企业效益平衡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节能降耗是一个重要的生产经营指标。由于历史原因及节能措施观念的陈旧,包钢轨梁轧钢厂一直未能在用电管理上加大相关的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使得在以往电能管理的工作中,数据比较模糊,用电规律无章可循,给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在收集整理国内轧钢厂在能耗方面、节能管理方面、节电技术方面的相关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包钢轨梁轧钢厂电能损耗现状,识别高耗能设备和工艺产生耗电的主要原因,进行能源数据损耗量对比,然后针对包钢轨梁轧钢厂电能消耗的主要部件进行节能改造。通过对轧机主传动的交-直-交变频改造,减少了谐波的影响,同时将高压风机由原来的直接启动方式改为变频启动方式,大大降低了电能损耗量,减少了用电成本。为了进一步提升节电效果,还淘汰了一些旧的高耗能电机,引入了永磁调速电机来满足节电的要求。最后,结合钢铁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了生产用电、非生产用电、电量超标的相关管理措施,使吨钢耗电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范围之内。包钢轨梁轧钢厂的电能分析统计软件显示,本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降低包钢轨梁轧钢厂用电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同时,对于其他同类型生产企业的节能改造和用电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粟进[10](2014)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与技术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显,技术创新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和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的生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技术创新群体。实践表明,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力量重心开始逐步由具有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转向创新活动密集的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不具规模优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势越发凸显。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灵活的运行机制,敏锐的市场把握能力,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全国65%的专利、74%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如此多技术创新成果,探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技术创新驱动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源头问题,而已有研究成果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问题鲜有涉及,而基于逼真质性数据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更为缺乏。为此,本研究运用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两大质化研究方法,精选了石基信息、中科三环、四方继保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扎根分析和比较研究,探寻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案例研究是验证理论、阐释概念、发现和描述未知现象的有效研究方法;与一般基于假设进行检验的研究相区别,扎根理论是基于原始资料进行理论构建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实地观察、网络、期刊文献、报纸报道等,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关于石基信息、中科三环、四方继保三个案例的资料,为形成概念和发展理论奠定多重证据基础。本研究对三案例进行开放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后,继而通过跨案例比较,识别出8个共性驱动因素,挖掘这8个共性驱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内在驱动机理,并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模型。本研究得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8个驱动因素分别是: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企业家、研发团队、研发投入、政府政策、激励机制、产品开发。技术创新驱动机理:市场需求是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市场需求意味着技术创新带来的潜在收益,市场竞争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压力,企业家受市场需求的启发,以及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家组织、激励研发团队实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研发人员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政府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引和支持,进一步鼓舞研发团队开展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投入为研发团队实施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提供了保障。产品开发一方面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也面临同行企业产品的竞争,市场的需求与竞争驱使企业家启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另外,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进一步探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演化特征。
二、国外高频设备配电改造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高频设备配电改造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晋中介休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章 建设必要性 |
2.1 电力系统现状 |
2.2 负荷预测 |
2.3 项目建设必要性 |
2.4 系统对变电站的要求 |
2.5 主要设计原则与方案 |
2.6 主要经济指标 |
第3章 变电站站址选择 |
3.1 站址方案 |
3.1.1 站址自然条件 |
3.1.2 工程地质 |
3.1.3 水文条件 |
3.1.4 气象条件 |
3.2 站址的条件分析比较 |
第4章 电力系统一次 |
4.1 建设规模 |
4.2 电气主接线 |
4.3 主要设备选择 |
4.3.1 短路电流计算 |
4.3.2 主要电气装置的确定 |
4.3.3 导体的确定 |
4.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
4.5 防雷、接地及过电压保护 |
4.6 站用电及照明 |
第5章 电力系统二次 |
5.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5.1.1 系统概况 |
5.1.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原则 |
5.1.3 220k V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5.1.4 110k V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5.1.5 其它 |
5.2 调度自动化 |
5.2.1 调度关系 |
5.2.2 远动信息 |
5.2.3 远动系统方案 |
5.2.4 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和纵向加密认证设备 |
5.2.5 关口电能计量设备 |
5.2.6 网络安全监测装置 |
5.2.7 远动信息通道 |
5.3 通信部分 |
5.3.1 概述 |
5.3.2 光缆通信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5.3.3 系统通信部分 |
5.3.4 通道组织 |
5.3.5 光缆数字传输系统中继距离及长度计算 |
5.3.6 站内通信部分 |
5.4 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 |
5.4.1 设计基本总原则 |
5.4.2 监控功能 |
5.4.3 系统网络 |
5.4.4 接口要求 |
5.4.5 设备配置 |
5.5 元件保护方面 |
5.6 交直流电源设备 |
5.6.1 系统的结构 |
5.6.2 交流电源部分 |
5.6.3 直流电源方面 |
5.7 非关口电能计算设备 |
5.8 二次设备组屏 |
5.8.1 二次设备相关 |
5.8.2 电气二次设备布置 |
5.8.3 柜体统一要求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动态供电设计及电气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非接触式无线电能传输基本原理与分类 |
1.2.1 非接触式无线电能传输基本原理 |
1.2.2 非接触式无线电能传输分类 |
1.3 常规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常规无线电能传输产品适应性分析 |
1.4 超导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4.3 常规与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特点综合分析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谐振补偿拓扑研究 |
2.1 引言 |
2.2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谐振补偿技术 |
2.2.1 SS补偿拓扑结构分析 |
2.2.2 SP、PS、PP补偿拓扑结构分析 |
2.2.3 SS型谐振补偿拓扑结构传输效率分析 |
2.3 四种谐振补偿拓扑的电路仿真 |
2.3.1 SS型谐振补偿拓扑结构电路仿真 |
2.3.2 SP型谐振补偿拓扑结构电路仿真 |
2.3.3 PS型谐振补偿拓扑结构电路仿真 |
2.3.4 PP型谐振补偿拓扑结构电路仿真 |
2.3.5 总结 |
2.4 电路安全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旋转型模型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旋转型SWPT系统结构设计 |
3.3 仿真模型的搭建 |
3.4 不同初次级气隙距离的传输功率和传输效率分析 |
3.5 不同初级电流时的传输功率和传输效率 |
3.6 旋转型系统安全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滑动型模型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滑动型SWPT系统结构设计 |
4.3 仿真模型的搭建 |
4.4 不同初-次级匝数时的传输功率和传输效率分析 |
4.5 不同气隙距离及不同初级电流时对传输功率和传输效率的分析 |
4.6 滑动型系统安全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超导(Roebel)带材的安全电流及损耗分析 |
5.1 引言 |
5.2 Roebel带材的三维模型设计 |
5.3 Roebel带材的仿真分析 |
5.3.1 磁场仿真分析 |
5.3.2 安全临界电流仿真分析 |
5.3.3 交流损耗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安全事故分析及其对策 |
6.1 引言 |
6.2 系统安全事故分析及其对策 |
6.2.1 电源电压安全隐患分析 |
6.2.2 电路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
6.2.3 负载数量变化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
6.2.4 结构变化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
6.3 总体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高能加速器磁铁电源探索40载——徐中雄研究员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 求学哈军工 |
2 九院岁月 |
3 入职高能所 |
4 访学康奈尔 |
5 担任磁铁电源组组长 |
6 担任BEPCII副总工程师 |
7 突破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磁铁电源技术 |
8 心系人才 |
(4)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现状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
1.3.2 评价方法的选取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层次灰云评价法相关理论 |
2.1 层次分析法 |
2.2 熵权理论 |
2.3 云理论 |
2.4 灰色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多层次灰云评价模型 |
3.1 多层次灰云评价模型设计流程 |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2.1 指标选取原则 |
3.2.2 影响因素分析 |
3.2.3 评价体系 |
3.3 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4 渔船无线电体通信设备评价指标评分确定 |
3.5 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灰云评价 |
3.5.1 确定评价灰类 |
3.5.2 确定白化权函数 |
3.5.3 灰云评价权向量计算 |
3.5.4 综合评价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应用与分析 |
4.1 评价对象 |
4.2 评价指标集 |
4.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
4.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
4.3.3 综合权重的确定 |
4.4 确定评价样本 |
4.5 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灰云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评价指标预选集 |
附录B 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C 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评价体系指标评分 |
附录D 相关程序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研究生履历 |
致谢 |
(5)贵州空管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设备管理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简介 |
1.2.2 国内研究简介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文研究特点 |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工作 |
1.3.1 论文结构 |
1.3.2 主要工作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设备管理理论 |
2.2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3 设备故障概率曲线和威布尔分布模型 |
2.3.1 设备故障概率曲线 |
2.3.2 威布尔分布模型 |
3 设备不正常案例分析及技术评估 |
3.1 设备故障分类分级标准 |
3.2 案例一 |
3.2.1 案例描述 |
3.2.2 原因及问题分析 |
3.3 案例二 |
3.3.1 案例描述 |
3.3.2 原因及问题分析 |
3.4 案例三 |
3.4.1 案例描述 |
3.4.2 原因及问题分析 |
3.5 设备存在问题总结分析 |
3.6 设备技术评估 |
3.6.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6.2 估计F(t)的分布模型 |
3.6.3 故障概率函数MATLAB拟合 |
3.6.4 设备的可靠度评估 |
3.7 基于技术评估结果的维护措施 |
4 设备精细化管理策略 |
4.1 设备管理问题分析 |
4.2 设备前期管理 |
4.2.1 设备选型管理 |
4.2.2 设备资料管理 |
4.3 设备运行和维护维修管理 |
4.3.1 设备运行管理 |
4.3.2 设备维护维修管理 |
4.4 设备现场6S管理 |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6)高频电源在火电厂电除尘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电除尘器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电除尘器高频电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发电厂电除尘原理及性能影响因素 |
2.1 静电除尘的原理 |
2.2 电除尘器参数 |
2.3 电除尘器性能影响主要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电除尘器电源 |
3.1 静电除尘供电电源的作用与分类 |
3.2 工频静电除尘电源和高频静电除尘电源的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4 高频电源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硬件系统 |
4.3 软件设计 |
4.4 上位机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频电源在火电厂电除尘中的应用 |
5.1 电厂概况 |
5.2 设计规范参数 |
5.3 高频电源总体结构及其功能 |
5.4 技术性能和参数 |
5.5 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兴安巴达尔胡220kV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接入系统方案设计 |
2.1.1 220 kV接入系统方案 |
2.1.2 66 kV接入系统方案 |
2.2 系统继电保护 |
2.2.1 220 kV继电保护现状 |
2.2.2 系统继电保护方案设计 |
2.3 系统调度自动化 |
2.3.1 系统调度自动化现状 |
2.3.2 远动自动化系统配置 |
2.3.3 远动信息传输方案 |
2.3.4 调度数据网络接入及二次安全防护 |
2.4 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站址选择 |
3.1 站址选择基本情况 |
3.2 出线条件 |
3.3 水文气象条件 |
3.4 工程地质条件 |
3.5 水文地质及水源条件 |
3.6 土石方情况 |
3.7 进站道路及交通运输 |
3.8 站用电源 |
3.9 站址环境 |
3.10 技术经济比较 |
3.11 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建设方案设计 |
4.1 电气一次设计 |
4.1.1 建设规模 |
4.1.2 电气主接线设计 |
4.1.3 电气设备选择 |
4.1.4 配电装置及总平面布置 |
4.1.5 绝缘配合 |
4.1.6 站用电系统及站区照明 |
4.1.7 防雷接地 |
4.2 电气二次设计 |
4.2.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 |
4.2.2 监测、监控范围 |
4.2.3 配置方案设计 |
4.3 系统及站内通信设计 |
4.3.1 系统概况 |
4.3.2 通信现状及存在问题 |
4.3.3 需求分析 |
4.3.4 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
4.3.5 调度程控交换网 |
4.3.6 综合数据网设备 |
4.3.7 辅助设施 |
4.3.8 站内通信 |
4.4 供排水及消防系统 |
4.5 采暖、空调和通风系统 |
4.6 小结 |
第5章 线路路径选择及工程设计 |
5.1 工程概况 |
5.1.1 工程规模 |
5.1.2 主要设计概况 |
5.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5.2 线路路径方案设计 |
5.2.1 变电站进出线 |
5.2.2 路径选择 |
5.3 气象条件 |
5.3.1 气象条件的设计原则 |
5.3.2 基本风速设计 |
5.3.3 平均气温 |
5.3.4 最高温、最低温 |
5.3.5 雷暴日 |
5.4 导、地线 |
5.4.1 导线 |
5.4.2 导线 |
5.4.3 导、地线主要机械特性 |
5.5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
5.5.1 污区等级划分 |
5.5.2 导线悬垂串 |
5.5.3 导、地线耐张串 |
5.5.4 防雷接地设计 |
5.6 绝缘子串和金具 |
5.6.1 导线绝缘子串 |
5.6.2 金具 |
5.7 铁塔及基础形式 |
5.7.1 铁塔设计 |
5.7.2 基础 |
5.8 小结 |
第6章 工程投资估算 |
6.1 编制原则及依据 |
6.2 工程投资估算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300MW火力发电厂电除尘器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频电源 |
1.2.2 高频电源 |
1.3 包三电厂静电除尘器概述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工频电源工作原理及应用 |
2.1 工频电源工作原理 |
2.2 工频电源的应用 |
2.2.1 功能框图 |
2.2.2 供电方式 |
2.3 工频电源的节能控制方式 |
2.3.1 节能优化控制方式 |
2.3.2 闭环控制方式 |
2.3.3 工频电源的运行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频电源工作原理及选用 |
3.1 设计原则 |
3.2 几种高频电源的应用ALSTOM-SIR4 |
3.2.1 ALSTOM-SIR4高频电源 |
3.2.2 金华大维EHC-Ⅱ高频电源 |
3.3 ALSTOM-SIR4与EHC-Ⅱ性能对比 |
3.3.1 冷却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除尘改造的实施与效果 |
4.1 电除尘改造电气部分技术规范 |
4.1.1 电气化范围 |
4.1.2 技术要求 |
4.1.3 设备安装要求 |
4.2 高频电源的节能作用 |
4.2.1 高频电源对除尘效率的促进作用 |
4.2.2 高频电源的节能分析 |
4.3 节能减排效果验证 |
4.3.1 电除尘器运行优化试验方案 |
4.4 检修与维护 |
4.4.1 常见故障 |
4.4.2 维护方法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包钢轨梁轧钢厂节电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钢铁企业用电系统分析和节能技术 |
2.1 单体设备的节电技术 |
2.1.1 钢铁企业用电设备分类 |
2.1.2 企业用电设备的选择 |
2.1.3 企业用电设备的改造 |
2.2 用电负荷分析 |
2.2.1 企业用电负荷概况 |
2.2.2 工厂电气负荷分类 |
2.2.3 企业用电负荷分类 |
2.2.4 电能管理软件在轧钢厂的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3. 包钢轨梁轧钢厂节电目标 |
3.1 电能损耗现状 |
3.1.1 包钢轨梁轧钢厂现状 |
3.1.2 电耗对标现状 |
3.1.3 电耗对标数据分析 |
3.1.4 设备电耗差异化分析 |
3.1.5 轨梁厂用能结构 |
3.2 能源损耗原因分析 |
3.3 能源数据损耗量对比 |
3.3.1 指标对比分析 |
3.3.2 主要耗能设备的电量统计 |
3.4 本章小结 |
4.包钢轨梁轧钢厂节电控制策略 |
4.1 电气主传动节能改造 |
4.1.1 交-直-交变频改造特点 |
4.1.2 改造方案 |
4.1.3 节能效益分析 |
4.2 引风机变频控制节能改造 |
4.2.1 节能潜力分析 |
4.2.2 改造方案 |
4.2.3 项目主要设备选型 |
4.2.4 节电率的测试 |
4.3 永磁调速传动节能改造 |
4.3.1 系统概况 |
4.3.2 应用永磁涡流柔性传动调速装置(ASD)的效益分析 |
4.4 电能管理制度的制定 |
4.4.1 生产用电管理 |
4.4.2 非生产用电管理 |
4.4.3 电量超指标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与特点 |
一、国外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
二、我国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分类 |
一、创新的概念 |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
三、技术创新的分类 |
第三节 相关基础理论 |
一、系统理论 |
二、生命周期理论 |
三、技术创新理论 |
第四节 技术创新驱动相关研究 |
一、技术推进驱动 |
二、市场需求驱动 |
三、技术一市场联合驱动 |
四、政府政策驱动 |
五、企业家精神驱动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案例研究 |
一、选择多案例研究的原因 |
二、案例选择 |
三、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第二节 资料收集 |
第三节 资料分析 |
一、扎根理论 |
二、资料的扎根分析 |
第四章 石基信息技术创新驱动的扎根分析 |
第一节 案例简介 |
第二节 石基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开放性译码 |
第三节 石基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主轴译码 |
一、主范畴一:市场需求 |
二、主范畴二:市场竞争 |
三、主范畴三:政府的扶持政策 |
四、主范畴四:企业家 |
五、主范畴五:专业研发人才聚集 |
六、主范畴六:技术开发与升级 |
七、主范畴七:创新理念 |
八、主范畴八:研发投入 |
九、主范畴九:激励机制 |
第四节 石基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选择性译码 |
第五节 案例小结 |
第五章 中科三环技术创新驱动的扎根分析 |
第一节 案例简介 |
第二节 中科三环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开放性译码 |
第三节 中科三环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主轴译码 |
一、主范畴一:政府政策 |
二、主范畴二:研发投入 |
三、主范畴三:政府法规 |
四、主范畴四:市场需求 |
五、主范畴五:市场竞争 |
六、主范畴六:企业家精神 |
七、主范畴七:研发团队 |
八、主范畴八:企业战略 |
九、主范畴九:激励机制 |
十、主范畴十:创新环境 |
第四节 中科三环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选择性译码 |
第五节 案例小结 |
第六章 四方继保技术创新驱动的扎根分析 |
第一节 案例简介 |
第二节 四方继保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开放性译码 |
第三节 四方继保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主轴译码 |
一、主范畴一:企业家 |
二、主范畴二:市场前景 |
三、主范畴三:政府支持政策 |
四、主范畴四:行业竞争 |
五、主范畴五:研发投入 |
六、主范畴六:研发团队 |
七、主范畴七:激励机制 |
八、主范畴八:以人为本的企业制度 |
九、主范畴九:资源整合 |
第四节 四方继保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选择性译码 |
第五节 案例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扎根分析的案例比较与模型构建 |
第一节 三案例范畴比较 |
一、基于范畴归类的关键点 |
二、基于关键点的驱动力大小比较 |
第二节 三案例的核心范畴比较 |
一、石基信息案例的核心范畴及其性质、面向 |
二、中科三环案例的核心范畴及其性质、面向 |
三、四方继保案例的核心范畴及其性质、面向 |
第三节 驱动因素的相互关系与模型建构 |
第四节 三案例驱动因素演化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第二节 实践启示与研究展望 |
一、实践启示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A 石基信息案例贴标签过程 |
附录B 中科三环案例贴标签过程 |
附录C 四方继保案例贴标签过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四、国外高频设备配电改造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晋中介休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D]. 李钻钻.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动态供电设计及电气安全分析[D]. 李蒙瑶.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高能加速器磁铁电源探索40载——徐中雄研究员访谈录[J]. 王大洲,宋林柯.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0(02)
- [4]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渔船无线电通信设备评价研究[D]. 杜福吉.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4)
- [5]贵州空管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精细化管理研究[D]. 卢宇. 贵州大学, 2019(07)
- [6]高频电源在火电厂电除尘中的研究与应用[D]. 郑彦.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7]兴安巴达尔胡220kV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D]. 赵文武.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1)
- [8]300MW火力发电厂电除尘器的技术研究[D]. 李敏杰.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9]包钢轨梁轧钢厂节电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D]. 卢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12)
- [10]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探索性研究[D]. 粟进. 南开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