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数多孔粘土砖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凡[1](2019)在《当代“砖建筑”的表现与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砖作为一种古老而最为普及的建筑材料,砖建筑在历史中取得了无数的辉煌成就。同时砖也是一种适应当下建筑发展的可持续的建筑材料。砖建筑在当代得到了新的发展,不但传承和延续了其经典的造型特色,亦涌现和发展了诸多新的表现形式。砖在当代的建筑中展现了两面性:一方面是历史与文化维度下的厚重感;另外一方面是在新技术维度下的时代感。本文以在我国当下建筑文化发展对传统材料回归需求为背景,探讨了砖建筑的当代表现及新发展趋势背后的原因。其中包含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建筑思潮及生态思想等客观原因,以及砖建筑自身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低技建造价值等主观原因。以砖的结构角色发展演变为脉络,针对砖建筑在不同结构角色下的表现进行分类研究,致力于探讨砖建筑的结构角色演变过程中的表现及建构,从形式的艺术性及建造的技术性及逻辑性方面揭示砖建筑的发展趋势与形态。最后,对砖建筑在当代背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展望。
王慧[2](2018)在《建筑垃圾再生干混砂浆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过度消耗天然建筑材料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促使建筑垃圾的合理利用成为科研单位及建筑企业重要任务之一。以往专家学者对建筑垃圾再生垃圾粗骨料的研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而对再生细骨料的资源化利用却少之又少,降低了建筑垃圾的利用率。基于国外再生细骨料资源化利用技术成熟而国内对此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状况,本论文主要针对建筑垃圾中的废弃黏土砖和废弃混凝土经破碎制得再生细骨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0%、20%、40%、50%、60%、80%、和100%取代天然砂用以制备M5、M7.5、M10、M15四个强度等级的再生干混砂浆;观察再生砂浆表观密度、稠度、保水性、抗压强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原因。结果表明:稠度相同时,黏土砖和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制备的再生砂浆需水量均随着再生细骨料掺量的增加而增长;两种再生细骨料制备的再生干混砂浆表观密度均小于天然砂制备的普通干混砂浆;不同再生细骨料制备的砂浆保水性变化规律不同;废弃粘土砖集料掺量的变化对再生砂浆强度的影响成一定的规律变化,而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制备的干混砂浆抗压强度无明显规律变化;两种再生细骨料干混砂浆抗冻性能均符合标准。普通干混砂浆砌体、砖集料再生砂浆砌体及混凝土再生细骨料砂浆砌体的实测抗压强度与砂浆强度成正比,砂浆强度越高,多孔砖砌体抗压强度越大。再生砂浆多孔砖砌体抗压强度实测值略大于计算平均值,再生砂浆多孔砖砌体抗压强度是安全的。
权宗刚[3](2016)在《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砌体结构受力行为与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达20多亿平方米,但是节能建筑不足5%。另一方面固体废弃物逐年增多,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2亿吨,这些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和资源的浪费。当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多排密孔的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节能型再生混凝土砌块等新型节能砌块材料,并已逐渐成为节能绿色建筑围护材料发展的方向。针对这两种材料,国内目前尚未进行系统化的结构行为与抗震性能的研究,故本文由这两种材料的生产原料出发,开展原材料、砌块基本性能、砌体和墙体结构性能和抗震性能,以及热工性能的比较研究,为工程应用和市场化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统一应用计算公式,对于满足建筑节能需求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针对节能再生砌块——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和再生混凝土砌块开展系统的研究,通过砌块基本性能、砌体力学性能、墙体抗震性能及热工性能研究,分析了该类砌块、砌体及墙体受力行为,提出节能再生砌块结构设计方法,并给出工程应用建议。本文具体研究内容为:(1)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基本性能试验研究通过对再生混凝土砌块和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原材料性能、砌块基本性能及配套砂浆性能试验,研究了原材料的组成成分及其对砌块强度的影响,研究了砌块及配套砂浆基本力学指标。(2)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砌体试验研究与承载力分析通过对再生混凝土砌块和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砌体抗压性能试验和抗剪性能试验研究,掌握了该类砌体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提出了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计算表达式,并对砌体变形性能进行研究,给出了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建议取值。(3)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抗震性能研究设计并制作了5片缩尺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和10片足尺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试件,通过对两种不同砌块墙体拟静力试验测试,观察墙片的工作过程和破坏形态,计算、测试、分析砌块墙体的抗震抗剪性能,抗震性能研究主要包括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变形能力、刚度退化、耗能与延性性能等,建立了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抗震抗剪承载力平均值计算式,并分析了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为正确提出大规格砌块墙体抗震设计方法和全面分析承重节能砌块墙体的地震反应规律和抗震性能提供科学依据。(4)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抗倒塌能力与设计方法研究开展再生混凝土砌块和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抗倒塌能力研究,并提出砌体强度设计指标、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和墙体截面抗震设计方法。(5)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热工性能试验研究针对再生混凝土砌块和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开展了热工性能试验,采用防护热箱法测得其传热系数,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值对比,分析了理论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原因,并对其它热工数据蓄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开展了理论计算,提出了两种砌块适用的热工气候分区建议。(6)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在工程中应用建议通过对两种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点和关键的施工工艺研究,提出了再生混凝土砌块配合比和生产建议,给出了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水平现浇带、构造柱、填充墙墙-柱、墙-梁连接等抗震构造措施和应用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
谭晓倩[4](2011)在《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村镇建筑材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村镇现有的建筑材料普遍存在生产制备及使用高能耗的弊端。要想解决这一现状,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生态资源和工业废弃物,结合被动式节能优势,制备出低碳节能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品。本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以碱激发的方式对生土和矿渣进行活化处理作为基材,通过向基材中分别掺加相变材料、农作物秸秆、发泡等方式制备了储能相变复合建筑材料、干压及湿脱模节能小砌块、多孔屋面被动蒸发降温材料。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以及节能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与理论推导。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以工业水玻璃为主要激发剂,对生土与矿渣进行了无有毒有害气体放出的激发活化,制备出28d胶砂抗压强度达45MPa的活化生土基材料。该材料改变了传统农村生土建筑材料强度低、脆性大、耐水耐久性差的缺点。其耐水软化系数高达0.837;浸酸强度损失率仅为9.8%;可抵抗150次以上冻融循环;耐高温;具有优异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压汞法表明其孔隙率仅为6.76%。标准养护条件对该材料的强度发展最为有利,且生土的CaO/SiO2越大,活性指数越大,配制出的基材强度越高。但该材料干缩较严重。通过XRD、SEM、IR、DTA、NH4+容量交换分析表明,活化生土基材生成产物主要为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及沸石类产物,未发现氢氧化钙晶体。并用MS软件对生成产物进行三维生成,表明生成产物具有致密的空间三维网络键接结构,沸石产物结构中形成很多空腔,形成了特定的孔道结构。以工业石蜡、膨胀珍珠岩为储能载体,通过硅酸钙外壳进行封装后掺加到活化的生土基材中,制备了储能相变复合建筑材料。其干表观密度为1674kg/m3;28d抗压强度可达23MPa;耐水软化系数为0.81。同时具有很好的热工性能:导热系数0.35W/(m·K),比热容为1.58W·h/kg·K,蓄热系数为15.52W/(m2·K),热阻为1.67(m2·K)/W,热惰性指标为25.91,热扩散系数为0.132×10-3m2/s。对该材料进行了一维和三维条件下的温度和时间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外界温度升高或降低时,该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温度变化小,波动平缓,且在相变点附近出现明显的恒温阶段,升温及降温总时间大大延长。节能分析表明,该材料的使用可明显降低有效热量,节能效率达55.6%。为改善相变板冬季使用时的热导率,掺加石墨作为导热改进剂,其导热效果明显改善。设计了一套相变建筑材料-太阳能蓄电系统-聚砜高分子膜-铜网电阻系统,利用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通过电阻产生热量再源源不断传递给相变材料以维持室内温度。聚砜膜在防止相变材料渗露的同时还由于其低的传热性防止了热量的外泄,真正实现了采暖零能耗。向活化生土基材中掺加稻草秸秆,利用自制钢模具,在加压情况下制备出活化生土基稻草秸秆空心砌块。其表观密度为1655kg/m3;28d抗压强度高达25MPa;耐水软化系数0.80。掺加石蜡珍珠岩,制备出活化生土基储能相变空心砌块。其干表观密度降至1101kg/m3,28d抗压强度为9.6MPa。测试了活化生土基稻草秸秆空心砌块、石蜡珍珠岩填孔夹心稻草砌块、及相变砌块的热工性能。结果表明相变材料夹心处理后热阻最高,传热系数最小,保温隔热能力最好。考虑农民可自助生产且结合农村建筑特点,向活化生土基材中掺加大量稻草秸杆与向日葵瓤,利用设计的小砌块湿脱模模具(尺寸为240mm×115mm×115mm,三孔60mm×60mm×60mm)制备了湿脱模(添料后10min脱模)小砌块,用于围护结构或夏季屋顶通风,根据风压原理计算其孔洞内风压为584.5Pa,平均气流速度2.15m/s。向活化生土基材中掺入发泡剂进行发泡,掺入聚丙烯纤维进行增强制备了多孔屋面材料,用于收集雨水,从而发挥被动蒸发降温功能。其干表观密度为453kg/m3,28d抗压强度可达3.3MPa。单位体积吸水质量为376kg,可经受100次以上干湿循环。聚丙烯纤维的掺加起到了承受一定的外荷及假延性,降低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缓和应力集中程度,从而提高抗折强度的功能。采用SEM、压汞法对致密、适中、疏松孔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孔结构为孔壁上有许多小洞的连通孔,孔隙率分别为51.5%、57.3%、60.3%,孔径范围分别为20um、40um、90um。结合分形理论对孔结构进行定性评价:孔的分形维数分别为2.97、2.88、2.78。且随分形维数增大,单位体积的吸水质量增大。用气候箱测试多孔材料的被动蒸发降温性能,结果表明用一层30mm的活化生土基多孔材料覆盖在屋顶时,其室内最大降温幅度可达3℃,温度延迟时间大大延长,通过屋顶的热流显着降低。经100次干湿循环后强度明显降低,但对其吸水及蒸发性能影响不是特别显着。当干表观密度为453kg/m3时,其导热系数为0.116W/(m·K),蓄热系数为3.84W/(m2·K),热阻为5.63(m2·K)/W,比热为1.08 W·h/kg·K,热惰性指标为21.62,热扩散系数为0.237×10-3 m2/s。表明该材料即使不发挥被动蒸发降温功能,也可起到保温隔热材料的功效。建立了包含孔分形维数的多孔体水分的热湿迁移数学模型,改善了原模型中孔粗糙度难以测量的弊端。
刘雅楠[5](2011)在《多孔砖开孔及孔洞布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废渣煤矸石多孔砖具有环保、节能等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广泛应用于多层建筑的承重结构中。自问世以来,受到辽宁省建筑业的高度关注。为了推广、应用这一新型墙体材料,辽宁省墙体改革办公室组织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以建筑应用为基础,并进行了大量的有效试验。本文通过对工业废渣煤矸石多孔砖的抗压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为多孔砖相关标准的编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多孔砖的破坏首先是在单砖竖向垂直灰缝处产生裂缝,砌体的抗压强度低于多孔砖本身的抗压强度,这表明多孔砖的强度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砂浆的横向变形一般大于砖的横向变形,砌体受压后,它们相互约束,使砖内产生拉应力。因此多孔砖大多数纯粹被压碎的很少。多孔砖的研究多数是在试验阶段对进行研究,从力学上来分析的很少,所以本文与试验结果相对比,从力学分析上对它孔洞及孔洞排布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出受力合理的多孔砖。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四种典型孔型的多孔砖的抗压力学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模拟抗压破坏过程,得到了相应的变形图和应力分布规律,并与上届师兄所做试验进行了对比,为多孔砖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力学依据。2.当多孔砖砌体在受压时,在压力作用的垂直方向产生膨胀变形,相当于平面上孔洞受均布受拉。可以将空间问题简化为平面问题,而其中对多孔砖承重性能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孔洞的应力集中问题。本文分析了各种孔形的不同应力集中现象。3.由于砂浆的横向变形一般大于砖的横向变形,砌体受压后,它们相互约束,使砖内产生拉应力,多孔砖被拉坏。本文通过理论推导,推导出拉力与砌体所受压力之间的关系。4.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的结论,对多孔砖进行选型并得出结论。最后,对全文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湛轩业,付善忠[6](2009)在《现代烧结砖瓦产品的发展及种类(一)》文中研究表明烧结砖瓦产品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大宗基本建筑材料,广泛使用于建筑业的各个领域,紧系民生。烧结砖瓦产品的种类及用途则随着社会发展、建筑形式、使用功能及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改变和延伸着。例如,历史上风靡数千年的筒瓦瓦当、板瓦
湛轩业,付善忠,许淑玲[7](2009)在《现代烧结砖瓦产品的发展及种类(一)》文中认为烧结砖瓦产品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大宗基本建筑材料,广泛使用于建筑工业的各个领域,紧系民生。烧结砖瓦产品的种类及用途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形
高振鹏[8](2009)在《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及其墙体节能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大量增加,特别是建筑耗能占社会总能耗比重较大,是能源节能的关键。而建筑外墙墙体的节能性能较差是我国建筑能耗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满足建筑外墙体建筑和结构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其节能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黄河中下游河道淤泥的不断淤积,抬高了河床,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危害之一。利用黄河淤泥制造模数多孔砖即可以给黄河河道清淤又可以在建筑墙材市场上替代黏土砖,保护耕地资源,化害为利。前期的大量研究工作也表明黄河淤泥多孔砖是黏土砖优良的替代产品。多孔砖的模数化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目前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及其墙体的节能性能研究不足,为使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在满足承重要求的前提下达到最优的节能性能,本文做了以下主要工作:(1)从力学的角度和实际生产使用中砖体的受力状态研究分析了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承重性能的各个影响因素,提出提高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承重性能的方法。(2)探讨了运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多种材料复杂型式传热模型,并运用传热学理论计算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传热系数的方法。为后续的黄河淤泥产品的节能研究工作做铺垫。(3)建立多种规格、孔洞形式、孔洞排列方式、孔洞率的黄河淤泥多孔砖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模拟方法并考虑孔洞中空气对传热的影响,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对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节能性能的影响。探讨如何在满足承重要求的前提下提高黄河淤泥多孔砖节能性能。(4)研究分析了不同砖型、孔洞形式、孔洞排列方式的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墙体的传热性能,给出了节能设计可参考的黄河淤泥多孔砖墙体传热系数,并研究了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墙体的外墙外保温构造做法及节能性能。
冯志杰[9](2007)在《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的选型及孔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淤泥的不断淤积抬高了河床,极大地制约了黄河流域经济。粘土制砖毁坏良田,贻害后人,亟需替代产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KP1型多孔砖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节能需求,因此利用黄河淤泥生产承重模数多孔砖迫在眉睫。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是运用模数协调理论和方法设计的转型系列,其特点是在其规格尺寸上考虑了建筑模数的要求,不仅保护耕地,化害为利,同时也做到了节土、节地、节能,避免了施工中砍砖严重的问题,为我省的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改革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着社会、经济、环境等多重效益。本文从孔洞型式入手,抓住影响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热工性能及承重性能的主要因素,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利用传热学原理和一系列试验结果对比,探讨了孔洞型式与模数多孔砖热工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孔洞率、孔洞形式和孔洞排列方式等因素对多孔砖导热系数的影响,并寻找出了适合模数多孔砖热工计算的公式。(2)通过对模数多孔砖的力学性能分析,研究了孔洞型式对承重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弹性理论,对模数多孔砖孔洞附近的应力集中进行了理论研究。(3)本文借助大型有限元通用程序ANSYS对不同孔型黄河淤泥模数砖进行了受压模拟计算,通过对砖体应力极值和应力分布云图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孔型对模数砖承重性能的影响。(4)通过对热工性能和承重性能的综合考虑,最终确定出了合理的黄河淤泥模数砖型与孔洞型式,找出了承重节能的平衡点。本文采用的分析手段是建立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紧密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孔型与模数多孔砖热工性能及承重性能之间全面的分析研究,总结了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孔型的设计参数,不仅对生产优质的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供同类模数多孔砖设计时参考。
徐书杰,李法浩,吕恒林,夏大明,王尚友[10](2006)在《全煤矸石烧结模数多孔砖的设计及其砌体的热工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煤矸石开发新型多孔砖具有促进墙体材料改革和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双重意义。本次设计的煤矸石多孔砖以徐州矿区全煤矸石为原料配方,砖型兼顾单砖的力学与热工性能,并采用以2M为主型砖尺寸的单手持砖系列的模数砖型,具有多排及有序交错排列的矩形条孔。并且,采用热流计法对煤矸石烧结模数多孔砖进行了砌体热工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合理的孔型对提高多孔砖砌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模数多孔粘土砖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数多孔粘土砖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砖建筑”的表现与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外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3 选题的研究内容 |
2 当下砖建筑重新兴起的原因 |
2.1 砖建筑重新兴起的客观条件 |
2.1.1 时代发展机遇 |
2.1.2 建筑思潮影响 |
2.1.3 建筑技术发展 |
2.1.4 生态意识觉醒 |
2.2 砖建筑重新兴起的自身条件 |
2.2.1 砖建筑的美学价值 |
2.2.2 砖建筑的文化价值 |
2.2.3 砖建筑的生态价值 |
2.2.4 砖建筑的低技建造价值 |
2.3 小结 |
3 砖作承重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及建构 |
3.1 历史上砖作承重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形式 |
3.2 当代砖作承重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形式 |
3.2.1 水平向提供跨度的表现形式 |
3.2.2 竖直向承接荷载的表现形式 |
3.3 当代承重角色的砖建筑的建构方式 |
3.3.1 水平向提供跨度的构造做法 |
3.3.2 竖直向承接荷载的构造做法 |
3.4 小结 |
4 砖作围护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及建构 |
4.1 历史上砖作围护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形式 |
4.2 当代砖作围护角色的砖建筑的表现形式 |
4.2.1 砖与砖组合的表现形式 |
4.2.2 砖与金属组合的表现形式 |
4.2.3 砖与木材组合的表现形式 |
4.2.4 砖与混凝土组合的表现形式 |
4.3 当代砖作围护角色的砖建筑的建构方式 |
4.3.1 砖与砖组合的构造做法 |
4.3.2 砖与金属组合的构造做法 |
4.3.3 砖与木材组合的构造做法 |
4.3.4 砖与混凝土组合的构造做法 |
4.4 小结 |
5 砖作表皮角色时砖建筑的表现及建构 |
5.1 当代砖作表皮角色的砖建筑的表现形式 |
5.1.1 砖的常规表现形式 |
5.1.2 砖的凹凸表现形式 |
5.1.3 砖的透空表现形式 |
5.1.4 砖的参数化表现形式 |
5.1.5 砖的旋转表现形式 |
5.1.6 砖的倾斜表现形式 |
5.1.7 砖的曲线表现形式 |
5.1.8 砖的图示化表现形式 |
5.2 当代砖作为建筑表皮角色与其他材料的混合表现形式 |
5.2.1 砖与金属的组合表现形式 |
5.2.2 砖与玻璃的组合表现形式 |
5.2.3 砖与木材的组合表现形式 |
5.3 当代砖作表皮角色的砖建筑的建构方式 |
5.3.1 凹凸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
5.3.2 透空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
5.3.3 数字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
5.3.4 旋转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
5.3.5 曲线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
5.3.6 马赛克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
5.3.7 预制式砌筑方式的构造做法 |
5.3.8 砖和金属结合的构造做法 |
5.3.9 砖和玻璃结合的构造做法 |
5.3.10 砖和木材结合的构造做法 |
5.4 小结 |
6 当代砖建筑发展形势及未来展望 |
6.1 材料多变化趋势 |
6.2 室内装饰化趋势 |
6.3 结构表皮化趋势 |
6.4 整体生态化趋势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建筑垃圾再生干混砂浆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建筑垃圾研究现状 |
1.2.1 建筑垃圾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建筑垃圾国内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干粉砂浆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原材料、设备及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2 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
2.2.1 破碎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集料 |
2.2.2 砂浆配合比确定及制备方法 |
2.2.3 稠度试验 |
2.2.4 砂浆表观密度实验 |
2.2.5 保水性实验 |
2.2.6 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实验 |
2.2.7 抗冻性能实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废弃粘土砖对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
3.1 砖集料的基本性质 |
3.2 砖集料对干混砂浆物理性能的影响 |
3.2.1 砖集料对干混砂浆需水量的影响 |
3.2.2 砖集料对干混砂浆表观密度的影响 |
3.2.3 砖集料对干混砂浆保水性的影响 |
3.3 砖集料对干混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
3.4 砖集料对再生干混砂浆抗冻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废弃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对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
4.1 废弃混凝土再生细骨料的基本性质 |
4.2 废弃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对干混砂浆物理性能的影响 |
4.2.1 废弃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对干混砂浆需水量的影响 |
4.2.2 废弃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对干混砂浆密度的影响 |
4.2.3 废弃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对干混砂浆保水性的影响 |
4.3 废弃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对干混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 废弃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对干混砂浆抗冻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再生细集料对砂浆砌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
5.1 混凝土多孔砖抗压强度 |
5.2 再生细集料对砂浆砌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
5.3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
5.3.1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
5.3.2 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砌体结构受力行为与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新型墙体材料与节能建筑体系发展现状 |
1.3 本研究体系的研究现状 |
1.3.1 节能烧结砌块砌体结构研究现状 |
1.3.2 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2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材料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再生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2.1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基本特性试验研究 |
2.2.2 再生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
2.3 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3.1 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原材料性能试验 |
2.3.2 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基本性能试验 |
2.4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配套材料性能试验 |
2.4.1 常用砌筑砂浆力学性能试验 |
2.4.2 烧结保温空心砌块专用砌筑砂浆力学性能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验设计与制作 |
3.2.2 试验装置 |
3.2.3 试验过程及试验现象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抗压试验 |
3.3.2 抗剪试验 |
3.4 砌体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砌体抗压性能 |
3.4.2 砌体抗剪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抗震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件设计 |
4.3 试验现象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4.1 荷载与位移 |
4.4.2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分析 |
4.4.3 刚度及刚度退化 |
4.4.4 耗能和延性分析 |
4.5 抗震抗剪承载力分析 |
4.6 墙体抗震性能因素分析 |
4.6.1 砌块类型与强度 |
4.6.2 砂浆类型与灰缝厚度 |
4.6.3 竖向压应力 |
4.6.4 高宽比 |
4.6.5 构造柱 |
4.6.6 拉结带 |
4.6.7 门窗开洞 |
4.6.8 施工质量 |
4.6.9 试验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抗倒塌能力与设计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抗倒塌能力分析 |
5.3 设计方法研究 |
5.3.1 砌体强度设计指标 |
5.3.2 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 |
5.3.3 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6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
6.1 墙体热工性能指标 |
6.2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热工性能试验 |
6.2.1 墙体热工试验方法 |
6.2.2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传热系数试验 |
6.3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热工性能理论分析 |
6.3.1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传热系数理论计算 |
6.3.2 传热系数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6.3.3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其他热工指标理论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7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在工程中应用建议 |
7.1 引言 |
7.2 再生混凝土砌块配合比及生产建议 |
7.3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组合设计建议 |
7.3.1 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 |
7.3.2 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4)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村镇建筑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村镇建筑材料及节能现状 |
1.2.1 国内村镇建筑材料 |
1.2.2 国内村镇建筑节能现状 |
1.2.3 国外村镇建筑节能现状 |
1.3 碱激发胶凝材料 |
1.3.1 碱激发胶凝材料发展历史 |
1.3.2 碱激发胶凝材料研究现状 |
1.3.3 碱激发胶凝材料在建筑上应用 |
1.4 储能相变节能建筑材料 |
1.4.1 储能相变材料及技术应用现状 |
1.4.2 储能相变建筑材料的复合工艺 |
1.4.3 储能相变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 |
1.4.4 储能相变材料发展趋势 |
1.5 被动蒸发降温节能材料 |
1.5.1 屋顶被动蒸发降温技术 |
1.5.2 被动蒸发降温材料在建筑上的研究应用 |
1.5.3 被动蒸发降温多孔材料 |
1.5.4 被动蒸发降温多孔材料发展趋势 |
1.6 节能砌块 |
1.6.1 砌块发展历史 |
1.6.2 砌块节能性能 |
1.6.3 村镇建筑用砌块发展趋势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2 活化生土基材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原材料 |
2.1.1 生土 |
2.1.2 矿渣 |
2.1.3 水玻璃 |
2.1.4 氢氧化钠 |
2.1.5 水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1 样品制备仪器 |
2.2.2 主要性能测试技术及设备 |
2.3 基材制备及分析 |
2.3.1 基材设计理论 |
2.3.2 基材制备方法及结果 |
2.3.3 不同龄期强度 |
2.3.4 干缩裂缝分析 |
2.4 反应产物分析 |
2.4.1 碱激发材料反应机理 |
2.4.2 微观形貌分析 |
2.4.3 XRD分析 |
2.4.4 DTA分析 |
2.4.5 IR分析 |
2.4.6 NH~(4+)交换容量 |
2.4.7 生成产物的MS模拟 |
2.4.8 生土在基材中的作用 |
2.4.9 矿渣在基材中作用 |
2.5 基材性能研究 |
2.5.1 力学性能 |
2.5.2 孔隙率及吸水性能 |
2.5.3 耐水性能 |
2.5.4 工作性能 |
2.5.5 耐酸性能 |
2.5.6 抗冻性能 |
2.5.7 耐高温性能 |
2.5.8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2.6 养护条件及土质对基材强度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3 活化生土基储能相变建筑材料制备及性能 |
3.1 储能相变材料制备及分析 |
3.1.1 实验仪器及测试技术 |
3.1.2 相变材料的选取 |
3.1.3 相变温度的确定 |
3.1.4 储能载体的选取 |
3.1.5 原材料 |
3.1.6 复合相变材料制备 |
3.1.7 扩散-渗出圈法检验相变渗露 |
3.1.8 相变材料DSC测试 |
3.1.9 微观形貌 |
3.1.10 石蜡珍珠岩掺量确定 |
3.1.11 活化生土基石蜡珍珠岩相变建筑材料(LPM)制备 |
3.2 力学及耐久性能研究 |
3.2.1 界面微观形貌 |
3.2.2 力学性能及干表观密度 |
3.2.3 面积法计算相变材料含量 |
3.2.4 耐水性能 |
3.2.5 水泥基渗晶防水材料改性 |
3.3 热工性能 |
3.3.1 相变墙传热模型 |
3.3.2 导热系数 |
3.3.3 比热容 |
3.3.4 蓄热系数 |
3.3.5 热阻 |
3.3.6 热惰性指标 |
3.3.7 延迟时间 |
3.3.8 热扩散系数 |
3.3.9 一维条件下温度和时间响应关系 |
3.3.10 三维条件下温度和时间响应关系 |
3.4 节能评价 |
3.4.1 origin软件法分析 |
3.4.2 节能效率法分析 |
3.5 石墨改性储能相变建筑材料 |
3.5.1 PVC封装石蜡相变建筑材料制备 |
3.5.2 力学性能及干表观密度 |
3.5.3 导热系数 |
3.5.4 热阻与传热系数 |
3.5.5 温度 |
3.5.6 热流 |
3.5.7 DSC测试及相变温度变化 |
3.6 相变建筑材料-太阳能-聚砜膜-铜网电阻系统 |
3.6.1 被动式太阳能 |
3.6.2 太阳能蓄电系统 |
3.6.3 膜技术 |
3.6.4 膜电阻制备 |
3.6.5 实验设计 |
3.6.6 实验效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砌块制备与性能 |
4.1 干压活化生土基稻草秸秆砌块 |
4.1.1 原材料 |
4.1.2 实验用设备及仪器 |
4.1.3 稻草秸秆砌块制备 |
4.1.4 稻草秸秆砌块性能 |
4.2 干压活化生土基储能相变砌块 |
4.2.1 原材料及制备仪器 |
4.2.2 储能相变砌块制备 |
4.2.3 储能相变砌块性能 |
4.2.4 砌块热工性能 |
4.2.5 砌块热流变化 |
4.3 湿脱模活化生土基秸秆-向日葵瓤砌块 |
4.3.1 原材料 |
4.3.2 模具及小砌块尺寸设计 |
4.3.3 制备工艺 |
4.3.4 养护工艺 |
4.3.5 小砌块性能 |
4.3.6 屋顶通风被动隔热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活化生土基多孔屋面被动蒸发降温材料 |
5.1 多孔屋面材料制备 |
5.1.1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 |
5.1.2 制备方法 |
5.2 多孔屋面材料性能 |
5.2.1 干表观密度及力学性能 |
5.2.2 聚丙烯纤维增强作用 |
5.2.3 吸水性能 |
5.2.4 耐水性能 |
5.3 分形理论评价孔结构特征 |
5.3.1 分形理论 |
5.3.2 分形维数 |
5.3.3 孔微观形貌 |
5.3.4 孔径压汞实验分析 |
5.3.5 孔结构的分形分析 |
5.3.6 孔结构分形维数与吸水率 |
5.4 多孔屋面材料热工性能 |
5.4.1 导热系数 |
5.4.2 气候箱温度实验 |
5.4.3 气候箱热流实验 |
5.4.4 气候箱热流衰减实验 |
5.4.5 其它热工性能 |
5.5 孔分形结构与蒸发率关系模型的建立 |
5.5.1 热湿迁移机理 |
5.5.2 蒸发率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工作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要符号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多孔砖开孔及孔洞布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国家标准《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 |
1.2 多孔砖的介绍 |
1.2.1 多孔砖应用的必然性 |
1.2.2 多孔砖的种类 |
1.2.3 多孔砖的优越性和存在的问题 |
1.2.3.1 多孔砖的优越性 |
1.2.3.2 多孔砖存在的问题 |
1.3 国内外对多孔砖砌体的研究 |
1.4 国内外墙体材料革新现状 |
1.4.1 国内墙体材料革新现状 |
1.4.2 国外墙体材料革新的现状 |
1.5 设计的要求 |
1.5.1 烧结有孔砖分类(按用途) |
1.5.2 烧结有孔砖产品设计一般要求 |
1.5.3 烧结多孔砖 |
1.5.4 多孔砖的选型 |
1.5.4.1 孔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孔型多孔砖抗压性能的研究 |
2.1 不同孔型多孔砖承重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2.1.1 有限元方法的介绍 |
2.1.1.1 有限元方法的优点 |
2.1.1.2 分析过程 |
2.1.1.3 实体建模 |
2.1.1.4 其余步骤 |
2.1.2 模拟单元 |
2.1.3 网格划分 |
2.1.4 本文采用破坏理论 |
2.2 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 |
2.2.1 块材 |
2.2.2 假设有限元分析条件 |
2.2.3 有限元计算结果 |
2.2.4 应力结果分析 |
2.3 与试验进行对比 |
2.4 考虑应力集中对多孔砖抗压性能 |
2.4.1 椭圆孔 |
2.4.2 圆形孔 |
2.4.3 矩形孔 |
2.4.4 孔的圆角曲率半径对应力集中的影响 |
2.5 孔洞率的大小对多孔砖受力的影响 |
2.6 孔洞的形状力学受力性能的影响 |
2.7 孔洞排布对多孔砖力学性能的影响 |
2.8 孔壁与孔肋对多孔砖力学性能的影响 |
2.9 小结 |
第三章 砂浆变形对多孔砖承重性能的影响 |
3.1 拉应力的理论分析 |
3.1.1 拉应力理论假设 |
3.1.2 拉应力理论的推导 |
3.2 理论与试验现象对比 |
3.2.1 试件及方法 |
3.2.2 试验结果 |
3.2.3 试验现象及分析 |
3.3 试验中体现的砂浆对砌体抗压的影响 |
第四章 多孔砖的选型 |
4.1 选型 |
4.1.1 选型原则 |
4.1.2 孔洞形状的对比 |
4.1.2.1 选孔原则 |
4.1.2.2 孔洞形状的圆角处理 |
4.1.3 孔长宽的大小 |
4.1.4 孔洞的布置 |
4.1.5 孔壁和孔肋的选择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现代烧结砖瓦产品的发展及种类(一)(论文提纲范文)
1 普通砖 |
2 多孔砖 |
3 空心砖及空心砌块 |
(7)现代烧结砖瓦产品的发展及种类(一)(论文提纲范文)
1 普通砖 |
2 多孔砖 |
(8)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及其墙体节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 |
1.1.1 建筑能耗现状及政策 |
1.1.2 墙体材料革新 |
1.2 黄河淤泥承重多孔砖的研究现状 |
1.2.1 开发黄河淤泥承重多孔砖意义 |
1.2.2 黄河淤泥承重多孔砖的前期研究工作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承重模数多孔砖概述 |
2.1 承重多孔砖模数化的研究现状及优势 |
2.1.1 模数多孔砖的研究现状 |
2.1.2 模数承重多孔砖的优势 |
2.2 模数多孔砖承重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孔洞率对模数多孔砖承重性能影响 |
2.2.2 孔洞形式和排列方式对模数多孔砖承压性能影响 |
2.2.3 孔壁和孔肋对模数多孔砖及砌体受力性能影响 |
2.2.4 “销键作用”对模数多孔砖砌体承重性能影响 |
2.3 模数多孔砖承重与节能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热学基本理论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传热学理论概述 |
3.2 模数多孔砖传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传热系数的求取 |
3.2.2 基本假定及模型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河淤泥承重多孔砖节能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1 分析砖型的选定 |
4.1.1 基准砖型及参数选定 |
4.1.2 圆角对模数多孔砖节能性能影响 |
4.2 砖型热分析计算结果及分析 |
4.2.1 KP1系列砖型计算结果 |
4.2.2 DM2系列砖型计算结果 |
4.2.3 计算结果分析 |
4.3 节能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孔洞形式对模数多孔砖导热系数影响 |
4.3.2 孔洞排列方式对模数多孔砖导热系数影响 |
4.3.3 孔洞尺寸对模数多孔砖导热系数影响 |
4.3.4 孔洞率对模数多孔砖导热系数影响 |
4.4 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砖型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墙体节能性能分析 |
5.1 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墙体组砌及节能性能分析 |
5.1.1 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组砌方法 |
5.1.2 典型墙体节能性能分析 |
5.2 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墙体外墙保温构造形式 |
5.2.1 目前墙体保温节能方式 |
5.2.2 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墙体外墙外保温构造及节能性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的选型及孔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河淤泥制砖的优势 |
1.1.1 保护耕地,造福后代 |
1.1.2 黄河淤泥制砖清理河道,变废为宝 |
1.2 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 |
1.2.1 建筑耗能与节能 |
1.2.2 墙体材料革新 |
1.3 黄河淤泥承重 KP1型多孔砖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承重多孔砖模数化的诸多优点 |
1.4.1 模数协调与模数砖 |
1.4.2 模数多孔砖的优势 |
1.5 模数多孔砖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对模数砖的研究 |
1.6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孔洞型式对模数多孔砖热工性能的影响 |
2.1 墙体热工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2.2 影响多孔砖导热系数的因素 |
2.2.1 导热系数与热阻 |
2.2.2 孔洞率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
2.2.3 孔洞形状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
2.2.4 孔洞尺寸对热阻的影响 |
2.2.5 孔洞排列方式与导热系数 |
2.2.6 孔肋延长线系数与导热系数 |
2.2.7 孔洞排列数目与导热系数 |
2.3 砖制品导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
2.3.1 Reinder曲线与导热系数 |
2.3.2 苏联ъ.н考夫曼公式 |
2.3.3 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制品或构件的平均热阻的计算 |
2.3.4 联邦德国的homayr公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孔洞型式与承重性能之间的关系 |
3.1 孔洞附近的应力集中 |
3.2 不同孔型模数多孔砖承重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3.2.1 规格尺寸 |
3.2.2 有限元假设 |
3.2.3 计算单元选择 |
3.2.4 网格划分 |
3.2.5 有限元计算数据列比 |
3.2.6 应力分布及结果分析 |
3.3 孔型对模数多孔砖的承重性能的影响因素 |
3.3.1 孔洞率对单砖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孔洞形式对单砖受力性能的影响 |
3.3.3 孔洞排布对单砖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4 孔壁与孔肋对单砖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5 销键作用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的选型及孔型综合分析 |
4.1 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的选型与组砌 |
4.1.1 砖型的选择 |
4.1.2 砌筑组合及应用 |
4.2 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孔型的综合选择与优化 |
4.2.1 选型原则 |
4.2.2 孔洞形状的选择 |
4.2.2 孔洞尺寸的选择 |
4.2.3 孔洞排布方式的选择 |
4.2.4 孔壁与孔肋的选择 |
4.2.5 手抓孔设置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模数多孔粘土砖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砖建筑”的表现与建构研究[D]. 吴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2]建筑垃圾再生干混砂浆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3]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砌体结构受力行为与抗震性能研究[D]. 权宗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 [4]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村镇建筑材料研究[D]. 谭晓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5]多孔砖开孔及孔洞布置研究[D]. 刘雅楠. 沈阳建筑大学, 2011(07)
- [6]现代烧结砖瓦产品的发展及种类(一)[J]. 湛轩业,付善忠. 砖瓦世界, 2009(05)
- [7]现代烧结砖瓦产品的发展及种类(一)[J]. 湛轩业,付善忠,许淑玲. 砖瓦, 2009(05)
- [8]黄河淤泥模数多孔砖及其墙体节能性能研究[D]. 高振鹏. 郑州大学, 2009(03)
- [9]黄河淤泥承重模数多孔砖的选型及孔型研究[D]. 冯志杰. 郑州大学, 2007(04)
- [10]全煤矸石烧结模数多孔砖的设计及其砌体的热工性能试验研究[J]. 徐书杰,李法浩,吕恒林,夏大明,王尚友. 砖瓦, 2006(05)